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首家全民工业企业(后称国营企业)丽水新华印刷厂建立。是年,全民工业产值167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63.26%。1952年,全民工业有新华修理厂、新华印刷厂、丽水电力厂、碧湖新建盒片厂、碧湖酒厂等5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调整合并成火柴梗片厂、棉织厂、化工厂、印刷厂、机器修理厂等5家公私合营企业。1957年权存3家。1958年,“大办工厂”,盲目发展工业。1960年,国营工业总产值1255万元,比1949年增长6.5倍。1961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4年,国营工业产值544万元,为1960年的43.35%。1965年,国营工业企业9家,其中桃山火电厂(属电力厂)、羽绒厂、肥料厂、农药厂属新建国营企业,电池厂从海宁迁入。“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建国营企业有雅溪一级电站、糠醛、化工、水泥、毛巾、农机、机床、通用、油泵、无线电等厂。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生产在曲折中缓慢发展。1968年,国营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39.53%。1970年,产值1262万元,比1960年只增加0.56%。1975年,国营工业产值1719万元,比1970年增长36.21%。改革开放后,国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80年,国营企业35家,产值5807万元,比1970年增长3.6倍,比1975年增长2.38倍,其中经委直属全民企业20家,产值3881.43万元,比1970年增长3.95倍,比1975年增长2.08倍。1981年,县电网与华东大电网联网。
1981-1988年,国营工业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经委直属国营企业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家13个项目,总投资4740.15万元,土建面积89607平方米。1988年,国营工业企业42家,年产值16999万元,比1980年增长1.93倍,平均年递增14.37%。其中经委直属国营企业24家,职工1000人以上的有油泵厂、毛巾厂两家,500—1000人有动力厂、啤酒厂、电池厂3家。主要行业有机电/纺织、缝纫、日用品、食品、化工、建材、矿业、印刷等。24家国营企业占地面积555852平方米,建筑面积285868平方米(其中福利设施86119平方米),年末人数8204人,有专业技术人员544人(高级10人,中级84人、初级447人、技师3人),管理人员1026人,服务人员54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7241.39万元,生产设备3522台套,工业产值13448.5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8853.18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016.71万元,利润总额1836.18万元。考核品种78个。1989—1990年,新建处州针织厂、棉纺厂。
桃山火电厂(摄于1980年)
1990年,国营工业企业47家,年产值17732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46.19%,比1988年增长4.31%,平均年递增2.13%。省优、部优产品19个。其中,经委直属25家,年末人数8413人(不包括棉纺厂,下同),年末固定资产9698.65万元,年产值13286.28万元,比1988年下降1.21%,有8家亏损。利润总额470.57万元,比1988年下降74.37%,下半年开始回升。1965—1990年,撤并停办企业有碧湖新建盒片厂、焦化厂、蔡坑煤矿、通用厂、农药厂、机床厂等6家。
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65641万元,占全区工业产值64.75%,实际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额803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丽水化工厂产值超过1.5亿元,羽绒厂7752万元,毛巾厂5303万元,家用电器厂4058万元,超过3000万元的还有油泵厂、啤酒厂、金笔厂等。主要产品有肥皂、香皂、羽绒服装、毛巾、微型电机、铱金笔等。
1997年,国有工业企业12家,总产值12.51亿元,其中纳爱斯公司86100万元,飞雁羽绒公司15597万元,天帆毛巾集团5201万元;利润为历史最高额9129万元。有工程技术人员350人,管理人员709人,主要产品为雕牌超能皂、纳爱斯香皂、天乐牌毛巾和羽绒制品,啤酒等。纳爱斯公司、碧湖啤酒公司、天帆集团公司通过了 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
从1994年开始,国有工业企业数逐年减少,至2000年12月,国有工业只剩棉麻纺织厂、碧湖啤酒公司、安托油泵公司、经纬家纺公司等4家,固定资产7500万元,工业产值8409万元,仅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9%。
2004年8月,随着安托油泵公司和碧湖啤酒公司的破产,莲都区国有工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逐步出局。
若干年莲都区计经委直属国有工业概况一览
表10-2-1续表10-2-1
第二节集体工业企业
二轻集体工业企业前身为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发展缓慢,以个体作业为主,主要行业有陶瓷、纺织、炼铁、制鞋、制笔、服装、雨伞、铁器、木器、竹器等。城内驿前铁器,碧湖、黄村竹器,水东犁耙,保定砖瓦,沙岸、石牛缸钵均较有名。民国25年(1936),全县手工业产值338.6万元(法币),占工业产值68.12%。民国28年(1939),浙江省手工业指导所开办碧湖农具制造厂、城区印刷厂、岩泉文化工具制造厂、碧湖面粉厂、下水南染织厂。民国37年(1948),城区有纺织业10余户,布机40余台,手工铁业11户,雨伞业11户,服装业29户, 汽车修理业14户。1949年,手工业产值约200万元。
