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金馆和孝子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37
颗粒名称: 却金馆和孝子坊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7
页码: 一八一-一八七
摘要: 却金馆村隶属于莲都区双黄乡,位于丽水至缙云的栝苍古道上,距处州府城与缙云县城各45里。南宋迁都临安后,这条栝苍古道就开辟为通京大道,元、明、清三代此道均为驿传干线。历史上,这里也是栝苍古道的重要驿站。牌坊为灰砾岩质。坐北向南。系石凿仿木建筑结构,四柱三间牌坊。通面宽6.0米,通高5.30为。明间宽2.58米,枋柱高3.75米,门净空高2.81米。柱下承以宽0.43米,高0.51米,纵长1.78米的奠磉石(柱顶石)。
关键词: 古塔 灵鹫寺石塔

内容

却金馆村隶属于莲都区双黄乡,位于丽水至缙云的栝苍古道上,距处州府城与缙云县城各45里。南宋迁都临安后,这条栝苍古道就开辟为通京大道,元、明、清三代此道均为驿传干线。历史上,这里也是栝苍古道的重要驿站。
  早在宋代,这里就开有民间旅店,人们称之为刘山铺;到了元代,设有官方驿站,遂更名为刘山驿。本来,这个村落和旅铺,如其他地方一样的平常,接待着往来客人。但明朝宣德七年(1432)温州知府何文渊途经这里时发生的一件“却金”故事,被温、处两地人民世世代代加以传颂,并因此被人们更名为却金馆。明清以来,先后有不少文人、名士,包括多任处州知府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词。四百多年后的道光年间,却金馆村民陈登朝“泣墓守孝”的美德也为世人所称赞,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张铣以“纯孝”详请,并奉旨建坊,于清咸丰元年 (1851年)十月建成“孝子”石牌坊。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庚戌年(1430)五月,何文渊到温州任知府,其任中何文渊需到京城拜见圣上时,夜宿冯公岭。温州属永嘉县丞于建派子间道怀金赠公,被婉言谢绝,而羞愧地退下返回。过往的其他客人听说后很感动,就在何文渊住的旅邸墙上写了“却金馆”三个大字。后来地方官员就在当地建造了一座“却金亭”,以“却金馆”三字立坊,以志纪念,教育后人。
  何文渊(1385-1457),字巨川,初号东园,晚号钝庵,江西广昌县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监察御使,历按山东、四川。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起任温州知府。“任初,至问民疾苦,察政得失,凡所举行兴利除害之事。未朞月,政化大洽,号称平治,为循吏第一”。他在任6年,处处顺应民心,为政清廉, “无锱铢取于民,布裘蔬食,处之怡然”。因而官升至刑部右侍郎。
  关于何文渊“却金”故事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其得意门生章纶,他曾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处州府志》的《重修却金馆记》中,云“广昌何公文渊宣德中守温时,以朝觐之京,道经栝苍冯公岭,夜宿旅邸。永嘉县丞于建遣其子,间道怀金赠公。公笑而却之,其人惭而退。过客闻之,遂书'却金馆'三字于壁。有司因就其地创造亭馆一区,且以'却金馆'三字立坊揭事于道左。”那么,何文渊“朝觐之京”时,具体是什么时间呢?而在章纶认为“廉君子之行乃分内之一也,古人守之为常事”的宣德年间,对“于建遣其子,间道怀金赠公”和何文渊却金之事为什么会在民众中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呢?
