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13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10
页码: 369-378
摘要: 民国30年,猪饲养量4万头,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1949—1952年,实行农贷政策, 扶持农户养畜。1952年7月,丽水专区农场改为丽水国营农场,次年,有母猪9头、公猪1头、肉猪47头,繁殖仔猪85头。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户养猪减少,猪饲养量4.53万头。1955年,县政府设立毛猪产销委员会,家庭养猪增多。业社兴办以养猪为主的集体畜牧场;全县猪饲养量5.03万头。
关键词: 畜牧业 畜禽生产

内容

畜禽饲养
  毛猪民国20年(1931),猪饲养量2.54万头。民国30年(1941),猪饲养量4万头,为民国时期最高年份。
  1949—1952年,实行农贷政策, 扶持农户养畜。1952年,猪存栏3.24万头,饲养量5.02万头。1952年后,有集体和国营饲养场。1952年7月,丽水专区农场改为丽水国营农场,次年,有母猪9头、公猪1头、肉猪47头,繁殖仔猪85头。
  1953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户养猪减少,猪饲养量4.53万头。1955年,县政府设立毛猪产销委员会,家庭养猪增多。1956年,提倡大力饲养母猪,增加猪源,开始推广“丽东社公有猪实行'八定'经验”,即定养户、定工分、定产量、定饲料、定营养、定奖惩、定检查、定评比;部分农
  业社兴办以养猪为主的集体畜牧场;全县猪饲养量5.03万头。
  1958年,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割“走资本主义尾巴”,集体平调户养猪,家庭养猪减少。1959年末,集体养猪存栏2.55万头,占全县猪存栏2.79万头的91.5%。1961年,全县猪存栏1.52万头,饲养量1.93万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最低年份。
  1962年,纠正“一平二调”的“共产风”,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家庭养猪增加。1965年,猪存栏6.51万头,饲养量11.93万头,为1961年的6.2倍,平均每户农户2.5头;集体养猪304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户养猪减少。“文化大革命”时期养猪生产起伏较大,猪饲养量最低年份1967年为7.70万头,最高年份1973年为20.98万头,1976年为14.70万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的方针,在资金上大力扶持集体建办畜牧场。1977年,集体养猪场1861个,其中有42个百头养猪场,集体养猪2.44万头,占全县猪存栏数的25%以上。1978年,县农场建办半机械化养猪场,发展良种母猪自繁自养,提供出口猪。1990年,半机械化养猪场出栏肉猪5791头,其中销往香港2860头,创收20.38万美元,年末猪存栏3317头。1978年,县良种场实行养猪“三改”:熟料改生料,单一饲料改配合饲料,汤料改半湿料。1982年后,逐渐出现一批养殖重点户和专业户。1989年,有120户养猪专业户,共养猪6100头。
  1984年,开始进行地方良种碧湖猪选育保种。1988年,列入财政计划保种。1990年,饲养碧湖核心群母猪33头、公猪7头、肉猪2970头,全年提供碧湖种母猪190头、一世代二元杂交仔猪701头。
  1988年,市林场在南山林区投资30余万元建养猪场,市冷冻厂、粮食局、饲料加工厂、榨油厂、粮食加工厂等单位也建养猪场。1990年,市林场养猪场出栏肉猪1500头,冷冻厂出栏肉猪1000头,饲料加工厂出栏肉猪90头。
  1991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供应增加,肉类产量达8935吨,畜牧业产值7600万元。1992年,生猪年末存栏15.04万头,全年饲养量达25.60万头。1996年,肉产量达14081吨,生猪全年饲养量29.52万头,畜牧业产值93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业产值)14.61%。2000年,畜牧业增加值达4971万元,生猪年末存栏15.89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0.83万头。
  2007年,落实能繁母猪养殖补贴政策,全区能繁母猪养殖户为1902户,能繁母猪及后备母猪存栏7382头,按50元/头补贴标准,共发放补贴36.91万元;开展生猪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区有0.40万头能繁母猪、0.26万头肉猪参保;组织实施宁波振宁牧业丽水分公司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场项目,总投资54.25万元,饲养母猪350头,年出栏生猪7000头,建设种植基地13.33公顷、沼气池300立方米,通过实行“猪-沼-作物”生产模式,既达到循环综合利用生产资源目的,又促进生态型养殖业发展;组织实施丽水市禾意牧业有限公司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项目,总投资193.80万元,建成一个存栏良种母猪500头、年出栏无公害优质肉猪10000头、年产有机肥500吨、年销售利润400万元的养猪示范小区。
