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商贸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1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商贸行业
分类号: F712.955
页数: 24
页码: 558
摘要: 发展概况水路为远古人们生产、生活的运输主道,特别是处州以山丘为主,州县间的商品流通更是依赖水运。瓯江源于庆元百山祖锅帽头,在温州入海,流经丽水腹地,因而丽水占据了舟楫贯通之利。早期,丽水丝织、酿酒、陶瓷等行业较为发达,故元、明时,盐运、漕运频繁。至清朝,农副产品及手工纺织交易日益增多。清末民初,外来商品流通增多,主要有煤油、食糖、百货、棉纱、水产等。交易各种市场应运而生,县城和碧湖镇均设有各种专业市场,其中县城有山货行4家、油行6家、牲畜行11家、米行13家。
关键词: 贸易经济 商贸行业

内容

发展概况水路为远古人们生产、生活的运输主道,特别是处州以山丘为主,州县间的商品流通更是依赖水运。瓯江源于庆元百山祖锅帽头,在温州入海,流经丽水腹地,因而丽水占据了舟楫贯通之利。早期,丽水丝织、酿酒、陶瓷等行业较为发达,故元、明时,盐运、漕运频繁。至清朝,农副产品及手工纺织交易日益增多。清末民初,外来商品流通增多,主要有煤油、食糖、百货、棉纱、水产等。交易各种市场应运而生,县城和碧湖镇均设有各种专业市场,其中县城有山货行4家、油行6家、牲畜行11家、米行13家。
  抗日战争初期,杭州高义泰布店、来芝斋食品店、颐香楼酒家、知味观酒家、聚丰园酒家、上海华美大药房等迁入,丽水商业鼎盛一时,仅城内大水门一带,就有运输商行14家、山货行12家、水产商行6家,大水门外溪滩有临时货棚300多座。后,日军两次侵占,商路阻绝,各业凋敝。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滥发货币,通货膨胀,商业渐趋衰落。1949年,商业有18个行业,商店553家,从业人员1370人,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4万元(法币)。
  1950年,丽水县农副产品收购额212万元(旧币),农村集市贸易额120.7万元,商业购销额90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152万元。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50年增加564万元。是年,国营商业有粮食、盐业、土产、煤建、花纱布、百货、油脂、专卖等8个全国性公司的分公司,经营批发和贸易业务,对市场起主导作用。1958年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商业体制多变,商品流通渠道堵塞,商品奇缺,商业门店惨淡经营,商业经济处于低谷和无奈中。1961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347万元,比1959年下降20.34%,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34.6万元,比1959年下降25.4%,国内纯购进总额321.8万元,比1959年下降42.2%。“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再度受到重创,商店货源短缺,多数商品供不应求,加上流通渠道不畅,管理紊乱,购销和利润指标增长率均低于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90年代的生生堂药店
  1978年后,逐步改革商业体制,建立多渠道、少环节的开放流通体系,形成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为主体,集体、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但商业网点和设施严重不足,中转环节过多,市场预测薄弱,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人民群众在市场上感到突出的买东西难,吃饭住店难,理发洗浴难等问题,居民消费实行凭票供应制度,市场商品极度匮乏。中共十二大以后,各级政府大力疏通商贸渠道,积极倡导货畅其道、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商业在促进生产、疏导生产、保障供需、繁荣经济中的作用,商业工作开始展现新气象。1987年12月,丽水地区最大的府前蔬菜综合市场建成,投入使用。1988年,全市有供销、粮食、物资、医药、烟草、木材、外贸等各类商业经营单位公司54家,商业零售和饮食服务网点976个,从业人员7509人,机关、团体、学校、厂矿等附设零售门市部、服务部98个,全年商业零售额23500万元。1990年底,全市有商业企业5313个,从业人员10486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805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0372万元,外贸收购总额5303万元。1991年底,有商业零售网点6594个,饮食业网点1284个,服务业网点1102个,各类市场33个。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在政策推动下,市场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在原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深化改革。1998年1月,中山街百货商店改称杭州解百丽水百货大楼,2003年,与杭州解百脱离,称丽水百货大楼至今。这期间,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发展,市场一派繁荣。
