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9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9
页码: 92-100
摘要: 莲都区处在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山三座山脉之间,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中部沿大溪呈西南一东北向陷落,中间被大溪东南一片西北向连绵起伏的低丘所隔,形成碧湖、城区两个盆地。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地貌

内容

莲都区处在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山三座山脉之间,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中部沿大溪呈西南一东北向陷落,中间被大溪东南一片西北向连绵起伏的低丘所隔,形成碧湖、城区两个盆地。境内最高处为南部八面湖山峰,海拔1389米,最低处是下风化村河漫滩,海拔40米。地形大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因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和小地形气候明显。北部山地大地形为南坡,南部山地大地形为北坡。
  境内丘陵与山地紧密相连,难以明确区分,面积857.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7.1%,可分为低丘、高丘。低丘,海拔100—250米,面积364平方千米。其中,88.3平方千米分布在中部的联城,东南部的富岭、水阁、碧湖南山,西南部的碧湖、高溪等地;94.4平方千米分布在西部的老竹、丽新、联城陈村、老竹梁村等地;181.3平方千米低丘零星分布在其他丘陵低山区等地。低丘中25°以上陡坡面积占78.3%。高丘,海拔250—500米,面积493.1平方千米,分布在东部的紫金、岩泉街道,双黄、黄村乡;北部的太平、雅溪、仙渡等乡镇,西部的联城、丽新、老竹等乡镇,西南部的高溪乡,南部的大港头镇,东南部的碧湖镇南山,相对高差100—200米,25°以上陡坡面积占89.16%。
  第二节山脉
  境内大溪以南山脉属洞宫山北支,大溪以北山脉为仙霞岭支脉,好溪以东山脉系括苍山西端。
  洞宫山北支主脉自龙泉市黄茅尖(1929米)向东北延伸,经云和县的鸡头尖(1127.9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有水笕湾(1069米)、李山坟(1062米)、朝头塆(814米),入境经新山,(1062米)、坳帅(1135米)、至莲都、青田界上大路后(1071米)分为两支:一支续向东北,经石步尖(1071米)、双尖炎(796米)、大山尖(926.9米)、大梁山(868米)至境内大溪边下端尖 (300.7米);一支向东南、莲都、青田界上有葑垟湖(1059米),延至境内水牛相筑(1325米),折往东北莲都、青田界上有草坳(1276米)、八面湖(1389米)。支脉:
  自水笕湾向南,有莲都、景宁界上无名山峰(位于山岱头村东,936米)、金光坟(758米),止于景宁县李坑上游两小支流汇合处。
  自李山坟往东南,有无名峰(在上垟村北,916米)、无名峰(在上垟村东,952.6米)、大林山(941米),止于峰源溪。从上坪村东952.6米无名峰向南,有无名峰(在小垟、朱坑两村之太山云海(2010摄)
  间,936米),到莲都、景宁界上有无名峰(1101米),折向东北经椥栖坑林场达无名峰(位于蔡坑与上苍两村之间,1013米),止于峰源溪。
  自新砀山向西北,有大岭 (1014米)、无名山峰(1129米)、孙畲村北山(1059米)、汝姑坳北峰(1048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无名峰(1086米),折向西南,经刘坑村西北山(1003米),至莲都、云和界上老鹰岩(893
