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907-960)初,信安(今广东高要市)人祝富(字茂之)任处州判官,遂举家迁居丽水县官桥里(今莲都区联城镇官桥村)。从此,祝氏在此繁衍生息,以孝治族,以儒传家,历代贤能辈出。祝寔92岁卒,墓葬宣慈乡(今曳岭)杉坑之原。祝寔生二子,长子祝缜,官至中奉大夫;次子祝坦,为兵部侍郎,赠紫金光禄大夫、司徒、河南郡公。孙祝儒,官封朝议大夫。后世子孙屡有贤能者,如宋绍圣(1094-1097)进士、建州司理参军祝敞;武学教谕祝天佑;盂县主簿祝公明;祖孙三代历官处州的祝大朋、祝彦芳、祝金;父子均以孝载入国史的祝大昌、祝昆等等。在此略选几位作些介绍。
祝公明父子以身许国
祝公明(?-1127),北宋丽水县官桥人。官授河北太原府盂县(今山西曲阳县东北)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靖康元年(1126)秋,金兵南侵,真定(今河北正定)等重镇相继失守,太原数十万军民顽强抵抗,坚持了250余日,外援不至,城中断粮,死伤十之八九,太原陷落。接着金兵侵犯河东各州县。当金兵前来攻打盂县时,县令惊慌失措,弃官逃跑。主簿祝公明临危不惧,自告奋勇主持军政事务,召集全城保甲兵卒,晓以大义,齐心守卫城池一年有余。最后,因粮草断绝,没有救兵,城被攻陷。祝公明不屈而死。
南宋建炎(1127-1130)初年,朝廷为旌表忠烈节义、以身殉国的祝公明,谥“义烈”。同时,在丽水县城怿山儒学南敕建忠节祠,供奉祝公明、姜绶、章云就、詹友等四位忠烈守节之士及靖康、建炎年间的死难者。建炎中,又赠祝公明承事郎。
祝公明的儿子祝陶,宣和六年(1124)中甲辰科沈晦榜进士,官授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务。中原失守,祝陶也战死在官所。祖孙三代情系桑梓
祝寔第十四世孙祝大朋(1294-1375),原名大明,因避国讳,遂改大朋,字公亮。祝大朋“容貌凝重,人望而畏服”。勇于为学,博览古今典籍。元延祐 (1314-1320)初,以贡生受荐为武义县儒学教谕。时值该县闹饥荒,祝大朋捐出粮食,济赈饥民。后升任吉林层山镇巡检。
这一带百姓有喜欢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隐私的习气,妇女儿童都熟谙法律,如公门老胥吏。祝大朋来到这里,召集当地有名望的老者来到官衙,对他们说:“一个地方良好的乡风乡俗,在于邻里街坊之间能够真诚相待,遇事有忠厚长者之风,而你们这里邻里街坊之间不能宽容对方过失,对他人刻薄寡恩,一味设陷阱相互倾辄。乡风败坏到这个地步,还有比这更坏的吗?这主要是你们这些人不能教诲晚辈之过,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于是 “父兄训其子弟,始为纯笃,奸妄贴息”,乡风大改。后来祝大朋因服侍年迈双亲,辞官回乡。
不久,当局因爱惜祝大朋执政的才能,又起用他为台州杜渎盐场管勾。当地盐税本来就很苛重,盐库又濒临海边,海潮暴涨时,库盐受浸,每年损失以千万计。盐民变卖家产也不足以交纳官税,于是结伴逃往他乡。以前的官吏对此毫无办法。祝大朋将情况上奏朝廷,请求减免盐税,朝廷下诏减免杜渎盐场税额三分之一,并免除了章安、牛头等地盐场的税收,百姓生活得以安宁。不久祝大朋转任处州司狱,后改任永嘉盐场司丞。一年后,盐课收入成倍增长,都转运司认为他很有才能,命他监管邻县的五个盐场。
至正十二年(1352),龙泉境内发生山民作乱,江浙行省命他任处州录事,跟随处州路总管平定民乱。后授从仕郎、潭州路录事,不久辟为掾吏。屡受丞相之命,佐助将军幕府,多出奇谋,后因与大将军不和,弃官回家。
