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883
颗粒名称: 唐朝
分类号: K820
页数: 8
页码: 一八六-一九三
摘要: 《莲都历史人物》中对莲都区唐朝时期人物的详细记载。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唐朝

内容

李邕留墨三岩
  道光《丽水县志》云:“三岩,在县西北二里。岩之类屋者三,中岩曰’白云’,最高敞;右壁有宋戎铃题名,前悬瀑斗注如建瓴高屋;下巨石屏立,激水四散。屏石之阳刻唐李邕'雨崖'二字,字大径四尺,阴为宋刘泾诗刻……”
  李邕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文名天下”。他为什么会在丽水三岩胜境留下墨迹“雨崖”呢?这和古代栝州的特殊环境和它在当政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关。
  古代栝州山高岭峻,地广人稀,交通闭塞,远离都城,就成了朝廷贬谪官宦的处所。山幽常有鸾鸟栖,林深自有芝兰香。被贬来栝州的官员中很有一些耿直廉正、才学超群之士。李邕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今属江苏)人。他的父亲李善,“淹贯古今”,曾因作《文选注》而形成“文选学”。李邕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当父亲问他对《文选注》的看法时,他认为父亲的注本“释事而忘意”,便“附事见义”另作注释,结果父子两本书并行于世,成为佳话。武后时,李邕以“文高气直,才任谏诤”被授为左拾遗(谏官)。中宗复位后,屡擢屡贬。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因他为人“刚强激烈,屡忤权贵,数遭贬斥。”开元三年(715),宰相姚崇以“险躁”奏天子,李邕被贬为松阳县令,在赴任途中改为栝州司马。这是李邕第一次贬到栝州为官。唐代,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一般为六品,不参与政
  李邕画像事,等同闲职,大都用来安置朝中被贬谪之臣。所以,李邕在栝州司马任上,无所事事,以饮酒赋诗,流连山水打发日子。不久,朝廷起用他为陈州(今河南沈丘)刺史。在汴州(今开封)他遇见玄宗,玄宗曾耳闻其文名,数召为赋诗词,结果很得皇帝欢心。本来有了升迁的机会,可是又被仇家诬陷,竟被判处死罪,下狱当死。幸亏许州(今河南许昌)贫民孔璋上书代命才免死,被贬到遵化(今河北遵化)为县尉。后又被流放岭南戍边。因戍边中立了战功,升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开元二十三年(735)迁任栝州刺史。这是他第二次到栝州做官。
  李邕经历了这些坎坎坷坷,磨练了他更加爱民亲民和嫉恶如仇的品格。《新唐书》、《处州府志》称赞他在栝州刺史任上“重义爱士,喜兴利除害”、“兴利除害,抑强扶弱,郡人咸服。……以书翰超于时,又号'翰林六绝'”。可见他确实为栝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可惜史书记载语焉不详,缺乏具体叙述。李邕“抑强扶弱”必然要得罪豪门强族,因此他又遭到诬陷,朝中一些仇家便乘机攻讦,他差点儿被问罪。幸亏玄宗“识其才,下诏不劾”,将他调离栝州了事。因为他当过栝州刺史,人称他为李栝州。晚年任北海(治所在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太守,后人也称他为李北海。
  李邕嫉恶如仇,不与权贵结交,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很忌恨他,就罗织罪名构陷他。天宝六年(747),70高龄的李邕在北海刺史任上被就地杖杀惨死。杜甫为痛悼他写的《八哀诗》,读来催人泪下。
  李邕是著名书法家,尤擅以行楷写碑,取法二王(羲之、献之)而有所创造,笔力沉雄,自成面目,李阳冰称他为“书中仙手”,对后世影响较大。他在栝州时,城西北的三岩胜境是他常去之地。三个“类屋”的岩洞一字排开,居中的白云洞前,如注的瀑布,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令他心旌飘动,于是挥毫写了“雨崖”二字。每字直径四尺左右,名款每字近一尺,摩刻于白云洞前潭边一块巨石上,其阴有宋郡守刘泾诗刻,为三岩更添光彩。上世纪40年代,摩崖巨石被日寇飞机轰炸震落水潭中。直到1963年才得以重见天日,置于潭畔。李邕“雨崖”留墨为三岩寺增添了文化底蕴。
