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10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管理
分类号: TV698
页数: 8
页码: 317-324
摘要: 古代水利机构上古时期即有职官专司其责。唐代,曾在江南设置都水监和营田使,分管河渠修理、灌溉和屯田事宜。五代吴越国将唐代的营田使与都水监合并,设置都水营田使,专管水利与屯田。元代大德与至正年间,设浙西都水庸田使,后改都水监劝农官,掌管修筑圩岸,疏滩河道等事。
关键词: 水利管理 管理机构

内容

古代水利机构上古时期即有职官专司其责。
  唐代,曾在江南设置都水监和营田使,分管河渠修理、灌溉和屯田事宜。五代吴越国将唐代的营田使与都水监合并,设置都水营田使,专管水利与屯田。
  宋代,州(府)一级水利一般由知府主管,另有通判分管。如南宋乾道年间知州范成大的职务即有“兼管内劝农事”一节,亲自拟定通济堰堰规二十条,同时有军事判官兰陵人张澈分管修堰事宜。县一级知县主管外,也由县丞分管水利。
  元代大德与至正年间,设浙西都水庸田使,后改都水监劝农官,掌管修筑圩岸,疏滩河道等事。
  清代,重要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或整修,一般由县的主要官员督办。民间由堰会负责调出水利事务。
  民国水利机构民国时期,全省水政趋于统一。民国4年(1915)成立浙江水利委员会。民国17年(1928)成立浙江省水利局,先后颁布了堤防岁修、闸坝抢修、修复堰塘沟渠、乡镇水利分会章程等规章制度,由各县政府建设科分管水利,配备水利技术人员1—2人负责规划、设计、督查水利工作。
  专区和县两级水利,先后由道台、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下属的建设部门和县公署、县政府设置的实业科、建设科兼管。地方上依不同需要成立了一些民间的或官民合办的水利组织, 辅助官府处理水利事务,它们的主要职责是:筹集水利经费,审核工程预算,建议水利计划,实施项目审议和监察等。社会水利组织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按流域划分,跨县跨专区联合组建的水利议事会、参事会,如民国5年(1916)成立的浙西水利议事会。民国16年(1927), 各县公署改称县政府,设秘书、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科,水利归建设科执掌。民国20年 (1931),成立按流域组织的5个区水利议事会负责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水系的水力开发。因经费困难,翌年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组建的各江河流域水利参事会等。二是官府出面组织的各县和乡镇水利委员会、水利协会或水利分会。三是民间的各种小型工程水利董事会。
  民国26年(1937),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浙西各县先后沦陷,省府各机关内迁处州。民国27年1月(1938),裁撤省水利局,并入省农业改进所,莫定森任所长,所内设农田水利股及农田水利工程队,办理后方各县农田水利事宜,掌理农田灌溉、排水工程之测勘与实施,调解农田水利纠纷;预防水旱灾工程之调查与计划,兼及水文测量、统计、气象观测等等,驻地松阳城关太保庙。民国29年(1940),改组农田水利股为农田水利科,改组农田水利工程队为农田水利工程处。此后,水利由省农业改进所直接领导,农田水利股负责实施。民国36年(1947),省颁布乡镇水利协会章程,丽水县先后成立乡镇水利协会,设正副理事长2—3人,吸收会员10—1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机构1949年5月10日,丽水县解放。同年7月,丽水县人民政府设建设科,分管水利。1953年11月,建设科改设农林科。1955年5月,丽水县农林科改为农林水利局。1956年3月,丽水县农林水利局改为农业水利局。1956年4月,丽水县农业水利局分设水利局。1957年8月,丽水县农业局和水利局改为农林水利局。1970年10月,成立丽水县农林水利局革命领导小组。1971年11月,丽水县农林水利局革命领导小组改丽水县农林水利局分为农林局和水利电力局。1971年,成立水利电力局后,局下设秘书股、水利股、电力股、水产股,下属单位有水利水电工程队(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水文站。1976年,增设机电排灌站(事业单位)。1978年,建立水利水电管理所,恢复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同年10月,丽水县电力公司改属县工业交通办公室,县水利电力局改为丽水县水利水电局。