  米)。自莲都、云和界上1086米无名峰向北,有999米、826米无名峰,止于石塘坑。自大岭往西南,有无名峰(在坑底寮村,与张山村之间,1041.6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有鸡笼尖(845米)。
  自坳帅向西北,有大山峰(1218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有金刚楼(1184米)、兰田湾(1035米),止于后桑村。大山峰往东北有野猪苍(1181米),折向西北有天师殿(1172米)、风洞岩 (935米)、仰天湖(927米),止于大溪边。天师殿向北有丁山(604.2米)、岭山(9161米)。
  自石步尖往西北在西坑与栋村坑之间,有烽火楼(457.7米)、眩岩山(244米),止于大溪边。自黄庄岭头向西北在栋村坑与箬溪之间,有金刚山(315.6米),止于大溪。
  自大梁山向西北,有仰天岗(173.9米),折向北有仰天巢(241米)、垟山尖(152米)。自仰天巢向西北到猢狲磁(201米),折向西南有狮子头(225米)、望军山(267米)。
  自下端尖向西北有上虎头山(228米)、大岩背(119米)。
  自葑垟湖往西南在峰源溪与西东坑之间,有江九大夫(1285米),止于景宁新桥。
  自水牛相筑往东南,有大沅山(1232.4米),止于黄水圩。
  八面湖分两支:一支向南,有白香炉(945米),止于金坑口(319米);一支往东南,莲都、青田界上有上路塆(1129米),止于金坑口东南方莲都、景宁界上。
  仙霞岭支脉仙霞岭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南接武夷山,东北接大盘山脉、会稽山脉、四明山脉、天台山脉。境内仙霞岭支脉分四支:
  一支从云和县石水缸村北山(云和、松阳界上,881米)向东南延至境内北埠乡石亭村,续向东南,在莲都、云和界上有尖面冻(538米)、大山湾(469米);自石水缸村北山向东,在云和、松阳界上有观音坐莲(698.3米),折向东北至莲都、松阳界上有青柴山(741.9米),转向东南,境内有铁壁山(575米)、八仙山(400.1米),止于大溪。
  一支自松阳的观音珠弄(1189米)向东南,经麒上(596米)至莲都、松阳界上殿后岗 (792.1米),折向北,莲都、松阳界上有章头尖(767米)、大树山尖(562米)、天师殿尖(515.4米);自殿后岗向西南至高山坳,折向东南有805米、679米、694米三座无名山峰,续向东南有西龙顶(734.3米)、去后山(666米),均有莲都、松阳县界。自西龙顶往东南伸向金坑与南溪之间,有半天尖(469米)、守牛仙(416米)、磨石岗尖 (390.9米)、雄鸡磁(169米)。
  自殿后岗往东南伸于南溪与高溪之间,止于岑口。
  自章头尖往东南在高溪与靠坑之间,有天师岗(487.3米),止于高溪、缸窑、黄塘窑、山根等村。自天师岗向东有焦壁山(311米)、水英塞(260米),止于郎奇。自章头尖向东北在靠坑与宣平溪之间有古楼山尖(465米),续向东有公鹅炮(434.9米),止于港口村。
  自松阳县的观音珠弄(1189米)向东北至莲都、松阳界上,有莎衣潭(1003米),延至境内有虎头山(617米)。
  一支自武义县的香炉尖(993.7米)向东南,经老虎岗(972米)至莲都、武义界上陆千岗顶 (1070.6米),转向东南有竹翠横栏尖(1082米)、天师尖(928.9米)、龙岩山尖(871米)、笔架山(796米)、五福后山(865.3米),老虎岗向东北至莲都、武义界上有大东背(963.9米)、千金山(797.2米)。
  自五福后山向西延伸止于宣平溪;向南有过山尖(古山尖,885米),止于宣平溪边凉亭下后山(265米)。自过山尖向东南有狮子山(333米)、高塘后山(509米)、七岗顶(315米)、大猫耳朵(147米)、天西尖(222米),高塘后山向西有乌节顶(434米)。
  自笔架山向东南有东西岩(239米)、乌舷山(368.3米)。