  1998年5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粮食流通市场更为活跃,国营粮店先后退出了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商业企业改变了过去陈旧落后单一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经营方式迈进。商业业态分类逐步细化,各种便民店、超市、专卖店、专业店等应运而生,以不同姿态出现在大街小巷,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吸引消费者。同时,出现了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及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场,如联华超市、沃尔玛超市、景文百货等,以一流的设施,丰富的商品,舒适的购物环境,优质的售后服务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购物,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使寻常百姓在丽水就能选购到全国甚至世界的知名商品。2004年,“千镇连锁超市”活动开展,中小超市组建了“市民超市联盟”便民服务中心。2005年,在太平、联城、仙渡、高溪等7个乡镇设立了放心店。2006年,在大港头、老竹、双溪、峰源等8个乡镇创建了连锁直营店。2007年,实现连锁直营店在乡镇的全覆盖。2007年末,市区限额以上超市实现零售额1.05亿元,专业店实现零售额4.99亿元,专卖店实现零售额1.35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1.3%,54.2%和14.7%。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商品市场空前发展,商品市场在传统的小型分散、自发形成的路边农副产品集市贸易基础上,经过政府的努力和各界的支持,形成了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的较现代化的市场网络。府前菜市场、城西菜场、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浙西南农贸城、水南果品批发市场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各类市场相继建成运营,极大地活跃了丽水山城的经济。
  2005年,莲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12.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额71.64万元;餐饮业零售额4.66亿元,增长21.8%,其他行业零售额1.87亿元,增长6.1%。2007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农村市场消费增长13.9%,城市市场零售额47.77亿元,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4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7.05亿元。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1.1亿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老百姓买到放心食品,2006年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2008年,在联城镇苏埠村建成了现代化屠宰场一个,设计年屠宰生猪55万头。
  2009年,全面开展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销售网点备案工作。2009年,家电下乡网点50家,家电以旧换新网点12家,其中回收企业6家,销售企业11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3388台(部),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4476台,销售额1746万元,补贴金额133万元,回收废旧家电5576台。
  莲都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览
  表12-2-1
  丽水老字号老字号店歇业原因主要有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飞机炸毁,或日军放火烧毁。1956年实行私营商店改造,被“联营”而关门。198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街道拓宽,店面屋被拆而无存。丽水老字号一览表
  表12—2—2
  二.盐店
  四.酒店、酱园店续表12-2-2
  六.糕饼店
  七.菜馆
  A.南北货店续表12-2-2
  九.山货
  十.布(绸)店
  十一.棉花店
  十二.洗染店十四.药店
  十五.洋(百)货店、杂货店
  十六.碗店
  十七.文具店、纸店十九.玻璃店
  二十.照相、钟表、眼镜
  二十一.镬店
  二十二、丝线店、颜料、渔具、小百货二十五.打(大、小)铁店、白铁店
  二十六.打铜店
  二十七.打银店
  二十八.绞面店
  二十九.灯笼店三十五.理发店
  三十六.水作业三十八.镶牙店
  三十九.鞋店、皮箱店四十四.花轿、戏装、盔头
  第二节服务业
