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05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城区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5
页码: 214-229
摘要: 城池丽水市老城区,亦称州城、府城,因“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宋以后雅称“莲城”。北宋处州太守钱竽《少微阁》诗云:“雨过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丽水老城向为州府县治之所,市、区政府所在地,浙西南重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中和元年至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建有城池,宋宣和四年因唐旧址修筑。
关键词: 城区建设 城区规划

内容

城池丽水市老城区,亦称州城、府城,因“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宋以后雅称“莲城”。北宋处州太守钱竽《少微阁》诗云:“雨过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丽水老城向为州府县治之所,市、区政府所在地,浙西南重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中和元年(881)至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建有城池,宋宣和四年(1122)因唐旧址修筑。宋宝祐二年(1254),已有行春门的记载。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处州路总管斡勒好古、万户石抹良辅,委丽水县尹韩国宝因旧址之半而新之,为门六:北曰望京,亦曰丽阳门;东曰岩泉;东南曰行春,亦曰下河; 南曰南明;西南曰枯苍;西北曰通惠,亦曰左渠。明成化《处州府志》载:“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因旧城之半重新筑城,东北掘地为池,因土为城,南以溪为池壅堤为城,西就山为城,即溪为池,城垣周围九里三十步,高阔不等,城身长计一千五百八十六丈七尺。”
  明成化《处州府志》又载:“国朝因旧每加修筑楼六座,每座三间,垛头三千零六筒,窝铺六十九座,官厅六座,月城四座,望楼二座,敌楼四座。洪武初建,岁久崩塌,唯存故址。景泰间,山寇攻城,监察御史李俊、指挥使余春重新建造城门六座,一曰望京门,在府治北,又名丽阳门;一曰迎春门,在府治东,又名岩泉门,俗呼火烧门;一曰行春门,在府治东南,俗呼下河
  1989年,丽水城区全景旧志中的处州府城图
  1989年,中山街北段
  门;一曰行春门,在府治南,又名南明门,俗呼大水门;一曰济川门,在府治西南,又名栝苍门,俗呼小水门;一曰通惠门,在府治西,俗呼左渠门。旧有子城,城上有楼,祠少微星君,因名贤星郡。今城与楼俱废,城壕深阔不等,长计一千五十二丈。”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十四《城池下•处州府》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府张大韶重修,包以采石,颇称坚致。壕隍:正北望京门,外为郡来龙中隆起,入城处一线不凿,立石知府宅内,以志所重在此;东偏直下绕岩泉门至行春门抵外教场,筑坝而止;西偏直下绕通惠门至西山下而止;西南阻高山,南阻大溪, 各自为险,故皆无壕焉。”康熙《浙江通志》卷之四《城池》:“崇祯八年(1635)五月,大水,城垣冲塌,守朱葵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十四《城池下•处州府》:“旧《浙江通志》:崇祯八年五月,大水,城垣冲塌,守朱葵修。”雍正《处州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崇正七年(1634)冬,行春门城楼倾圮,知府朱葵鼎建,扁其额曰开泰楼。八年(1635)五月大水,城恒(垣)冲塌,守朱葵修。栝苍、南明、行春三门滨溪,被害尤甚,水从应星楼前冲入,淹浸官民庐舍。知府朱葵、推官王明汲重加修。”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水高于城丈,冲塌栝苍、南明、行春门。二十九年 (1690),知府刘廷玑修筑。四十九年(1710)四月大风,城楼皆损。五十三年(1714)大水,城壁坍塌,清雍正七年(1729)修建后,城高3.5丈,厚1丈,周1850余丈。同治六年(1867)挖城壕,自北而东绕经岩泉门、行春门抵外教场,自北而西绕通惠门入城至壕头街。望京门外高阜隆起,南临溪,均无壕。雍正初,丽水县知县王钧,修计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寸,周一千八百五十丈有奇。炮台四,窝铺八,门楼六。南明月城凡二门,右者常闭,俗云启之则有火患。乾隆三十年(1765),奉旨修筑直省府州县城恒(垣)。三十一年(1766),知县蓝衣经捐俸修。嘉庆五年(1800),大水濒溪城复坏。十三年(1808),知县邹世槃请帑修。道光五年(1825),邑人颜老苍(颜学贤)独资修街道。道光十五年(1835),里人谭学铭独捐修城垣。咸丰八年(1858)、十一年(1861),贼两次踞城。同治元年(1862),官军攻克,城大坏。六年 (1867),知府清安集民资暨罚锾
  