  自陆千岗向南有大岗(467.6米),止于虎迹溪与郑坑会合处;向东南有天师楼(701米)、三岩寺(739米)、后山岗尖(506米)、雾露尖(太平、雅溪、联城乡镇交界,高652米)、吴山尖 (786.1米),折向北有双岗尖(773米)、水山尖(670米)。雾露尖向东北有老鸦山(297米)。自吴山尖向西南有雾露尖(老竹、联城镇交界,高913.1米)、尖峰顶(602米,)折向南有十八尖 (280米)。自雾露尖(913.1米)向南有仰天巢(250.1米);向东南有双尖山(296米);向东东南有乌头(453米)、蝴蝶山顶(275.8米)、邱山顶(233米);向西北有破头山(304米)。
  自大东背往东南,过龙门坑村至五石弄村,折向东北至青岗后(595米)。自五石弄村向东南有夫人殿(525米)、潘岗(305米)、老鼠山(174米)。自青岗后向东南大梁岗(569.5米);向南有白舷雪尖(437米)、西山下(340米)。
  一支自武义、缙云界上雪峰山(1110米)往南延至莲都、武义界上无名山峰(1064米),转向西南在莲都、武义界上,有马背尖(1076米)、金钩岭(741米)、上坦糊(1073米)、板岗岭(766米);自1064米无名山峰向东至大墓岭头(692米),转向东南有洋岭尖(815米)、大尖(841米)、大母山(989米)、马桂本尖(795米)、笔架山(648米)、桃花洞(694米)、湖田山(940米), 止于廷坑垟村,为莲都、缙云县界。
  自上坦湖向东南,有黄泥背(997米)、羊对尖(960米)、大桑园(502米),转向南,止于金竹口。
  自板岗岭向东南于西溪与小安溪之间,有大猫岗头(827米)、车风尖(832米)、棋盘寨 (823米)、岩潭后山(428米),止于两溪会合处。
  自大母山向西南,有双尖寨(787米)、老鸦岗(269米),止于小安溪。双尖寨西南有金山头(578米)。
  自桃花洞向西南,有无名峰(在三望岭东,793米)、蛙模样(823米)、玉岩(1043米),折向西北有大垵尖(792.4米)、南山(315米),止于葛渡溪。自玉岩往南,有陈寮山尖(1051米),折向东南有白鹤尖(507.6米)、马头山(191米)。陈寮山尖往西有骑龙山尖(941米),折向西北有八面山(844米)、平天岗(701米),止于学坑口。骑龙山往西南有白云山(507米)、笔架山 (213.7米),止于大溪。自蛙模样向东南延银场坑与杉树坑之间,有白虎山(294米)、白鹤尖 (786.3米)、箬后山(871米)、龙尖山(791.2米),止于好溪。
  括苍山脉
  境内主要有两支:
  一支自缙云县太仓山(983米)向西延至莲都、缙云县界上皂坑岭头无名山峰(859.37米),折向西南在好溪与皂坑之间,有箬帽顶尖(749米),为莲都、缙云县界,续向西南,止于好溪、严溪会合处。
  一支至缙云、青田县界上水空阔头(1042米)向西南至无名山峰(996.8米),折向西北至莲都、青田、缙云三县交界上的五府尖(1045米)。自五府尖向西南在莲都、青田界上有无名峰(908米),转向北有青田县的双鸡治(842米),伸至莲都境内火烧尖(829米)复折向西南在莲都、青田界上,有浪汤背(890米)、老鹰岩(908米),去卅山(760米),止于莲都瀑泉水与青田管庄源会合处。
  自浪汤背向西延有天堂山(1010米)、连尖山(993.6米),止于好溪。
  自老鹰岩向西南有高头顶(656.8米),止于大溪。
  附录:清道光《丽水县志•卷三》
  丽水山县,郡志载其名仅三十有九隘矣,今广其数为百余。而孕奇蓄异,品目示加者,尚不知凡几也。
  枣山在县治北,郡署据其麓。
  茭山大枣山西北。西为通惠门城门,东为总戎瞭台,邑治西北锁钥也,明张敦复、王廉居此,廉因以山名集。万象山在县治西南。城中之山此为最高,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山因以名。元改为崇福寺。明万历中右参议徐云程建一览亭于前,俯临城市,近揽溪光,俨若图画。国朝道光六年(1826),寺僧达真改亭为楼,罗学使方俊以 “烟雨”榜之。左有大观亭,前接=山,篁松蓊郁;亭后,为秦淮海祠。
  =山在县治西南。山旧多=木,故名。唐刺史李繁因古社稷坛废址,建夫子庙于其上,俗呼庙山。今县学在焉。锦山在县治西,与茭山相对。旧莳桃,花在时若锦绣。
  月山在万象山东。
  姜山在=山西。宋秦观谪监酒税时,常居此山。山前即酒税局〈署〉故址,姜缓故宅在焉。山上有悬藜阁,及元郑似山墓。
