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
关于制定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6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丽水市莲都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丽水市莲都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十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莲都实际,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两山”战略思想,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
(一)深刻领会“两山”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丽水调研时,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
说尤为如此”的论断,告诫丽水“守住了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十年来,“两山”战略思想深度改变浙江,深刻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战略思想体现了习总书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体现了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遵循;体现了总书记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伟大情怀,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是生态富集地区加快发展的根本指引。
(二)认真总结“十二五”时期的生动实践。“十二五”以来,区委始终坚持“两山”战略思想不动摇,相继提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现实。2013年,区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略,提出构建内生型的绿色发展体系、加快建设美丽莲都的发展目标。2014年,区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研究部署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各项工作,作出了建设莲委发〔2016〕1号美丽莲都、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2015年,区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岀把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作为工作主线,奋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莲都的新实践。从“美丽莲都”到“两美莲都”,再到“三美融合”,生态战略的持续接力,让“两山”战略思想转化成为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较好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综合实力稳步提高,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3.19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7亿元,增长10.4%;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46.56亿元,增长16.4%;旅游总收入42.86亿元,增长30.0%。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快速发展,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古堰画乡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首批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我区成为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乡建设卓有成效,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示范文明城区、省美丽乡村先进区,连续9年获得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民生保障持续改善,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038元和19327元,被评为丽水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生态建设强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0年在全省设区市的市区中排名第一,生态环境优势有效凸显。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平安莲都”“法治莲都”建设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提升。经过五年努力奋斗,莲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科学研判“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十三五”莲都发展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的风险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绿色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为我区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带来了难得机遇。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农村金融改革等重大改革试点,以及“互联网+”“旅游+”“党建+”全面渗透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为我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高铁时代的到来,为我区城镇化和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积累的建设成果和不断完善的发展环境,以及莲都将迎来改革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进入到区域开放合作、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加快改善的关键阶段,为莲都实现新一轮的绿色生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区域发展将更多依靠内生动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我区经济总量还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低、小、散、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在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情况下,仍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艰难转型阶段。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足民生领域短板任务还很艰巨,法治莲都建设任重道远,各级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两山”战略为指引,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发展自信,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为工作主线,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环境保护第一底线和生态经济发展第一底速,加快完善新常态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大力弘扬里东大救援精神,全面建设“中国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生态保护的底线不动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强化“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恶果严惩”的生态保护建设体制机制,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设天蓝、水清、地净的美好家园。
坚持示范引领的定位不动摇。着力增强在全市、在26个加快发展县中“示范引领、争创一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战略定力,深化底线思维,努力追求更大作为。突出城区的“领头雁”作用,强化“中国莲都”引领作用,主动融入市区,服务市区,发展自我,努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坚持绿色发展的路径不动摇。坚定不移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流出“金山银山”。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加快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创新创业的动力不动摇。聚焦改革着力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金融、扶贫开发等各领域改革,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意、创新、创业和谐共生,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莲都蔚然成风。
坚持共享发展的目的不动摇。全面落实“人民至上'理念,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推进经济富裕地区与生态富集地区接轨、农民与市场接轨、农村与工商资本接轨,推进区域开放协作,依靠主与客、城与乡双向发力,努力在“三美”打造、城乡融合中实现宾主相宜和主客共享。
二、坚持“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全面建设“中国莲都”
(一)牢牢把握“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为基本内涵的“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是对莲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符合“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三美”彰显绿色的理念,“融合”体现协调的内在要求,“主客”体现了内外互动开放发展,“共享”是发展的落点、可持续的动力源泉,整个工作主线则体现了一种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莲都正处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交织演进的过程,处于扩量与提质、成型与转型、补课与赶趟阶段,把“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贯彻落实到位。
(二)认清全面建设“中国莲都”的基础条件。
地名优势:莲名称标识鲜明。莲都因“莲”而名、因“莲”而兴,古称莲城,今称莲都,“众山环簇,形如莲花”,城市莲形象十分鲜明。撤地设市时,在200多个候选区名中,最终选取“莲都” 作为区名。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处州白莲节”。
文化基础:莲文化底蕴深厚。莲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处州府志》记载,“自萧梁詹司马疏导水利”,莲都就开始种植荷莲,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历代名家在莲都留下许多赞美莲的诗词佳句,如南宋处州推官王孝岩“菰蒲满路荷花香”,明代刘基“池中芰
荷香欲滴”,汤显祖“一郡绕莲花”“莲花绕郡还堪赏”,清丽水县学训导陈遇春“芙蓉开遍花重叠”等。许多建筑的命名都与 “莲”有关。
民风基础:廉之风世代传承。“莲”通“廉”,自古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正廉洁”。莲都人民不仅爱种莲,更因其独有品格而喜欢赏莲,清廉之风长盛不衰,形成了“敦礼让,重廉耻”的风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却金馆”,便因温州知府何文渊回乡途中“却金”而美名相传。
生态条件:莲生态环境优越。莲都山水形胜,钟灵毓秀,是镶嵌在瓯江中游的一颗明珠,又如一朵莲花盛开在瓯江之滨,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所在地,被冠以“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养生之乡”。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秀美山水相融共生,铸就了莲都独特的城市气质。
产业条件:莲农业声名鹊起。莲都现有莲花种植面积3000余亩,有莲都园1个、精品园6个。每年莲花绽放之时,“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如画美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莲品莲。所产“处州白莲”,与湘莲、建莲合称我国三大名莲,清嘉庆六年被列为贡莲,2009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中国农博会粮交会金奖”,处州莲蕊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三)明确“中国莲都”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区域品牌更鲜明。莲的农业价值、养生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显著提高,“中国赏莲品莲胜地”印象基本成型。“莲”成为莲都“天真、质朴、秀美、生态”“美丽环境”之“名片”,成为“自信、包容、创新、进取”“美丽经济”之“缩影”,成为“崇德、向善、友爱、和谐”“美好生活”之“内核”,“中国莲都” 区域品牌形象引领未来发展的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更雄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美丽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民宿经济、养生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城乡发展更协调。中心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建设卓有成效。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环境更优美。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明晰,国土空间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红线制度基本建立,以水、大气、土壤和森林绿化美化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继续保持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莲都的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低保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更高效。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全面建设“中国莲都”的主要任务
(一)依托三大平台。生态旅游名城、特色小镇、大健康主题村落“三大平台”,是全面建设 “中国莲都”的重要载体和可靠支撑。
1.主动融入城乡富美、旅游富强、生活富足的生态旅游名城建设。强化市区一家、市区共建的理念,把莲都建设成为市域发展的重要主体和浙西南旅游的集散中心,不断拓展生态旅游名城的内涵和外延。
