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府城——丽水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18
颗粒名称: 处州府城——丽水城
分类号: K878.355
页数: 7
页码: 一〇四-一一〇
摘要: 丽水城是座古老的山城,为处州府城,位于浙西南中心,好溪与瓯江汇合口,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交错地带。四面群山起伏,宛若蓬莲,故而亦称莲城。
关键词: 城址 丽水城

内容

丽水城是座古老的山城,为处州府城,位于浙西南中心,好溪与瓯江汇合口,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交错地带。四面群山起伏,宛若蓬莲,故而亦称莲城。
  丽水城历史悠久,山秀水丽;文化渊源流长提州治交通枢纽,经济物资集散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处州,分松阳县置设括苍县,州治在栝苍县。据古籍云:处州以处士星见于分野,故名。隋开皇十二年(592)因州治在小括苍山之颠,而改处州为括州。唐代武德四年(621)置总管府,括州领括苍、丽水二县,丽水之名始于此。登丰元年(696)栝苍县析置缙云县,景云二年(711)栝苍县析置青田县。后又置遂昌县。大历十四年(779年),为避德宗之讳,改括州为处州、改括苍县为丽水县。肃宗时(756)分松阳、遂昌置龙泉,而处州有六县矣。自是490余年,以至宋之庆元(1195)分龙泉置庆元,处州有七县矣。又260余年,以至明之景泰三年(1452)分丽水、青田为云和、宣平、景宁,而处州有十县矣。其州治先后均在丽水城,是处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以前古城在今丽水城东南七里括苍山麓,即现紫金街道办事处古城村,名旧州城。唐贞元六年(790)处州剌史齐抗因“旧州秋溢,屡有水灾,北移四里就高原上。”即州治迁徙于小栝苍山上。但亦有传载卢约窃据是州,唐中和年间(881~885)州治徙于小括苍山一带(今万象山九盘岭与西山背)。唐宋州治在小栝苍山,西面特因山为城,不必雄堞,周环悉如今制。叶适送喻太丞诗云:“处州不城山作堵”,其明证矣。自唐迄元,城有大小之殊,无迁徙之役。丽水县志有云,处州府城,宋宣和间州守浦城黄烈因唐旧址修筑。黄裳记:括苍依山为城,凭带冈阜傍依大溪,险固而难攻,惟东南一面,形势稍缓,下接平陆,有警得专力于一偶,要而易守。
  古代建修城池,一要防洪水,二要防敌寇,三要防偷盗,四要防火灾。故而城池历代屡建屡修。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处州路总管斡勒好古,万户石抹良辅委丽水县尹韩国宝,开始利用唐宋旧城墙之半,扩建新城,东北掘地为池,因土为城,南凭溪为池,壅堤为城,西就山为城,并溪为池。城已具有规模,周九里有奇(城墙高三丈五尺,周七百九十二丈)。城门有六。此修建61年后,石抹宜孙筑处州城为御敌计,约在至正十一年(1351)又进行重新修建。至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知府张大韶修之,旧砖缺损者,巩之以石。崇贞八年(1635)五月大水,括苍、南明、行春三门濒溪城俱坏,知府朱葵、推官王明汲修之。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增筑。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闰四月水高城丈余,三门复坏。二十九年(1690)知府刘廷巩修之。四十五年(1710)四月大风,城楼坏且尽。五十三年(1714)大水,城垣坏。清雍正七年至八年(1729-1730)总督李卫题请修筑,温处道王敛福饬属官丽水县知县王钧等督修。修筑后,丽水城古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高七尺四寸,周一千八百五十丈有奇。炮台四,窝铺八,门楼六。嗣后,乾隆三十一年(1756)奉旨修筑在处城垣,知县蓝衣经捐俸修之。嘉庆(1800)大水濒溪城复坏。十三年(1808)知县邹世口请帑重修。道光五年(1825)里人颜学贤独捐修街道。道光十五年(1835)里人谭学铭捐资独修城垣。