1980年,水利水电局下设秘书股、水利电力股、水利水电管理所、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机电排灌站、水利水电工程队、水文站。1981年,县水文站划归省水文总站直管。1984年,建立县渔政管理站、城郊水利水电管理站、碧湖水利水电管理站、丽云水利水电管理站、曳岭水利水电管理站、雅溪水利水电管理站。1986年3月,撤县建市(县级),丽水县水利水电局改称丽水市水利水电局。1987年5月,秘书股分设人事秘书股和计划财务股,事业单位有丽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丽水市机电排灌站、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丽水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所及5个片水利水电管理站。1990年,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所改为水利工程管理所,增设水电开发管理站,建立丽水市水政水资源监察管理站。雅一电站、雅二电站划归丽水市水利水电局管理。1995年4月,水文站下放回市水电局管理,7月成立丽水市河道管理所(基层水管单位)。1997年3月,成立水政监察大队,增挂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牌子(事业单位),原水政水资源监督管理站同时撤销。同年8月,市府办〔1997)24号文件确定市水利局水电局内设4个职能科室,分别为办公室、建设股、水政水资源股、渔业股,行政人员编制12名。同年11月,丽水市编委核定水电局下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999年6月,建立丽水市城市防洪工程开发管理处(事业单位),2000年撤地设市后,该机构和人员编制上划市水利局。2000年7月,丽水市水利水电局改称丽水市莲都区水利局。2001年12月,莲政办发(2001)98号文件确定莲都区水利局内设3个职能科室,分别为办公室、规划建设科(产业科)、法制科,行政人员编制为9名(含后勤服务人员)。2010年3月,建立莲都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
  第二节河道管理
  防洪工程
  境内流域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道有84条,其中大溪46千米,好溪23.9千米,太平港45.4千米,宣平溪37.92千米,松阴溪4.6千米。境内的河流属山区性河道,坡陡流急,汇流时间短,一遇大雨河水暴涨,经常泛滥成灾,人民群众为了防止水患,抵御洪水,从元代就开始了疏浚河道,做水障建铁坝、筑堤防等。
  清同治《丽水县志》载:“水障于括苍门外琵琶洲北。旧,郡城屡遭水患,元大德七年(1303)有邑人鸠资垒石,捍御上流使毋横决入城,阅十年甫成而去,居民咸享其利乎其地,为仙人渡后稍圮,州守韩裴修之。明嘉靖七年 (1528)泮润以洪流荡漱内空,运石增筑。以障上流东冲,郡城赖之。”
  清同治《丽水县志》载: “铁坝,明初(1370),在南明、行春二门之间,二门濒大溪, 山洪为患,刘基砌筑石坝,锢以铁汁,坝存则水不入城。清嘉庆五年(1800),署知府张士楹捐奉修之,后窃石头为垣础,寝坏旧防。”
  民国《丽水县志》载:“厦河水障,在厦河的下厦河中岸,溪流横绕南,沙日积,每逢大水,势横决为患尤烈。光绪庚子,夏淫雨兼旬,山水暴涨,城厢内外水高数丈,居民咸抱之叹。郡守赵亮熙捐廉倡筑,光绪二十九年(1898)秋冬竣工。”
  民国《丽水县志》载:“铁雅溪镇西溪村河道整治工程(摄于2008年2月)
  南明湖巡查(摄于2010年)
  坝,在琵琶洲南,初水南频没于水。垒石为坝以杀水势,及北岸多悬崖峭壁,水仍横决南流。清同光来旧址谨存十一,入民国,水南路冲堤决,为患尤烈。民国十二年(1923)春,知事李钟
  岳,会同华洋义赈会长法人苏若望,拨工赈银一千六百元,于是年二月兴工、六月竣工。坝身长130丈,高五尺至一丈不等。”
  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了赵村、连河、陈村、青林、干下、联城、周巷、横塘堰等防洪工程十余处。20世纪60年代,丽水县成立瓯江治理规划小组,对水东乡的芦埠村塔下河段进行开岩爆破,疏浚河道,增加瓯江泄洪能力,减少洪水对城关镇的威胁。70-80年代,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大规模修筑堤防。90年代,完成老竹溪、仙渡港、桐岭坑等82处小流域治理,投入300万元。2003年,实施清水河道建设和十百工程建设,环城河道、塘沟88.74千米,整治并进行城区堤防、大港头堤防、碧湖堤防等重点工程建设,全县共建成防洪堤总长28.53千米,保护农田1093.3公顷,初步控制了水患。2010年,投入1298万元,开展宣平港河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
