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古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45
颗粒名称: 花街古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二二七-二三〇
摘要: 丽水人从小就知道花街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而且许多人都听说过花街娘娘的传说,不少人还会念“十里花街九里河”的民谣。虽然几种民谣版本不同,但都是先说丽水风光奇异,再说道路峻险,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差异:。宅第坐北朝南,占地2000多平方米,当地人称其为太师府,原来的建筑物早已毁损无存,后面小山原是何家花园。花街村后的青云山山麓,有座献祥寺,据说始建于南宋,原先供奉观音,又称观音堂,也称娘娘殿。后来感到原地难以拓展,经市、区宗教主管部门批准,在花街村民支持下,青云禅寺筹备组规划了兴建青云禅寺工程。
关键词: 古村 花街古村

内容

丽水人从小就知道花街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而且许多人都听说过花街娘娘的传说,不少人还会念“十里花街九里河”的民谣。虽然几种民谣版本不同,但都是先说丽水风光奇异,再说道路峻险,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差异:
  万丈(象)山,通(洞)天楼,十里花街九里河。桃花云底长,琯头半天高。踏上余岭头,陷入火坑桥。过了银场坑,撞到马头山。跌倒铁钉桥,淌过九里河,才到处州城。
  “十里花街九里河”,其实是说花街离县城十里,九里是城东一个村的村名。1986年版《丽水市地名志》载“花街村,97户,368人,为花街村村委会驻地。在白前村东北3.7公里,坐落山岙,公路穿村。山边多桔树,两坑绕村旁。据传,南宋太傅何偁,于该地建了楼厅牌坊,门口用石子缀成花纹的街道,文官在此要下桥,武官到此要下马,村以此得名。花街村古名叫叶村,又名迎秋。”道光版《丽水县志》载:“二十六都领庄五:黄山前(二十里)、花街(十里)、常宅(十五里)、白善(十五里)、田村(十五里)。”(黄山前即凤山前,白善即白前)花街,民国时属太平乡,现属联城镇。抗日战争时期,企业家郑宝琳先生开的公路从村前通向凤山前。缀有卵石砌花纹的旧路穿村而过,是稽勾古道遗存。
  隋开皇九年(589)处州建制以来,往北赴京城,走的是稽勾古道。《元和郡县图志》云:“处州西北至婺州(今金华)二百六十里,即此道也。”旧《县志》云:“稽勾山在县北一百里,峻岭盘回二十许里。……山北即武义县境,为瓯括达婺之间道,实北鄙要害也。”稽勾古道从望京门(即丽阳门,亦称城北门)出城,经北郭桥,向西北过三里亭、五里亭到花街,再经林宅口、柴弄口、太平、小安、双溪、洪渡,沿小安溪东岸到西溪、板染、库头、潘双源,登稽勾山,进入武义县。花街位处稽勾古道进入北乡第一村,在村口两株大樟树下、古道入口处建立牌坊,并筑一段近百米的花街。为什么由何偁建牌坊,此坊毁于何时,均无从查考,遗痕也难以寻觅,但用卵石缀成花纹的街道一直保到2007年,因开展新农村建设,路面铺了水泥,将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湮没了。
  何偁是南宋宁宗朝参知政事(副丞相)何澹的父亲。何偁,字德扬,号王雪,龙泉县上河(今龙泉市兰巨乡豫章村)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隆兴元年(1163)为吏部员时,上书弹劾御史尹穡按丞相汤思退意愿,撤海、泗、唐、邓四州戍兵,造成金国大举入寇的罪状,奏请孝宗,“愿请尚方宝剑断奸臣颈”,孝宗感悟,立即罢了尹穡。朝中群臣都将何偁比作汉代冒死犯颜的朱云。因秉性耿直,为当权者不容,于淳熙间调任福建提举常平茶公事。他原先没有儿子,何澹是其兄何佾之子,过继给他。后来何偁续娶,生二子二女。何澹未归宗,辞官后与父亲何偁定居丽水玉溪。