  梅山在富山东。宋姜特立别业在此,故名其集曰“梅山”。《栝苍汇纪》云:“宋士大夫多居此。”今山上下皆何氏宅,有翠微阁、悠然堂、归云亭。又富山之西,亦名梅山。上有金钟庙,庙中有梅山修路碑。
  富山在=山东,即古三皇岭。明嘉靖中,因三皇庙废址建元勋祠,祀诚意伯刘基。
  囿山在富山东,古名为新意山。有山堂,为宋给事王信别业,鄱阳洪迈为之作志。今为忠靖王庙,法海寺在其麓。
  圭山在囿山西。明太仆卿张敦仁,以倭警徒居山麓。嘉靖间,郡守高超建圭山台于上。国朝康熙间,郡守刘廷玑就台建阁,以祀文昌。山西为莲城书院,东为万寿宫,官民祝厘之所。
  华祠岭在县治西街。
  迎秋岭在府学东。嘉庆间,教授张骏因俗呼“迎秋”为“泥鳅”,改题“龙门”字以傍之,今或昧其故名矣。
  以上城中山。寿元山在县北十里。崔巍雄峻,为郡之镇山。山北为陈寮,又名陈寮山。
  珓杯山在寿元山西南。二山相对如杯珓,土人呼杯珓为珓杯,故以名山。
  丽阳山在县北十里,寿元山右,丽水出焉。山东为丽阳庙。
  白云山在县北十里。高六百余丈,练水出焉。丛篁老树,蔽日摇风。盛夏登临,清凉沁骨。山阿时有白云涌出,可占晴雨。中有福林寺,寺前曰镜心池。池左曰借闲堂,为明光禄卿王一中读书处。寺西一峰孤峙,曰仰天甑。山下雷雨交作,峰巅犹烈日也。山半有冷泉、半山、归云诸亭,大旱祈祷辄应。《礼》所云:“能出云为风雨者也。”
  水帘洞白云山北二十里。高倍于白云,盖以山下石室得名也。室广丈余,深三丈许,盛雨时飞流悬下如垂帘。内有泉穴如洼尊,深财〈才〉数寸,而饮之不竭。
  城门山《名胜志》云:"白云山北为城门山。”《永嘉记》云:''城门山瀑布,值风散为雨,遇日散为青虹。”
  稽勾山在县北一百里,峻岭盘回二十许里。《汉中志》云:“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此其类矣。山北即武义县境,为殴栝达婺之间道,实北鄙要害也。
  雪峰山在县北九十里,跨丽、缙二邑之间。峭壁斗崖,攀缘几绝。上有百丈潭,潭水溢而南注,乘岩直下,炫目震耳,今名百丈泄。
  下汇山在县北七十五里库川庄。石壁窅案,如无道径,稽勾、雪峰二水交汇山下,故名。
  鹿眠山在下汇山东。崇冈叠阜,险邃幽深,向为麋鹿所聚,猎者时遇之。
  离阳屏在鹿眠山东,又名高尖。昧旦日出,光被最先,犹泰岱之有日观也。其下为金钩寨,危峰圆耸,顶乃平旷。前明,乡人避寇于此,石堡尚存。
  牛岱岭在县东北七十五里,由丽入缙之间道,设险者所当措意也。
  大姥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为丽、缙接壤处。高二十余里,丽山率其分支也。
  三条岭在县东北六十里,与缙云结界。
  青岩洞在县东北六十里。宽广容数十人,中渐低渐黑,莫究其极。投以石,半晌犹有声。
  双尖寨在县东北六十里。绝壁峭峙,几穷缘陡。其巅颇平旷。元至正、明正统间,里人筑堡以御贼,遗址尚存。
  将军岭在县东北五十五里。元末林彬祖为石抹宜孙参谋,屯兵葛渡,往来于此,后人因以为名。
  西堂山在县北六十五里金竹村西。山下有西堂庙,其所祀神即吴赤乌时檄龙于百丈洩〈潭〉者也。详见大溪水下河条下。
  九盘山在县北六十里西溪之后。四面险峻,上极坦夷。有废垒名棋盘寨,元、明间避乱者所筑。
  环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上建奎阁,今名鳌山。
  大鹤山在县北四十五里。其北为小鹤山,二山亭苕对峙,相距里许,为趋婺别道。崖峻路危,行者攫石摩胸,仅乃得过,明万历中,县人何钢辟径山麓,崎岖相似而迂远弥甚,故率由故道云。
  谢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四面陡峭,径路几绝。其巅周围如盆盎,居民十余家,掩映于从篁古木,云中鸡犬,非复人间。
  季岭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细径迂回,劣堪容步,谓之十八折。登峰造极,众山俯若儿孙矣。山脊路尤险,窄如度危桥。
  时风洞在县西北五十里珠弄、季岭之间。悬崖百仞,下临深涧,上逼青霄。顶有一穴,深不可测,夜中时有白气上腾,投以小石辄随风而出。
  景寨在县北四十里长濑村后,迤逦十余里。唐世,乡人避乱筑垒于此,巨石犹累累焉。
  梓岩洞在县东北五十五里。洞广四丈许,中有泉穴,祷雨辄应。其下山水,所经为葛渡。