  2008年,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落实每头能繁母猪每胎补贴20元的扶持政策;按照每头母猪补贴100元的标准,落实能繁母猪养殖补贴政策,向2043户能繁母猪养殖户发放补贴89.59万元;组织实施11个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生态规模猪场建设项目,总投资1958.44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投资补助450万元,建成各类猪舍2.18万平方米、附属用房0.38万平方米,以及相关配套沼气池等设施。
  2009年,开展畜牧项目储备库建设。其中,2009年申报入库中央投资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储备项目5个。是年,省级生态规模猪场项目5个、市级生态养殖场项目5个和市级种畜场奖励项目2个。2010年,中央投资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储备项目4个。
  2010年末,莲都区存栏50头以上生猪的规模养殖场(户)293个。
  牛民国15年(1926),耕牛存栏21913头,其中黄牛16678头、水牛5235头。民国21年 (1932),耕牛存栏21500头。抗日战争时期,耕牛劫掠、滥宰严重,牛瘟流行。民国30年(1941),耕牛存栏5750头,其中黄牛3200头、水牛2550头。民国32年(1943),丽水县政府颁发耕牛许宰证训令和购运应备手续训令,耕牛养殖迅速回升,民国35年(1946),耕牛存栏13413头,其中黄牛10221头、水牛3192头。
  1951年,县政府采取“保畜并取缔宰杀耕牛训令”“组成农村农业保险推进委员会”“奖励繁殖耕畜,办理家畜保险贷款”等措施促进耕牛生产,当年耕牛存栏2.05万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年份。1953年后,户养牛逐步折价入社。1956年,建立家畜配种站,引进奶牛自繁自养。1971年,采取奖励繁殖小牛措施。1974年,城关镇丽光大队办奶牛场,后因无乳品,加工厂销售困难,1982年停办。1974—1979年,县农业部门拨款18.2万元,扶持山区公社建耕牛繁殖基地。1978年,推行“公有户养”,提倡“养牛繁殖分成”。1980年,102个社队集体牛场,养牛1120头。1980—1981年,商业部门拨款5.5万元扶持建立商品牛基地。:1982年,集体耕牛折价到户。1985年,开始采用奶牛冻精人工授精。1989年,养奶牛专业户分布在丽光、丽东、奚渡、古城,共16户,饲养奶牛56头。
  1991年,牛年末存栏1.76万头,其中能耕田的牛1.18万头;牛奶产量171吨。2001年, 牛年末存栏0.95万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牛0.30万头;牛奶产量205吨。
  2008年,莲都区畜牧兽医局落实后备奶牛养殖补助政策,对全区6个奶牛养殖场发放了18头后备奶牛的补贴款9000兀。
  2010年末,莲都区存栏10头以上牛的规模养殖场(户)10个。
  羊民国30年(1941),丽水县山羊800头,平均每百户2头。
  1949年,山羊存栏300头。1958年,公社化时期,畜牧业生产以“公养”为主。1959年,集体养羊存栏800头,占全县存栏数的90%。1962年,纠正共产风,集体畜牧场陆续解散。1965年山羊存栏0.23万头,其中集体养羊94头。1981年,羊年末存栏0.47万头。1991年,羊年末存栏0.14万头。2001年,羊饲养量达0.99万头,年末存栏0.56万头。
  2007年,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完成黄村乡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山羊养殖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山羊养殖示范户64个、科技示范户8个,90%以上示范户年均增收2000—10000元,达到脱贫目标。2007年,全区年末羊存栏0.64万头。
  2010年末,莲都区存栏20头以上羊的规模养殖场(户)55个。
  兔1949年,兔存栏0.06万只。1979年,发展集体养兔,并鼓励社员家庭养兔,集体兔场118个,“队有户养”家庭168个、存栏种兔9735只。1980年,兔存栏21.8万只,其中集体有7.53万只,收购兔毛2.45万千克。1981年,兔存栏28.30万只,收购兔毛4.3万千克、收入186.4万元、户均收入30.5元。
  1991年,兔年末存栏12.72万只。2001年,兔年内出栏7.54万只。2010年,兔年末存栏0.42万只。
