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坝唐武德至贞观年间(618—649)开发引水工程,开筑延化渠灌溉农田。民国15年 (1926)《丽水县志》载有引水工程21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因地制宜,修建了一大批堰坝引水工程,解决山区农田灌溉。至2010年, 全区累计堰坝引水2029条,总计受益田亩4526.6公顷。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有3条,受益2250公顷;灌溉百亩以下的有1983条,受益1580公顷。
通济堰通济堰大坝位于碧湖镇堰头村,松阴溪与大溪会合处附近横截松阴溪,将溪水引入渠道。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为低坝拦河引水工程,历经整修,2010年仍运用良好,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引水灌溉水利工程。通济堰大坝上游集雨面积2150平方千米,为拱形、弧长275米,坝脚宽25米,高3米。
通济堰干渠纵贯碧湖平原,渠水向东迂22.5千米,流抵石牛白桥村,然后汇入大溪。分为上、中、下3源,又称东、西、中3支,建有大水闸2处。宋朝元祐七年(1092)冬,在石涵以下600米处建筑叶穴1座,与大溪相通,设有闸概,渠水暴涨时,开闸以走淤砂(俗称拔砂门),同时用以泄洪,后因失去功能,于1954年封闭。从干渠分凿出支毛渠321条,分为48派,在支渠上建有水闸72座(俗称321支、48派、72概)进行分流调节,各支渠利用闸门积蓄多余的渠水,并开挖许多湖塘与支渠相通、积储余水,以备旱时不足,这就形成了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布局。
碧湖平原是莲都区主要产粮区,总耕地面积3213.3公顷,其中水田2866.7公顷。1958年前,农田用水除部分山塘外,主要依赖于通济堰,靠单线引水灌溉。1958年春,建成高溪水库,当时蓄水量205万立方米。1972年和1985年,通过扩大规模保坝加固工程,蓄水量增至820万立方米。1978年,整治开挖了7千米长的新治河排涝渠道。1987年,又建成库容274万立方米的郎奇水库。灌区安装星罗棋布的提水机械,机电动力拥有量达2605千瓦,其中电力灌溉动力1189千瓦。整个平原的地形,南高北低、东西两头高、中间低,大致划分两大部分: 谷线东侧部分濒临大溪,称为前畔;谷线西侧沿山部分,称为后畔。后畔1733.3公顷耕地,由高溪、郎奇两水库保证灌溉,其中246.7公顷与通济堰混合灌溉。前畔耕地1466.7公顷,由通济堰灌溉为主,提水为辅。历代以来通济堰一直是碧湖平原灌区的水利命脉,特别是解放以后防治水害,大兴水利建设,使碧湖平原形成一个以通济堰、高溪水库、郎奇水库为骨干的蓄、提、引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和新治河、通济堰为主体的排涝系统。1949年,通济堰受益面积8000公顷;1951年为867公顷;1954年扩大到1260公顷;1963年为1267公顷;1973年为1533公顷;1998年达到1987公顷,2006年为2587公顷。
好溪堰创始于唐朝大中年间(847-859),唐大中九年处州刺史段成式治理恶溪,并兴建堰渠,改恶溪(因经常洪水泛滥成灾,故名恶溪)为好溪,堰以此为名。好溪发源于磐安县,流经缙云、莲都,在莲都区古城村注入瓯江大溪。好溪堰大坝位于丽水市区东6.6千米的马头山脚下,垒石为堰,障好溪水入渠,西流至浪荡口分坝,分为东北两渠,全长9.58千米。
好溪堰大坝上游集雨面积1300平方千米,坝高5.0米、长225米,下游坝坡1:12,引水流量2.84立方米/秒,灌溉18个自然村480公顷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渠安装27台抽水机,新增提水灌溉面积133.3公顷。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抗旱能力,确保农业丰收,并为渠道两岸13家工厂解决了用水。1958年,青林、海潮、关下等村在水利部门支持下,利用渠水建造了水电站、加工农副产品和发电照明,改善了两岸农民的生活条件。2009年3月,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一期工程(大洋河等出口河段整治)开工。整治河段长1.7千米,河道疏浚1.1千米,总投资26130万元。
好溪堰原以灌溉农田为主,兼顾渠道两岸部分工厂用水,工程维修经费及管理费用以收农业水费为主,国家予以补助,1988年,每公顷收水费22.5元。丽水撤地设市建区后,市区扩大,农田减少,好溪堰使用功能有所变化,灌溉功能弱化,以优化城市环境用水为主。目前正在改建进口闸门为二孔2米的新闸。好溪堰将担负净化市区环境的重任。
