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881
颗粒名称: 民国
分类号: K820
页数: 20
页码: 一六五-一八四
摘要: 《莲都历史人物》中对莲都区民国时期人物的详细记载。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民国

内容

教读终世的高鹏
  清末民初,碧湖保定村有个知名人士,名叫高鹏。他博览经书,才学兼优,不慕名禄,甘作布衣,创办教育,热心公益;关注民艰,乐善好施,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乡绅。
  高鹏(1874-1931),乳名荣才,又名蓬仙,号拙园,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于保定村。父亲是个皮匠,靠替人制作皮靴为生,母亲叶氏常年累月患病服药,加上弟妹又多,因之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且刻苦寒窗,好读诗书。12岁那年,他郡试秀才,一举夺魁,为优贡廩生。因父亲病丧丁忧,未进
  省赶考。
  清末废科举后,高鹏为浙江省法政专门学堂校外毕业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吕调阳等目睹保定人多村大,经济贫困,村民子弟无力外出求学,便筹措学田,在悟空寺创办了“植基两等小学堂”。他亲兼教席,主讲文史,与校教师谆谆善导,每届毕业生参加县里会考都名列前茅,并创连续5年全县毕业会考第一的记录。因此,处属10县人士纷纷送子弟来这乡校学习。他还创作了《处州地理歌》、《保定高等小学校校歌》等,教学生们唱。高鹏自任校长兼教席,培育高小毕业生24届,民国13年至20年,在家办中学复习班7期。高鹏毕生从教,学生达3000余人,桃李满处州。
  清末,松阳象溪有位进士叫高焕然,曾出任广东长宁、灵山知县,后来又担任钦州、直隶州知州。他对高鹏的才学人品甚为赞赏,常与以其诗文相切
  高鹏像磋。有一次高焕然亲临保定高小,邀请高鹏到广东任事,可是高鹏不愿入仕为官,并作诗婉谢,其中两句是:
  “平生不慕朱门贵,耕种自还读我书。”
  高焕然见他无意官场,又愿引为同宗,邀请高家入象溪高氏宗祠,并赠族租51亩,以作族祭,高鹏也淡然谢绝。
  民国初期,松阳籍北大毕业生何联奎和进士老乡高焕然为栝苍的“精”字争议,高焕然说“栝”应从“木”,当为“栝苍”:何联奎则力争从“扌”,当为“括苍”。二人争议不一,打了很久的笔墨官司,请高鹏作仲裁。高鹏远引博证,以令人信服的历史依据和雄辩阐述,论证了“括苍”之“括”不应从“扌” 而应从“木”为“精”字,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栝括商榷书》的文章。
  高鹏好学,不但工于文史诗书,且谙熟法律,他常在教课余暇替人书写诉状,以补贴家用。由于他文思缜密,笔锋犀利,肯为人解忧排难,故名声鹊起,近邻乡邑的人都愿找他写诉状。各县一些读书人来到他家里,向他学习法律和诗文。民国初年,全国征文比赛,他撰写《虞美人传》,荣登奖榜。
  高鹏对地方利病、民生疾苦极为关注。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后,开展解放缠足、剪除发辫运动,他皆积极响应,以身作则带头剪去长辫,让女儿带头解足,并对学生极力宣传。
  他非常识赏孙中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率先对自己的出租田亩执行“二五减租”规约,并积极为佃户争取权益,倡导保定村收租的秤斗统一改成标准的秤斗,还动员全村财主对佃农进行“二五减租”。因而,被推为西乡佃业理事会理事长。是年,丽水县署陈绍寿和随从来保定村收官租,高鹏对其门生谢泽良说:“你到五显庙看看陈绍寿来村收官租有否执行'二五减租',如果还未执行的话,你把他的租簿拿来”。谢泽良照着高的嘱托,走到五显庙向陈绍寿借来一看,果然仍照原额收租。谢泽良就拿了这租簿交给高鹏。翌日,高鹏来到县署据理力争:“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民国,实行三民主义,拯救农民于水深火热,推行'二五减租'旨在减轻农民的重租剥削,官署应先实施,为何不遵令减租呢?”经高的交涉后,县署也实行了“二五减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民国初期,保定一带林光山秃,植被破坏严重,村民缺柴引炊,甚至连笼衣、松毛都要往十多里路外的=头嘴、岭下、大林等山区采砍。高鹏积极组织集体造林活动,还集资发展蚕桑和果园,恢复了生态。
  高鹏乐善好施,他筹集资金在大港头、保定、石牛等渡口添设日夜渡、修建凉亭,为过往的村民提供便利。他还对孤独无依者倡建施舍、对无力求学者倡建助学金,资助他们入学,以及提出禁溺婴等,皆有德于乡里。为此,丽水知事李钟岳赠以“望重儒林”匾额一方,悬其堂中。
