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地处丽水市莲都区西北部,距市区30公里,村落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丽和公路将西溪村与丽雅公路紧紧相连,距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出口处仅3公里,交通便捷。丽水西溪于2006年6月2日公布为第三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它是莲都区辖区内的一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西溪,古时称“锦溪”。“锦水西流自古奇,行人来往有谁知”。一条清沏呈“之”字型的溪流,环绕整个村落,自东向西潺潺而过,这便是“西溪”村的由来。它始于唐代中和年间,迄今己有1100多年的历史,所以,现今人们都习惯地称作“千年西溪”。
西溪村的旺族是李氏和朱氏。李氏的先祖是李泌,祖籍京北(西安),历仕唐肃宗、代宗和德宗三朝礼部尚书、大学士、至宰相,并被封为邺侯。李泌的儿子李繁、荫袭父爵,官至太常博士、大理寺少卿、弘文馆学士。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李繁被贬谪处州任刺史,任内政绩卓著,兴建了孔庙,始开了处州州学先河。他的第五代李舒于唐中和年间(881-884),“备员郡庠,宾舆于朝道,经西溪,观山水之秀,相宅居焉”。当时,李舒看中了西溪山环水绕的秀丽景色,又有处州最早的“官道”——通京古道(稽勾古道)的便利,才率族人迁移至此,以耕读传家,成为西溪李氏之始祖的。
而朱氏的祖籍在江西婺源,朱连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任温州瑞安通判。传其后代,于公元1250年左右为避乱,跋涉锦溪,定居于此。之后,子孙繁衍,成为了处州西溪李氏外的又一大望族。
李氏、朱氏在西溪定居后,以及徐氏人家的迁入,皆以诗书传家,耕读立世,尤以以德治家、以德治族、以德治村堪称“浙南乡土村落中的典范”,也为西溪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古时的西溪,农商兴盛,各路富商巨贾云集于此,是莲都区西北角主要农贸集散地。最早的通京古道从村落的街道中贯穿南北,纵横相连的逼仄村道,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从街道两旁遗存的各式各样的店铺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鳞次密集。迄今遗存的除有清、民国时期的大量古民居和传世文物,店铺货栈外,还有禅院遗址、山门、古井等等,从村口一直延伸至村尾,形成了一条狭长的历史文化街区,只要一进入西溪,就能感受到其浓厚的古朴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南极星辉”、“长发其祥”、“与德为邻”、“怀古山房”、“温慈惠和"、“钦荣庆慈”、“楚宝为家”、“陇西旧家”、“奎壁联辉”、“山川环拱”等民居,处处都透露着古朴独特和清新雅致的美和西溪人所传承的“耕读传家、诗礼传家、以德治家”的祖训,以及“勤劳、质朴、和善、争光”的品质。另外还有高楼井、李氏宗祠、鹤山禅院、积善庵、文昌阁、观音桥、明觉寺等也保持了历史的风貌。
西溪村民在革命时期,积极投身于红军起义和抗日战争,赢得“红色西溪”的美誉。1930年9月初,西溪约50余名青壮年农民参加了红军起义,地点就在道院。他们别上红袖章,悬挂起红底黑字的“红军”的三角红军旗,仅两天时间,就秘密联络招募了100多人参加,经整训后,就开始了参加革命斗争。
1942年至1944年,日军两次入侵西溪村,西溪村民面对凶残的日寇,毫不畏惧,同仇敌忾,曾消灭十个日本兵。
悠久的西溪历史也孕育了深厚的民间文化。在西溪,民间有花灯闹元宵的习俗,历史悠久,狮子灯就是其中的一种。
西溪十景:锦溪西流、环山水月、角井醴泉、东山锦屏、金山列翠、鳌峰魁楼、北峰笔架、文笔含英、鹤山禅院、天马南向。
西溪于2006年6月2日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同年,经层层选拔评选,获“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荣誉称号,西溪村内保存的古民居有:“南极星辉”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面宽24.5米,通进深33米。二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中堂明间挂有古匾“经明”,上款为“钦命礼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全省学政加三级吴钟骏为”,下款“大清咸丰贰年(1852)岁次壬子仲春毂旦贡生李廷材立”。另有一古匾破损严重,“杏林春暖”,上款为“钦命□□□处金等地方总镇调任云南鹤□□□世袭之骑尉高明德为”;下款“大清道光十有四年(1834)岁次甲午促春月毂旦丽水学庠生李生成立”。古香桌保存完好。门墙青砖砌筑。门外有一对旗杆石。外大门旁有一口古井,已沽。
“长茵其祥”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350平方米,通面宽19米,通进深19.5米。青瓦,二层硬山顶重檐。梁架穿斗抬梁混合。中堂明间挂有古匾“培德堂”,上款为“道光廿二年(1842)壬寅正月吉旦”,下款为“李生熊立”。门窗雕刻花瓶等图案。砖质门墙。门额上墨书“长茵其祥”,字迹模糊。
“与德为邻”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宽23.5米,通进深38米。二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重檐。内部木
构件雕刻精细,部分门窗已被改或被卖。正门门墙砖质,石质门框,墙檐花砖叠砌,两侧山墙为土夯五花马头墙。门额上砖雕阳文“紫辉映瑞”,行书。外门砖砌门框。门额上墨书“与德为邻”,楷书。两侧土夯卷棚山墙。房主为道光年拔贡朱有章。朱有章进士出生,曾任四川奉节知县。