  梅田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旧为赴缙云官道,乡民立市于此,古驿废址尚存。
  玉山在县北三十五里。上有玉山庙。
  八面山在县北三十五里。于众山匼匝中。离立孤耸,人迹不到,时有丹霞白云往来游。
  风云山在县北三十里。连山插汉,峻磴摩云,上有一峡如门,《栝苍汇记》所谓风门岭也。山脊磊石为寨,盖昔时设险守望之所。
  雾露尖在县西北三十里。层岩峭举,时蒙烟雾。西冈三里许,多赤石,名石龙冈。桐树冈在县北二十里。
  破靴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古设茭坑驿于此。
  凤凰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单立锐上,亭亭秀峙。其巅清冷〈泠〉一泓,沙明水净,俯视潜鳞如可手拾。山有块非土非石,圆若鸡子,旋去旋长,俗谓之凤凰卵。
  黄山在县北二十里。上有二石,广五丈许,层叠如磨,合力推之可旋转。云古有仙人炼丹于此,故名仙人磨。
  甘泉山在县北二十里。元季,避兵者磊石为寨,周氏女善才,拒贼死此。
  显佛坛在县北二十里。山半有佛像,不甚了了,谛观益真。以下临深潭,莫能迫察焉。
  烈孝崖在县西北二十里官桥村南。元末祝昆母子遇贼投崖处,后人刻“烈孝崖”三字于石壁。山之西曰“曹坞”,岩间横刻"寅卯年避乱在此”十〈七〉字。下凡三行,曰“亥子丑年天下大乱在此岩下安偈”十四字。又有“观世音”三字,盖题者幻名,不书何代。意在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以后,胡大海等取处州,元、明鼎革之交也。乡没于苔藓,道光二十年(1840)樵人搜剔出之。
  朝笏岩在县西北十五里武村庄。挺立水中,高十余丈,形若拱笏,又名将军石。
  桃山在县西五里。众岫沿溪,森如列戟,为西北雄障。有一石,状若癯僧,面壁兀立,故又名石僧山。山西有小穴仅容手,试探有圆石盈握,至穴口辄不得出。手开石坠,碌碌有声,谓之“桃山宝藏”。
  汤山在桃山东。南临大溪,北俯练水,交带互映,雅称丽瞩。其上涧阿幽邃,草树葱郁。昔有汤姓者隐此,故有其名。
  天王山在通惠门西。向有唐天王像,又有碧霞元君祠,祠中铜像高五尺。国朝乾隆间,以祠久废,迁像于县治西碧霞元君庙,今改为泰山庙。
  小栝苍山在城西里许,即小栝山。又名莲城山,亦名九盘岭,唐宋州治皆在焉,即今之西山也。与城中万象山冈阜相连接。
  三岩在县西北二里。岩之类屋者三:中岩曰“白云”,最高敞。右壁有宋戎铃题名。前悬瀑斗,注如建瓴高屋。下巨石屏立,激水四散。屏石之阳,刻唐李邕“雨崖”二字,字大径四尺;阴为宋刘泾诗刻。其上,峭壁俯出,有宋通判黄 㽦
  、郡守安刘等题名。由中岩前而左步渐下,有石如门。稍进,岩形如半月,是曰“清虚”。由中岩抄仄径前,而石壁上篆刻斑驳,惟“岩”字可辨其半。刘泾诗所云"消磨篆不文”者,殆谓此矣。径尽,岩曰“朝曦”,高广亚“白云”,而过于“清虚”。游人吟咏宴饮,率安砚席于此。后有石,丹碧如绘。暗泉出石罅,凿小池承之,曰“丹泉”。自“晨〈朝〉曦”右转,循磴道逆上,复有岩差(略微)小,登之如层楼。旧无名,故仅曰"三岩”也。三岩嶙峋昨崿,不粘寸土,而苍藤穴石,垂荔引波,胜概天成,不假人力。又地在近郊,无裹粮之费、蹑屐之劳,故游踪如织云。
  以上北乡诸山。
  滴水岩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与缙云分界处。壁立数百仞,岩隙暗泉滴沥,盛夏不竭,严冬则冰箸晶悬矣。
  茭青岩在县东五十里。
  刘山在县东四十里。元末,李文忠败苗帅贺仁德于此。下有却金馆,明温州守何文渊却金处,事详古迹。
  俞岭在县东四十里。明季榷矿税于此。
  银场山在县东三十二里。明季开矿时,设炉冶于此。国朝嘉庆九年(1804),仪征阮相国元巡抚浙江,刻“栝苍古道”四大字于石壁。
  望城岭在县东二十里。自缙云度岭,万山丛阻,至此始见城郭。
  五釜尖在县东六十五里。壁立霞峙,径路殆绝。初莫晓其命名之由,近有釆药者,扪葛攀萝仅乃得至,见五瓷釜淹土中,力举之不能动,盖古厌胜(以巫术制胜)之具也。
  太师岩在县东六十里金鸟庄。高数十丈,岩狮之张口,旁二岩若小狮之蹲伏。