  高鹏颇具文才,工书法、善楹联。一年,堰后村在云和、松阳、丽水三县交通要隘的村口建造了一座凉亭,村绅请了高鹏和玉田、小岗的文人秀才、贡生,要求结合堰后的地理环境为这亭作楹联。秀才、贡生个个抓耳挠腮,无人下笔,高鹏略思片刻,便欣然命笔:
  树中云接云中树,山外溪连溪外山。
  此联不但吻合情景,还可倒读,大家连声叫绝。不久大港头渡船埠建亭,也请高鹏书写亭联,高鹏环顾四周,只见对岸保定六和圩树木苍翠可爱,瓯江上游的龙泉港和松阳港两股溪水汇合于大港头,见景生情,提笔挥就:
  六和树色千重翠,两港溪流一径通。
  书罢,大港头满街人士拍手叫好。后来保定下保村口建造凉亭供人憩息,也请高鹏书写亭联。保定是个大村,村落方圆辽阔,人口众多(1500左右),但经济并不富裕。当时流落来村里乞讨的乞丐甚多,村民给之,乞丐往往嫌少要多,难于应付,而村中又有赌博之风。高鹏结合村情,便在亭的门口撰写楹联:
  虽是大村却无富户,欲成善俗须少闲人。
  高鹏学识丰富,教绩卓著,生平不慕名禄,教读终世。著作有:《虞美人集》、《拙园文集》、《拙园偶存》、《哭佛》等。还曾参与编纂《丽水县志》和《通济堰志》。此外,他曾有寿序、墓志、楹联、婚启、祭文等小楷手稿数卷遗世。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毁失。现今堰头村口文昌阁前高鹏撰并书的一块碑尚存。
  (李蒙惠)辛亥革命先驱阙麟书
  阙麟书(1879-1915),字玉麟,乳名志仁,丽水县碧湖镇人。1879年出生在一个小商贩家庭。祖父阙含章,字温如,世居碧湖镇。父亲阙沾霖,字雨生,以行医为生。阙麟书共有兄妹3人,麟书居长。
  阙麟书少年英俊,天资慧敏。7岁读私塾,童年喜听太平天国故事。13岁曾因家中讼事牵涉,代父出堂申诉。16岁入丽水圭山书院,跟随名儒读经史,时值甲午战败,人心多有愤激,阙麟书常寓深意于诗词歌赋,以示感慨。19岁参加处州府试,题目为《安上定下策论》,阙麟书援笔立就,忧外患,图存亡,府学夸其文,名列第一。鉴于当时国势日危,阙麟书深感清廷不足以依靠,遂抛弃仕途,走上革命道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屈从于帝国主义势力,为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大批知识分子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走上了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道路。1903年,阙麟书加入处州双龙会,被举为丽水分会会首。1904年初,革命党人陶成章、魏兰赴处州,联络金华、衢州、严州会党,策划协同起义,阙麟书与双龙会会首王金宝商议,改双龙会宗旨仇洋为反清灭洋。5月,阙麟书亲赴金华会见龙华会会首沈荣卿,策议双龙会与龙华会协约同起,响应湖南华兴会的长沙起义。由于双龙会骨干程象明叛变,王金宝不幸死难,义举失败。阙麟书遂化名吴应龙,代王金宝统率双龙会众。1905年,阙麟书赴杭州,入浙江武备学堂。
  1905年夏天,全国弥漫反美风潮,阙麟书联络青田孙靖夫、丽水何子华等组织处州拒约会,在丽水城内遍贴函电传单,发表街头演说,反对美国虐待华工,主张抵制美货,阙麟书声泪俱下,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1906年初,为探索救国救民之真理,阙麟书东渡扶桑,进日本宏文学院学习日语,1907年初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在离家去国的船上,阙麟书思绪万千,曾作《雁歌》一首,以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晴天高,远树低,西风紧,雁群飞。高空飞成一行行,飞来飞去不分离,俨如我哥哥弟弟,相亲相爱手相携。”1907年3月,应秋瑾之约,阙麟书怀着满腔热情从日本归国,途中赋诗一首:“东归志士胆气豪,拔剑除凶胜宝刀。众志成城大业立,欢声响过浙江潮。”回国后,与徐锡麟、秋瑾多次密谋浙皖起义。7月,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秋瑾在绍兴殉难,阙麟书被迫出走,先后在上海会见陶成章、王金发共同策划浙江起义,因叛徒告密,阙麟书在杭州被捕入狱,经多方营救,1910年冬被保释出狱。
  阙麟书出狱后回到丽水,革命意志未曾稍减,积极兴办学堂、从事著作、聚集青年,抨击时政、宣扬革命、伺机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阙麟书加紧联络会党同志,各处收集兵器,准备响应起义。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丽水后,阙麟书不辞劳瘁,积极奔走于松阳、缙云、丽水等地,共谋光复处州事宜。1911年12月25日,吕逢樵率光复军光复处州城。1912年春,阙麟书由上海至南京,受宋教仁推荐为同盟会浙江支部代表。5月成立同盟会浙江支部,8月改为国民党浙江支部,阙麟书任参议,遂与徐杰、张伟文捐款2400元,在杭州创办《平民时报》,作为同盟会浙江支部的机关报。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阙麟书遂积极投入反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1915年4月2日,阙麟书在上海霞飞路遭袁世凯党徒伏击,身中数弹,经送日本人开设的佐佐木医院抢救无效,当晚与世长辞,时年三十七。