  ,修城濠。自北而东者,绕岩泉门,经行春门,抵外教场;自北而西者,绕通惠门入城,南临大溪,无濠。旧记谓:“望京门外,地形隆起,不宜浚濠,恐绝地脉。”
  民国后,城墙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加之多次战火洗劫,又被居民拆去城砖,古城墙逐渐被侵蚀。民国27年(1938),沿城墙内修环城公路,长5.1千米。抗战时期,城墙毁坏多处,城墙基本完整,主街道大部被日军炸毁。1977年,为拓宽中山街将望京门(丽阳门)拆除。处州处州府城南明门(摄于201()年)
  古城墙1988年被公布为丽水(地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3—4月,省市两级文物部门对南明门(大水门)城墙和瓮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修复南明门城楼和一段城墙。
  街巷成化《处州府志》载:“城内有府前街、濠头街、太平坊街、前街、新街等5条街,其中,府前街南抵纱坊,东抵岩泉门,西抵通惠门;濠头街北抵通惠门,南抵济川门,大平坊街北抵望京门,南抵衙前街;前街东抵行春门,西抵济川门;新街南抵南明门,北抵创仓前街。花楼、吉祥、锦山、义井、叶巷、花柳、溪头、古益、杏园、梨园、高巷、高堂、豆腐、祝巷、槐巷等17条小巷。”
  清《丽水志稿》载:“城内有中直街、东直街、西直街、南横街、北横街等街道。”民国时期,城区有大小街弄50多条,路面由鹅卵石铺成,街面狭窄,高低不平,只有两条直街,四条半横街,主要有中山街(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正街(1949年改名为大众街)、陈诚街(1949年改名为解放街)、继光街(1940年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改名)、卢镗街(1940年为纪念抗倭名将卢镗改名)、大猷街(1940年为纪念抗倭名将俞大猷改名)等。抗战期间,主街道大部分被日军炸毁。
  1949年,城区面积1.36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有大小街巷40余条,为石板或鹅卵石路面的主要街道。南北向:中山街(丽阳门至华祠岭,长620米,宽6米),大众街(解放街、府前至三坊口,长910米,宽7米)。东西向:解放街(原名陈诚街,一段自大众街至华祠岭,长200米,宽4米;一段自华祠岭至万象山脚,长300米,宽6米)、继光街(府前至太平坊,长300米,宽6米)、大猷街(自大水门至壕头街,长420米,宽6米)。5条计长2.75千米,面积1.7万平方米。民国9年(1920),部分街道有路灯。民国31—33年(1942—1944),电厂被日军炸毁后无路灯。1949—1966年间,修建砖头路面长2033米,瓦管、砖石结构的下水道2125米。1962年,拓建大众街三坊口至新街口一段新路。1977年,政府投资65万元,打通华祠岭和梅
  刘祠堂背老街(摄于2010年)山背,开凿土石方5.93万立方米,将中山街南北贯通,并拓宽改造。到20世纪90年代,城区建设开始加速。大洋路、解放街、括苍路、丽阳街、灯塔街、丽青路、花园路、中东路等十余条城市主次干道相继建成,扩大城区框架,改变城市面貌。至2010年,全城共有主干道路8条, 全长约27.7千米,次干道32条,总长49.7千米。城市框架进一步扩大。
  桥梁清光绪《丽水县志》载:“城内桥梁有清香桥、槐花桥、联桂桥、张公桥、合掌桥、濠头桥、梨园桥、广运桥、应星桥、通惠桥、黄灵桥、明秀桥、济川桥等13座。”
  民国15年(1926)《丽水县志》载:“城区有桥梁10多座.城北有北郭桥、后庆桥,西北有溪口桥,均处交通要道:城南大溪有小水门浮桥。南明山脚有南明桥、五铢桥。”民国23年 (1934)建好溪(水东)低水位连续桥,长179.2米,宽4米。1983年12月,建成小水门大桥,桥长351.7米,宽10.74米。2002年1月,扩建小水门大桥,桥长338米,宽26米,2004年1月建成。
  房屋民国时,城区房屋多为泥木结构的平房或2层楼房,少数3层楼房。夯土砖砌为墙,木板隔间,木楼板,顶为硬山式,披以木椽,上覆瓦片,少数宅院,中轴置门厅、天井、大厅及住宅,左右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厨房等,形成中左右三组纵列院落群。现存酱园弄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1700平方米,大小天井8个,为传统宅院的典型。1949年,城区住宅建筑面积13.85万平方米,其中泥木平房占80%,人均居住面积2.77平方米。