  武山在县东四十里喜康乡。层峦叠嶂,深窈奇秀,探奇者时问道于此焉。
  天堂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亦名玉峰山。高数百丈,山上为天堂坪,有葑泥数亩,践之则陷。山下为蛰龙洞,洞左有穴,风自洞中出。洞右有田驮古庙,祷雨辄应。
  杨梅冈在县东四十五里。康熙中,惠献贝子剿闽逆(指耿精忠)余党于此,故亦名营盘山。县东二十五里,亦有杨梅冈。居民曾结寨避寇,俗呼为寨山。崆岩在县东十三里,天堂之西。两崖壁立,有洞可容数十人。前有度仙桥,今废。缘微径上岩巅为登仙洞,乡人尝避乱于此,亦名寨山。岩下为伏龙洞,内有深潭,投以石,声如雷。岩前有洼石如臼,年丰则沙盈其中,歉则沙徙而夕卜,土人以验岁登否,如越人之占射的矣。
  观音岩在县东十三里。宋绍兴间水暴涨,居民泊船岩顶,置所奉观音像于岩穴。水退,岩壁立,不可复取,因以名岩。
  仙人步岩在县东二十里祝村庄。两岩相对,岩顶各有一巨人迹。
  将军岩在县东二十里。下临好溪,上有窟穴,露半身石像,操筏者过此,恒熱香致祷,呼曰石将军。
  鹁鸠山有县东二十二里,俗名鹁鸪尖。绝顶,岩穴东向。国朝乾隆初,有人辟谷意“入道之术”习修真于此,后不知所终。好溪环其下,宋刘泾诗"鹁鸪山下溪声好”是也。
  灵鹫山在县东二十里,与鹁鸪山相对。好溪环其前,层崿峙云,重荫被水。霜旦晴初,尤极幽致。中有灵鹫禅院,宋绍圣中郡守刘泾建溪雨亭于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
  佛头岩在县东五里,又名碧云山,俗呼陈坛头。大溪经其下,岩石祚崿,砥柱中流,城东之咽喉也。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均建塔于其上,未竟迁去。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踵成之。
  以上东乡诸山。
  燕窠山在县南八里,形椭圆若燕窠。北面岩石横出,若雏燕之待哺者。
  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又有妙成观、紫虚观,[唐]宋高道杜光庭、章思廉辈栖真于此。石壁刻“素华处士张公之茔”八字,驳蚀过半,盖已古矣。紫虚观南曰“眉岩”,有章思廉墓。后人筑室岩傍以祀之,曰“神仙宅”。刘基为之作记。岩上有巨人迹十数,深入石理,莫明其故。
  南明山在县南三里。山半与两池之交,筑亭曰“流觞”。更进,则峭壁飞泉,溅襟洒面。有亭面壁,即宋漉雪亭也。循磴道而上为爽气亭,今俗呼半山亭矣。再上,有巨石横空,径十余丈,曰“石梁”。前有老树铁干虬枝,皮可疗病,曰“将军树”。侯一元诗所谓“大树近将军”者也。其下曰“印月池”,有宋张康国磨崖。池北曰“幽光亭”,西为“献花岩”,又西为弥勒龛,就山凿石而屋之。南转,度石峡如门,古佛日仁寿寺也。前临方池,蔚蓝澈底。后有葛井,相传为葛洪炼丹处。再上,石壁窅案,多宋人题字。西转,为高阳洞,刻宋孙沔、沈栝纪游。拾级屈曲至高处,曰“千里亭”、“凭虚阁”。闾阎城市,历然星布。崖间有葛洪“灵崇”二字,米芾“南明山”三字。此山之大概。殆昔人所云“目不周玩,情不给赏。”仰瞩俯映,弥习弥佳者,正无容一一名状也。
  巾子山在南明山东南,以其形名之。顶有浮图,相轮已失。始建之年无考。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张铳倡绅士重修,匝月合尖焉。
  天井山在南明山西。峭壁崭岩,悬瀑下注,承流处形圆如井。乘崖俯瞰,悚惕欲堕,名“天井岭”。崖下瀑泉所潴曰“龙井”,天将雨井则兴云焉。
  天马山在县南五里,又名樸头山。四面壁立,若无蹊径。上则逶迤平坦,草树丰蔚。昔人磊石避兵,故又名南寨。
  桐岭在县南三里。岭之南为天师岩,嵋壁数十丈,猿攀可上。其巅,有天师庙。庙前古木丛篁,苍翠欲滴,大梁溪水经其下,夹以狮、象二山。古所云“青崖点黛,素湍委练”者矣。
  峡岭在县南十里。丛山迫犊,中取微径而上,险仄迂回,行者拟诸蜀道。
  大白岩在县南十里。势不甚高峻,而刻露嶋岩,别标胜概。大溪经其下,湍急涛崩,兀若砥柱,上刻“白岩飞雨” 四字。其东三里,有岩差小,兀峙中流,人呼“小白岩”焉。
