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肥料、植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1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肥料、植保
分类号: S141
页数: 5
页码: 362-366
摘要: 作物施用的肥料来之于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民国19年以前,全部施农家肥料,1930—1960年,农家肥料占95%以上,1961—1980年农家肥料占50%—90%,1981—2000年,农家肥料占30—50%,2000年以后,农家肥料不足30%。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厩肥、草木灰、青蒿、秸秆、油粕、绿肥等。
关键词: 肥料 植保

内容

作物施用的肥料来之于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民国19年(1930年)以前,全部施农家肥料,1930—1960年,农家肥料占95%以上,1961—1980年农家肥料占50%—90%,1981—2000年,农家肥料占30—50%,2000年以后,农家肥料不足30%。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厩肥、草木灰、青蒿、秸秆、油粕、绿肥等。
  人粪尿广泛使用。
  厩肥以猪、牛、鸡栏(窝)肥为主,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施用春花田。2000年以后,大部分转移使用于柑橘园地。
  草木灰分炉灶和焦泥灰。炉灶灰,大多先用于垫禽舍,再施用园地。大田一般都施用稻草、笼衣、草皮烧成的焦泥灰。大量推广绿肥前,焦泥灰用量大。20世纪80年代后,化肥数量增加,烧焦泥灰渐少。
  青蒿、塘河泥山村农户在春天割嫩草作早稻田基肥,平原地区挖塘河泥。1957年,农田施用塘河泥2000公顷。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河泥转施柑橘园。
  油粕每年除有大量茶籽饼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菜籽饼及豆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油粕一般用作烧火,洗衣或喂猪,少量用以肥田治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油粕由粮食部门收购,作为商品肥料。2000年以后,油粕品用于洗涤品开发和二次榨油。
  秸秆以稻草、麦秆、油菜为主,农民历来有秸秆还田的习惯,推广连作稻前,主要是豆田盖稻草,20世纪70年代推广早稻秆还田,油菜秆还田。2000年后,秸秆几近绝迹。
  绿肥民国25年(1936),有紫云英面积873.33公顷。1949年,有826.67公顷。20世纪50年代,最多年份2293.33公顷。60年代后期,最多年份7053.33公顷。70年代,最多年份9660公顷。80年代,最多年份7186.67公顷。90年代以后,减少。2008年,紫云英面积466.67公顷。
  1958年,引种旱地绿肥大叶猪尿豆,紫穗槐和春夏季绿肥马料豆及草木樨等品种。1963年,试种苜蓿,1978年,推广稻田种田菁,1986年,推广旱地绿肥印尼大绿豆。2005年,种植园地绿肥白三叶。
  1962年始,推广稻田养萍,1964年,全县稻田养萍2806.67公顷。是年,郎奇大队温泉越冬萍种214850千克,支援全县各乡镇27180千克,出售给遂昌、缙云、金华、衢县等地15770千克。后稻田养萍面积减少。1975年,推广稻田养水浮萍莲和塘养水浮莲。1978年10月,从温州农科所引入细绿萍种10公斤,在丽阳天宁寺繁殖。1980年,全县稻田养萍506.33公顷,20世纪80年代末,无稻田养萍。
  化学肥料
  民国19年(1930年)始,少量使用进口“肥田粉”。民国24年(1935),省农业改进所在碧湖采桑建有机肥料厂,生产“蒸制骨粉”完全肥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学肥料品种和数量增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广泛使用。80年代前期,增施磷钾肥、石灰,以解决丽水大部分农田缺磷、少钾和部分农田酸性重的状况。1985年,开始推广“水稻配方施肥”技术。2010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在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作物全面实施。
  1928-1994年莲都区化肥施用量统计表
  表8-4-8单位:吨
  氮素肥料硫酸铵,俗称“肥田粉”,是20世纪50—80年代期前的主要氮肥品种。1962年,开始使用氮水,是70年代主要氮肥品种。1986年后不使用。硝酸铵,1956年始使用,主要用于旱地,年使用量不大,70年代后基本不使用。硝酸铵钙,1955年始使用,60年代停止使用。石灰氮,1959年始使用,70年代不使用。尿素,1963年始使用,现仍为主要施用氮肥品种。碳酸氢铵,1966年始使用,现仍为主要施用氮肥品种。氯化铵,1979年始使用,90年代减少。
  磷素肥料过磷酸钙,1953年始使用,70年代后期普及,现仍为主要施用磷肥品种,用于水田为多。钙镁磷肥,1955年始使用,现仍为主要施用磷肥品种,用于旱地为多。钢渣磷肥,1959年始使用,用量较少。磷矿粉,1962年始使用,用量较少。
  钾素肥料硫酸钾,1959年始用,现仍为主要施用钾肥品种,用于经济作物为多。氯化钾,1972年始用,现仍为主要施用钾肥品种,用于水稻作物为多。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他肥1956年始,使用紫云英根瘤菌肥。1972年始,使用“5406”菌肥、腐殖酸铵和“九二O”。1974—1979年,先后始使用硼肥、磷肥二氢钾和钼酸铵。1980—1990年,先后始使用的还有:矮壮素、复合肥料、三十烷醇、防落素、多效唑、锌肥、水稻增产菌、叶面宝、多元微肥和金满利等。1990年始,推广多元混配肥料。植物保护
