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08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路
分类号: F550.83
页数: 8
页码: 263-270
摘要: 瓯江干线航道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地处丽水市和温州市,流域面积达17859平方千米。主流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北麓锅冒尖,从西到东横贯丽水市全境, 流经龙泉、云和、莲都、青田、永嘉、瓯海、鹿城、乐清等县市区,出温州湾入东海,全长约388千米,其中丽水市航道为221.77千米,莲都区境内航道45.5千米。自西云和县入境向东流经均溪、北埠、大港头、十八都、碧湖、九龙、沙溪、石牛、白岩、敏河、路湾、桃山、小水门、大水门、厦河、塔下、开潭、湾岙、风化后出境入青田县。
关键词: 水路 水路运输

内容

瓯江干线航道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地处丽水市和温州市,流域面积达17859平方千米。主流发源于庆元、龙泉两县市交界的百山祖北麓锅冒尖,从西到东横贯丽水市全境, 流经龙泉、云和、莲都、青田、永嘉、瓯海、鹿城、乐清等县市区,出温州湾入东海,全长约388千米,其中丽水市航道为221.77千米,莲都区境内航道45.5千米。自西云和县入境向东流经均溪、北埠、大港头、十八都、碧湖、九龙、沙溪、石牛、白岩、敏河、路湾、桃山、小水门、大水门、厦河、塔下、开潭、湾岙、风化后出境入青田县。其中,丽水市区至均溪段35.5千米,为六级航道,可通行100吨级船舶;丽水市区至青田陈山埠段10千米,为四级航道,可通行300吨级船舶。整条航道上面西端建有玉溪电站,东端建有开潭电站,横跨瓯江建有北埠一均溪大桥、北埠大桥、玉溪大桥、碧湖大桥、石牛大桥、白岩大桥、大溪大桥、桃山大桥、溪口大桥、小水门大桥、紫金大桥、塔下大桥和好溪特大铁路桥等13座大桥。莲都航道约6平方千米的南明湖。
  松阴溪航道松阴溪,古时名松川,又有松溪、松阳溪、松阳港。发源于遂昌县坟口乡贵义岭黄峰洞山麓,海拔1155.6米。流经遂昌、松阳、莲都3个县、区,在莲都区大港口汇入龙泉溪。松阴溪航道干流全长109.4千米,从上游至下游,遂昌县境内长44.3千米,松阳县境内长60.5千米,莲都区境内长4.6千米。
  好溪航道好溪,古名恶溪,亦称东港。源出磐安县南面的大盘山,流经缙云县,在大庭桥附近进入莲都区,于古城村旁注入瓯江,莲都境内长23.9千米。旧时通船,民国时仅通竹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多处截流建造水电站,航道废弃。2005年后,好溪航道青林一水东一古城段被南明湖覆盖,成为南明湖东北端蓄水湖,湖两旁均建造防洪大堤。
  宣平溪航道又名宣平港,古时亦称畎溪,发源于武义县(原宣平县)樊岭,经柳城、溪口三港,从章湾村出武义入丽水,贯穿莲都区丽新、联城2乡镇,于港口村汇入瓯江。境内长36.8千米,通竹筏。1961年,航道经疏浚,木船可达畎岸、赤牙。1995年后,丽武公路建成通车及沿线相继建成小水电站,航道弃养。
  小安溪航道又名太平溪或太平港。是贯穿莲都区北部的瓯江支流。源出丽水、缙云、武义三县(市)交界处的雪峰山。流经双溪、太平、联城等乡镇,于敏河村注入瓯江。航程27.5千米。竹筏可达潘村,1953年前,丰水期木船可通至小安村,20世纪70年代后,因沿溪兴建雅一、雅二、学坑口、太平、梨园、官桥等水电站,加上沿岸丽雅公路几经改造通行能力提高,航道废弃。第二节埠头渡口
  埠头(码头)
  大水门码头位于市区大水门外, 系丽水市的中心码头。此处水流平稳, 有宽广的溪滩地,自然坡岸利于船舶停靠。从抗日战争时期直到20世纪50年代,丽水、青田、云和、龙泉、松阳、温州等地木帆船都在此停靠或装卸货物。解放初期,为适应舴艋船装卸货物,始建齿型简易码头。1972年,交通部门投资2.5万元,由丽水航管站主持,改建为一座纵25米,横100米,厚15厘米,前沿水深2.5米的水泥混凝土斜坡码头。1988年,航管部门又投资3.3万
  20世纪80年代的大水门码头