  大梁山在县南二十里,又名南屏山。其南为青田界,大梁之水出焉。山径屈曲逶迤,幽胜相引。山半有亭,下临清泉,上荫秀木,行李所经,徘徊忘返。左右五峰交峙,迢递相望。中峰有南北二龙洞,北洞有龙井,渊素澄亭,祷雨辄应。其傍岩壁陡立如削,顶衔五色石,望之斑斓眩目。
  望军山在县南十五里。山巅石壁正方如屏,亦名屏风山。国(清)初,方国安溃兵扰栝,谢俊升妻赵氏投山崖死。山下有虎阱旧迹,深十余丈。山南列岫连峰,云输波委,土人呼为“十八凸”。
  石乳洞在县南十二里。一名后洞。巉石嵌空,清泉滴乳,因有斯名。
  石羊山在县南十五里。有兰若溪,溪有一穴深数丈,穴口有大树,仰视杳然。《博物志》云"千载木也”。大连云山在县南四十里。沙溪之水出焉,故又名沙溪尖。孤标秀出,霞合烟开,四冈五阜环络周带。山腰灌木寿藤丛生交合,二石嶙峋笋崎如迓。西南为绿岩洞,悬流削壁,飞练飘珠,凡数十丈,曰"陈漂”,祷雨辄应。
  县头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以古县治在资福,山蔽其前,故名。上多修竹,曰“修竹岭”,俗呼“竹山凸大溪环其下,因名“竹山潭”。
  大杉源山在县南七十里。山西为云和,东为丽水。峰连岫接,翼障西南。其左崿路人云,名半天峰。其右如旌展盖张,名旗伞山。下有大杉、狐梯二潭,薯溪之水出焉。宋县令刘恺之祷雨于此,有赤蛇自潭出,雨遂沾足。山上平广数亩,践之倾侧欲陷,牧人相戒远其牲畜,俗呼“大杉葑”,意故为潭而填淤者也。
  木寮山在县南九十里,与景宁接壤。
  金刚山在县南五十里蔡村。螺旋而上,磊石为寨。中有五穆庙,乡人祷雨于此。
  虎头岩在县南五十里箬溪。嵌空玲珑,风从中出,声若虎啸。
  火焰山在县南六十里。有虎蜂耘,险峻不得上。又县南十里,亦有火焰山。众峰攒簇如火陷,旁有巨石,类称猴作引首顾眄状。
  骑马冈在县南六十里。其上巑崟巑崿,状若莲花。以峻极,罕有至者。
  铁寨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皆积石,黝黑如铁,类新安之石墨山矣。
  砚石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石深紫,性滑腻,可充碑材,斫为砚,坚润少亚端溪焉。
  西番山(畲音奢,俗作畲,后仿此)在县南六十里,三峰参立,形如笔架。
  鹰鸟山在县南五十里。乡时通济堰每年兴筑,伐荼于山,又名堪山。宋龙泉何澹葬其父于山,而固堰以石,废不用山,遂属何氏。其下名“平地”,明景泰间御史张楷搜山杀贼(指宣慈矿工义军)于此。有宋给事王信墓。
  以上南乡诸山。
  高冈寨在县西五十里。重岩叠幟,山顶磊石回环。康熙初,闽变,乡民避乱于此。其右噓岩雄峻,为狮子山,洪塘之水出焉。西为后窑山,有古三十六窑遗址。山半有洞,深十余丈,上为白鹤庙,下为悟空寺。又西为白殿山,又西为凤凰山,为小凤凰山;又西为铁壁寨,单秀孤峙,时有贱弋断镞出于土砾,殆昔时避寇之所矣。
  大呜山在县西五十里。山半有石泉,清冷彻骨,行人多就饮之。魏村节妇齐氏,建“驻饮亭”于其傍。
  横岚山在县西六十里。高彻云霄,时有轻烟如带横亘山腰。前为风穴,炎署可袭裘。坐傍孤峰挺峙,曰"石笋峰”。别一岩石翘立,作妇人抱子形,名“玉女护婴岩”。其东十里为圣山,俗呼龙潭背,即唐叶法善橄龙行雨处。下有黄碇庙。又东为白岩,截薛峻轍,四面陡削。元叶现妻王氏、潘雍妻叶氏,避兵殉节于此。旧有祠,今废。又东为麒麟山,其下涧水萦泪,素湍碧树,交映生姿。
  大竹山在县西四十里高溪源。明王朝圣,妻杨氏为兵所掠,技崖而死。
  高畲山在县西五十里。北控宣平,西接松阳。峰峦攒耸,草树蓊蔚。俯视诸山,如在几席。西北之最高者,白溪之水出焉。
  三峰山在高畲山之南。下曰“灵峰”,中曰“翠峰”,上曰"岑峰”,俱有僧舍。林峦秀丽,为诸山冠。岑峰尤迢递层峻,径缭而曲,名"十八盘”。峰麓平旷,厥土宜蓝。
  蝙蝠洞在岑峰之南。岩壁有洞深丈余,多蝙蝠。其上为吴坳岭。
  风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巅危石对峙如门,天风赂飕戾,清人毛骨,俗谓之"小石门”。元末陈程妻叶氏,国初陈昌荫妻奚氏、陈所学妻吴氏,皆避兵殉节于此。其南为姥岭,双峰則穷,峻磴崔嵬,穿峡而过可达宣平。
