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879
颗粒名称: 明朝
分类号: K820
页数: 68
页码: 0七五-一四二
摘要: 《莲都历史人物》中对莲都区明朝时期人物的详细记载。
关键词: 历史人物 明朝

内容

南阳侯叶琛
  叶琛(1314-1362),字景渊,别名伯颜,丽水碧湖高溪人,博学有才藻,为元末明初著名“浙东四先生”之一。他为官清廉,有治民之才,嘉靖工部尚书章拯在《三贤祠记》中说:“栝山将神,先生诚意伯刘公基,御史中丞章公溢, 缙云伯胡公深,南阳侯叶公琛,皆人杰也。”
  元延祐元年(1314)年,叶琛出生于丽水县碧湖一个书香之家。曾祖叶宏,宋绍兴乾道八年(1172)壬辰科进士,任敷文阁待制、太府少卿。祖父叶一鸣在元朝任处州路美化书院院长。其父叶应咸精通史学,擅论治乱大事,尤善五言诗,有《楼间集》。叶琛从小天资聪颖,常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天历元年(1328),叶琛游学京都,因才能超群,不久就到通政院任职,开始了仕途生涯。
  元至正三年(1343),叶琛被授浙江兼代宣抚使,至正四年(1344),任歙县(今安徽歙县)县丞。歙县产纸,每年有500万张之多。百姓要把纸张上交官府,而官府以其质差价贱为由向百姓加重赋税。叶琛明察其中弊端,改革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至正九年(1349)春天,叶琛升任处州路青田县尹。青田一向是难治之县,叶琛认为政务不好整治,主要是不重视教育,不能教化百姓。他一上任就建造了明亮、高大的明伦堂;聘请学问渊博的人,担任六经讲师;增加学田30多亩,供给学生伙食。每月朔望叶琛都穿戴官服,亲自参加祀拜先圣先师的活动,并申述五伦之教。
  在青田县令任上,叶琛临事审慎,办案明了。有一位官员送呈官府文书,叶琛发现印章的角异样,诘问那官员说:“你怎么敢私刻假印呢?”那官员大惊失色,低头认罪。叶琛说“伪造假印的不止你一人,你如果能揭发检举一个人,可以赎罪”,并把这话同样告诉被检举人,一日之内便收缴了假官印18枚,税务假印12枚。叶琛信守诺言,全部赦免了他们,只鞭打最后被检举揭发的人。
  青田县讼案多,叶琛曾两次任青田县令,他明断是非,保护百姓利益,境内社会安定,秩序井然有序。其间他一度被派到龙泉开垦田地,登记田亩,事毕,调到婺州路武义县垦田定赋。青田县百姓期盼叶琛回到青田,不停向省郡请求,叶琛回青田时.老百姓用彩船前去迎接,溪流中,船头与船尾相接, 长百余里。
  至正十二年(1352),叶琛升任处州路总官府判官。至正十三年(1353)春,青田九都黄坛(今属文成县)人吴德祥组织受苦百姓揭竿反元,自署“吴王”。同年秋,起义军攻打青田县城,夺取府库钱物。至正十五年(1355),吴德祥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处、温、婺三州及福建建宁,“官兵捕逐辄失利”。六月,叶琛受浙东元帅府处州分府同知石抹宜孙所派,前往青田招安。十月,有人煽动吴德祥说“叶县令口头上供给你衣食,可官兵早晚要抓你的,你不如劫持叶县令求得自身安全”。项生与留由之听到消息后,告知叶琛,要他到东瓯(温州)避难。叶琛说“我如果离开,百姓哪里去安身?盗贼必定会屠杀无辜,草木不存,按仁义我岂能苟活?”不久,农民军将领张惟德、吴伯贤等“持旗帜刀槊直入县庭”。叶琛穿戴好官服,对张说“我跟你们走,千万不要迁怒我的百姓”,话未说完,就被劫持登舟赴黄坛。在被扣留的8个月中,他常常给农民军讲祸福逆顺的道理,并暗中了解他们出没的处所,掌握他们的行动规律,伺机平定。十六年(1356)四月,农民军将他放归。
  此时,处州各地农民军风起云涌,丽水的砻崆、青田的庐茨(今景宁鸬鹚)气势极盛,“有众号数万”。石抹宜孙派参谋官胡深、章溢统兵讨伐砻崆农民军,叶琛恐这两股农民军与黄坛农民军联在一起“则势益大不可制”,便连忙领兵与他们会合,三面夹击,矢石俱下,农民军大败。有将官提议要乘势全歼寨内士卒,但叶琛说“作乱者此数酋耳,余皆良民困胁至此,彼何罪欲使之成齑粉耶?”于是下令撤退20里,让砻崆中人都能携妻带子逃走,再放火烧毁砦寨。
  至正十七年(1357),叶琛升为浙东道宣尉副使兼同知处州路总管府事。四月领兵到沐鹤镇(今景宁县城),八月,派遣副将陈仲真平定了庐茨的农民军。十八年(1358)春,叶琛改任处州路总管府治中,统率官兵进讨黄坛吴德祥。叶琛采取宽严相济,恩威并用的策略,于九月平定吴德祥起义。叶琛因策划和平定农民起义有功,授行省元帅。
  尽管处州路总管府石抹宜孙和叶琛、胡深、章溢、刘基等文官武将,镇压了处州各县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但元朝统治的气数已尽,谁也无法挽救它。至正十九年(1359)四月,朱元璋命枢密院判官、镇国上将军耿再成与参军胡大海领兵攻取处州,元处州守将石抹宜孙派遣元帅叶琛扼守栝苍古道之天险桃花岭(亦称冯公岭)。命参谋林祖彬屯兵葛渡(今属莲都区仙渡乡),命镇抚陈仲真等据守樊岭(在丽水宣慈乡,今属武义)。此时刘基已辞官回乡,处州兵将士气低落,毫无斗志。镇守龙泉的元帅胡深认为大势已去,抄小路赶到缙云黄龙寺,向耿再成投降。十月,耿再成出兵进击樊岭,与胡大海合兵,连拔桃花岭,葛渡二寨,石抹宜孙偕叶琛、章溢等数十骑弃城避走浙闽边境建宁一带。
  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进入婺州城后,改婺州路为宁越府,并在此设立中书浙江行省。朱元璋求贤若渴,广揽人才,先后召用了王宗显、范祖干、叶仪等一批儒士。胡大海告诉他,人称“浙东四先生”的宋濂、刘基、章溢、叶琛是当今取得天下和日后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便命处州总制孙炎召见刘基等。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刘基、叶琛、章溢、宋濂应召结伴同赴金陵,下榻孔子庙,朱元璋高兴不已,接见他们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 ……”授叶琛为营田佥事,主持招徕农民回乡务农,垦荒种田事务。
  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占洪都(今江西南昌),授叶琛为洪都知
  叶琛画像(清•上官周铨绘)府。不久,元降将祝宗、康泰叛乱,镇守江西的武将邓愈逃跑,叶琛被俘。祝、康劝说叶琛投降,叶琛宁死不屈,大骂叛贼,被杀害。墓葬丽水县西南四十里高溪源黄坛岭。明洪武元年(1368),追封为南阳郡侯,塑像丽城耿再成祠,后被祀于功臣庙。明代,巡按御史王献之在处州府治南建造三贤祠,祀奉中丞章溢,南阳侯叶琛,缙云伯胡深。叶琛英年殒身,未能在历史舞台上像刘基一样施展其韬略,大展鸿图。但他作为“浙东四先生”之一,为明朝的建立作出贡献,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宋濂在《叶治中历官记》中叙述了叶琛的经历后说:“夫不知人之善,不知知善而不能扬不仁。余虽不敏,颇以文字为职业,不敢喑无一语,谨书一通,以俟他日传循史。”
  叶琛弟叶现,字景龙。明洪武初年被举荐到南京,明太祖命他赋诗,受好评,授通州勾管,不久升府判,有惠政,擢升南雄(广东南雄)知府。主政期间筑堤储水,灌田万余顷,百姓称所筑堤为“叶公坡”。宋濂赞他“饬己廉介,操心仁恕”。祀于名宦祠。
  (叶镇)
  临济宗智度禅师
  临济宗是中国佛教中五大禅宗(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天的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临济宗。此宗接引学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使学人豁然醒悟。它在五家宗派中流传最久。临济宗第二十世祖就是处州白云山福林寺智度禅师。现存的《南宋元明僧宝传》、《五灯会元续略》、《佛光大
  台山华顶寺,智度曾到此参拜先睹无见禅师藏经•禅藏经文》、《释鉴稽古略续集》、《继灯录》等许多佛学著作为他立传,弘扬他高超的佛学造诣和德行。
  智度禅师(1304—1370),号白云,元代处州丽水人。俗姓吴,世居丽水城内。智度为人沉默而旷达,15岁时剃发向佛,初受业于丽水城北白云山福林寺住白云山福林寺持空中以假禅师。空中以假暗中观察智度“根器”(根能植其基,器能受其福。谓人能学道者为有根器),欲将衣钵传授给智度。智度潜心习禅定,通宵达旦,三年不寐。
  于是,空中以假安排智度南下云游八闽(福建),临行时对他说:“善财童子是菩萨中的行脚僧,赵州是祖师中的行脚僧,庞蕴是居士中的行脚僧。今人云游四方,不效仿此三老,则是枉费芒鞋(草鞋),徒自困劳罢了。”
  智度辞别师父后,四处参拜当时的得道高僧。如温州雁荡山灵岩寺芝禅师、杭州天目山昭明寺断崖了义禅师,又拜谒了金陵(今南京市)报恩寺无方智普禅师、江西南康府(治所在今星子县)云居寺小隐师大禅师。经过近20年的苦练修行,深得禅宗奥旨。元至正四年(1344),众僧迎接智度回到福林寺。空中以假大喜道:“你回来了,我的使命可以完成了! ”有一天,空中以假诵偈道:“地水火风先佛记,掘地深埋第一义,一免檀那几片柴,二免人言无舍利。”端坐而逝。智度强忍悲痛,按照师父遗愿,将其埋葬于福林寺侧上佛塔。智度还筑庐于塔旁,为师父守灵超度。每天取《楞严》、《圆觉》研究,领会贯通。然而,在说法传道的时候,却又不能运用自如。于是,智度决定前往天台山参拜先睹无见禅师,求学佛法。在当时,先睹被称为宗门绣虎(绣:谓其词华俊美;虎:谓其才气雄杰),居天台山华顶寺,禅界各家流派都很敬畏他。在华顶寺,智度得到了先睹禅师真传。先睹圆寂后,智度为华顶寺住持。他躬行先师遗嘱,因时接物,随机开导,与天台山国清寺梦堂禅师、定海教隆寺愚庵禅师诸老齐名。
  至正二十四年(1364),龙泉人章溢请智度入主龙泉普慈寺。一时间,80()多名僧侣慕名云集普慈寺。至正二十六年(1366),智度又被请入云和武岱峰武峰寺为主持。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诏征召天下名僧。智度应诏赴京,上疏后便要辞还。门下为智度不留在京城而感到不可思议,智度怒责道:“你们没听说过古德的教诲吗?纵然弄到帝王家,也是一场干打哄(空闹)。将来佛门中滥竽窃符之辈,必然是你们这些人! ”明洪武三年(1370)二月,智度因有微疾辞朝,居于杭州虎跑,随后前往天台华顶寺,不久回到福林院。五日,他书偈语道:“无世可辞,有众可别,太虚空中,何必钉橛。”偈语书毕,掷笔而逝,年六十七。火化后,收得五色舍利,大如菽(即大豆),门人在寺西建塔置放舍利。
  智度平时说法偈颂,不许听者记录。有禅者偷偷记他的话语,智度就把他们驱逐出门。浦江宋濂作《白云禅师塔铭》记智度事迹。
  (吴志华)
  金善家五代入仕
  民间有“富贵不过三代”的说法,是说富贵之家最多只能维持三代,之后便会衰落下去,但丽水金善家却五代为官,志书说因他积德所致。
  金善,字仲与,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丽水县人。洪武初,由人才科举步入仕途,为行军掾吏,执掌军法。他仁慈宽容,开释了不少轻嫌疑犯,救活了许多人,后累官至干州知州。金善生一子,取名金叔度,官至文林郎、监察御史。金叔度生一子名金恺。
  金恺(?-1466),字舜臣,宣德四年(1429),乡试中举,初授山东沾化县儒学训导,任满升监察御史。历任江西、广东、云南等地按察司佥事,所到之地,均有能声。请求辞职回乡,进阶四品。金恺生三子,长子金文,次子金忠,三子金信。
  金文(约1430-1483),字尚德,别号履素,晚号镜潭主人。少时聪颖异常,8岁就习书欧体,14岁能作诗文。后来随侍父亲游宦京师,投于学士刘文安(即刘定之,江西永新人。官至礼部左侍郎,文学家)门下攻习《周易》。他析疑辨理,群辈皆厌服。20岁时,回乡住丽水城。当时贼寇攻围处州城,御史李俊招募有勇有谋之士守卫。金文应募,多次向李俊建言献策,谋划战事。敌军以府城射出所得的箭反射城中,使守城兵众不敢发射。金文设铜函于弓弦射敌,敌军不知所措,只好退兵,众人都说首功应推金文,他固辞不受。
  金文力奋于学,景泰元年(1450)乡试中举。景泰二年(1451),中辛未科柯潜榜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金文藻思颖拔,朝中公卿都叹服他的才能。景泰四年(1453),拜行人(即使者),出使四方,与各国交往,词翰语言,见者惊叹。景泰七年(1456),经考绩,进修职郎。景泰九年(1458),升刑部员外郎。不久,郎中缺员,司中政务久滞未决。金文剖决如流,一月之间,事务及案件全部处理完毕。刑部陆尚书对他奖誉有加。河北保定府有疑案,事关贵戚,久拖不决。众僚推荐金文处理此案。他将该案件办结后,无人异议。不久,进阶奉直大夫,后擢本司郎中。成化二年(1466),父母连丧,他回乡处理丧事。
  成化六年(1470)秋,金文复任刑部贵州司郎中。成化八年(1472),奉旨审理南京刑狱,平反者270多人。有受诬得以昭雪的人,用沉香木刻成金文的肖像,建立生祠奉祀他。某地有人恶意上书,官员士民被诬者100余人。金文奉命审问此案,没几天便真相大白,结案上奏,发配诬告者充边。他在刑部前后任职13年,没办过一件徇私案件,众僚称赞他正直廉明,无异辞。成化十三年(1477),升河南开封知府。开封府政务拖滞,他从容处之,井井有条。由于开封府狱年久失修,府治卑湿逼隘,每年有六七十人在狱中病死。他将府治、府狱先后予以迁徙、重建,此患遂息。当时因连年淫雨涝害庄稼,黄河泛滥,山体崩裂,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金文终日忧惶,不能进食,亲自到灾区实地查看,视灾情轻重逐户登记,然后向朝廷奏免其赋税。同时又上奏便民七事,朝廷一一准奏。
  金文平素刚直,不依附时要,当道忌恨排挤他。刚好朝廷到各道考核官员,有人暗地里把他的名字,也附在辞官回乡名单后面。于是,朝廷下诏准予他致仕,时年49岁。知道他要致仕,许多同僚为之叹息,而他却忻然收拾行装准备回归老家。他还作和陶靖节(即陶渊明)《归去来辞》以寄意。
  金文对兄弟十分友爱。二弟金尚义丧偶,因为有子不想再娶,他暗中与三弟尚友商议,牵线致仕太守俞公之女,等到聘娶的时候,尚义才知道此事。尚义任御史,好直言。时值星象突变,他知尚义肯定又要进言,于是作《东瓯童子》告诫尚义。等到尚义被逮谪戍辽东时,他又不远万里到辽东探视。临别时,兄弟俩当道拥抱痛哭,围观者为之垂泪。尚义死后,他视尚义之子金祺如亲生。
  金文天才纵逸,作诗文援笔立就,平生著作很多。在山西,有《晋阳稿》; 在南京,集审理奏稿3卷:《好生录》1卷,《道中题咏》2卷,分别是《谳
  狱余兴》、《履素闲吟》,《东游稿》;与尚义唱咏2集《埙箎》、《和唐百咏》,此外还有《镜潭杂咏》。回乡后,在离城西30里处(今碧湖石牛附近)建了一幢别墅,扁舟往来,很是自得。他还写了一首《石牛镜潭》以寄情(现存):“一别山庄忽十年,归来风景只依然。入帘镜水晚逾碧,各岸琴山雨更妍。诗卷娱情忙亦展, 酒杯留客醉犹传。乡邻齐和升平曲,老子婆娑欲放颠。”
