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23
颗粒名称: 谭宅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一三五-一三九
摘要: 谭宅是昔日处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院落地处旧府城市井街区,后门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宅院布局达四进,院落高深、气势恢宏,是反映丽水古代建筑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谭宅与小谭宅同为谭氏家族建造,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它们互为衬托,有机组合,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关键词: 古迹 谭宅

内容

谭宅是昔日处州府城首屈一指的豪宅,也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院落地处旧府城市井街区,后门傍水,地理位置优越。宅院布局达四进,院落高深、气势恢宏,是反映丽水古代建筑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谭宅与小谭宅同为谭氏家族建造,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它们互为衬托,有机组合,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谭宅位于丽水市区大众街酱园弄内。大门临酱园弄,北临城内河“东河沿”,顺着河沿向东约八十米出口处,即古城府城墙镇东楼遗址。谭氏故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宅院组成,清中期约乾隆年间,谭家从江西贩卖夏布到丽水,以后便迁居丽水,至第四代时,先后建造了酱园弄谭家住宅,共分建四幢,直至清代末光绪年间全部建成。小谭宅离大众街约30米,距谭宅西侧80米许,两建筑均在酱园弄的北侧,坐北朝南,构造形式、工艺特征基本类同。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在经历了170多年的历史沧桑后,目前仍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它承载着古城府众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并为研究浙南清式住宅提供了典型实例。
  谭宅位于酱园弄48号。建于清道光年间(谭家第四代谭学贵建),宅内墙墨书中有清道光十六年“丙申”、道光十七年“丁酉”年号题记。占地面积约176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纵长方形,通面宽30.30米,通进深55.27米,二层楼,七开间,总体布局为门厅、正厅、后寝、附房四进,各进设天井,两侧为厢房。纵向设有两避弄,迳由避弄至最后一进。宅院内厅堂、廊弄为三合土夯筑地面,施菱形几何纹,起居室为木板铺钉。鼓墩式石柱础,门厅金柱柱础刻如意头纹,其与正厅、厢房回廊檐柱柱础带覆盆式柱顶石,其余为正方形柱顶石。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硬山顶屋面,屋面施方椽,重檐出檐部分铺钉望板,小青瓦阴阳合铺,如意形印花勾头滴水,叠瓦式屋脊,重檐硬山顶。天井四周檐柱上牛腿、雀替有精细的走兽、花鸟、山水等雕刻。隔扇门、窗有花鸟雕刻。二进后天井影墙上绘有壁画、彩绘、山水人物等,旁题黑底红字行书。房屋四周筑封火墙。
  谭宅大门为石构长方门,门眉为花边形倒角,刻龙须纹,抱框外围清水砌水磨砖为弧线形几何图案。门额嵌“德星映瑞”楷书阳刻石匾,匾的两侧镶
  “松鹿”、“竹马”砖雕饰。门前设垂带形踏跺,门枕石内施荷叶栓墩。
  门厅为七开间,在大门内前金柱之间设影壁。明间梁架抬梁式,身内五架梁带前单步后副阶用七檩四柱,五架梁按插随梁(月梁型制)。
  正厅为七开间,梢间设天井。明间梁架为穿斗式,身内分心后单步前后副阶带前廊用九檩七柱。正厅与门厅之间设条石铺墁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组成一个四合院。厢房左右各三间,穿斗式梁架,身内分心后单步前后副阶带前廊用七檩五柱。院内副阶设为回廊,每榀乳栿(月梁)梁头雕龙须纹,下承以雀替,梁背置一朵雕饰,檐柱上各出透雕牛腿一组。