  病虫宋绍兴十九年(1149)、元至大二年(1309)、清康熙十年(1671)、嘉庆十九年(1814)丽水蝗灾。元至正十年(1350)和十六年(1356)、明洪武七年(1374)丽水螟灾,明成化七年(1471)和十九年(1483)发生黑虫。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螟虫、稻苞虫、稻蝽虫、稻虱、浮尘子、稻热病、稻菌核病等。一般以茶籽饼、烟茎、辣蓼、雷公藤等土农药防治为主,很少使用化学农药。1940年,稻螟虫受害面积42000亩,被害率15.76%。1946年,稻苞虫发生6700亩,被害率10%。1947年,稻热病发生200亩,被害率20%。
  1950年,中稻受害面积52000亩、晚稻受灾15000亩,被害率分别为17.72%、7.4%。1954年,晚稻受害10000亩,糯稻5000亩,被害率分别为0.73%、5.40%。1957年,发生400亩,被害率10%。稻虱、浮尘子:1950年,发生24000亩,被害率6%。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推行“三熟制”,推广双季连作稻,扩大春花、绿肥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的密植程度,三化螟虫数量增加。1960年,连作晚稻三代三化螟平均每亩有螟卵1800多块,高的每亩17500多块。稻瘟病、纹枯病、稻虱、叶蟑等病虫也逐渐增多。1966年,发生大面积黑条矮缩病。1969年,早稻穗颈瘟危害严重,碧湖区平原公社减产稻谷50多万千克,部分田颗粒无收。20世纪70年代,“三熟制”面积扩大,化肥用量增多,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多、危害加剧。水稻三虫三病(螟虫、稻虱叶、卷叶虫、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交替发生。1973—1977年,连续发生连晚褐稻虱。1971—1973年,普通矮缩病暴发成灾,连作晚稻发病率9.4%,严重的达19.8%。1971年、1973年,稻瘟病流行,碧湖镇行口大队七队早稻病穗率56%,减产稻谷1.5万多公斤。山区单季晚稻穗颈瘟发病率一般在20%—30%。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推广汕优六号、威优35等优良品种,稻瘟病、稻虱为害减轻,白背稻虱、二化螟、大螟、纹枯病危害仍相当严重。1986年后,汕优六号、威优35抗瘟病能力衰退,病害又上升。早稻纹枯病加重,一般株为害率由70年代的10%上升到30%左右。稻曲病、胡麻斑病、叶鞘腐病、紫鞘病、褐色叶枯病、细菌性褐条病、基腐病、谷粒黑粉病、云形病、叶黑肿病、赤枯病、稻蓟马、稻秆蝇等病虫害每年均有局部田块不同程度发生,1989年,细菌条斑传入丽水。
  大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矮缩病、纹枯病、杆黑粉病、条纹病、网斑病、叶鞘枯萎病及粘虫、蚜虫等。1950年,腥黑穗病发生为害4000亩,被害率10%o195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1000多亩,被害率25%。1954年,赤霉病流行为害面积7000亩,被害率18.15%o1973—1989的17年中,大流行有2年(1973年与1975年),中度流行7年,轻度发生8年,流行频率53%。粘虫:一般为害较轻。1970—1989年的20年中,1979年最严重,每亩田有虫4320—52000条,部分田块麦穗被咬断损失严重;1984年,中度发生,每亩有虫300—14400条,其他年份均属轻发生。黑穗病:1955年,天台麦黑穗病发生面积25000亩,被害率3.23%, 以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50年代后期推广西力生拌种防治。效果较好。70年代推广冷浸日晒,石灰水浸种后病害逐渐减轻。锈病:50—70年代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956年,碧湖区赵村秆锈病发生1000亩。80年代初发病减轻。
  秋大豆、田岸豆病虫害,50年代主要是豆尺蠖和豆象鼻虫。60年代豆杆蝇为害普遍,一般株被害率90%以上。70年代斜纹夜蛾、银纹夜蛾、霜霉病、锈病相继发生,1973—1975年锈病严重,秋大豆减产50%—80%。番薯主要病虫害有龟甲虫、叶甲、麦蛾、卷叶虫、旋花天蛾、软腐病、病毒病、紫纹羽病等。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青枯病、立枯病、二十八星瓢虫等,以晚疫病为害较严重。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矮缩病、基腐病等。
  20世纪90年代,耕作制度全面调整,经济作物得到发展,早稻面积逐渐减少,水旱轮作面积增加,同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得到进一步示范和推广,90年代中后期,水稻品种更替加快,稻瘟病发生明显减轻,主要发生在山区一些老病区及一些感病品种上,稻曲病、细菌性条斑病成为间歇性发生,纹枯病成为水稻主要常发性病害。由于早稻推行直播技术,田间杂草成了主要问题,因此推行田间无草害工程,除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后期,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等单一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增强,二化螟防治难度增大,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大力推行无螟害工程,通过推广三唑磷、毒死蜱等高效低残留农药,二化螟危害得到控制。2000年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早稻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二化螟发生程度逐年减轻。
