第一节 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2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国时期
分类号: D665.55
页数: 7
页码: 703
摘要: 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工作的中共党员张新锦随军到浙。宣平县南乡(今曳岭一带)青帮首领郑和斋在柳城经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委员陈俊介绍加入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到浙西南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省城杭州沦陷,浙江省建设厅、教育厅等迁至丽水,丽水成为浙江抗战的后方。由于丽水的中共组织相当薄弱,没有基层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到浙西南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中共浙东南特委撤销,建立中共青(田)景(宁)丽(水)中心县委员会。县委书记陈昌会,活动范围在青田县的南田区、文成县的大峃、景宁县的梅岐、丽水和云和县的一部分地区,下辖梅岐、丽云、大峃、青泰4个区委。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国时期

内容

1927年3月,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工作的中共党员张新锦随军到浙。同月,张新锦受中共杭州地委指派,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处州政治监察员的身份来丽水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在丽水筹建国民党县党部的同时,秘密介绍省立第十一中学事务管理员王建明和省立第十一中学学生温麟、潘涯、项坚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丽水形势日趋紧张,张新锦在丽水来不及建立党组织,被迫于5月17日离开丽水。
  1927年10月,宣平县南乡(今曳岭一带)青帮首领郑和斋在柳城经中共宣平县委书记曾志达、委员陈俊介绍加入共产党。1928年春,陈俊以国民党宣平县党部执委兼农工部长的公开身份到南乡,与郑和斋共商创建南乡党的基层组织。5月,在新屋村建立中共南乡区委,郑和斋为区委书记。下设新屋、老竹、马村3个党支部。之后,南乡党组织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共有30多名党员。同年秋季,宣平进行10多次小规模的武装暴动,引起国民党宣平县政府的恐慌,并组织力量清剿。12月,由于国民党省防军的残酷镇压及叛徒出卖,区委及党支部负责人遭国民党通缉,许多党员被捕,党组织遭破坏。区委书记郑和斋被捕,于1930年8月27日被枪杀于杭州陆军监狱。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到浙西南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6月,中共党员、红军战士汪陈俊受党组织指派回家乡宣平县梁村乡麻铺村(今属老竹镇)开展党的工作。在麻铺村发展中共党员8名,并建立中共麻铺村支部委员会,书记汪陈俊。党支部下设麻铺、梁村、破桥、弄里4个党小组。同时,建立麻铺红军游击大队。9月,遭国民党镇压,6名党员被捕,汪陈俊、邹平阳被杀害,党组织和红军游击大队遭敌破坏。
  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范连辉(刘彪)中队在峰源乡蔡坑、小岭根、赛坑、下园、库坑、黄坑等村一带活动,发展了一批党员。当年5月和7月,先后建立中共蔡坑支部和中共小岭根支部。同年8月,建立中共丽(水)青(田)云(和)县委员会(1937年9月消失)。