  阙麟书牺牲后,孙中山闻讯电唁:“劬劳未报,松柏先摧”。上海同盟会员专门召开追悼大会,议葬杭州西湖,后根据阙麟书祖父意见,由上海革命党人购买红木柏香棺木,将灵柩由杭州迎回,葬于碧湖三峰村旁。
  (叶剑平)
  辛亥革命志士许绍南
  许绍南(?-1913),丽水城关镇人。光复会会员。清光绪三十年(1904)初就读云和先志中学堂,追随革命党人陶成章、魏兰从事反清活动。三十一年在嘉兴“温台处会馆”任执事。负责联络浙江会党事务。三十三年应魏兰邀约,去南洋爪哇、柬地里等地联络华侨,筹措革命经费。三十四年在也班中华学堂任教。宣统二年(1910)光复会在日本东京重新组立,许参与筹立南洋分会,奔走爪哇、泗水、也班一带,发展会员,扩大影响。武昌起义后返国。民国2年(1913)在杭州参加反对袁世凯专制活动。是年暴卒寓所。
  麦秆贴画家阙伊
  阙伊(1868-1921),字十原,丽水县城人。从小工书画篆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东京工业学校学工艺设计。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救国。
  阙伊作于1918年的麦秆画《菊花》时值20世纪初,没落的清王朝企图通过“西学”、“宪政”挽救风雨飘摇的腐朽政权,仿效西方进行产业大竞赛,以激励国人实业兴国的信心。宣统元年(1909)7月,下谕开办南洋劝业会,并拨白银70万两为办会经费,征集各省参展物品启运江宁(今南京)。宣统二年 (1910)正月,位于江宁城北三牌楼的南洋劝业会会场竣工,该会场占地近1000亩,周长约7华里,共有馆区34个。
  阙伊于这年回国,被聘为南洋劝业会美术主任,参与会场布展。各省均设有陈列馆,东道主的两江馆最大,设有工艺、农业、机械、通运、教育、卫生、美术、武备等分馆。专门馆则有湖南的瓷业、博山的玻璃、南京的江宁缎业3个实业馆,以及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兰锜馆、广东的教育出品馆、江浙渔业公司水产馆等特别馆,华侨参展的暨南馆, 外国商品陈列的参考馆。展品有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近百万件。宣统二
  年四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隆重揭幕,场面空前壮观。大会历时半年,吸引了近30万观摩者,总成交额数千万银元,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使当时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国人大开眼界。
  此后阙伊悉心创作麦秆工艺画。麦秆工艺画作品是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经数道工艺加工绘制而成的装饰画。这种画在继承传统国画表现手法的基础上,采用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并将现代摄影、雕刻、烫烙,刺绣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具有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光泽明亮、立体感强等特点。1915年,阙伊的麦秆剪贴画“美国总统威尔逊像”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
  阙伊回乡后设“涤古斋画室”,其山水、人物、麦秆剪贴画及金石篆刻,纯朴自然,独具一格。
  (唐乐平)
  沈广隆以剑扬威
  2005年8月11日四川《华西都市报》载《龙泉宝剑见证当年淞沪会战》: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昨日,家住宜宾市江安县城的向华先生将家中一把见证了淞沪会战的龙泉宝剑交到当地有关部门展示,这把宝剑虽历经60余年沧桑岁月,仍完好无损。剑体上部镶嵌有七颗错金五角星,剑体中下部镶刻错金诗文,字迹清晰可见,见证了抗战历史,诗文内容为:“军人文武全,持剑保中原,倭奴剑下死,抗战八一三”。字体为隶书,落款为龙泉沈广隆造,为垂针篆字体。读罢诗文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军人持剑上战场的悲壮情感,一种为国捐躯的情怀油然而生。剑的另一面刻有“甫君队长惠存留念,中央伤兵管理处第十残疾院第七队全体官佐赠于闽浦,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一日”字样。