塑造以莲元素为主题的市域形象。全面启动城市视觉形象系统(VI)建设,精心设计建筑格局、景观标识、交通工具、雕塑小品、广场街道、公园绿地等,提升城市景观,推进莲元素全方位覆盖与渗透,举办以“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莲文化环境氛围。规划建设莲文化展示馆,展示丰富的莲资源、悠久的莲历史、璀璨的莲文化。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围绕“北居、中闲、南工”格局,推进“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全域景区化建设。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和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购物、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养生医疗、健康管理产业。依托高铁枢纽站场,多层次布局旅游住宿设施,建设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搭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强城市建设、服务和管理,加大交通治堵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力度。积极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实现城市形象的“凤凰涅槃”。2020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突出瓯江板块建设。以“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为导向,打造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山水康养产业区、环瓯江人文艺术产业区,通过串点成线、江城联动,美化沿岸河堤湿地景观,串联沿岸自然村庄,丰富特色旅游交通体系,拓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功能,成为塑造全区“山水田城”“山环水绕”生态城乡格局的主动脉。
挖掘处州历史文化底蕴。巩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成果,推进处州府城建设,加强老建筑、老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着力保护历史老街区传统生活风貌和社区人文环境。深入挖掘处州历史建筑特色内涵,建设瓯江文苑民间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一批集中展示瓯江文化的特色场馆,打造处州历史文化特色风貌,有效提升中心城市的文化环境品质。
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按照“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区域,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城市经济发展思路,加快众创空间、创客孵化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发展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鼓励丽水所辖市县的大型民营企业在莲都设立企业总部,吸引省内外大企业集团设立浙西南区域运营总部。着力提升楼宇集聚度,聚合高端消费、聚焦高端产业,形成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楼宇经济聚集区。引导整合“莲都人”经济,探索设立在外莲都人统一的超市品牌。充分开发利用华侨资源。
2.建设产业、文化、旅游相融、充满创业活力的特色小镇。深刻理解特色小镇的独特内涵和内在本质,坚持山水塑形、人文立魂、特色扬名、规划引领,推进小镇“文态、生态、业态”融合发展。
积极打造古堰画乡小镇。深入挖掘通济堰农耕文化底蕴,打造大通济堰农耕文化景区。按照“古堰农耕文化中心、油画创作生产中心、生态养老度假中心”发展定位,积极开展通济堰渠道修缮工程,恢复“古堰渠、老码头、古航道”古迹风貌。推进保定坏大自然营地、江滨休闲街区、文化产业基地、轿马郑度假乡村、5D梦幻油画馆、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新田园、新画乡、新农耕”新村建设,发展艺术品交易、主题民宿、营地拓展特色产业。力争古堰画乡3年创成AAAAA级景区,5年建成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利山村、小山村等周边民宿旅游村集群化快速发展。
建设水墨田园小镇。推动碧湖小城市培育工作,突出近郊滨水田园型休闲旅游主题,将碧湖打造成为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城乡风貌宜居宜人的现代化小城市和丽水近郊旅游副中心。以建设特色旅游副中心为带动,推进一批旅游集散、医疗培训、城镇综合体项目、较大规模的安置小区建设,提升休闲商贸、旅游集散、休闲娱乐等服务能级,谋划建设华东绿谷养生养老城,打造近郊滨水田园休闲养生基地。
培育畲乡风情小镇。联动老竹、丽新畲乡镇和东西岩风景名胜区,融合“畲族风情民俗体验、农业观光旅游、丹霞地貌科考”功能,发展畲乡体验、山地旅游、农事体验特色产业。推进东西岩AAAA景区提升、畲乡风情街、中草药养生养老园、梁村古民居养生园、锦绣绿谷风情农家乐等一批综合旅游项目建设,打造畲族风情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积极谋划“中国畲族风情园”建设,促进“竹柳新桥”区域协同发展。
培育红色文旅小镇。整合雅溪镇、太平乡、仙渡乡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岱后中共丽水县委旧址、西溪村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巨溪三岩寺、老竹南乡革命纪念馆等重点旅游资源保护,以雅溪镇为主导,深入发展香菇茶叶、古民居文化、红色旅游、避暑休闲特色产业,成为展示莲都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谋划高溪台地小镇。积极发挥高溪台地地形特色鲜明以及临近中心城区、周边山水环境较好、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开展养生养老、运动健身、通用航空、教育培训、生态工业以及集聚小区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创新强化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适当“留白”,带动区块有序开发和特色发展。
以莲为媒力推小镇联动发展。打造老竹为核心的“莲博园”,勾连畲乡风情小镇、古堰画乡小镇、水墨田园小镇、高溪台地小镇、红色文旅小镇,相互烘托,联动发展。
3.推进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大健康主题村落提质升级。按照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五个一”要求,尊重自然、传承文脉,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渊源,推动传统村落向大健康主题村落升级。
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景观。依托各类现代农业观光园、历史文化村落、风景旅游景区节点,通过“不拆房、不砍树、不填塘”的逆向环境整治,整理保留各类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古堰、古庙、古桥、古塔、古井、古道等农耕文化景观、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美化乡村自然环境,优化旅游标识系统。积极推进乡村社区的组织建设改革,强化原有村落产权、使用效益、传统文脉和社区精神的延续。
发展以莲体验为代表的“花语乡村”主题村落体系。以不同品种莲花的花语来对应、代表、象征不同主题定位的村落序列,形成“花语乡村”的概念体系。以村落“村花”种植为重点,“村村有花海,处处有花带”,四季衔接,打造以莲花为主、其他花卉为辅的“五彩花都”。做好“活态体验”文章,通过举办乡村大地文化艺术节等,体验泛舟采莲、农耕乐趣和农家生活。选取地理区位良好、自然景观优越、历史积淀丰厚的村落,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型、农业休闲型、历史文化型、生态度假型、服务接待型主题村落。推进峰源避暑养生主题村落、黄村水乡主题村落、西溪明清古街主题村落、吕步坑青瓷窑主题村落、天堂养生主题村落建设。“十三五”时期,在原有精品村基础上争取升级创建50个主题村落。
建设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以中心村、行政村为集聚中心,带动高山远山自然村组团协同发展,推进农村新社区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加快乡村环境整治和中心村服务功能提升,建设各类农家乐民宿综合体。坚持串点成线、由线带面,深入挖掘古道文化,不断丰富山区乡村徒步游线,构建“养眼、养心、养生”的新农村服务功能体系。“十三五”时期,重点打造“宿风情东西”主题休闲游、“宿唯美画乡”处州文化游、“宿古道山村”古道寻踪游、“宿生态河谷”库坑福地游等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
(二)落实五大行动。全面建设“中国莲都”,必须脚踏实地、精准发力、深处着力,充分发挥“中国莲都”引领未来发展的功能,实现集成消费、城乡融合、主客共享,推进莲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
1.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生态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各项工作,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循环化,实现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推行绿色出行活动,提高城乡公共自行车、电动汽车覆盖面。抓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提高土地产出强度和产出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直线生产方式转变到循环生产方式,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推进工业废气、车船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建筑扬尘“五气共治”,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重点对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开展监测。加大垃圾分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丽水工业园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加强瓯江及其支流的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天然林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以“大森林”为重点的生态屏障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林相改造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加快平原绿化和森林扩面提质。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和耕地保护,建设华东药用植物园(丽水植物园),创建猕猴峡自然保护区。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供给。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权重和生态经济考核力度,实施绿色GDP核算和考核。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理制度。推进自然资源负债表研究编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责任制、生态损害第三方独立鉴定评估机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生态保护预警监管机制、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瓯江源头地区水资源保护专项资金,探索研究公益林分类补偿和分级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和做大“环境年金” 份额。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以“生态低碳、提质增效”为导向,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农林产品加工、信息经济四大生态工业。推进“四换三名”和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机器换人促进减员增效,以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以空间换地节约
集约土地,以电商换市换取市场活力,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一批名企、名品、名家。完善企业帮扶长效机制,合力帮扶企业排忧解难。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努力引进成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
2.以养生农业为基础。养生农业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平台。以请上门体验、送上门消费为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精品养生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体现莲都特色、符合时代潮流的养生农业。
全域推进养生农业发展。按照“优质、安全、高产、高效”要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油茶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铁皮石斛、娃娃鱼、红豆杉、高山放心菜、特色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高品质、高效益、高知名度的拳头产品。加快畜牧业转型发展。发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的辐射效应,优化园区生产、投资环境,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推动农耕文化复兴。深入汲取《四千年农夫》文化精髓,倡导不使用农药化肥,逐步恢复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回归东方农耕智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区。引导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展销会,支持有条件的农企申报各级名牌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持续放大“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品牌效应。积极推动农旅结合、农商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休闲民宿、养生乡村、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谋划把碧湖平原打造成为国家农业公园。
打造“中国赏莲品莲胜地”。依托1500多年的白莲种植历史,深挖爱莲、品莲、吟莲的传统文化,高起点推进莲旅游主题设计、概念品牌打造、时尚动漫推广、莲博园建设、莲工艺品艺术品开发,集聚人气,扩大影响。加大莲花种植新模式的试验与推广,探索多元化套养轮作模式,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以打造莲都国际赏莲节为核心,以莲花小镇、莲花博览园、莲花精品园、莲主题民宿等为落点,让游客“望得见绿、看得见花、进得了塘、拍得到美”,达到“迈入莲都,身化莲花”的情感体验,把莲都打造成为“中国赏莲品莲胜地”。
3.以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为重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围绕培育千亿生态旅游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主动融入“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推动文化创意旅游业大发展。
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紧抓“高铁时代”机遇,深入实施“旅游+”战略举措,构建养生养老游、乡村休闲游、体育休闲游、摄影文化游、品莲爱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以瓯江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以南明湖、古堰画乡、东西岩、石牛温泉等景区为核心,加快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景点。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立“中国莲都”发布品牌,积极推广“旅游护照”,推动旅游企业协同打造涉及食、住、行、购、娱、游和公共服务等领域020旅游电商平台。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网络,重点突破通景交通瓶颈,推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提质扩面。理顺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适时成立莲都区旅游发展公司,整合全区旅游资源。