屡丰堰又名“泗洲渠”,始创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2)邑人武之周所凿,引太平港之水,上游集雨面积为504平方千米,自常宅流经武村、白前、敏河四村,灌溉农田104公顷,干渠全长2500米,堰坝当初是篾篓坝,后改为干砌块石坝。今存堰坝为1986年扩建重修,坝高3.4米(扩建部分坝高2.5米),长360米,下游坝坡1:5,引用流量0.42立方米/秒。屡丰堰是丽水市(县级)引水灌溉千亩以上的水利工程。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屡丰堰碑”记载,每年桕子出息作为修理堰工经费。并谕武村、常宅、敏河、白前四村绅董妥为经理。对堰渠近旁栽种柏苗保护培植成林,严禁牧牛践踏柏苗,掘挑泥沙,保固蔑蒌坝,违者听候提案严办,决不姑宽。1986年整修,完善工程设施,使104公顷农田达到旱涝保收。莲都区千亩以上堰坝工程一览
表7-1一1
莲都区灌溉百亩以上堰坝工程一览
表7-1-2续表7-1-2
堰坝管理莲都区最早的堰坝管理规定,始于宋乾道间处州知州范成大制定的《通济堰规》。后历代有修订。清同治五年(1866),处州知府清安制定《好溪堰章程》,对堰坝的管理、值水等作详细规定。民国时期,浙江始有全省性的地方水利规章。民国2年(1913),浙江省行政公署颁布《调查浙江水利施行细则》国,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全省性水利规章。民国30年 (1941),成立通济堰灌溉合作社、好溪堰灌溉合作社;民国35年(1946),成立屡丰堰灌溉合作社。分别订立有关管理、养护的规章制度。
第二节提水工程
戽水桶、水车是古代主要提水工具,创于隋朝(581—618),称筒车和高转筒车。唐文宗时(828-830)下诏书、出图样、推广水车。水车又名龙骨车、分手摇车、牛力车,提水高度2米以下。民国时期,脚踏水车,是丽水主要抗旱排涝工具。
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旱排涝的主要工具还是水车,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机电灌溉所代替。丽水市机电灌溉1953年试用抽水机,到1962年底拥有动力575千瓦,灌溉面积1666.7公顷。
1958年,在双溪乡洪渡和碧湖概头试建水轮泵站,全县推广水轮泵12台。1968年,丽水县派员赴新昌、开化、永嘉等县参观水轮泵站。到1975年,全县发展水轮泵37台,灌溉面积139.6公顷。
莲都区电灌事业的发展始于1965年,在岩泉村圳头机埠,改机灌为电灌,装机22千瓦, 配10进8出水泵,灌溉面积13.3公顷。到1988年电灌面积达4100公顷。占机电灌溉面积的94%。至1988年,发展移动式喷灌248台1345千瓦,固定、半固定喷灌13处,装机269千瓦,喷灌面积达97.3公顷。
1983—1985年连续3年试验表明,柑橘喷灌比不喷灌增产幅度达19.6%—58.3%。
75千瓦以上苏埠电灌站,位于联城乡苏埠村,从大溪取水,苏埠村于1967年建成三级电灌机埠,选配10SH-19型水泵和28千瓦电动机各2台,第三级选浙农8-24水泵,配14千瓦电动机各1台,出水流量为84升/秒。1984年度,改建计划,是年竣工,改装工程费4万元,配10SH-9型水泵,75千瓦电动机,135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扬程31米,出水流量135升/秒,灌溉80公顷。
75千瓦丽阳电灌站,位于丽阳乡坑口村,提好溪水溉北山足岩泉、长江背、九里、天宁寺、丽阳5个村246.7公顷农田。1979年冬动工,1982年8月建成,扬程58.2米,装机2台260千瓦,是今莲都区辖区装机最大的电灌站,开挖土石方80761立方米,浆砌石2072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657立方米,总投资23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
2003年,有电力排灌站209处,装机2273千瓦,灌溉面积2226.8公顷。
第三节蓄水工程
综述宋开禧年间(1205—1207)在县西50华里保定庄,参政何澹调洪州兵开凿洪塘,周长982弓,面积计22.3公顷,以蓄水灌溉农田,洪塘是处州历史上最古老的蓄水工程。
1953年,第一座土坝蓄水工程莲房水库建成。截至2010年,全区共修建中型水库(1000万立方米以上)4座,小(一)型水库(100万立方米至1000万立方米)5座,小(二)型水库(10万立方米至100万立方米)31座,重要山塘(1万立方米至10万立方米)184座,有坝山塘733座,总库容8800多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097公顷。水库坝型有土坝、砼重力拱坝、浆砌块石拱坝、浆砌块石重力坝、刚性斜墙堆石坝和各类堆石坝等,以土坝最多。