  水井与排水居民素饮溪水和井水,以挑水为业者甚多,城内有水井百余口,据清光绪 《处州府志》载:“城内较大较著名的水井有观前井、花楼井、万象井、白塔井、桂花井、铁箍井、市后井、杏花井、联桂井、槐花井、柴楼井、树德井、鹤鸣井、咼井、关公井、义井、通惠井等20余口。雨水、污水大部经明暗沟排入环城河,少量排入丽阳坑和好溪堰。无地下排水管道。”
  旧城改造20世纪60年代,有少数街道路面改造、拓建。1978年,改造中山街,削平华祠岭,拆除丽阳门,挖土方5.93万立方米,将原先8—12米的中山街拓宽为18—22米。2007年开始,万象山以东、江滨路以北、大洋路以西、囿山路以南工区块改造,涉及房屋建筑面积约398786万平方米,拆迁范围用地面积47.5万平方米。2000年后,市区在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商品住宅的开发建设步伐。2001—2010年的10年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600余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32.63万平方米。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16.54平方千米,是解放初期的12倍,是90年代初的2倍以上。
  第二节环卫管理
  环卫保洁
  主要道路清扫1962年,丽水县环卫所负责中山街、解放街、继光街等街道(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的清扫。城关镇环卫所负责全城阴沟及大众街4800平方米道路的清扫。2010年,环卫处承担着市区42条主要街道3587563平方米的清扫保洁工作,其中中山街、城东路、灯塔街等主次街道1275237平方米实行18小时保洁,囿山路等街道部分路段1351830平方米实行12小时保洁,环城线、凉塘路等路段960496平方米,实行8小时保洁。1949—2010年莲都区道路清扫面积情况统计表
  表5-3-1单位:万平方米
  农村环卫保洁2008年底,农村实现环卫长效管理全覆盖。各村聘用保洁员、制定作业标准、签订劳动合同。区财政按常住人口8元/人•年,流动人口减半对各村进行补助。截至2010年,农村保洁员数量近400人。
  2007—2010年莲都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量一览
  表5—3—2
  农村污水处理2006年和2009年,老竹镇建成处理能力500吨/日污水处理设施2个,为多级厌氧处理池+生物滤池;2007年,大港头镇建成处理能力504吨/日污水处理设施1处,二级厌氧处理池+生物滤池:2008年,雅溪镇建成处理能力30吨/日的简易污水处理设施1处。2010年,建成碧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万吨/日。截至2010年,167个村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建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池157个4721立方米,建造分散式净化池1712个8696立方米,埋设排污管道187千米,覆盖人口6.83万人,共建成规模养殖场(户)沼气池220个2.263万立方米。
  碧湖新亭垃圾中转站(摄于2010年)
  环卫设施建设
  社区、城中村环卫基础设施2007年,城中村建有垃圾中转站11座。截至2010年,社区、城中村有固定垃圾房380多座、移动垃圾箱1800多只。2011年,改造固定垃圾房190座, 公共厕所8座。
  农村环卫基础设施2006年开始,共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38座,其中标准型12座,简易型26所,沤肥中转场13座、焚烧炉15座,其中大型炉2座,处理点141座,固定垃圾收集房3554座,配备600余辆环卫保洁车,2007年底,提前两年实现农村垃圾处理设施
  联城敏河垃圾资源化中心(摄于2018年)
  大港头镇垃圾中转站(摄于2010年)全覆盖。
  至2010年,农村共有垃圾中转站23座、垃圾处理点139座、焚烧炉16座、固定垃圾房2800多座、沤肥场30座。
  环卫市场化2008年7月1日,莲都区22个社区和29个城中村按照街道办事处辖区(紫金、岩泉、万象、白云)划分为8个标段,共计192万平方米保洁面,首次推行环卫市场化运作,合同期限2年。以街道办事处为业主,莲都区环卫管理所负责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