坚定发展民宿经济。抓住大健康主题村落建设机遇,凸显传统村落的特色与资源,提升村庄的整体环境和品质,打造浙江首个最具文化故事、主题情景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把民宿经济培育成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创新主题民宿类型,以“慢生活”“乡土味”“家服务”为卖点,创新发展高山避暑型、养生养老型、休闲农庄型、乡村体验型等特色民宿形式,实现主题民宿差异化发展。注重民宿建设的品位和内涵,融入独特创意、融入真挚情感、融入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合理控制床位规模,实现主题民宿量质并举。积极拓展民宿经济发展外延,配套发展城郊型家庭农场、生态牧场、开放式儿童主题乐园、汽车露营地等多元项目,提升游客“获得感”。坚持资本获利与农民受益“双轮驱动”,推动民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民宿业主培训,扎实做好民宿消防、治安、交通安全工作。
打造浙闽赣皖国家生态文明旅游示范区门户。联动周边三清山、龙虎山、江郎山、武夷山、黄山等高品质旅游资源,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建设要求,将莲都区打造成为浙闽赣皖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服务中心。依托国家农业公园、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华东绿谷养生养老城、大健康主题村落等重大旅游平台建设,发挥莲文化的品牌效应,把莲都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的四省首选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集散功能建设,无缝对接对外交通网、市域交通网、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旅游线路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服务融合。
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创新驱动力,带动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全面强化改革推动。优化市区职能职权配置。完善区级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市区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全天候代办”服务和民宿项目“组团服务、流动办证”联审联批。全面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积极探索企业非独立选址项目市场化供给要素机制和政府不再审批办法。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依托丽水市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推进工业用地、用能、水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普通农民平等参与、公平分享的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展农村地区抵押物范围,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和民间融资利率指数,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PPP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出台莲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雁形梯队,推动企业成为推动莲都创新发展的真正主体。深化“基地+市场+企业”等模式,构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广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有针对性的打造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测检验、标准化、综合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重点领域引才,围绕民宿经济、养生农业、生态旅游、特种养殖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逐步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带动产业”的链式效益。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加大创业教育力度,选派好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有效发挥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人才政策杠杆,扫除人才流动、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优化创办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注册办理手续,加快营造一流创业创新环境。
加快推进开放联动。深化推进区域合作共建,推动与瓯江上下游区域的产业协作、设施互联、生态共保。强化瓯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共同打造,优化旅游集散功能。积极参与瓯江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加强同温州市区的协作联动。深化与义乌市山海协作关系,提高共建、共推、共管、共招水平,借助“义新欧”等对外通道,不断深化在旅游、农业产品、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推广合作。谋划推进与青田腊口组团化发展。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外贸出口主体和出口品牌建设。继续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探索多样化招商模式,主动引进优势企业集团。
促进互联网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强化区电商办服务功能,推动互联网业态与实体经济互促共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创新,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示范平台、特色小镇和领军企业,增创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5.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立足“人民至上”,千方百计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努力创造更优质普惠的民生环境,带领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构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
做好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加大对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的支持。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和覆盖面。推进莲都与省内其他地市实现基本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完善社会福利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救助申请“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五保”“三无”对象、困难老人、孤残儿童和重度残疾人的保障工作。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托底型养老,扩大普惠型养老,支持社会化养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推进“医养结合”。建立以公共租赁房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主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普遍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增长。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巩固好种养业、种植业、外出务工“老三宝”基础上,全力支持发展来料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家乐民宿等“新三宝”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推进分类施策、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全区平均增长。实施万人下山脱贫计划,推进联城、碧湖等农民安置小区建设。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综合交通网,以高铁站区为依托,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和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和高铁、公路与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提升水利设施网,强化“五水共治”项目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提升改造能源保障网,加快新能源开发,实施城镇天然气管网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优化信息平台网,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打造“无线城市”。打造防灾减灾网,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到2020年实现避灾安置场所全覆盖。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和社区办公用房建设。
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推动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创建成果,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力度,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育工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以省市两级数字化示范学校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应用。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进“健康莲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和省级卫生强区。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构筑有效维护公众健康的安全屏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切实保护特殊人群权益。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开放覆盖面。实施心理卫生健康工程,加强人群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
构建“一品清莲”文化体系。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宣传和教育,特别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武装工作,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深化“最美莲都人”主题实践活动,传播“莲都好故事”,扩大“清廉之都”社会效益。推进以莲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建设工程,做好“莲+”民俗、文学、学术、艺术、节庆、养生、新媒体、体育赛事、畲族文化、廉政文化等10篇文章。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五年行动计划,打造城市生态文化公园、生态文化长廊,推进区文化馆、区公共图书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到2020年,形成环城文化休闲健身带、市区“10分钟文体圈”和乡村“30分钟文体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执法效能,营造宽松有序的文化发展氛围。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发展文化产业。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一)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形成党委领导下的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章意识,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巩固深化正风反腐成果。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地发挥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十三五”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提高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科学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公正司法。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村(社区)依法自治、村(社区)事务准入等制度。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三)在新的起点上深化作风建设。作风决定事业成败。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深化“三严三实”教育,继续开展“不严不实”典型案例大讨论活动,让党员干部进一步担当起来。强化正风肃纪,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监督,严查“酒局”“牌局”,推动正风肃纪高压态势常态化。拓宽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在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富裕群众、文明群众上下功夫,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入治理“为官不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舞台、不干事的人让位置,大力营造崇尚实干、敢于担当、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区级有关工作平台为基础,扎实推进区乡两级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建设,深化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区服务、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模式,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加强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动员和鼓励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完善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体系,实行社会风险隐患清单式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风险排查化解管控工作,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范、化解、管控风险的良好局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等各类违法犯罪活
