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孔子庙与庙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20
颗粒名称: 处州孔子庙与庙碑
分类号: K928.755.5
页数: 6
页码: 一一九-一二四
摘要: 在莲都区政府对面=山的南面,文革前有一座颇具建筑规模与宏伟气派的孔庙。孔夫子庙依山势而兴建,正中是大成殿,雄踞在山巅。它四檐挑出,宽阔高敞,庄严肃穆。大成殿的中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神龛,两旁的神龛供奉着其他神像,东西侧还有两廊。碑文虽已写成,由于李繁已离任,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未及勒石。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829),才由新任剌史敬僚立石孔庙,司马任迪书写并篆额。
关键词: 丽水县 地形图

内容

孔子画像
  在莲都区政府对面=山的南面,文革前有一座颇具建筑规模与宏伟气派的孔庙。孔夫子庙依山势而兴建,正中是大成殿,雄踞在山巅。它四檐挑出,宽阔高敞,庄严肃穆。大成殿的中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神龛,两旁的神龛供奉着其他神像,东西侧还有两廊。殿后有明伦堂、崇圣祠,殿右有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大成殿前有大成门、土地祠与官
  厅。大成门前有多级石阶,顺山势而砌成。石阶前面有半圆的泮池,泮池外有高咼的屏墙。墙外书有“宫墙万仞”四个大字。墙左为礼门,右侧为义路,都连着桂山路。孔庙内外墙一律以红硃粉饰,故丽水人又叫孔庙为“红粉墙”。= 山因山多=木,故名。后因有孔庙,又俗称庙山。原先,它是处州的府学所在, 直到宋景祐四年(1037)才改为丽水县学(州学另建在迎秋岭西)。
  孔庙始建于何时?又是由谁兴建?有啥作用?对于这些,明朝成化版《处州府志》卷第一,有明确的记载:
  李繁,元和十二年(817)到任。下车之后,首先建置庙学檡山之巅。又令工改为颜子以下十像,其余六十子及后大儒公羊高、左丘明等数十人,皆图之壁间。选择博士(学官)弟子员,为置讲堂教之。行礼肄习其中,廩(口粮)饩(食物)供亿(盈足),虽小亦备。处之人士始知兴学,实自繁倡之。韩文公为孔子庙记,谓其为政知所先后。信 (确实)不诬(欺骗)矣!
  =山之上建孔子庙的,并非五代十国“南唐李繁”(《千古人豪--刘基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而是唐元和后期的处州剌史李繁。李繁任职处州,并非超擢重用,而是贬谪外放。对此,《旧唐书》卷一三0李泌传的附传有记:
  一一九子繁,少聪警,有才名,无义行。……士君子无不叹骇,积年委弃。后起为太常博士,太常卿权德舆奏斥之,除河南府士曹椽。以其
  警悟异常,泌之故人为宰相,左右援拯,后得累居郡守,而力学不倦。
  李繁的父亲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玄宗朝诏令供奉东宫,得罪奸臣杨国忠;肃宗朝参议军国大事,又受宦官李辅国排挤;代宗朝召为翰林学士,后任杭州剌史;德宗朝为宰相,封邺县侯。李繁是以庇荫袭封邺侯的,曾官至太常博士、太理寺少卿,弘文馆学士。李繁自“少聪警,有才名”,后“自有学术”,又“力学不倦”,但被修史者视为“无义行”。《旧唐书》本传列举了两件事:一是出卖朋友。谏议大夫阳城要密奏户部尚书裴延龄“巧佞奉上”、“窃弄威权”的恶行,曾将疏草出示给李繁,兼请其缮写。李繁“既写,悉能记之,其夕乃径诣延龄,
  具述其事”。由于裴延龄在德宗处先做了手脚,待阳城疏入,德宗则不予以理
