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井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22
颗粒名称: 高井弄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一二九-一三四
摘要: 高井弄,由高井巷、高井弄、大阴(央)沟、高堂庙弄组成,因高井弄地段中有口古井名为高井,而统称高井弄。1934年丽水城分设南明、春泉、淮海、梅山四个镇,高井弄属春泉镇;1945年改设望京、囿山、临溪三镇,属望京镇;1945年4月合并称莲城镇,直属莲城镇;1949年8月建立城关区下设大众、丽阳、临江三镇,及海潮、丽阳两乡,属丽阳镇;1956年改名城关镇,直属城关镇。
关键词: 高井弄 弄堂

内容

处州府丽水城是个古老的城镇,雅称莲城,有诗曰:“过雨晓来添练水,好山晴后见莲城”(宋处州太守钱竽诗句)。原老城区有南北直街2条,东西横街5条,路13条,主要巷弄36条。其中高井弄是条知名的老弄,古朴、弯曲、狭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时代变迁,经历史风雨折磨,尽管已破旧不堪,而今依然不失老弄的本色风韵。
  高井弄,由高井巷、高井弄、大阴(央)沟、高堂庙弄组成,因高井弄地段中有口古井名为高井,而统称高井弄。1934年丽水城分设南明、春泉、淮海、梅山四个镇,高井弄属春泉镇;1945年改设望京、囿山、临溪三镇,属望京镇;1945年4月合并称莲城镇,直属莲城镇;1949年8月建立城关区下设大众、丽阳、临江三镇,及海潮、丽阳两乡,属丽阳镇;1956年改名城关镇,直属城关镇。据1986年统计高井弄有650户,1877人。高井弄是个居民区,原有高井弄居民委员会行政组织。丽水市(县)撤销建区后,现今属莲都区万象街道办事处丽阳门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
  高井弄地段优越,处于丽水老城区中心地域。高井弄主弄南起继光街市人民医院右首,北至灯塔街,东临市人民医院、市建设局大院(原丽水市政府驻地),西靠中山街。高井弄门牌号码为1一104号,巷弄长452米,宽2.5—3.5米。弄街两旁有多间店面,以小商品、小吃、美容理发店居多,原高井巷、大阴(央)沟路段最为热闹。高井弄形成,渊源于宋、始于元、建于明、兴盛于清。丽水县志卷三有载:“高井,在郡治北高井巷,石栏刻明嘉靖某年重修,道光五年纪”。现在因城市建设拆迁、新楼房构建、道路改造,高井弄有的文化古迹已废,踪迹难寻,但某些遗址还可考究。古宅虽破旧,仍然尚有多幢保存。不过,原弄街石板路面,已改为水泥路面了。大阴(央)沟路段原街道狭窄,其旁是条水沟,本是活水,水质尚好,居民可洗菜、洗衣,作日常普遍用水,因环境污染,不能用于日常生活,加之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现已铺上水泥板,也改造成为水泥路了。高井弄北弄口东北向枣山,有座枣山庙,颇俱规模,现已废。房管部门将其地建为一幢新住宅楼,编号为高井弄100号,这便是枣山古庙的旧址所在。高井弄西北向一带,在处州宾馆后面,原高堂庙弄有座高堂庙,其古庙也已毁,并建造成多幢住宅新楼,现处州花苑新居与高井弄52至60号门牌楼房便是其旧址。
  明代,丽水有位抗倭名将卢铿,其故居建于高堂庙旁,并在高堂庙弄路口建有纪念卢镗的石牌坊,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尚存,许多老人记忆犹新,可也已在破四旧运动中拆除。卢镗故居与石牌坊虽不存在,其遗址所在老人们还清楚。卢镗是处州重要历史人物,丽水地区历史人物志有记载:卢镗,生卒年不详,字子鸣,丽水县人,祖籍汝宁卫。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世荫任福建都指挥佥事。其时,浙闽强豪勾结倭寇,借贸易之名,暴掠沿海,扰害百姓。嘉靖二十七年(1548),卢镗大败倭寇于双屿港(舟山群岛),斩贼首李光头。二十九年(1550),都御史朱纨受诬陷自杀,卢镗亦遭株连入狱,不久赦免,官复原职。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举入侵,浙东浙西,江南江北,海滨千里,频频告急。