至正十八年(1358),朝廷使者巡察江南,赞赏他的劳绩,按照定制擢升承制郎、处州路总管府经历。祝大朋捐资,帮助处州守臣石抹宜孙修筑处州城。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义军在耿再成、胡大海率领下出兵樊岭,一举打败驻守樊岭的陈仲真所部元军。陈仲真率兵逃遁,路过官桥村。祝大朋非常愤怒,与任桐山(今属福建省福鼎市)巡检的儿子祝岳,带兵挡道,并向逃兵高呼:“国家供养你们,就是为了能在国难的时候用得上,现在敌人来了,你们不战而逃,要干什么?赶快返回抗敌吧!”逃兵不听,还刺死了祝岳,处州城被义军攻破,祝大朋从此无意仕途,筑别业以居。他穿上隐士的服装,与朋友游览山水,赋诗为乐。所作诗辑为《樵隐集》若干卷(收入《元史•艺文志》)。如此优游了17年,洪武八年(1375)正月四日卒,享年82岁。
祝大朋家乡官桥,东临太平港,因此地有一座官府建造的木桥,故以桥名村。太平港水流湍急,发洪水时常常淹没或冲毁木桥,百姓通行不便。祝大朋造舟以济,并捐出一部分田地,作操渡者生活和修缮渡船之资。他还创立义庄,使族人颐养天年;建学校,以教化乡间子弟。
祝大朋娶宋户部侍郎林觉(字大任)的孙女为妻,卒后合葬良山。生三子,长子祝嵩,松阳主簿;次子祝岑,即祝彦芳,莱州通判;三子祝岳,桐山镇巡检。孙八人,长孙祝铁任黄坡县主簿;三孙祝金任浦江教谕;七孙祝钟,任泗州判官。
宋濂为他撰写了《元故处州路总管府经历祝府君墓铭》,收入《宋学士文集》。
祝大朋之子祝岑,字彦芳。娶元代处州路总管项棣孙长女为妻。“仕都邑二十年,以政事称。”至正十三年(1353),青田农民吴德祥起义,官兵前去围剿屡战屡败。至正十五年(1355)十月,青田县尹叶琛为吴德祥劫持。十六年四月,祝彦芳领岳父项棣孙之命,只身前往吴德祥山寨,劝说吴德祥,吴放还叶琛。洪武初,彦芳任安乐同知。洪武七年(1374),因受案件牵连被贬谪凤阳服役,不久,遇赦官复原职。后累官至山东莱州通判。70岁辞官卸任回归故里。台州人方孝孺(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为他撰写了《送祝彦芳致仕还家序》,以文相赠。
祝金(1335-1423),字廷心,号“蒙山处士”,又号“万竹山人”,祝彦芳长子。少时资性纯厚,9岁通小学、论《孟子》,立志于学,读诸子百家、经史子集。18岁时,不远数百里,投拜浦江宋濂门下,“宋太史甚嘉与之”。过了四年,学业始成,回归家乡。洪武七年(1374),其父祝彦芳与郡守郁斌(临安人)因案坐累,两人谪役凤阳。祝金即从故里携带盘缠衣物赶往凤阳代受劳役。第二年,疫疠大作,死者相枕。郁斌没有子弟在身边,临终,将身后之事托付给祝金。郁斌去世后,祝金把他的遗骨送到他的家乡安葬。不久,祝彦芳也染上疫疾,祝金白天奉汤药,夜里洒泪悲哀,对天乞求以身代父,天天如此祷告。有一天半夜,祝彦芳忽然大呼:"金何在?"于是昏厥,继而又苏醒过来,不久康复,人们都说是祝金的孝诚所至。很快,祝彦芳遇朝廷赦令官复原职。后来,祝彦芳年老致仕回家,一病不起。祝金遍求良医,调剂膳馐,侍寝左右, 衣不解带,七年如一日。祝彦芳病故,祝金因悲伤过度,四日未进食。
祝金对兄弟极友爱,其弟要分居,祝金让他自己选择庐室田园。乡里有豪强假造虚词肆意诬陷别人,祝金以正言反复导谕之,其人得以改化。郡邑两次举荐他出仕,均不就,筑室白溪山中,自号“蒙山处士。”朝廷征召他出仕,他以疾固辞。建文元年(1399),处州郡守刘仲廉、邑令周铉屡次登门造访,请祝金任教丽水邑庠,出任处州府儒学训导。他在所住的楼房周围种植竹子万竿,于是更号为“万竹山人”。他端居讲堂,严矩度,勤训诲,解惑析疑,隆冬盛暑弗懈。由是人才辈出,盛于以往。后改任浦江教谕。该县学舍十分破烂,已到不可居住的地步。他重修了学舍。教育之方法,比在丽水任教授时更为严格。他的学问操守深受时人敬重,各地争聘他为乡试的考试官。他先后主持过四川、河南、江西、福建乡试,皆称因他选得人才。所著诗文《吟凝集》等若干卷。卒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享年七十九。后祀于丽水名宦祠。
