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步坑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54
颗粒名称: 吕步坑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3
页码: 二五九
摘要: 吕步坑窑遗址是瓯江中上游发现时代最早的青瓷窑址,为南北朝(六朝)、唐代窑址,采用的是龙窑、明火叠烧技术,个性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吕步坑窑遗址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城南村吕步坑自然村西侧约150米的社山的东北坡、西北坡,面积约800平方米。址东邻村庄,解放前窑床就已被破坏,后村民开荒扩种,目前仅窑址处留下松树等树木,瓷片等堆积很少。而西北坡窑址保护的较好,瓷片等遗物堆积丰富,最厚处达3米,窑床尚存。历史上吕步坑窑址曾进行过两次较大的发掘。
关键词: 窑址 吕步坑窑址

内容

吕步坑窑遗址是瓯江中上游发现时代最早的青瓷窑址,为南北朝(六朝)、唐代窑址,采用的是龙窑、明火叠烧技术,个性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86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一书中曾说到,有人称之是龙泉窑的早期窑址,也有人称之为“先龙泉”时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步坑窑遗址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城南村吕步坑自然村西侧约150米的社山的东北坡、西北坡,面积约800平方米。窑址紧邻瓯江(大溪),临江有瓷窑埠,对岸为桃山,东侧为吕步坑自然村,村东为53省道,吕步坑村的南面原有一条古道,是通往松、遂、龙、庆、云、景六县的主要通道。社山东北坡窑
  址东邻村庄,解放前窑床就已被破坏,后村民开荒扩种,目前仅窑址处留下松树等树木,瓷片等堆积很少。而西北坡窑址保护的较好,瓷片等遗物堆积丰富,最厚处达3米,窑床尚存。
  上世纪三十年代陈万里先生曾专门调查过吕步坑窑遗址。1956年前,温州专署文管会、丽水县文化馆专业人员也对吕步坑窑址进行过考古调查。历史上吕步坑窑址曾进行过两次较大的发掘。
  1959年为配合瓯江水库建设,省里组成瓯江水库文物工作组,有省里的考古专家和温州专署文管会、丽水县文化馆、青田县文化馆抽调的人员参加,对吕步坑窑址进行了第一次局部发掘,在社山西北坡窑址布探沟三条,发掘面积146平方米。发现龙窑窑炉两座,其中一座已清理,窑壁已大部分倒塌,断断续续高低不一,窑头、窑室前段和窑尾无存,窑门、火孔已无法辩认,情况不明。窑门出土瓷器有碗、钵、盅、盘、盆、罐、缸、砚、灯盏、执壶、盘口壶、碾轮、网坠等;多数胎质细,少量胎粗近陶器;釉色以青为主,酱色次之。窑具有筒形支座等,瓷坯明火叠烧时,以泥珠间隔,亦见坯件一仰一覆对口合烧的装烧方式。另一座残长40.15米,宽1.5米,残高0.75米,方向南偏东78度,窑底斜坡11度。窑门北向。窑床壁用土坯砖砌筑,砖面烧结程度不一,窑汗表面凝结块体多气孔,最厚处达15厘米。窑底烧结厚度0.8米,有逐渐加高的痕迹,曾多次翻修,南窑壁向南移了15厘米,说明曾进行过重建。
  2000年省考古所对吕步坑窑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在吕步坑社山西北坡窑址,布方三处,发现窑床二条,清理一条。南扩东壁共有七个文化层,第七层以下为生土。
  专家根据从发掘取得的大量实物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吕步坑窑遗址是瓯江中上游最早的青瓷窑址,遗存可分三期:
  一期为中、晚唐时期,产品以折腹碗为主,平底居多;多为紫胎,胎厚釉薄。兼有瓷盅,敞口罐,多足瓷砚,盘口壶,灯盏等。明火叠烧,以垫饼间隔,有三至四个支烧痕。
  二期为盛、中唐时期,折腹碗仍烧造,出现撇口折腹碗,折腹部位有下移。其他有敞口斜腹碗,撇口弧腹碗、盅、罐、瓷砚、盘口壶。兼产灯盏、口、盘、罐、执壶等。器型多样,釉色青釉和酱釉。仍用明火叠烧技术。碗底支痕四至六个。
  三期为南北朝(六朝)晚期至盛唐时期。不见折腹碗,平底碗消失,见撇口或敞口斜腹假圈足碗,支烧痕5-8个椭圆形。产大型产品如缸、盆为主。胎粗糙,用明火叠烧外,还有大小件器对口套烧。其产品有碗、盅、盘口壶、钵、灯盏、罐、执壶、瓷砚、纺轮、盆、缸等。
  吕步坑窑的产品胎壁粗厚,火候高的呈深灰色,质硬。火候低的砖红色,质稍软。同一器物胎质色泽也可能不甚一致。晚期器物,胎质较细,浅灰色以青褐色为主。早期产品施釉不到底,色较深暗,欠均匀,有流釉、斑状凝釉、针孔等现象。中期釉色较早期稍淡,呈青灰色或黄绿色,有的施釉不到底,但较清亮。晚期釉色较好,施釉近底或满釉,有的口沿加饰酱褐色点彩。窑具有碾磨器,垫座、垫饼、托珠和窑砖等。碾磨器由碾槽和碾轮组成,陶质甚硬、无釉。垫座圆筒形,上有台面,下如圈足,高低不一,高者多作束腰,喇叭形口,壁厚。从窑具分析,吕步坑窑采用明火叠烧,这是较早期的烧瓷方法。
  该窑址遗物堆积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窑床叠压关系清晰,延续时间长, 产品丰富,晚期产品釉色清亮,造型规整,线条流畅,烧造技艺不断提高。
  吕步坑窑遗址通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实物标本,1959年的发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整理出了《丽水青瓷调查发掘记》等档案资料,2000年的再次发掘,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编制了《丽水吕步坑窑址发掘报告》等资料,为保护好遗址对青瓷文化研究和城市旅游开发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丽水市莲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