雅溪水库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原西
溪乡石蒙圩村,为雅溪一级电站发电调雅一大坝水库保安工程(摄于2004年7月)高溪乡高溪水库保安工程(摄于2004年7月)
节水库。移民75户,359人。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设计,丽水地区水电工程处施工。1969年7月成立工程指挥部,开始动工建设。1977年5月1日,机组运行发电。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84平方千米(含武义跨流域引水引去的29平方千米)库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24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50年一遇,洪峰流量Qp2%=1281立方米/秒,非常运用校核洪水5000年一遇,洪峰流量Qpo.o2%=2737立方米/秒。水库正常蓄水位242米,50年一遇洪水位245.2米,500年一遇洪水位246.46米,5000年一遇洪水位247.83米。
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水库大坝,溢洪建筑物,发电输水隧洞,发电站等主要建筑物,工程为 III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三级建筑物。
高溪水库位于高溪乡高溪村三官堂,离丽水城25千米,离碧湖镇5千米,属瓯江水系大溪支流高溪。水库集雨面积26平方千米,主流长度8.4千米。水库总库容1017万立方米,正常库容820万立方米,死库容5万立方米。灌溉碧湖镇、高溪乡、石牛乡1246.7公顷农田(其中单独灌溉1000公顷,与通济堰渠道混灌246.7公顷)。电站装机250千瓦,水库养鱼面积46.7公顷,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溢洪道布置在大坝左岸,为侧堰式溢洪道,溢流堰长65米,堰顶高程96米,溢洪道按设计要求最大过水能力460立方米/秒,最大溢洪水深2.43米。放水设施,原在坝下埋涵管,长150米,内坡60米,由宽1.2米、高1.8米条石拱形涵洞加固而成,接长段88米为Φ
80厘米钢筋混凝土管,管壁厚20厘米至26厘米,该涵管在2003年千库保安工程中予以封堵,在大坝右边山体开挖一条长300米、直径2.0米的输水隧洞作为放水隧道。
五里亭水库又名“五一水库”,位于白云街道五里亭村附近,属瓯江水.系大溪支流五一溪,距离丽水市中心城区约3千米,坝址上游集雨面积2.1平方千米。总库容131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8万立方米,死库容3.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33.3公顷,属以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整个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建筑物,灌溉渠道和引水等建筑物组成。
七百秧水库位于水阁街道七百秧村,集雨面积4.1平方千米,发源于富岭乡大梁山。水库总库容29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40万立方米,死库容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7.5公顷,是以灌溉为主的小(一)型水库。水库由主坝一座、副坝三座、溢洪道、输水工程、引水工程,灌溉渠道等组成。
2001年后,水阁成为工业开发区,七百秧水库的灌溉功能逐渐消失。
赤坑水库位于老竹镇赤坑村,距老竹镇约7千米,距水市区约30千米,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0.8平方千米,主流长5.5千米。属瓯江水系大溪支流宣平溪老竹溪上。总库容24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2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设计洪水标准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整个工程包括拦水坝、溢洪道、输水涵洞、发电隧洞、电站、灌溉渠道等工程。
胡村水库位于富岭街道胡村。集雨面积1.23平方千米,引水1.42平方千米,由一座主坝、五座副坝组成。灌溉农田约333.3公顷。
