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河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32
颗粒名称: 厦河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一六八-一七一
摘要: 厦河塔是丽水古城的重要方位标志之一,它造型挺拔秀美,与丽水古城遗址、巾山塔隔江相望,相映生辉。它矗立于岩顶,南有青山环抱,下有浩淼瓯江相衬托,更显巍峨壮观。它临江而建,意在镇江水,护城池,是一座依风水学说而建的文峰塔。
关键词: 古塔 厦河塔

内容

厦河塔是丽水古城的重要方位标志之一,它造型挺拔秀美,与丽水古城遗址、巾山塔隔江相望,相映生辉。它矗立于岩顶,南有青山环抱,下有浩淼瓯江相衬托,更显巍峨壮观。它临江而建,意在镇江水,护城池,是一座依风水学说而建的文峰塔。
  厦河塔位于莲都区紫金办事处水东塔下村西佛头岩土,依山临水。是丽水城东南入口处,金丽温铁路、330国道金丽温段及新建的过境公路都从塔下穿过。远方来客无论从水路或陆路,临进丽水城区,远远就能看见高耸的厦河塔,它是丽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位标志。
  厦河塔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枫谷始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建成竣工,历时近十年。
  厦河塔为楼阁式砖塔,塔筑于山体岩石上,塔身八面九层,约38.48米。
  由基座、塔身及塔刹三部分组成。整个塔体除塔基用块石砌筑外,塔身、塔顶全部为青砖筑造,塔顶上置铸铁塔刹。
  基座为正八角形,低矮简洁,用经加工的花岗岩块石垒砌成三级,高约1.0米。因地势高低差异,离地的距离不尽相同。
  塔身青砖砌筑,高约30.8米,截面呈八角形,逐层收分,塔心中空,结构上采用“壁内折上式”,即塔壁中置砖砌梯旋转登道,可层层登临,及至七层。底层内壁边长1.8米,西北面开拱券门,地面平铺青砖。二至七层均设阁楼板,塔壁每面间隔开壶门,券顶用青砖作花边状,每层四门方向逐层错开,其余四面内壁各设一个壁龛。八至九层不做楼层,八层底部架十字木梁,上承塔刹木,九层底架井形木梁;未设门和壁龛,为封闭形塔身。每层塔檐用菱角牙子砖叠涩挑出,一层挑出六道,二至五层挑出五道,五层以上减为四道,转角部位的菱角牙子为方型转角,两端生起,塔檐略弧,檐角翘起,造型优美而富有向上感,檐面以方砖平缝铺砌。一至四层檐下均施砖制一斗三升斗拱,转角、补间各一攒,其上菱角牙砖、平砖相间叠出,檐角有起翘。二层以上各面相间辟门壶或作假门。塔身转角处有砖砌倚柱,上施额枋;五层以上无斗拱和倚柱。塔内壁素面,外壁层层错缝长身砌就,表面平整,砌出线脚,外涂白灰,因年代久远有剥落,更显古朴。
  塔顶用砖砌筑而成,上置塔刹,粗大的塔刹木为御狂风下插至七层顶,坐落在十字横梁中心。据史料记载:塔顶于清嘉庆十七年(1822)春二月二十三日,被大风吹落,飘坠到江对岸。其形制不详,1980年维护时做成宝顶,2002年维修、复原塔刹,每层塔体现均用扁铁板加固。塔顶及各层檐角装置避雷设施。
  塔刹铁质,由覆钵、宝珠、露盘、三重相轮、宝盖及葫芦形宝顶组成。
  塔砖铭文分布在整个塔身,分别有“大”、“明”、“国”、“万历丁亥”、“東”、“十一”、以及“V”等符号。这些都是重要的断代依据。
  塔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古塔本身的表现已超过其作为建筑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且还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仍至风水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厦河塔同样具备这些价值,既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又不失其独特的创造性。厦河塔结构严谨,构筑精巧,局部位置如门、斗拱、塔檐等做工精细,有自己的特色。塔基稳固,塔壁厚实,砌筑讲究,塔刹木下插至七层顶部,采用壁内折上式,壶门各层错开等等,处理方式极为科学,增强了塔的刚度和整体的坚固。该塔二十世纪80年代前无维修记录,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原貌,这在明代塔中所少见,是明代砖制塔的难得实物资料。在建筑艺术及建筑工程技术方面有值得借鉴处。
  厦河塔作为风水塔,是一种象征性建筑,属于神权思想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认识和经济状况。对研究地方史和民风民俗都有重要价值。
  厦河塔临江而建,意在镇江水,护城池,是一座依风水学说而建的文峰塔。明万历年间,推官文似韩的《佛头岩塔记》,记载了厦河塔营造初衷:“以栝人文未畅,从郡大夫士之欲,作塔以发山川之奇……”,并称:“栝苍山川纠缪,自昔多奇士,青田刘公〔基〕功业文章,不以科名显,即龙泉叶公〔子奇〕与金华宋公[濂]并为明初文学之宗。而松阳叶公〔希贤(彐庵)〕亦与方逊志幽显抗节,无事科名也。顾今多制科,诸大夫士欲借助山川之灵, 且栝东山丽、云、龙、松、缙、遂诸邑之水,皆出其下,而以一山当之,真萃秀之区也。……而塔其巅,真足发山川之奇哉,第山川以发胸中之奇耳。仰观俯睇,令人若有千霄映斗之文而出,有壁立千仞之节。所称括苍先达之风,将复出并兴,盖虽得山川之助,而实自露其奇也……”全篇未提佛教与寺庙、只论人文与风水,说明当时的塔已逐渐脱离了佛教的范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塔的另一种崇拜心理,让其倡一邦文运。明清时期,民间风水之术盛行,厦河塔正是时代自然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外厦河塔历经十年才建成,也从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
  厦河塔所处的佛头岩是括苍山的余脉,史志视其为郡之左臂,与其一江之隔的连绵群山发脉于龙泉县黄鹤岭,为郡之右臂,大溪、好溪在此汇合成瓯江,佛头岩“岩石作山鄂,砥柱中流”,是城东之咽喉,地势复杂,风景旖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知府俞枫谷在最初选址时考虑的是“且栝东山丽、云、龙、松、缙、遂诸邑之水……而以一山当之,真萃秀之区也。”等风水因素,客观上却形成了丽水古城的一大重要景观。
  厦河塔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代表丽水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与丽水人民风雨同舟四百余年,它的存亡已深扎于丽水市民的心中。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它的保护。1980年丽水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加固维修。1984年公布为丽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丽水市人民政府拨款,由浙江匀碧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进行维修,加固塔基,重做塔刹,更换刹杆木和阁楼板,维修塔檐塔顶,清除杂草并加固,安装防雷设施。在塔四周安装射灯。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