动,加强禁毒工作,扎实推进公共交通安保、重点场所安全防范、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和联网应用。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加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力度,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向基层延伸落实。推进食品和餐饮安全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
(五)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的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指引、工作主线、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指标,增加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区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跨越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区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抢抓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中国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古堰画乡小镇党工委,各乡镇党委,各街道党工委,区直各单位党委(党组):
《关于在全区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单位党委(党组)要根据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开展学习教育的情况要及时报告区委。
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
2016年5月7日
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全区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莲委办发〔2016〕21号关于在全区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以下简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现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市委安排,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一)明确目标任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夯实基础,为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中国莲都”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教育,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热衷于组织、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以及带头违建、妨碍公务和抗拒执法等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以及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等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消极懈怠,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乱作为,不担当、逃避责任,不起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力,律己不严、知行脱节,讲奉献、讲公德、讲诚信不够,甚至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行为失范,情趣低俗、贪图享乐等问题。
(三)把握基本原则。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严在经常,务求实效。具体把握“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正面教育,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二是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四是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针对党员干部、普通干部的不同情况作出安排。各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发挥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阵地设施和资源手段,提升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着眼服务大局。开展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着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与推进“十三五”规划开局起步、服务保障G20峰会等紧密结合,与“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商回归”、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民增收、平安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与完成本地本单位重点任务紧密结合,着力锻造党员过硬作风和能力,提振精气神、展示新作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干劲韧劲,增强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作出新贡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新担当、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创造新业绩,交出发展、生态、民生、平安、党建等方面群众满意的答卷。
二、主要内容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要把学习党章党规与学习系列讲话有机统一,在学习系列讲话中加深对党章党规的理解,在学习党章党规中深刻领悟系列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实践要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在做,要正确把握好学和做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
(一)学党章党规。全区党员要逐条逐句通读熟读《中国共产党章程》,深入领会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组织原则、优良作风,深刻领会党员条件、义务、权利并牢记入党誓词,明确做合格党员的标准。要通读熟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等规章制度,明确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要学习党的历史,用红色教育资源弘扬激发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增强广大党员的精神动力。要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以先进典型为镜,见贤思齐,以周永康、薄熙来等违法违纪案件以及身边査处的典型案例为戒,促使广大党员见不贤而自省。
副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重点掌握党章总纲、党员和党的组织制度、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和党的纪律等内容,深刻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四个服从”的要求,掌握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掌握党纪处分工作原则以及各类违纪行为的情形和处分规定,掌握党的地方委员会和党组的职责、组织原则、运行机制,掌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原则、条件、要求等,提高做好领导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
(二)学系列讲话。全区党员都要认真、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读熟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之江新语》,掌握系列讲话的基本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掌握与增强党性修养、践行宗旨观念、涵养道德品格等相关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补好精神之“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做好本职工作。
副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领导干部读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书目。要把学习系列讲话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论述,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领会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
各单位党委(党组)要把毛泽东同志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纳入学习内容,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党组)班子会议进行学习研讨。各基层党组织要把习近平总书记8次到丽水指导工作时的重要指示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绿色生态发展的思想行动,增强广大党员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归零翻篇开新局”大讨论活动,自觉谋求新定位、实现新作为,不断开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新境界、新局面。
(三)做合格党员。全区党员都要以“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标准来衡量、检视自己,着重解决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强化宗旨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实践中建功立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立说立行,立行立改,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党员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莲都”建设作出贡献。
副科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围绕“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等方面査摆自身短板,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要求,对照“七个有之”“五个必须”等重要论述,带头爱党护党,带头担当作为,带头干净干事,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表率。
各单位党委(党组)要结合各自改革发展的实际、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队伍现状,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合格党员标准”讨论,从具体的问题和事件,分析梳理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和不合格党员的具体表现,引导党员对标检视,增强政治属性的内生动力。
三、方法措施
(一)抓好学习培训和专题研讨。开展“万名党员抄党章”活动,组织全区党员手抄党章,撰写感言体会,促使党章条文入脑入心。各单位党委(党组)和基层党组织都要对学习培训和专题研讨作出具体安排,把各项学习内容全面融入到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固定活动日、民主评议、述职考核等计划中。要做到基本教材全覆盖,把规定的必读书目发放到每一名党员,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没有达到自学要求的,及时责成补课。要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纳入主体班次课程,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集中轮训。深入开展“时刻牢记优秀革命传统,提升党员干部担当精神”活动,组织党员到中共丽水县委旧址(岱后)开展学习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牢记使命、争当模范活动。党支部或党小组要结合每月党员固定活动日,组织党员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围绕在新任务新考验面前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能否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能否自觉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能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积极为党的事业担当作为等“五个能否”开展学习讨论,每名党员都进行交流发言。党支部每个季度组织一次党员大会,分别围绕坚定信仰信念,保持党员本色;强化看齐意识,严守纪律规矩;勇于担当作为,发挥党员作用等三个专题开展学习研讨,安排中心发言和重点发言,交流学习成果。上级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派员点评指导,其中农村、社区、两新党组织每次学习研讨都要派员参加,确保专题研讨调子不偏、秩序不乱。建立党员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登记表,纳入党员个人档案。
(二)组织开展好专题党课。开展“千名书记上党课”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部署动员时,各单位党委(党组)书记要带头上党课,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分析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党员队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现实表现,明确抓好学习教育的要求。“七一”前后,每个基层党支部都要集中安排一次党课,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区直单位党委(党组)书记要到所在党支部、联系单位和村(社区)上党课,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上党课,基层党组织书记、住村党员干部、农村第一书记要在所在支部或基层上党课,鼓励普通党员联系实际上党课。组织部门和宣传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党校骨干、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等到基层开展巡回宣讲。要突出党课党的属性,突出主题,聚焦问题,不能庸俗化、娱乐化和随意化。