  李邕善写碑文,世人争相奉金帛求书,“前后所受巨万计”,但他“资质豪放”,将所得钱财用于“拯孤恤贫,救乏周惠”,因此“家无私聚”。他任栝州司马时,应叶法善之请为其早已离世的祖父叶国重(叶有道先生)撰写碑文并书碑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并见于《处州府志》。《叶有道碑》被誉为“书中仙品”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号清中道士,松阳县人。生于隋大业十二年 (616),自曾祖起,三代为道士,长住松阳卯山。唐显庆年间(656—661)高宗李治闻其名,召他到京师,要授给他官爵,他固辞不受,被留在宫中主持斋场,礼赐甚厚。在高宗、武后、中宗当朝的50多年间,他往来于名山道观,常召人宫,尽礼问道。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拜鸿胪卿,封越国公,居京师景龙观,尊宠无比。卒于开元八年(720),享年105岁。
  开元五年(715),李邕任栝州司马时,叶法善请李邕为他早已离世的祖父叶国重写碑,这就是《叶有道碑》。《舆地纪胜》云:“李邕既为撰文而难于书,法善追其魂而书之。”明《处州府志》云:“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已。”清《丽水县志》云:“黄灵观:在县治西黄灵桥上。唐刺史李邕撰《叶慧明碑》及梦中书《叶有道碑》相传皆于此观也。”(叶慧明系叶法善父)追魂书碑之说神话传说而已,子虚乌有,纯属虚构。撰文、书碑之地在丽水黄灵观当可作一说。碑末有“开元五年岁在丁巳三月七日”明确标明撰写日期,而题额为“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括州刺史李邕文并书”,李邕当时第一次来栝州为司马,任栝州刺史是开元二十三年第二次来栝的事,叶法善已于开元八年去世,与史不符。这一疑团清代学者屠建在《碑跋》中作了解释“盖从后追题,非史误也”。“追题”者是后人还是李邕自己,没有下文。
  (吴克裘)
  “雨崖”摩崖石刻李繁遗荫千年西溪
  西溪,距丽水城30公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建村已千余年。古廊桥、古民居、古祠堂、古街、古井点缀其间。步入西溪,如置身古老醇朴的古代。
  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西溪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
  在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建筑群中,有一座坐西北、朝东南、五进三开间的古祠,特别显眼。这座600多平方米的古祠就是始建于唐光启三年(887)的李氏宗祠。大厅高悬“邺侯遗荫”匾额,祀奉的始祖是李泌、李繁父子。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人。事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甚得恩宠。玄宗时为太子供奉官,后三朝为大臣,历银青光禄大夫、翰林大学士、左散骑常侍、礼部尚书、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崇文馆学士、修国史。以宰相兼学士,封邺侯。68岁卒。
  李繁画像
  李泌子李繁,袭邺侯,官至太常博士,大理寺少卿、弘文馆学士。太常寺少卿权德舆奏斥其无行,李繁被外放河南府任士曹掾。后得李泌故人援拯,起为随州刺史。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李繁调处州任刺史,到任后见这里没有府学,便选定=山山巅原社稷坛旧址修建孔子庙。他拨出库银,征调夫役,伐木采石,挖掘泮池,铺设石阶,治棂星门,设礼门、义路,建造大成殿。环山筑墙千尺,粉以丹朱。又命工匠在庙内制作从颜回至子夏10位先哲像,在墙壁上绘制孔子其余60位弟子和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子、荀况等10位大儒像。选任德高才硕的儒士为博士,为博士弟子“置本钱廩米,令可继处以守”。孔子庙落成后,李繁亲自带领博士弟子到孔庙行释菜礼。处州首次有了州学,父老们感慨地说:我们的子弟都能从州学中兴起了。李繁建孔庙,创州学,体现了唐代崇尚儒学,以学为先的治国方针。接着,他请一代儒学宗师韩愈为处州孔子庙撰写碑文。韩愈是李繁的好友。韩愈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重其学问”,“与之交颇拳拳”。