  何文渊“朝觐之京”,却金的具体时间在章纶的《前郡守何公祠记》中有载,“比三年,公当朝觐”(明弘治版《温州府志》)。朝觐考核之制始于洪武十一年,至洪武十四年,已成为定制(《明史》选举三)。何文渊到温州任知府,是在明宣德庚戌年(1430)五月,“比三年”,应该就是他到任的第三年,即明宣德七年(1432),按明制,该是他回京都届中考核的时间。在章纶的另一篇《吏部尚书何公行状》中,记载的时间则更加具体,是“壬子(1432)冬十月入觐道经括苍冯公”(《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七)。这说明“却金”的事是在明宣德七年(1432)冬十月发生的,明成化十六年(1480)章纶写《重修却金馆记》时,距“却金”故事发生已经四十八年。
  关于何文渊“朝觐之京”的却金故事还有个版本,并被广泛的引用宣传,这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明嘉靖七年(1528)处州知府潘润的《重修却金馆记》,他写道:
  丙戌(1526)承乏栝郡,过淮阳谒南屏高先生,曰:“昔广昌何公讳文渊者,守温
  时,有惠政于民,且持已甚廉。去之日,囊橐萧然,无可为行费。永嘉丞于建遣其子率五邑之民,醵金若干镒,追至栝之俞岭,固赠之。公掷金于地,不顾而去。民以金建亭其地,扁曰'却金'。温先哲少宗伯章公尝表其事于石矣。斯举也,公之廉,民之义,盖两得之。近年当道,谓此不足尚,乃易扁仆碑,何为者哉!今子蒞栝请易置之,以励颓风。”由于潘润到处州时,“适岁歉,赈济民困方殷。未几,贼寇横作,抚捕且急。”这样,不知不觉,“倏忽二年,稍觉政通人和,而此念尚在,乃简郡志,得章公之文而读之,不容不高尚之也”。
  明嘉靖五年(1526),潘润到处州任知府途中,过淮阳南屏拜见其老师高先生,师徒二人对“近年当道,谓此不足尚”,特别是对“乃易扁仆碑,何为者哉!”甚是愤愤不平,因此高老先生嘱潘润“今子莅括请易置之,以励颓风”。潘润到处州两年后,即嘉靖七年(1528),“稍觉政通人和”,即遵照其恩师的嘱咐,捐献俸薪,对“却金馆”等进行修茸,重新将“却金”的匾额挂于亭中,并写了碑记,“因以表高公(恩师高先生)好古之义,而并以劝世之矫情者”,也对那些淡化何公却金之举,并“谓此不足尚”的地方官吏们,“正予之所企慕,愿学而未能者,谨诺之比。”它表达了民众对官府及官吏“清正为民,清廉做官”的一种热切期盼。
  据章纶《前郡守何公祠记》中载,何文渊抵京之后,与其同一批被荐举的另八位知府,都因为政绩卓著,被宣宗皇帝招“至便殿,赐勅宴劳,又赐御制《招隐》诗。”被皇上招至便殿设宴招待是当时朝觐考核后最高的待遇。这其中还有不同的规格,据《明史》中载:“称职而无过者为上,赐坐而宴。有过而称职者为中,宴而不坐。有过而不称职者为下,不预宴,序立于门,宴者出,然后退。”所以,明万历十五年(1587),浙江巡抚温纯在《修却金馆记》中写到,“当公诣阙下,便殿一见,已属稀阔,而又赐之宴,赐之诗,以宠其行。至赐玺书增秩,寥寥干百年未有行者,而亦自公得之。”受到宣宗皇帝的赐坐而宴,何文渊受到极大鼓舞,回到温州复任后,干劲十足,热情更高,因此,“政益修,民益化”,“嘉绩不可殚举”,在当时,时称循吏第一。浙江布政使黄泽以其治行奏报朝廷,朝廷给予赐玺书增秩,而礼部尚书胡滢则向皇上推荐何文渊,升刑部右侍郎。由于何文渊在温州知府任上深得民心,吏民对他感恩戴德,建立了深厚感情,所以,离任临行之时,“官吏军民累万世流芳攀号留焉,公亦欷觑慰谕”,隔江对岸也有数千居民“望舟而拜泣”,其情形甚是感人。温州的民众官兵为表达对何文渊的思念之情,曾立《何公文渊画像碑》于东瓯(王)庙的左庑,供人祭祀。明成化十六年(1480)四月,何文渊的江西老乡、进士刘逊到永嘉任县令,“凡所以养士亲民者,一以公为师”,民众也相当悦服。后来,“四隅乡约之士”共同商议,卜地在原祠之南建起祠祭祀何公,并立碑纪何公事迹。因何公门生章纶“知公最详”,所以,贻书章纶撰写碑文,章纶为此就写了《前郡守何公祠记》。