  饮食业民国29年(1940)前,城区有锦华馆、同兴馆、吴祥兴、兴华馆等菜馆。抗日战争期间,从外地迁来聚丰园、知味观、天香楼、天真馆、香雪楼等菜馆,其中香雪楼专供西式菜点。1949年,全县有饮食业80户,从业人员13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饮食店几经合并,1960—1962年,由国营商业和供销社经营,城内有5个饮食门市部。1979年,全县有国营饮食店5个,集体35个,个体578个,有网点618个,从业人员1200多人。其中,国营丽水饭店、丽水酒家共有合格厨师26名,椅座600个。1988年,全市有国营饮食店8个,集体36个,个体1043个,从业人员2519人。1990年,全市有国营饮食店8个,集体26个,个体1024个,从业人员2137人。2000年7月,撤市设区后,随着丽水城区的不断扩大和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饮食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为饮食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改革开放以前,很少有人在餐馆酒店举办婚宴,而现在,却基本上没有人不在酒店举办婚宴。公务接待、亲友聚会和早餐、快餐迎合了社会潮流。2004年,餐饮业法人单位25个,年营业额7943万元,从业人员1258人。2008年,餐饮业法人单位33个,年营业额16819万元,从业人员1258人。2009年,限额(200万元)以上餐饮业36家,其他餐饮业店家。取得星级以上集住宿餐饮一体的酒店有莲城宾馆(四星级)、开元大酒店、飞达大酒店(三星级)、丽水国际大酒店(四星级)、紫荆花大酒店(三星级)、明珠大酒店、现代广场大酒店(三星级)、南明宾馆(二星级)、东方宾馆(三星级)、山水宾馆(二星级)、海潮宾馆(二星级)、星光大道商务酒店(三星级)、喜尔顿大酒店、米兰假日大酒店(四星级)、罗马假日酒店、新世界大酒店(三星级)、天溢大酒店(四星级)。专门从事餐饮业且较大的商家有太平洋酒店、中意大酒店、天香楼酒店、金太阳酒店等数十家。从事特色餐饮的有水阁溪鱼馆、龙泉鱼头馆、台州砂锅鸭、庆元酸菜鱼、缙云黄牛牌、啤酒鸭馆,等等。各种饮食小吃更是不计其数,火锅、快餐、小炒、煎饼店随处可见。提供餐饮服务的还有许多休闲山庄、农家乐及茶楼。传统名菜有清汤燕菜、稀卤鱿鱼、芙蓉白莲、清炒二冬、香菇里脊片、糖酥圆、芙蓉鱼片。
  20世纪80年代,中山街丽阳路路口的丽水饭店
  1952年,合作饭店经营冷饮。1958年3月起,丽水食品厂生产棒冰。1962年,国营饮食服务总店在大众街开设冷饮室。1973年,丽水浴室夏天兼营冷饮。之后,白云楼、供销大楼、钟楼、万象山门楼、火车站、汽车站均开设冷饮业务。1988年开始,出现专门经营熟食的商店,比较有名的有仓前老吴熟食、大洋路熟食店,传统熟食为炸精肉、蹄膀、糯米藕。2003年3月,第一家西式餐饮店丽水市两岸餐饮有限公司进入丽水,随后蓝衫咖啡、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餐饮入住营业,到2010年底,市区共有西式餐饮店9家,从业人员99人。
  华侨开元名都大酒店(摄于2010年)
  若干年莲都区餐饮业销售总额情况一览
  表12—2—3旅馆清末民初,城区歇店集中在虎啸门和小水门。20世纪30年代,公路通车后,有莲城、萍依等旅馆。抗战期间,旅馆集中在丽阳门和大水门,有南星旅馆、花园饭店、括苍旅馆、浙光旅行社等。抗战胜利后,旅馆业萧条。1955年,全县旅馆客栈86家。1956年,私营旅馆、客栈组成瓯江旅馆、丽水旅馆、合作旅社等10个网点。1979年后,先后建成丽水饭店旅馆部、丽水酒家、白云楼旅馆、处州宾馆、白云山庄、红旗旅馆、丽光饭店等,个体旅店增多。至1990年底,全市旅店186家,其中国营7家,集体9家。随着丽水市城市功能的增强,来往丽水的人员大量增加,旅馆业兴旺,除了量的大规模增加外,质的提高更为世人惊叹。
  至2010年底,市区共有星级以上宾馆17家,其他旅馆、旅店490家,国际大酒店、莲城宾馆、紫荆花大酒店、现代广场大酒店最为有名。
  1988年1月,莲城宾馆建成营业,为全国旅游涉外饭店(宾馆)协会会员。1992年8月,被省旅游局批准为二星级涉外饭店(宾馆)。2008年,被批准为四星级涉外饭店(宾馆)。宾馆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曲廊水榭,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江南庭院风格,拥有符合国内一流水平的客房和豪华高级套房,各种服务设施齐全。
  理发20世纪30年代前,分剃头店、剃头担和剃头包。抗战期间,青年男子蓄西发者渐多,青年女子始进店理发。城区有方永隆、红玫瑰等理发厅。1949年,城区理发店21家。1956年,城区私营理发店公私合营组成4个分店。1972年,国营人民理发店开业,有职工12人。1979年后,个体理发店增多,至1990年,全市有集体理发店2家,个体理发店490家,机关、厂矿、事业单位普遍设理发室。2010年,市区共有理发美容店525家,从业人员3750人。
  照相20世纪20年代末,城区有亦我轩、真吾两家照相馆。抗战期间,有光明、万象、丽影、大地、天生、长虹等照相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有5家照相馆。1956年,私营照相馆
  20世纪80年代初,丽水城内的人民旅馆(继光街与中山街路口)经公私合营组成丽水照相馆。1966年,转为国营。1979年后,照相业发展较快,丽水照相馆等单位引进2台彩照扩印机,大批个体照相馆相继开业。至1990年底,有国营照相馆4家、集体照相馆1家、个体44家,计从业人员316人。到2010年底,有照相馆、影楼78家,从业人员312人。
  刻字20世纪30年代,城区有一品斋、清秘阁刻字店,乐古斋刻字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刻制印章列为特种服务业。1956年,刻字业组成综合小组,集中经营。1979年,个体刻字户增多。
  1990年,全市有刻字店22家。2010年,全区有刻字店14家。