  家禽据《栝苍汇记》,万历七年(1579),丽水县家禽有鸡、鸭、鹅、鹌鹑、信鸽等种类。民国30年(1941),丽水农家饲养家禽主要是鸡、鸭、鹅,其中鸡10万羽、户均2.5羽,鸭0.6万羽、户均1.5羽,鹅2627羽、户均0.09羽。
  1949年,家禽存栏13.26万羽。1957年,家禽存栏33.23万羽。1961年,县食品公司首办土孵场。1975年,城关镇丽光大队首办电孵场。1978年11月,县林牧综合场析为种畜场和特产场,种畜场开始饲养种鸡、办孵坊和进行苗鸡生产。1981年,发展畜禽养殖“两户”(专业户、重点户)o1983年,城关镇灯塔大队建半机械化蛋鸡场,年产蛋5万千克;县食品公司建养绿园种禽公司6万羽无公害本地鸡基地(摄于2005年5月7日)
  鸡场和孵坊。1985年,养禽户294户,养家禽26250羽,占畜禽养殖“两户”(专业户、重点户)1378户的21.34%。肉鸽始有饲养。1989年,有8个国营、专业户的电孵场,年孵化能力达60万羽;养禽专业户230户,有家禽8.4万羽,占畜禽养殖专业户608户的37.83%,其中养鸡专业户110户。
  1991年,禽蛋产量2557吨。2001年,家禽年末存栏112.10万羽,年内出栏260.20万羽, 禽蛋产量2167吨。2005年,家禽年末存栏117万羽,年内出栏398.89万羽,禽蛋产量2048吨。
  2005年,莲都区肉鸽养殖场(户)20家,存栏亲鸽24260对。肉鸽养殖场(户)主要分布在黄村乡和岩泉街道,在万象街道、白云街道、双溪镇等地有零星分布。肉鸽养殖场(户)在自繁自育扩大鸽群的过程中,没有对鸽群进行严格选种选育,鸽群繁殖率从每对亲鸽年均出栏乳鸽14羽逐渐降至12.77羽。2006年,莲都区肉鸽产业化养殖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实施组开始发展肉鸽产业化经营,培育产销合作组织,引进美国白羽王鸽,对鸽群进行杂交改良、提纯复壮,并配套推广亲鸽“2孵3”或“2孵4”和“2带3”繁殖技术、中草药保健沙应用技术、全自动饮水装置技术。2008年,肉鸽产业化养殖配套技术推广项目列入市农业丰收计划,并获得市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008年,全区肉鸽养殖场(户)59家,其中年末存栏亲鸽3000对以上的养殖场(户)13家,肉鸽养殖场(户)覆盖面已从黄村乡、岩泉街道核心区向碧湖镇、双黄乡、联城镇等地扩展。亲鸽繁殖力大幅提升,每对亲鸽年均出栏乳鸽14.85羽。肉鸽专业合作社5家,社员56户;肉鸽无公害基地16个。
  2007年,开始进行家禽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区有23.4万羽鸡、0.4万羽鸭参保;组织实施丽水绿园种禽开发有限公司优质“处州三黄”父母代种鸡场项目,总投资143.6万元,形成年产优质处州三黄鸡苗270万羽的生产能力。家禽年末存栏136.50万羽,年内出栏445.72万羽。
  2010年末,莲都区存栏2000只以上鸡的规模养殖场(户)115个,存栏500只以上鸭的规模养殖场(户)71个,家禽规模养殖占全区家禽养殖的85%。1949—1979年丽水县畜牧业生产一览
  表8—5—11980—2010年莲都区畜牧业生产(一)
  表8-5-21980—2010年莲都区畜牧业生产(二)
  表8-5-3良种繁育
  猪民国29年(1940),丽水县推广所从省农业改进所引进中型约克公猪1头,与土种母猪交配,繁殖杂交仔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从省农科院、金华等种畜场,引进中型约克种猪42头,为杂交亲本外来品种,后因瘦肉率低,1980年起不再引进。1954—1982,年引进盘克猪、上海白猪、苏白猪、中白猪39头,都因后代分离不适用、瘦肉率低不再引进。1967-1982年,从杭州大观山、省农科院、金华等种猪场引进长白猪130头,从省农科院、金华种猪场引进大约克、丹麦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大型瘦肉型种猪70头,成为杂交父本主要品种。1985年起,县良种场生产“杜长金”“汉长金”三元出口中猪。
  1973年,开始推广母猪本地良种化、公猪外来纯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的“三化”繁育方针。1984年起,在种畜场进行碧湖猪保种选育。碧湖黑猪具有早熟、母性好、繁殖率高、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1988年,转入有系统、有计划地核心群世代选育,并建碧湖猪繁种扩群的基础群。1989年,向社会提供碧湖种母猪200头,一世代二元杂交仔猪400头;市食品公司收购1.11万头商品猪,其中杂交猪占95%。
  牛分黄牛、水牛、奶牛。本地黄牛个体普遍较小,耐粗耐热,抗病力强,适宜山区耕作。本地水牛属温州品种丽水系,体型较大,抗病力强,适宜平原水田耕作。1955年,从陕西引进秦川公牛2头和爱尔萨公牛1头。1961年,从广西引进摩拉公水牛2头,与本地水牛杂交,后因近亲退化中断推广。1976年,从上海引进荡脚牛2头。1975—1978年,从东阳良种场、天台种牛场引进西门塔尔牛4头,在港和、太平等公社饲养。1983年,从温岭引进高峰牛3头,对本地小黄牛进行改良。