  金文晚号镜潭主人,逝世时54岁。
  金忠(1432-1479),字尚义。少年时跟随宦游的父亲到广东,刚刚就学又离开父亲,废弃学业流寓于苏松间。当他20岁时,见兄长金文登进士,而自己一事无成。于是,他决定发奋求学。先补云和县学,几年后应贡升入国子监。天顺六年(1462),乡试中举。天顺八年(1464),登甲申科进士。当时,朝廷编修《英宗实录》,金忠奉诏往应天(今南京)、太平(今黄山市)、宁国、徽州诸府采录事迹。回京后,简试御史事于南京。成化二年(1466),拜贵州道御史。还未上任,因父亲去世,回乡奔丧,不久,母亲也去世。守孝期满,即向朝廷上疏,陈三事皆人不敢言者,复任南京监察御史。时值星象异常突变,金忠具疏朝廷,将上次所言之事讲得更加恳切。金忠巡视上江抵达南康诸府,执法严肃,沿江各官府布置兵力,盗贼不敢肆扰。监察南京内帑诸卫仓及象马诸草场,吏卒互相转告说,“千万不要触犯金御史。”摄理云南、江西、山东三道政务,弹劾大臣不能任事者一人。后因得鼻疾常出血,回南京治病,不视事。御史台任命他巡按苏州、松江诸郡缉盗事,金忠推辞不赴任。成化九年(1473),被往日所检举弹劾的官员,诬造事实上奏朝廷。不久,朝廷下旨逮捕他。得知抓捕他的命令很快就到,他将妻儿嘱托给朋友御史陈直,临走时,他对陈御史说:“吾不免矣!”自己前往衙门,被逮入锦衣卫诏狱。定案后,发配辽东之辽阳(今属辽宁省)戍边。他谈笑风生,意气慨慷地上路。当他到辽阳后,便闭门谢客。有当地达官问他需要什么。他谢曰:“此正某平生所不敢为者。”成化十五年(1479)闰十月七日,在寒冷的北国戍边6年,因病去世。当时儿女都不在身边,跟随的家人拿出朝冠衣带准备给他穿上,他已不能言语,只是不停地摇头,直到换了深色的布衣时,他点头示意而绝气,仅48岁。祀丽水乡贤祠。
  金忠性刚断,负才气,见义无所让。丽水进士吴荣,因家贫,死后不能入葬,他出钱为他治丧。又赠给吴荣家属粥田若干亩。御史贡壁道去世,金忠为他购买棺木入殓,归丧南京。辽阳有兄弟相仇,经金忠劝说兄弟和好,在他们贫急时又救济他们。他所著丰厚,有《瓮天稿》3卷,《东瓯童子吟稿》3卷,《广惠集方》1卷,还有与兄金文和唱的《埙箎和声》。
  金忠弟金信,字尚友,生卒年不详,成化十六年(1480)乡试中举,官至福建运同,著有《溟蠡稿》。金信生二子:长子金祣,次子金禖。
  金忠子金祺(1452-?),字崇厚。22岁时,新婚刚10日,得知父亲因获罪发配辽阳戍边,立即赶到辽阳,两次上疏当局,乞求代父戍边,当局不许,只好回到老家丽水。成化十五年(1479)闰十月七日,金忠在辽阳病逝。金祺徒步将父亲的灵柩运回故里。
  成化二十年(1484),金祺中甲辰科进士,授合州(今四川合川)知州。当时有一个6人被杀害的案件,7年未能结案。金祺到任后,奉命审查此案。很快发现逞凶者,结了案,众官惊服。后任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知府,进阶亚中大夫。
  金祺著有《避名稿》、《茅斋集》。
  金恺、金文、金忠、金祺均墓葬县东九里(今属岩泉街道),立有墓碑和神道门。
  金祣,字崇吉,力学笃行,端敏谨厚,天顺间(1457-1464)岁贡生,官授云南永昌府判。兴利剔蠹,民歌其绩。奉命抚按陇川,土著酋长馈赠给他白金、骏马,拒不收受。后来,辞官回归故里,闭门谢客,吟咏自乐,卒时88岁。著有 《易意》、《白湖诗文集》。
  金禖,字崇郊,经明行端,工诗善书,有晋魏风度。由举人授亳州知州,治政有方,盗寇敛迹。后擢升河间府同知转南京左军都督府经历,忻城伯(即赵彝,安徽虹县人,永乐间封爵)对待他如贵宾师长,后卒于任上。他清贫廉洁, 遗产只有图画书籍。著有《代搏集》。
  (吴志华)
  除弊兴利的刑部尚书薛希琏
  薛希琏(1399-1458),字廷器,别号缶庵,丽水县城人。父亲薛道明,字宗水,早年擅长文赋艺制,后来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末业”,就放弃了。从此更加致力于德行的修养,尤其善待其兄长,无论大事小事都尊重其兄的意愿。后来,其兄因犯事被捕入狱,畏罪想自杀,薛道明到官府请求替代兄长坐牢, 不允。他就倾家中所有,费巨资营救,终于使其兄出狱。他当里长,收取赋税支派徭役,公平合理,不随意耗费乡亲一文钱0他长期接济贫穷,救助患难,对族人亲戚尤其关心照顾。永乐十八年(1420)逝世。后来因为儿子薛希琏当了刑部尚书,皇帝下旨封赠他为监察御史、刑部右侍郎。后又加赠刑部尚书。
  薛希琏,颖异聪敏,12岁由地方官选补为县学生员。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领浙江乡试荐,宣德五年(1430)中进士。八年(1433)奉召赴兵部观政,任贵州道监察御史(正八品),他年轻气盛,敢于直言弹劾。正统五年(1440),按察河南,耿直敢言,声望很高。第二年,奉命巡察京城蹋坊,蹋坊就是南北百货集散市场,京城蹋坊豪强牙侩麋集,欺行霸市,商贾饱受其害。明英宗深知薛希琏办事干练,能负此重任,就命他察视整治。薛希琏打击蹋坊豪强,整治经营秩序,不到一个月,恶势力敛迹,蹋坊大治。赐晋文林郎。
  这时,朝廷要选派大臣分赴各省,督办备荒事宜,薛希琏奉命巡按江西。所到之处铲除弊政,广储粮食,修筑堤塘以兴水利,开通利民增收之道,“变通有法,宽猛得宜,吏服而民惠”,能声益著。事竣,擢升刑部右侍郎。
  正统八年(1443),京畿内广平(治所今河北永年)等府大旱并且发生蝗灾,朝廷命薛希琏前往巡视。他到灾区后,首先整顿吏治,罢黜贪官污吏。接着,蠲免欠赋,缓征租税,严令扑蝗。一月内蝗灾平息,大雨三天,枯苗复苏,百姓免于流亡。不久,奉命前往安徽凤阳等处清理屯田,革除驻军损害当地民众的积弊,百姓和驻军双方得利。十年(1445),巡抚直隶、保定、淮安等12府,凡是不便的章程制度,立即革除,一时被誉为理
  政理财能臣。十三年(1148)夏,又赴凤阳赈薛希琏画像济饥民。当年,福建发生邓茂七起义,一年后平息,因战乱毁坏,闽中各府县残破不堪。朝廷命薛希琏镇守福建。不久,邓茂七余部罗丕又起兵反抗官府,薛希琏派遣使者劝降,实行宽大政策,数万人投降,逃到海里的也自动前来归顺,全都放归务农。薛希琏派兵追击其首领,擒斩殆尽,因此升刑部尚书,仍镇守福建。
  景泰三年(1452),代宗皇帝命大臣分赴各省考察吏治,薛希琏到山东,罢黜贪官污吏250多人。正值大旱和蝗灾同时发生,薛希琏开仓赈济,救活
  灾民180多万人,代宗下诏褒奖,进阶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天顺元年(1457),改任南京刑部尚书。薛希琏愈益感激,用法明审,存心仁恕,刑无冤滥。第二年七月在金陵去世。享年六十。敕葬丽水县城北七里桐木岗,后因薛氏墓葬于此,改称薛坟岗(今属莲都区丽光村)。
  其祖父薛福,赠刑部尚书。
  薛希琏镇守福建时,在福宁的烽火门、福州的小埕澳、兴化的南丘山、泉州的浯屿、漳州的西门澳5处建了5个水寨,以防备来自海上之敌,后来逐渐毁损了。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大举进犯东南沿海,福建巡抚谭纶以精于兵法闻名,修复5水寨,在抗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丽水城内中山街今市电影公司南首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小巷,东边的叫高堂庙弄,西边的叫陇(冬)树脚。高堂庙弄有抗倭名将卢镗故居遗址,陇树脚有薛希琏故居薛衙基,薛衙基很大,几乎占了现在粮油批发市场的大部分。两个弄口分别是两人的牌坊。现今都圮毁不存。
  (吴克裘)
  河南名宦俞廷芳
  元末明初,经过20多年的兵火战乱,河南境内白骨盈野,“多是无人之处”(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省内的土地还是因“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桂彦良《上太平治要十二疏》)因此,朝廷的政策是积极移民垦荒。至洪武中后期,平原地区的肥田沃土大多已得到开垦。
  俞廷芳,丽水县水南人(今莲都区万象街道水南村),洪武初(1368)由儒士任河南洧州县知县。洧州地处豫东平原,是河南重要的粮食产区。俞廷芳在洧州组织垦复荒地成绩突出。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招抚流民,使其复业。他还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劳役,民众很感激他的恩德。
  加赠薛希琏祖父薛福为刑部尚书的圣旨(现存灯塔村薛家)
  另外,俞廷芳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迁建县治。洧州县治旧在县南十一里原来是唐废州址,这里水患不断,民众遭灾,俞廷芳选择地址重建县城,减灾安民,延续至今。二是新建学庙,并制定教授学业和祭祀的规章制度,振兴教化。
  后擢升福建延平(治所今福建南平)知府。延平书院是一所知名学府,为南宋嘉定二年(1209)福建创办的第一所官办书院,曾在宋端平年间(1234-1236)获宋理宗赐额。书院内祀“延平四贤”(也称“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书院教学以“自为常程”即自学为主,以“聚会讲贯”即教师讲学为辅。元至正末(1368)书院毁于战乱。俞廷芳到任后,带领同僚恢复修建延平书院,建堂奉祀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老师李侗。
  俞廷芳画像
  (唐乐平)
  针灸家祝定
  祝定,字伯静,处州丽水人,以医术闻名。明洪武(1368-1398)初年,授本府医学提领转正科。注《窦太师标幽赋》(道家医经),为医家所推崇。
  《窦太师标幽赋》,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针灸歌赋,全名《针经标幽赋》。金元间窦默(1196-1280)撰。学习针灸的人,鲜有不知道《标幽赋》的,短短的79句赋文,1318字,却先后有元代王开、王国瑞,明代祝定、徐凤、高武、杨继洲、吴昆等诸多针灸名家为此赋作注,为《针灸大成》等书所收载,足见此赋的学术价值和地位。而祝定为《窦太师标幽赋》所作的注解是各位名医家中的精品。
  (吴志华)陕西布政使王廉
  王廉,元末明初在世,字希阳(熙阳),号茭山先生,丽水县人。茭山在通惠门东,王廉故里在此。
  洪武二年初,受历史学家、翰林学士危素(字太朴,江西金溪人。元朝曾官至参知政事)举荐,王廉以贤良入翰林院,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撰《元史》。
  洪武二年正月,安南(今越南北部)和占城(也叫占婆,今越南中南部)两国发生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命翰林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分赴这两个属国谕旨罢兵,两国皆奉诏。不久,安南王去世,嗣君日熞复遣陪臣杜舜钦等到金陵(今南京)告哀。朱元璋素服亲自到西华门引见,命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王廉前往安南祭奠。并赠丧仪白金50两、帛50匹。另派吏部主事林唐臣封日熞为安南王,赐金印及织金文绮纱罗4()匹。王廉出使时,朱元璋以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交趾(今越南)立铜柱以表功,命王廉趁此行之便祀之。洪武三年(1370)四月,王廉完成使命,回归京都交旨。(《明史•安南传》)
  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念其劳苦功高,擢升工部员外郎,而王廉认为越级提升,力辞不拜。于是,朱元璋改授其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县丞。王廉在渑池任职期间,撰写了一部解说经义的《四书详说》。后因升任陕西布政使,便将《四书详说》稿子留在县民曹端处。接着,曹端也出任山西霍州州学学正。后来,王廉死。苏州知府况钟得到了《四书详说》书稿,以府学名义刊刻发行。因明初开始以八股文科考,故此书非常走俏。曹端在霍州见到后,立即向况钟投牌申诉,说此书乃是自己所著。王廉已死,申辩无人,这成了曹端越位侵
  王廉手迹权的单面官司。结果《四书详说》的著述权利最终落到了曹端手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场版权之争。
  洪武十四年(1381),王廉擢陕西左布政使(省行政长官)、太子说书。王廉无子,卒后葬杭州西山。入祀丽水县乡贤祠。
  王廉博通经史,尤其精于《周易》。生平所著丰厚,有《南征录》、《茭山集》、《迂论史纂》、《左氏钩元》、《三礼纂要》、《四书详说》等。《南征录》就是王廉出使安南沿途所作诗歌集,此书现已不传,仅存浦江宋濂作于洪武四年(1371)的《南征录序》。宋濂称其“学之有素,发于中而行诸外。以能文辞称。” 评价其诗作曰:“今观其措辞,和而弗流,激而弗怒,雅而不凡,可谓能专对者非耶!”王廉还精通琴艺,工于篆书和隶书。
  (吴志华)
  附:王廉《论寇准、李纲之非》
  余尝读《宋史》,至真宗时,契丹寇河北,寇准为相,力主车驾幸澶州,以镇军心。夫天子外建诸侯,以守疆场,内置宰臣,以为辅弼,天子但垂拱而治。疆场有事,诸侯当致其力;朝廷不宁,宰臣斯任其责,此不易之论也。准则昧之,而必欲真宗亲征,则将焉用彼相矣?当是时天下方盛,祖宗将相犹有存者,准主议,牢不可破,幸而契丹请和,车驾坦道而南,苟或王师失利,车驾失驭,不惟河北沦于敌境,而天下之事去矣。准虽远迁,何补于国哉?王钦若虽曰奸邪,其以投琼为喻,岂虚语也?由百世之后,等准之议,莫能遁其非矣……宋徽钦时,金虏入寇,李纲力主固守京师,以卫社稷。夫死社稷,诸侯守土之职,非天子之事也。李纲不此之悟,而欲留二帝固守京师,以待勤王之师,与虏背城一战,以决胜负。若纲者,贤则远(远一作贤)矣,不几于知常而不知变者乎?昔者太王常避狄人之逼,孟子又尝以对滕君矣。夫太王、滕君皆侯国也,及其行权,圣贤尤许之,况于万乘之尊乎?故唐玄宗幸蜀以避禄山之祸,代宗幸陕以避吐蕃之难,德宗幸奉天以避朱泚
  之乱,卒赖勤王之师,再造唐祚,使当是时三宗皆如李纲之议,则安禄山、吐蕃、朱□之惨,三宗能不震惊乎?纲力主其议,二帝从之,幸而斡离不寻以师退,京师赖以无虞。及纲罢,以是后朝臣不达行幸之议,至冬虏复入寇,何桌又执纲议,钦宗以足顿地,誓死社稷,朝臣乃不复言,遂至二帝北巡,贻宗庙之羞,遗人民之祸,实自纲、桌知常而不知变之罪。当时之计,莫若从太王避狄之谋,而袭三宗出幸之事,命康王为元帅,李纲为相,权之不挠,用之不疑,诏征天下勤王之师,以卫王室,斯善之善者也。即有不虞,亦无北迁之祸,顾乃为守土臣之计,致二帝身亡国削,哀哉,哀哉。
  定一代之乐的郑孟纯