“怀古山房”艮居,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350平方米,通面宽22米,通进深16.50米。一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内部构件雕刻简洁。砖质门框,门额上墨书“怀古山房”,行楷。门墙檐花砖叠砌。施勾头滴水,墙檐口有绘画。两侧土夯四花马头墙。门前尚保留一对旗杆石。原为“与德为邻”房主的私塾。
沛国|日家“温慈惠和”,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900平方米,通面宽24米,通进深41米。青瓦,二层硬山顶重檐。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内部雕刻简洁,天井设两个2.27x2.63米的水池(现为花坛),花坛石栏上阴刻“咸丰癸丑年(1853)建”,“放生池”等。外大门砖质门墙成八字形,门额上书“沛国旧家”。内正门门额砖雕阳文“温慈惠和”,楷书。门檐花砖叠砌,檐口有众多不同篆书“寿”字,施勾头滴水。石质门框。“温慈惠和”和“钦荣庆慈”为朱有章两个儿子同时所盖。
沛国旧家“钦荣庆慈”,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750平方米,通面宽24米,通进深31米。青瓦,二层硬山顶重檐。梁架穿斗抬梁混合。青砖质门墙,墙檐花砖叠砌,施勾头滴水,门额上砖雕阳文“钦荣庆慈”行楷。两侧土夯卷棚山墙。
“楚宝为家”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780平方米,通面宽23.5米,通进深33米。二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青砖门墙。大门门额上砖雕阳文“楚宝为家”,行书。左边门“蘭芳”,右边“桂馥”,行书。门墙两边用的砖雕一百个不同写法篆书“寿”字嵌成百寿图墙面,各边五十个,十分珍贵。现尚存三十二个。墙檐花砖叠砌,并有不同的砖雕“寿” 字镶嵌。两侧山墙为土夯五花头墙,檐口有绘画。
“陇西旧家”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积约1100平方米,通面宽25.5米,通进深42米。二进式,一进与二进之间用土夯五花马头墙作防火墙分割。青瓦,二层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楼层檐裙墙用木板封钉。青砖质门墙。在远离大门近30米处又有一亭式大门,门额上墨书“陇西旧家”四字,楷书。前有一堵土夯照壁,墨书一个大“福”字,以及墙檐口绘诗词、暗
八仙图案。
“奎壁联辉”民居,清代建筑。坐东南向西北。面积约1150平方米,通面宽25.5米,通进深45米。二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中堂七开间,部分门窗雕刻较有特色,刻有楼阁、塔、鸟等。前堂曾被火烧,后重建结构有变化。楼层檐裙墙用木板封钉。门墙青砖水磨,门额上砖雕阳文 “奎壁联辉”四字,楷书,已被磨损。两侧山墙为砖质五花马头墙。
李氏古居,清代建筑。坐东南向西北。面积约680平方米,通面宽27米,通进深25.5米。一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大门墙体青砖质,两侧五花马头墙,大门门额字迹已损,无法辨认,施勾头滴水,保存较好。天井由精选卵石铺就,中间是直径2.88米的八卦阴阳图案,用两种颜色卵石铺成。
“沛国旧家”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向东。面积约880平方米,通面宽24米,通进深37米。二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重檐。梁架穿斗抬梁混合。青砖质门墙。门额上砖雕阳文“沛国旧家”,行书。墙檐花砖叠砌。两侧山墙为土夯五花马头墙。房屋破损严重,二进一侧厢房,次稍间已拆改。
“山川环拱”民居,清代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积约650平方米,通面宽20.5米,通进深32.5米。二进式。青瓦,二层硬山顶重檐。梁架穿斗抬梁混合。房屋建筑不规整,二进厢房另向西南方向开设大门。
西溪村其它古建筑:
李氏宗祠位于西溪村中部,坐西北向东南。明嘉靖二十三年(1834年)在唐光启三年(887)建的繁公祠堂原基上改建成宣义公宗祠,清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同治,以及民国等年间均有修缮,其建筑为1999年又重新修缮。面积约585平方米,通面宽22.0米,通进深25.5米。面阔五开间。青瓦硬山顶。梁架抬梁穿斗混合。牛腿、斗拱、雀替上的人物等图案雕刻较精细,牛腿采用镂空雕刻。2005年在李氏宗祠创建了西溪农耕民俗博物馆,陈列了农耕民俗文物。
李氏宗祠在西溪村南侧村口,坐东北向西南,原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现前厅和厢房均已拆除,新建乡政府宿舍。仅保留正厅。且已被用于乡政府食堂用房。原正厅五开间,梁柱用材粗大,结构尚存,原貌高大雄伟。
朱氏宗祠位于西溪村南侧村口,清代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积约300平方米,通面宽19米,通进深26米。青瓦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由正厅、厢房、戏台等组成。正厅五开间,通面宽15米,戏台、大门等均已改造。
高楼井位于西溪村北侧,清代。卵石砌筑。井深2.30米,井腹1.50米,井圈青石质,高0.8米,沿口径0.50米,截面内口圆形,外八角形,故也称八角井,井水清澈。据道光二十六年刊本《丽水县志》载:“高楼井,在县北六十里西溪庄。深不盈丈,而亢旱不竭。”
观音桥,现又叫“水月阁”,位于西溪村村口,据民国十五年《丽水县志》载:“观音桥,在县北六十里西溪,宣统元年里人捐建。”原为木构八字架桥和廊屋组成,桥中央置观音阁。据清道光十六年《丽水志稿》载西溪桥,县西北六十里,(观音桥)”。(注:该《志稿》中,将太平、洪渡、西溪等都列为县西北,应为县北)该桥应为在原“西溪桥”桥址上重建,宣统元年,李柏树、李文奎等村民捐资进行修建。2005年末,西溪村民集资重建,取名“水月阁”。
(江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