(三)挖掘宣传党建好故事。开展“百名典型讲故事”活动,组织挖掘一批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推进工作的先进典型,用正面典型教育引导身边的同志,增强党员看齐意识。对省、市“好支书、好党员”的事迹进行挖掘和宣传,组织巡回宣讲,大力传颂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好故事。每个村(社区)支部都要挖掘一个以上好故事,每个乡镇(街道)汇编一本好故事材料,作为学习教育的辅导材料,由支部组织学习。在建党95周年之际,评比和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四)召开高质量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年底前,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会前,采取“点、帮、提”的方式征求意见和沟通思想,党委(党组)负责同志要与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支委班子成员要与党员逐个谈心交心,点出问题,指导完善谈话对象个人问题清单。党员和党员之间互相开展谈心帮助,充分沟通问题短板,形成共识。基层党组织要面向党员和群众广泛征求意见。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必须准备充分、条件成熟,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同意。会上,要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支部班子和班子成员进行党性分析,查摆存在问题,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党员开展“党性体检、民主评议”,党支部结合党员日常表现,进行先锋指数考评,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的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区分情况,稳妥慎重地给予组织处置。人数较多的支部,可以分党小组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五)把解决问题贯穿学习教育始终。每位党员要围绕“像不像党员、在不在组织、重不重学习、起不起作用、守不守规矩”和党性观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列出问题清单,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基层党组织要根据“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要求,围绕“党内政治生活严不严肃、组织管理到不到位”等问题,开展分析讨论,进一步完善“归零翻篇大讨论”活动查找的短板清单、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着力抓好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完善政治生活和组织管理等制度。要同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守纪律、讲规矩”主题教育的问题整改结合起来,与查补“归零翻篇开新局”大讨论查找出来的短板问题结合起来,与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相结合,深化推进“为官不为”专项整治,全面开展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和作风巡查,联动开展“百千万”信访督査专项整治。持续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对党章党规党纪执行情况、“八项规定”“28条办法”“六项禁令”和区乡换届“九个严禁”等落实情况等进行明察暗访,始终保持高
压态势。
(六)实施“看齐创优、双先双创当先锋”行动计划。农村、社区重点深化党员承诺践诺和设岗定责工作,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重点抓好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落实工作,社会组织、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重点抓好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工作,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引导党员履职尽责、服务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学校重点推动党员立德树人、自觉爱党护党为党。各党支部都要根据各自工作重点,以“岗位争先创业绩、服务领先创满意”为引领,落实好具体活动和任务要求,推动广大党员在自身岗位、具体事务、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 “佩党徽、亮身份、作表率”活动, 要求在职党员上班时间、全体党员参加党内活动时佩戴党徽。
(七)健全严格严肃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实行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严格严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执行“四个不”规矩,即会前不喝酒、开会不迟到、会上不抽烟,会后不非议。推行党员干部日志式管理,鼓励普通党员记好联系群众日志,与先锋指数考评、党员记实管理结合起来,作为评优评先、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参考依据。深化乡镇(街道)干部住村联心、组团夜访和手绘民情地图做法,推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要求落到实处。全面落实农村党员干部“四必到、四必访”要求,抓好“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工作,每名村干部和党员联系到户到人。继续深化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和党组织认领“文明创建实践区”活动,着力抓好“点亮微心愿•共筑中国梦”工作,认领微心愿和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流动党员从严管理模式,流动党员一年内必须回乡参加至少两次支部活动,每次回乡必须向支部书记报到。严格落实“十条红线”管理,健全完善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建立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给入党50周年以上党员授予荣誉牌匾等,激发党员的政治荣誉感。
四、组织领导
(一)落实责任,加强指导。各单位党委(党组)要把抓好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单位党委(党组)都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加强督促指导,安排专门力量,负责学习教育工作。各单位党委(党组)书记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分别承担起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职责,要吃透政策原则,解决关键问题,并发挥示范作用。当前,要全面开展党员组织关系排查,进一步理顺党员组织关系,努力使每位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并参加学习教育。今年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把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情况作为首要内容,对组织不力、问题较多的党组织,要采取批评教育、补课整顿的组织措施。区委建立定期点评通报制度,派出督导组开展巡回督导。
(二)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学在前、做在前,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身作则、示范带动,推动形成上行下效、整体联动的总体效应。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年度民主生活会要以“两学一做”为主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剖析的问题及整改的措施,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接受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与党员一起学习讨论、一起查摆解决问题、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参加民主评议。
(三)抓好结合,统筹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善于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激发的政治自觉转化为深化“归零翻篇开新局”大讨论活动的动力,扎实补好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短板,以改革发展的成效,检验学习教育的成果。要善于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成果体现到区乡换届和村级组织换届的相关工作上,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选出忠诚干净担当、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善于抓落实的好干部,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换出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要善于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的从严管党治党氛围作为开展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的有利契机,以“两学一做”为主线,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20条”,并创造性地落实好推进计划和提升任务。
(四)把握特点,讲究方法。各基层党组织要在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总体要求的同时,综合考虑行业领域、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区别,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党组织可采取送教上门、重点指导的方式;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党员,要采取党员干部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进行帮学、助学;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要以适当的方式分类组织学习教育;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要按照流入地与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原则组织学习教育。对党员人数少的党组织,可与邻近支部联合或依托区域化党员服务中心开展学习教育;两新领域要根据党组织的实际情况,采取园区党员服务中心统一集中和支部自主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教育。
(五)抓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央精神和省、市、区委部署要求,及时反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展和成效,总结推广各地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党员和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重视发挥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莲都区促进农民增收三年 (2016—2018)行动计划》的通知
莲委办发〔2016〕43号
古堰画乡小镇党工委、指挥部,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莲都区促进农民增收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7月14日莲都区促进农民增收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培育美丽经济的若干意见》(丽委发〔2016〕1号)等文件精神,确保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每年两位数以上增长。结合莲都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围绕“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特色小镇和主题村落建设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主阵地,以养生农业、民宿业、来料加工、农村电子商务为主抓手,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通道,努力形成以家庭生产经营收入为基础、劳务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财产资本性收入和政策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长效机制。
二、总体目标和预期指标
按照省委“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的工作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深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寻找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快实现我区村美民富的“强农梦”。2016—2018年,全区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示范村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实现16%以上增长,示范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实现20%以上增长。
三、工作重点
(一)着眼于深化改革破题,激发活力富民。
1.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村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至2016年底,基本完成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完善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与不动产登记管理信息互通,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创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让村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进工商资本发展林业生产,加快林农山林经营权流转。未来通过三年时间,力争新颁土地经营权流转颁证180宗,不动产发证2000宗,林地流转3万亩。【责任部门:区农业局(产权办),区建设分局,区国土分局,区林业局】
2.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做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增量扩面工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村级担保互助组织建设,拓展农村融资渠道,为农民增收提供金融保障。继续开展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农村小额保险试点工作,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2016年至2018年年均实现“三权”抵押贷款增长10%,农村小额保证保险增长10%。[责任部门:区金融办,区林业局,区农办,区国土分局】
3.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通过2-3年努力,联动推进农业经营、农村金融、涉农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构建区、乡两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立体复合型现代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责任部门:区供销社,区农办,区农业局,区金融办】
(二)着眼于生态优势厚植, 促进产业富民。