  元代,城墙已有门楼六座:一、正北为望京门俪阳门),在现今中山街与城门弄相交处;二、东北为岩泉门(虎啸门),在现今城东路与中东路交叉口南东隅,即府前菜场之东(虎啸门附近建有镇东楼,其下通贯城中水渠);三冻南为行春门(厦河门),在现今城东路南端,即丽水毛巾厂大门外地段,边上有护城河(大洋河);四、正南为南明门(大水门),在现今中山街与江滨路交会处,城门外是防洪堤与大溪;五、西南为括苍门(小水门),在新建瓯江小水门大桥北墩边上,旁临大溪;六、西北为通惠门(左渠门),在茭山旁,栝苍中路原丽水油泵厂大门前面。经历代修缮不断完整,原来有城楼六,雉堞三千六百,守舍六十九,官厅六,月城四,望楼二,敌楼四。而今却已毁损,难以寻觅城池本来面貌。不过老人对六城门印象深刻,依然记得丽水流传着六城门的民谣:
  丽阳门打草荐,虎啸门开歇店,厦河门种菜园,大水门拔船纤,小水门卖私盐,左渠门开鬼店。
  民谣形象说明反映六城门地段百姓生活经营状况与特点。六城门中左渠门最冷清,其对面西山背多坟堆,且有悯终祠多棺材之说。
  丽水古城门六,现在尚可寻找到其遗址,由于种种原因及战争破坏、城市变迁,至今城中街市原分五隅,各隅有铺,有的就难以确定其遗址了。五隅中,中隅为铺三:曰府前、曰驿前、曰坊前。东隅为铺八:曰县前、曰清风、曰石桥、曰仓后、曰西贤、曰贵恕、曰石草、曰溪头。南隅为铺四:曰仓前、曰市连、曰永应、曰梨园。西隅为铺九:曰兴贤、曰花楼、曰华祠、曰阜宁、曰锦山、曰澄清、曰里仁、曰星华、曰梅山。北隅为铺二:曰枣山、曰澄西。处州府治在枣山南,丽水县治在枣山东南。旧县治曾在城西三十五里资福村,后徙于茭山之左,其兴废无考。
  丽水古城池,其城濠从丽阳门外,自北而东,绕岩泉门迳行春门抵外教场,即是大洋河,现今只留下行春门外一段,而成为一条污水沟了。另一条自北而西绕通惠门至西山下而止。现今已填埋成为一条地下水沟了。南临大溪无城濠。丽阳门外,因地形隆起,恐绝地脉,未挖城濠,因此也无护城河。原古城池构建尚科学,于宋庆元三年(1197)州守赵善坚在城内开通两条水渠,以防火及供生活用水,并防洪涝引导丽阳坑山水缓流,潴成莲渠。北支从通惠门莲渠至叶塘,流经府前,穿过原镇东楼桥下出城注入大洋河;南支由通惠门莲渠至牛头街,又东南至仓前,经应星桥入大溪。
  丽水城有七岭九桥十一山之说。七岭则是:龙门岭(泥鳅岭)、三皇岭(刘祠堂背)、华祠岭(解放街梅山岗亭北侧)、茭岭(三官殿岭)、高岭(高岭弄)、书院岭(圭山)、山堂岭(囿山)。九桥则是:通惠桥(在左渠门)、清香桥(又名莲渠桥,在左渠门)、梨园桥(在梨园铺)、广运桥(又称苍前桥,在仓前)、应星桥(在南明门与行春门之间,桥上建有应星楼亭)、黄灵桥(在太平坊、桥旁有黄灵观小庙)、明秀桥(又称府前桥、耐心桥)、张公桥(在万象山脚)、联桂桥(在县学宫西)。十一山则是:万象山、枣山(文化宫与市医院一带)、茭山(左渠门旁)、棒山(又称庙山、孔庙)、富山(刘祠堂背)、梅山(又称大山背、鸡冠山)、姜山(宋时酒税署所在地,秦观曾居此,元时山上有悬藜阁,高明曾在此作剧本《琵琶记》,今莲都区府)、囿山(太保庙山)、圭山(莲城书院旁)、锦山(与茭山相接)、月山(在万象山旁)。
  在丽水城内多山又有溪渠缭绕其间,古人将城中胜概题为十景:一曰栝山洞天,二曰释山贤关,三曰锦山道院,四曰茭山莲渠,五曰姜山贤里,六曰囿山清气七曰富山春晓,八日月山秋光,九曰枣山夏云。十曰梅山冬霁。盖总环城内外之胜,古人又曾集为丽水八景:一曰丽阳春晓,二曰白云叠翠,三曰巾山夕照,四曰梅山雪霁,五曰少微烟雨,六曰三岩瀑布,七曰好溪夜月,八曰济川飞渡。
