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浙江龙——恐龙化石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59
颗粒名称: 丽水浙江龙——恐龙化石遗址
分类号: K878.55
页数: 4
页码: 二七七
摘要: 在丽水市莲都区联城镇白前村东北方向约1000米,有一个山丘,当地的村民都叫它黄弄岗,这是一个大硃砂风化岩的矮坡,高约20米。2000年3月,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建设,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的主持下,在黄弄岗恐龙化石出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保存几近完整的肱骨、腿骨、骨盆、8块颈椎和脊椎、14节尾椎和部分尚未明确的骨骼等20多块化石,约占了个体恐龙的30%~40%,特别是几乎完整的恐龙肱骨化石,在浙江省尚属首次发现。
关键词: 浙江 恐龙化石 遗址考古

内容

在丽水市莲都区联城镇白前村东北方向约1000米,有一个山丘,当地的村民都叫它黄弄岗,这是一个大硃砂风化岩的矮坡,高约20米。2000年3月,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第二期工程建设,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专家的主持下,在黄弄岗恐龙化石出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保存几近完整的肱骨、腿骨、骨盆、8块颈椎和脊椎、14节尾椎和部分尚未明确的骨骼等20多块化石,约占了个体恐龙的30%~40%,特别是几乎完整的恐龙肱骨化石,在浙江省尚属首次发现。经过专家七年的研究,确认了白前村恐龙是恐龙家族的新属新种,并将它定名为“丽水浙江
  龙一Zhejiangosauruslishuiensis"说到“丽水浙江龙”的发现,我们还要追溯到1976年,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丽水市莲都区联城镇白前村的一位村民,他叫陈国富。那年他才25岁。别看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有个爱刨根问底的习惯,遇事总想弄个究竟。1976年3月初的一天,他在离村约200米的佛堂山上干农活时,偶然看到一块有点像“骨头”的带红色的岩块。好奇的陈国富立即联想起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起过,在解放初期,有人在山上捡到过类似骨头的石头的事,想探个究竟的他,于是将这块岩块带回家并邮寄到北京考古研究所咨询鉴定。不久北京专家回信告诉他说:经过鉴定,他所邮寄的岩块是一块恐龙腿骨化石,同时为表扬和鼓励他的积极性,还给他附寄了本《化石》杂志。这一鉴定结果更激发了陈国富寻觅恐龙化石的兴趣。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陈国富一直留意观察,有事没事都会上山转转,也陆续捡到一些经风吹日晒风化,被雨水冲刷后,新滚落出来的小块化石,有时他也会寄到有关部门,但都因化石块状太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999年,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设,根据省文物局要求,丽水市博物馆开始对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进行文物文物考古调查。得知金丽温高速公路要从曾多次发现过化石的佛堂山和黄弄岗头这一区域穿过,就多次组织人员对该沿线进行实地踏勘和重点考古调查,先后在佛堂山、黄弄岗头、五十尖等发现出土恐龙化石点,进行小范围的试掘。2000年3月,在对金丽温高速公路白前村恐龙化石遗址进行复查,结果,在黄弄岗头发现一块长30余厘米的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馆迅速派两名专家赶到丽水。在白前村黄弄岗头周围约二三百米的范围搜寻,最后还是在黄弄岗头的一处离表土层约20厘米的地方发掘出了了5块5厘米长的肋骨化石。随即,一条长长的肱骨化石又完整地显现出来,该肱骨化石长50厘米,石化程度非常好。随后通过科学有序发掘共发掘出腿骨、骨盆、8块颈椎和脊椎、14节尾椎和部分尚未明确的骨骼等20多块化石,约占了个体恐龙的30%-40%,,排列长达220厘米,东北朝西南方向。
  前村黄弄岗头出土的恐龙化石,应为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白垩纪时期的四脚长颈蜥脚类恐龙,同雷龙、梁龙属白前恐龙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专家董枝明教授亲
  临了白前村恐龙化石出土点进行了实地勘查,在对地形、气候及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进行了考察分析后,当时初步认为:于同一类种。白前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的消息也吸引起了国外专家的眼球,日本恐龙研究部门专门派出了由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研究员东洋一、寺田和雄等6人组成的恐龙化石考察团,经省文化厅批准,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对外交流服务中心的翻译陪同下,观看了藏放在丽水市博物馆文物库房保管的出土恐龙化石,并参观了前期发掘的白前村黄弄岗头恐龙化石出土点。日本专家参观后说,丽水市白前村恐龙化石的新发现,对研究浙江地区的古生态、古地理、古脊推动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向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提出了合作研究、共同发掘及恐龙化石复原的意向。2001年6月,日本又组织了一个“发现恐龙之旅”的夏令营活动,由福井恐龙博物馆后援会副理事长田中保士带队、福并新闻社记者随团,共有二十多位中小学生到丽水市博物馆参观看出土的恐龙化石,并到白前村黄弄岗头恐龙化石出土点实地寻找。在五十尖一带,有个别学生还寻找到一些古生物化石和古植物化石。
  浙江自然博物馆和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自2002年开始合作研究,经过对恐龙化石清理,并对保存的每一块骨骼化石进行详细的测量、观察、描述、绘图和照相,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与国内外同类型的化石进行科学对比研究,最后,中日两国专家认定,白前村黄弄岗头出土的恐龙化石,是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在浙西南地区生活着一种食草类恐龙。它是一只成年龙, 体长约6米,高逾1米, 性情比较温和,体态也比较笨拙,以草为食。身上有一层厚厚的硬甲,背上还有两排利刺,属于甲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研究人员还发
  现,白前村恐龙与一般的甲龙相比,尾巴末端没有锤状突起,属于甲龙中的结节龙。当时浙江地区气候温暖,植被繁盛,水源丰富,这正是适合甲龙生活的自然条件。他们认为丽水发掘的恐龙化石为恐龙家族新成员。
  由于新属新种恐龙发现于丽水盆地,研究人员在遵守古生物命名规则的基础上,考虑到浙江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前有恐龙以“浙江”为种名的,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以“浙江”为属名的,因为一属有多种,所以特别以浙江作为丽水恐龙的属名,以丽水为种名,以“丽水浙江”这一地理名词将白前村恐龙定名为“丽水浙江龙” 。
  2007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与中国地质科学院、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SINACA》(SCI )2007年第三期上发表论文,确认了白前村恐龙是恐龙家族的新属新种,并将它定名为“丽水浙江龙 Zhejiangosaurus-lishuiensis”,从此,世界恐龙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浙江”的地名命名的新属新种恐龙,“丽水浙江龙”代表了食草类甲龙中的结节龙的一个新类型,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浙江丽水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