  此剑铸造者为丽水籍人、龙泉的铸剑高手沈庭璋。
  沈庭璋(1867-1925),原名廷泉,字进仁,丽水碧湖镇人。清咸丰年间 (1851-1861),先祖沈朝庆开的沈家铁铺在碧湖很有名气。清光绪十八年(1892),庭璋及兄弟庭崇、庭满迁居龙泉。二十年(1894),在龙泉城镇西街开设“壬字号”(沈广隆)铁铺,沈庭璋为第一代掌门人。
  龙泉是铸剑之乡。沈庭璋迁到龙泉后攻研制剑技艺,制作宝剑。民国3年(1914)秋,龙泉知县杨毓琦主持龙泉铸剑精英大比武,“壬字号”沈庭璋所铸之剑,以一剑击穿三枚铜板,并将对手所铸之剑斩为二截,夺得第一名,被举为“剑魁”。杨毓琦挥毫“沈广隆剑铺”横匾相赠,乡绅李观养亦赠联一幅:“论剑杨知县,夺魁沈庭璋”。“沈广隆剑铺”因之得名。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沈广隆壬字号”所铸的龙泉宝剑获得奖章,蜚声于世。
  沈广隆第二代传人有其长子焕文、次子焕武、三子焕周、四子焕清、五子焕全,均自幼随父铸剑,技艺益精,时称“铸剑之家沈氏文武周清全"。1927年,沈氏兄弟潜心试验用纯钢“养光”,使剑寒光逼人。从此沈广隆剑铺所制之剑,逐步形成了“锋利”、“坚韧”、“青光”三大特点。造型方面,剑身“一样宽窄”改为“菖蒲叶”型,宜于翩跹起舞。后焕文、焕武、焕周曾于1942年为蒋介石铸剑一柄,1955年为毛泽东铸剑一柄,均被传为佳话。
  (唐乐平)
  反袁勇士黄桂芬
  黄桂芬(1874-1930),又名传标,字香斋,乳名雷声,丽水曳岭横岗村(今属太平乡)人。他为人耿直,待人至诚,性侠义刚烈,无畏暴强。幼年就学于宣平县城,后在丽水谭献先生处读书,于1891年考取文科秀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黄桂芬常以“国家多难,士不诿责”自勉,受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影响,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加入处州会党双龙会,并为骨干,后加入光复会。他与革命党人碧湖阙麟书、青田夏次岩交往甚密,积极投入革命活动。1911年10月5日处州宣布光复,任军政分府哨官(排长)。
  民国2年(1913),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失败,处州的重要革命党人均遭逮捕或杀害,形势严峻。黄桂芬奔波沪、杭等地,谋求挽救革命。次年,革命党人密聚杭州,商议发动各地武装反袁,黄桂芬应约参加会议,承担回丽水组织武装的任务。回丽后以曳岭为据点,联络浅田村陈春、梁村梁全青、巨溪村林云岳、双溪村舒春玉等人,秘密发展组织,筹措武器。又与碧湖李春贤等发展的大港头、碧湖反袁武装力量取得联系,相约伺机联合起事。
  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首举义旗反袁,斗争迅速遍及全国。黄桂芬、李春贤在丽水的活动也渐趋公开,黄桂芬在曳岭、雅溪招集的义勇已达千余人,李春贤在碧湖、大港头一带也招集了义勇800余人,他们以鸟枪、大刀、梭标、土炮为武器,积极准备反袁。
  1916年初,夏次岩在杭积极准备反袁倒朱(朱瑞,浙江都督),密函黄桂芬,待杭州宣布独立后,丽水迅速行动。并商定进攻丽水城的具体日期。桂芬即联络李春贤所率武装力量,届时同时进攻丽水城。
  3月15日,黄桂芬以讨袁军总司令名义,召集义勇千余人,在曳岭佛堂聚众集会,举义旗反袁。并任命黄传芳(桂芬堂弟,《黄氏族谱》记为黄传厚)为总指挥,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中书一大“黄”字为旗帜。攻城义勇均系白布条,上书姓名,并盖有红色双龙方印作为标记。会上,黄桂芬说明进攻丽水县城是杭州革命党人的主张,进攻县城的时机已经成熟,接着宣布起义事项,并鼓励大家奋勇向前,不要后退。当晚黄桂芬率领千余义勇,扛着兵器向处州城进发。李春贤等也率领大港头、碧湖等地800余反袁武装垵约向府城进发。
  16日晨,黄桂芬所率义勇到达府城通惠门外,声势浩大,准备攻城,城内官员异常恐慌,紧闭城门死守。知事李赞唐慌忙委派代表出城与义军协商,事未成。义军在西山背架土炮攻城,首发击中耶稣堂屋顶,接着破城冲入大街,占领天妃宫,杀入仓前街。守城巡防队在梅山上结集,管带吕建标居高临下,见义军枪械落后,队伍不整,便以密集炮火发起反击。因义勇缺乏正规训练,且多徒手,队伍遂乱,旋即败退。李春贤所率义勇到达城郊时,见桂芬之师已溃,亦不战而退,丽水一场反袁武装斗争至此告终。
  事后,官府以“明目张胆,聚谋叛乱”罪名四乡缉拿义勇,黄桂芬只得遣散队伍,逃亡他乡。官兵追到横岗,烧毁房屋十余间,黄桂芬全部财产化为灰烬,全村黄氏族人外出逃难,田地荒尽。官兵将黄桂芬的父亲黄光水抓捕入狱。黄光水受尽酷刑。后经族人黄传涛(清蓝翎五品衔,时任浙江省法政学校及财政科科员),多方营救,才得出狱。