郎奇水库位于莲都区碧湖镇、高溪乡交界处,控制流域面积18.25平方千米,属瓯江流域大溪支流考坑。郎奇水库工程包括拦河坝、压力引水隧洞、发电厂房及升压站、灌溉渠道等。水库总库容27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2X100千瓦,灌溉农田333.3公顷,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相应洪峰流量296立方米/秒),500年一遇校核(相应洪峰流量428.3立方米/秒)。
黄村水库位于好溪支流严溪流域上,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50.7平方千米。枢纽建筑物由拦河大坝、输水系统、压力前池等组成,以向市区供水为主,结合发电。为Ⅲ
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道、放空洞工程为3级,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次要建筑物输水系统工程为4级,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校核。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3所属乡镇名称:市区各街道续表7-1-3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4所属乡镇名称:水阁街道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5所属乡镇名称:联城镇续表7-1-5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6所属乡镇名称:富岭乡续表7-1-6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8所属乡镇名称:双黄乡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9所属乡镇名称:大港头镇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0所属乡镇名称:碧湖镇莲都区各乡镇4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2所属乡镇名称:双溪镇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3所属乡镇名称:泄川乡
莲都区各乡镇1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4所属乡镇名称:西溪乡莲都区各乡镇4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6所属乡镇名称:仙渡乡
莲都区各乡镇4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7所属乡镇名称:老竹镇续表7-1-17
莲都区各乡镇4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8所属乡镇名称:丽新乡
莲都区各乡镇40000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情况表
表7-1-19所属乡镇名称:巨溪乡
附录:旧志载列部分渠、塘、井
丽阳渠在县北十二里,源出寿元山。逶迤而南,罐田白余倾。又西南流至溪口入大溪。
妃溪渠在县北十二里,于丽阳庙前。分丽阳渠水,罐田百余倾。西南流合练溪水入大溪。黃山渠在县北十二里,源出稽勾诸山。南流至义潭,垒石为堰,引水入渠。自黄山庄历下圩、官桥等处,约五里许,条分枝析,罐田六倾余。
泗州渠在县西北十五里,亦名屡丰渠。国朝顺治间,邑人武之周所凿。上引义溪水,自常宅历白善、武村、茗河诸庄,凡七里,罐田一十八倾。
畎溪渠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畎岸庄。源出宣平,至畎溪引水入渠,罐田三倾。
均堰在县北四十五里。
通济渠于县西五十五里松阳界内筑渠堰。
金沟渠在县西四十里。通济渠纳松阴溪水,别有山水自十八盘达岑溪。
白溪渠在县西四十里。源出高畲山,至白河庄凿渠就之,即《栝苍汇纪》所谓“司马堰”也。其下有沙堰、朱堰、山坡、黄坡、张堰、陈家堰、陈婆堰诸目。通济渠东北诸田,咸资于此。
南溪渠在县西四十五里。源出岑峰、大陇二山,历南溪、苍坑、派田、岑口、兰山头、沙岸诸处。
葑源渠在县南六十里。源出大杉源山,经横坑,迂回三十里至均溪,经华丰桥人大溪,灌田数百亩。
河边渠在县南五十五里。源出大杉源山,西流二十里人渠,一名上坑,灌田百顷。
下园渠在县南五十五里。
法喜寺后渠在县南四十五里。源出十八都石铺尖【《[雍正]府志》作十七里,误》】,西北流三十里而人渠,灌田六顷余。
沙溪渠在县南三十里。源出大连云山,析为二支:一自秀坪、张坑,历雾岭、寿山堂;一由陈漈至下张、大源、潘田。二水合于沙溪大坝。
大梁渠在县南二十里。二、三都之水,皆源于大梁山,而支分为二。一西北流至三都俞村,一北流至二都周前村,与三都水合而人渠,资灌溉者凡十八村。