  联城防洪堤
  该工程在小安溪流域, 于城区西北部7千米的联城镇的凤鸣、林宅口、官桥、白前、武村、敏河和苏埠等7个村。联城镇沿溪两岸村民,自1962年起,筑堤护岸,修建了长达4千米的防洪堤。但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各村各自兴建,缺乏统一安排、全盘布局和一定的质量标准,
  瓯江防洪堤(摄于2008年)
  如防洪堤又不连接,某些地段位置不妥等问题。1975年,4号台风洪水袭击致使原修建的防洪
  堤大部分被冲毁,严重威胁沿溪两岸村庄、农田的安全。沿溪两岸人民迫切要求重新治理太平港。工程自柴弄口至苏埠村河段,全长7千米,除部分沿山外两岸共建防洪堤长9004米。
  工程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1410立方米/秒,防洪堤沿着主河道两侧布置,河道宽度160—230米,堤高1.9—7.9米,基础开挖深度迎水面1.5米、背水面为1.2米, 堤坝结构内外坡采用干砌块石,卵石填肚。迎水坡为1:0.5,背水坡为1:0.3,堤顶宽2米。
  工程于1975年10月30日开工,1976年冬完工。该工程建成后,新增耕地120公顷,初步得到了防洪效果。但在凤山前桥头左岸,由于有尾留未处理完毕,涵洞不坚固,经数次洪水冲袭, 导致336米范围被冲毁。1984年1月制订修复方案,采取疏通和堵缺口相结合的方案。是年,完成疏浚河道300米,修复损坏防洪堤,完成干砌石2858立方米,填石1422立方米、浆砌石157立方米,疏浚河床清理石方4200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3万元。
  好溪防洪堤
  好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盆山西,流经缙云县,在莲都区的古城村入瓯江大溪。好溪全长132千米,集雨面积1380平方千米。由于一遇大雨,河水暴涨洪水凶猛,因水怪唐代前名恶溪。1961年,在青林、干下、社后河段用竹笼填石和抛块石护岸,收效甚微。1977年,兴建防洪堤工程,由丽水县水电局承担勘测设计。全工程从丽阳公社岩泉村马头山好溪坝至城关镇古城村,主河道6千米,左岸砌筑防洪堤5030米,右岸砌筑防洪堤6500米,共计兴建防洪堤
  长11530米。
  防洪堤洪水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流量为2840立方米/秒。河道宽200米,堤高6.5米,堤顶宽2.5米,内外坡1:0.5,采用大石干砌、内填卵石,迎水坡块石底部厚1.5米、顶厚1米、背水坡干砌块石厚1米,顶部用0.5米厚块石封顶。河道弯曲地段用75号水泥沙浆砌加固。100米堤砌5米长的块石,隔墩分缝,整个工程分两期完成。
  城区防洪工程
  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建设、旅游等。丽水城区地处丽水盆地底部,大溪自西向东,好溪由北而南流经市区,两溪在古城汇合,折向东南流去。两溪将丽水市区分割成三部分:主城区、水东片、水南片。丽水城市防洪工程针对这三部分区域进行设防。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属III等工程,大溪、好溪堤防为3级。主要建筑物有:(1)主城区。大溪厦河段、塔下段劈山拓宽河道;大溪北岸防洪堤;好溪西岸防洪堤;城北防山洪东排渠道、西排渠道;防洪排涝闸等。(2)水南片。大溪南岸防洪堤等。(3)水东片。好溪东岸防洪堤及防洪排涝闸等。
  2000年1月,完成丽水城市防洪工程(主城区)初步设计。2000年4月,通过审査并经省计经委(2000)30号文件批准。水东、水南片和东西排工程初步设计于2001年10月完成,省计委分别以(2002)137号和(2003)165号文件批准。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标准,大溪、好溪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山洪排洪渠标准为10年一遇。
  丽水城市防洪工程由大溪的厦河、塔下二处劈山拓浚、大溪南、北岸和好溪东、西岸防洪堤、防山洪东排和西排渠道、雅坑和丽阳坑治理,四座排涝控制闸等组成。建设防洪堤长19.1千米,开排山洪渠道6.54千米,整治排洪河道4.5千米,大溪劈山拓浚1.28千米,防洪工程保护城区面积35.7平方千米,并配套建设江滨绿化景观面积57万平方米和一座2100千瓦排涝泵站。总投资9.4亿元。
  丽阳坑整治工程
  丽阳坑从西排起点(五宅底下)到溪口段进行整治,整治长度3300米,整治后河道宽度为5—8米。
  中岸圩切滩及虎头山劈山工程