  黄桂芬避走他乡长达十余年之久,直至袁世凯死后才回故里。于1930年病逝,终年五十七。
  (陈秀珍)
  郑和斋为革命献身
  郑和斋(1891-1930)又名郑士俊、郑跃明,曳岭新屋村人。本梁村梁姓子,自幼为新屋村郑姓殷户领作养子。性豪爽,结交“青帮”兄弟,仗义疏财。不久,家赀倾荡无存后,被拥为头目,恤贫抑富,好为受欺凌者打不平。民国16年(1927)10月,中共宣平县委成立,经曾志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曳岭一带发展组织。17年5月在新屋村成立中共南乡区委,任书记,开展抗税、抗粮斗争,组织武装暴动。11月携款潜去杭州购买武器。年底,中共宣平县委联络站负责人陶溶被捕,供出县委、区委负责人名单,郑在杭州遭国民党军警逮捕,直供不讳,被判无期徒刑,囚于陆军监狱,参加绝食斗争,组织越狱,未成。19年8月27日,与关在一起的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徐英,省委代书记、中央特派员罗学赞,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裘古环等19人,被秘密杀害于狱中。南营红军副指挥朱生民
  巨溪三岩寺
  朱生民(1906-1930)太平乡长乐村人。民国19年(1930)夏,在雅溪长乐、莲房、周村等地发动农民抗租闹荒斗争,组织武装暴动。是年8月,朱带领武装农民百余,投奔宣平高水,与中国工农红军十三军浙西三纵队(称南营红军)潘成波部会合,被任为副指挥。队伍驻巨溪三岩寺,活动于武(义)、宣(平)边界横岗、梁村、徐庄、赤坑、黄弄、高潘等村,公开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口号,队伍扩展到300余人。9月3日,南营红军袭击曳岭区公所,焚毁全部文件,使国民党地方当局极度惊惶。同月,驻丽水浙江保安第四团士兵60余名,纠集警察、密探,在当地土豪、国民党党棍参与策谋下,在19日凌晨,对三岩寺胡公洞红军指挥部。发动突然袭击。自指挥潘成波以下红军30余人,当场死难。朱生民负伤突围,隐蔽于西溪上陈村。保安团连日于曳岭、雅溪逐村挨户搜捕失散红军,在城内府前行基展挂人头20多首。不久,朱亦遭捕,于狱中备受酷刑,12月被枪杀于大水门外。
  军政分府民政部部长孙寿芝
  孙寿芝(1856-1930),字兰友,丽水县城人。青少年时即以文名冠乡里,博览群书,诗文下笔立成,才气横溢。清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举人,征荐历任仁和(今杭州)、瑞安、新昌等县教谕。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孙寿芝于二十六年(1900)卸职回乡。三十三年(1907)襄赞地方创办处州初级师范学堂,时学堂分完全、简易两科,有学生116人。三十四年孙寿芝委为处州师范学堂学监。
  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12月,处州革命党人策应缙云吕逢樵率光复军进占府城,推孙为首,集士绅十余人,说服驻城管带李茂青放弃抵抗。孙寿芝与教员陈子俊等人,带领学生配合光复军的行动,积极在处州城开展革命宣传。处州光复后成立军政分府,孙被推任民政部部长。
  孙寿芝手迹《重修丽水县志序》民国元年(1912)2月军政分府撤销,孙寿芝自此专志于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原处州初级师范学堂)讲授国文、经史达十余年。这一时期,他服务桑梓,热心公益,为人所敬仰,获大总统黎元洪褒题“无言人间”匾额,举城为之庆贺。
  孙寿芝道德学问为乡里所尊重,民国13年(1924)夏,经县议会推聘总纂《丽水县志》,就清同治十三年(1874)旧志增修,民国15年(1926)春成稿付梓。
  (唐乐平)
  民初林业公会会长叶天籁
  叶天籁(1885-1932),字逸响,丽水县河川人(今大港头镇河边村)。出生于书香门第,童年时读四书五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寻求新知识、新思想,与碧湖阙麟书约伴弃旧读赴上海高等预备学校东方专修科学习,毕业后去日本东京正则学校数科攻读,并加入同盟会。
  三十四年(1908)回上海,参加反清活动。宣统元年(1909)冬,同盟会骨干分子阙麟书在杭州被清政府逮捕,叶多方联络,营救出狱。光复后,叶天籁任职浙江都督府。后回乡。民国11年(1922)委为县参事会参事。同年担任林业公会会长,集股组织厚生公会林场,在大港头铺下五里牌置地150亩,土湾河140亩,种植松、柏、槐树20万株。1924年,主持工赈款修建云和、景宁、庆元等县通衢=头嘴桥,竣工后改此桥为“义赈桥”。由于他尽心竭力为公益事业,县知事李郁芬赠以“急公好义”匾额。1932年丽水郑宝琳在大港头筹设普昌火柴梗盒片分厂,叶天籁积极协助,担任经理。
  (唐乐平)
  端木彧编辑《处州丛书》