  1937年12月底,省城杭州沦陷,浙江省建设厅、教育厅等迁至丽水,丽水成为浙江抗战的后方。由于丽水的中共组织相当薄弱,没有基层组织。是年底,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成员随省建设厅到丽水(驻丽水燧昌火柴公司北郭桥仓库),以“浙江同乡回乡服务团”名义开展党的活动。此时,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长江局、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及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新四军南昌办事处派党员到丽水活动,发展党组织。
  1938年4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指派张贵卿到丽水,领导丽水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同月,蒋治、周源也受组织的派遣到丽水,形成张贵卿、周源、蒋治3人为主的党的领导核心,开展丽水县党组织的初创工作。5月,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决定,将中共浙西南特委改为中共处属特委,撤销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其所属党组织归属中共处属特委;撤销中共浙东南特委,建立中共青(田)景(宁)丽(水)中心县委员会。中共处属特委成立之后,同月成立中共丽水县委员会。
  中共丽青云县委员会(1936.8—1937.9)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率领下,到浙西南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1936年8月,建立中共丽(水)青(田)云(和)县委员会,书记黄宗烈。活动范围在峰源乡、郑地乡和青田县的北山及景宁县的大顺、新四、小顺乡等地为主,隶属中共浙东南特委。1937年9月,中共梅(岐)南(田)中心区委书记刘达云叛变,中共浙东南特委消失。随之,中共丽青云县委员会也消失。
  中共丽水县委员会(1938.5—1940.5)
  1938年5月,成立中共丽水县委员会,由周源、蒋治、丁兰(女)、穆一夫、丘昔光等人组成,周源任书记,中共丽水县委归中共处属特委领导。后增补的县委委员有曾涛、杨礼耕、杜永康(女)、费恺(女)、方奋、钱钟仪、肖车。县委工作机构有组织、宣传、青年、农民、妇女、职工6个部。
  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员会(1938.5—1949.5)
  1938年5月,中共浙东南特委撤销,建立中共青(田)景(宁)丽(水)中心县委员会。县委书记陈昌会,活动范围在青田县的南田区、文成县的大峃、景宁县的梅岐、丽水和云和县的一部分地区,下辖梅岐、丽云、大峃、青泰4个区委。1939年2月,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书记陈昌会投匪叛变。5月,中共浙南特委决定将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员会改为中共青景丽县委员会,归中共浙南特委领导。县委书记(特派员)先后有郑竞成、赵传彬、曾绍文(负责人)、刘正发。1946年开始设常务委员,县委内设组织、宣传2个部。1949年3月底,县委下辖组织有梅岐、丽云、大峃、青泰、东坑(1942年春建立)、安仁(1949年2月建立)6个区委。4月18日,中共青景丽县委员会撤销,恢复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员会。同时建立中共青田、景宁县委员会,受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员会指导,中心县委书记张金发。
  中共丽云区委员会中共丽云区委员会建于1938年5月,归属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员会。区委驻地景宁新四。中共丽云区委员会活动范围在今莲都区的峰源乡和大港头镇的南部山区;景宁县的新四、小顺、大顺、陈村、渤海;青田县的北山、祯埠、祯旺、樟村等一带地区。1949年4月,中共丽云区委下属组织在青田县境内有30个党支部,在景宁县境内有1个党总支和64个党支部,在丽水县境内有1个党总支和12个党支部。