  花街《何氏宗谱》清康熙年间序载:何澹八世孙何渊于明崇祯年间始迁迎秋(即花街),是花街何姓始迁祖。其府邸遗址在村口不远处,门前就是那段以卵石砌花的稽勾古道。宅第坐北朝南,占地2000多平方米,当地人称其为太师府,原来的建筑物早已毁损无存,后面小山原是何家花园。文化大革命期间,何宅遗址建了民房,但门前“文官到此下桥,武官到此下马”的石碑一直保留到本世纪初。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当地人又称这里为娘娘厅,说是花街娘娘的故居。
  现花街村多姓共居,最多的是何姓。村中至今留有唯一的祠堂是何氏宗祠,位于村前公路北侧,门前有一口很大的水塘。原先何氏宗祠建在村东南人们称为祠堂岭的东侧,晚清迁建现址,原址现今是桔园、菜园和一幢民房。
  何府遗址西面不远处有一座与它平行的古民居,占地2000多平方米,已有350多年历史。其主人是清顺治年间从永康来此定居的俞家杰。据《俞氏族谱》载:俞家杰及其子俞上俊曾分别在江苏洋河和浙江钱塘为官。路经花街见此地风景优美,便择地建房,牌楼式门楼离街面有四级台阶,庭院很宽阔,再上七级台阶是第二重大门,进门是卵石砌花的天井,两侧是厢房,正厅宽敞,方砖墁地,房梁、牛腿雕松鹤,门窗格扇雕喜鹊、梅花、牡丹等,后进两侧各一间。梁柱均用苦槠树。后面山地是花园,围在墙内。现今除西面厢房住一老人外,其余房屋都空着,损坏严重。俞姓后人在大门东西两侧各新建了一幢楼房。
  花街因流传《花街娘娘》传说而闻名遐迩。《花街娘娘》传说有几种版本,但基本内容相同。说的是很早的时候,花街村有一个名叫何宝芝的女孩,小时候长得很俊俏,但到了六七岁满头长了癞痢,臭气难闻,爹娘就让她去放牛。村头有口池水清澈的荷塘,是村民用水、取水之源。有一天,已经十七八岁的何宝芝在山上放牛,感到癞瘌头奇痒,连忙赶到塘边捧水泼头,并用手乱抓。突然癞痢像帽子一样落了下来,头光秃秃的。她又捧水洗头,头上竟长出如云的黑发。她往池中细看,映出一位头戴凤冠、身着锦衣、端坐交椅的女子,身边侍立一群美女。她想起戏台上皇后的样子,欢喜若狂,急忙回家。村人得知,纷纷来探望、祝贺。不久,朝廷派人来处州选美,何宝芝被送入宫,很得皇帝喜爱,做了娘娘。有一天,皇帝问她,您家乡有什么好去处,何娘娘想把处州夸一夸,就信口说,好去处多着哩,有“十里花街九里河,西山背红〓头,万丈山通天楼,郎骑石牛,碧湖九龙,南山采桑,九景十乡村。”皇帝高兴地说,那我们就去看一看。何娘娘知道自己说漏了嘴,连忙说处州道路很艰险,桃花云里过,踏上余岭头,陷入银场坑,一陷就半年,撞到马头山,跌倒铁钉桥。还是不去为好。皇帝只好作罢。
  花街村后的青云山山麓,有座献祥寺,据说始建于南宋,原先供奉观音,又称观音堂,也称娘娘殿。规制不大,但历来香火鼎盛。1998年,佛教信徒与村里人,看此寺过于狭窄,决心扩建,经住持及众僧苦心经营,筹募善款,向西南两侧扩建殿堂,并在西殿塑了花街娘娘等神像。后来感到原地难以拓展,经市、区宗教主管部门批准,在花街村民支持下,青云禅寺筹备组规划了兴建青云禅寺工程。由善男信女、企业老板募捐资金,2002年2月奠基,历时6年多,终成规模,于2008年12月举行盛大开光和方丈升座典礼。该寺占地数十亩,投资4000多万元自南而北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等。西侧有念佛堂、观音堂等,东侧有地藏殿等。规模之宏大、殿堂之齐全、佛像之精致均可列丽水之首。僧人和进香者的膳宿用房齐备,车路便捷并有停车场等设施。寺西山上还建了西方三圣殿。寺中每天法事繁忙,香客、游客络绎不绝。花街成了丽水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地。
  (吴克裘)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克裘
责任者
何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花街古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