  端木彧(1871-1940)字梅璘,丽水县城人。清末廩贡生,笃学好古,工书翰,辛亥光复,任处州军政分府秘书。历在杭州、嘉兴、温州、龙泉等地任职。民国13年(1924)与在杭同乡学友徐允中、章叔言等,以处州虽僻,但自宋、元以来,不乏硕学深思之士闭户耕读,编著立说而名不彰,慨其遗著多将湮没,引以为忧。于是出赀共谋十邑文献,集自唐、宋以及清季,厘定全目40种,数百卷,编为《处州丛书》。其中亦收旧志,如刘宣《成化处州府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有原刊本者,购之,如叶梦得《石林燕语》。无刊本,钞录四库所收者,凡11种,如姜特立《梅山续稿》等44卷。书成而印刊乏资。嗣后同人星散,所编书稿,半归散佚。民国19年(1930)以老解职,携其副本稿回乡,名其故居曰“退补庐”。墨耕又数年。后由处州各县分认印费,甫付梓,则抗战军兴,仅印就序目。书稿存放于丽水县民众教育馆,民国31年(1942)日军侵占县城,劫焚无存。
  黄景之律师保护省委机关
  黄景之(1886-1940)名希宪,丽水县水阁乡吴山坳村人。清末秀才,民国初,毕业于私立浙江政法专门学校。民国11年(1922)选为县议会议员,执律师业务近20年。抗日战争初参加由丽水各界联合组成的抗敌后援会。民国浙江省委机关旧址——黄景之律师事务所
  27年(1938)春丽水新知书店公开架售马克思、列宁著作,黄出入书店,浏览书刊,始与中共党员周源、蒋治等经常接触,逐渐加深对国家、民族前途的认识,拥护团结抗日主张,接受工人阶级革命思想。是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春,中共浙江省委由温州移至丽水,黄以其住所花园弄2号作为省委机关联络点之一。以律师身份,利用社会关系和业务上的便利,为掩护中共党组织活动,保存机要文件,起重要作用。并为同志安排生活、联系通讯做过不少工作。民国29年(1940)初,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中共丽水党组织处境日益严峻,部分同志先后转移到新四军工作。5月,黄景之在将去皖南之前,住松坑口浙江省卫生所割治痔疮,手术后,发炎不治,17日逝于病所。
  民族企业家郑宝琳
  郑宝琳(1882-1941)字楚臣,原籍浙江瑞安金岙村。少年丧父,与母帮佣度日,稍长,撑船拉纤为生。17岁随船户来丽水,进陈益美南货号当学徒,三年满师后自开源康南货号。稍有积资,承销上海洋行煤油,不数年,渐成大户。
  民国8年(1919)首倡集资创办普明电灯公司,开丽水电力工业之端。11年(1922)推为县商会会长,联蝉十年。民国13年(1924),集资4万元,利用本地松木资源,开办普昌梗盒片厂。民国15年(1926)联名招股4.5万元,开设燧昌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三年后招股增资16万元,扩厂区近50亩,有职工800余,最高年销火柴16万件。“普明”,“普昌”、“燧昌”构成处属地区最大的企业集团。
  民国16年(1927)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一部由闽入浙,经丽水北上,郑为商会会长主持北伐军过境招待,负责统筹军需夫力供应,穿草鞋亲自与民夫一起挑运物资到缙云。是年2月成立丽水县临时县党部,郑任监察委员。抗日战争初,经时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褚辅成介绍,为以中共党员为核心的浙江青年回乡服务团的百余来自沪杭学生、青年提供膳宿达数月之久。
  当时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经济深化,民族工业面临崩溃。燧昌火柴厂举步艰难。厂董之间有停业转资市场牟利的议论,郑以“火柴利虽薄,但系民生所需,数百职工生计以赖,现在国难烽烟,祖茔尚且不保,发财又有何用?”坚排众议。民国27年(1938)后京、沪、杭相继沦陷,丽水成为浙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意竟给燧昌带来生机,成为浙赣闽边区日用火柴生产基地。1938年厂房遭敌机轰炸,工厂疏散到丽水官桥、苏埠坚持生产,对维持民需日用,起了很大作用。
  民国27年(1938),因战时丽水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浙江省建设厅筹建浙东电力厂,郑宝琳即将原普明电灯公司全部电线、电杆等设备作为民股投入,分担建厂困难,加速了浙东电厂顺利建成。同年,郑与几位乡贤组织“振兴垦业社”,拟规划筹建造纸厂,因时局不稳未果,但建成了丽阳门至林宅口的乡村公路。
  民国28年(1939)在苏埠开设南明茶叶公司,采用新法制茶,为丽水茶叶出销境外打开销路。同年于张村街、下林、高坑一带,创办萤石矿采开场。这些企业均毁于民国31年(1942)日军流窜战祸。
  郑宝琳先后担任县商会会长,丽青、丽龙、丽缙、丽松公路筹建委员会常委,丽水县抗敌后援会副主委,县岀征军人优属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战时