绿苗渠在县东十五里,源出天堂,至水东壅以人渠。渠又分上下,上渠自水东历后村、卢埠、前山等处入好溪,溉田二顷;下渠自水东经卢埠,过佛头岩[山后]人大溪,溉田二顷余。
好溪渠在县东二十里灵鹫山下。垒石为堰,障缙云溪水入渠,西流至浪荡口分水坝,析为东、北二渠。
百众塘在县北五里二十八都。计额八亩三分有奇。
将塘在县北十里徐宅庄。计额二十二亩四分一毫三丝九忽。
菱塘在县北二十七里。
平阳冈塘[《栝苍汇纪》作平阳峰塘】在县北二十里。
洪塘在县西五十里[保]定庄。周九百二十八弓,计额三百三十四亩八分三厘四毫七丝八忽。
山塘在县西五十里悟空寺前。周二百弓,计额十三亩分八厘八毫八丝九忽。近以填淤,垦占为田。道光二十五年(1845),[铣]履勘浚复。
潘塘在县西五十里箬溪口。大十二亩。
驮塘在县西五十里箬溪口。大十二亩。
许堂塘在县西四十五里岩头。大十二亩。
金川塘在县西五十里前窑。大十二亩。
五池塘在县西四十五里杨山口。
思齐塘在县西四十五里杨山口。
樟树塘在县西四十里杨店。
车戽
便民塘在县西四十里金村前。
便民塘在县西四十五里新溪。
冷泉塘在县西四十里岑溪、兰山之数百亩。有清泉穴出,盛夏不竭,可灌田数百亩。
伯公塘在县西四十里岑溪伯公庙内。与庙外一塘泉脉相通,可灌田百余亩。
西湖塘在县西四十五里魏村庄。广十余亩。
塘在县南七十里赛坑,俗名“葑洋河”。有泉自葑田中出,灌溉所及凡二十里。沙塘在县东五里上保庄。额计十亩一分一厘三毫三丝八忽。
桑村塘在县东五里枫树庄。额计九亩九分一厘四丝二忽。
李浴塘在县东十里。
关公井在通惠门内。宋元祐中,州守关景晖所凿。井泉甘冽,号“关公泉”。
观前井在元妙观前,今名“大井”。石栏刻“万历七年(1579)重修”。
花楼井在栝苍门内。
柴楼井在柳边亭。
杏花井在南明门内小横街。今废。
桂花井在南明门内,为城中井泉第一。
万象井在万象山,泉白如乳。道光二十一年(1841),僧德鹤命工凿深之得石髓,泉不复白。
白塔井在白塔头。
市后井在梨园市后。
联桂井在联桂坊前。
槐花井在七星庙右。
树德井在镇东楼下、树德桥左。
鹤鸣井在太平坊。深五丈,围三仞,甃石于底,铟之以铁。明万历初,居民被火,瓦砾填委,遂废。崇祯五年 (1631),知府朱葵浚复之。郡人王一中建神祠于旁,为记刻石。
高井在郡治北高井巷。石栏刻“明嘉靖某年重修,道光五年(1825)圮”。
通惠井在通惠门外丁字桥南。
甘泉井在县北二十五里甘泉圩。
叶宅并在县北二十五里张村街。日午时,有青苔上浮不可饮,余皆澄清。
仙井在县北五十里普慈寺斋厨后。寺以每岁二月十九为观音会,三村轮值。值黃村则水浊不堪饮,值金村则清浅不给,值富村则澄泓衍溢,累试不爽。
香井在县北四十里梅田庄。水微香。
高楼井在县北六十里西溪庄。深不盈丈,而亢旱不竭。
龙眼井在县西三十里河庄。井旁溪,而井水高于溪水尺许。
头甲井在县西四十里碧湖上堡庄。
高巷井在碧湖中堡庄。水质较重,宜酿。
祠堂井在碧湖下堡庄汤氏祠前。泉尤充牣(意为“满”)。
道士井在县南十一里四都。每岁夏至后水渐盈,白露后涸。
均溪井在县南六十里均溪村。村旧有井三十六,今存者四。
第四节城乡供水工程
城市供水丽水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丽水市自来水公司,创建于1963年10月,1965年试供水成功。供水设施有高25米、储水50吨的高位水塔1座,占地2500平方米;5000吨储水池1口,简易沉淀池、消毒池各1口;30平方米水泵房1座,28千瓦电机泵2台,设计日供水能力0.30万吨。100毫米以上供水管2.1千米,固定资产原值11万元,职工7名。
20世纪70年代初,城区首次出现供水矛盾。1977年7月,西山水厂提供水1万吨配套工程投产,连续5年保持了城区正常供水。1982年,高峰供水时,丽水城区的供水矛盾再度显现,全城出现用水难。1984年9月,通过日产2万吨溪口水厂扩建工程,西山水厂最高日供水能力也只能达1.4万吨,而当时城区高峰用水则达1.8万吨。
1986年4月,加快溪口日产2万吨供水工程的建设进度。1986年8月2日,试供水成功, 使丽水的日供水能力提高到3万吨,解除了历时4年的用水难题。
1990年11月,溪口供水扩建项目通过初步设计审查;1991年3月破土兴建;1992年8月投产,日供水能力5万吨。丽水市的生活用水已从1993年的590万吨提增到1998年的896.76万吨,3年平均递增率达17.33%,城市用水总量基本上5年翻一番。
2000年,开始供排水一体化管理机制的探索工作。经过充分准备,2001年,丽水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1.2亿元。