  方式确定环卫服务企业,实行一班制10小时动态巡回保洁,有保洁员300多名、保洁车80多辆。2010年,莲都区社区城中村继续推行环卫市场化运作,保洁面积为198万平方米,划分为4个标段进行公开招投标(一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一个标段)。路面保洁分为两类标准,其中一类标准实行两班制16小时动态巡回保洁;二类标准实行一班制10小时动态巡回保洁。保洁员数量超过400名,各类保洁车合计200多辆。城区住户按5元/户•月收取卫生管理费。2011年1月和4月,万象、白云街道和岩泉、紫金街道分别开始实行第二轮环卫市场化。
  第三节市政设施建设
  城市供水解放前和解放后的20世纪60年代初,丽水县城无自来水,居民用水主要靠井水和瓯江水。1963年10月,丽水县自来水厂筹建领导小组成立,选址虎啸门外好溪堰北侧荷花塘地块,占地约10亩,取好溪堰水为源水,设计供水能力日0.25万吨。1965年1月1日,试车供水成功。1968年,制水设施转西山背,取瓯江水为源水,5月破土动工新建西山制水车间取水设施。1969年9月,西山车间开始补充供水,1970年,供水以西山为主,虎啸门补充
  社区、城中村环卫市场化签约仪式(摄于2008年7月11日)
  市区饮用水水源地黄村水库(摄于2009年6月)供水。1977年5月20日,丽水县城建局成立,自来水厂划归城建局管理。6月21日,西山水厂1万吨/日配套工程全面完工供水,历时12年的虎啸门0.25万吨/日供水厂完成历史使命, 停止供水。
  1982年,筹建丽水县溪口水厂,一期工程2万吨/日,取水点确定在丽阳坑溪水流入瓯江溪口入口上侧。1984年8月16日,溪口日供水2万吨/日水厂破土动工。1986年7月310,2万吨/日溪口供水工程完建试供水,12月,经验收合格,准予正式供水。
  1987年4月,开始筹备扩建溪口3万吨/日供水工程。1992年8月完工,溪口供水能力达到5万吨/日。因水源受污染及市区供水需求,1994年,开始筹备丽水市区10万吨/日供水工程。
  丽水市第二水厂(天宁水厂)于1998年经省计委批准立项建设,规模为20万吨/日,一期建成10万吨/日。工程总投资10586万元,厂址位于九里殿前村北侧,占地67333平方米。2002年1月22日土建工程竣工,5月16日,天宁水厂开始试供水。
  黄村水库供水工程为天宁水厂的水源工程,由距市区22千米的黄村水库坝区工程至天宁水厂的输水系统组成。工程总投资12600万元,设计总规模20万吨/日,一期日供水能力10万吨/日。
  1999年1月22日,黄村水库导流洞工程开工,于2001年7月25日完工,2002年5月16日,开始向天宁水厂试供水。2003年11月10日,黄村水库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排水排污民国时期,城区污水和雨水大部分通过明沟和暗沟排入环城河,小部分排入丽阳坑和好溪堰,无水沟处,沿地面流渗蒸发。1979年,市区有排水管道7.7千米,500毫米以上的管道3.465千米,防洪堤3.67千米。1988年,城区共有下水道长度22.19千米,全部接入环城河、好溪堰,丽阳坑等河道,再排至大溪。1990年,在主要街道修建地下管道22.76千米,为瓦管、砖石、砌块石、水沟预制管结构。除大洋路外,均为雨水污水合流。到2009年底,市区排水管道总长约239千米,服务面积226.95万平方米,采用雨、污分流制。
  供气城区居民使用燃气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至中期液化石油气行业快速发展,相继成立4家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储存能力为660立方米,年供应能力3万余吨。1999年,开始建设城市管道燃气。至2010年底,燃气供应总量12477.8吨,其中瓶装液化气11904.88吨,管道燃气572.93吨。累计建设燃气管道95.94千米,居民用气普及率达100%, 管道燃气普及率达40.5%。
  道路照明民国8年(1919)秋,丽水乡绅郑宝琳等人筹集一万银圆,创办普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丽水电力工业之端。翌年6月开始发电。公司采用股份制,厂址在丽水县城内囿山北麓,有厂房5间计120平方米,置26千瓦直流发电机组一套,以薪代炭。后因薪价昂贵,民国13年(1924),购立式40马力(29.44千瓦)柴油机1台,调换原木炭车。民国20年 (1931),发电量达3.49万千瓦时,用户148户。
  民国27年(1938),浙江省建设厅在丽水创办浙东电力厂丽水分厂,民国26年(1937)杭州沦陷前夕,几家制造厂迁到丽水大港头、云和小顺一带,成立省铁工厂,为解决其用电,并“发展及调整浙东电力,促进经济建设,增加抗战力量”,翌年2月,浙江省建设厅着手筹建浙东电力厂。应建设厅要求,普明电灯公司将发供电设备作价转让丽水分厂,是年7月15日公司停业。
  民国30年(1941)4月至民国35年(1946)底,因电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而中断。民国36双层公交车(摄于2010年)