1.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按照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五个一”发展要求,强化主题村落和民宿业主的主体意识;创新载体,灵活选择不同的盈利支撑点;积极实践资产入股、本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共享机制,搭建社会资本与村民互惠互利、创业增收的桥梁,扎实建设一批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主题村落(民宿特色村),不断壮大民宿经济。到2018年,投资10亿元以上,创建主题村落(民宿特色村)30个以上;全区农家乐(民宿)床位达到1.3万张,餐位数5万张,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分别递增20%和30%以上,使农家乐民宿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法宝。【责任部门:区农办,区旅委】
2.大力发展养生农业。实施“生态精品养生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挖掘传统农耕传承的价值,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自成体系、自建标准、自找渠道的要求,搭建养生农业+社区门店、养生农业+旅游、养生农业+互联网三大平台,重点实施养生农业“八大工程”, 加快构建具有莲都特色的自建渠道、自创品牌、自定标准“三自”体系,让莲都好农产品卖出好价钱,打响“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品牌,努力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到2018年,建成养生农业示范乡镇5个,养生农业示范村50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农庄)50个,养生农产品100个。【责任部门: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旅委,区电商办】
3.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坚持“外输内转结合,创业就业并举,培训服务齐抓”的原则,综合运用宣传培训、市场对接、政策扶持、考核激励等有效手段,积极创建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培育来料加工示范经纪人,促进来料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带动农村妇女等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到2018年,实现来料加工年加工费2.5亿元。【责任部门:区妇联】
4.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发展为方向,以农村青年、大学毕业生等群体为重点,以拓宽莲都区农特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为目标,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溢价空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到2018年,全区涉农电子商务应用达到1000家,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5亿元。【责任部门:区电商办,区农办,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旅委】
(三)着眼于人文素质提升,推进就业富民。
1.抓好新农人培训。主动掌握农民培训需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农村新型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新农人培训项目,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成功人士,重点开展民宿主人、民宿创客、农场新农人、林业实用技术、异地超市、电子商务、农民工岗位技能、来料加工经纪人等培训,让更多的农民熟练掌握一门增收技能。到2018年,培训民宿业主1000人次以上;培训莲都新农人5000人以上,认定莲都新农人300人以上。【责任部门:区农办,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电商办,区妇联,区人力社保局】
2.拓宽就业渠道。出台《大众创业促进就业的实施细则》等文件,鼓励用人单位申报公益性岗位,对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予以政策扶持;积极开展农村就业困难群体摸底调查,组织召开公益性岗位对接会,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责任部门:区人力社保局,区经济商务局,区农办】
3.推进创业扶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创业生产活动。营造农民创业氛围,开展创业大赛培育和引进科技项目,促进创业载体提档升级。建立创业富民工作例会制度,及时了解创业富民工作进度,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突出问题。鼓励组建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充分发挥互助资金使用绩效最大化,破解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生产和创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到2018年,新建成村级扶贫资金互助会15个。【责任部门:区农办,区人力社保局】
(四)着眼于公共服务建设,拉动项目富民。
1.加快美丽环境打造。以“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村民的主体作用,持续开展“全民保洁日”“六边区域综合环境整治大会战”活动,深入推进美丽村庄、美丽民居、美丽公路、美丽铁路、美丽河道、美丽林相、美丽景区、美丽城镇、美丽矿山、美丽业态“十美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综合人居环境。至2018年,努力创建成为全省农村生态建设样板区。【责任部门:区农办(六边办),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建设分局等】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整合“三农”资金,重点推进民宿特色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现代农业园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利工程项目投资、农民饮用水提升工程、农村污水治理、林业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有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村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综合保障。2016年至2018年,全区“三农”领域公共投入累计超过20亿元。【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农办,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发改局,区建设分局,区人力社保局】
3.加强社会资本招徕。紧抓高铁时代历史机遇,加大全区低收入农户集中区域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包装开发,强力推出一批适合企业投资的乡建项目,鼓励浙商(莲商)回乡投资发展特色养生农业、休闲旅游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同时,依托新一轮浙江山海协作工程,拓宽与经济强县(市、区)的合作领域,鼓励山海协作企业到我区农业农村领域投资创业,创造更多的农民就业机会。【责任部门:区经合办,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
(五)着眼于异地搬迁扶贫,创新搬迁富民。
1.注重群众引导。以“农民下山奔小康,市民上山找健康”为导向,大力实施“万人异地搬迁安置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引导农民从高山远山搬迁到平原地区,从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到安全地区,从自然村搬迁到中心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6—2018年,计划搬迁30个自然村、1600户、6000人。【责任部门:区农办,区财政局,区国土分局,区建设分局】
2.建设安置小区(点)。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通过在联城、碧湖、老竹、大港头等集镇建设下山转移安置小区,承接高山远山农民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的安置需求。2016—2018年,计划投资4亿(含基础设施建设900万元),建设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三期、碧湖安置小区、大港头安置小区、开潭安置点、新桃安置点等8个安置小区(点),安置1500户3000多人,加快推进农民下山脱贫致富。【责任部门:区农办,区财政局,区国土分局,区建设分局】
(六)着眼于社会帮扶营造,共建结对富民。
1.以结对帮扶为纽带。把结对帮扶活动作为检验和磨砺干部作风的“试金石”。深化“个十百千万”活动,落实住村联心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通过结对帮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产生活状况,增强“造血”能力。2016—2018年,落实结对帮扶资金3600万元,促进扶贫重点村的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责任部门:区农办,区财政局】
2.以全民帮困为手段。创新载体,加大“扶危济困”传统美德的宣传,开启扶贫金点子收集,浓厚全社会关爱帮扶群众增收的氛围。主动对接,切实提高农民生态补偿、困难救助、低保养老等转移性收入。大力发展慈善、红十字、志愿者等事业,深入实施“万人志愿者”“微心愿”等活动,发动社会志愿者力量参与。【责任部门:区民政局,区农办,团区委,区慈善总会等】
3.以社会保障为兜底。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政策兜底。继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户“应保尽保”。完善社会福利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应急救助、临时救助制度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健全“五保”“三无”对象、失独老人、留守儿童、重度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2016—2018年,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年同比提高10%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5%以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责任部门:区民政局,区残联,区人力社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强有力组织保障。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把农民收入增收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层层抓好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制定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农民增收工作有序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把农民增收工作落到实处。
(二)有效提高干部执行能力。“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将党委政府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户困难群众,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复查,委托第三方对低收入农户进行明察暗访,以此作为检验班子队伍建设成效和干部执行力情况的一项重要标准。
(三)积极营造良好增收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并开设相应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各地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强化典型示范引导,发挥好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扶持与示范引领作用,进行农村产业提升,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带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增收工作中来。
(四)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区委区政府将农民增收工作作为对各乡镇(街道)、区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区农办牵头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加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的考核分值,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区统计部门要强化对全区农民收入的监测,各乡镇(街道)要做好配合,不断增强统计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区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督查,确保把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
1.莲都区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 (2016—2018年)
2.莲都区农民增收工程示范村项目分解表附件1
莲都区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2016—2018年)
单位:万元附件2
莲都区农民增收工程示范村项目分解表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莲都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莲委办发〔2016〕90号
古堰画乡小镇党工委、指挥部,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莲都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在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办公室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2月13日莲都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发展质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浙委办发〔2016〕70号)文件,结合莲都区实际,现就全区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和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科学论断,坚持硬环境整治与软环境改善两手一起抓,加强规划设计引领,通过整治环境卫生、城镇秩序、乡容镇貌,着力解决小城镇存在的规划不合理、设施不齐全、特色不突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高质量统筹城乡发展,决不把“脏乱差”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