祝大昌父子孝垂青史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许多儒家著作里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正风俗之首务。以孝治天下也毫无疑义地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立国之本。因此,许多人因举孝廉步入仕途,而征孝友得垂青史也不乏其人。祝大昌父子均以孝廉荐官,《元史》、《明史》分别为其父子立传,父子均祀丽水忠义祠,殊为难得。
祝大昌(1303-1360),字公荣,祝大朋的胞弟。《元史》卷一九八:“祝公荣字大昌,处州丽水人。隐居养亲,事母甚孝。母殁,居丧尽礼。灶突失火,公荣力不能救,乃伏棺悲哭,其火自灭。乡里异之。”
祝大昌风仪岸特。他善于谈论历代治国得失,了如指掌,听者忘倦。对待贤哲长者,“未尝有毫毛亵慢意”。平时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贫窭者周之,死而不能棺者给之,或丁岁俭下粟估粜之。”因青田盗寇在水上阻截运盐船,盐不能运到丽水,百姓没有盐吃,祝大昌将自家所储备的食盐,分赠给街坊邻里,民皆德之。
元代,因四方用兵,各省军事长官大多破格招募豪杰。平民中常有轻易当上将帅的。当局听说祝大昌有才干,送来征召文书,大昌笑而辞之。江浙中书行省左丞相聘请他任处州路儒学教授,亦推辞不赴任。于是,筑室于南野而隐居。至正二十年(1360)正月初一日卒,享年五十八。葬于武川(今联城镇武村)莲花坟。宋濂为他撰《元故孝友祝公荣甫墓表》,收入《四库全书•明文衡卷九十一》。
祝昆,生卒年不详,祝公荣次子,幼年时随母亲陈氏躲避战乱至官桥村南山中,突然与乱兵相遇。母亲自投绝涧,祝昆悲痛不已,也跟随跳下。乱兵过后,乡亲发现祝昆挂在悬崖的一棵大树上,因此得救。母亲陈氏也得到当地村民及时救治,很快康复了。后人在祝昆母子投崖处的崖壁上,阴刻正书“烈孝崖”三字,后来没于苔藓,道光二十年(1840)樵人搜剔而出,位于今官桥村西南5公里处西林崖,至今保存完好。祝昆的孝行在处州广泛流传。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诏举民间孝廉之士,祝昆奉旨随同州县官员至京师, 以举孝廉任潜山知县。后以莱州府通判辞官回乡。
(吴志华唐乐平)附:方孝孺《送祝彦芳致仕还家序》
天子新有天下,惩前代弛缓不振之弊,赫然临朝,体天地之运,法日月之明,润之以雨露,震之以雷霆,大举废政而修明之,如是者十余年而始定。当是时,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或有毫发出法度、悖礼义,朝按而暮罪之。其重名实、辩臧否,诚古所未有也。是以其时守职之官,非精强敏给、有兼人之材、应世之智者,鲜能终三年之久。独括苍祝君彦芳,自国初兵革末靖,即受命食禄,凡十有五年,年至七十而以莱州府通判致其政而归。于是士大夫咸称其贤而叹其独得也,多为诗美之。而祝君亦自喜其老而幸休于家也,复俾予序之。
今之仕而位如祝君者多矣,而获致其事而去者鲜矣;获致事而去者有矣,仕十五年而至于今者鲜也。古者国之史官书当时之事,去其常者不书,而择其鲜有者书之。然则祝君之归,使后世有史氏出,其在所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