  水稻“二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害在90年代初期及后期曾出现2次大发生。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种植结构调整、菊酯类农药滥用、抗药性的产生等因素的影响,从2005-2007年,褐稻虱在晚稻上连续3年大发生,2008—2009年局部大发生,局部种植区出现毁杆倒伏。2002—2009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在晚稻上连续7年大发生。2005年,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实行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发生,把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柑橘病虫害主要有柑橘红蜘蛛、锈壁虱、蚜虫、粉虱、介壳虫、潜叶蛾、潜叶甲、花蕾蛆、凤蝶、天牛、疮痂病、溃疡病、炭疽病、树脂病、煤烟病、青霉病、绿霉病等。1994—1995年,高溪乡柑橘黑刺粉虱危害严重,并诱发煤烟病大暴发,桔果需清洗后才能出售,通过虫情测报和统一防治,1996年后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11月,在富岭街道张垵林村发现柑橘黄龙病可疑病株,2001年,经省植物检疫站确认。2002年,开始全面防控,当年挖除病株217489株,至2008年底,累计挖除病株504668株;同时,加强传播媒介柑橘木虱的防治,柑橘黄龙病得到有效控制。2001-2008年,柑橘粉虱在紫金、富岭街道和水阁、联城、太平的局部橘园为害严重,并诱发煤烟病。2007年,发现柑橘小食蝇为害。
  2004年,在仙渡乡滴水岩和双黄乡330国道复线及紫金街道塔下330国道边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面积1.67公顷,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至2010年,发生面积23.90公顷。
  2008年,发现梨瘿蚊为害。
  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农户各自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50年,高溪乡缸窑等地水稻螟害严重,丽水专区植物病虫防治小组派员驻高溪设置测螟灯,预测螟虫发生情况。是年9月,在碧湖、南明、太平3个区建病虫情报网,区、乡政府有专人负责,村设病虫情况员。1954年,县农林科有人负责植保工作。1955年,在碧湖高溪乡和南明富岭乡各有螟灯1处,由各区农技站派员常驻,及时预报虫情。1960年,在城关海潮村建病虫观察站,设观察灯1盏,由县农业水利局植保技术员负责测报。1969年,病虫观测站迁至县农场。1970年,迁回海潮村。1975年,省农业厅拨款在海潮建病虫观测站,至1989年,县病虫观测站有工作人员5人。1979年,建碧湖植保公司,承包防治面积8万余亩。
  20世纪50年代初,始使用化学农药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防治水稻害虫。1958年,提倡土农药防治病虫害。70年代始,使用敌百虫、敌敌畏、马拉松、乐果等有机磷类农药,杀菌剂有稻瘟净、稻脚青等。80年代起,大部分使用有机磷农药,杀虫剂有甲铵磷、杀虫双、叶蝉散、敌敌畏等;杀菌剂有井冈霉素、托布津、多菌灵、三环唑等;除草剂有草甘膦、丁草胺、绿麦隆、除草醚等。据病虫测报站1980—1989年的10年测产,不防治病虫害的水稻观察田,一般比防治田平均每亩减少稻谷48公斤。
  20世纪90年代,农药主要有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农药,以甲胺磷、氧化乐果、水胺硫磷、马拉硫磷等为代表高毒高残留农药被大量使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始逐渐减少。2001年,正式启动“农产品绿色行动计划”,推行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利用昆虫信息素进行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类农药,如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等得到大力推广,以取代甲胺磷等高毒农药;杀菌剂井冈霉素、托布津、多菌灵、三环唑等依然使用,新型杀菌剂龙克菌、咪鲜胺、烯唑醇、苯甲丙环唑等得到推广。2006年4月4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联合公告(第632号),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根据浙江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对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实施补贴的通知》,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是年,共实施4445亩。
  1995年,开展以柑橘为主的水果病虫测报工作。2010年,在碧湖镇任村建立莲都区病虫标准观测圃,完善病虫预警体系,为全区水稻、柑橘、蔬菜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新农药、新植保技术、新药械的推广起示范作用。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