  郑孟纯,生卒年不详,元末明初处州丽水人。他是一位精通多门艺术的才子,尤其精通音律。洪武初年,明太祖下诏各州县儒学要以《雅乐》作为释奠礼(祭奠孔圣先师的典礼)的乐曲。并将《雅乐》刊印成书在全国颁发。当时没有懂《雅乐》的人,只有郑孟纯能够按照音律教生员。明太祖知道后,非常赞许郑孟纯的才艺,下诏召郑孟纯到成均(即国子监、太学)。命他与钱塘(今杭州市)人冷谦(明初道士,道、释教中著名的音乐家)共定一代之乐(雅乐)。
  (吴志华)
  杨本死于忠节
  杨本,生卒年不详,祖籍河南中牟县,明代处州卫人。年轻时入太学,精通擒拿逃遁之阵法。建文元年(1399),朱元璋的皇孙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朝廷向全国各地招募才略之士。杨本前去应募,经兵部考试,授锦衣卫镇抚使。当时,吴王朱橚视察军伍。有一天,杨本请吴王观兵,吴王登上将台,只见大水淼茫淹没台阶,不见一兵一卒。杨本说:“此即水遁法也。”
  建文元年(1399)七月,诸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杨本随朝廷大军北伐燕军,他常持一铁棒,重30斤,临阵驰突,燕军披靡不敢前,于是,挫败燕军。自南北交战以来,其他将领皆败,惟有杨本与平安有战功。曹国公李景隆(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忌妒杨本,不向朝廷上表奏报战功。后来,杨本约定日期与燕军出战,诸军为后援。李景隆对诸将说:“今日战事,譬如一园之瓜,我辈种成熟了,哪有让别人釆摘的道理?”李景隆竟然拥兵不救,朝廷大军兵败。杨本向朝廷上疏,说:“刑罚有3000余种,没有大于不孝的罪行;人伦有五常,德行莫大于尽忠。忘记事君,虐待百姓者,不可以不惩罚;丧师失律者,不可以不加罪。现在都督袁宇与耿炳文,丧失军士20万于燕地,皇上怜其为太祖老部下,不忍加刑于他们。还有曹国公李景隆,四月进兵,丧失兵马不计其数。皇上责问他们,他们都归罪给部下。我乞求皇上任命我为大总兵,用能官一员,召募义勇,招抚军伍。凡先锋、参谋、军政、稽考等官,我自当保举给朝廷,由朝廷委派亲王为监军,疾驰进击燕王之师,就可使百姓士民免于涂炭,胜利之日,就可祭奠祖宗社稷于泰山了。”朝廷未予采纳。
  建文二年(1400)四月,燕王朱棣与李景隆率领的60万官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展开了一场大规模野战。杨本请为阵首,于是率领孤军出战。李景隆表面上答应后续出兵,但暗地里却按兵不动。由于援兵不到,孤军覆灭,杨本也被俘虏,关进北平监狱里。后来,燕王朱棣攻打济南失利,赵王朱高燧赶回北平。恐杨本为内应,人心动摇,便将杨本杀害。朱棣得知后大怒,说:“杨本很有才略,我本想重用他,为什么要把他杀掉?”白沟河之战是“靖难之役”的决定性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杨本戎马生涯,力战有功,直到死于忠节,而得不到赏赐。
  (吴志华)
  为民造福的浦城县令周原庆
  周原庆,字永新,明建文至正统年间(1399-1449)在世,浙江丽水县人。明永乐元年(1403),由人才科举步入仕途,初授程乡(今广东梅县)知县,后任江苏江宁县令,宣德五年(1430)调任福建浦城县令。在各地为官政绩卓著,口碑很好。尤其在浦城期间,做了许多惠及百姓的好事,载入方志。
  修建桥梁。浦城是闽北小山城。县内水系较多,百姓通行不便。宣德五年(1430),周原庆刚到浦城就任,就组织民众在高泉里修建双庙桥。同年又兴建双美桥。澄湖桥年久失修,险象环生,正统四年(1439),周原庆组织民众予以重建。
  修复义仓。浦城县在洪武十八年(1385),曾建造“秋储春放”的预备仓,由于“岁久法弛”,吏胥侵盗仓粮。周原庆到任后,重惩污吏。仓廩年久失修而废置,宣德六年(1431),周原庆在原址上重建4座仓廩,储粮备荒。
  关注地方学校教育。宣德六年,周原庆主持修葺浦城县学两庑(正厅两边的廊屋)及东西斋。
  立“儒学题名记”碑。杨禧巡按浦城,到县学瞻仰先圣,访问儒学生员。陪同前往的周原庆说:“办学兴教是地方官员首务。原来的学舍狭窄低洼,有的已经破旧倾斜,现经过修建,“敞而新之”。生员发奋勤学,多人取高第,掇巍科。这些取得高科的人,如不将其姓名勒刻于石碑,“似无以垂不朽”。现在准备了三块大石,可作为题名之用,请您为此碑写前言。于是,杨禧为题名碑写了前言,周原庆在县学立“儒学题名记”碑,以激励生员。
  《闽书》称周原庆清廉耿介,重礼教、轻刑罚,使浦城“囹圄(监狱)空虚”。于是升任刑部郎中。由于周原庆与浦城百姓感情很深,“民德之”,卸任后举家定居浦城。卒后,浦城士民将其入祀于名宦祠。
  周原庆在绘画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是一位画师,善画青山白云之趣,尤其善画松石。周原庆被收入《中国书画名人大辞典》。目前尚有作品存世。
  (吴志华)
  我国最早的巡抚吴政
  巡抚是省级地方政府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刑狱、吏治和盐漕等事,地位仅次于总督,与总督一起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可以说是封疆大吏。一个官职制度的设立往往要经过逐步形成的过程。巡抚发轫于明朝初年,为了调查或处置某地重要事情,皇帝就指派身边值得信任的京官下去巡抚,事情办好了,回京交旨,事毕即罢。宣德初年,因为关中(秦岭以北,包括陇西、陕北)、江南(泛指长江以南)等地域广阔而重要,朝廷开始向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选派巡抚,人选一般由三品以上的京官担任。到了清代才正式以巡抚为地方政府长官,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吴政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巡抚。
  吴政画像
  吴政(1382-1463),先名善才,后改政,字正之,明代浙江丽水县北乡洪川人(今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洪渡村)。少时天资聪慧,勤奋笃学,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参加浙江乡试考中举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京参加会试、殿试,以治尚书考中乙未科陈循榜三甲第十一名进士,初授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明代中央六部实行分司办事制度,各司分别称为某部某某清吏司。礼部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清吏司。主事为最低一级的司官,正六品。礼部主客清吏司,掌管中央政府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因吴政处事谦谨自持,干练正直,克尽厥职,深得上司的赏识,不久擢升礼部主客清吏司员外郎(礼部主客清吏司的副长官,从五品)。
  宣德五年(1430)九月丙午,先是,明宣宗谓行在户部曰:“各部税粮,多有逋慢。督运之人,少能尽心。奸民猾胥,为弊滋甚。百姓徒费,仓廩未充。宜得重臣往莅之。”(《明宣宗实录》)明宣宗认为,税粮收不上来,官仓空虚,事关国家命运,必须选派大臣下去督办。
  “湖广熟,天下足”,自然条件优越的两湖大地自古就是中国的粮仓。因湖广地方政府官员弄虚作假,隐瞒遗漏朝廷税粮,地方豪强霸占田地,巧取豪夺,并转嫁田赋,使得当地老百姓不堪重负,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朝廷无法征缴税粮。宣德五年(1430)九月,明宣宗破格提拔时任礼部主客清吏司员外郎的吴政为礼部右侍郎(为礼部次长官,正三品),巡抚湖广,总督税粮。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各省专设巡抚之职,巡抚的设置开始成为经常性的措施。故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指出:“各省专设(巡抚),自宣德五年始。”(《明会要》职官六)宣宗在给他的敕谕中写道:“今命尔往总督税粮,务区画得宜,使人不劳困,输不后期。尤须抚恤人民,扶植良善,遇有诉讼,重则付布政司、按察司及巡按监察御史究治,轻则量情责罚或付郡县治之。若有包揽侵欺及盗卖者,审问明白,解迭京师。敢有沮挠粮事者,皆具实奏闻。但有便民事理,亦宜具奏。尔须公正廉洁,勤谨详明,夙夜无懈,毋暴毋刻,庶副朕委任之重。钦哉。”(《中国通史》第九卷)明宣宗给了吴政便宜行事、处理诉讼、审问奸猾的特权,使其成为皇帝特命的专职重臣,开始了长达9年的巡抚生涯。明宣宗希望依靠他使湖广之地出现祥和、宽松、安定、富裕的局面。
  宣德六年(1431)八月,吴政上言:“湖广浏阳、广济等县,洪武中开堰塘积水以备干旱。近岁堤岸损坏,不能蓄水,凡遇亢旱,田稼损伤。乞敕工部移文诸县,于秋成后发民修筑。及天下堰塘损坏淤塞者,俱令以时修治。”明宣宗准奏,遂命“所在工部,今天下有司,悉遵洪武旧制,于农隙时,发军民协同修浚,惰慢者罪之”。《中国经济通史》
  宣德七年(1432)二月,吴政奏请修筑湖广江陵、枝江二县沿江堤岸,以免民田军屯遭受洪水之患。朝廷诏令吴政派遣廉官、干官董其事。五月,朝廷下令依照洪武、永乐故事,发动组织民夫修筑四川眉州新津县通济渠为洪所毁坏的16处渠坝,使25000余亩的农田得以灌溉。
  宣德八年(1433),明宣宗又给吴政下发敕谕:“兹命尔等巡抚郡县,务宣德意、抚民心,扶植良善。一切税粮,从尔设法区处,必使人不劳困、输不后期;卫所屯种,从尔比较,水田圩岸,亦从提督,使耕耘有时、水旱无患。应有便民之事,悉具奏闻。”(孙承泽《天府广记》)巡抚的职责从督收税粮拓展到宣扬朝廷恩德,安抚百姓,卫所屯田种粮,提督水利等多个方面。为了旌表吴政的不凡宦绩,宣德八年(1433)九月十六日,明宣宗下旨称:“故祖惟贤,乐善好义,晦迹丘园,善庆所钟,施及子孙,服劳于国,历有岁年,特赠为嘉议大夫。特赠其父吴道成为奉直大夫、礼部主客清吏司员外郎。”(光绪三十年延陵郡《吴氏宗谱》卷一)
  宣德九年(1434)八月,巡抚侍郎吴政如实向宣宗皇帝急奏:“湖广黄州等府,麻城等县因上年荒歉,税粮逋负。又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岳州、襄阳等府,沔阳、安陆等州,春夏不雨,田禾尽枯,民饥窘尤甚。湖广武昌府所属一州九县,荆州府、荆门州江陵等九县,长沙府所属十二县,岳州府所属一州七县,德安府应城、孝感二县,汉扬府所属二县,衡州府所属一州、八县春夏久旱,陂塘干涸,农田禾稻皆已焦枯,秋成无望。”(《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朝廷立即下旨抚恤灾民,并根据湖广灾区的灾情,减免征收秋粮十之四。
  正统元年(1436),吴政向朝廷上奏,湖广与江西水陆相通,交界地区经常出没贼盗,百姓不得安宁。应设立湖广浏阳县瞿家寨巡检司。五月,朝廷准奏设立,以保境安民。
  正统二年(1437)八月,湖广衡州府所属州县并桂阳守御千户所等地,都遭严重蝗灾,秋粮颗粒无收。吴政亲临各地核实,抚慰百姓,并照数予以蠲免税粮。
  吴政秉承朝廷敕谕,安民求治,为国理财筹粮。他不为多收而横征暴敛,而是宽纾民力,抑强扶弱,解决当地赋税不均、赋税过重等问题,使湖广百姓过上了安宁、祥和、富足的日子。《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列传》记载了朝廷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吴政以干济称,巡抚湖广,锄强扶弱,民用以宁。”
  正统三年(1438),吴政与湖广巡按陈祚向朝廷奏劾辽简王朱植庶子远安王贵燮、巴东王贵煊对兄弟不友好,虐待简王的小妾,捶死长史杜述,居藩国多过失。贵燮、贵煊于次年四月被朝廷废为庶人,守护简王陵园。但因奏章中未提及贵燮、贵煊的淫秽之事,吴政与陈祚二人先后被捕至京,下狱。英国公张辅即以“规避不奏,当斩,拟罪请决。”明英宗念及吴政对朝廷有功,到这时事情又已完结,因此下旨予以赦免,转任南京工部左侍郎。正统五年(1440)十月,吴政奉旨与太监刘宁组织民夫疏浚南京江中沙洲,杀水势,以便修筑冲塌的江岸。正统六年(1441)七月,主持修筑了南京浦子口、大胜关堤坝。后来,吴政因年老辞官归隐家乡洪川。天顺七年(1463)八月初三辞世,享年82岁。明英宗遣官谕祭,按制治丧,葬于洪川溪头山,此地因其墓有石砌门楼,故名石门楼。由于后裔世代祭奠和保护,墓园及石门、石书卷、墓道、望柱遗迹至今保存完好,实属难能可贵。吴政后裔除聚居洪川外,宣平吴上圩(今属武义县柳城镇)、老竹镇曳岭脚、联城镇官桥、太平乡朱弄、雅溪镇郑山等地吴氏均是他的子孙。
  吴政的后代绳其祖武,以德传家,代有贤能。例如,他的孙子吴则 (1434-1499),字宗法,号雪轩。景泰元年(1450)以功授鲍村(今武义县柳城镇)巡检。当时兵部侍郎孙原贞带兵镇压宣慈矿工起义,知其智略,把他召为
  吴政墓园幕僚。后陶德二等首领兵败遇难。起义队伍与避难群众万余人,被围温祥、三岩一带,孙原贞欲尽歼灭。吴则力请曰:“殄厥渠魁,胁从罔治,今既归服,何忍诛之?况滥及无辜耶?”经他请求,遂得罢兵。后因功升华亭县主簿,辅政仁慈,苏(州)松(江)巡抚滕昭闻其雅善,委以督粮道。天顺年间(1457-1464),以主簿署理上海知县。明察善断,清理欠税18000石。又谋划救济饥民8000余户,使很多濒于死亡的人得以生存。时值海水冲坏农田,奏请朝廷免除农民田租6000余石。上海民众感其恩德,作赞贤育民诗。晚年归隐家乡,教子读书。
  他的曾孙(吴则之子)吴仕伟,字世美。成化十六年(1480),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中庚戌科钱福榜二甲第八十七名进士,初授礼科给事中(正七品),授征仕郎。吴仕伟任礼科给事中时,为刘基及其后代做了两件善事:
  处州乡贤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官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授弘文馆学士,封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由于为官清廉正直,遭到政敌的排斥和迫害。到了永乐年间(1403-1424),他的孙子刘法这一代,朝廷取消了他世袭爵位的资格。同时削勋的功臣还有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弘治十三年(1500)某日,明孝宗赐宴功臣,时任礼科给事中的吴仕伟向皇帝建言,应该恢复开国功臣之后世袭爵位,提出:“栝有伯温公者,爵尊功重,不觉永乐圣祖削勋,遂居首席,甚有不平于众僚,几殒其身。觅考碑铭,方拾其迹,得复爵于刘家之后裔,与国同休。”朝廷采纳了吴仕伟的奏报,诏访刘、常、李、汤、邓等五位开国功臣之后,行取赴京。七月,任命刘基九世孙刘瑜为处州卫指挥使,世袭诚意伯爵。常遇春曾孙常复、邓愈玄孙邓文炳、李文忠玄孙李浚、汤和玄孙汤绍宗,各授南京锦衣卫指挥,并各诏封侯爵。