  公交车(摄于2010年)
  年(1947),电厂修复后重新发电,路灯复明。1949年以后,路灯数量逐渐增加并改进,尤以1979年后发展为快。1988年,市区装有各种路灯437盏。其中,在中山街新装高压汞灯31盏,半圆玻璃罩桥型弯灯13盏,并对大众街30盏路灯进行改造。1990年,城区有路灯315盏,其中,大洋路为一柱双罩钠灯,中山街有高压汞灯31盏,半圆玻璃罩桥型弯灯13盏。2010年,城市道路路灯共有22093盏,装置道路长度166.4千米,城市照明装置率达100%。道路照明采用400瓦、250瓦、150瓦的高压钠灯,36瓦的节能灯及LED数码灯、T4灯和庭院灯,亮灯率保持在99.5%以上。
  路灯的样式从简单的电杆灯和插入式灯发展到现在的单、双挑路灯、庭院灯和数码灯等到多样式工艺路灯。光源从普通的白炽灯发展到钠灯、汞灯、节能灯、LED数码灯等。
  城市公交1997年6月,丽水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成立。同月,开通南明山至火车站的2路公交线和溪口至火车站的3路公交线,投入16辆中巴车运营。2000年,营运线路由成立之初的2条发展到7条,公交车辆由16辆发展到63辆,建有公交站亭60个。至2006年底,公交线路12条,公交车93辆(其中:中巴车15辆,普通大巴10辆,空调大巴68辆),线路长度90.75千米。所有公交车安装了车载电视和语音报站系统。10月,推出全市第一条无人售票线路(7路线)。2008年5月,公交中心站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所有营运车辆配置了视频监控系统。营运线路增至15条,公交车125辆(其中中巴车7辆,普通大巴10辆,空调大巴10辆,豪华双层观光巴士2辆)。至2010年10月底,丽水公交线路已达到16条,公交车146辆 (其中空调小巴20辆,中巴车1辆,空调大巴123辆,豪华双层观光巴士2辆),线路总长度135.7千米,公交网络已基本覆盖城区。
  第四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绿化2007—2010年,建成白云小区7005平方米、东升社区7590平方米、灯塔社区2080.2平方米,建成左渠门新办公楼前绿地及汽运宿舍内1260平方米的组团式绿地改造,由专业绿化养护公司维护管养。
  道路2008—2010年底,实施道路改造项目21个,改造面积约15341.37平方米,总投资约352.88万元。其中,2008年,改造平安小区、大洋河小区、东升南区、凤凰路、冷冻厂旁边道路,改造面积约6399.36平方米,总投资约161.06万元;2009年,改造万丰北路、泰山弄、高岭弄、白云小区职工宿舍路、丽青路508号路段、丽青路109号路段、大东方汽车维修服务站前道路、灯塔小区78—80间通道、中山街—城西菜场路段,改造面积约6234.4平方米,总投资约125.04万元;2010年,改造白云小区、城东路241号路段、处州商城、瑞路时尚门口、万丰17幢南边、宇雷路373号路段、紫金新村内道路,改造面积约2707.61平方米,总投资约65.78万元。
  路灯2009年,新增路灯49盏,改造路灯185盏;2010年,新增路灯29盏,改造路灯230盏;2011年7月,天宁工业区25盏,丽东二、三、四村78盏路灯,由岩泉街道移交,纳入社区路灯管理;截至2011年7月,全区共有1559盏路灯纳入社区路灯管理。
  老小区绿化一角(摄于2010年)
  改造后的东升小区道路(摄于2010年)
  城中村改造2007年,有城中村27个,分别为丽东、大众、海潮、城东、丽华、丽南、灯塔、丽光、后甫、厦河、新建、水东、芦埠、城南、水南、城西、城北、天宁寺、九里、长岗背、金东、塔下、岩泉、青林、关下、社后、凉塘。
  2007年,将丽东村列为城中村撤村建居基础设施改造试点村。2008年,完成丽东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共改造、修建道路约2.3万平方米,排水管道改造约1.1万米,窨井约1680只;绿化新植、补植和改造约0.6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公厕1座,增设路灯80盏,增设垃圾箱约800只,新建公厕1座,对架空的强、弱电缆线进行地埋。改造工程投资约1425万元。
  老小区改造2008年4月,启动平安小区的改造工程,此工程为2008年度莲都区的“社区十件实事”之一。工程概算投资约137万元,主要对小区道路路面、给排水、园林绿化、照明路灯、环卫设施等进行改造,其中给水及消防栓工程列入小区改造内容,改造经费由市供排水公司自行配套。小区路面采用深红色高压水泥砖铺筑,面积约为1900平方米,原消防水塘改造为中心花园,消防用水采用安装消防栓方式,绿化面积为1672平方米,绿地率达26%,2009年1月,通过工程验收。