(二)主要目标。按照《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的要求,以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为主要对象,兼顾驻地行政村的行政区域范围,打造“135”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即一个省级中心镇(碧湖镇),三个一般镇(大港头镇、老竹镇、雅溪镇),五个乡政府(太平乡、丽新乡、仙渡乡、峰源乡、黄村乡)。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小镇建设”“乡村建设转型综合试点”等系列组合拳,全面实施以“一加强三整治”(即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特色化建设、科学化规划、项目化推进、标准化治理、责任化落实,使全区所有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根据市级统一部署,从2016年11月份开始,以莲都区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为主要对象进行整治,争取到2017年底,完成30%左右的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到2018年底,完成80%左右的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到2019年底,全面完成各乡镇环境综合整治。
(三)工作要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技术要求高,各乡镇、部门要迅速行动,全员参与,环环相扣,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迅速掀起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热潮。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内外同修,齐头并进”的总体要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牢牢把握洁净底线,着力彰显传统特色。以中心镇为示范引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设计引领
1.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以乡镇为编制主体,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科学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到2017年3月底前,完成所有乡镇整治规划编制任务,建立综合整治项目库。每个集镇要以“6+X”项目为推进整治工作的重要抓手,“6”即打造6个基本项目:一个景观出入口、一条示范街区、一个示范村居、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停车系统、一套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系统,“X”是指根据乡镇自身情况,选择性建设一批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自选项目,如休闲公园、文化礼堂、便民服务中心、地下管网系统等。通过项目建设,强短板、补漏洞,突出景观效果、易识别特性和服务导向,力争做到基本项目到位,自选项目出彩,全面夯实乡镇功能的设施基础。
2.强化乡镇规划管控。充分重视乡镇规划管控工作,将“治旧控新”作为规划落地的基本保障。2016年12月底前,各乡镇要制定违法建设行为联合巡查制度,形成属地乡镇牵头、有关部门参与、所在村双委为主体的定期巡查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无违建创建”工作,要对各乡镇整治范围现有违法建筑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归类统计,制定违法建筑处置计划,2017年底完成全部违法建筑的处置工作。同时,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营造针对违法建筑的高压态势,为综合整治规划落地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加强规划设计监督检査,健全项目选址到场、基础放样到场、基槽检验到场、施工过程到场、竣工验收到场“五到场”制度。
3.抓好示范乡镇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碧湖镇、大港头镇、丽新乡作为我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示范乡镇,由镇主要领导直接抓落实,争取率先完成整治任务,打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精品镇、特色镇、示范镇,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域整治。
(二)整治环境卫生
1.加强地面保洁。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切实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健全地面保洁机制建设,认真清理处置农村沿路沿河、房前屋后暴露的垃圾,全面消灭村庄积存垃圾、卫生死角、污水坑、臭水沟,改善乡容镇貌。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和乱搭乱建,有效消灭影响环境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有责任主体、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有相应设施,洁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2.保持水体清洁。结合“五水共治”工作,划定公共水域整治范围、制定整治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彻底清理各类水域的留存垃圾,制定公共水域长效保洁机制。全面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升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提升处理水平,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3.争创卫生乡镇。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省卫生乡镇建设标准,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卫生,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卫生乡镇。
(三)整治城镇秩序
1.治理道乱占、摊乱摆。加大乡镇集贸市场改造提升力度,优化街道摊贩设置点布局,整治与疏导相结合,消灭占道停车、“僵尸车”、占道经营、乱设摊点、游商游贩等现象。规范集贸市场环境秩序,全面整治违法堆物、违法施工和违法建筑等,严禁擅自增设平交道口、敷设管线、占用或挖掘各类道路。
2.治理车乱停、车乱开。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巷规范的要求,改善道路功能,合理规划设置停车场及路边停车位。加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重点整治车辆不按规定停放、车辆和行人不按交通信号灯规定通行、车辆逆向行驶、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车辆违反规定载人、酒后驾驶机动车、无证驾驶机动车、驾驶无牌无证机动车、骑乘摩托车不按规定戴头盔以及机动车非法运营和出租车拒载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基本杜绝燃油助力车上路行驶。
3.治理房乱建。大力推进危旧房改造工作,在确保群众居住安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设施配套、不断优化住宅功能布局。整治范围内的村庄要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确定一至两种农民建房的建筑风格,抓好处州民居通用图集的设计落地工作。全面查处违法违章建筑,网格化推进房屋确权确违。加大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和整治力度,坚决遏止和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建立健全批后监管巡查处置机制,不仅要对建筑面积、用地面积、建筑层次、建筑高度等硬性指标进行严格把控,还要对立面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造型等设计要求进行从严监督。结合“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工作,消除“赤膊墙”和 “蓝色屋面”。
4.治理线乱拉。规范户外缆线架设,按照强弱分设、入管入盒、标识清晰、牢固安全、整齐有序、美观协调的要求,清理整治户外违章架空线缆、归并整理杂乱无序线缆、消除低垂松垮线缆、整治美化线缆形态。在古堰画乡及东西岩景区周边及主要道路,实施架空线缆下地改造。线缆整治改造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电力、通信、光电、给排水等各种需求及集镇未来发展需要,改造方案要有前瞻性,防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四)整治乡容镇貌
1.加强沿街立面整治。对乡镇主次干道、旅游景区景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重要节点沿街立面进行整体设计、改造和清洁,保持沿街建筑物的风格色彩协调和整体形态完整。严格按照《导则》的要求,对防盗窗、空调室外机、遮阳檐蓬、广告灯饰、老式卷闸门等附加物进行掩蔽、整理和更换,做到材料、选型、规格统一协调,做到新装防盗窗不出墙、遮阳檐蓬进深不超道路红线等硬性指标。有条件的乡镇可完善监控设施,拆除已装防盗窗。规范店招店牌大小样式,分节点、分路段、分区块整治广告、横幅乱涂乱拉问题,优化美化街头景观绿化。
2.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大力推进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积极采用整体改造、推广分离式太阳能光热技术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等方法,改造有碍景观的屋顶整体式太阳能热水器装置,逐步将主要街道既有建筑的屋面太阳能热水系统改造为水箱与集热装置分离式系统,新建太阳能屋顶逐步推广使用分离式技术。
3.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深化“腾笼换鸟”,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十百千万”计划,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生产质量、节能降耗不达标以及其他违法生产的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以专项整治为抓手,抓好“个转企”,鼓励“小升规”,推动块状行业集聚集约、依法规范和提质增效升级发展。加强小微企业园、小微企业集聚点和标准厂房的规范建设与管理。
4.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卫站、垃圾中转站、垃圾箱、公厕等环卫设施配置。合理设置垃圾分类设施,加快推进“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提高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快截污纳管,加强水收集处理和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稳步提高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运行负荷率和出水达标率。优化道路交通网络,改善交通拥堵点,提高路网整体水平。结合实际需求打通“断头路”增设停车场位,修补破损路,整治低洼路,进一步完善各类交通安全设施。
5.提升园林绿化。大力实施植树增绿、见缝插绿、拆违补绿、拆墙透绿行动,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和绿化景观,加快建设城乡绿道网、景观森林,基本实现无裸露闲置地块。合理运用乡土树种,突出树木的季节变化和地方特色,提升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和养护水平,建设高品质的园林绿化和景观小品,加快构建开放、便民的公园绿地系统。
6.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环卫、道路交通和乡容镇貌管理力量配备,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把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纳入基层公共管理体系,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向乡镇延伸。积极开展智慧城镇建设,建设标准统一、资源共享、适应不同乡镇管理要求的“数字城管” 体系。
7.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全面开展区域范围内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的普查,并做好登记、建档等工作。加强对传统民居的白蚁防治、防火等保护及修缮工作。具备条件的传统村落,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民宿等方式做好发展文章。
8.加快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全面消除房屋安全隐患,根据省、市、区“除隐患、保安全、促转型”治危拆违攻坚战行动的要求,对全区农村房屋开展全面排査、治理改造,做到边排查、边建档、边腾空、边治理,2017年2月底全面完成排查、录入、鉴定工作。2017年12月前完成所有自住D级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 级、D级危房治理改造,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改造,从根本上消除各类房屋隐,改善农村房屋使用安全状况。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6年10月)。各乡镇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完成期限。
(二)整治规划编制阶段 (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2016年12月前,各专项组完成专项行动实施计划的制定工作;2017年3月前完成所有乡镇整治规划编制任务。
(三)全面整治阶段(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按照实施方案和整治规划,全面实施整治行动。
2017年:大港头镇、丽新乡、黄村乡。
要求:全面完成整治项目、任务,迎捡考核。
2018年:老竹畲族镇、雅溪镇、太平乡、峰源乡。
要求:编制整治规划和制定整治计划方案,建设周期长的提升整治项目在2017年7—9月开工建设。2018年迎检考核。
2019年:碧湖镇、仙渡乡。
要求:编制整治规划和制定整治计划方案,涉及面广、整治任务集中的区域、街区,建设周期长的提升整治项目在2017年开工建设,2018年底基本完成。2019年迎检考核。
(四)巩固迎检阶段(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考核验收暂行办法》,实行省对市、县(市、区)和乡镇考核验收;市对县(市、区)和乡镇核查验收;县(市、区)对乡镇自査验收的形式。考核验收按三年实施计划分批进行,验收时间原则上暂定为每年的7—8月、12月至次年1月,即:第一批:2017年7-8月、2017年12月—2018年1月;第二批:2018年7—8月,2018年12月一2019年1月;第三批:2019年7—8月、2019年12月一2020年1月。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乡镇要着力巩固整治成果,全面做好迎检准备。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项工作组。成立莲都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各相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办公室要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统筹协调推进全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分别成立规划设计引领组(牵头单位为区建设分局)、农村危房治理专项组(牵头单位为区建设分局)、“道乱占”治理专项组(牵头单位为城管莲都分局)、“房乱建”治理专项组(牵头单位为城管莲都分局)、环境卫生专项组(牵头单位为区农办)、“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组(牵头单位为区经济商务局)、“车乱开”治理专项组(牵头单位为区公安分局)、“线乱拉”治理组(牵头单位为区文广新体局)、卫生乡镇创建组(牵头单位为区卫计局)、市场整治建设专项组(牵头单位为区市场监管局)等10个专项组。各专项组要落实一名分管领导主抓各专项工作,编制整治行动方案和年度计划目标,深入开展治理行动。
(二)明确职能分工,形成助推合力。区整治办负责牵头组织全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做好政策制定、计划安排、督查指导、考核验收、组织协调等工作。