  洗染20世纪30年代前,城区有魏公昌、陈永兴、李德昌3家染布作坊。20世纪30年代后,花纱布大量输入,染布业衰落。1956年,私营洗染店并入综合社。1979年,城区有洗作铺3家。1980年后,个体洗染店增多。1990年后,染作店消失,洗衣店增多。至2010年,全区有衣服干洗店27家。
  浴池20世纪30年代,城内萍依旅馆设有浴室。抗战期间,五龙池3家浴室开业。1949年,有浴室1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销社在西河沿设丽水浴室,后移交给饮食服务公司经营。1973年,太平坊国营丽水人民浴室开业,丽水浴室并入。1987年9月,丽水游泳池浴室建成开放。1990年,有国营浴室1家。2010年,市区有公共浴室16家。
  修理民国时期,城区有邹乾亨、大西洋、亨得利等3家修表店。1956年,私营钟表修理店加入综合社。1979年,有个体钟表修理店12家。1990年,有109家。2010年,全区有5家。民国时期,城区先后有同昌、陈昌和、吴月亮、杨记等4家自行车修理店。1956年,私营修理店加入综合社。1979年,有个体修理店18家。1990年,有179家。2010年,有43家。1979年后,恢复钢笔、晴雨伞、皮鞋、钥匙等修理业,收音机、洗衣机、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计算器等修理业开始发展。1990年,全市有修理业752户,从业人员921人。2000年以后,个人汽车拥有量急速上升,汽车修理店也逐渐加多。至2010年,有汽车美容、修理店13家。
  第三节集市贸易
  集市建设清同治十二年(1873)《丽水县志》载,郡城以农历每旬三七为市,碧湖以丑辰日为市。光绪年间增辟苏埠、官桥、石牛、九龙、宝定(保定)、均溪、厦河、青林、堰头、太平、岩泉、葛渡等地为市,民国时废。清末,城关、碧湖市日已按上市诸物分类定点。民国以来,城关以农历每旬逢三八为市,抗战时一度中断。碧湖以丑辰日为大小市。曳岭老竹自民国以来均每旬逢二逢七为市。
  市区文昌路114号的“真吾”照相馆旧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碧湖改为每旬逢一逢六为市。1953年,限制农副产品上市。1965年增辟大港头市,每旬逢一逢五为市。“文化大革命”时期,集市贸易冷清。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副产品逐步放开,部分产品交换的初级市级出现。1985年,辟双溪镇双溪、仙渡乡何金富、泄川乡库头、西溪乡里东等地为农贸、兔毛、木材交易市场。城关、碧湖两地,每年农历十二月二日起至月底止。每日都成“市日”,谓“日日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生产资料市场实行“双轨制”,生产资料市场开始出现,兴起市场建设的高潮。1987—1989年,共投资350多万元,建成府前菜场、大洋路小商品市场、碧湖小商品市场、大港头菜场,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1990年5月,投资120万元的城西菜市场开业,11月由灯塔村、蔬菜公司和市工商局三家联办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开业。1987年,中山街小商品市场、碧湖耕牛母猪市场被评为地区级“五好市场”。1989年,中山街小商品市场、府前菜市场、碧湖耕牛母猪市场等被评为“地级文明集贸市场”。1989—1990年,中山街小商品市场连续两年被国家工商局授予“全国文明集贸市场”。
  清同治年间至1990年前丽水市城乡集市分布
  表12—2—4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种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购物环境要求不断提高,许多马路市场被整顿、被淘汰,专业市场不断兴起。
  1991年,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办好城乡市场的通知》。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给市场建设注入了活力。1992年8月,丽水地委行署提出“沿路办市场”,“路通促流通”,“繁荣与市容,首先是繁荣”的发展思路,市场组织和培育得到空前重视,市场建设有较大发展,全区掀起交易市场建设高潮。1991—1994年,先后建成碧湖生猪交易市场、丽水金笔市场、曳岭综合市场、雅溪综合市场、大港头综合批发市场、丽水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等31个各类交易市场,均常年交易。其中丽水金笔和瓜果市场成为当时全省全国的大市场。1994年,丽水中山街工业小商品市场获省工商局命名为“规范化市场。“1994年,行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商品市场培育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市场建设纳入“九五”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商品市场进入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的新轨道。1995年后,交易市场发展逐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上档次上规模的专业市场开始涌现并逐步成熟起来。1995年,先后建成丽水市建筑装潢材料市场、碧湖香菇商场、大港头木制品市场等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交易市场。1996年省工商局核定丽水府前菜市场为二星市场。
