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1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畜禽防疫
分类号: F307.3
页数: 2
页码: 377-378
摘要: 动物疫病1991年前,莲都区动物疫病有161种,其中,动物传染病72种,包括牛羊传染病12种、猪传染病19种、家禽传染病24种、兔传染病8种、其他动物传染病9种;畜禽寄生虫病89种,包括原虫病10种、蠕虫病69种、外寄生虫病10种。危害严重的动物中毒病有牛黑斑病番薯中毒、猪亚硝酸盐中毒。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禽防疫

内容

动物疫病1991年前,莲都区动物疫病有161种,其中,动物传染病72种,包括牛羊传染病12种、猪传染病19种、家禽传染病24种、兔传染病8种、其他动物传染病9种;畜禽寄生虫病89种,包括原虫病10种、蠕虫病69种、外寄生虫病10种。危害严重的动物中毒病有牛黑斑病番薯中毒、猪亚硝酸盐中毒。1991年以来,发现的动物疫病有家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动物疫病流行严重。民国28年(1939),有猪瘟、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症、牛瘟、牛炭疽、鸡瘟等。民国29年(1940),发生牛瘟、牛炭疽。民国35年(1946)12月,南明、九龙等乡发生牛瘟。次年1月,城区发生猪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发生牛瘟。牛炭疽病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7次,其中1954年7月,发生在九龙的一次最严重,死牛2头、猪71头、狗3只、猫2只,有9人感染发病,1人死亡。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猪肺疫在50年代较为严重,60年代始有所缓和,80年代偶有出现。1963年,碧湖种畜场出现牛恶性卡他热,当年扑灭,未再发生。1983年,14个乡84个村发生牛锥虫病,病牛844头,其中死145头,经连续多年查治,疫情逐步控制并消除。
  1954年、1963年、1974年、1981年和1985年,猪瘟较严重,发生流行,1987年后猪瘟疫情有所控制。1957年,出现猪亚硝酸盐中毒,黄村乡的黄村、岭根、磨石坑、黄泥墩、戈剳村连续发生猪边吃料边发病死亡的情况,最多的一天仅黄村就有5头猪发病致死。1989年,有24个乡镇58个村发生仔猪水肿病,病猪665头,其中死172头。
  1985年1月,兔瘟首发于高溪乡黄塘窑村,当年疫情扩散到26个乡135个村,死兔15410只。1978—1982年,有9人被狗咬伤感染狂犬病死亡。1988年,出现蜜蜂螺原体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禽病有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鸭病毒性肝炎、鸡传染性鼻炎。1980—1989年,发生鸡瘟,病鸡180231只,其中死126653只。1983年5月,县种畜场500只京白鸡爆发马立克氏病,病鸡350只,其中死300只,死亡率85.71%。1987年2月,市食品公司鸡场首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死鸡2962只。1994年,为预防口蹄疫,莲都区采取了预防性扑杀,保障了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
  动物疫病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个别民间中兽医。发生动物疫病时,多数农民搞迷信,求神拜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方针。1950年5月,丽水专区设立兽疫防治组,兼管丽水县兽疫防治工作。1953年3月,建立丽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和培养农村中兽医、家畜防疫员、保健员,开展牛瘟、牛炭疽、牛出血性败血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鸡新城疫等畜禽主要传染病预防注射,并建立疫情报告和检疫制度,开展牲畜市场、收购、屠宰、出口运输等检疫工作。1958年,丽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自制猪瘟兔化弱毒(湿)疫苗,用于猪瘟预防注射,1962年,改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1959年,建立兽医化验室,开展血液和粪便常规检验、细菌培养等方面的疫病监测工作。1970年始,全县各公社(镇)陆续建立畜牧兽医站,培养大队赤脚兽医员,形成农村兽疫防治网。1982—1988年,应用血液涂片镜检和间接血凝诊断方法,检查耕牛3197头,采用“纳加诺尔”治疗锥虫病牛3944头。1984年3月23日,成立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1987年2月,设立丽水市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与丽水市畜牧兽医工作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001年4月28日,成立区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2004年1月23日,成立防治禽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外堵内防”的工作原则。10月25日,在区农林执法大队增挂莲都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完善畜牧兽医执法体系,增强动物检疫、动物疫情巡查等方面的执法力量。2005年,莲都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在全区范围统一启用《动物规模养殖场防疫工作联系册》,由联场带户责任人把每月联场带户工作和疫情巡查等情况记录在联系册上,经养殖场(户)业主签字后存入工作档案,作为联场带户责任人的工作考核依据。
  2007年,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在全区推行养殖场防疫设施“一灯两池”建设模式,即在养殖场悬挂紫外线消毒灯,建造车辆消毒池和畜禽笼具消毒池。验收合格的30个养殖场(户),按以奖代补1000元的标准发放奖金。在碧湖镇开展动物防疫示范乡镇建设,设立1个动物防疫宣传窗,实现村级动物防疫“三员”的配备,其中:村级防疫人员59名,村级疫情测报员59名,档案管理员25名。2008年,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开展全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通过推荐、培训、考试考核,录用村级动物防疫员123名。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实行每月监测制和春秋二季集中抽检制,从122个规模养殖场、27个村的散养户采集畜禽血样1921份,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畜禽免疫质量较差的养殖场(户),采取发告知书、监督指导等方式,督促落实补免等措施,以提高免疫效果。2009年,莲都区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动物甲型 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治动物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备队,制定《莲都区防治动物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加强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领导和应急处置。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5—2010年,莲都区有97家规模养猪场和2个集粪中心列入省“811”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任务,进行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莲都区畜牧兽医局采取雨污收集分流和生猪粪尿干湿分离的措施,实行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将生猪尿液、污水引入沼气设施生产沼气,沼液、沼渣和堆积发酵后的猪干粪用作养殖场周边配套种植的农作物的有机肥,实现生猪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2008年4月,丽水市畜牧良种场对20个传统栏舍进行改造,实行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2010年,莲都区推行沼液有机肥配送机制,采取“合作社+养殖场户+种植基地及农户”的运行模式。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