  中共峰源乡总支部委员会1949年1月,中共丽云区委派叶志玉在庞山村建立中共峰源乡总支部委员会,隶属中共丽云区委员会。下属组织有小岭根、庞山、木寮、新砀、夏庄、陈村、上垟、金坑、赛坑、蔡坑、库坑、横坑12个党支部。
  中共云和县委员会(1938.9—1949.5)
  1938年9月,中共云和县委派吕克仁在云和县云东乡、建国乡(今莲都区峰源乡与云和县、景宁县交界地区)开展党的活动。同月,建立中共张山支部委员会;10月,建立中共刘坑支部委员会;11月,建立中共新砀、毛山、高源小组。1941年9月、10月,国民党云和县自卫队进行“清乡”,中共组织受到破坏,中共毛山、高源小组先后遭破坏,停止活动。1943年,国民党云和县自卫队再次“清乡”,中共张山支部委员会和中共新砀小组遭敌破坏,停止活动。1947年,中共云和县委重建中共张山支部委员会。1949年3月,中共云和县委书记毛登森组建中共坑底寮支部委员会。5月,中共云和县委下属组织(今莲都区)有刘坑、张山、坑底寮3个党支部。
  中共宣平特别支部委员会、中共宣平县工作委员会(1939.7—1940.6)
  1939年7月,中共处属特委派共产党员汪金更以国民党宣平县曳岭经济实验区指导员的身份到曳岭区开展党的工作。同月,中共处属特委委员周源在曳岭区联成乡溪上村李家祠堂宣布成立中共宣平特别支部委员会,书记汪金更。驻地巨溪村。1940年3月,书记汪金更调离,中共处属特委派丘昔光接任。4月,中共宣平特别支部委员会改为中共宣平县工作委员会,驻地从巨溪迁至曳坑。同年6月,宣平县工委书记丘昔光在曳坑被捕后,其他成员转移,组织遭破坏。中共丽水中心县委员会(1940.6—1941.1)
  1940年6月,建立中共丽水中心县委员会,直属省委领导,中心县委书记傅振军。中心县委工作机构有组织、宣传、职工、农运4个部。中心县委下辖组织有丽水城区、太平、西区3个区委和中共青田县委员会、中共缙云县工作委员会。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撤销中共丽水中心县委员会,恢复中共处属特委。
  中共丽水县特派员(1941.1—1947.2)
  1941年1月,中共处属特委贯彻“隐蔽精干”政策,实行单线领导。丽水县的太平、城区、西区的区委领导成员先后撤离,组织解体。丽水县党的工作由徐仲植、林艺圃负责。同年4月后,丽水党的工作重心由城镇转入农村。当年秋后,负责人改为特派员。1943年3月,丽水县党的工作由林艺圃全面负责。中共处属特委书记在丽水农村进行隐蔽活动。1944年冬,中共丽水县特派员林艺圃开始在北乡恢复和发展农村党组织。1945年5月,中共处属特委任命陈仿尧为中共丽水县特派员,到北乡接替林艺圃工作,恢复和整顿部分农村党组织,开展丽武宣边区党的工作。林艺圃主要负责丽青松边区党的工作。抗战胜利后,丽水的党组织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丽武宣边区党的工作以太平为中心,向武义、宣平、缙云边区农村发展;丽青松边区党的工作以碧湖为中心,向青田、松阳、云和边区农村发展。1946年冬,建立丽青松边区武工队。县特派员下设4个片特派员和3个片联络员。中共和合片特派员下辖滴水岩、皂树、南源、大路边、芦村、何金富、坑里、张山后8个党支部和鲍店、山头岗2个党小组;中共双溪、西溪片特派员下辖双溪、洪渡、西溪、雅里、金竹5个党支部和岗头、板染、梅树弄3个党小组;中共缙武边片特派员下辖岱后小组和雪峰、黄山2个党支部;中共东乡片特派员下辖杨弄、里佳源、桃花岭3个党支部和黄畈、吴山2个党小组;中共丽宣边片联络员下辖五石弄、后山坪、鸭班、供山、富山头5个党支部;中共白云山脚片联络员下辖丽阳坑、丽阳坑口、五宅底、陈寮4个党支部;中共胡椒坑畲族片联络员下辖胡椒坑、下林2个党支部和周弄党小组。
  中共丽水县委员会(1947.3—1949.3)
