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55
颗粒名称: 保定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二六一
摘要: 保定窑的青瓷产品多数是碗,也有少量盘、杯和小碟。杯的形状跟现代的高足广口玻璃杯相近,只是脚要粗一些。杯名很美,叫上马杯。顾名思义,这种杯是古代将士上马出征时,盛酒饯别用的。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唐朝王翰 《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来。
关键词: 窑址 保定窑址

内容

丽水市碧湖保定村在碧湖平原的西南边缘,西邻松阳,西行四里,便看见著名的通济堰大坝横卧在松荫溪上,东与大港头镇隔瓯江相望,距丽水五十里。保定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古时候是处州府城丽水通往瓯江上游各县的咽喉。据地方志记载,明清两代,保定都开设过集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是“塘”、“口址”所在,封建政府都派兵力在此巡守。保定在历史上以发达的制瓷业著称。它从宋朝开始烧制瓷器,到元,明两朝,已远销南洋一带。民间传说保定古窑有三十六座之多。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古代保定窑的规模确实相当可观。迄今为止,丽水八个地点发现古窑址二十九处,保定一地就占十二处之多,推测有窑床近三十条。人们都称江西景德镇为中国的瓷器之都, 保定可比作丽水的瓷都。
  保定村外的平野上隆起一座一座土丘。有的土丘顶部被削平,辟为晒场,建有仓库。原来,这些土丘就是保定古窑址,当地人称为窑山。另有窑址四处,座落在山边,叫后窑山。以山名之,可见其大。窑山共八座,由工人砌筑的窑基、窑具和瓷片堆积而成,错落有序地排列在通济堰干渠旁。其中的四号窑山,就发现有窑床三条。
  保定窑的青瓷产品多数是碗,也有少量盘、杯和小碟。杯的形状跟现代的高足广口玻璃杯相近,只是脚要粗一些。杯名很美,叫上马杯。顾名思义,这种杯是古代将士上马出征时,盛酒饯别用的。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唐朝王翰 《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来。
  在窑址的堆积层里采集了各种瓷片标本。其中多数瓷片上有流云纹及荷花、葵花装饰,有的碗底还印着“天下太平”、“上下太平”、“和合利市”、“平心”等祥语,还有一种形似篆体的蒙古文字——八思巴文。八思巴是元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人物,对加强西藏地方行政建置,促进汉藏两族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他原为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后归顺蒙古,从受佛戒,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及藏区行政,曾任元代第一任帝师。八思巴文的施用范围甚小,延续时间也很短,以往只见于元代碑刻、印章和官方造作的器物上。印刻在瓷器上的,仅有丽水的保定窑和龙泉的大窑等几处,足见保定窑在当时地位之高。
  在保定村中,还征集到一件颇为罕见的青瓷人物塑像。瓷像头带盔帽,神态端庄,右手持如意一柄,脚下卧双角带鳞异兽一头,是一件带有宗教色彩的艺术造型。瓷像是当地村民在田里耕作时出土的。保定窑尚未烧制过青瓷造像,推测它可能是从当时的窑业中心——龙泉传留至此的。
  保定的窑业生产在元朝达到了鼎盛期,明朝以后就渐渐衰落而告结束了。保定窑的历史影响却并不因此消失,它在瓷器生产工艺上的成就始终为后人所瞩目。1936年,帝国主义把文化侵略的魔爪伸到保定,他们通过碧湖天主教堂的洋教士勾结保定吕姓地主,廉价收买了许多保定瓷器。他们甚至企图以300元的低价购买一座窑山进行盗掘。这种名目张胆的掠夺,激起保定、碧湖和丽水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和群众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得逞。解放之后,保定窑被列入丽水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保定四号窑山进行科学发掘,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取得了古代保定窑的资料。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瓷器生产的发展,国内对保定窑的研究兴趣越来越大。人们可以相信,全面揭开保定窑的奥秘已经为时不远了。
  (许旭尧)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旭尧
责任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