  弘治十五年(1502),吴仕伟又上疏朝廷,请建刘基祠堂于处州府城三皇岭。弘治十七年(1504)由知府潘润建成。正德八年(1513),明武宗加赠刘基为太师,谥文成。
  《栝苍汇纪》称吴仕伟“功节凛然,义取庶吉士。”后累官至礼科都给事中,卒于任上。
  (吴志华)
  工部尚书俞俊
  俞俊(1435-1510),字尚贤,丽水县水南村(今莲都区万象街道水南村)人。俞俊出身官宦世家。十世祖俞来,字舜咨,淳祐元年(1241)中辛丑科徐俨夫榜进士,官至国子监学录(掌管国子监执行学规,考校训导)。道光版《丽水县志》称其“太学词赋有声”。九世祖俞学古,宝佑四年(1256)进士出身,官至奉议大夫、国子监学正。六世祖俞寄,咸淳十年(1274)进士,官至国子监学录。高祖俞廷芳,由儒士知洧州(今河南尉氏县),后官至延平(今福建省南平俞俊画像
  市)知府。俞俊祖父俞英,由举人授兵部主事,后升为兵部员外郎。道光版《丽水县志》称其“勤慎能举其职”。后以孙俞俊特赠工部尚书。父亲俞端,由父荫入太学,初授江苏镇江府同知,后升太平府(治所安徽当涂县)知府。俞端娶曹氏,生一子取名俞俊。
  成化元年(1465),俞俊参加浙江乡试,中第六十九名举人。成化二年(1466),33岁时登丙戌科罗伦榜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初授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县)知县。后擢监察御史。
  弘治四年(1491)十月,贵州苗民7000余人聚众围攻杨安屯堡(今贵州都匀东部匀河西岸)。占领了杨安屯堡、清平(今贵州凯里市)一带山寨,与官军对抗。弘治五年(1492),俞俊出任贵州按察副使。在贵州任上。他一到任,就整饬威清兵备。弘治六年(1493)九月二十一日,俞俊奉命率官军分两路进兵,历时3个月,击败苗军。
  弘治四年(1491)十二月,布依族包富架等11人揭竿起义,周围110寨的村民群起响应,聚众数万,包富架被拥戴为顺德王,先后攻打都匀卫、清平卫等黔南军事要地。镇守贵州的官兵会合湖广总兵官镇远侯顾博,统率官兵8万人征伐,但屡征屡败,朝廷为之震惊。弘治七年(1494)三月,俞俊与顾博等人,率贵州、湖广官军,兵分六路,向包富架军大举进攻,诱包富架出战,俘包富架及其二子,并押往北京处决,平息了这次战乱。
  弘治七年(1494)三月,右副都御史邓廷朗向朝廷请旨旌表俞俊的战功。明孝宗下旨擢升俞俊为江西右参政。因丁忧回乡守孝。孝满回京,改授福建左参政。
  弘治十一年(1498)十二月,南京兵科给事中杨廉、云南道监察御史李情等弹劾福建参政俞俊、谢文等24名官员不称职,报请吏部、要求都察院于朝勤考察时,降为副职,以示威严。吏部覆奏,孝宗日:“汝等仍会官从公考察, 不许枉人。”(《明孝宗实录》)
  弘治十五年(1502)十月,先是,巡按福建监察御史陈玉弹劾巡抚南直隶御史彭礼,行事乖方,纵容子弟求骗财物;太仆寺卿吴洪及山东右布政使俞俊在福建任职时,都多支折俸禄钱钞,都应退还。明孝宗命吏部通行查勘,务见有无实迹,明白回奏,不得冤枉他们。俞俊未受罚。
  东岳庙,遍于天下,但在泰山为专祀,因此,泰山东岳庙的规制全国最高。明初改制祀典,东岳行祠被正式纳入“会典”,并与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城隍庙、文庙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祠祀系统。弘治十五年(1502)冬,明孝宗发官银8000余两,修葺泰山东岳庙,命右布政使俞俊专董其役。因“吏勤工善”,弘治十六年(1503)夏,修葺工程便完毕。“自三殿而下,若廊庑,若门垣等,凡倾者以易,圮者以完,漫漶者以鲜以洁,金碧辉映,庙貌深严。”(《泰山志》卷二)不久,俞俊改任山西左布政使。
  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召俞俊回京都,任顺天府尹。正德三年(1508)改工部左侍郎。正德四年(1509)六月,升为南京工部尚书。正德五年(1510)三月,俞俊与南京内官监太监董文、永顺伯薛勋等3人奉命督修孝陵明楼及懿文灵殿。
  正德五年六月,俞俊因老卸职离任,七月初五日谢世,享年七十五。朝廷赐祭葬如制。正德十二年(1517)十一月,明武宗派遣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胡镇,论祭俞俊,撰《尚书石碑记》,深表怀念。俞俊墓园在丽水县富岭小武溪(今富岭街道乌=背村后山,土名石马坟)。墓园面积100多平方米,周围原有石马、石将军、石羊、石虎、石龟等石构件。“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园被毁,石构件或遗失
  俞英画像
  或破坏、掩埋,墓地被改成自留地分给当地村民。2008年6月,丽水市文物普査队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对石虎和一只石龟。
  俞俊墓园石虎
  俞俊为官38年,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为人峭厉,居官亦有能声”,任上为各地均做了许多好事。但他急于进取,正值宦官刘瑾当权,俞俊巧于迎合,得到刘瑾赏识, 很快升至六卿,为士人所鄙视。
  武义县俞源太极星象村,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考证,俞源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自南宋杭州人俞义定居于此,逐渐繁衍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俞姓聚居地之一。一日,俞俊到俞源会友,为此地奇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陶醉,遂赋《俞源八景歌》以赞之:
  “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
  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
  何以豁凝眸,暮雨西山早;
  龙宫瀑挂玉虹寒,雪峰日射金鸡晓。
  何以洗清平?秋岭孤猿啸……。”
  此诗现被俞源村作为旅游产品对外宣传。
  俞俊在山东任布政使时,曾登谒泰山,并在泰山留有诗刻七律一首。前缺8字,落款:“右青帝观古括俞俊明弘治癸亥孟春之吉也。”
  俞俊之子俞宣南、俞莹均以父荫入太学。曾孙俞杰,字仁仲,官授将仕佐郎、处州儒学教授。曾经编写先儒遗论《论语训蒙》。
  (吴志华)矿徒起义领袖陶得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期的货币具有封建社会末期的特征,贵重金属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英宗即位(1436)后,朝廷征收赋税改折白银,以两、钱、分等重量单位计算价值。农民耕种官田要用白银交租,每亩五至七分,重的二钱以上。由于“朝野率皆用银”,官府便经常改变银米折率,巧立名目成倍“增收”、“加派”白银,这就刺激了白银开采业的发展。浙江丽水、平阳,福建龙溪、浦城,陕西商县,云南大理是主要银场区。到了英宗时, 处州各县都开采白银,除缙云外现已发现古银矿洞100多处。
  明王朝实行银场官办,严禁私采。朝廷向地方征收高额税银,《明通鉴》载:洪武时,福建、浙江“岁征其课二千八百余两”,永乐时,福建增至三万两,浙江竟高达八万余两。行省、府、县也要用银,于是监管银矿成为地方政府的大事,残酷压榨矿徒,矿徒日夜劳作,劳动条件极其恶劣。上世纪末,在遂昌下田村大弯山上发现的古银矿洞遗址有30多个,形式大致相同。洞口约高2.5米,宽1.5米。入洞便是洞室,宽约6米,深6至10米,有石头垒的灶、床、桌、凳和冶炼遗留,是矿工生活和矿石粗加工的地方。洞室两侧通向矿脉区,通道又深又狭,黑暗不通风。松阳、云和、庆元、丽水等地发现的矿洞也大多这样。
  明英宗即位后封闭了一些银矿,为生活所逼,一些赤贫的农民冒险偷采银矿。朝廷下令:“择官典守,严加禁捕”,“若有聚众偷挖者,调军捕获,贼首枭首示众,为从及诱引有实迹者,连当房家小发云南边卫充军。”(《明会典•金银诸课》)
  正统九年(1444)七月,几百名流亡在福建开矿的丽水农民在叶宗留 (1404-1448,庆元人),曾在处州府当隶役)领导下举行起义,与福建沙县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互相声援,屡败官兵于闽浙赣边境,威震东南。这时,陶得二在丽水宣慈乡(今分属莲都、武义)领导农民和矿工起义,连连打败前来镇压的官军,与福建义军相呼应。朝廷震惊,调动大军镇压这三支起义武装。正统十三年(1448)十月,叶宗留在江西黄柏铺牺牲,余部由丽水县宣慈乡人叶希八带领回到宣慈乡,与陶得二会合。
  陶得二(?-1450),亦作陶得义,丽水县宣慈乡陶村(今属武义县)人。父亲是佃户,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得二到曳岭脚村(今属莲都区老竹镇)给蔡家当用人。陶得二稍长也在蔡家当长工。20多岁时与在府里当差的叶宗留结识,因受不了东家的欺压,流浪到松阳受雇于财主家。因不堪忍受女东家欺凌,盛怒挥拳误将女东家打死,连夜逃回宣慈,官府行文并派捕快追缉。他与同乡陈鉴湖奔走丽水各地,联络农民和银矿工,于正统十三年(1448)五月,聚集2000余人在宣慈乡举行武装起义,大本营设在陶村延福寺,并在通往府城的险要隘口立寨设防,多次打败前来讨伐的官兵,队伍发展到数千人。处州知府向省城告急,都督陈诏奉命率军前来镇压,但被农民军击败,陈诏也死于阵中。为取得给养,陶得二率军转战处州、金华两府诸县。
  叶宗留在江西黄铺牺牲后,叶希八继为首领,但为了以其威名号召群众和震慑官军,严守叶宗留已死的秘密,仍打着叶宗留的旗号。叶希八带领矿工起义队伍回到丽水,在浮云乡连云山(今属云和)结寨。陶得二、陈鉴湖率领宣慈农民军到浮云与叶希八会合,人多势众,声势大振。因感大寨设此不利取得给养和发展力量,决定转移到宣慈根据地。十二月,起义军离开浮云乡,经大港头、白岩,到达敏河。结集后袭击府城得手,打开官库缴获大量武器、粮食和其他财物,接着进入宣慈乡,攻下鲍村(今武义柳城镇)巡检所,建立大本营。
  明代矿工宣慈根据地实行耕战结合,兵民合一的编制形式,以村落为单位,组织民众边生产边练武,平时务农,战时打仗。陶得二率军奔袭武义成功,明英宗诏令监守浙江银矿御史调集附近州府官兵进剿,台州卫指挥韩贵在周坦无功而返。
  起义军发展至数万人,离鲍村,出破桥,下周坦,经敏河,直奔府城。处州知府张佑督兵死守,浙江监银御史盛琦派指挥沈辚、参议耿定、佥事王晟领兵4000火速奔援,在城外被义军击败,耿定被杀、王晟被俘,沈辚单骑逃进城。城被包围,“城中乏食,诸将相泣”。(《处州府志》)府官悬赏招募丁壮出城,杀死一名农民军赏银五两,有500余人应募,乘义军松懈不备从通惠门冲出,直接杀入营盘。义军阵容大乱,只好北撤,途中又与官兵相遇,损失惨重。
  义军内部发生分裂,陈鉴湖投降官府,全家老小被骗往京城,关进锦衣卫大牢,后全被斩首。
  正统十四年(1449)五月,以工部尚书石璞为督军,御史徐恭为总兵的2000名官军抵达处州。接着,都御史张楷率8000多官兵也从福建来到,在灵山寺扎营。加上处州卫所和原先调来的官兵,共有15000人。五月二十二日,陶得二、叶希八率几千义军在寺前开阔地与官军大战。官兵以脱纲(元丞相脱脱后代)带领的蒙古骑兵冲在前面,几千名弓弩手一齐发射。义军大败,退回宣慈。
  六月二十九日,义军20000多人围攻府城,被官兵打败,撤退途中在破桥设伏,全歼脱纲的骑兵,脱纲也被杀死在阵中。
  景泰元年(1450)兵部左侍郎孙原贞从温州领兵近万人到了处州,义军因屡遭挫折,处境险恶,徐浩八、王孟昭率部3500人投降官军,为了邀功,领明军从山后小路包抄义军。陶得二在转移途中被俘,杀于解押途中。
  景泰二年(1451)七月,明代宗采纳孙原贞的建议,把宣慈乡从丽水县划出,置宣平县,取“剿平宣寇”之义;划出丽水县的浮云、元和二乡,各取其中后一字,建云和县;又析青田县柔远、沐鹤两乡,置景宁县,含“景泰辑宁”之意。
  (吴克裘)莒州知州叶曾
  叶曾,字一之,明丽水县人。年少时聪颖有名声。父亲生病,他祈求神明愿自身替代。安葬母亲,打开墓穴发现里面有紫色灵芝,人们认为非常奇异。到苏州一带游学,名声很大。任安徽宣城司训,受荐拔升为河北顺义县令,后擢升为山东莒州太守。辞官回到故里,饮酒赋诗,怡然自得。著有《梅下余言》8卷。死后葬岩泉门外五里,墓前有神道门。祀奉于丽水乡贤祠。
  戴铨拒贿
  戴铨,字文衡,明处州卫人,以岁贡授江苏盐城训导。江苏恰逢年成歉收,上司命他到兴化监督赈济事宜,查得县中有羡余白银九百多两,兴化县令请求内部私分,戴铨将这些银子发下救济灾民。县令怕他泄露自己先前说过的话,送银给戴铨,戴铨坚决拒绝。
  河南淮阳结集了一伙强盗,为害地方,戴铨奉命前往招抚。戴铨亲入巢穴,晓以祸福,强人于是解散。转任益都教谕,后升为安徽宿迁知县,还没上任便去世了。盐城百姓将他祀于名宦祠。著有《会正录》12卷。
  裘仁洁身自好
  裘仁,字天爵,明处州卫人。弘治二年(1489)中乡试。在家收徒授业,态度严肃,不苟言笑,学生侍立身边,毕恭毕敬,栝苍名士大多出于他门下。
  他侍奉父母恭敬顺从,有时母亲发怒,两夫妻就一起跪下请罪,等到母亲火气过了才起来。后到北京为官,任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的职责是巡按州县,考察、弹劾官吏,都事是都御史的佐官。裘仁正直不阿权贵,直言不讳,不曲意迎合官场。于是辞官回家,从此不再踏进官府一步。正直严峻的郑宣
  郑宣,字士达,明丽水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及第,先在行人司任行人,掌传旨、册封。后被选为御史,掌监察、执法,执行风纪法令严厉,不徇私情。当时,司礼监太监刘瑾专权,炙手可热,郑宣不趋炎附势,以平等的礼节相待,得罪了刘瑾,被贬谪到福建兴化(治所在莆田县)任推官,掌理刑狱。多善政,莆田立生祠祀奉他。不久升任江西佥事,因御寇有功,升为为参议。不久,请求辞官回乡。辞世后葬丽水城东望城岭,墓前立神道碑。著有《守元纲目》、《纲目愚管》、《郡志补遗》、《古栝遗芳》等。
  张钦父子
  张钦,字克让,明丽水县城南人。本性质朴耿直,能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对几个弟弟都很友爱,不计较产业。时常和城里的儒士汪瑛、吴荣等聚在一起谈论经典道义。汪瑛在正德三年(1508)中了进士,官至福建副使,吴荣于嘉靖二年(1523)中进 ±,授江西乐平知县。弘治年间 (1488-1505)张钦以贡生授江西九江训导,后升提湖南湘潭教谕。都能以清白自守,保持操守。士人若有贫乏,张钦按时接济他们。离职回乡,从不过问产业。