  1947年3月,中共处属特委为了加强对丽(水)、青(田)、松邙日)、宣(平)、武(义)、缙(云)边区党的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岱后重建中共丽水县委员会。由张之清、林艺圃共同负责(以张之清为主),县委其他成员有陈仿尧、张赛英、朱金宝。同年5月,中共丽水县委员会在北乡大姆山建立丽水县武装工作队,在丽武宣边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1949年3月上旬,中共丽水县委员会下属有太平、岩泉、江南、碧湖,宣平县曳岭、上坦、桃溪,武义县下杨、新宅,松阳县河间等10个区委和10支区武工队,太平区、曳岭区和崇义乡3个民主政府。
  中共丽宣工作委员会,中共处北县委员会(1949.3—1949.5)
  1949年3月16日,中共浙东临委路南特派员卜明在宣平县曳岭区老竹村宣布建立中共丽(水)宣(平)工作委员会,隶属路南特派员领导。张之清任工委书记兼丽水县长、政委,内设组织、宣传2个部。4月初,中共丽宣工作委员会改称为中共处北县委员会,丽水县人民政府改为处北县人民政府。同月12日,中共处北县委归中共处属特委领导。5月10日,丽水解放。11日,中共处北县委员会、处北县人民政府、浙南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第二大队及所属武工队进入丽水县城。中共处北县委下属组织有丽水县的太平、岩泉,宣平县曳岭桃溪、上坦及武义县的下杨、新宅共7个区委(区领导小组)及其下属组织。
  中共太平区委员会中共太平区委员会于1948年6月重建。中共太平区委活动范围在丽水北乡一带。区委下属组织有双溪、洪渡、岗头、西溪、雅里、金竹、板染、梅树弄、里东、上陈第一、上陈第二、小箬坑、五石弄、后山坪、鸭班、供山、莲房、大坑、箬坑、底坑、大铺坑、滴水岩、皂树、南源、大路边、芦村、何金富、坑里、张山后29个党支部和毛竹尖、长潭口、鲍店、山头岗4个党小组。
  中共岩泉区领导小组中共岩泉区领导小组于1948年12月建立。中共岩泉区领导小组活动范围在丽水城区、联城、双黄一带。区领导小组下属组织有杨弄、里佳源、黄畈、高青、老鸦矿、却金馆、雨伞岗、沈村、丽阳坑口、五宅底、陈寮、木后12个党支部和吴山1个党小组。
  中共曳岭区领导小组中共曳岭区领导小组于1948年7月建立。中共曳岭区领导小组活动范围在老竹、丽新、巨溪一带。区领导小组下属组织有老竹、畎岸、梁村、章记、楼根底、富山头、巨溪7个党支部和白水坑、双坑口2个党小组。
  中共松宣遂工作委员会(1949.3—1949.5)
  1949年3月15日,在松阳县板桥普惠堂,中共浙东临委路南特派员卜明、副特派员应飞宣布建立中共松(阳)宣(平)遂(昌)工作委员会。书记林艺圃。工委内设组织、宣传2个部。中共松宣遂工作委员会在松阳县靖居区板桥乡张山村召开地方干部会议,工委决定成立江南、碧湖2个区委,设河间、三都、靖居3个区特派员,以加强各区党政军组织的统一领导。4月12日,中共浙东临委指示卜明将工委组织移交中共处属特委领导。工委下属组织有松阳县的古市、三都、靖居、河间4个区特派员和丽水县的碧湖、江南2个区委。
  中共江南区委员会中共江南区委员会于1949年3月建立。中共江南区委活动范围在丽水县大港头、联合、龙江、富岭和青田县的章村、东山、祯旺乡一带。中共江南区委在丽水县有河边、北埠、大济、大坑、三平、鲤鱼头6个党支部。
  中共碧湖区委员会中共碧湖区委员会于1949年3月建立。中共碧湖区委活动范围在丽水县西乡一带。区委下属组织有南坑、高溪前桥、高溪后桥、章庄、大陈、大林7个党支部和中共樟塘、道士〓
  、下概头、上阁、下河〓
  5个党小组。
  莲都区解放前有关中共组织及主要领导人情况一览
  表17-1-1续表17-1-1
  说明:1937年7月后建立的县级以下中共组织及其领导人不列入本表
  莲都区解放前有关中共基层组织和党员情况一览
  表17-1-2续表17-1-2
  说明:县级以下中共组织,本表只列到“七七”事变以前建立的组织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人物

温麟
相关人物
潘涯
相关人物
郑和斋
相关人物
曾志达
相关人物
陈俊
相关人物
粟裕
相关人物
刘英
相关人物
汪陈俊
相关人物
邹平阳
相关人物
范连辉
相关人物
周源
相关人物
蒋治
相关人物
丁兰
相关人物
曾涛
相关人物
杨礼耕
相关人物
杜永康
相关人物
陈昌会
相关人物
叶志玉
相关人物
庞山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新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