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31
颗粒名称: 巾山塔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一六三-一六七
摘要: 塔原为佛教特有的一种建筑物,汉代它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并得到了改造和创新。巾山塔就不是一座单纯的佛塔,它是融佛道人物造像于一塔, 构成了一个奇特的神界,说明元明时期中国古塔己逐步跳出了佛教戒律的圈子,它是丽水民间宗教信仰真实面貌的缩影。
关键词: 古塔 巾山塔

内容

塔原为佛教特有的一种建筑物,汉代它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并得到了改造和创新。巾山塔就不是一座单纯的佛塔,它是融佛道人物造像于一塔, 构成了一个奇特的神界,说明元明时期中国古塔己逐步跳出了佛教戒律的圈子,它是丽水民间宗教信仰真实面貌的缩影。
  巾山塔位于距丽水市城区3.5公里,海拔约317米的巾山之巅。它和市区隔江相望,与厦河塔遥相呼应。塔以山名,始建年代不详,在明正统三年 (1438)张懋丞《元妙观碑》有载:“观有寥阳殿,向巾子山(即巾山),山有塔 ……” 。从巾山塔的风格和结构看,文中所指之塔即现存巾山塔,建造年代应在明正统三年之前。另明万历七年(1579)刊本《栝苍汇纪》载:“南明山东为巾子山,其形如巾。山顶有塔,尝(曾)为雷击,俗称天嗔塔。”巾山塔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行过重修。《丽水县志》(道光二十六年刻本)载:“巾子山在南明山东南,以其形名,顶有浮图,相轮己失,始建之年无考,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张铣倡绅士重修,匝月合尖焉”。现为丽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塔基内陷,塔壁变形,致连接塔壁的石梁断裂,严重影响塔体安全,于二OO五年进行整体落架维修。
  巾山塔高约13.23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为六面七层,逐层收分。塔基平面为正六边形,底部边长2.5米,高0.5米,由刻成简单的须弥座块石砌成两级,第一层辟有高1.65米,宽0.70米的对应拱券门。塔身为楼阁式,塔壁厚实,内为空筒式,在三、五层底各架石梁一条,石梁上设半圆石楼板,沿内壁悬挑踏跺可旋转而上至五层。塔身倚柱为方形长条石,上置枋,承托飞檐,飞檐翼角微翘,雕出方形棱角椽和筒板瓦形,使整座石塔庄重而不失灵巧。
  塔墙一至四层每层有对应券门两个相互通透,第五、六层券门只一个, 第七层不开券门,各层券门错开。在塔的二层、四至七层外壁辟有券形壁龛, 镶嵌着篆、隶、楷书体题记和浮雕造像,其中第二层外壁有四个,龛内嵌竖刻篆、隶、楷书体“南无阿弥陀佛”石碑;第三层外壁有隶书题记“道光乙已年(1845年)冬丽水县知县张铣重修此塔”、篆书题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二月十八日王尚赓来书佛号”、以及隶书“邑人杨大烈、朱景熙、颜容、叶向荣、姚廷选役,匠者许富有、杜光美”。(据考:其中的杨大烈、朱景熙、颜容、叶向荣都曾参加《丽水县志》道光二十六年版的编校。)第四层有四个壁龛,浮雕四大(或称护塔)天王像;第五层有三个,均为人物造像;第六层外壁有一个,刻道教人物像,塔内壁供奉莲座观世音像;第七层外壁有四个,刻有道教人物和佛教人物像。
  塔刹:为五层相轮和六角形伞盖。原塔刹已毁,留宝盖底,塔刹于1980年重修时复原。
  道教的三清至尊像整座塔结构完整,粗犷稳重,2005年维修时,对塔体基础下沉等原因造成的裂缝,因风化和遭雷击坍落部分的塔檐,部分损坏的雕刻造像都进行了全面修缮。
  巾山塔的第七层外壁的壁龛内,有三面按顺序排列雕刻着道教的三清至尊像。三清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神。天始天尊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左边为灵宝天尊则手拿如意,右边为道德天尊手拿拂尘。
  另有一个壁龛雕刻一尊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是三世佛之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座阿弥陀佛像为结跏跌坐状,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花置于胸口,下置莲座,表示接引众生之意。
  第六层外壁有一壁龛,雕刻玉皇大帝,玉帝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的冠冕旒,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在道教中,玉帝的地位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大众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其他诸神的众神之王。而在六层内壁则又供奉着一座正对券
  门、凝视正北丽水城区方向的莲座观音菩萨像。菩萨在佛教中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其职责是协助佛普渡众生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而观世音为佛国众菩萨之首,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影响非常高。
  第五层外壁有三个壁龛,内刻三个正襟危坐、头戴平天冠、下置华座的三官大帝像形态相同的人物像。从形象看似道教的三元大帝。三元大帝也称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人们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早期道教中,三官均为十分显要的神明,因与人之祸福荣辱密切相关,故而受到广泛的崇奉。对三官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道书上说,元始天尊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各吐出一婴儿,这三子长大就是尧、舜、禹,此三人有天大之功,成为“万世君师”,后被封为三官大帝。
  第四层外壁的四个壁龛里,浮雕了刻工精细、栩栩如生的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均身穿甲冑,或手持琵琶,或手握宝剑,或手中缠龙,或手执宝伞(或金刚杵),神态庄重。根据清代翟灏《通俗篇》的解释: 四大金刚手里拿的剑象征着“风”;琵琶暗寓“调”;伞表示“雨”;龙代表“顺”;暗示着 “风调雨顺”,寄托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期盼。原本横眉怒目,凶猛威武的护法天神,却被中国老百姓们赋予了美好的温情色彩,充分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本土特色。
  巾山塔的宗教人物造像说明,元明时期中国古塔己逐步跳出了佛教戒律的圈子,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面貌,是民间宗教信仰的缩影,更为宗教信仰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体现了我国多教共奉的独具特色的宗教信仰观。
  巾山塔从选址到建筑设计均体现出宗教文化的内涵。塔内供佛,塔壁刻佛教和道教人物。其刻划风格线条流畅,充分体现佛道教文化的历史印记, 反映了当时丽水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面貌,对研究佛、道教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护塔四大天王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
张铣倡
相关人物
张铣
相关人物
杨大烈
相关人物
朱景熙
相关人物
颜容
相关人物
叶向荣
相关人物
姚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