  1956年,从杭州引进黑白花奶牛,进行牵引交配繁殖。1976年,开始利用冷冻奶牛精液进行人工授精。1985年起,逐步采用冷冻奶牛精液和直肠把握输精法配种。
  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皆是本地白山羊,属肉用型,具有耐粗、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但个体小。1949年,引进奶山羊19头。1956年,引进绵羊250头。1960年,县种畜场和峰源牧场从合肥引进新疆细毛羊200头。1965年,县民政部门从嘉兴引进湖羊700头。1974年,县畜产公司从山东引进青山羊300头,都因不适应先后被淘汰。2010年,老竹镇从四川引进黑山羊200头。
  兔民国35年(1946),丽水莲城有宗兔73只,皆是观赏用兔。1957年,县农业局引进安哥拉兔(毛用)200只、青紫兰兔(皮用)200只、日本大耳兔(毛用)2000只、力克斯兔(皮用)200只。1958年,建立碧湖种兔场,饲养肉用兔200只、毛用兔150只和皮用兔150只。1980年,市畜产品公司引进西德长毛兔78只,后成为丽水兔杂交亲本主要品种。1981年4月,进行兔的人工授精试点,1984年4月推广。
  家禽1956年,引进苏州鸭2000羽、龙游鸭600羽、萧山鸡600羽。1959年,引进狮头鹅250羽。1971年,地区农科所引进白洛克鸡1400羽。1983年起,陆续引进蛋用鸡S220、罗丝鸡、澳洲黑、红色考尼什、洛岛红等品种,引进浙东白鹅、太湖鹅、金定鸭、法国番鸭、北京鸭、狄高鸭、康贝尔肉鸽、鹌鹑、火鸡等,引进新浦东、海星、红宝、海佩科等8个良种鸡品种。1983年,城关镇灯塔大队机械化养鸡场建成,先后引进来航鸡、罗丝鸡和伊沙鸡等商品代蛋用鸡。1999年,引进白羽王鸽进行肉鸽规模养殖。2010年,老竹镇引进肉用孔雀100羽,联城街道引进鸵鸟进行养殖,已初具规模。
  第二节畜禽防疫
  动物疫病1991年前,莲都区动物疫病有161种,其中,动物传染病72种,包括牛羊传染病12种、猪传染病19种、家禽传染病24种、兔传染病8种、其他动物传染病9种;畜禽寄生虫病89种,包括原虫病10种、蠕虫病69种、外寄生虫病10种。危害严重的动物中毒病有牛黑斑病番薯中毒、猪亚硝酸盐中毒。1991年以来,发现的动物疫病有家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动物疫病流行严重。民国28年(1939),有猪瘟、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症、牛瘟、牛炭疽、鸡瘟等。民国29年(1940),发生牛瘟、牛炭疽。民国35年(1946)12月,南明、九龙等乡发生牛瘟。次年1月,城区发生猪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有发生牛瘟。牛炭疽病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7次,其中1954年7月,发生在九龙的一次最严重,死牛2头、猪71头、狗3只、猫2只,有9人感染发病,1人死亡。牛出血性败血症和猪肺疫在50年代较为严重,60年代始有所缓和,80年代偶有出现。1963年,碧湖种畜场出现牛恶性卡他热,当年扑灭,未再发生。1983年,14个乡84个村发生牛锥虫病,病牛844头,其中死145头,经连续多年查治,疫情逐步控制并消除。
  1954年、1963年、1974年、1981年和1985年,猪瘟较严重,发生流行,1987年后猪瘟疫情有所控制。1957年,出现猪亚硝酸盐中毒,黄村乡的黄村、岭根、磨石坑、黄泥墩、戈剳村连续发生猪边吃料边发病死亡的情况,最多的一天仅黄村就有5头猪发病致死。1989年,有24个乡镇58个村发生仔猪水肿病,病猪665头,其中死172头。
  1985年1月,兔瘟首发于高溪乡黄塘窑村,当年疫情扩散到26个乡135个村,死兔15410只。1978—1982年,有9人被狗咬伤感染狂犬病死亡。1988年,出现蜜蜂螺原体病。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禽病有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鸭病毒性肝炎、鸡传染性鼻炎。1980—1989年,发生鸡瘟,病鸡180231只,其中死126653只。1983年5月,县种畜场500只京白鸡爆发马立克氏病,病鸡350只,其中死300只,死亡率85.71%。1987年2月,市食品公司鸡场首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死鸡2962只。1994年,为预防口蹄疫,莲都区采取了预防性扑杀,保障了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