  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后,作为浙西南中心城市,其商品交易市场体系的规模、档次、品位及运营能力得到较大幅度提升。2001年,制订《丽水市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十五”规划》,对丽水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实施“一场一策”制度,在用地、税费上给予优惠。2003年,出台《丽水市区商品市场布局专项规划》和《关于加强市区有形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2005年,制定《关于在丽水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举办商品交易市场的若干意见》和《加快市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促进市场建设。同时,各消费市场逐步向特色市场发展。2006年,市区岩泉汽车、建材、家具专业市场开工建设,至2007年底,有7家4S店开业。2008年,浙西南农贸城、市粮油批发市场和城西农贸市场开始改造。2009年,丽水府前菜市场整体改造完成并开业,莲都龙石临时综合市场建成开业。丽水城西菜市场获得了省三星级文明规范化市场称号。丽水市粮油副食品市场、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被认定为浙江省区域性重点市场。2010年6月,市政府成立丽水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建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12月出台《关于加快丽水市区菜市场建设和改造提升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对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
  浙西南农贸城是丽水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投资最大的综合农副产品集散中心,2002年已被省经贸委列为浙江省重点农贸市场,并审定报国家经贸部为“三绿工程”的试点单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2010年,丽水市绿谷购物网上交易市场、浙西南农贸城网上交易市场建成,莲都区交易市场走向信息化。
  1990—2010年莲都区城乡市场分布一览
  表12-2-5集市交易集市交易,向以五谷杂粮、六畜家禽、山货土特产、手工艺品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品门类繁多。1984年后,城关新建有泗洲楼、丽东小商品市场和梅山脚街道两旁的布料市场,均常年交易。在中山街、解放街等街道两旁设有布料、服装、小百货等夜市。碧湖仔猪历来为地方一大特产,1988年成交60754头,计金额621.3万元,除省内交易外,还调往福建、江西、江苏、上海等省市。民国以前,城乡各种庙会上,均有货物交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举行数次物资交流大会。
  1988年,集市商品有15类,480多个品种。其中,粮食类22种,油料油脂类7种,棉麻烟类3种,肉食禽蛋类27种,水产品类39种,日用杂品类76种,干鲜菜类86种,干鲜果类44种,木柴炭类5种,农机具类32种,家畜幼禽类12种,工业品类27种,废旧品类5种,其他类27种。1979—1988年,集市成交额25774.90万元,1988年集市成交额是1979年的8.2倍。1990年,集市成交额7588.70万元,其中城镇5685.71万元,农村1902.99万元。1994年,丽水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成交额2.58亿元。1995年,丽水市粮油副食品市场、丽水府前菜市场成为首批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2000年后,市场中的商品数量增多,汽车、家电、家装等商品逐渐进入百姓家,市场逐渐壮大。仅丽水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就主营副食品、粮汕及制品、滋补品、干果、百货、日用品、化妆品、塑料制品、烟草等十大类共计5000多个品种。
  2008年,全区专业市场共20个,经营户总数2795个,成交额557773.2万元,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3个。2009年,全区专业市场共21个,经营户总数3918个,成交额820630.1万元,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3个。
  第四节对外贸易1977年10月,县对外贸易公司成立,属县供销社。1980年4月,县对外经济贸易局成立,与供销社脱离,与省、地经贸上下对口。1983年起,财务隶属省对外贸易局。1985年,浙江省定丽水为兔毛出口基地县。1988年起,外贸体制改革,实行自负盈亏,管理归属地方,出口商品收购额和品种逐年增加。
  1994年,丽水市(县级)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402亿元,同比增长36.42%,自营出口值由1993年的30万美元增加到308万美元,创办三资企业共33家,投资总额达3800万美元,其中协议外资1800万美元,初步建立“外贸公司、三资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多层次、相互支持的自营出口格局。