  元,在紧接原码头左内侧增建一座长97米,宽6米的深水码头。大水门码头历来为货物运输船水水中转、水陆中转的集散地,汽车可以直达。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市航运公司水泥运输的重要码头。2000年和2006年,因建设丽水瓯江防洪堤和开潭站蓄水发电,大水门码头被征用淹没。
  碧湖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航道西南水路20千米处的碧湖镇采桑村口,1979年3月,当时航管部门投资6000元,兴建了一座长100米,宽3米的石砌水泥混凝土路面斜坡码头。1983年,航管部门又投资2000元,在码头左侧加建高、中、低3个货物装卸平台。平台并沿水深1.5米,能适应10—18吨位船舶装卸作业,汽车可以直达。随着公路事业迅速发展,至2010年,仅供少数渔船停靠。
  大港头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航道西南水路26千米处的大港头镇和通济堰隔江相望。过去,大港头无水运专用码头,船只装卸货物利用民间埠头或自然坡岸。1988年冬,交通部门资助39000元,当地群众集资4000元,建成一座宽5米,长93米的石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码头,可通拖拉机。新码头前沿水深1.5米,可供船舶装卸作业。码头下侧水面宽广,水流平稳,是停靠船排的天然港埠。目前该码头有钢质机动船两艘,可供群众通行或货物运输。
  厦河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段东南水路2.2千米处的厦河村。丽水县通公路前,厦河村是重要的渡埠兼水运装卸埠。民国时期,厦河村曾设有盐行、旅店、运输行、埠班等,缙云、宣平一带的食盐大多在此转运。南岸中堂村有较早的盐库,民国31年(1942),被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殆尽。1990年,厦河村重建码头,当年10月竣工,仅作交通渡埠。2006年1月25日,紫金大桥建成通车后,厦河码头被占用自然消失。南明湖游船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段南明湖北岸防洪堤乐水平台迎水侧河道内。码头采用架空式钢筋砼梁板结构,立柱基础设置在河滩地内,独立扩大基础的形式。为提高防冲性,码头基础范围内基础表面设置抛石防冲层。码头顺水流方向长约113米,垂直水流方向宽约37米,面积为4181平方米。码头上部设置必要的绿化照明和休闲设施。工程于2005年11月10日开工,2006年4月下旬竣工。现码头停舶游船2艘,快艇4艘,供游客游览观光南明湖。
  开潭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段向东7千米330国道旁瓯江边处,码头对面为开潭村,原为渡船码头。1993年1月,经市航管所批准对原码头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码头面积300—400平方米,拖拉机、汽车可以直达。码头平台前沿水深2米以上,可用于渡船和货运,主要运输黄沙。由于开潭电站蓄水将原码头淹没,开潭村申请要求重建码头。2005年11月16日,经省交通厅批准,同意开潭村在开潭水电枢纽上游即原开潭渡口码头处(向岸侧右移)进行码头改建,为左右岸各一个泊位,靠泊能力按100吨设计。改建后的开潭码头前沿距库区形成的航道中心线距离小于125米。
  塔下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段向东5千米瓯江边,码头所在村为塔下村,于1993年初建成。码头前沿水深3米以上,码头吨级为50吨,低水位码头泊位数为10,高水位码头泊位数为8,码头面积近2000平方米。2000年,因建设丽水瓯江防洪堤和开潭电站,塔下码头被征用,从此码头消失。
  湾岙码头位于瓯江干线莲都区段向东7千米瓯江边处,码头后面为湾呑村。码头面积为500平方米,前沿水深2米以上,泊位数为3,靠泊能力为50吨,吞吐量为11.5吨。建于1993年。2006年10月,因开潭电站蓄水,湾岙码头被淹没。
  渡口
  古渡的始建年代大多无考,留有渡碑的以赤圩渡为最早,于三国吴龙凤(黄武)癸卯年(223)建。清雍正《处州府志》载:“栝地皆阻溪,急流断岸,舆马难通,匪桥渡,人且望压而返。”唐代,福建的晋京官路须经丽水转睦州(今建德)至长安,大港头、宝定(保定)和石牛渡为主要渡口;由金华至丽水达温州,下河渡是必经之渡。