1950年秋,城区铁器联营工场成立,木器、制鞋组织联营。1952年7月,城关区铁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为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9月,第一个生产合作小组城关缝纫小组成立。1953年,先后组织城关服装、碧湖熔铸生产合作社及城关制鞋、木器、伞柄、伞斗生产合作小组。是年,个体手工业有46个行业2065户3488人,其中专业653户,从业人员1824人,全县手工业产值501.38万元。1954年后,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手工业开始发展。1956年2月,手工业联社成立,是年,手工业从业人员3240人,有合作生产社组102个(生产合作社61个,供销生产合作社20个,生产合作小组21个),社组员2692人(社员2518人,组员174人),占手工业从业人员的83.09%。1957年,社组105个,其中联社直属35个,产值178.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77万元。1958年后,小社并大社,社组由105个减为58个。其中,城关镇24个,有综合一、二、三厂和农机厂、五金厂、木器厂6个企业。经营管理向全民企业看齐,严重影响手工业生产发展。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五金厂分为白铁生产社和自行车修理社,综合一、二、三厂按行业分别组织合作社,服装社分为一社、二社,新建农具社。1962年,有社组52个,其中联社直属32个,职工1570人(其中社组员903人),工业总产值270.35万元。1963年,工交手工业局直接管理雨伞厂、针织厂、木制厂、碧湖农械厂等4个合作工厂,其余28个合作社组下放给城关镇和碧湖镇管理。1965年,二轻集体企业29个,产值316.85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1/3。“文化大革命”时期,手工业在动荡中发展,新建扩建五金、塑料、工具、金笔、工农机械、晶体管、纸箱、制钉、皮革橡胶、玻璃纤维等厂。1972年,收回下放的城关镇手工业社组,由手工业局管理;碧湖镇手工业社组改由碧湖镇革委会和县手工业局双重领导。1973年,年工业产值1094.3万元,首次超千万元。1978年,二轻集体企业28家,其中合作工厂12个,工业生产合作社14个,生产合作小组2个,年产值1774.60万元,比1965年增长4.6倍,比1975年增长47.56%。1979年,县金笔厂实行经济责任制。1983年1月,全部二轻集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定额承包奖赔制。1984年12月,县五金厂成为第一家总厂建制企业。1986年,市塑料总厂成立。
1990年,市二轻集体企业21家(其中工厂18家,公司3家),有塑料、五金、服装、电子、文教用品、建材包装、家具杂品等行业。年末职工人数4223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284人(高级1人,中级9人,初级274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499.78万元。主要设备2500余台套。占地面积1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951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食堂、幼儿园、医务室等福利设施31077平方米。建立职工享受养老保险制度或待业保险制度。年产值8606万元,占全市工业产值22.42%,比1980年增长1.92倍。产品销售收入9370.5万元,税金445.4万元,利润622.16万元。列入市计划考核产品42个,部优、省优产品20个。省优以上产品产值2136.62万元。出口交货值1499.93万元。
1991—1993年,二轻工业局与下属20家企业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考核项目包括产值、销售收入、技改投入、所得税、利润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直接与目标考核挂钩。厂长积极性大增,工业产值以每年20.2%的平均幅度递增。皮革总厂的旅游鞋等产品在市场热销,企业发展较快,1994年3月兼并丽水丝厂。到1993年底,二轻直属工业企业17家,固定资产原值4900万元,职工3267人,年产值19870万元,产品销售税金946万元,利润704万元。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五金总厂、万象羽绒制衣总厂、玻纤厂、皮革总厂。1993年5月,由于经营不善,塑料总厂破产清算,成为二轻系统首家破产企业。1995年,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深化,5月丽水第二农机厂破产,11月皮革总厂被省“改革月报”社兼并。当年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8.65%,实现2654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区工业的9.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从1996年开始,二轻企业家数、产值逐年减少,利润总额连年报负,到2001年,整个系统只留下五金总厂、玻纤厂、制革厂等3家集体企业。表10-2-2若干年莲都区二轻直属集体企业情况一览单位:万元
乡镇集体工业企业1956年,农村发展高级社后,始兴办乡镇工业,时称社队企业。1958年,办有小型钢铁厂和农机修造厂,有社办工厂184个(不包括大队办),扩建农械厂12个、农具修配厂24个、土化肥厂1个、农药厂2个、农副产品加工厂122个、综合利用水碓78个。1959—1965年,调整社队工业,小型钢铁厂停办,保留大部分农机修造厂和农副产品加工厂。1972年,城关、碧湖两镇手工业企业转为县二轻局直属企业,留下的手工业企业归属社队工业。1978年,县社队企业局成立(1984年改县乡镇企业局),区、镇、乡建社队企业办公室。1980年,社队工业271家,从业人员3070人,固定资产737.82万元。年产值638.15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6.58%。利润141.89万元,税金22.19万元,上交管理费13.25万元。