  郑宝琳像赈济委员会委员,省难民工厂常务董事,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等职。民国30年(1941)夏病逝。
  (唐乐平)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官端木彰
  端木彰(1880-1948),字善夫,丽水县城人。清末维新时期(1898)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成绩优异,旋被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归国后,任湖北陆军预备学堂教官,与鲁涤平有师生之谊。民国初年(1911),被北洋政府选派再次东渡日本,进陆军大学。毕业后,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官、陆军部编练处督练官等职。1925年在陆军大学(即前陆军预备大学堂)任步兵科科长,并授衔少将。后在北洋军阀曹锟、吴佩孚、胡景翼部从事军事训练,有军事著作印行。
  民国15年(1926)北伐战争开始,脱离北洋军阀集团南下。次年,参与南京国民政府筹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7年(1928)春与广州黄埔革命军军官学校同时开训第六期生。在南京本校历任第六期教授部副主任、第七期编译科科长,负责教材、资料、操典整理编译。为《军事月刊》撰写军事教育理论文章,介绍各种现代武器的结构、性能,阐述武器的战略意义和在实战上的应用, 颇受重视。在中央军校工作历时五年, 其间,蒋介石下野时曾一度主持校务。
  民国20年(1931)鲁涤平主浙,邀为宁波县政督察专员,辞不受。民国22年(1933)自荐出任余姚县县长,后调汤
  尚武堂溪县。民国26年(1937)辞归,闲隐乡里十余年。
  (唐乐平)
  国民政府驻美芝加哥总领事沈作乾
  沈作乾(1901-1951)字连三,碧湖镇人。沈作乾出身于书香之家,曾祖父兄弟三人均为清贡生,祖父沈馥斋善诗文,是碧湖屈指可数的富商。沈作乾稍长入碧湖小学,后入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适值五四运动爆发,沈组织丽水学生联合会,举行罢课、游行。积极投入运动,到处演说鼓动,锋芒直指当局而为学校所不容,被勒令退学。后在上海澄衷中学修完课程。
  民国11年(1922)考取北京大学政法系。时家道中落,无力负担其昂贵学费,乃辛勤笔耕,换取稿酬维持至毕业。民国13年(1924)撰写《畲民调查记》1万余字,发表于《东方杂志》,为研究处州畲民生活风情提供较完整资料。
  民国17年(1928)毕业,其毕业论文《论中国之不平等条约》颇具见解,历数清政府、北洋军阀时期丧权辱国的屈膝外交,蔡元培
  沈作乾手迹为之作序和题字。由学校推荐外交部工作,次年派任驻美国公使馆随习领事并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
  民国25年(1936)后,任驻芝加哥总领事馆领事。其间,针对美国政府长期执行“排华政策”,发表英文《排斥中国人究竟为了什么》长篇论述,阐述近百年华人开发美洲事实,及美国政府排斥华人政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文章列举1880年、1894年《限制华工赴美条约》、《十年内禁止华工赴美条约》,呼吁“国际形势要求中美以高度政治家风度,促进世界向美好方向真正发展”,谴责仍在民主阵营里用罪恶武器一一种族歧视来威胁爱好自由人民的破坏势力,指出现在继续存在的“排斥中国人的法规,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文章在美国社会中产生影响,为争取保障华侨利益,作了努力。
  民国35年(1946)调驻菲律宾大使馆二等秘书,任内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参加了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同年在马尼拉碧瑶举行的国际粮食会议,有很出色的表现,当时报端均有介绍。
  1951年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唐乐平)
  名中医庄虞卿
  庄虞卿(1883-1955)名熊,字以行,丽水城关镇人。清末秀才。父擅医,故得自幼涉览中医诸典籍,毕生行医。民国初,任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校医,诊问慎审,勤于攻研,于《内经》、《难经》无不深究,旁博诸家之学说,每起沉疴危疾。以学识广博,医理深湛,蜚声一县。民国19年(1930)行医上海,邀为全浙公会、宁波同乡会常年医师,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校医,受聘私立上海中国医学院,讲授中医病理学,颇受浙籍乡人戴崇。民国25年(1936)年回乡,遭丧子之痛,自后淡于酬世,婉谢出诊。但凡登门求医者则不分贵贱老稚,不计诊金,悉心医之,病甚不治之症,则辞不处方,恪守不渝。1954年,参加丽水中医联合诊所。次年病逝,有《感证崇源》、《虞卿诊籍》遗稿。何廉臣《全国名医医案类编》亦收录其验方。民国中将李祖白