  岁月沧桑,自明朝宣德七年(1432)地方官吏因就其地创造一座“却金亭”,并以'却金馆'三字立坊,和揭表其事在栝苍古道路旁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的修葺和扩建。有文献记载的比较大的修缮是:第一次是明成化十六年(1480),距“却金”故事发生约五十余年。这时的“亭馆如旧,而坊额渐有朽腐”。温州府知府三山人项澄捐出俸金,托处州挥使余昶进行修葺。修成之后,项澄嘱何文渊的得意门生章纶写了《重修却金馆记》,章纶在《记》中,更是感慨于“廉君子之行乃分内之一节也,古人守之为常事,今人守之为难能,然则却金之馆可不表而出之为世劝哉! ”, “尝表其事于石矣”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何文渊生平事迹,倡导为官清廉乃份内常事之风尚,为后人了解何文渊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第二次是明嘉靖七年(1528),距何文渊“却金”故事发生已经约一百年。这时,由于当时地方上的一些官吏“谓此不足尚”,己经将“却金馆”的扁藏起,章纶《重修却金馆记》的碑记也被放倒。处州知府潘润受其恩师高老先生嘱托,“今子莅括请易置之,以励颓风”。潘润“捐俸市石,刻之亭阴,复颜旧扁于亭”,“以表高公好古之意,而并以劝世之矫情者。”
  第三次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距何文渊“却金”故事发生已经约一百五十五年,距上一次潘润修葺也已经五十九年。万历十四年(1586)夏,钦差、提督军务、巡抚浙江等处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关西人温纯,巡海上过东瓯,从栝苍古道经过,曾路过并夜宿却金馆,“独憩公馆下,徘徊不忍去”。当时,“馆稍稍就圮,而规制陋不可以风”。说明这时的“却金馆”已经是面目全非,破损得都不足以遮挡风雨。分守胡绪,兵使蔡廷臣,括苍守喻均,前丽水令吴思学,都是何文渊的江西老乡,几个老乡“聚而谋所以新之”,但资金尚不足,又想通过发动所有在浙东西做官的江西老乡凑足资金,浙江巡抚温纯深受感动,也“斥羡金,及庾中之陈佐其费(即用官库的积余补充修馆的费用),仍令恢其规制,以示崇重”这次修建因为参与人数多,资金筹措的也充分,又有浙江巡抚温纯的亲自参与和调用资金,所以,修建规模也很大。经过三个月整修,“却金馆”面貌焕然一新。“前为大门,门俯官道,门之内为厅事,厅事之后为堂,窿然附于堂者为碑亭,翼然起于左右者为厢房。计地则廓而增于旧者十之四,计楹而新增于旧者十之五,计崇卑则耸而增于旧者十之三,轮奂备美,具瞻弥严,凭轼结靷,而过馆下者,不啻奉公之仪形而色动心沐矣!”
  浙江巡抚温纯在《修却金馆碑记》中写道:“余自被命抚浙,抑窺主上明圣,锐意吏治,宛然章皇帝家法,敢不夙夜兢兢,妄失堕数,分别郡吏为主上言之,其为士民所习服而安焉者。授公为东瓯故事,今久于其地而不骤迁,以竟其所施,主上幸过听輙久,而请假令他日,诸郡吏有仿佛公者出焉,则余庶几籍手报主上哉!是今日修馆意也。”碑现立于却金馆旧址前,碑高195厘米,宽97厘米,圆形碑额。碑额篆书“修却金馆碑记”,字径10.5X13厘米。碑文楷体,直书28行,碑文27行,满行57字。
