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山摩崖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27
颗粒名称: 南明山摩崖石刻
分类号: K928.355
页数: 2
页码: 一五三-一五四
摘要: 南明山是浙南名山之一,座落在丽水县南。出丽水县城的南明门,渡过瓯江,徐行片刻,便踏上了南明山径。南明山有飞瀑、美池、丹崖、幽洞……那里修竹茂林长绿,四时花卉竞开,自然布局错落有致,为丽水第一胜境。历代名人题咏唱和不绝,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
关键词: 南明山 摩崖石刻

内容

南明山是浙南名山之一,座落在丽水县南。出丽水县城的南明门,渡过瓯江,徐行片刻,便踏上了南明山径。
  南明山有飞瀑、美池、丹崖、幽洞……那里修竹茂林长绿,四时花卉竞开,自然布局错落有致,为丽水第一胜境。历代名人题咏唱和不绝,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就是在天然岩壁上凿刻文字或摹刻图画。南明山最早的“灵崇”题字刻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朝。摩崖题名之风,以两宋为最盛。
  南明山摩崖石刻发现五十八处,主要分布于石梁、高阳洞和云阁崖等风景点。题刻的内容广泛,有的记载了古代政治家的行踪,有的则是古代艺术大师手迹的传真,有的勒刻了自然灾害的记录,都是宝贵的研究资料。
  石梁是南明山名胜。长十数丈的巨石凌空横亘,古人把它比为“半云”、“悬虹”,也有喻为“玉梁”、“仙桥”的。石梁上密布摩崖二十处,下立明清两代有关南明山游记的碑刻六方。1980年维修时,在石梁上发现北宋元祐八年处州太守关景晖的题刻。关氏任职处州时,曾参与浙江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建筑——通济堰的修理。题刻已被磨去一半,刻上了“石梁”二字。在关景晖所撰《丽水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失落之后,这是第一次发现与关景晖直接有关的刻石资料。
  高阳洞由两石合峙而成,深六丈,高约丈五,有摩崖石刻十五处,多为北宋人所留。“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就摩刻在这里。沈括,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这方摩崖是他察访两浙农田水利,与同僚游览南明胜景时所刻,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在高阳洞口有一著名的洪水题刻:“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石,以告后来。”高阳洞洪水题刻是很有价值的古代水文资料,它为研究宋代丽水的自然灾异和瓯江河道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可靠材料。
  出高阳洞循蹬道而上,就到了云阁崖。这里是南明山最高处,居高临下,溪光山色和闾阎城市尽收眼底。云阁崖断崖如削,有刻石十二处。葛洪的隶书“灵崇”和米芾题的“南明山”是其中的佼佼者。米芾,北宋大书画家。“南明山”三字,用笔俊逸,刻工精到,再现了米芾的艺术风貌。葛洪是晋朝江苏丹徒人,精于炼丹术,曾隐居南明山炼丹。在南明山大殿后,仍保存了他当年炼丹的丹井。“灵崇”二字刻在云阁崖正中,字径二尺,体势矫健,显示了葛洪的书法艺术造诣。
  南明山摩崖题刻于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被重新公布省级文保单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许旭尧)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旭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丽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