  市区共有22个社区、29个城中村。2004—2009年,投入资金约7000万元用于社区和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修补社区和城中村道路近21.77万平方米,改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5.14万平方米,增设路灯1456盏。
  第五节街道建设
  城市主干道
  至2010年12月,丽水市区主干道共有8条,包括丽阳路、括苍路、大洋路、紫金路、丽青路、城北路、西出入口、大猷街。主干道全长约27.7千米,面积约98.3万平方米。
  丽阳街曾用名车站路,因地处丽阳门之北,丽阳山之南,故于1981年9月改为现名。该路位于老城北面,东西走向,东起九里,西至学院附中。沿途与括苍路、中山街、大洋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星火商城、莲城宾馆、丽水日报社、紫荆花大酒店等单位。以前是53省道丽水过境公路,现为城市主干道。
  该路原为丽水饭店到和尚岗,长2050米,宽8—10米,为水泥、柏油路面。经过改建,现全长约4.5千米,宽42米,总面积约18.9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配套建设给排水、电力、电信、煤气、有线电视等附属设施。其中,大洋路至中山街段1992年3月开工建设,同年12月竣工,长614米。中山街至括苍路段1995年5月开工建设,1996年1月竣工,该段长547米。括苍路至学院附中段1997年11月开工建设,1998年5月竣工,长860米。九里至大洋路段1998年10月开工建设,1999年12月竣工,长2476米。
  括苍路曾用名工农路,1981年9月以路环小括苍山而改名括苍路。该路位于城市西面,南北走向,南接小水门大桥,一直延伸到南环路,北接北环路。沿途与解放街、继光街、灯塔街等道路相交,沿路有丽水市中心医院、莲都区机关幼儿园、市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该路原为仅5—6米的水泥简易沥青和碎石泥土路面,没有一定规格的下水道。经过改建,现全长约4.6千米,总面积约14.6万平方米,最大宽度为32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配套建设给排水、电力、电信、煤气、有线电视等附属设施。其中,解放街至丽阳路段1996年5月开工建设,1997年1月竣工,全长980米。丽阳路至人民路段2001年6月开工建设,2002年1月竣工,全长655米。南环线至小水门大桥南引桥段2003年8月开工建设,2004年1月竣工,全长573米。小水门大桥至解放街段2003年9月开工建设,2004年3月竣工,全长935.4米。人民路至校前路段2008年竣工,全长1654米。
  大洋路南北走向,南起江滨路,北至北环路。沿途与新大猷街、解放街、中东路、丽青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现代大酒店、莲都区供电局、联通公司、市交通局、老年公园、市交警支队等单位。始建于1987年,全长1215.1米。经过改建,现全长约4.3千米,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最大宽度为30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中,人民路至囿山路段,从1987年(丽阳路一丽青路段)开工建设,经过1994年,1997年改建,全长2158米。囿山路至江滨路段2000年5月开工建设,2001年1月竣工,全长752米。人民路至北环路段2004年8月开工建设,2005年竣工,全长1360米。
  紫金路位于城市东面,南北走向,南接紫金大桥,北至北环线。沿途与江滨路、大猷街、囿山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东银苑小区、南贸小区、金田小区等。全长约6.2千米,总面积约21.5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配套建设给排水、电力、电信、煤气等附属设施。其中,大猷街至丽青路段1993年开工建设,1998年竣工,全长1729米。庆春路至北环路段2004年5月开工建设,2006年竣工,全长1501米。丽阳路至丽青路段2004年9月开工建设,2006年竣工,全长998米。江滨路至绕城南路段2006年竣工,全长736.7米。紫金路与北环路连接线段,2007年竣工,全长1215米。
  丽青路原系丽水至青田公路的一段,1981年9月遂以此而命名,西北、东南走向,西起花园路,东接水东路。沿途与大洋路、花园路、宇雷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市烟草公司、新世
  丽青路(摄于2010年)
  纪大酒店、客运东站等单位。以前为330国道丽水市区过境公路,现为城市道路主干道。原长1800米,宽8—10米,为水泥、柏油路面。经过改建,现全长约3千米,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配套建设给排水、电力、电信、移动、联通、煤气、有线电视等附属设施。其中,花园路至紫金路段2001年5月开工建设,同年10月竣工,全长606米。紫金路至开发路段2001年5月开工建设,2002年1月竣工,全长646米。开发路至水东路段2006年竣工,全长803米。水东桥至水东路段2006年竣工,全长920米。