卢镗率师苦战于杭嘉湖一带,因战事失利,受责贬。三十三年(1554),卢镗戴罪任参将,分守浙东沿海诸郡。三十四年(1555)五月,与俞大猷、汤克宽合兵大破倭寇于嘉兴王江泾,斩贼众1500余,溺毙无算,自军兴以来,军功第一。未几,追敌于海上,在大陈山(岛)擒通倭头目林碧川等,升任浙江协守副总兵。继而协助总督胡宗宪,俘歼寇首陈东、徐海,诱诛通倭首领王直,两浙倭患稍平。三十六年(1557),升任都督同知。四十年(1561),倭寇复犯浙东,戚继光破倭于台州,卢镗破倭于宁波、温州。四十一年(1562),因胡宗宪案遭牵连,被免职回归乡里,卒后葬于县北白云山脚。《明史》评论: “镗有将略,倭难初兴,诸将悉望风溃败,独镗与汤克宽敢战,名亚俞(大猷)、戚(继光)云”。
  卢镗其子,名卢相,于明嘉靖年间为抗倭时随军先锋,屡次击败倭寇,后升为处州佥事。卢镗父子抗倭有功,丽水里人除在卢镗故居旁建有石坊予以纪念外,后来又将仓前街改名为卢镗街,以表丽水人民对他的敬仰。
  高井弄86号,为清末建筑丽水清真寺,位于市水利局宿舍大门前,市人民医院后面,坐西朝东。清真寺原北厢房已装修间隔成一间间出租房,供缺房者租用,内殿结构依旧保持完整原样,整个寺殿占地面积共有880平方米。清真寺前门水磨砖砌筑,大门上方直书“礼拜寺”三字;二门为前殿正门,门面拱形状用精制砖块砌成,正上方横书“清真寺”三字并刻有花纹、条鱼数枚、伊斯兰标志;二门内为前殿,砖木构筑,面阔三间,歇山顶,高旷通畅、古朴、简洁;从前殿经约20米木构轩廊,可直达大殿,大殿正门上匾额刻写:奉雍正七年(1729)“上谕”与宣统三年(1911)立的修寺捐款人名录。大殿正门两边挂着一副木牌联对:允敬允诚道本一中罗万象;无声无臭礼原二气贯三才。并直书:光绪十有二年岁次丙戌仲秋月穀旦,掌教西蜀马焕章监立。大殿又称礼拜堂或经堂,殿堂三间开阔,内墙上挂着供奉的真主与古兰经主旨。大殿地面摆放着一块块清洁地毯,供信徒做礼拜之用。殿堂庄严肃穆、清幽典雅。丽水回族有300余人,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这座清真寺是丽水穆斯林唯一的宗教活动场所,至今完好保存体现了党与政府对丽水回族兄弟的尊重与关爱。清真寺在丽水的由来,《丽水县志》有载:“清代中期,陕西、西蜀等地穆斯林来丽为贾,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掌教马焕章在城内高井弄建立清真寺,作为活动场所。”清真寺在文革时曾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落实了党与政府的民族政策,2002年4月成立丽水市莲都区清真寺管理小组,莲都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正式向丽水清真寺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2004-2005年有识之士与忠实信徒捐资将大殿、前殿、食宿厢房、水房修茸一新。丽水现有20余家清真寺餐馆、拉面店,回族人民对开斋节、古尔邦节非常重视,每逢礼拜节日均有阿訇(掌教)主持礼拜与庆祝活动。这是丽水回族人民的好去处,也是丽水城在高井弄出现的独特宗教文化信仰活动。
  高井弄南弄口,有短弄俗称周家墙弄,原有幢三间两轩的楼房,其古宅为晚清贡生周益谦之家。这是一个有名望的书香门弟,民国时其子女与孙辈有七人留学日本,其长子周有俊留学日本回来,曾经担任浙江十一中学(丽水中学)学监,周志畲曾任处属县立蚕桑学校校长,周培曾任处州医院院长,孙女周海燕(仙美)曾在抗日时任丽水妇工队队长。周家后代还有多人毕业于大专院校,并有两人留学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在高井弄南弄口内不远处,靠右边有两幢砖砌墙屋,为清代道光年间谭家所建,开设有两间当店,俗称上当店,下当店。这当店就是酱园弄谭家望族所开的,即现高井弄28号、19号古宅。