  明《栝苍汇记》载:“丽水县有均溪、堰后、宝定、石侯、釆桑、坑口、院头、九龙、湖
  埠(在新亭)、石牛、南明、下河、大驿(大岙)、柳滩(牛厄滩)、项渡、沈渡(沈岸)、乌滩(古城)、太平、吾溪、黄山(林宅口)、官桥、浐滩(显滩)、港口等23处渡口。”清同治《丽水县志》记载渡口为45处,民国15年(1926)记载为56处。1949年5月,丽水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渡口渐次改人力渡船为机动渡船。大水门、小水门、桃山、玉溪、北埠、陈村、彭头等处渡口因建桥或附近建桥而废渡。1990年,全市渡口44处,其中汽车轮渡1处,交通渡和农渡43处。有机动渡船23艘,人力渡船37艘。
  20世纪80年代的船渡截至2010年12月,全区农村渡口共12处,渡船9艘,其中机动船4艘、人力船5艘。按水系流域划分,瓯江大溪7处,好溪2处,松阴溪2处,库区1处;按渡口区域划分,大港头镇1处, 碧湖镇6处,紫金街道办事处2处,岩泉街道办事处2处,黄村乡1处。
  下河渡位于市东南2.2千米下河村,与溪南中岸村通渡。江面宽150米,水深6米。是古陆路丽水一青田一永嘉的必经之地。据同治《丽水县志》载:“渡无公费,操舟者必盈载乃发,中流停篙横索,行旅积困。”“嘉庆十八年(1813)居人醵金购田,以其租给渡夫,行者始免顿滞。”1949年5月丽水解放后,渡田归集体,渡费亦由当地生产队集体负担。城关镇和富岭乡共同组成管委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1981年,县交通局资助3000元,为其建造机动渡船1艘,1984年资助2000元,修建1条长141米,宽4米,从村口通至渡口的水泥浆砌过水路面。1990年10月,市交通局和航管所又资助24475元重修。有机动渡船2艘,日均渡运量约500人次。
  大水门渡旧称南明渡,在丽水城南明门外与大溪南岸水南村通渡。江面宽150米,水深5米。是去南明山风景区必经之地。民国23年(1934)通往南明山公路建成,设人力汽车渡。民国31年日军入侵丽水前夕,汽车渡和公路均被破坏,仅留民渡。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行人过渡频繁,日渡运量多达千余人次。时有人力渡船3艘。1972年,县工交局资助建造10马力机动渡船1艘,由县航运公司经营渡运业务,并由水南生产队辅以人力渡。1984年小水门瓯江大桥建成后,行人大多从大桥过往,机动渡船撤除,保留人力渡船1艘。
  小水门渡旧称栝苍渡,在城关镇小水门外,与大溪南岸上水南村通渡。此渡古代是城内陆路通往江南、碧湖等区以及云和、松阳、龙泉之要道。元末,参军胡深将原设在大水门的济川浮桥(平政桥)迁址于小水门外,从此桥、渡并存。民国33年(1944),浮桥拆除。1952年,丽水县人民政府拨款4542万元(旧人民币)重建。设人力渡船3艘和机动渡船1艘,以备大水浮桥临时拆除后使用。日渡运量多达数千人次,渡工8名。城关镇政府设渡口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镇长兼任主任。1984年小水门瓯江大桥建成后,浮桥和渡船撤,原渡口废。
  桃山渡曾名枯苍渡,在市区西2.69千米处。始建于民国23年(19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岸建水泥混凝土码头,北岸仍利用溪滩自然坡岸。江面宽200米,枯水期120米。原用特制双层竹排渡运汽车。1957年,改用五拼搭木船渡运汽车,以人力撑渡。1961年,改为机轮渡,有渡班房199平方米,渡工12人。1970年桃山瓯江大桥建成后,机轮渡船调往碧湖,渡口废。南岸码头遗址尚存。
  石牛渡在石牛乡驻地,与对岸水阁乡东岸村通渡。江面宽100米,水深4米。系通济古道要津,建过浮桥,清康熙十三年(1674)浮桥毁于“三藩之乱”,继以人力船渡。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吕宗志捐渡田21亩,后渡田被洪水冲毁,其后裔吕调阳继置田租以维持。1949年5月丽水解放后列为交通渡。20世纪80年代,日均渡运量300人次,置机动船和人力渡船各1艘。今已废。