农民饮用水历史上农村饮用水大多以井水或天然水为水源。沿江、河边住户,则直接取河水、溪水或山涧水饮用;山区住户则以竹管、木槽或塑料管,接引山泉水进户水缸用水,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加手摇式简易石井,取地下水饮用,水质不一。少数村庄水源缺乏,遇旱轻则排队取水,重则由青壮年远道提水。少数井水,村民一般用石灰每年一、二次消毒、洗井,卫生条件差。2003年,省委省政府实施以自来水进村入户为标准、以饮用水安全为目标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同年,解决了全区19.02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尚有4.7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2004年,对高溪、仙渡两乡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完成投资811万元,新建山塘2座,蓄水池10座,打井5口,泵房6处,铺设饮水管道74千米。工程建设后,使两乡供水规模达3400吨/日,受益人口1.35万。自来水普及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供水保证率90%。安排资金对石侯、张山、马弄、上杨、正岙等村新、改建饮用水工程18处,新建蓄水池12座,打井9口 ,安装管子10.66千米,解困、改善饮水人口6000余人。
2005年,实施老竹镇饮用水工程,投资436万元,使老竹镇1.5万人受益。还解决了下南山、金周等17个饮水困难村的饮水难问题,工程投入222万元,通过打井、建拦水坝、蓄水池、输水管网等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0.6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
2006年,主要实施双溪镇、黄村乡和13个饮水困难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双溪镇饮用水工程完成拦水坝、蓄水池等主体工程建设;黄村乡饮用水工程包括蓄水池浇筑和输水管道安装。同年,还投入477万元用于大林村、吴源村等13个饮水困难村的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了1.3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2007年,解决3.88万农民的饮水难问题被列入“市区十件实事”。主要开展黄村乡严鸟片饮用水工程、太平乡巨溪片饮用水工程及44个饮水困难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3.88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2008年,是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重点年。开展城东片、城北片、西南片和富岭街道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截至12月底,完成15个乡镇、街道的97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800万元,受益人口5.99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24%。
2009年,在11个乡镇(街道)44个山区村和碧湖片35个平原村,开展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4.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总投资4035万元。
2010年,莲都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共涉及11个乡镇(街道)31个行政村及2个林场4个林区,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3736人,总投资795.41万元。2002年莲都区不同水源供水量统计表
表7-1-20单位:万立方米
莲都区各计算分区农业灌溉需水量表
表7-1-21单位:万立方米第五节水电工程
水电开发境内水力资源较丰富,规划小水电可开发量7.422万千瓦(不含瓯江干流)。水力资源的利用,在古代和近代,以结构简单的水碓、水磨一类的机械为主。
抗日战争时期,兴建浙江第一座水电站——太平汛(太平村)水电站。该电站于1940年动工,翌年3月建成发电。
丽水县〓
水寮水电站为大港头兵工厂用电而建,1940年动工,建成年月不详。电站设计水头8米,装机2台,共20千瓦。投产不久即毁于大火。
20世纪50—60年代,丽水县小水电刚起步,1958年在青林村、海潮村、干下村、祥后村兴建低水头小型发电站,采用旋桨40型水轮机,电站装机分别为12千瓦、10千瓦、4千瓦、10千瓦。1965年,兴建学坑口电站(装机3X200千瓦),西坑电站(装机1X160千瓦),二电站均于1969年建成发电。1968年,组织兴建雅溪一级电站(电站装机4X1600千瓦),石塘坑电站 (水头186米,装机640千瓦)。村办小型电站18处,装机121千瓦,供村民夜间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
