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石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33
颗粒名称: 陈村石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一七二-一七三
摘要: 陈村石塔座落在距离莲都区联城镇陈村东约500米,金弄口村西约800米(港前线6K+350米)旁的高约30米的山坡上。塔为石质,建于明代。通高666厘米,为六面七层实心塔,逐层收分。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为变体须弥座,平面为正六边形,边长约60厘米,高37厘米,在塔基座下另就山势凿成台基,内侧二级,外侧五级。
关键词: 古塔 陈村石塔

内容

对厦河塔和巾山塔,以及万象山上的灵鹫寺石塔,丽水人并不陌生,但在丽水市区到老竹镇东西岩景区的沿途公路旁有一座石塔却鲜为人知,这就是陈村石塔。陈村石塔座落在距离莲都区联城镇陈村东约500米,金弄口村西约800米(港前线6K+350米)旁的高约30米的山坡上。塔为石质,建于明代。通高666厘米,为六面七层实心塔,逐层收分。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为变体须弥座,平面为正六边形,边长约60厘米,高37厘米,在塔基座下另就山势凿成台基,内侧二级,外侧五级。底层塔身边长约36厘米,逐层收分约2厘米。各层塔身均为一整体的六面棱柱体,六面均用减地隐起法分别雕刻出塔身倚柱(转角边棱)和枋、神龛以及人物造像。底层塔身刻有武士像,二至七层刻有形态相似的坐姿佛像。雕刻手法简洁,佛像皆螺髻,结跏跌坐状,双手叠置足上,均以一层覆莲和仰莲承托。塔檐弧形外展。塔刹由华盖、相轮和宝珠组成,华盖之上相轮层层叠置并逐渐收分,顶置宝珠,线条非常流畅。塔刹于1957年坠毁,1984年修复。整座石塔挺拔秀美。该塔是研究明代佛塔建筑工艺的实物例证。200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陈村石塔的来历,确切的建造时间目前尚无史料可考证,在民间有许多传说。据陈村一位七十多的村民讲述,其小时曾听老人们说,当地人将石塔所在的山叫雄山,而它对面的就叫雌山。从前,由于雌雄山常常交媾在一起,阻断了宣平溪的水流,使位于上游的陈村常常饱受水患。一位好心的神仙,看到陈村常受水患侵扰而不忍,就将石塔从距陈村十多里的黄村,移到现址,用佛塔的力量镇住了水患,保全了上游的平安。据说在黄村至今还能看到该塔原来的塔基印迹。事实上,由于自然地理的一些因素,塔所在的山体向宣平溪凸出,水流在此地有一个大的转弯,常形成一定的回流,特别是遇到山洪瀑雨,大弯致泄洪不畅,使其上游遭受洪水淹没。这是善良的先祖们,利用中国特有的风水学理论,想籍借佛塔的力量,镇住溪水,保护家园。实际上它是一座在风水的名义下,来“培风脉,纪地灵,壮人文,正风俗”的镇河宝塔。
  陈村石塔就位于丽水城区至老竹镇东西岩景区的沿途公路旁,人们可以在欣赏东西岩的美丽景色和领略老竹畲族自治镇的畲族风情的同时,也可留心观赏一下公路旁秀美的陈村石塔。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