  正厅后每榀檐柱上亦出透雕牛腿一组。厅堂金柱及回廊檐柱采用梓木,硬度强并具有阻燃功能。正厅后檐外设条石铺墁天井,东角布置一小口径圆井。二进与三进之间砌筑隔断屏风墙,开启砖砌长方门入后寝。屏风墙檐下双面绘“三多九如图”、“满堂福贵”等人物、花鸟壁画,壁画间有黑底白字题书二幅。
  后寝为七开间带厢房,前设卵石铺墁天井,组成一个三合院。明间梁架穿斗式用六檩四柱,厢房带副阶设为廊,内檐檐柱每榀按插浅浮雕牛腿,承下檐。天井当中布一小口径圆井,紧挨着屏风墙处筑花坛。后寝结构较前院简单。三、四进之间又设隔断墙,开启长方门入下房。
  台基、山墙:建筑平面筑台基,南面用规整的陡板,其余三面用大小均等的块石垒砌,上平铺阶条石。台基上青砖浆砌封火墙,裙肩用平砖错缝叠砌, 墙身至山尖为空斗墙,山尖上端用二道拔檐砖砌出,两坡顶、叠瓦脊,墙头用三山、五山屏风墙,山面高出屋面,起到了装饰和封火的作用。四周顺檐施墨线边饰。两山下开启石质边门,门外设阶梯形踏跺,纵深两避弄对应后墙处各辟一砖质长方门,另在山墙各面开启若干小窗,以作通风和采光。门窗上首贴砖质屋檐式眉檐,独具装饰效果。
  宅内格扇、月梁、牛腿、雀替、阑额是木结构雕刻装饰工艺的主要部位。格扇格心、棂子为细腻几何曲折纹样,绦环板浮雕花鸟走兽、人物故事、福禄寿禧、梅兰竹菊等图案。牛腿有透雕、浮雕二种形式,题材有禽鸟、花果、卷草、亭台等,雕刻刀法纯熟、生动自然。院外大门装饰简洁,墙垣用白、青灰色调,比较朴素淡雅。屏风山墙高耸起伏,错落有致,更显高大稳重。宅四周墙垣包绕,天井宽敞,通风采光好,可充分接纳日照,院内栽植花木、布设盆景, 形成了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
  小谭宅位于酱园弄16号,系谭家第五代所建,建于清中后期,时代稍晚于谭宅。占地面积530平方米,通面宽20.20米,通进深24.20米,总体布局为正屋和偏房(附属建筑)两部分,正屋二层楼、三开间,分前厅、后厅两进, 一进门厅、正厅、厢房,天井;二进后厅、厢房、天井。三合土地面,鼓墩式石柱础,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小青瓦合铺,叠瓦式屋脊。四周砖砌封火墙垣。
  正厅梁架穿斗式,分心用七檩五柱前副阶带后廊。厢房左右各一间,梁架为穿斗式分心用五檩三柱。正厅、厢房内檐为二重檐,檐柱上岀雕花牛腿(现替换为斜撑木),承下檐。天井条石阶沿,内填三合土。后厅三开间,穿斗式梁架,分心用七檩五柱。厢房穿斗式,分心用五檩三柱。天井四周檐柱外二层设垂方柱,围以倚栏,檐柱上按插牛腿,承托垂方柱。
  小谭宅较谭宅建筑规模小,用料、工艺稍逊。两院落结构规整、布局合理、工艺精巧,营造形式、技术特征基本类同,时代也比较接近,具有浙西南地区清式民居的典型风格。
  清中期,谭家从江西迁丽水,渐成为颇具声誉的名门望族,涉足仕途众多。据史料记载,谭家历代致力于社会教育事业,倡导办新学、开民智。谭献是谭氏第五代传人,光绪年间,曾任教于莲城书院(原处州南明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莲城书院改为崇正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处州知府将崇正学堂改为府立处州中学堂(为丽水中学的前身),谭献被聘为学堂总理(校长)。同时,谭献还创办了丽水最早的小学堂,即崇实初等高等小学堂(囿山小学的前身)。清宣统元年,在大谭宅楼上创办了丽水最早的女子学堂。此外,其后代也多为从事教育事业,民国初年有大总统褒题“儒林模范”匾额。另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八年(1858年)二月,太平军石达开所辖石进部攻占处州府城,驻扎二个多月,主要以谭宅为据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太平军李世贤部第三次克处州府城,太平军以谭宅为据点,指挥太平军在处州各地开展太平天国运动,颁发门牌、田凭,剿灭“清妖”,驻扎达八个月。清光绪末年,处州府知府赵亮熙来丽上任,也曾以此屋为宅第。1954年,丽水县公安局设在谭宅内。1958年实行公社化时,谭宅作为公社联合诊所。1963年,公社联合诊所从谭宅迁出。可以说谭宅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丽水的历史进程,承载着特有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1988年7月,丽水市人民政府将谭宅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谭宅于2005年3月16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处州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