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908
颗粒名称: 灵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6
页码: 〇六六-〇七一
摘要: 灵山,亦名马头山,原名灵鹫山,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约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约191米,青山环抱,层峦叠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环其前。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灵鹫山,在县东二十里,与鹑鸩山相对,好溪环其前,层垮峙云,重阴被水,霜旦晴初,尤极幽致。中有灵鹫禅院。宋绍圣中,郡守刘泾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这里交通便利,330国道二线从灵山南北山麓夹绕,城区8路公交车可直达。
关键词: 山脉 灵山

内容

灵山,亦名马头山,原名灵鹫山,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约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约191米,青山环抱,层峦叠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环其前。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灵鹫山,在县东二十里,与鹑鸩山相对,好溪环其前,层垮峙云,重阴被水,霜旦晴初,尤极幽致。中有灵鹫禅院。宋绍圣中,郡守刘泾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这里交通便利,330国道二线从灵山南北山麓夹绕,城区8路公交车可直达。
  灵山南侧山麓的现为莲都区岩泉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堰头村,有我市著名的始建于唐代的好溪堰,村因处于好溪堰的源头而得名。唐宣宗大中年间 (847-860年),括州刺史山东临淄人段成式主持创建了好溪堰。好溪原名为恶溪,人们为纪念造福于民的段成式,将恶溪改称为好溪,并一直流传至今。现在灵山东南隅建有一段公亭,就是为纪念唐宣宗大中年间处州刺史段成式而建。
  明万历间,诗人曾友颜(祖籍生平不详)用诗《灵鹫山八景》赞美了灵鹫山的优美景色,八景分别是溪雨亭、留云坞、落泉渠、半月池、突星岗、九曲岭、五方坪、红鞋岩。溪雨亭,是北宋处州太守刘泾在灵鹫山所建,留有诗词一首。刘泾,字巨济,号前溪,简州安阳(属四川)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绍圣三年(1096)任处州太守。
  溪雨亭
  尘土孤城空自忙,不知精舍早秋凉。
  林间曲折磬三里,天上金光月满堂。
  净饭打鱼刳老木,寒灰添火熱茗香。
  鹑鸠山脚溪声好,流入人间雨意长。
  灵山对丽水人是特别熟知的,除有好景观外,更因该山建有灵山寺而名声远扬。
  灵山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曾多次修缮或改名。据《明一统志》记载:灵山寺,为五代时建,旧名灵鹫。清道光版《丽水县志》称:灵鹫寺,始建之年无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现据相关史料考证,它始建于东晋大兴三年(320,即汉光初三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因大火焚毁,唐朝贞观六年(633)重建灵鹫寺,定名为灵鹫禅寺。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僧人,剡州丹城人祝生修缮了寺宇并新建观音堂,将灵鹫禅寺改为祝生寺。祝生,剡州丹城人,事得我国南朝的名僧僧佑,勤业兵法,精于儒学。南唐昇元中得举人,官婺州节度使,不从委压之旨,逃隐处州灵鹫禅寺,曾遭到御林军不断的追捕,十分危及之时,被迫剃染出家,才得生安宁。后逐渐趋持平静,就勤学三论,从中悟出佛理,顿生禅心,并乐意将传经送佛作为自己的事业。建隆二年(961),被众僧贺举为寺主,淳化三年(992)圆寂,年寿七十三。