  韩愈在《处州孔子庙碑》中,盛赞:“独处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为先”,“邺侯尚文,于古记无不贯达,故其为政,知所先后,可歌也。”此碑写于元和十三年(818),并准备了碑石,不久李繁离任,来不及镌刻。直到大和三年(829)六月,由州刺史敬僚建碑,州司马任迪书写并篆额。宋嘉定十七年(1224)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提举建康府崇禧观陈孔硕重书。该碑虽屡遭兵燹,因有拓本,均得以重刻,屡毁屡建。残碑今存丽水市博物馆。
  李繁离处州后到亳州任刺史。亳州有大盗,“剽人庐舍,劫取货财”,成为大患。前几任刺史都不能擒拿,民不堪苦。李繁到任后,经仔细侦察弄清其巢穴,派兵擒获并将其巨盗斩杀。后来仇家翻案,弹劾李繁滥杀无辜,皇帝下诏赐死。李繁在死牢中,担心祖先功业泯没,便向狱卒求讨废纸烂笔,著《邺侯家传》10篇。
  遇赦,李繁已无意官场,“因爱(处州)治西之九盘形胜秀丽,爰卜居焉”。(民国版《锦溪李氏宗谱》)九盘指九盘岭,即小栝苍山,与现在的万象山冈阜相连。李繁为处州刺史时,州治在此。出狱后,李繁携家小迁徙处州,在这里建房定居。传至第五世,李衢、李肃分居=山,李俭、李信分居五云。李舒“备员郡庠,宾舆于朝道,经西溪,观山水之秀,相宅居焉。”(《锦溪宗谱》)李氏家族在西溪繁衍,逐渐成为一大望族。
  千年西溪古道
  (吴克裘、吴志华)段成式治恶溪为好溪
  水是人类生存的命脉,饮用、灌溉、洗涤、消防,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自古以来,城邑大都临水而建。隋开皇九年(589)处州建在瓯江上游两条主要支流的汇合口上。大溪和缙云溪环抱丽水半座城:龙泉溪汇集松阴溪、太平港等支流形成大溪,从丽水城西南,绕栝苍、南明两城门外向东而行;发源于磐安的缙云溪,流经壶镇、仙都、缙云县城,直奔丽水城东南。两溪在离城不远处的水东会合后向南流往青田。丽水城背山面水,尽得仁山智水之灵秀,但因两水在城东相遇,前方佛头岩处两山对峙,形成袋口,一遇洪水,宣泄不畅,大水倒灌,从东、南两面,有时是从东南西北四面,浸淹入城,房舍市井尽淹水中。尤其是东郊大片农田、村落,地势低洼,面临缙云溪,大水淹没,造成严重灾害。“唐显庆元年(656)九月,大风雨溺水七千余人。神功元年(697),水坏民居七百余家。文明元年(684)大水溺死百余人。长庆四年(824)七月大水。开成二年(837)水高八丈。平地水咼八尺有余。"(道光《丽水县志》)
  缙云溪是丽水与缙云间的水路通道,也是温、处两府北行赴省趋京的必经水路。因“暗崖积石,相蹙成滩,水势湍急,舟行崎岖,动辄破碎”,以至舟覆人亡,“尝变色而惴栗,失声而叫号”,以为是水怪作祟,便称之为恶溪(龚原《治滩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著名诗人谢灵运任永嘉(今温州)太守时,曾为公务行舟于瓯江和恶溪上,他在《与弟书》中云“闻恶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滩,王右军(王羲之)游此恶道,叹其奇绝,遂书'突星濑’于石。”李白《赠王屋山人魏万王屋》诗中曰:“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恐恶溪恶。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李太白全集》卷一六)《新唐书•地理志》在“缙云郡丽水”下注云:“东十里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谓之好溪。”《舆地广记》卷二三云:“缙云县……有好溪,本名恶溪,多水怪,唐大中中,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怪自去,段成式的著作《酉阳杂俎》
  因改曰好溪。”《读史方舆纪要》、崇祯版《处州府志》、《浙江通志》、清《丽水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