  睬;二是被认为是骚扰尊师的遗孀。右补阙、翰林学士梁肃常给李泌润色文章,李繁也曾尊奉梁肃为老师。但待梁肃死去,“繁乱其配(偶)”。李繁违背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劣迹,使他被士林君子“叹骇”,受朝廷“积年委弃”;其中也不乏有坏人罗织罪名,对他进行陷害的。《逸老堂诗话》卷上,就记有李繁咏《冬柳》,杨国忠谓其“讥己”而加罪于他。后来,还是靠父亲的故友“援拯”,李繁才得以外贬随州、处州做郡守。
  仕随州刺史,改处州刺史。辟基,鼎建孔子庙,重修栝苍城门。
  文学之士,桓桓武夫,咸有赖之,保障州民。
  (韦庠《重修李氏家乘序》,唐光启三年三月)
  尽管是贬谪外任,但李繁在处州任上还是勤政为民的。到任伊始,他率先捐俸在=山山巅的古社稷坛旧址上新建孔夫子庙,还在庙内竖立颜渊、子路等“十哲”塑像,绘孔子的六十位高足和其他大儒数十人图像于壁间。接着,挑选学官与生员,置讲堂而教之,“行礼肄习其中”。置本钱廩米,使他们“继处以守”。庙成之日,李繁亲自率领官吏、学官、弟子等,隆重举行以苹蘩祭奠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因而,地方长老一致赞扬李蘩兴学的义举与学子好学的风尚。另外,元和十二年(817)李繁重修了栝苍城墙与城门。贞元六年(790),州城自旧州城(古城)迁至小栝山上。经历了近三十年,城门有破损,李繁予以重修,以“保障州民”的安全。
  元和十五年(820),韩愈刚从贬地潮州(今广东潮阳)返回,正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任剌史,李繁特意邀请博学高才的大文学家韩愈为孔庙作记。韩愈“重其学问”,又念及以前交往“颇为拳拳”,就欣然命笔写下了传世名作 《处州孔子庙碑》。其文的开篇有云:
  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惟社稷与孔子焉。然而社祭土,稷祭谷,勾龙与弃乃其佐享,非其专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坛,岂如孔用王事者,巍然当坐,以门人为配……勾龙、弃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勾龙、弃、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无孔子之盛。所谓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矣,此其效欤!
  韩愈先从道统思想出发,比较祭勾龙(共公氏之子,颛顼之正,能平水土,天下赖其功,尧祀以为社神)、弃(姜原之子,尧举之为农师。时播百谷,天下得其利。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与祀孔子的盛况,得出孔子“贤过于尧舜远矣”的结论,以证明郡邑建夫子庙的必要。
  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失其所业。独处州郡剌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为先,既新作孔子庙,又令工改为颜回至子夏十人像……邺侯尚文,于古记无不贯达。故其为政,知所先后,可歌也。第二段碑文,韩愈指斥时弊:一些地方的孔庙“不能修事”,“名存实亡”;赞扬李繁的盛举是“为政知所先后”,以兴教办学为首务。韩愈向来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培养英才,惟才是举,故认为李繁的做法是符合治郡之道。
  已乃作诗曰: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其)初庫(低)下,神不以宇。先师所处,亦窘寒暑。乃新斯宫,神降其献。讲读有常,不诫用劝。揭揭元哲,有师之尊。群圣严严,大法以存。像图孔(甚)肖,咸(全)在斯堂。以瞻以仪,俾不惑忘。后之君子,无废成美。琢词碑石,以赞攸始。
  (宋•留耕王氏《昌黎文集》)最后的诗作既概括孔庙先后的概况,又阐述建庙的深远意义。