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村企业,出现社员联营合作企业、个体企业与家庭企业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是年,乡镇工业有1076家,其中集体474家,占44.05%;从业人员5636人,其中集体4423人,占78.48%;固定资产1184.57万元(不包括个体);产值1852.06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2.33%,其中集体1490.86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9.92%。1985年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企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城关的机械、电器业,城郊的纺织、建材业,雅溪的采矿加工业,丽云、曳岭的竹木加工业,碧湖镇的玻璃仪器仪表制造、饮料食品业,碧湖区的酱菜加工业等,均有一些骨干企业。1988年,乡镇集体工业有598家(包括个体,计2058家),从业人员6786人(包括个体,计10974人),产值8448万元(包括个体,计11078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23.72%„全部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31.11%,比1980年增长16.4倍,平均年递增42.87%。乡镇集体工业固定资产3051万元,利润554万元,税金335万元,上交管理费64万元。1989年,市场疲软,生产下降,次年回升。1990年,全部乡镇工业(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有25个行业。2009家,从业人员11701人,占农村全部劳动力8.69%;产值10961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28.55%。年工资支出(集体工业)816万元,人均1344元。是年,乡、镇办集体工业150家(包括村办,计571家),从业人员3304人(包括村办,计5948人),固定资产2511万元(包括村办,计3256万元)。主要设备:数控机床21台,金属切削机床179台,锻压设备43台,发电机组46台/7644千瓦,棉织机3601台,丝织机42台。产值4675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12.18%,占全部乡镇工业产值42.65%(包括村办,计6975万元,占乡镇工业63.63%)。销售额3445万元(包括村办,计266万元)。省优产品1个。乡镇集体工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有1家,100万元以上不足1000万元的有8家,产值50万元以上不足100万元的有16家。出口创汇有12家企业,11个产品,出口交货值744万元。1991年,在“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丽水压铸厂的代铜新型压铸材料获金牌奖。
中共十四大后,乡镇集体企业改革迅速开展,1993年有200多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了经营机制转换,除了乡办电站仍由集体经营之外,其他工业企业都进行了改制,或解散,或出售,或停办。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数额急剧减少,在乡镇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已非常小。工业集体企业的行业也变成了单一的水电站一项。至2001年,乡镇集体工业有40家,产值4070万元,从业人数为688人。
1980—1990年丽水县(市)乡镇集体工业概况一览
表10-2-3若干年莲都区乡镇集体工业概况一览
表10-2-4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自1995年开始,最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有丽水羽绒厂(改制后为浙江飞雁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丽水化工厂(改制后为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丽水油泵厂(改制后为浙江安托油泵油嘴有限公司)、丽水无线电厂(改制后为无线电厂有限责任公司)、丽水金笔厂(改制后为上海英雄金笔厂丽水有限公司)。由于实行股份制形式,企业依法理顺了外部和内部关系,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体现了决策权、管理权、执行权、监督权的分离,形成了高效率的经营机制,大部分企业都得到高速发展。股份制工业企业在全区工业中的贡献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增多而增大,在莲都区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有和非国有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企业1997年占69%,1998年占71.4%,1999年占68.5%,2009年占64.82%。如纳爱斯公司,1995年工业总产值为32950万元,1996年增加到46266万元,增长40.4%;利润总额1995年为3703万元,1996年为5362万元,增长44.8%。国有和二轻集体工业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后,经营严重亏损而先后破产、解散的企业有丽水无线电厂有限责任公司、飞雁羽绒有限公司、浙江安托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碧湖啤酒有限公司、天宁纺织有限公司、新华印务有限公司等。
企业改制中及改制任务完成后,新引进不少股份制企业,其中一些企业通过拍卖购得原有破产企业的资产,按政府设定的条件重新投资恢复生产。主要有浙江飞雁羽绒制品有限公司、丽威油泵油嘴有限公司、燕京啤酒丽水有限公司、天帆毛巾有限公司、丽峰制革有限公司、力胜布业有限公司。新成立的或引进的企业有:红顶服饰有限公司、万控电气有限公司、浙江欧宝实业有限公司、蓝光气体有限公司、依莱特纺织公司、丽水市丽杭钢结构有限公司、处州混凝土有限公司、金茂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富来森绿色产业集团、新三和动物保健品公司、华东金属构件公司、处州山茶油开发有限公司、舒美特鞋业有限公司、浙江瑞益不锈钢有限公司、方泰铝业有限公司、丽水精良实业有限公司、浙江雁皇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等。
