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10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
分类号: Q938.1
页数: 3
页码: 119-121
摘要: 台风台风对莲都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暴雨和大风及其次生的洪涝、小流域山洪与地质灾害等。峰源、郑地等南部山区受台风带来的暴雨和大风影响最大。目前气象部门执行的热带气旋等级划分标准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于2006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
关键词: 灾害性天气 气候

内容

台风(热带气旋)台风对莲都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暴雨和大风及其次生的洪涝、小流域山洪与地质灾害等。峰源、郑地等南部山区受台风带来的暴雨和大风影响最大。
  目前气象部门执行的热带气旋等级划分标准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19201—2006),于2006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如下表: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表
  表2-4-4
  1950—2011年,影响丽水市区的台风共118个,年均1.94个。年影响台风个数为1—2个的年份超过50%,极少数年份多于5个台风影响(约5%),其中有9年(1954、1968、1976、1980、1983、1986、1993、1995、1998年)无台风影响,仅占15.3%;年影响台风最多为6个(1990年)。影响时间最早为5月17日(0601号,珍珠);最迟为11月18日(6721号)。
  影响丽水市区的台风月分布呈单峰型,5-11月都可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是8月,其次是9月,5、6、10月明显偏少,11月份最少,12月至次年4月无台风影响。从影响程度分析,8月受台风影响的灾害后果最为严重,9月次之,11月较小。
  暴雨洪涝瓯江上游为浙江省梅汛期暴雨中心之一,莲都区处瓯江中游,洪涝灾害频繁。洪涝主要发生在5—9月,这5个月的年平均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平均日数的81%,尤以6月最多,占全年的32.5%。其中,5—6月称为梅汛期,主要由西风带系统的锋面活动或低空急流影响而造成暴雨,暴雨造成的洪涝频率大;7—9月称为台汛期,主要由热带天气系统造成暴雨,洪涝强度较大。
  高温莲都区是全市盛夏高温中心之一,全年最高气温等于大于35°C日数平均45.1天,最多年份74天(1971年),40°C以上高温日数平均每年1.6天,最多年份14天(2003年),绝对最高气温43.2°C。多年内高温日数呈单峰结构,4—7月逐月增多,8—10月逐月减少,其中7、8月占总高温日数的77.8%。
  莲都区高温天气具有出现时间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最早出现于3月(2007年3月30日),最迟出现于10月(1973年10月4日);2003年6月29日至8月4日,市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天气,连续37天日最高气温都在37°C以上,整个7、8月40°C以上高温天数达14天,41°C以上高温天数8天,7月31日气温达到43.2°C,打破浙江省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以后,莲都区高温天气呈多发趋势。2004年7月9日一8月11日,市区连续34天高温;2007年6月27日一8月3日,市区连续38天高温,最高温达41.4°C。
  低温影响粮食生产的低温主要有:早稻播种育秧苗期低温、早稻栽插期低温、早稻孕穗期低温、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及低温冰冻。
  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连阴雨使早稻不能及时播种或造成烂种、烂秧,使秧苗素质变劣。
  早稻栽插期遇日平均气温小于15°C ,秧苗返青慢,不发新根,严重的造成秧苗枯死。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连续2天以上日平均气温W20°C ,或最低气温W17°C ,正处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早稻即受低温危害,引起颖花大量退化和产生“死花”“不孕花”,通常称为孕穗期低温或5月寒。
  在晚稻抽穗扬花期遇5天平均气温V22°C,使晚稻不能正常结实,产量降低。河谷低丘,22°C终日平均日期9月23日。
  春季低温冰冻不常见,但发生后危害严重,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农作物受冻后茎秆变黄腐烂,甚至冻死,以春茶受害最为严重。
  低温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和初春(12月至次年3月),峰源、郑地以及北部山区是莲都区低温冰冻高发区域,对山区林木危害严重。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这次过程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灾情之重均为50年不遇,给莲都区农林业、电力、交通以及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干旱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以夏、秋干旱为主,危害最大,夏秋农业干旱占总发生量的90%以上,秋旱概率比夏旱更高,冬旱偶有发生,而春旱的发生概率非常小。
  以夏季连续三旬降水偏少5成或以上为伏旱,其他季节连续两个月累计雨日少于14天为季节性干旱,年降水偏少20%为年旱。对莲都区影响频率最高、范围最大的是7—8月的伏旱,台风影响少,则降水少、持续高温,极易出现伏旱。有些年份也会出现季节性干旱,冬旱出现概率为2.5年一遇,年旱较少出现。1967年,莲都区出现大旱,夏秋连旱直至冬季未下过透雨,塘库干涸;2003年,夏季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夏秋连旱给莲都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雷暴市区初雷日最早1月4日,最晚4月13日,终雷日最早8月29日,最晚12月31日。每年的春夏季是雷暴多发期,尤其是7、8月,持续的高温天气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聚,一旦有弱冷空气渗透,极易促发雷暴积雨云的发生发展,9月凉风渐起,雷暴骤减冬季鲜有雷电发生。从雷电的年代际分布来看,20世纪70年代相对常年偏多,1975年市区雷电日为108天, 为有记录以来最多年份,80—90年代较为均衡,21世纪以来略有下降的趋势,2003年仅有19天。
  冰雹发生多在春季,常伴有大风,为局地性灾害。冰雹次数的月分布呈现双峰形, 主峰区位于3、4月,次峰为7、8月从冰雹出现时间来看,日变化也十分显著,集中在7—21时。冰雹大风危害路径与山体溪流大致一致。1954—2011年,发生冰雹灾害14次,平均4年一遇。冰雹历时极短,一般仅几分钟,极少超过半小时。约30%的冰雹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52%的冰雹持续2—9分钟,持续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仅占16%。
  农技人员到峰源乡指导抗灾工作(摄于2008年1月)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