  中岸圩切滩工程位于于大溪南岸中岸村下游的中岸圩,切滩长度1057米,切滩最大宽度150米,底高程为40米,该工程在48米高程处设置一宽5米的交通道路,其下以1:2的边坡开挖至46.5米高程,边坡以浆砌块石护坡,坡脚1米X1米浆砌石大方脚,在46.5米高程设为5米宽平台,平台以下以1:5的缓坡开挖至40米高程。
  虎头山劈山工程位于中岸切滩下游,劈山长184米,底高程39米,最大劈山宽度40米。
  桐岭溪防洪堤及河道整治工程
  西起龙潭背、东至下岭桥与大溪南岸防洪堤相接,总长度1170米,防洪堤顶宽度7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堤顶设70厘米高的砼防浪墙,防洪堤迎水面坡比为1:2,设绿化种植槽, 在48.0米高程处设宽2米的马道。背水坡坡比为1:1.8,用干砌块石护坡,坡脚设50厘米X60厘米的浆砌块石排水沟。整治后的河道底宽不小于10米。
  雅坑溪防洪堤及河道整治工程
  东起雅坑溪金温铁路桥,西至好溪,全长732米。雅坑溪河道加高两岸河堤成防洪堤,与好溪东岸防洪堤相连;同时整治河道,使河道底宽达到12.2—14米,河底采用35厘米厚干砌块石衬砌。雅坑溪防洪堤顶宽3米,迎水面设置顶宽70厘米,外坡1:0.4,内坡垂直的浆砌块石重力式挡墙,背水坡为1:2。
  大溪河道整治工程
  为加大河道过水能力,将河道淤积地带进行开挖疏浚整治,小水门一厦河村一水东大桥段边滩整治高程为43米一40米—42.5米,整治后堤身挡墙前5—10米范围内河床用砼及浆砌块石护衬。
  丽水市城市防洪工程于2000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到2003年建成防洪堤8.1千米,即完成大溪北岸4.5千米和好溪西岸2.6千米防洪堤主体工程,完成厦河劈山和塔下劈山工程,已完成征地106.7公顷,拆迁房屋13.75万平方米,完成土石方276万立方米,混凝土13万立方米,完成投资4.4亿元。
  新治河排涝工程
  位于碧湖平原,《丽水县志》载名“白溪渠”。为解决雨期水患,加强旱季灌溉,对原河道平地一段进行全面治理,命名为新治河排涝工程,从岚山头接南溪至高溪合水库尾水,再至蒲塘、下陈、红叶、白桥、下黄山村注入大溪,全长12千米,其中治理河段为7千米。新治河工程是碧湖区农田基本建设重点工程之一,担负排除碧湖平原田畈40平方千米和后山70平方千米集雨面积的雨水,是碧湖平原排涝的总河道,设计的排水能力为5年1遇的洪水,3天下雨218毫米,3天内全部排出。岚山头至下朱村河段,河宽17.5米、底宽10米、水深2.5米,边坡1:1.5,纵坡为1/1500,渠道排水能力为58立方米/秒。下朱村至下圳河段,面宽22米、底宽13米、水深3米、边坡1:1.5,纵坡1/2000,排水能力为78立方米/秒。
  1977年11月20日,工程开工,经过37天施工,基本完成河道开挖土方任务,于1978年春,组织334人的专业队进行施工,完成护坡及渠系配套,整个工程主要建筑物有交通桥22座,堰坝13座、倒虹吸4座、活动闸5座、涵洞29处,渡槽3座,取水埠7处,工程共挖土方38万立方米,砌石1.1万立方米,投工43万工、投资28万元。新治河排涝工程,使高溪乡的山根、缸窑、黄塘窑、竹溪、沙岸,平原乡的章塘、大陈、里河、下朱村、石牛乡的蒲塘、赵村、白桥、郎奇13个村的万亩易涝农田,基本上免除了洪涝灾害的威胁,为碧湖平原3333公顷农田机械化、园田化奠定了基础,并增加耕地面积33.3公顷。
  小流域治理
  泄川乡双源村河道整治工程双源村位于丽水市西北面,距泄川乡政府2.5千米。1997年11号台风给该村带来惨重损失,洪水冲毁村庄段河堤、桥梁、道路和部分民房,泥石淤积河道高过民房地面0.8米。为使灾区人民尽早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当年就釆取对该河段整治。整治河道长度669米,标准为10年一遇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校核。工程量有河道疏浚9110.98立方米,河岸干砌石1586.91立方米,简易便桥一座。
  仙渡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仙渡港流域地处莲都区北部,是小安溪支流,该流域是旱灾、洪灾频发区域。形成灾害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和山地的无序开发。2001年3月,完成《莲都区仙渡港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2002—2003年,完成葛畈村段1000米河道治理和何金富段200米河段治理。2004年,完成滴水岩段300米、南源村段200米、皂树村段500米河道治理。
  桐岭坑流域河道治理桐岭坑流域地处丽水市区南,是大溪上一条支流,流域面积42.1平方千米,流域内地形以丘陵盆地为主,大部分河床平缓,两岸农田,旱地连片,村庄分布较密。河床宽窄不一,两边河岸高低不平,灌溉两岸农田的拦水坝较多,河道淤积也比较严重。河道治理标准:保护农田为5年一遇洪水,保护村庄为10年一遇洪水,保护乡、镇为20年一遇洪水。2001年,治理观音岩河段360米,河道宽度15米,水深5—6米。