原国有、二轻集体企业改制后至2010年仍在生产经营的企业有:上海英雄金笔丽水有限公司、丽水五金有限责任公司、润晟食品公司、天华玻纤公司、浙江纳爱斯公司(已划归为市属企业)。
股份制工业企业涵盖了五金机电制造业,羽绒纺织服装业、皮革及制鞋业、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开采及制品业、印刷包装和电力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2009年,产品销售收入近20亿元,利润总额1.16亿元,上交税金7860万元,工业增加值5.36亿元,为社会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股份制工业企业对莲都工业经济的贡献已占公有制工业的94%。
若干年莲都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概况一览
表10—2—5
第三节非公有(个体)制工业
1993年以前,个私工业主要以砖瓦、缝纫、木竹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产值、利润、税金都微乎其微。1993年开始,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带动乡镇企业改革。是年,乡镇有200多家集体企业进行改制。丽水制笔业从开始的1家发展为1999年的160多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为个私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有福华金笔厂、宝珠笔厂、大华制笔厂、皇冠金笔厂、明山制笔公司、风华笔业公司、囿山金笔厂。其中,50余家生产成笔,自己有品牌的12家。2000年7月丽水撤地设市后,根据事权划分规定,市区个体、私营企业归属市里,制笔业大减。到2009年,莲都区有私营制笔企业140家,年产值1亿元左右。大港头镇的木制品工业曾享誉浙南地区,其木制办公桌椅是丽水机关事业单位办公用具首选。2009年,有47家家俱厂,资产为212100万元,产值为10618万元, 利润945万元。2009年,从事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的企业有278家,工业总产值35637万元,销售收入35037万元,利润2775万元,实交税金234万元,工业增加值6667万元,从业人数1961人。
2001年后,莲都区工业的增长点在乡镇非公企业,非公有制工业在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
红顶服饰有限公司(摄于2010年)
业增加值及实交税金等方面所占比重均超过50%。
2009年,非公有制工业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有红顶服饰公司,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有依
莱特纺织公司、莱克制笔公司、永邦包装公司、成功塑胶公司。另有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规模企业33家,分别是:华光印务公司、概头红砖厂、伊利得电池隔板公司、丽都服饰公司、斯普轴承、爱丽芬特服饰公司、新强粮食公司、绿园种禽公司、队长食品公司、一森文体用品公司、金翎文教公司等。“不知”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非公企业技术改造工作不断加大,投入技改资金增加。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设备, 技术和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企业经济效益日渐
显著。2009年,非公企业资产合计达39.60亿元,利润总额2.1亿元。落地郎奇工业区块的中一机械、巨力机械等企业引进了非王泵年产10000吨深加工阀门、100万件(套)汽摩机械配件生产线、3800吨精密阀门等,投资额达1.34亿元。
2001—2010年莲都区非公有制工业概况一览
表10-2-6第四节外商、港商和台商投资工业企业
1980年至2010年,莲都区共接待回乡探亲、旅游和经贸考察的侨胞2万多人次,接受侨胞捐赠2000多万元。全区先后共有30多家侨资企业落户莲都,现有侨胞侨眷投资兴办的企业10多家,引进侨资4亿多元。项目涉及教育、房地产、旅游、酒店、农牧业和加工业。如莲都外国语学校、西郊廊香房地产项目、丽水辉煌大酒店、香江商务大酒店、禾意牧业、丽水华美皮具公司、碧湖郎奇度假山庄等,总投资额已达3.6亿元,提供就业人数1000多人,实现年产值和营业收入3亿元。
斯洛伐克侨胞叶芬、魏彪夫妇于2001年创办“丽水梦翔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120万元。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先后创办了莲都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共投资1.18亿元人民币。经过多年努力,莲都外国语学校已经发展成一所规模较大、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
至2009年底,莲都区现有台胞台属企业5家,总投资额为3000多万元,项目涉及机械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实现年产值和营业收入2500万元。
第五节产值比重
由国有工业、集体工业、乡镇(街道)村集体工业、外贸工业和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及个体非公企业构成的工业经济主体,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变化很大。