  北宋时,灵鹫寺是一个发展扩大的鼎盛时期。僧人祝生卒后,其子祝君继承了祖业,被全权授予修缮寺宇。当时提倡释道联理安天下,佛道两教旺盛, 祝君扩建了大雄宝殿和禅房,又将剩下银两购买了寺宇周边的沈氏山林千数亩,赐于寺院管辖,寺院规模进一步扩大,深得众弟子的人心,后顺众僧伲推举,继出住持,并改祝生寺为祝山寺。祝君,剡州丹城人,祝生之长子,世家学儒,学业兴盛,时有敬老之举,俗称丹城孝子。由于其父是从官位上逃隐出走,建隆三年(962),祝君一路寻找父亲,最后在处州灵鹫寺寻得,后随父开始学三论,精勤律部戒法, 能讲善辩,众僧多为钦重,倾得弟子之见。宋明道元年(1032)圆寂,年寿九十八。当年,再一次修缮并扩建了禅房,并恢复了灵鹫禅寺名称。
  南宋嘉定九年至十一年(1216-1218)在大雄宝殿前建有四座石塔,四座石塔塔铭在《栝苍金石志》均有著录,称为嘉定间比邺所为,并称“辞皆一律案(按)六朝人造像,或铜或石,多有唐时建石幢刻尊胜陀罗尼经,遍天下佛寺,此起石塔同一义也……”。由于1961年为服从瓯江水电站建设需要,石塔被迁至云和县,水电站停建后,运回丽水城竖立在万象山公园小栝苍山南园遗址西侧岩石上,灵鹫寺石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四年(1371)扩建了东侧平天圣母殿及道房等设施,明万历年间曾任处州通判的浙江青田人刘世懋(字德昭)曾写诗《灵山寺》一首,明代曾友颜在游平天圣母殿时也曾写诗,记述当时的面貌。
  灵山寺
  一宿灵山寺,云房古木深。
  松风随枕落,竹色入窗阴。
  妄绝意无梦,空明自见心。
  觉来还起坐,微月照西林。
  (明刘世懋)
  游灵鹫山仙姑殿
  一经入秋林,萧然万籁侵。
  岭头环暮霭,殿角杂鸣禽。
  泉落参禅味,堂空感客心。
  惜无王谢辈,访胜共登临。
  (明曾友颜)
  从《明一统志》中对灵山寺的记载和明万历年刘世懋《灵山寺》的诗中得知,明代己将灵鹫禅寺改名为灵山寺,并一延续下来。
  在灵山寺的山南,曾有一块元代墓碑,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祝梅所,真名叫祝子和,丽水人(莲都),年幼时就好交朋友,并对朋友很友善,“以孝友著称”,长大后,励志仕途,曾在淮浙一带为官,“士大夫重其文雅,争延致之。”回到故里筑室时,在门外挂了一匾,曰“梅所”。祝子和平时喜欢藏书看书,谓“皮书万卷”,经常“与宾朋觞咏其中”。元至正五年(1345)卒。现墓碑己佚。
  1998年,灵山寺在新建“历代帝皇馆”时,挖到一座古墓,8月14日,经丽水市博物馆的发掘,一座保存完好的法棺(俗名“和尚缸”,是寺庙住持僧圆寂坐化的一种殡葬方式)出土,法棺通高约1.5米左右、径约1.00米左右,内有骨骼和陪葬贝壳。据一位有心的老学者考证,疑为唐朝的法冲。法冲,陇西人,李氏,字祛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将军, 母殁,始读涅□经,顿生禅心,遂弃官剃染,从慧暠学三论,得其神髓,善能讲说,而一以叁访为务,栖泊无定,后玄龄既贵,作书诏之,不从,贞观末,至京师,会玄奘三藏,俗请不许讲旧翻诸经,冲谏之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宏旧经,君可返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意。玄奘乃止。法棺(即“和尚缸”)的沿口下方,约腹部位置,贴塑牌坊形的门楼一个。
  现今,灵山寺已经成为丽水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组织,以灵山寺为中心的灵山寺风景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划和发展, 共有建设面积1-5万多平方米。先后在景区内修建了亭台楼阁等20多处, 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堂、祖师殿、藏经楼、八卦厅(八角殿)、平天圣母(夫人殿)、胡公殿、罗汉堂(五百罗汉堂)、三宝殿、阎王殿、地藏王殿以及关公殿、弥勒佛、历代帝皇塑像馆和包公殿(清正廉明),有纪念段成式的段公亭,还有憩雨亭(原为溪雨亭)、望城亭、思贤亭、灵山亭、燕云亭以及灵山禅寺石牌坊、钟楼、鼓楼,并仿原灵鹫寺石塔另建了四座石塔,以及十二生肖石雕像等,还有高文化品位的诗词廊、办公楼会议室、招待所、食堂等配套设施。
  马头山好溪游泳场是新近开发的供市民休闲之处,它是一个利用好溪堰大坝拦截的水形成的人工水湖,附近并有绿草地等休闲处,还有农业田园和花果园可观光。
  随着丽水城区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灵山风景区离市区越来越近,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功能区块的优越,它是深受丽水人民喜爱的一处旅游休闲之地。
  (江永强)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江永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