  老竹溪河道治理老竹溪又呼“虎迹溪”,地处莲都区西北部,宣平港的一条支流,在联城镇小溪口村注入宣平港,主河道长18.8千米,集雨面积102.9平方千米。流域内地形以高山丘陵为主,上游崇山峻岭,水流湍急,中下游为丘陵盆地、河床平缓,两岸农田连片,村庄分布较密。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2004年以后,先后在太平港、宣平溪、严溪、苍坑等禾稻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及河沟池塘整治,共投入资金3785万元,整治河道157千米。2007年,建设“亮点工程”,在太平港、宣平溪、严溪、巨溪完成清水河岛建设14.2千米。2008年,投入685万元,完成宣平溪、太平港等41处河道、河沟、塘整治33.6千米。2010年,共投入980万元,在小安溪、宣平溪、严溪等流域实施河道整治建设37千米。
  第三节灌区管理
  碧湖灌区建设2005年,省水利厅开展“和谐自主建设体系”建设,完成“碧湖枫台概灌区改造工程”项目的设计编制和上报工作,通过水利部立项,2005年开始,通过6年的时间对碧湖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系数和灌溉保证率。完成了郎奇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和高溪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00万元,完成渠道改造9.15千米及渠系建筑物改造17处,2006年4月通过验收,顺利开展高溪水库灌区二期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碧湖镇下圳村池塘整治工程(摄于2008年9月)
  2006年,主要开展郎奇灌区灌溉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截至2010年,完成渠道改造4.57千米,改造渡槽3座,堰坝整修2座。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解决灌区内各渠道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2006年4月,实施碧湖灌区改造工程,完成2005年郎奇灌区改造工程一期项目的实施, 并通过验收。收益面积2587公顷。2006年10月,继续实施郎奇子灌区二期改造工程,并开展高溪子灌区灌溉渠道改造工程建设。至2006年底,共完成改造渠道4.37千米,改造渡槽1.9千米,整修水闸3座。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解决灌区内各渠道水利用率低的问题。2010年,完成灌区改造工程2处。
  其他灌区建设2006年,全区共开展省级及以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4处。2007年, 财政共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15万元,开展小农水项目建设66处,各项目按计划要求全部完成。2008年,实施老竹三十九、黄塘弄灌区改造工程建设,投入资金113.85万元,开展渠道改造12.28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改造3处,改善灌溉面积137.33公顷,至12月底,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2009年,开展大港头镇西坑、五石弄水库灌区改造工程,全部完成赤坑灌区渠道改造工程,工程总投资395万元。2010年,投资195万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改造总干渠全长15千米,改造人行过水桥80座,新建或改造闸门20座,修建拦水坝29座。
  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9年,实施城西联城片灌区改造工程,计划投入资金198.17万元,开展联城镇张村街、官桥等村灌区渠道改造工程,计划新建山塘一座,开展渠道改造10.89千米。至2010年,新建山塘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80%。
  喷微灌工程主要实施水果基地的板栗、瓯柑、苗木等喷滴灌建设,工程总投资82万元,按喷滴灌工程资金筹措要求,省财政补助资金为24万元,区财政和其他资金为58万元。至2010年,完成投资15万元。
  宣平溪港口村水生态治理工程(2017年摄)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