20世纪70年代是农村小水电发展较快时期,相继建成装机75千瓦以上电站20座,装机35台,13130千瓦;建成75千瓦以下电站137座,装机1702.5千瓦,全县合计小型水电站181座,总装机15770千瓦。
1981年7月18日,丽水县电网与华东大电网联网。由于小水电的大量开发和大电网电量的输入,全县用电基本得到保证,小水电的上网电价发生了变化,原来县电网确定小水电上网电价为0.1元/千瓦时,与大电网联网后执行大电网的上网电价为0.05元/千瓦时。1985年开发第七级电站一枫树圩电站(装机300千瓦)。
1991年8月15日,丽水地区行政公署(1991)号《关于调整小水电电价的实施意见》,调整小水电的上网电价,基数以内电量的上网电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10%;1991年1月1日以后投产的新电站,上网电价按发电成本加税金和合理利润,由县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1994年5月3日,丽水地区行政公署(1994)20号文件《关于加快股份合作办电的意见》,积极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集资、实行股份合作兴建农村中、小电站。同时积极引进区外资金,发展水电事业。丽水市工商物价管理局、市水电局、市电力工业局于1994年12月14日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小水电上网价格的通知》,确定1991年后投产的电站上网电价平均为0.39元/千瓦时,1994年始投产的电站,实行还本付息,新电新价。水电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形成一个发展的高潮,出现个人出资建设小水电热潮,这段时间建的电站基本都是个人集资的股份制或个人独资建设的电站,原有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电站根据本身的条件,有的进行增容,有的到了报废年限报废重建,享受新电新价。新建成库坑口、小井等3座水电站,装机360千瓦;在建4座股份制电站(玉溪、蒲岸、百家际、雅一增容),装机42650千瓦;修复停发多年的皂树、何金富等5座电站,装机475千瓦;增容2座电站(徐坑、学坑口)计250千瓦;更新了胜利、西坑2座电站910千瓦。完成黄村电站和城市供水可行性研究。
1991年3月,国务院国发[1991]17号文件,批准丽水市为全国第二批2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市)之一。1994年12月经验收,丽水市达到国家水利部(1986)《小水电供电区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中规定的标准。至2003年底,并网小水电站106座,装机容量67055千瓦,发电量1.84亿千瓦时。2010年,莲都区“十一五”时期农村电气化县通过省级验收,全区电站累计发电量达到2.55亿千瓦时,电费收入1.13亿元。
雅一电站主厂房(摄于2010年)
水电管理小水电建设管理机构解放初期为建设科统管,农林水利局成立后由局内水利股分管,1971年,成立水利水电局后局内设电力股分管小水电工作。1980年改为水利电力股。1987年改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所。1990年,设水电开发管理站。1997年,正式定名为水电管理所,负责小水电管理工作。
水电局设有水利水电总公司、水电勘测设计室、水电开发管理站、水电试修所、水电工程处、水电物资综合公司,配有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28人、技术人员15人。能适应小水电站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建设的需要。
小水电建设项目管理原规定县级水利部门审批单机200千瓦(含)及总装机1000千瓦 (含)以下电站。2002年4月13日,丽水利(2002)100号文件规定,单机800千瓦(含)且总装机2000千瓦(含)以下的水电建设项,目由各县(市、区)水利主管部门审批。2010年,颁发实施《莲都区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规定》,并制定《莲都区水利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水政、渔政行政处罚裁量权。
莲都区集体小型水电站情况一览
表7-1-22续表7-1-22
表7-1-23莲都区股份制小型水电站情况一览续表7-1-23续表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