  有二子:敦仁、敦复。
  长子敦仁,字仲之,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低级司官),守山海关练兵清
  张敦复、敦仁旧居戎,才5个月,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孝满,到武库任职。不久又逢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因连续两次奔丧,不能在父母身边送终,痛哭悲恸,至忘寝食。孝满回京,过了很久才起补为武选,任上,不接受一切请托。后出任江苏淮安知府。上奏陈条提出治河方略,抚恤贫民,惩治奸恶。在遵化备兵防守,在滇南屯田垦种,都有卓著治绩。升任陕西行太仆卿。解职回乡后,头戴角巾,身穿粗服,拄着拐杖行走,和邻里老人们真率相聚,夏天在寿元山中避暑,恬然自在,见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曾经是高官。张敦仁卒后葬三都五凤楼。
  次子敦复,字一初,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请假回乡后就不再出仕为官。与家乡儒士研究经史之学,以私财办义塾,延请名师援业。不到50岁就去世了。葬小栝苍山麓,立有墓碑和神道门。
  丽水城西南万象山下(现桂山路南端)靠近小水门处,昔日有张公桥,《名胜志》云:“旧传吕洞宾洗楮被于此,故桥下水不臭秽。”(其实是桥下有泉水)桥东今卢镇街口的张府就是张钦及其子敦仁、敦复的宅第。2008年10月,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了。
  (吴克裘)
  浙派宫廷画家吕文英
  道光版《丽水县志》云:“吕文英,孝宗朝,以善画供奉。时,吕纪以翎毛,文英以人物,同以恩宠。人呼文英为'小吕’,以别于纪焉。”他是明朝中期重要的浙派宫廷画家。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继续演变发展。明代前期绘画基本上有三种势力,一是宫廷院体画,二是江浙一带的浙派,三是继承元画的文人画。明中前期,那些以南宋遗风为宗旨的画家,在民间逐渐聚集在一起,因这些人大多来自浙江一带,故被称为“浙派”。“浙派”的形成,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以地域为派的先例。浙派绘画继承宋代绘画的优良传统,注重题材的生活意义,侧重全局结构, 画风豪迈。而且浙派画家多兼擅山水、人物,所画题材广泛。从明初起,浙派便开始兴起并逐渐占据了明代画坛主流地位,直至明中期,这一画派势力仍很大。弘治年间 (1488-1505),著名的宫廷人物画家吕文英就是浙派名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绘画史》)
  吕文英(1421-1505),字阔苍,丽水县人。擅画人物,亦写山水,为明代浙派名家之一。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供奉内廷,与画家吕纪(字廷振,号乐愚, 宁波鄞县人)一起以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的身份在武英殿(君臣讨论政事之所,也是朝廷储存书画之处)、仁智殿(在武英殿北,为明代皇后受朝贺及列帝列后棺梓未葬前停置之所,也是画家、艺匠创作活动的场所)供职。成化朝朱见深、弘治朝朱祐樘两位皇帝,均擅长绘画,“宪庙、孝庙御笔,皆神像,上识以年月及宝”。正因为有皇帝的积极参与和倡导,当时宫廷画院十分兴盛,名家也很多,主要有吕文英、吕纪、林良、殷善、郭诩、王谔等人。院画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并形成明“院体”的时代特色,宫廷绘画遂达到鼎盛时期。吕文英以擅长人物画、吕纪以擅长翎毛画,均受明孝宗恩宠。人们叫吕文英为“小吕”,吕纪为“大吕”。吕文英的一生可谓是“艺薄云天,寿比南山”。他不仅为中国绘画艺
  春夏
  秋冬
  吕文英《货郎图》术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寿星。他于弘治十八年(1505)谢世,享年85岁。
  作为明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画家,吕文英的人物画形象逼真,颇具肖像性质。其用线沉着简劲,设色浓重鲜艳,反映了他人物画的典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浙派的面貌。除此之外,他还喜作山水画,常常别开画境,尽显造境之能事,发掘新的审美空间,呈现出独特的韵味,给人以丰富想象的美感。吕文英的传世作品有人物画《货郎图》、山水画《江村风雨图》等。以货郎为画题在宋代以后的风俗画中十分流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资料馆藏《货郎图》春夏秋冬4幅。《江村风雨图》现藏美国克利夫美术馆。此外,传世作品还有《嬉春》图轴2幅、《宫妆娃娃》图轴等。
  吕文英还多次与吕纪合作创作,传世作品有《竹园寿集图》、《十同年图卷》、《龙女斩蛇图》等等。
  吕文英嫡孙吕鸣珂,字声甫,号苍南。嘉靖己未科(1559)进士,工山水,少即擅名,官至工部侍郎。吕鸣珂本书另有介绍。吕文英曾孙(吕鸣珂嗣子)吕正,以父荫授通政司照磨,后升通政司经历。吕文英曾孙(吕鸣珂嗣子)吕相,以父荫入国子监,未仕。后吕相之子吕邦□授通政司照磨,后升詹事府主簿,累官至刑部广东司郎中。
  (吴志华)
  清白吏汪瑛
  汪瑛,字子修,原籍安徽旌德,以处州府官籍参加考试,考中正德三年(1508)进士。被任命为主事,镇守山海关。任上禁收常税,抵御流寇,在当地很有声望。升任武选郎中,清理和裁减多余的官员,不怕别人记恨埋怨。升福建副使,征剿泉州盗贼有功,进京庆贺皇帝生日万寿节,在途中去世。死时行囊里没有多余的钱财,老百姓都称他为清白吏。所著有《抱关稿》、《西岩集》。汪瑛卒后葬丽水漕塘。椒山高士叶烓
  叶烓,明正德至嘉靖(1506-1566)年间前后在世,字季鼎,丽水县人。年过二十才开始学习应试的诗文,但非常刻苦用功,他在自家的门壁上写满了许多治学修身的格言,“既而博通经史”。(道光《丽水县志》)明正德 (1506-1521)年间考取贡生,初任江苏淮安经历(知县的助手),升丰县(今江苏省丰县)知县。叶烓制服盗贼歹人很有办法,上司十分倚重他。
  叶烓卸任后回老家丽水,在椒山筑了一处别墅,面对溪流,背倚青山,“逶迤如桃源,人谓不减辋川”(辋川,在陕西省,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建有别墅)。(《处州府志》)椒山在丽水县城西三十里,叶烓筑别业于此,随地为景,故有椒园之目。叶诗所云“壁削断崖开胜地,路随流水入深山。”(《丽水市地名志》)
  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皇甫汸(1498-1583,字子循)任处州同知时, 与叶烓交情甚好,曾赋诗《赠叶烓》:“羡君辞邑赋归田,大有园林亚辋
  川。松下分粮调瘦鹤,花间洗药候鸣泉。支离自愧犹耽禄,邂逅何期得问玄。更道圣朝容傲吏,赐骸聊复乐余年。”
  明嘉靖十五年(1536),应福建沙县县令方三迟之邀,叶烓主纂《沙县志》12卷。此志采用表、志、传三种体例,设沿革、宦署、古今诸表;职官、学校、文翰、选举、星野、地域、食货、建置诸志;名宦、道学、儒林、文苑、名臣、良吏、仕绩、孝义、忠烈、隐逸、烈妇、节妇诸列传;另附加别志。此志现仅见叶烓和李邦光序文。这也是沙县历史上首次修纂《沙县志》(元以前无考)。
  叶烓善于吟诗作画。所著有《遵制录》、《椒山文集》。他享年八十七。
  (吴志华)
  附:叶烓撰《沙县志》之嘉靖丙申志序
  沙启域于晋寝,盛于唐,至于宋允臻其极矣。文献之征,宜有足观者。胜国一变于兵,正统再变于寇,灰于毒炽,袭闻私识,仅存线脉而已。三迟方君令沙之三年,政敷化染,始举修创之典。交币于烓,滥以文炳属焉。恳辞不获,乃六月七日启局于兴国寺。三迟君及判簿李君躬垂采摭,复广搜于陈乐游上舍,裁正于学谕李君、司训石君、张君,烓又考诸往牒而不谬,质诸清议而无疵,然后载笔于书。五越晦朔而志成。首三表,次八志,终列传,事有不经者, 别志附焉。
  皆窃用己意,准裁于经史者也。表法于《春秋》,书正以冠世,书时以纪年,书事以著人。故沿革表世,宦署表年,古今表人,错文以见义也。志法于《周典》,典有六,曰治,曰教,曰礼,曰政,曰刑,曰事。职官则系治,学校、文翰则系教,选举、星野则系礼,地域、食货、建置则系事。地域有赋焉,以出兵则系政;建置有廩焉,以贮赎则系刑,贯言以示制也。传法于迁史,迁史易编年为列传,类分事核,昭实录也。志之类为名宦,政之优劣判矣;为道学,为儒林,为文苑,学之偏全别矣;为名臣,为良吏,为仕迹,业之崇卑辨矣;为孝义,为忠烈,为隐逸,为烈妇,为节妇,事之常变见矣。婉言以示戒也。夫《春秋》,赏罚之大权;《周典》,帝王之治法;迁史,是非之悬鉴。皆天下之事,邑之志孰与协焉。颜渊问为邦,夫子告以治天下之法,盖出而治民入而事君一道也,故汉拜辅相皆自守令。而迁我朝,杨文贞峻位孤卿,犹恨未尝为令。由是推之,斯志也虽典藉于沙,振纲通会,足以网络天下而不遗不□。乘事缀言,徒资啖瞩焉尔矣。三迟君政人之功,于斯为大。烓也肤学谫识,何足与焉。
  明嘉靖丙申冬十月望日括苍椒山子叶烓识
  冒死斥责严嵩的沈鍊
  沈鍊(1507-1557),字纯甫,号青霞。丽水籍,后隶绍兴卫。(道光《丽水县志》云:“鍊以丽水人隶绍兴卫。《题名碑》尚书本贯。康熙中请祀乡贤,部议准行。”)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溧阳(今江苏溧阳)知县。因耿直傲慢得罪御史,调茌平县(山东茌平)。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服满,补清丰(河南清丰)知县。入京任锦衣卫经历。沈鍊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个性疏狂豪放,每饮酒常倨坐轻慢,谈笑无度,旁若无人。锦衣卫副千户陆炳待他很好,陆炳与严嵩、严世藩父子交情甚深,所以沈鍊常跟随陆炳与严世藩同饮。席间,严世藩以酒作弄、伤害客人,沈鍊心中不平当场指责他,严世藩忌怕沈鍊几分也不敢计较,但已记恨在心。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领兵侵犯北京,致书要求纳贡,用语轻慢傲倨,明世宗将国书下交朝臣议论。国子监司业赵贞吉主张拒绝无理要求,廷臣中没有人敢赞同,只有沈鍊出列说赵贞吉讲得对,应该这样。吏部尚书夏邦谟说:“你是什么官?”沈鍊说:“我乃锦衣卫经历沈鍊。大臣都不说,只好让小吏来说了。”于是罢议。
  沈鍊痛恨朝廷没有人抗敌,致使敌寇越加猖狂,上疏建言:“用一万兵马保护皇陵,用一万兵马保护通州军粮储备,然后结集各路勤王兵马10多万人,袭击骄惰的敌军,就可大获全胜。”世宗不明白其意,没有接受。严嵩恃宠揽权,守边大臣争相行贿,一旦边防失事,惧怕获罪,便运载更多的金银贿赂严嵩,贿赂一天比一天多,沈鍊常常扼腕叹息。有一天,与尚宝丞张逊业一起饮酒,席间讲到严嵩,沈鍊激昂慷慨,泪流满面,痛骂不已,事后上疏说:去年俺答进犯京师,皇上奋扬神武想乘机北伐,这是文武群臣所企望的。但是制胜必先庙算(朝廷的策划),庙算必先为天下除奸邪,然后外寇才可平定。当今大学士严嵩贪婪之性已病入膏肓,愚鄙之心比铁石还顽固。当皇上忧虑,百官受辱的时候,没有见到他延请和访问贤豪咨询对策方略,只和他的儿子世藩商议怎样对自己有利。忠心的谋略则多方阻挠,奉承阿谀的主意则想尽办法荐举。索要贿赂卖官,以恩惠结交党羽。朝廷奖赏一人,严嵩就说,是由于我才赏他;惩罚一人,就说是由于我才罚他。人
  沈鍊画像原载《越中三不朽图赞》们都窥探严氏的好恶而不知朝廷的恩威,这还忍得住不说吗?接着,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状。因为奏疏中同时指责尚书夏邦谟媚谄严嵩和贪污渎职,请求罢了他们的官以谢天下,明世宗大怒,当堂打了沈鍊几十棒,罚他到保安 (今延安境内)当佃农。
  沈鍊到了保安,没有房舍,某商人得知他获罪的原因,就自家搬出让他住。村里父老也每天送柴送米,并送子弟到沈鍊家就学。沈鍊向他们讲忠义大节,学生听得很高兴。塞外人素来敦厚耿直,又熟知严嵩的奸恶,都争相斥责严嵩,沈鍊也十分高兴,每天和他们聚在一起痛骂严嵩父子,习以为常。并且用草扎成李林甫、秦桧、严嵩人像,喝醉了就和学生一起用箭攒射。或骑马到居庸关口,向南戳指痛骂严嵩,然后痛哭而回。
  这些情况传到京城,严嵩听了非常恼火,想找时机报复。早先,许论任宣府(河北宣化)、大同府总督时,常杀良民以冒功,沈鍊曾经写信谴责他。后来严嵩党羽杨顺任总督,正遇俺答入寇,攻破应州(治所今山西应县)40多座小城,杨惧怕获罪,为了上报斩获敌军首级战功,放纵官兵追杀逃避兵祸的百姓,杀死的平民超过许论。沈鍊写信痛切谴责,并且作文祭奠无辜死者,文中指责杨顺暴行。杨顺大怒,对严世藩说“沈鍊聚集一批以命相许同生同死的人,练习击剑弓射,用心叵测。”严世藩吩咐巡按御使李凤毛调查,李凤毛故意造谣说:“有这事。但党羽已经暗中散了。”接替李凤毛当巡按御史的是路楷,也是严嵩党羽,严世藩吩咐他和杨顺一起办此事,许诺办成后有厚报。两人日夜设法寻找陷害沈鍊的机会。
  嘉靖三十六年(1557)九月,蔚州(河北蔚县)白莲教首领阎浩被官军捕获,牵连的人很多。杨顺高兴地对路楷说:“这足以报答严公子了。”就把沈鍊的名字加在招供里,诬陷沈鍊是阎浩的师父,阎浩是听其指挥的。狱案报奏朝廷,严嵩父子大喜。这时,前总督许论是兵部尚书,他一直记恨沈鍊,竟然复准奏章,将沈鍊斩于宣府大街上。并将其长子沈襄充军边疆。为了回报杨顺、路楷,严嵩奏请赏赐杨顺一子为锦衣卫千户,授路楷铨五品卿寺。杨顺说:“严公给我奖赏这么轻,是不是我做得不够,他还不满意?”于是捉拿沈鍊次子沈衮、三子沈褒用军棍打死。还发文到边疆,逮捕沈襄到京。正在酷刑审讯,杨顺、路楷因其他案件岀事被捕,沈襄才免于死。
  严嵩案败露后,严世藩受诛。临刑时,太学里沈鍊在保安时的弟子,将沈錬的姓名、官爵写在帛上,举着进入刑场,看到严世藩人头落地,齐声高呼: “沈公可瞑目矣! ”然后大哭而去。
  隆庆初年(1567),明穆宗下旨褒奖“言事者”,封赠沈鍊为光禄寺卿。任命一子为官。于是,沈襄上书揭露杨顺、路楷杀人、媚奸的罪行,给事中魏时亮、陈璜也相继揭发,穆宗下旨将杨顺、路楷处死。天启初(1621)谥沈鍊忠愍。沈鍊著有《青霞山人集》5卷、《剑鸣集》6卷。《明史》有传。
  (吴克裘)
  何镗总纂《栝苍汇纪》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在遂昌当了与年知县,与年间,常因公务到府城,并留下不少诗文。其中《归云亭怀何宾岩先师丽水》、《与丽阳何家昆仲》、《悠然堂栝苍宾岩师隐处》等诗都抒发了对何镗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归云亭、悠然堂在哪里?汤显祖为何称何镗为先师?