  保定渡古称“宝定渡”,清时曾名“六和渡”,为“六邑要津”,在丽水城西南水路26千米,紧靠松阴溪出口处,和大港头镇隔溪相望。民国7年(1918),保定人高鹏捐田租20石并另造船设夜渡,同大港头渡相呼应。过去,保定村前因堰头坝水冲刷形成一大河沟而设渡。民国《丽水县志》载:“六和渡,在县西五十里保定,为六邑要津,故名。旧名宝定渡,有木桥惟大水时用船。光绪初,改建石桥,不久旋圮,嗣后专用渡船。武举郑国樟捐洪塘西田租四石。光绪季年,里人吕调阳等募捐置田租十余石,吕亭云妻魏氏捐堰塘田租五石,以为渡夫及造船经费。民国7年(1918),高鹏以夜间无人值渡,妨碍交通,独捐玉溪等处田二十余石,设立夜渡,并另造夜船以便渡夫住宿。过渡为六和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沟逐渐淤积, 几可涉足过水,而建造简易过水路面,渡废。
  大港头渡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宝定村吕宗志捐田,以给渡口、渡船维修及渡工费用。吕宗志捐田亩册载册字六百号六百十四号、六百十五号、六百十八号、一千一百十九号、一千一百二十三号、一千一百二十四号、一千一百二十六号,以上八项计额田一十亩二分五厘一毫四丝二忽。嘉庆间,河边村叶大满、小山村吕和韶等捐造渡船三条。民国《丽水县志》载:“大港头渡在县南五十五里。民国六年,由南乡捐造义渡一只,以免市日交通之阻滞。小山吕翊西、江起章捐置河边金庄田十一石。十三年,高鹏募置田租二十余石,补助吕叶雨船渡费,并于渡头建造渡夫屋两间。夜渡,先是,南乡吕和韶之子荣怀于咸丰五年以斯渡之卜昼,未能卜夜,行者病焉。因改篷船,使吕叶二船渡夫,分日输宿,名为济川夜渡。现燃灯以照夜行,并捐置河边金庄等处田十亩九分九厘六毫。”1980年以后,改人力渡船为机动渡船。1988年冬,国家有关单位资助39000元,当地群众集资4000元,建成一座宽5米,长93米的石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码头,可通拖拉机。新码头前沿水深1.5米,可供船舶装卸作业。码头下侧水面宽广,水流平稳,是停靠船排的天然港埠。现有机动渡船3艘可渡运汽车、摩托车等。现有机动船2艘可载人及兼渡运拖拉机,日均渡量为1000人次。大港头渡口已50年安全渡运无事故。2005年起,开始建设古堰画乡旅游航站。
  碧湖汽车渡原渡口设在南山,即龙(游)南(山)公路与丽(水)浦(城)公路19.24千米衔接处。始建于民国27年(1938),初用竹筏后改木船渡运汽车。1962年,因航道淤浅,在原渡口上游1.1千米处(上南山村头)重建。新渡口工程于1962年6月动工,11月竣工使用。用五拼搭木船人力撑渡,继而辅以一台汽车发动机渡运汽车,1968年改用机轮渡。1984年10月,公路段投资18.38万元,建造一艘120马力机轮,同时配建长18米,宽5.5米,载重30吨的趸船。1986年,又续建150马力机轮1艘。现有2艘机轮对换使用。渡口常水位江面宽120—130米,水深8米。1990年底,有渡工房463.06平方米,职工15人,昼夜通渡,日均渡运机动车300余辆次。今已废。
  红圩渡位于碧湖镇石牛办事处平原红号村瓯江边,与溪南沙溪村通渡。江面一般宽200米,水深5米。1990年以后,改人力渡船为机动渡船。现有机动船1艘可载人及兼渡运拖拉机,有专职渡工1人,日均渡运量为500人次。红圩渡已50年安全渡运无事故。
  开潭渡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紫金办事处开潭村对岸,与瓯江南边开潭村通渡。江面一般宽150米,水深5米。2005年,开潭电站建成并蓄水原渡口淹没。后经开潭村要求,开潭渡口恢复重建。2010年渡口有机动船1艘,日均渡量为500人次。
  黄草鸟渡位于黄李公路K10,沿黄村水库朝北往下500米处,系黄村供水工程水库内,与对面黄草鸟村通渡。库面宽180—200米,水深10米。有人力铁壳船1艘,船工1人,日均渡量为80人次。2001年,黄村水库建成设渡,系专为黄草鸟村群众出行的人力船。鉴于彼岸码头离黄草鸟村较远,2007年,省航管局拨款5万元,帮助在对面码头边建造了一座8.3米X
  4.8米,面积为40平方米的候船亭,方便过往群众候船和休息。
  莲都区境域古渡口一览
  表6—2—1续表6-2-1续表6-2-1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