  第四次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距何文渊“却金”故事发生已经约二百五十八年。处州知府刘廷玑带头捐资重修和扩建了却金馆,并立碑记,详细地记述了维修的经过、方法、扩建规模以及维修资金的来源和维修的时间。“馆舍离郡城四十五里,其去缙云县亦四十五里,实往来车节所憩息投止处。层山环抱,烟云缭绕,细民之开张旅寓者,夹道而居焉。惜乎,官舍之沦于榛莽,而民居之,不足以停过客也。余承乏栝土,甫下车即值季省会,旋复署,杭篆者二,理臬篆者一,更值圣驾南巡日,奔走吴山越水间,凡此一去一还,而却金废址定雨入眉睫,心罔不怦怦动也。往来既熟,百姓不余避,乃诣余请曰:'公之治栝,城垣既高固矣,河水既流通矣,宾宫既华壮,义学既设复矣,他如试馆皆己改修,郡乘皆辑续举。凡为民为士者诸大毕,举顾于往来宾旅,当何惜此数椽?’为余唯唯曰: '修废举坠此地方实事也,余何敢让焉?,于是材木购诸山,无烦转徙之遥也; 砖瓦就以陶,不假人夫之力也。先是内外堂两层,门一层。余更扩其倚山半壁为楼一带,于其后。其前后层相接处复为两厢以翼之。观者遂谓高广于前也。是役也,起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之冬十月,落成于康熙三十年(1691)之秋七月。凡诸匠作每日所给银,出自余及诸僚属者若干,出自东瓯在位诸君子者若干。”(清知府刘廷玑《重建却金馆碑记》)
  刘廷玑还写道“因念昔之东瓯名守于是馆而却金,今之东瓯诸君又因是馆而捐金,后光辉映之下,不益使邻封籍色哉”。虽然由于时代的陵替,岁月的更迭,现今这一深得百姓敬仰,清官廉吏赞颂的“却金馆”、“却金亭”,己荡然无存,但人们仍能从崇尚清廉的地方官吏给后人留下的碑记,以及从却金“孝子坊”位于却金馆村南侧村口,栝苍古道从牌坊下穿行。”孝子坊”是为朝廷旌表孝子陈登朝孝敬长辈、“泣墓守孝”的美德而树立的。村民陈登朝在其父去世后,在墓坟前搭庐守孝三馆这个地名,追忆何文渊“却金”的高风亮节。年,为人称赞。道光二十六年(1846),当时的知县张铳以“纯孝”详请,并奉旨建坊。据清光绪三年(1877)《处州府志》记载:“陈登朝,丽水人,父殁,庐於墓,以孝称。知县张铣详请建孝子坊。”另据项士元《仙都纪游》记载:民国十年(1921)时,在村中还曾保留有堂三间、翼两厢的陈登朝孝子《明庐》,庐内中悬道光二十九年(1849)钦褒的《纯孝》匾额。“孝子坊”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十月建成。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却金馆村陈登朝“泣墓”守孝的事迹,是何文渊最先上奏给皇帝的说法。
  但何文渊在此“却金”是明朝宣德年间,陈登朝“泣墓”守孝是道光年间,两者相差了约四百多年。
  牌坊为灰砾岩质。坐北向南。系石凿仿木建筑结构,四柱三间牌坊。通面宽6.0米,通高5.30为。明间宽2.58米,枋柱高3.75米,门净空高2.81米。柱下承以宽0.43米,高0.51米,纵长1.78米的奠磉石(柱顶石)。明间额枋月梁式,雀替刻“暗八仙”图案。上枋中部浮雕“鲤鱼跃龙门”。两侧辅以“暗八仙”图案。上、下枋间嵌夹石板一块,中部采用隐地起翘法刻“孝子”二字,楷书。两侧采用阴刻法,右侧5行,满行9字。“皇清咸丰元年(1851年)孟冬月建钦命浙江巡抚部院存浙闽总督部堂刘浙江全省学政赵三大宪会同题奏”。左侧12行,刻其弟、子、孙的名字,楷书。南北两面图案、文字相同。明间两柱均用高1.55米,厚0.14米的抱鼓石支撑。明间顶部原有“圣旨”碑和一对石狮子,现散落村民家中。次间上枋刻卷草,下枋成月梁形,下承以1/4圆的雀替,上、下枋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敝,两侧稍低的3个门道。旧时,凡经过留有“圣旨”的牌坊或门楼时,文官一律下轿、武官则一律下马,以示尊敬。如今,村口的孝子坊又在张扬陈登朝泣墓守孝的感人事迹,昭示后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美德。目前,丽水市、莲都区有关部门,正将却金馆村,作为“廉政教育基地”,并将积极争取申报为“历史文化名村”。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
刘廷玑
相关人物
何文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