  碑文虽已写成,由于李繁已离任,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未及勒石。直到唐文宗太和三年(829),才由新任剌史敬僚立石孔庙,司马任迪书写并篆额。
  唐碑何时失落?怎么失落?方志无载。现存市博物馆的《处州重刻孔子庙碑》,则是宋嘉定十七年(1224),由书法家陈孔硕重书,王梦龙重立。碑高1.62米,宽0.76米,碑额与碑文均为篆书。它已入载《金石萃编》、《栝苍金石志》、《两浙金石志》和《中国书法大辞典》,成为书法艺术的传世珍品,现珍藏在市博物馆。
  孔庙经过历代多次维修与扩建,才形成后来的规模。到了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其宽大的程度与宏伟的气派,是北京、南京、杭州、烟台等地的孔庙都望尘莫及:
  =麓宫墙一再新,艰难创始缅前人。右文(韩碑)唐代基犹在,特笔韩碑迹久湮。规制(丹墀、宫墙、坊表之类)忻瞻今日备,增修预订后来因。能知先务争趋事,此地端由风俗淳。
  (清•陈遇春《=山重修文庙落成》)每逢孔子诞辰,府城里秀才以上的士子都要到庙参加典礼,顶礼膜拜至圣先师,孔庙真是热闹非凡。但抗战前,孔庙一度被民众教育馆、丽水县政府所占用。抗战时,日机狂轰滥炸,孔庙幸免于难,逃过一劫。可是上世纪50年代,孔庙的大部分建筑却被缺少远见的当权者下令拆去,部分地基被修建成机关宿舍。文革后期,个别当权者又把仅留下的大成殿也被拆去,致使宏伟高耸的孔庙荡然无存。如今在=山,已找不到孔庙的任何遗迹。这是一件我们有愧于古人的憾事。
  (繁)任栝有年,因爱治西之九盘形胜秀丽,爰卜居焉,即今所称万象山是也。迨其四世祖舒宣公,复择栝之西溪,以为勿替之址。
  (徐学道《锦溪李氏重修家乘序》,清乾隆五十年)
  李繁处州剌史任满,因北方藩镇割据加剧,中原板荡;宫廷内部宦官专权,朋党斗争凶险,已厌倦仕途;而他特爱州治西边九盘岭“形胜秀丽”,于是就留在处州而选择万象山脚居住下来。李繁传至五世的李舒,“备员郡庠,宾舆于朝道,经西溪观山水之秀,相宅居焉”(《李氏宗谱》),即从万象山脚迁至西溪,在那里繁衍生息,成了西溪李氏始祖。李舒传至今天,已有四十三代, 直属人丁四千三百多人。如今西溪的李姓人丁,均是李繁的后代。李舒的弟弟李衢、李肃分居=山,李俭、李信分居缙云五云。
  几年后,李繁虽回京任职,由于谏官、御史“章疏相继”,交章弹治,再出为亳州(今属安徽)剌史:
  州境尝有群贼,剽人庐舍,劫取货财,累政擒捕不获。繁潜设机谋,悉知贼之巢穴,出兵尽加诛斩。时议责繁以不先启闻廉使,涉于擅兴之罪。
  (《旧唐书》卷一三0)
  保一方平安本是剌史的职责,而时议责之自作主张、“涉于擅兴”。监察御史舒元舆素与繁有矛盾,就抓住此事不放,状奏其滥杀,穷致繁罪。帝敕令于京兆府赐死,京城人又颇感其冤枉。“繁下狱,知且死,恐先人功业泯灭,从吏处求废纸,笔握著家传十篇,传于世。”(《新唐书》卷一三0)有人说:“李繁最后得以获释。出狱后,携带家人,来到处州定居。”(《千年西溪》,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那是一种主观推测,缺少事实依据。李繁最后的悲惨结局,正史的记载是明确的。定居州治九盘岭是在他处州任满之后,并非在出狱后。
  李繁虽有过劣迹,但更有善政,我们不能因其有劣迹就否定他的善政。他在处州任上的政绩,值得充分肯定,《处州府志》就将他列入“名宦”;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文阐述的文学主张和价值取向,也是可取的,故能千古流传。后人对此有吟咏:
  断碣余书饶古迹,高文烁斗振时流。
  千年多少循良吏,钟鼓长歌李邺侯。
  (明•张治统《檡山》)
  诗歌正反映后人对李繁建孔庙和韩愈撰碑文的赞扬与肯定。
  (赵治中)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治中
责任者
处州
相关人物
孔子庙
相关人物
庙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处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