  城北路城北路位于城市北面,东西走向,西起中山街,东接东环路。沿途与中山街、大洋路、紫金路等道路相交。全长约2.5千米,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配套建设给排水、电力、电信、移动、联通、煤气、有线电视等附属设施。其中,开发路至东地路段2002年10月开工建设,2003年4月竣工,全长870米。中山街至北苑路段2004年6月开工建设,2005年竣工,全长760米。北苑路至紫金路段2004年5月开工建设,2005年竣工,全长840米。
  2000—2010年底,市区基本形成了以丽阳路、括苍路、大洋路、紫金路、丽青路、城北路、西出入口、新大猷街等8条主干道,以解放街、中山街、灯塔街、继光街、花园路等31条次干道,以及包括丽青支路。合计总建设长度约77.44千米,面积约226.95万平方米,排水管道约239.8千米。
  2040年莲都区建成区主干道路一览
  表5-3-3续表5-3-3次干道
  2010年底,市区次干道支路共32条,其中次干道31条,丽青支路1条。主要有解放街、中山街、灯塔街、继光街等道路,总长度约49.7千米,面积约128.6万平方米。
  解放街曾名陈诚街,1951年改为解放街,位于老城区,东西走向,东至丽青路。沿途与中山街、大众街、城东路、大洋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莲都区政府、国际大酒店、市工行莲都支行、山水宾馆等单位。该街原为简易沥青路面,宽仅5—8米,经多次改建,现道路全长约2.7千米,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中山街1940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取名,位于市中心,是市区较古老的最繁华路段之一,南北走向,南起南明门,北至白云森林公园。沿途与灯塔街、继光街、解放街、囿山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中医院、中山小学、百货大楼、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校等单位。该路原长880米,经过多次改建,现全长约4.5千米,总面积约10.6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灯塔街曾名隧昌路,1981年9月改名至今,东西走向,西起括苍路,东至花园路。沿途与城西路、中山街、城东路、大洋路等道路相交,沿街有城北小学、粮油批发市场、东方宾馆等单位。该街原长仅三百多米,宽5—15米,经多次改建,现全长约1.5千米,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排水体制釆用雨、污分流制。
  继光街1940年为纪念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取名,1967年改名红旗街,1981年9月4日恢复原名。此街位于老城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城东路,西至括苍路,沿途与城西路、中山街相交。沿街有市人民医院、市政设施管理处等单位。该街原宽7—8米,为沥青路面。经多次改建,现该街全长约0.9千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城东路以路环东面城墙而得名,原为民国时期的环城公路。该路位于城市中心,南北走向,北起丽阳路,北至解放街,城东路,沿途与灯塔街、中东路相交,沿路有市建设局、纳爱斯广场、府前菜场等单位。该路原来为宽6—7米的水泥路面。经多次改建,现该路全长约1.1千米,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花园路该路为新建城市道路,位于城市中心,南北走向,南起江滨路,北至人民路。沿途与大猷街、囿山路、解放街、中东路、丽青路等道路相交。沿路有莲都区外国语学校、花园中学、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单位。该路全长约3千米,总面积约12.3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为混凝土路面,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该路是丽水南北纵向最宽的一条道路。
  花园路(摄于2010年)2010年丽水建成区次干路支路情况一览
  表5-3-4续表5-3-4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