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提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0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提水工程
分类号: TV67
页数: 2
页码: 287-288
摘要: 戽水桶、水车是古代主要提水工具,创于隋朝,称筒车和高转筒车。唐文宗时下诏书、出图样、推广水车。水车又名龙骨车、分手摇车、牛力车,提水高度2米以下。民国时期,脚踏水车,是丽水主要抗旱排涝工具。丽水市机电灌溉1953年试用抽水机,到1962年底拥有动力575千瓦,灌溉面积1666.7公顷。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提水工程

内容

戽水桶、水车是古代主要提水工具,创于隋朝(581—618),称筒车和高转筒车。唐文宗时(828-830)下诏书、出图样、推广水车。水车又名龙骨车、分手摇车、牛力车,提水高度2米以下。民国时期,脚踏水车,是丽水主要抗旱排涝工具。
  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旱排涝的主要工具还是水车,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机电灌溉所代替。丽水市机电灌溉1953年试用抽水机,到1962年底拥有动力575千瓦,灌溉面积1666.7公顷。
  1958年,在双溪乡洪渡和碧湖概头试建水轮泵站,全县推广水轮泵12台。1968年,丽水县派员赴新昌、开化、永嘉等县参观水轮泵站。到1975年,全县发展水轮泵37台,灌溉面积139.6公顷。
  莲都区电灌事业的发展始于1965年,在岩泉村圳头机埠,改机灌为电灌,装机22千瓦, 配10进8出水泵,灌溉面积13.3公顷。到1988年电灌面积达4100公顷。占机电灌溉面积的94%。至1988年,发展移动式喷灌248台1345千瓦,固定、半固定喷灌13处,装机269千瓦,喷灌面积达97.3公顷。
  1983—1985年连续3年试验表明,柑橘喷灌比不喷灌增产幅度达19.6%—58.3%。
  75千瓦以上苏埠电灌站,位于联城乡苏埠村,从大溪取水,苏埠村于1967年建成三级电灌机埠,选配10SH-19型水泵和28千瓦电动机各2台,第三级选浙农8-24水泵,配14千瓦电动机各1台,出水流量为84升/秒。1984年度,改建计划,是年竣工,改装工程费4万元,配10SH-9型水泵,75千瓦电动机,135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扬程31米,出水流量135升/秒,灌溉80公顷。
  75千瓦丽阳电灌站,位于丽阳乡坑口村,提好溪水溉北山足岩泉、长江背、九里、天宁寺、丽阳5个村246.7公顷农田。1979年冬动工,1982年8月建成,扬程58.2米,装机2台260千瓦,是今莲都区辖区装机最大的电灌站,开挖土石方80761立方米,浆砌石2072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657立方米,总投资23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
  2003年,有电力排灌站209处,装机2273千瓦,灌溉面积2226.8公顷。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