  1995年以前,市内企业无进出口自营权,全市外贸工作,主要挂靠省外贸公司开展进出口业务。1995年6月,市对外贸易总公司被授予进出口权,结束了无外贸自营权的历史,工作重点从以往为省地公司收购调拨出口货源转到自营出口业务。同年,更名为“丽水市对外贸易公司”,并受委托做好三资企业从申报到批准“一条龙”服务。1996年,实行目标承包经营。1997年6月,在宁波设立丽水市对外贸易公司宁波办事处。1998年,扩大进出口经营范围。改组为浙江省丽水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1999年,在义乌设立办事处。1999年,实施A类管理,并成功完成企业改制。2000年,撤市设区,成立莲都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2001年,辖区内外经贸企业减少。
  2010年,全区具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17家,生产企业12家,流通企业3家,三资企业2家,进出口总额达到3514万美元。
  自营进出口(万美元)
  图12-2-11994—2010年莲都区外贸发展示意图
  外贸产品清代,有软席、靛青出口。民国时期,主要出口商品有桐油、茶叶和火柴盒片等。20世纪50年代有雨伞、十字花台布等出口 ,80—90年代出口商品主要有真丝绸羽绒、毛巾、电机、柴油机及水煮笋、板栗、速冻菜、白炭、香菇、猪鬃、木制玩具、中药材等。2000年,出口商品有农副产品、纺织品、轻工产品、工艺品、机械产品等12个大类6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以羽绒、电机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新格局。2009年,莲都区岀口产品主要分为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品、机械产品、化工产品、农产品五大类。1988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由日本、东南亚延伸到西欧各国、加拿大以及美国。1989年,出口到苏联。1996年,全市自营出口产品共销往15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增加至29个。2009年,莲都区为77个,2010年达到83个。
  主要出口产品,粮油食品类:板栗、摸鱼精粉、山苍子油、水煮笋。土产类:干香菇、木耳、盐水蘑菇、鹿含草、茉莉花干、橘皮。畜产类:中猪、猪鬃、兔毛、猪皮草、鹅鸭绒毛。服装羽绒类:布服装、羽绒服装、长袖汗衫、纯棉衫裤、涤棉衫、羽绒被、羽绒床垫、防寒(风)衣、女式运动套装、开襟衫、外穿背心。针棉纺品类:浴巾、毛巾被、床单、5%灰绒、被套、化纤制印花床单。轻工产品类:帆布箱、软箱、公文箱、毛麻箱、木衣夹、木盆、异变尺、茶托、木碗、卷笔刀、鞋刷、铱金笔、纸板电池、齿厚长尺、聚乙烯捆扎绳、钢笔、笔零件。化工产品类:中草药香皂、胱氨酸、糠醛、室内除臭制品。五金机械电器矿产类:平行铁、微型电机、工业缝纫机电机、铁窗纱、铝扁丝、瓷质熔丝管、普通熔断丝管、圆柱立钻、有色铝鞋跟、汽车起动开关、木炭、闭门器、阀门、轴承。工艺品类:雪地鞋、工艺旅行箱、陶瓷绘料、橡胶(塑料)鞋、短统鞋。医药类: 鱼腥草、体温表
  招商引资1988年,颁布《丽水市鼓励外商投资办企业和“三胞”购建房暂行规定》。1989年8月,成立丽水外资工作委员会,截至1995年,共计批准开办三资企业39家,合资金额3919万美元,其中协议引进外资1853万美元。2003年合同利用外资898万美元,创历年新高。2010年,合同引进外资5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0万美元。
  1991年,浙江万象制衣羽绒总厂率先赴俄罗斯举办中外合资企业一一尤尼万斯有限公司,迈开境外办厂的第一步。1994年,发挥针织厂、万象制衣总厂等企业优势,年初联合组建了“国际经协丽水公司'',后改名为“丽水市国际合作经济技术公司”,全年向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输出技术劳务130名。1995年,向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输出技术劳务72人,累计向国外输出技术劳务202人。1995年,浙江东宝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在日本设立办事处。1997年,外派劳务输出106人历年累计在外人数达308人。1998年,劳务输出17人。1999年,筛选推出50个重点招商项目,编印了“'99丽水投资指南”,参加日本东京投资洽谈会和大阪商务大会。2005年,区内企业富来森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森得立农林有限公司、鸿佳鞋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参加第98届广交会,成交金额达20多万美元。2009年,组织企业参加第106届广交会,成交额25万美元左右。2010年,4家企业参加了第十二届浙洽会暨第九届消博会,多家企业参加了春秋两季广交会、2010年浙江中华老字号暨浙一澳名优商品展销会、2010年日本东京国际五金DIY及家居用品展览会、2010年东京礼品及赠品展以及美国拉斯维加斯鞋展等国外的重点展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正不断加大。
  1995—2010年莲都区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一览
  表12—2-7续表12-2-7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

相关地名

碧湖镇
相关地名
丽水县
相关地名
莲都区
相关地名
联城镇苏埠村
相关地名
灯塔村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上海省
相关地名
莲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