  动物疫病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个别民间中兽医。发生动物疫病时,多数农民搞迷信,求神拜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预防为主”方针。1950年5月,丽水专区设立兽疫防治组,兼管丽水县兽疫防治工作。1953年3月,建立丽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和培养农村中兽医、家畜防疫员、保健员,开展牛瘟、牛炭疽、牛出血性败血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鸡新城疫等畜禽主要传染病预防注射,并建立疫情报告和检疫制度,开展牲畜市场、收购、屠宰、出口运输等检疫工作。1958年,丽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自制猪瘟兔化弱毒(湿)疫苗,用于猪瘟预防注射,1962年,改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1959年,建立兽医化验室,开展血液和粪便常规检验、细菌培养等方面的疫病监测工作。1970年始,全县各公社(镇)陆续建立畜牧兽医站,培养大队赤脚兽医员,形成农村兽疫防治网。1982—1988年,应用血液涂片镜检和间接血凝诊断方法,检查耕牛3197头,采用“纳加诺尔”治疗锥虫病牛3944头。1984年3月23日,成立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1987年2月,设立丽水市家畜家禽防疫检疫站,与丽水市畜牧兽医工作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001年4月28日,成立区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2004年1月23日,成立防治禽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外堵内防”的工作原则。10月25日,在区农林执法大队增挂莲都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完善畜牧兽医执法体系,增强动物检疫、动物疫情巡查等方面的执法力量。2005年,莲都区动物防疫监督所在全区范围统一启用《动物规模养殖场防疫工作联系册》,由联场带户责任人把每月联场带户工作和疫情巡查等情况记录在联系册上,经养殖场(户)业主签字后存入工作档案,作为联场带户责任人的工作考核依据。
  2007年,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在全区推行养殖场防疫设施“一灯两池”建设模式,即在养殖场悬挂紫外线消毒灯,建造车辆消毒池和畜禽笼具消毒池。验收合格的30个养殖场(户),按以奖代补1000元的标准发放奖金。在碧湖镇开展动物防疫示范乡镇建设,设立1个动物防疫宣传窗,实现村级动物防疫“三员”的配备,其中:村级防疫人员59名,村级疫情测报员59名,档案管理员25名。2008年,莲都区畜牧兽医局开展全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通过推荐、培训、考试考核,录用村级动物防疫员123名。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实行每月监测制和春秋二季集中抽检制,从122个规模养殖场、27个村的散养户采集畜禽血样1921份,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畜禽免疫质量较差的养殖场(户),采取发告知书、监督指导等方式,督促落实补免等措施,以提高免疫效果。2009年,莲都区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动物甲型 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防治动物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备队,制定《莲都区防治动物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加强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领导和应急处置。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5—2010年,莲都区有97家规模养猪场和2个集粪中心列入省“811”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任务,进行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莲都区畜牧兽医局采取雨污收集分流和生猪粪尿干湿分离的措施,实行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将生猪尿液、污水引入沼气设施生产沼气,沼液、沼渣和堆积发酵后的猪干粪用作养殖场周边配套种植的农作物的有机肥,实现生猪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2008年4月,丽水市畜牧良种场对20个传统栏舍进行改造,实行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2010年,莲都区推行沼液有机肥配送机制,采取“合作社+养殖场户+种植基地及农户”的运行模式。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