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抗洪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10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抗洪抗旱
分类号: TV871
页数: 3
页码: 314-136
摘要: 局部洪、涝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民国11年洪水暴发,堰头、青林等数十处荡为泽国。堰坝全部冲毁,渠道淤塞严重,自浪荡口至分小坝沙滩不积,无辜道循。民国14年 知县李钟岳撰文“重修丽水好溪堰碑记”一方。1952年7月19日晚至22日,连续三昼夜大雨倾泻,河水泛滥,山洪暴发。县委、县政府及时建立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防汛会议,迅速抽调163名机关干部。
关键词: 抗洪 抗旱

内容

抗洪抢险
  局部洪、涝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
  民国11年(1922)洪水暴发,堰头、青林等数十处荡为泽国。堰坝全部冲毁,渠道淤塞严重,自浪荡口至分小坝沙滩不积,无辜道循。知事李钟岳委员刘庭煊等悉心勘察原坝址,决定将坝址移下游15丈处筑新坝,长度130丈,宽8丈,高5尺,堰口浚深1丈,宽2丈,渠首内开新渠170丈,筑分水坝,东北二支堰,同时修复,并疏浚渠道淤沙。计银元10740元,除知事筹拨工赈银圆2000元外,余悉按田亩输银。于6月竣工。民国14年 (1925)知县李钟岳撰文“重修丽水好溪堰碑记”一方。
  1952年7月19日晚至22日,连续三昼夜大雨倾泻,河水泛滥,山洪暴发。上游龙泉溪和瓯江大溪水位暴涨,加之缙云大水经好溪倾入瓯江致大水入丽水城1米(三尺),瓯江两岸人畜伤亡,房屋倒塌,稻田淹没,水利设施严重毁损。全县8个区27个乡72个村受灾。县委、县政府及时建立防汛指挥部,召开紧急防汛会议,迅速抽调163名机关干部,由
  唐至民国,莲都共发生较大洪灾6次,1949—2010年,发生较大洪灾36次。
  碧湖镇红圩村防洪抢险群众转移(摄于2005年6月)县长带队分四个组,冒雨赴各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动员10045名群众投入抗洪抢险。经过几天的抢险救灾和宣传教育,及时进行排水保苗,开展生产自救,并及时拨出1万千克救济粮, 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
  1962年5—9月,6次大暴雨,大溪、好溪沿岸洪水泛滥,淹田1873.3公顷,毁田773.8公顷。是年冬,发动青林、河村、圳头、社后、关下、秋塘、海潮等村群众修复好溪堰,共计投民工16511,技工15211,筏运524筏,支出大米4318.75千克,其中贷款大米1250千克,按田亩负担3068.75千克。
  1975年8月11—13日,受4号台风影响,特大暴雨致雅溪曳岭山洪暴发,毁田205.3公顷,淹田2096公顷,倒屋514间,坏水利工程530处,坏桥梁81座,死8人。县政府组织县机关、乡镇干部580人,组织群众抗洪抢险。洪灾过后,县政府发动群众对渠道全线进行清淤, 整治小安溪,全面修复洪水冲毁的堰坝堤防,投入资金1.9万元,投民工1350工,技工830工。
  1997年7月8—9月,过程雨量226.5毫米,雅一水库24小时降雨量达121.5毫米,最高水位达74.3米。全市12个乡镇119个村9.2万群众受灾,52个自然村进水,进水965户9840人,有7个村620户2400人被洪水围困长达16小时。防汛指挥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奔赴受灾现场,指挥抗洪抢险,解救被困群众。此次洪灾共有市、区、乡、村干部350人,武警25人参加抢险,解救被洪水围困村民2400人。
  2005年,进入台汛期后,5号台风“海棠”、9号台风“麦莎”、13号台风“泰利”、15号台风“卡努”、19号台风“龙王”先后影响莲都。9月1日,“泰利”台风在福建莆田市平海镇登陆,郑地村出现过程雨量288毫米,峰源乡夏庄村出现过程雨量325毫米的特大暴雨。上游的玉溪水库于9月1日16时25分开始泄洪,上显滩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330立方米/秒,超警戒水位1.04米,丽新段河道接近20年一遇洪水频率,小白岩洪水位达到52.47米,超危急水位0.47米,最大洪峰流量5540立方米/秒。区委、区政府迅速启动抗灾预案,33位副科以上领导到水库及重要地段现场进行24小时检查,198座水库山塘落实巡查人员,对易发险地段,共转移5000多人。
  2010年6月16—27日,持续遭遇长过程强降雨,江河水位高涨。先后发生了大港头镇石候村砂场21名工人、九龙圩养猪场12名工人以及碧湖镇红坏村230名村民遭洪水围困的紧急事件。区、区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指挥武警、公安、消防等部门联合救援,成功转移被困人员。2010年,莲都区连续发生“5.22”、“6.16“两起洪灾,受灾人数达到8.49人,农作物受灾面积0.89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48亿元。灾情发生后,莲都区委、区政府立即组织人员实施救援,启动应急预案,转移身处险境的群众1558人,并及时将救灾物资送达受灾群众。
  抗旱救灾自宋朝至民国,莲都共发生较大旱灾39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较大旱灾18次。
  1988年7月28日起至9月30日,全市降雨仅20多毫米。8月起,旱情日趋严重,受灾9753公顷,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7月28日,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统一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科学调度各类用水。水利部门支援乡村紧急修补渠道4000多米及多处泵站。各乡、镇广泛发动群众,投入劳力9.7万工,修复水利设施。18万公顷易旱田改种其他作物。从7月31日到8月15日,分别在陈寮山和十八都阵地共发射催雨弹413发。8月16日,发炮58发。
  2003年6—8月,连续干旱时间长,降雨少,气温高。7月31日达43.2°C ,创历史最高纪录,农作物受旱17900公顷。69个建制村3.2万人发生饮用水困难。全市从7月6日起组织抗旱,沿江各闸开闸引水,各排灌站开机翻水,投入电动抽水机6577台,出动久已不用的人工水车530台,为节约合理用水,各村、组普遍落实专人管水,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对山区发生饮用水困难的村,动用消防车送水下乡,解决村民生活用水困难。
  周坦至瑶畈段治理工程(2012年摄)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