  何镗在《悠然堂记》开首云:“余家梅山之阳,盖=山之东麓也。=山之巅故为郡校,唐李邺侯守栝劝学兴理,昌黎韩公为作《孔庙碑文》正在其上。自 =山而东为梅山,郡志云'士大夫多居之,有花木之胜,又曰花园’。”何镗故居就在孔庙之西的梅山,现今梅山弄梅山小学一带,当时这里除了悠然堂、归云亭外还有翠微阁等。那时,梅山和=山是冈阜相连的,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延伸和拉直中山街,将两山挖开,大街从中穿过,使中山街和原来的仓前街连接起来,两山便分离了。梅山弄旧时叫花园弄,与三坊口连接,何家花园一直保留至清代。
  何镗为什么是汤显祖的“先师”呢?读了下面这首诗就明白了。与丽阳何家昆仲
  汤显祖
  吾师何公起家进贤令,视江右学,予年十四补县诸生。令平昌,怀旧作此。
  归云亭望思悠然,一径梅花小洞天。
  但值何郎随意饮,每逢陶令折腰怜。
  星当处士莲花郡,岁在成童弟子员。并道江西旧桃李,投琼空有泪如泉。
  诗的小序揭示了何镗“起家进贤令”以及汤显祖称其为“师”的来由。
  何镗(1507-1585),字振卿,号宾岩,丽水县城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授江西进贤县令。任上,以刚直严明闻著,严格执法,不阿谀奉承权贵,惩奸恶,恤孱弱。后调河南开封为府丞,改革弊政,治理社会秩序,平日为非作歹的豪强因此收敛缩手。以才能出众擢守潮阳。潮阳在广东东部沿海,与福建相邻,地势重要。倭寇常在这一带抢劫骚扰。
  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二月底,在海上作乱的刘伍等人,乘诏安县除夕夜城中没有戒备,偷袭诏安,攻占了县城。接着,在潮州被明军打败的倭寇也乘机进入诏安,守城将官纷纷弃印遁逃,诏安落入刘伍和倭寇之手。潮州知府何镗奉命督兵进剿诏安之敌,刘伍与倭寇败退。嘉靖四十年二月,刘伍等就擒,官军斩敌300余级。
  广东与福建相邻的饶平县有个大盗名张琏,带领一伙强人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抢掠烧杀,势力很大,历时三年,称霸一方,官兵奈何他不得。嘉靖四十年(1561)九月初一日,张琏等袭击福建南靖,攻陷县城,烧毁县学、仓库,虏县丞金璧等去。接着抢掠广东、福建各县。何镗奉命进剿,他用计擒拿了山贼大头目,敌兵大败。张琏带领残部潜逃海外,夺据三佛齐岛,自立为国王。
  何镗调任江西提学佥事,分掌学政,他勉励学生勤奋研习理学,临川县14岁的汤显祖受其赏识,荐补为县学生员,所以汤显祖称其为师。何镗升云南参政(布政使佐官),以侍养年老父母为由,请求辞官回家乡丽水,获准,退居悠然堂。浙江行省布政使、按察使曾数次以“异才”向朝廷举荐,先后擢升为广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都不去赴任。闲居在家潜心著述数十年,著作甚丰。著有《翠微阁集》,集录名人游记,编成《古今游名山记》17卷,还有《修攘通考》、《高奇往事》、《历代舆图》(清代列为禁书)、《中州人物志》12卷等。何镗最有影响的著作是《栝苍汇纪》。
  《栝苍汇纪》15卷,明万历七年(1579),处州知府新昌熊子臣修,何镗总纂,刊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丽水市档案馆有影印本。《四库全书》据两淮盐政采进本存目。
  何镗在《栝苍汇纪》自序中说:“自成化至今,殆百余年,人文治典盖缺如也。于是关中乔公视学往来浙东西,慨文献无征……乃以余郡十邑事见属,而郡守新昌熊君,偕诸邑令长协规盛美,开馆于夏四月,分汇为纪,邑以汇萃,统之以郡。以是经理凡八月已事,而以命梓人。明年春三月梓成。……勒成十五卷,总之为三十余万言,题曰《栝苍汇纪》。”
  本志共分舆图、沿制、秩统、次舍、官师、选举、封爵、地理、食货、祉祀、保圉、治行、往哲、闺操、艺文、大事、杂事等17门。《明史》卷九十七艺文志,著录何镗《枯苍志》55卷当即是书,卷数有误。光绪《府州府志》作17卷,亦误。
  《栝苍汇纪》虽然有不少疏误,但内容丰富,覆盖全面,保留了较多的文史资料,被誉为“简而文,核而实,详而有体”。尤其是古代处州许多志书佚失,《栝苍汇纪》就成了研究处州乡土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清《处州府志》、《丽水志稿》、《丽水县志》,于前事多引自当时见存之《栝苍汇纪》。总纂《栝苍汇纪》是何镗对家乡的可贵贡献。
  何镗卒于万历十三年(1585),享年七十八,郡人祀于乡贤祠,墓葬县东
  《栝苍汇纪序》影印40里喜康乡武山。
  何镗长子应乾,字孟阳。天性颖悟,质素雅尚,与弟应春、应文以学问品行互相勉励。侍奉父亲端肃温顺,得父欢心。20岁入府学,考试常取第一。以贡生授浙江宁海县训导,关心后辈,常与生员相互切磋古人之道。寄情赤霞台胜景,即景赋诗。被荐拔为广西荔浦县令,到任后体恤百姓,看重士人。但生性厌烦为官之事,不到一个月就飘然辞官回到故里,在悠然堂与志趣相投的朋友饮酒吟诗自娱,不问一切世事。只是喜爱读书至老不倦。家中藏书颇多,人有别集,必借录之。尤其喜欢帮助和荐拔后生晚辈。年78去世。
  何镗次子应春,字仲仁,身材魁梧,风度倜傥,博洽风雅。兄弟之间互为师友。精于书法,赋诗师法陶渊明、韦庄。以医药为业,潜心研究方药脉象,亲友有病,处一方即可痊愈。数次进科举考场,均告失败。待人坦诚,以道义和文章礼制相规谏,亲友都受其良善所熏染。
  何镗幼子应文,字季明,淳朴笃实向学,待人恭谨谦逊坦诚。以高尚的文德被陆锺符、祝石林等名人所器重。
  (吴克裘)
  方存仁剿倭战死青田沙埠
  方存仁,先世安徽合肥人,洪武初授处州卫,世袭百户。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月,数百名倭寇从温州沿瓯江逆流而上,侵犯青田温溪。倭寇在瓯江南的小峙上岸(现属温溪镇),村民自发抵抗,阮斯恩等人战死。倭寇渡江进犯北岸的沙埠,村民李德、陈添、叶良和乡兵杨叙,组织群众奋起抗倭。战斗激烈,4人均牺牲。倭寇纵火焚烧民房,回到小峙,民众抵抗,被杀死、溺死2000余人。
  倭寇再次进入沙埠,方存仁从丽水率兵赶来援战,奋勇杀入倭阵,激战多时,因援兵不能及时赶到,受了重伤战死。
  朝廷下诏为他立祠,由当地官吏祭祀。
  (吴克裘)处州卫指挥同知乐埙
  乐埙,先祖是和州人,明洪武年间凭羽林卫指挥事一职调任处州卫,世代承袭指挥同知。嘉靖年间,徽州人汪五峰勾结倭寇攻陷沿海城镇,乐埙带兵围剿并平定杭州、嘉兴各路盗匪,论功行赏升任海宁把总。大土匪徐明山率领盗匪2万人攻打乍浦城很激烈,乐埙鼓励官军昼夜巡访,盗匪无计可施,解围离开。不久任浙西参将,调往广东征讨盗匪张琏,后又赴江西平定盗匪袁三,都立了战功。福建盗匪攻陷兴化,乐埙派出奇兵攻打,盗匪溃败离开。转任福建都司司事,平定尤溪各路山寨匪寇,捷报频奏,皇帝赐金银丝绸,支付都指挥同知的俸禄,被任命为都指挥司事,升迁为游击将军兼军门将。因病回乡,不久受召赴京,在路上病逝。
  杭嘉湖参将卢锜
  卢锜,先世安徽人,明洪武年间由羽林卫调任处州卫。世袭指挥同知。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犯内地,奉命赴余姚、台州、温州及江西等地征剿,杀死及俘虏倭寇、缴获军械马匹无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平定浙东倭寇,论功行赏被任命为江西都司佥事,受举荐升任游击将军,统兵前往广东、福建交界处围剿贼寇曾一本。在江西铅山等地剿捕袁三余党,以功升任广东都司。嘉靖四十四年(1565)调征广东从化百石湖等地山寇,救回被虏男女300余人,升任杭、嘉、湖参将。隆庆四年(1570)调往福建古田征讨盗寇韦银豹。功劳上报却没有封赏。以年老多病请求退休回乡,在城中锦山南面建房,和士大夫们赋诗聚会终老。
  正千户朱燔乐清抗倭殉难
  朱燔,祖上江苏句容人。洪武年间由绍兴卫调处州卫,世袭正千户。嘉靖年间,浙江巡抚因防御倭寇寻访将才,朱燔受荐带领义军奔赴嘉兴、海盐、乍浦等地,战守有功,不久调守温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侵犯乐清,朱燔与参将张铁前往救援,奋力作战,身死沙场。
  刘纲瑞安抗倭阵亡
  刘纲,祖上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永乐年间从绍兴卫调任处州卫,世袭副干户。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犯温州,刘纲带兵设防守卫,在瑞安三港与倭寇遭遇,从早上一直战到傍晚,他奋勇非凡,斩杀倭寇首级20余。倭寇假扮成官兵从小路绕到山后,前后夹击明军。刘纲兵少,寡不敌众,和守备刘隆、百户张澄等30多人一起阵亡。张澄也是处州卫人(先世山东章丘人)。朝廷下诏在他们阵亡的地方立祠,每年按时祭祀。
  胡凤御倭殉国
  胡凤,先世山东郯城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由山东莱州卫调处州卫。胡凤出生于丽水,凤眉修长,髯须浓伟,相貌堂堂,望之威武凛然,但知书守礼,雅类儒生,人们都很喜欢他。世袭正千户。嘉靖年间,倭寇大肆侵扰中国沿海各省,胡凤跟随卢镗等抗倭将领,在海盐、乍浦、台州、磐安等战役中屡立战功。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500多人,攻陷温州临山卫,乘势西犯,经青田、丽水境,转掠松阳。处州卫官兵奋力抗击,倭寇战败,从水路逃跑。三十四年(1555)四月,几百名倭寇从温州沿瓯江进犯青田小峙、沙埠(均属温溪),村民、乡兵抵抗,战死4人,民众被害2000余人。三十五年,倭寇犯青田,三十六年从台州进逼缙云被打退,三十七年四月再犯青田,五月犯丽水,因防守严密退去。
  三十八年(1559)倭寇侵入乐清,大肆焚烧抢掠,并将取道进犯温州城。胡凤奉命御倭,兵备道员凌云翼为他饯行,凌高举酒杯嘱咐胡凤说:“一方生灵全都托付给你了 ! ”胡凤感激兵备的信任,带领士兵前趋,直抵倭寇营垒,亲手杀死数人,相持很久,因援兵不能及时赶到,受重伤亡于阵中。
  此事上奏朝廷,赠武德将军。
  胡凤子,胡大经,以御倭屡建战功,升山东都指挥使司佥事(都指使佐官)。
  (吴克裘)
  抗倭将领李承勋
  李承勋,字锡庸,生卒年不详。先世江西安远人,于永乐(1403-1424)中,由锦衣卫调处州卫。李承勋的父亲李一山,官封都督佥事,五十余岁生李承勋。李承勋刚满五岁,李一山便去世。李承勋与庶母陈氏相依为命。成人后袭职处州卫指挥同知。
  16世纪期间,倭寇在中国及朝鲜沿海一带活动猖獗。李承勋以誓灭倭寇为己任,他曾上《勘处倭寇事情以伸国威疏》,发表自己的抗倭之策。万历元年(1573),因东南沿海受倭寇侵扰,奉命前往浙江行省抚标练兵,法令严
  李承勋修筑的炮台明,倭寇不敢进犯。万历九年(1581),改任军门总务。万历十年(1582),±兵因减少军饷闹事,要挟巡抚,一些民众想乘机作乱,气势汹汹。李承勋以权宜之计予以安抚,稳定了局势。第二年春天,设计擒拿为首的9名军人枭首示众军门,当局认为他有才能,多次举荐他,累官升至游击将军。万历十六年 (1588),李承勋将戚继光所撰的《纪效新书》14卷刻本发行。
  二十三年(1595),李承勋升授蓟辽参将调往山东防备倭寇,刚好遇到登州、蓬莱等镇士兵聚众闹事,当权者束手无策,李承勋单骑入营,以诚意安抚开导,闹事者立即散去。不久,李承勋被举荐为镇守山东总兵官署都督佥事,以荐赐一品服提督南北水陆官兵,防备倭寇侵犯朝鲜。李承勋治军严明,严禁部下索取民间一物。
  蓬莱水城在唐代以前是一处较大的海湾,至唐为登州港。北宋庆历二年(1042),建“刀鱼寨”,置刀鱼巡检所。明洪武九年(1376),立帅府于此。万历二十四年(1596),李承勋组织军民在水城土墙外包砌砖石加固围墙,并在水城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三处,使登州港成为我国当时北方最主要的海防要塞。(见插图)蓬莱水城于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历二十七年(1599)三月神宗命征倭总兵麻贵、陈璘、董一元等从朝鲜撤兵回国,任命李承勋以原官提督水路官军,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入驻朝鲜。倭寇驻扎对马岛,与朝鲜仅一洋相隔,闻李承勋日夜操演,炮声殷地,不敢再来侵犯。万历二十八年,李承勋率军班师回朝。朝鲜君臣赋诗赞扬他,大臣尹根寿诗曰“昭代须名将,求忠孝亦俱。每怀酬顾复,何暇惜肌肤。”诗中所说的“求忠孝亦俱”“何暇惜肌肤”,指的是李承勋在朝鲜期间,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但按军纪,不得回乡奔丧。于是,李承勋面朝南方,割股肉遥祭先母, 以寄托哀思的感人壮举。
  李承勋还朝回京,朝廷赐以帑金文绮,派遣他镇守贵州。不久改镇浙江,万历三十一年(1603)五月,李承勋陪同浙江督抚都御史尹应元视师海上,登陆普陀山,并在普济寺左建“渡海纪事碑亭”,遗存至今。李承勋卒于任上。李承勋著有《名剑记》。李承勋修筑的蓬莱水城
  李承勋的儿子李大生,跟随李承勋在山东时,抚按了解他的才能,命他训练标兵,大约有4000人,全是青州、齐鲁的土著士兵,素来骄悍难制。李大生申明号令,威望甚著。擢升为胶(州)即(墨)营守备。该营仅有军士900人,大多是老弱。经李大生多方训练,遇到战事缓急可恃。过了三年,升山东都司佥书,离开时军民驰送数百里不忍离别,为他立祠奉祀。李大生擢升守备时,当局在举荐书中说“令严刁斗,操励秋霜,涉猎出自儒林,韬钤娴于将种”。论者以为当之无愧。
  (吴志华)
  抗倭名将卢镗
  卢镗(1505-1577),字子鸣,丽水县城人,祖籍汝宁卫(河南罗山县)。五世祖卢宝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归附朱元璋,授平阳卫千户。卢宝孙卢英,永乐九年(1411)调处州卫,世袭千户。卢镗,弘治十八年(1505)出生于丽水,于嘉靖年间世袭福建都指挥佥事,隶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浙江巡抚朱纨。其时,浙闽豪强勾结倭盗,暴掠沿海,扰民为害,朱纨派都指挥卢镗攻下倭寇巢穴——双屿港(舟山群岛),擒拿贼首李光头,并乘胜追击,直入福建沿海, 斩杀贼首许栋。嘉靖二十九年(1550),都御史朱纨遭诬陷在狱中服毒自杀, 卢镗也受株连削职入狱,从此“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守备尽撤,海禁松弛,倭寇到处掳掠。卢镗塑像
  鉴于倭患猖獗,朝廷上下抗倭呼声日高,都御史王忬巡视浙江海防时,谙知卢镗才华出众,遂奏请朝廷开释,卢镗获赦,委为副将。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大举入侵浙东、浙西及江南、江北,海滨千里频频告急,卢镗率军苦战于杭、嘉、湖,因兵力悬殊,战事失利,受御史赵炳然弹劾, 卢镗带罪军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5月,倭寇2000多人屯集淞江卫柘林,柘林倭寇4000余人突然侵犯嘉兴。卢镗与俞大猷、汤克宽合兵大破倭寇于嘉兴五江泾,斩贼首1980多人,溺水及走死者甚众,余倭不到数百,逃奔柘林。自抗击倭寇以来,此为第一功。
  通倭头目林碧川出没台州夕卜海。卢镗率兵出击,在大陈山(大陈岛)生擒林碧川,升浙江协守副总兵。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攻陷仙居,进犯台州。卢镗在彭溪将倭寇打败,其子卢相生擒敌酋第辛五郎。继而,卢镗协助总督胡宗宪,俘歼通倭头目陈东、徐海,诱诛通倭首领汪真,两浙倭患稍平。嘉靖三十六年(1557),卢镗升任都督同知。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又流窜长江口以北一带沿海州县,屡屡偷袭驻军,劫掠烧杀。卢镗得到可靠情报,侦悉倭寇在刘家庄抢掠,便与协守浙江总兵刘显领兵前去,包围倭寇,一举将其歼灭。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再次侵犯浙东沿海,卢镗与戚继光协同作战,戚继光在台州打败倭寇,卢镗与参将牛天赐在宁波、温州打败倭寇,接着连续水陆十余战,歼敌1400多,平定了浙东倭患。嘉靖三十九年(1560)5月,朝廷加胡宗宪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军沿海军务,沿海巡抚诸官,均听其节制。次年,胡宗宪向朝廷奏报卢镗平定浙江倭乱的功绩,为其请赏,卢镗加俸受赐。《明史》评论卢镗:“……有将略,倭难初兴,诸将悉望风溃败,独镗与汤克宽敢战,名亚俞(大猷)、戚(继光)。”
  嘉清四十一年(1562),福建倭患又起,御史及沿海官员弹劾胡宗宪邀功致寇,胡宗宪入狱。卢镗是胡宗宪提拔重用的,给事中邱舜弹劾卢镗8条罪状,卢镗被逮入狱治罪。后被赦免,回到故乡丽水。万历五年(1577)病逝,享年73岁。其墓在处州府北郊白云山脚。抗日战争时期,丽水人民为纪念卢镗、激发爱国热情,把濠头街经天后宫前到丽水中学门前的一条街命名为卢镗街。
  卢镗子卢相,跟随父亲在军中数十年,为先锋。卢镗总是将“劳险之事”交付给他。事凡艰险,卢相奋勇争先,“闻命即行,蛟窟鲸波,无少疑惮”。在嘉兴王江泾大捷中,战功第一。卢镗统领鸟尾船在仙居剿灭倭寇时,卢相一马当先攻下仙居城。卢镗打败徐海,大隅岛倭寇首领第辛五郎逃到烈港海中,卢相奉命追击,生擒第辛五郎,押送京师,以功升任处州卫指挥佥事。卢镗在九山洋擒获倭酋哈眉须、满咖赖、稽歌等,缴获他们的枪支,命卢相研究其技术。于是。卢相组织“神机营”。进行教练,掌握了使用技术。升浙江都指挥佥事。在石浦战役中,击沉敌舰,敌众焚溺者无算。授浙江都指挥以终。
  卢镗故宅在府城北隅澄西铺高堂庙弄(现市电影公司附近)。清道光处州府学训导、诗人、金石家、《栝苍金石志》作者李遇孙《海氛不靖过卢镗故居有感》诗:“楚国巫臣敝,匈奴卫律谋。天原高北极,海自沸西头。一笑长鲸剪,多年狡兔休。经过仰华屋,太息想殊猷。”为纪念卢镗,曾在高堂庙弄口与今中山街连接处建有牌坊,现不存。