  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设高井弄南弄口。在民国时期有位知名人物,名叫傅肇仁(又名伯龙),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担任过北伐军某师团长,参加北伐战争,并曾任江苏、浙江省警察局长,几次被选为丽水国大代表。傅伯龙是一位开明人士,抗战时国共两党合作,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就设于傅家老宅,现为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旧址纪念地。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位于高井弄9号,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于1938年3月至10月间,由吴毓任主任,其主要任务是同国民党地方政府交涉、筹措军需给养,协同中共处州(丽水)党组织动员、介绍青年学生挺进敌后抗日。傅家老宅(9号)为清末民初建筑,砖木结构楼房,建筑面积约765平方米,1988年7月丽水市(县)人民政府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3月丽水市(地)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期间,革命进步文化思想宣传在丽水甚为活跃。在高井弄口,1938年3月创办了浙东书店。该店依据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指示而开办,是共产党地下发行机构和秘密联络站,经理杜宏贤。书店附设丽水浙东印刷厂,除承印书刊外,同时还秘密承印共产党文件。1938年4月进步刊物《浙江潮》第7期原在金华出版,该刊前6期由温州私营印刷厂印刷,自第7期起改由设在丽水城内高井弄口的浙东印刷厂印刷,并改旬刊为周刊。为此,《浙江潮》在丽水设立办事处,并由中共党员郑洪范为负责人,主持该期刊印刷及约征稿件等事务。该刊在丽水城共印刊38期。1939年1月,《浙江潮》周刊第45期出版,自本期起,该刊迁回金华印刷出版。1940年4月,丽水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社出版《木刻丛集》第4集《铁骑》(木刻画刊),初版2000册,由设在丽水城高井弄3号的浙东印刷局发行。该期刊上发表了版画家丽水金逢孙的《一个哨兵》、潘仁的《又是一大片房子被焚了》木刻版画作品各1幅,并在各有关刊物上发表作品多件,反映了丽水艺术家们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1941年春,我省地下党创办的丽水浙东书店被日本飞机所投的燃烧弹全部烧毁,被迫停止活动。1942年6月24日,丽水第一次被日寇占领,在丽水城内多家的期刊、书店及文化团体被迫停顿或转移活动。高井弄也直接遭受日寇野蛮洗劫与破坏,被炸房宅多处。
  高井弄这条古弄,历经沧桑,在明清前的建筑物与民宅难以查考,保存下来的一般为晚清与民国期间的房宅,而且破败不堪,许多均屡建屡修,不过还有多幢保持旧貌。巷弄街道店面框架构建基本保持原样,但店面进行了不同装饰。如果政府部门采取措施还可以保护好处州府城这条古老的文化巷弄。不过,得及时抢救,如高井弄林家古宅(五代做豆腐世家),星耀弧南古宅(4号),傅家老宅(9号),王、张一合院13家走马楼(34号),谭家上、下当店(28号、19号),南明馨秀古宅(40号)、吴家古宅(99号)及其42号、65号、88号等老宅,若不进行有效保护将危在旦夕之中,会造成毁灭性祸害。另有在高井弄55号旁的高井,必须作为珍贵文物古迹予以保护。总之,丽水有识之士呼吁,应将高井弄这条丽水城不可再生的古老名弄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下来,供后人探究在城镇现代化建设中不能忘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借鉴。
  (吴刚戟)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刚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丽水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