  半天尖在姥岭之南。孤幟超云,视众山如蚁蛭。其右峰曰“融尖”,径路褊迫,劣能容步。有庙示童真相,老桂一本荫可计亩。云“昔有牧子戏此,乘云上升”,因肖像立庙,祷雨辄应,呼曰“驭牛融”者,乡人呼小儿也,遂移以名山矣。其左为吴山,山半为惠明寺废址。
  莲花山在风山之东。山石坚致,咸釆凿以资阶城。
  山魁洞在县西五十里高溪村南。高广丈余,昔为山魁所栖。以石叩之,声轰如鼓,又名石鼓洞。
  椒山在县西三十里。明叶炷筑别业于此,随地为景,故有椒园之目。叶诗所云“壁削断崖开胜地,路随流水入深山”者也。
  凤门山在县西三十里。上有二穴,风自中出,夜静月明白气上彻霄汉。有庙名"协应”,宋代所建,乡人水旱辄祷之。
  琴山在县西二十里石牛村。明金文诗所云“隔岸琴山雨更妍”者也。
  以上西乡诸山。
  第三节平原
  海拔在100米以下,面积19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8%,主要有碧湖平原、城郊平原。
  碧湖平原碧湖河谷盆地东西长18.5千米,南北宽5.5千米,最窄处1千米,面积0.66万公顷,其中耕地0.36万公顷,包括碧湖、平原、新合、石牛、高溪、联合、龙江等乡、镇。南部的保定、周巷等地,海拔70.5米,中部九龙至大陈,海拔63.5米;北端的白口、下圳等地,海拔60米。其前畈为大溪老河漫滩;后阪为谷口洪积扇;沿江狭长地段为大溪新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成土母质依次为最新冲积物,新冲积物,老冲积物,洪积物。有农田0.33万多公顷,得通济堰渠系灌溉,自古为丽水粮仓。
  城郊平原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0千米,最窄处1.5千米,面积0.38万公顷,其中耕地0.22万公顷,包括城关镇、岩泉镇、好溪农垦场和水东一部分。梭坊号、好溪农垦场等沿江一带海拔42—45米,梅墩畈、天皇贩海拔50—55米。自大溪往北,小地形依次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一级阶地微向河流倾斜,沉积物岩性为细、粉砂。二级阶地由更新统洪冲积、全新统冲积和红紫砂(砾)岩低丘组成。三级阶地被侵蚀切割成与大溪相垂直方向的垄状小山岗,呈东西向波浪状相见排列。成土母质依次为最新冲积物,新冲积物,古洪积物。
  另有7.2平方千米河谷平原分布在老竹畲族镇、联城苏埠、老竹梁村一带。约有59.9平方千米河谷平原零星分布在其他丘陵低山区乡镇。
  沙岸农民收割稻子(摄于2010年)

知识出处

丽水市莲都区志

《丽水市莲都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丽水市莲都区志编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叙莲都区自然和社会基本情况,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力求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本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底。为保持某些事件的连续性,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方便读者查阅有关资料,有些内容如低丘缓坡开发、丽水国际摄影文化 节、古堰画乡建设专记等,记叙时间予以下延。 本志记述中的莲都区(丽水县、市)地域范围,除人物传外,均以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范围为界,本志中莲都区(丽水县、市)统计数据均为当时莲都区(丽水县、市)所辖地 域范围的数据。 本志按志书体例要求设计篇目,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志为主体,编、章、节、目结构。横陈门类,纵述史实,以事分类,纵横结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