  李祖白像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莲都北乡至今还传诵着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文盲出生,曾先后当过清朝和民国两个朝代的兵,并由普通士兵一直升至民国中将军长。他就是李祖白。
  李祖白(1787-1960),字健中,号生成,丽水县雅溪里东村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耕种为生的农民家庭。小时因家贫无力入学塾,他靠自学,获得一些文化知识。光绪三十一年(1906),他只身前往杭州投到清军二标营当兵。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任浙江水陆军二标营排长。1914年升为浙江都督步兵98团中尉副连长,后入浙江省陆军讲武堂,1916年5月毕业,升为上尉连长。历任营长、团长等职,1933年任国民军79师副旅长,在江西参加对红色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围剿"。1936年抗战前夕,升任79师副师长。1937年5月任师长,授少将军衔。同年任29军副军长,率部参加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松沪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封锁长江战役、鄱阳湖南浔铁路截击战、长沙大会战、南昌攻防战等多次战役。
  1938年冬至1939年春,29军奉命进攻南昌,李祖白与黄岩人、29军军长陈安宝临阵督战。因军部被日军包围,陈安宝在突围时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李祖白悲痛欲绝,一边指挥部队继续战斗,一边派兵将陈安宝的尸体从敌营中抢回并设法运回黄岩安葬。这一战役不仅使李祖白失去了多年共事的挚友陈安宝,所属部队损失也极为惨重,精神受严重刺激。于是,他向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呈请辞职。1939年8月,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他辞去部队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由于当时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他未赴重庆任职,直接从江西返回老家里东。国民政府每月寄给他工资,直至1948年。
  在家期间,李祖白为北乡群众以及中共地下党做了许多好事,北乡群众至今还在口耳相传。
  1942年春,县国民政府盐务局在太平乡设有盐仓。当地群众在乡长潘明远的发动下,先后两次到盐仓抢盐。伪县政府得知后,派警察逮捕了潘明远。受群众之托,李祖白到伪县政府与县长交涉,救出潘明远。
  1942年4月,国民政府陆军31师驻防丽水县北乡至缙云一带。有一次,15名伪士兵到金竹村(今属雅溪镇)购买物品,与群众发生口角,伪军开枪打死共产党员李宗乾。群众义愤填膺,打死13名伪士兵。两天后,该部要到该村烧杀。李祖白挺身而出,与31师师部交涉,使该村免遭灾难。
  1948年7月,雅溪区地下党员张宝才等10人被伪县保安团逮捕。李祖白出面与伪县保安团交涉,将被捕的张宝才等人保释出来。
  1949年,李祖白迁到丽水县城西河沿顾家租住。解放后,他曾因历史问题受到打击。他在江西时部队驻地群众以及雅溪的群众联名到县委县政府为他证明、作保,使其免予关押。1960年,因重病医治无效,在里东病逝,享年七十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丽水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对李祖白的历史问题予以平反,撤消原判。
  (吴志华)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人物

高鹏
相关人物
阙麟书
相关人物
许绍南
相关人物
阙伊
相关人物
沈庭璋
相关人物
黄桂芬
相关人物
郑和斋
相关人物
朱生民
相关人物
孙寿芝
相关人物
叶天籁
相关人物
端木彧
相关人物
黄景之
相关人物
郑宝琳
相关人物
端木彰
相关人物
沈作乾
相关人物
庄虞卿
相关人物
李祖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