  (叶剑平)
  戴镗戴濂父子
  戴镗,明丽水县人,生卒年不详。本姓高,后为戴家收养改姓戴。以贡举授湖南华容县训导。华容县有个名叫蔡系周的少年,是个孤儿,家境很贫穷。戴镗说:“这孩子是非凡之才。”于是就收养了他,并教以儒学。不久果然考中进士,蔡系周为官清正,很有政声。世人都非常佩服戴镗鉴知人才的眼力。
  戴镗很有才学,举止严肃端正,知人善任,处事得体干练,周围的人都喜欢他,也受到上司信任。升湖北大冶县教谕,再迁福建漳州府教授。后荐升福建松溪县知县。松溪县衙里有个管理银库的胥吏,因为丢失了库银被捕入狱。戴镗到任后,到现场察看,见到银库旁边地面陷进去一个洞,他就沿着洞迹往前勘查,发现这洞通向轿夫的住处。于是他传讯轿夫,经审讯,轿夫供出偷盗官银的罪行。人们都认为戴镗办案如神。
  何镗撰文、戴濂书丹、樊献科篆额《郡侯江公留恩置田记》
  戴镗的长子戴濂,小时丧母,赖继母抚育,少时异常聪颖,20岁入国子监。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人,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明代“行人”,以进士为之,掌管捧节奉使之事,传旨、册封,在京官中地位虽然较低,但声望高,便于升转,刚中进士的人,都以能任此职为荣。戴濂以行人身份到陕西巡察狱案囚犯,经审查“多所平反”。擢升饶州(今江西波阳)知府。莅任,严惩不法豪强猾吏,使社会安定。万历元年(1573),调江西考察官员,被誉为用得其人。可是因为与当时的社会风气相悖,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被调到浔州(今广西桂平)任知州。任上,他惠泽于民,实行休养生息,如取消牛捐、减轻盐税,严禁盗墓、勒索钱财等恶行。浔州的社会风气发生很大改变。因母亲去世辞官回家守孝,期满,补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他清正廉洁,杜绝宴请拜谒,以经书教授生员。50岁时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
  其父戴镗生性严峻刚毅,戴濂总是“婉曲承顺,务得欢心。”戴镗因子封中顺大夫。
  戴镗父子卒后均葬丽阳之原。
  (任迎春)工部侍郎吕鸣珂
  吕鸣珂(1528-1598),字声甫,号苍南。明丽水县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他在朝廷和地方都做过官,所到之处都以廉洁和能干称著。隆庆五年(1571),在洮岷道(治所今甘肃岷县)任副使,有善政。万历八年(1580),任江西布政使期间因“违例驰驿案”受山东抚按何起鸣、钱岱弹劾受罚。该案涉及多人,起因是明神宗为了祈嗣,下诏官员经驿馆不得用一夫一马,俱由派遣者给予路费,以体恤朝廷德意。但有的地方没有执行,“玩法殃民”。因此降三级的是吕鸣珂和浙江按察使李承式。降六级调用的有严州知府杨守仁、淮安知府宋伯华。宁州知州陆宗龙革职为民。
  明代创立通政使司,掌管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的文件。万历二十二年(1594),吕鸣珂任通政使。后升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兼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当时鞑靼火落赤部长期“借用”莽剌、捏工二川放牧,“久假不归,遂成巢穴”。并攻占城堡,抢掠居民。卜失兔等30个部落,5万多骑兵深入延安。吉囊部落数万兵马进入西安州及白马城等地。形势严峻,万历二十三年(1595)四月,时任陕西巡抚的吕鸣珂将协守洮岷的副总兵从洮州卫城迁到临洮府城,而移临洮参将到洮州卫城,由临洮副总兵统一管辖周边四参将,加强了边防。同年五月,吕鸣珂改任工部右侍郎,回到京城。“以尽瘁卒于官, 赠尚书”,按尚书礼祭葬。
  吕鸣珂对故乡的感情很深,虽然已经入了顺天(现北京)籍,但只要遇到丽水人和家乡的亲朋,都非常有情谊。
  吕鸣珂“以丹青擅名”,是当时有名的画家。著有《太常记》。
  (任迎春)
  巴东好知县叶尧祯
  叶尧祯,字瑞卿,明中期丽水县人。由举人授江西宜黄县知县。因为人刚直耿介顶撞了上司,离职而去。后又起用,任四川巴东知县,以爱民节用为务,深得百姓爱戴。不久,升广西梧州通判,未赴任。巴东士民立祠祀奉他。著有《石川稿》、《家札便览》等。
  单槐父子
  单槐,明中期处州卫人。天性笃厚诚挚,以贡生资格被选入太学,因母亲年老不忍离去,放弃赴京进太学深造的机会。母亲生病,亲自侍奉汤药,日夜守护不能睡眠,致使左眼失明。有一次冒着大雾摆渡过河去延请医生,失足坠入水中,恰逢渔人在河上捕鱼,救之得不死。其子单熙载,以恩贡授河南陈州同知,为人谆谨有其父风范。
  何焘以圣贤事业自期
  何焘字思仁,明丽水县人。年少时潜心儒学,立志以传扬圣贤学说为终生事业。督学万公将他选入省城万松书院,后以乡荐授新喻(今江西新余)县教谕。任上,他教人求学务必有扎实的功底,并讲求实用。被聘主持湖广乡试,人称选得其人。擢升江西信丰县令,以宽厚仁爱理政,离任后民众常常思念他。回家定居后,从不找地方官员。所著有《四书集义》、《春秋诛意》、《效颦记》、《沧螺录》、《青桂轩集》。
  张榜领兵秋毫无犯
  张榜,字汝元,明处州卫人。因祖父为国捐躯,荫袭千户。他从小习读儒家经书,精通理义。开始,袭职委管团操,在瑞安(今属温州)抵御倭寇中立了军功,升任松海北总。历任江西都司(四品)、广西浔梧参将(三品)。因征剿平狼寇和上林、三畔等地瑶民作乱有功升为狼山副总兵。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日本大举侵略朝鲜,窥伺明帝国,发生援朝逐倭战争。张榜领兵应援朝鲜。万历二十六年(1598)战事平息,张榜留守朝鲜,严格管束士兵,从不骚扰百姓。纪律严明,撤兵回国时,秋毫无犯,深得朝鲜民众称赞。
  张榜自年轻时从军,以功升擢,直至做到守边将领,从不经营个人财产, 去世时囊橐如洗。
  针灸名医聂莹
  《明史》称:“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凌氏”,就是归安(今湖州市)人凌云(字汉章,号卧岩),擅针灸术,于明成化至弘治间,闻名九州。凌氏针灸,世代相传。同时,除家传承继外,授业者不乏其人。《浙江通志》载:“聂莹得湖州凌汉章针法,针至病起”。
  聂莹,生卒年不详,明代丽水县人。自小跟随凌云学习针灸医术,得凌云真传。同时,凌云还时常教育他,“医者,既能奋勉读书,谨慎临证,则心地不患不沉静,气度不患不安详,步趋不患不端正,视听不患不专一,品端则学粹,学后则品高……须知医为仁术,当存济世之心,孳孳为利,是跖之徒也。'‘ (凌云《示弟庸言》)出师之后,聂莹回丽水县城开诊行医。从此,聂莹有了更多的机会将从师父那里所学针灸医术理论与行医实践相结合。经过几年的精心揣摩,总结提高,聂莹取穴准确,下针无虚发,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虽厚衣可按穴定针,针至病起,未尝责报,时称神医”。聂莹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可嘉”(道光《丽水县志》)贫苦不济的乡亲前来求医,他从不接受报酬,丽水城的百姓都非常敬重他,传颂他的美德。
  (吴志华)
  广东照磨王三接
  王三接,字汝晋,明处州卫人。天性孝友,父亲患怔忡病,亲自侍奉汤药,事亲先意承志。后为广东按察使司照磨(主管文书),以母亲年老为由请求辞官归里。有一次路经石牛(今属碧湖镇)乘渡船,在船上拾到一包遗落的银子,验看后发现是县署衙吏收取赋税交给官库的财物。王三接带回后代为交纳,只将字条贴在柜旁,不使人知道是他做的。在家闲居30年,80多岁而终。
  鲍知仲河中救父
  鲍知仲,字缔权,明丽水县人。年幼时跟随父亲进京候选,乘船渡黄河时,父亲掉入河中。知仲跃身跳入水中去救,在河中挣扎搏斗,沉浮数里,最后两人都上了岸。母亲生病,割股入药治疗。其妻叶氏也孝养备至,府县以“两贤济美”的牌匾旌表。子坤顺,副榜贡生,也非常孝顺父母,督学知道后对他予以嘉奖。
  刘廷胤五子六孙皆入庠
  刘廷胤,字永光,明丽水县人。县学生员,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品行端正。治丧不延请和尚念忏,资助无财力办婚事或丧葬的亲族。年79岁卒。5个儿子、6个孙子都入乡学为秀才。
  高冈赈贫济困
  高冈,字子升,明丽水县人。其父高文昶以贡生任泸州(属四川)训导,后升潼关(属陕西)教授。高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人。初授金溪(属江西)县令,后升临江府(属江西)通判,转任南康府(属江西)通判。俱有政绩。以侍奉父母请求辞官回家。恰逢他的弟弟因为拖欠官府的税赋而被关进监狱,他立即拿出自家的钱财为其弟补交税赋,使弟出狱。他赈贫济困,亲友族人有丧,必赠予钱财帮助他们办理丧事。遇到灾荒,拿出自家的粮食赈济那些贫穷的灾民。他的侄子因家中贫穷娶不起媳妇,他就出钱为他娶亲。知县樊良枢送“世德'牌匾,悬挂他家门,褒奖其德行。他96岁高龄去世,死后被奉祀于乡贤祠。常州教授陈懋俭
  陈懋俭,字舜嘉,明丽水人。自幼丧父,母死,守庐墓3年。平时居家以谨慎自持,一举一动都中规中矩。先任江苏兴化县训导,后任江苏常州教授。生员中有的家庭贫困,父母去世不能举丧,陈懋俭捐金相助。不久辞官回家,儒学提举司令常州府备礼仪、行鼓乐,以壮行色。回到家乡,其兄去世,他全力营葬。当时称赞孝友者,必推陈懋俭。
  南康教授刘大烈
  刘大烈,字思武,明丽水人。以孝顺继母闻名。由安徽合肥训导升江西南康教授,与生员情意款洽,周济急需,从来不要求偿还。写信给子弟,要求他们戒不义之利。晋升周府纪善,辞官回乡。其子刘世用,忠厚谨慎有其父遗风,也能孝顺其继母。
  抚州训导吴文荣
  吴文荣,字汝仁,明代丽水人。潜心研究学问,很有名声。以岁贡入国子监,中北闱乙榜,任江西抚州训导。又中江西乙榜,以才能出众受举荐,不久去世。
  叶璠出私粟赈荒
  叶璠,字龙渊,明丽水县人。隆庆二年(1568)丽水大旱、三年(1569)大水、六年(1572)又大旱。连续的灾害造成严重粮荒,许多百姓采挖野草野果充饥。知府吴善富、知县吴观周向省布政使司报告,开启常平仓发放粮食赈济,可是储备有限,不能满足需要。叶璠就拿出自家的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了许多饥民。布政使司奏报朝廷,皇帝下旨旌表其门。吴应期昆仲
  吴应期,字世昌,明丽水人。笃志潜心研究学问,与其弟应斗自相为师友,互相切磋。有登门求教的,热心解答,向他求教的人,后来大多有所成就。操守行为纯洁坚定,从不无原则的附和,也从未有所违逆抵触。以贡生授浙江淳安训导,升广西容县教谕,未赴任而卒。
  叶志淑诗文留名山
  叶志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前后在世,字子善,浙江丽水县人。叶志淑少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钻研儒术,尤其精通《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他汲水灌园,种植蔬菜瓜果自养。他清高自守,不妄交友。在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任教谕。万历十年(1582),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遂升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知县。当了一年多知县,因持守正直,得罪了当权者,辞官归隐,逍遥林下,到各地游山玩水,怡情吟咏,在各处留下了不少诗篇。目前,有多处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将他当年吟咏的诗作引入导游词。例如:
  阴陵山,在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35华里,鹿鸣山西。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汉军追赶,逃到此处,迷了路。此地山径迂回,夜深人静,明月高悬时,尤为幽静而迷人。叶志淑在诗中咏道:
  阴陵山北小村东,旧说重瞳向此迷。
  今日偶经征战地,残阳古木任鸦栖。
  虞姬墓,坐落安徽省灵璧县城东15里,当年楚汉相争,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今灵璧县城东南,沱河北岸),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虞姬在绝望中又带着让霸王重生的一丝希望,挥剑起舞,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肝肠寸断,忽地寒光闪烁,美人已翩然倒下。在兵败途中,项羽匆忙将决然自刎身亡的虞姬安葬于此。
  某日,叶志淑瞻仰虞姬墓,为虞姬美丽而大义的精神所感动,赋诗《虞姬墓》_首以抒缅怀之情:
  散楚歌残霸业空,虞兮无计转江东。可怜秋染荒原草,犹带当年剑血红。
  叶志淑游览缙云仙都时,也留下了一些赞美仙都景色的诗篇。
  群玉山位于好溪之东,初阳山北,有一山奇石低昂,立于潭滨。山前曾有群玉台,相传为明御史樊献科所建。叶志淑有诗云:
  台迥环群玉,烟光凝紫蓉。登临动襟袂,香袭木樨风。
  红白相间的小赤壁上,留有许许多多的摩崖石刻,有的清晰可辨,有的斑驳脱落。许多字迹如蝌蚪,难以读通。人们一直以为是仙人写的天书;也有的人说这是仙人发布榜文之地,故称仙人榜,岩称仙人岩。叶志淑也有诗云:
  虞姬墓
  何代仙榜悬,丹书小篆文。
  拂云看石刻,衫袖染余芬。
  叶志淑应处州知府许国忠之聘,主纂《续处州府志》8卷。该志书成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记事起于万历七年(1579),共6万多字,分次舍、官师、选举、地理、祠祀、治行、往哲、武功8门。现存世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刻本,藏于上海等图书馆。
  (吴志华)
  诗人吕邦耀
  吕邦耀,明万历(1573-1620)前后在世,字元韬,一作玄韬,丽水县人。因入锦衣卫,故有人说他是顺天(今北京市)人,也有人说他是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吕邦耀的母亲公氏,山东蒙阴人,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的“馆阁世家”。家传渊源,使吕邦耀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吕邦耀平生精研宋史,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录宋代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20卷,著《续宋宰辅编年录》6卷、《国语髓析》。
  吕邦耀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辛丑科二甲第三十七名进士,选庶吉士。不久,升任兵科右给事中。吕邦耀在任兵科右给事中时,耿介无私,不畏强权。
  太监高淮,原来是市井无赖,后来自阉入宫,任尚膳监监丞(掌管皇帝及宫廷膳食及筵宴等事)。万历三十一年(1603),明神宗向全国矿区派遣矿监税使,高淮看到这是发财的好机会,便重贿宫中权臣,出任辽东矿税使。高淮竟以矿税使身份插手辽东军权,招募死士,出塞射猎,发黄票龙旗,走朝鲜,勒索冠珠貂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兵科右给事中吕邦耀上《敬因奸铛专权略陈辽左情形疏》,谴责高淮在辽东越权,“擅行文将领,加谨提防,擅会同登城催督各路,擅差千总指挥,擅传烽火,沿边虏寨踏看,以逞其威…….任意猖狂,蔑法欺君,莫此为甚”。
  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二月,因吏部尚书已缺3年,各地官员大多认为皇帝会任命兵部尚书萧大亨为吏部尚书。吕邦耀与一些官员联名上奏,讥弹萧大亨,敷陈计事,竭力反对点用萧大亨。
  安疆臣,贵州水西(今大方一带)人,彝族土司,为贵州宣慰使安国亨之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世袭贵州宣慰使。万历三十四年(1606)十月,安疆臣派人入京行贿,公报私仇,加害五司官员。吕邦耀弹劾贵州巡抚郭子章私下收受安疆臣贿赂,纵容安疆臣奸恶之事。
  万历三十五年(1607),西朝房失火。吕邦耀向明神宗上疏言道:“朝房臣子退居之地,听钥之所,一旦煨烬,盖因用人重事,所用不必贤,贤者不必用,内外睽隔,人情蕴崇所致。”
  吕邦耀后升任河南副使,万历四十一年(1613),改河南儒学提举。吕邦耀非常注重选拔人才,使得河南一大批博学能干之士步入仕途。他还是一位很有
  嵩山少林寺才华的诗人。在河南期间,许多名胜,留下他的诗作。
  七圣迷处,位于河南省襄城县境。《庄子》云:“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遇牧马童子问途焉……”万历四十六年(1618),吕邦耀游览到此,赋诗《七圣迷处》(载于《襄城县志》):
  东从填山谷,谁知道者棲。
  若非逢牧童,七圣至今迷。
  嵩山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一日,吕邦耀到此拜谒,题咏《少林寺》(收入《少林寺志》)。诗云:
  阁在层峦第几重,夕阳沉翠落西峰。
  ' 半空烟雾风嘶马,满壑松涛谷应钟。
  正印已从初祖渡,闲云不恋汉家封。
  晓来信看山僧步,指点碑铭数旧踪。
  鉴于吕邦耀在河南宦绩卓著,明神宗将其召回京师,擢通政司右参议、封奉政大夫(正五品),转奉常卿(掌宗庙礼仪)。又转大理寺卿(掌全国刑狱)。
  吕邦耀卸职离任后,留连诗酒。勺园,京城西郊一处小巧幽雅的著名园林。明代书法家米万钟修建。取“海淀一勺”之意,取名为勺园。吕邦耀与米氏是文友。每逢元宵节,米万钟、米仲诏在勺园邀请文人骚客赏灯赋诗。吕邦耀赋律诗100首,顷刻而就,在京都传为美谈。在此,特录吕邦耀在米氏元宵节赋诗会即席口占二首:
  “玉绡叠出上元村,双炬悬来景物繁。
  恍惚重游丘壑里,米家园是米家灯。”
  “轻舟寒夜渡无冰,波入银绡讶月升。
  宛似梦中曾一照,米家园是米家灯。”
  吕邦耀卒后归葬丽水县苏宅园。
  (吴志华)杨瑞六年县令拂袖而归
  杨瑞,字汝贤,明处州卫人。博通经史,以岁贡授福建罗源县知县。当年发生严重灾害,杨瑞开仓发放粮食赈济饥民,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在任6年, 贤声茂著。因廉直得罪当权者,被贬迁浔州任通判,杨瑞拂袖而归故里。在茭山建凌云楼,读书,授子课业而终。
  铁骨御史王一中
  明崇祯版《处州府志》为丽水县城人王一中编纂,他还为通济堰写过堰记。他是一位刚正不阿,耿直执着的谏官。明朝后期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可谓妇孺皆知。这个阉党首领与明熹宗的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权倾朝野,自封为“上公”,宦官称之为“九千岁”,无耻大臣更有称他为“九千九百岁”者。他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等。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他残酷镇压反对派东林党人,直至彻底消灭。当时,有一位从丽水县走出去的铁骨御史,曾经先后两次弹劾魏忠贤和客氏,与阉党作坚决的斗争。这人,就是王一中。
  王一中(1568-1639),字元枢,号石门。他的曾祖父王巽从青田迁居到处州府城收徒讲学。王巽,字德制,是宋代理学家、青田浮弋人王梦松的后裔。学者称其“松园先生”。王巽因应贡卒于武林旅邸。王一中的祖父王顺度,字鸿范,选入太学,不营仕进,开设义塾,教训宗族生徒。王一中的父亲王敦仁,字寿崖,以明经授平阳县训导,后历官福建邵武教谕、沂州学正等职。又任常州府判,署无锡篆。后因中伤高攀龙被排斥回乡,90高龄而卒。王一中出生在丽水县城,王家故宅在三坊口(今大众街与新囿山路交接之地),1958年毁于火灾。他早年读书于白云山。万历三十四年(1606),参加浙江乡试考中第三十一名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民籍、治礼记,进京考中丁未科黄士俊榜三甲第七十七名进士。初授福建古田县令,“出罪人陈宏德于狱,旋登贤书,闽人尤乐道之,祀于名宦焉”。(道光《丽水县志》)后历任河南新蔡、杞县知县,皆以廉著。因此升为广西道监察御史,成为一名谏官。
  明代以监察御史分道监察,数量较多。其主要职责一是推按狱讼。包括推问皇帝下达的案件,审理普通百姓的案件,参与三司推事等。二是弹劾犯罪。对违法犯罪的官员进行纠举,弹劾其罪,提请司法机关审判。三是巡察内外,分察六部的具体行政行为,使之合法而有效率,遇有非法行为,便予以纠查。四是监督决囚,如发现司法机关违法及犯人有冤者,予以纠举平冤。王一中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时,上书朝廷,建议罢除宫廷内市,遣散内宫宦官,法办官库坐奸等。
  天启二年(1622),移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当时,因魏忠贤、客氏结成阉党,暴戾专权,无恶不作,大肆掠夺天下财富,百姓已无法生活。五月,山东郓城、邹县一带爆发了徐鸿儒等人利用白莲教组织农民起义,众至数万。王一中上疏朝廷,直言明熹宗乳母客氏与魏忠贤阉党相互勾结,“民乱”由此而起。
  在山东期间,公务之余,王一中还畅游齐鲁名胜,并留下多墨宝,至今尤存。如:游莱芜望夫山鹰窝崖时,在山顶悬崖绝壁上留下“鹰窝崖”三个阴刻楷书大字。圣水庵,位于山东省乳山市境内。在一个深秋之季,王一中偕恩师黄元忠畅游到此,在圣水庵东侧一面北的巨石上,留下题刻七绝诗一首:“开尊正对晚烟霏,石罅流泉绕翠微。黄叶满山秋叶净,万松深处一僧归。”
  不久,王一中升迁太仆寺少卿(掌管皇帝车马的官员,正四品),封中宪大夫。他再次与京官联名上疏弹劾魏忠贤阉党。因数次与魏忠贤相忤,魏忠贤对王一中恨之入骨,积怨甚深。天启五年(1625),东林党人、副左都御史杨涟、左光斗等先后被阉党酷刑至死,朝廷并向天下公布东林党的名单。因王一中与杨涟、左光斗等人是同年(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被阉党以“依附门户”的罪名削夺他的官职,回归故里。
  天启七年(1627),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客氏、魏忠贤均被诛灭。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王一中官复原职,改任光禄卿(掌管宫殿门户、皇室膳食、帐幕器物的官员,从三品)。后来因为王一中养性自恃,不投靠当时得势的大臣,调任南京光禄卿0崇祯十二年(1639)辞世,享年七十二,葬丽水寿元山下三公路。丽水人把他奉祀于乡贤祠,并奉旨建“清朝侍御,盛世联魁”石牌坊于县治北丽阳门外。
  王一中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对乡亲富有深厚的感情。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夏秋之季,松阴溪爆发洪水,通济堰堤倒塌。郡守陈见龙(号在明)主持并带领百姓重修通王一中作《延陵郡宗谱序》济堰。王一中深受感动,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写了《重修通济堰记》。
  丽水北乡洪川(今莲都区雅溪镇洪渡村)是当时通京大道稽勾古道必经之路。天启二年(1622),王一中奉旨北上巡按山东道,途经洪川时,借宿吴姓老者吴仰峰家。吴家杀鸡煮饭热情款待,使他十分感动。“恍睹三代之遗风,复见虞夏淳懿之天矣。”后来他得知此家是礼部右侍郎吴政的苗裔,更是钦佩吴氏承传祖辈之德。当时吴姓家族在重修宗谱。吴仰峰请王一中为宗谱作序。因时间紧迫,没有来得及写。崇祯元年(1628)七月初三,“宦志顿冷,解授还乡”的王一中再次借宿吴仰峰家。问起重修宗谱的进展情况。吴仰峰告诉他宗谱早已修好,就等他作序,因此还没有付印。王一中非常感动,当即撰写了《赠延陵郡宗谱序》。
  丽水城北的白云山是栝苍名胜,古迹风景甚多,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王一中少年时曾在白云山上筑借闲堂读书。一日,王一中到白云山中休闲散心。置身于苍茫林海之中,凉风拂面,鸟语涧鸣。才华横溢、仕途失意的王一中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本来无一物,白云犹较多。浮游皆幻相,真趣在岩阿。日暮忘归路,春游是处窝。呼垆浮大白,酩酊欲如何”。“挟策耽幽胜, 群峰入望明。雾深玄豹隐,雷动蛰龙惊。羡尔探禅乘,偏余涉世情。白云如有意,去路几回萦”。王一中曾在白云山筑借闲堂读书。图为白云山卷。刊本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图书馆。
  王一中广泛涉猎经史、裨官野史等,学识渊博,尤其对道德性命之学很有研究。他一生著作丰厚,有《瑞芝堂集》、《经书疏解》、《东巡疏草》、《禄勋疏草》、《灯下焚余》、《靖匪录》等。崇祯八年(1635),他还编纂了《处州府志》18王一中有两个儿子。长子王胤昌,字长文,有孝声,工诗文。以恩贡授推官。推官在明朝为各府的佐贰官,一般为正七品,掌理刑名、赞计典。
  次子王胤升,字仲方,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勇敢。有一次,他母亲潘淑人身患疟疾,卧病在床,洪水涌向他的家,王胤升背着母亲从深水中往外挣扎。刚刚跑出,房屋倾间倒塌。王胤升长大后为副榜贡生,考授通判(知府、知州副手。从六品),卒时享年八十四。王胤昌、王胤升均祀丽水忠义祠。
  王继祖(王胤升之子),字尔志。康熙七年(1668)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洪水爆发,丽水许多百姓无家可归,王继祖施粥给受灾百姓,并出资带领百姓浚通通济堰。康熙十三年(1674),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叛乱,战火殃及丽水。王继祖与王运乾被叛军捕获,“不屈,贼壮而释之”。王继祖应知府刘廷玑的邀请,参加编修《处州府志》。后经考试官授内阁中书。著有《芝山文集》。
  王学祖(王胤昌之子),字而敏。幼年时父亲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王学祖从小酷爱读书,考入县学。一次,他和母亲在逃避耿精忠战乱时,中途碰到耿精忠的部队。王学祖背起母亲就跑。
  (吴志华)名医陈应元父子
  陈应元,字菊庭,明丽水县人,善医术。当时丽水瘟疫流行,百姓为疫病所苦,陈应元救活了很多人,常不收药费,百姓很感念他的恩德。他的两个儿子陈启慧、陈启秀也是名医,传其医术,著医经,验良方,为医家所推崇。
  张率孝为父申冤
  张率孝,字立爱,明处州卫人。家庭贫穷,刻苦力学,在庠序中有名声。父亲被仇家诬陷将判死罪,张率孝冒险藏匿父亲,不让他受审,他受尽摧残屈辱,徒步赶到省城,去找布政使申辩,脚底结满厚茧,冤屈终于得到洗刷。在乡学为《易学》教授。
  陈守高洁自持
  陈守,字子约,明丽水县人。任安徽贵池县丞,廉洁自持,爱民礼士,深受士民爱戴。任满回乡后,隐居林间10年,不谒访公庭,不走进闹市。万历年间知府任可容举行宴会,礼请缙云李参知作客。李说:“如果陈子约能作陪我当赴会。”陈守当时被人看重由此可见。年九十余卒。
  县学官许成义
  许成义,明处州卫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贡生出任浙江开化县训导,后转任安徽望江县教谕。与生员讲课孜孜不倦,开化、望江都立碑,以志其恩德。余姚教谕李鹤
  李鹤,明丽水县人。以贡举授钱塘(今杭州)县学训导,转任浙江余姚县学教谕。所到之处与人和乐相处,士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精通星象推算之术,推步析及极细微之处。家居栽兰种菊,自由自在,超然物外。年八十余卒。
  安庆知县蔡隆远
  蔡隆远,字思泉,明丽水人。任安徽安庆知事,有政绩。辞官回乡家居俭素自安,不问外事。年八十而终。
  叶荣勇于助人
  叶荣,字本仁,明丽水县学生员。勇于助人,借给别人钱财,不能偿还的就烧毁其借据;友人死亡,则抚恤其遗孤;亲族因贫不能娶亲的,助之以资财。督学、郡守先后旌表其家。
  张鹤翼抢救客商财物
  张鹤翼,字鸣皋,明丽水人。父亲早死,以孝顺母亲闻名乡里。与堂兄张凤翼互相砥砺学问品行。家住河埠,有位徽州商人将钱物寄存在他家里,而去了温州,恰逢火灾,鹤翼先把客商所寄财物抢救出来,而不顾自己的资财。徽商听说他家失火,连忙赶来,所寄财物一无所失,张家的财物却化为灰烬了。张鹤翼生平以礼义自守,与世无争,人们都与他和睦相处。抗倭名将续蒙勋及其子
  续蒙勋的祖先是山西闻喜县人,洪武年间由绍兴卫调处州卫。蒙勋字世阶,出生于丽水,世袭指挥佥事。他膂力绝群,马上挥舞长矛如飞。在温州御寇,经水陆20余战,斩获370多,俘虏100余人。得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急忙赶回丽水,母亲去世,在家守孝3年。服满,升广东白鸽门总兵。倭寇侵犯东南沿海,续蒙勋率军抗击,擒倭寇130多名,斩首200级,升都阃,防守郭门。在与其他坐营合力征剿琼崖(海南岛)黎族起义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擢升西山参将。在任上安抚土司有恩泽,兼摄东山4年。转任湖广镇筸(今湖南凤凰县南),并兼节制九、永、荆、湖等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一带)。
  土司率众进犯防区,续蒙勋领兵进击,斩首500,生擒250余。按惯例,俘虏应押解辕门请功。续蒙勋说:“为请功将俘虏送去,必遭斩杀,只是白白沾污了砍头的刀斧和腰斩的垫座罢了。”于是送信给土司,命他放回虏去的百姓,以交换战俘,使双方人员均免于遭难。
  两年后,回到家里,由儿子续孔教袭位。20多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墓葬丽水城岩泉门(虎啸门)外黑桥庄(俗称海潮村)。
  续孔教,字庭授,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副榜,不久袭父职,改任温州区营总兵。待士有恩,升浙西漕运都司(最高长官),管理水路运输粮食。到任后革除过去漕运中的弊政,漕运管理出现清新的局面。后来,以侍奉老父为由回家。父亲去世,悲伤过度,身体衰弱,向行省分守道和分巡道递缴印符,请求辞官。不允,勉强起身管理事务。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是为南明。南京陷落,张明振、张煌言在绍兴拥戴鲁王为监国。明勋戚方国安借拥戴鲁王为名,向浙江各郡索要军饷。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方国安兵败,溃军散入处州。续孔教营中缺粮已久,无法应付,逃到青田海溪山中。清兵占领浙中,续孔教装成好像要投降的样子,来接收的人来了,续孔教持刀杀了若干人,只身被捕,被押解到杭州处死。受刑前夕,写绝命书曰:“生既尽伦,死亦完节。缅百代之仪型,俟千秋之衮钺。呜呼!取义成仁,庶几乎圣贤之事业。”将尸体托付李孟韬葬于父墓侧,当局应允他的请求。
  续蒙勋故宅在府城东隅仓后铺,今囿山小学附近,已废。李遇孙有诗《续蒙勋故宅》赞颂其父子:
  武略遐陬著,丹心故国长。阖门存正气,九死报先皇。劲草孤忠在,荒苔碧血凉。幽潜谁与阐,霜露荐膻芗。
  (吴克裘)
  张学甲以死护乡亲
  张学甲,字思过,明末清初丽水人。在生员中有名声。清初顺治三年(1646)明朝勋戚方国安被清军打败,溃兵散入丽水,大掠各乡,男女皆逃匿。张学甲与城中乡亲避乱于凤山(今联城镇凤鸣村)后寨中,偶然出来,被败兵擒获,败兵威胁他说:“带我们到村寨,当免你死。否则就杀了你! ”张学甲厉声痛骂败兵,乘其不备跳入深渊而死。

知识出处

莲都歷史人物

《莲都歷史人物》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为《莲都历史文化丛书》之三,《莲都历史人物》虽类似地方人物志,但它更倾注于历史文化。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可读性,要让读者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受到文化精神的熏陶。因此,本书不拘泥于人物志的体例和文字风格,要从简历式的框架中跳出,尽可能使人物丰满一些。这种尝试能否成功、能否得到读者的认可,还需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因受史料缺失的限制,对不少人物的叙写也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

阅读

相关人物

叶琛
相关人物
智度禅师
相关人物
金善
相关人物
金恺
相关人物
金文
相关人物
金忠
相关人物
金信
相关人物
金祺
相关人物
金祣
相关人物
金禖
相关人物
薛希琏
相关人物
俞廷芳
相关人物
祝定
相关人物
王廉
相关人物
郑孟纯
相关人物
杨本
相关人物
周原庆
相关人物
吴政
相关人物
吴则
相关人物
吴仕伟
相关人物
俞俊
相关人物
俞杰
相关人物
陶得二
相关人物
叶曾
相关人物
戴铨
相关人物
裘仁
相关人物
郑宣
相关人物
张钦
相关人物
张敦仁
相关人物
张敦复
相关人物
吕文英
相关人物
汪瑛
相关人物
叶烓
相关人物
皇甫汸
相关人物
沈鍊
相关人物
何镗
相关人物
何应乾
相关人物
何应春
相关人物
何应文
相关人物
方存仁
相关人物
乐埙
相关人物
卢锜
相关人物
朱燔
相关人物
刘纲
相关人物
胡凤
相关人物
李承勋
相关人物
卢镗
相关人物
戴镗
相关人物
戴濂
相关人物
吕鸣珂
相关人物
叶尧祯
相关人物
单槐
相关人物
单熙载
相关人物
何焘
相关人物
张榜
相关人物
聂莹
相关人物
王三接
相关人物
鲍知仲
相关人物
刘廷胤
相关人物
高冈
相关人物
陈懋俭
相关人物
刘大烈
相关人物
吴文荣
相关人物
叶璠
相关人物
吴应期
相关人物
吕邦耀
相关人物
杨瑞
相关人物
王一中
相关人物
王胤昌
相关人物
王胤升
相关人物
王继祖
相关人物
王学祖
相关人物
陈应元
相关人物
张率孝
相关人物
陈守
相关人物
许成义
相关人物
李鹤
相关人物
蔡隆远
相关人物
叶荣
相关人物
张鹤翼
相关人物
续蒙勋
相关人物
续孔教
相关人物
张学甲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俞源八景歌
相关作品
赠叶烓
相关作品
与丽阳何家昆仲
相关作品
阴陵山
相关作品
虞姬墓
相关作品
群玉山
相关作品
仙人岩
相关作品
七圣迷处
相关作品
少林寺
相关作品
续蒙勋故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