  宋工部侍郎、宝文阁待制遂昌人龚原在《治滩记》中也说:“旧传,缙云、丽水间苦水怪,有恶名。唐太守段成式至,害遂息,更称好溪。今滩复治,何斯民之重幸也。……系之以诗曰’维处多溪,溪属山行。石激成滩,诡状殊形。浪波相激,而势相倾。互为起复,剑立罔横。舟经其间,盘折绕萦。瞬息不支,命鸿毛轻。惟唐段公,德茂政清。水怪不作,水更恶名。’”所谓水怪其实就是险滩和水灾。治滩治水是段成式在丽水的德政之一。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山东临淄邹平人。七世祖段志玄,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有功。父段文昌,唐穆宗元和末年任宰相,有文名,工诗。家中藏书甚多,段成式从小广泛涉猎,苦学精研,能文善诗。在晚唐与温庭筠、李商隐齐名。遗诗30余首收入《全唐诗》,文10篇收入《全唐文》。然而,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酉阳杂俎》。此书20卷,续集10卷,《新唐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子录小说家类。材料或来自秘府珍籍,或来自耳闻目睹,内容广博,千余年来,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成为研究古代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珍贵典籍。所记古代中外传说、神话、故事、传奇、丰富多彩,有些写得虎虎有生气。明代李云鹄说它“无奇不有,无所不异,使读者忽而颐解,忽而发冲,忽而目眩神骇,愕眙而不能禁。”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推誉“所涉既广,遂多珍异,为世爱玩,与传奇并驱争先矣。”
  段成式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升尚书郎,吉州刺史。大中七年(853)返京城长安,官至太常少卿。大中九年(855),段成式53岁,从长安到处州任刺史,直到大中十三年(859)因李德裕被贬坐累,离开处州退居襄阳,先后在处州当了4年刺史。诗人方干在《赠处州段刺史》中对他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处州府城的闲适环境是这样描写的:
  幸见诗才镇栝初,郡城孤峭似仙居。山萝色里登台阁,瀑布声中阅簿书。德重自将天地合,情高原与世人疏。寒潭是处清莲界,宾席何心望食鱼。
  方干离处州时寄赠段成式《自缙云赴郡,溪流百里,轻棹一发,曾不崇朝,叙事四韵,寄献段郎中》诗中云:
  激箭溪湍势莫凭,飘然一叶若为乘。仰瞻青壁开天罅,斗转寒湾避石棱。巢鸟夜惊离岛树,啼猿昼怯下岩藤。此中明日寻知己,恐似龙门不易登。
  段成式在处州,德政卓著,民望甚高,被誉“德茂政清”、“斯民之重幸”。其中最突出的是组织和带领百姓整治恶溪,兴利除害。他到郡后,访耆问老,了解民情,得悉恶溪乃府城大患,东郊青林、岩泉、九里畈、关下、凉塘、海潮、奚渡一带大片农田丰歉全系缙云溪。治溪乃事关民生和处州府城安危大事。他决心整治恶溪,开挖渠道。经实地勘察,制定方案,一面组织民夫疏浚河床,破崖排阻,治滩去险,使船筏安全畅通;一面筑坝开渠,引水灌溉,兴建城郊堰渠水利工程。《丽水县志•水利》详细记载了段成式所筑堰渠的面貌:
  “好溪渠在县东二十里灵鹫山(俗名马头山)下,垒石为堰,障缙云溪水入渠,西流至浪荡口分水坝,析为东、北二渠。北渠别纳山水三条:一自巩固桥入;一自八宿桥入;一自沙圩头入。皆挟沙善壅。不时浚之,则溪水不入。灌田六十余顷。堰阔六丈,长九十丈,中高一丈二尺,两端以(依)次杀高六尺。自堰至分水坝一百八十二丈;自分水坝至东渠蜈蚣岭坝一百二十丈:自分水坝北至渠巩固桥二百九十丈。东渠灌田四十五顷三十九亩有奇。北渠灌田一十八顷五十六亩有奇。创于唐刺史段成式,后莫考其兴废。”
  段成式治恶溪为好溪,变水患为水利,遗爱丽水百姓,为了不忘恩泽,后人在好溪堰附近建了段公亭。
  丽水县东10里有好道庙。大中十年(856)丽水大旱,段成式到庙中祈雨,九月立好道庙碑并写了《好道庙碑记》,详细记述了当时丽水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为百姓降志求雨的初衷。是研究1000多年前丽水民俗的可靠资料。
  (吴克裘)
  好溪堰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邕
相关人物
叶法善
相关人物
李泌
相关人物
李繁
相关人物
段成式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赠处州段刺史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