  丽水古城主要街道有南北直街两条,东西横街五条。直街一:从丽阳门经四洲楼、太平坊到华祠岭,至梅山脚,今称中山街;直街二:从府前街经四牌楼、三坊口,今称大众街,过刘祠堂背经仓前街到大水门,今称中山街南段。这两条直街最为热闹繁华。横街一:从左渠门街口经太平坊、驿前铺至府前街,今称继光街;横街二:从万象山脚经原丽水县府、东岳宫(剧院)至四牌楼,今称解放街;横街三:牛头街经梨园铺前、仓前街至丽水中学门口,今称卢镗街(俗称仓前街);横街四:从牛头街经花楼井、大水门横街、应星桥、元妙观(亦名天庆观、老君庙),至巽峰阁、厦河门,今称大猷街;横街五:小水门外半条街。其它则是路弄。路有括苍路、城东路、城西路、桂山路、遂昌路、江滨路、囿山路、文昌路等。弄有高井弄、城门弄、丽营弄、四洲楼弄、新华弄、局弄、高堂庙弄、薛衙基、叶塘沿、西河沿、东河沿、上真殿弄、高岭弄、营房弄、酱园弄、官弄、泰山弄、孙家弄、花园弄、白蛇弄、宋衙基、汪衙弄、东岳宫墙弄、梅山背弄、枣树荫弄、西园庙弄、刘祠堂背、龙门岭弄、西井弄、营市弄、仓基营弄、绅弄、武举弄、小湾庙弄、大毛弄、黄家弄、江家弄、太保庙弄、戏台弄、城南弄等。
  丽水古城的主要寺庙与标志性建筑:寺庙原有孔子庙、大安寺、仁寿寺、丽阳庙、白云寺(福林寺)、妙成观、紫虚观、灵鹫寺(灵山寺)、好道庙、天宁寺、三岩寺(广福寺)、法安寺、广圣寺、玉成观、老君庙(天庆观)、东岳宫、万寿宫、泰山宫、天后宫、陈十四夫人殿、林夫人殿、马夫人殿、法海寺、太保庙、城隍庙、文昌庙、关帝庙、三皇庙、崇福寺、四果庵、观音阁、清真寺、秦淮海祠、刘基祠、忠精祠、泗国公祠、三贤祠等。主要标志性建筑有洞天楼、烟雨楼、应星楼、文昌阁、镇东楼、巾山塔、厦河塔等。经屡次修建、至今尚存的,仅有仁寿寺、丽阳庙、天后宫后寝、四果庵、观音阁、灵山寺、清真寺、洞天楼、烟雨楼、巾山塔、厦河塔。其它早已废,留下遗址的极少数,绝大多数遗址也难以寻觅。
  丽水古城的集市,称行日或过行。清代开始城关市日农历逢三日、逢七日,自民国、解放后改为农历逢三日、逢八日。市日时府前行基、四洲楼、三坊口、梅山脚、大水门街、仓前街、大毛弄口、小水门、虎啸门瓮城,大水门瓮城,丽阳门等,城乡物资交流最为热闹,各行业生意甚为兴旺。解放前丽水城区人口仅有2万余人,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也只有6万8千余人。现今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区人口已增至20余万,不用规定六天过一个市集,每天如集市一样。
  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3月撤销丽水县建丽水市(县级),城市建设加快。丽水又于2000年7月撤销丽水地区,设立丽水市(地级),丽水县级市改莲都区,丽水市城区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原有丽水城的建筑,现已面貌全非,并且城区向周边与瓯江南面推进,面积扩大了好几倍。目前,丽水古城墙基本拆除,仅剩下栝苍南路西侧万象山脚一段古城墙约120米,丽阳门口的丽阳门公园旁一段约60余米、大水门一段200余米,作为古城墙遗址保存。丽水古城原有的六个城门五个已废圮,只留下一个南明门(大水门)城门,作为古城门遗址保存。丽水古城池建筑,虽今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经过不同朝代多次修建,是累世功业的造就,均烙下历史时代印记,是文明发展史的佐证。尽管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有识之士还将永远缅怀之。经丽水市、莲都区多届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文化界有识之士集体呼吁要求保护下,引起政府与文化、城建及水利局相关部门领导对仅有保留下来的丽水城古城墙与南明门古城门高度重视,已于2004年至2005年重新进行修复,并采取保护措施。现今对其他所存古迹也将重新审视,并规划予以修复,切实加以保护。让后人更好了解、思考、观赏丽水城古文化踪迹。
  (吴刚戟)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刚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丽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