1949年9月,全民工业产值264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占全部工业产值63.26%,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8%1953—1956年,对私营工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工业产值100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3.17%。其中二轻企业产值178.16万元。1958年,大办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到1960年,工业产值1590万元,比1957年增长58.52%。后经三年调整,1964年,工业产值比1960年下降46.35%。1965年回升。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影响,工业企业未能发挥应有效益。1976年,工业产值3001万元。1977年后,工业生产稳步发展。1978年,工业产值6211万元,比1976年增长1.0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47%,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79年后,工业企业进行恢复性、建设性整顿,开展企业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推行承包经营,发展横向联合,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乡镇企业崛起,1981年工业产值超亿元,1988年超3亿元,1980—1988年平均年递增17.66%。
1990年,全市工业产值38386万元,其中国有企业占46.19%,集体占37.43%,私营占16.38%,比1980年增长2.9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78.09%。从1994年开始,国有工业企业实行改制,企业数量逐年减少。2000年底,国有工业只剩4家,固定资产7500万元,工业产值8409万元,仅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9%o2004年8月,随着安托油泵公司和碧湖啤酒公司的破产,莲都区国有工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1995年,二轻集体企业改制工作继续深化,当年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65%,实现2654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区工业的9.2%。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从1996年开始,二轻企业数、产值逐年减少,利润总额连年报负,到2001年后,二轻集体工业企业整个系统也被淘汰岀局。
1984年,乡镇企业发展,产值1852.06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12.33%。其中集体1490.86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9.92%„1985年,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企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是年产值8448万元(包括个体,计11078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23.72%。全部乡镇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31.11%,比1980年增长16.4倍,平均年递增42.87%o1990年,乡镇工业(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有25个行业,2609家,从业人员11701人,占农村全部劳动力8.69%,产值10961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28.55%。中共十四大后,乡镇集体企业改革迅速开展。1993年,有200多家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通过出售解散等形式停办。乡镇集体工业企业数额急剧减少,在乡镇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已非常小。
股份制工业企业在全区工业中的贡献,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增多而增大,在莲都区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要。股份制工业企业涵盖了五金机电制造业、羽绒纺织服装业、皮革及制鞋业、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开采及制品业、印刷包装和电力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行业。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228705万元,工业增加值5.36亿元,股份制工业企业对莲都工业经济的贡献已占公有制工业的94%。
2001年以后,莲都区工业的增长点在乡镇非公企业,非公有制工业在莲都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及实交税金等方面所占比重均超过50%。2009年,非公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24561万元,工业增加值达71290万元。
第六节行业结构
按照国民经济工业行业分类和莲都工业企业实际,莲都工业分为八大行业。2009年八大行业合计产值301333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5.4%。其中,羽绒制品及服装加工业占总产值的24.7%,木、竹制品和家具制造工业占10.1%,机电金属制品工业占26.45%,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6.35%,非金属矿物制品工业占7.8%,文教用品制造业占4.25%。酒、茶叶、水电等, 传统特色行业因受到生产手段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其产值利税占比例较小。
若干年莲都区工业企业行业结构情况一览
表10-2-7续表10-2-7
20世纪80年代的丽水油嘴油泵厂生产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