区建设分局负责组织和指导各乡镇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规划;负责牵头组织实施规划设计引领专项行动,负责牵头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整治沿街立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园林绿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加快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等工作,参与“保持水体清洁”“治理房乱建”“强化乡镇规划管控”等工作。
区农办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环境卫生专项行动,抓好民宿经济发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参与“加强立面整治”“保持水体清洁”“争创卫生乡镇”等工作。
城管莲都分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房乱建”治理专项行动和“道乱占”治理专项行动,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强化乡镇规划管控”“提高管理水平”等工作,参与“治理车乱开” “治理线乱拉”等工作。
区经济商务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 专项行动,协调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各通讯运营商整顿规范小城镇各类通信管线架设。
区公安分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车乱开”治理专项行动,协调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做好维护小城镇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秩序工作,加强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査处;负责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执法保障工作。
区文广新体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线乱拉”治理专项行动,指导体育健身场地及设施建设和管理,开展面向小城镇居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区卫计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卫生乡镇创建专项行动,参与 “加强地面保洁”等工作。
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牵头开展小城镇道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强化整治项目设计引导”“完善规划设计实施制度”“治理车乱开”“完善配套设施”等具体任务落实。
区发改局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等工作。
区教育局负责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小手牵大手”宣传教育活动;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治理车乱开”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保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资金落实到位;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及时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导相关资金整合,形成政策合力。
区国土分局负责制定和落实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用地保障的政策措施;负责牵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与相关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治理房乱建”等工作。
区环保分局负责牵头各乡镇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工作;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保持水体清洁”“争创卫生乡镇” “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等工作。
区环卫局负责牵头各乡镇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涉及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加强地面保洁”“保持水体清洁”“争创卫生乡镇”等工作。
区治水办负责牵头各乡镇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保持水体清洁”以及其他五水共治工作。
区水利局负责牵头各乡镇加强小城镇防汛防台、防洪排涝等水利设施建设,开展河湖库塘清淤疏浚;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保持水体清洁”等工作。
区农业局负责牵头各乡镇深入开展“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加快改善小城镇周边区域田园面貌。
区林业局负责加强对各乡镇开展小城镇绿化规划和植树增绿、提质增效的技术指导;加强对古树名木等森林景观资源保护管理和湿地保护修复的业务指导;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提升园林绿化” 等工作。
区市场监管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市场整治建设专项行动,抓好乡镇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作;参与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整治沿街立面”“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等具体任务落实。
区金融办负责协调各金融机构研究制订和落实支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服务。
区供电公司负责整顿规范小城镇电力管线架设,建立适应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要求的供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抓好“线乱拉治理”专项行动。
区文明办负责牵头各乡镇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小城镇居民的文明素养和乡风民风; 参与指导各乡镇抓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争创卫生乡镇”“治理车乱开”等具体任务落实。
各乡镇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按照各专项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和要求,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出台工作举措,全面全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三)加强要素保障,筑牢发展基础。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更多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倾斜;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投入;积极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加快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要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必需的用地指标。符合条件的“三改一拆”拆后土地纳入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四)强化监督检查,务求工作实效。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成效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区整治办要分年度明确工作目标,排出三年作战图、时间表、任务书,研究制定考核验收办法。建立区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区领导联系乡镇制度,指导整治工作有效推进。对各责任部门和涉及的乡镇进行每月通报、点评、排名,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五)做好服务指导,形成整体合力。区整治办要根据《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技术导则》,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建立对口联系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建立技术帮扶机制,积极组织专家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加强跟踪服务; 加强对乡镇(街道)负责同志、基层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工作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开辟专栏、专题,全面及时反映行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积极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宣传,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把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摆到重要位置,引导城镇居民增强规则意见、法治意识和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现场会等形式,大力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学习,不断巩固提升综合整治成效和管理水平。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莲政发〔2016〕13号
古堰画乡小镇指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目录
一、新使命:打造“中国莲都”,实现自我跨越.......................3
(一)发展背景..................................3
(二)指导思....................................8
(三)总体目标..................................11
二、新任务:推进三美融合,实现主客共享........................15
(一)更加优化空间结构..............................15
(二)持续发展美丽经济.............................19
(三)努力创造美丽环境..............................25
(四)积极建设美好生活 .............................29
(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40
三、新动力: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示范引领......................1943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1943
(二)加快推进开放联动............................1947
(三)全面强化改革推动............................1949
四、新支撑:着力规划落实,实现宏伟蓝图......................1952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1952
(二)打造一批重大平台............................1952
(三)实施一批重大工程............................1953
(四)全面推进规划实施............................1956
附:名词解释
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莲都区委关于制定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莲都新实践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全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新使命:打造“中国莲都”,实现自我跨越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实力稳步提高。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83.19亿元,总量在全市9个县(市、区)中保持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0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66.32亿元增长到146.56亿元,年均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100.22亿元增长到176.68亿元,年均增长13.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34亿元增长到12.47亿元,年均增长17.7%。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处州白莲”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梅峰茶叶、本润覆盆子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两白一皇一草”等特色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四换三名”等工作有效推进,新培育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古堰画乡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堰画乡小镇入选全国首批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小镇,我区成为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乡建设卓有成效。“六边三化三美”行动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工作统筹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等成功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点上出彩、面上美丽”,成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038元和19327元,分别年均增长10.0%和13.5%。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迅速,城乡统筹水平全市领先。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1年在全省设区市的市区中排名第一,特别是居民关心的空气质量优势更加明显。森林资源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森林碳汇储量进一步提升。体制改革成效初现。市区权责关系不断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持续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稳步推进,新组建区市场监管局、区卫计局、区经合办。“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力度进一步加大,区级30项部门管理权限下放到中心镇。
未来五年,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莲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从国内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注重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作用的同时,更需强化改革、创新、开放三大发展新动力,“互联网+”“旅游+”全面渗透。从区域和省内看,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相继实施,省内县域经济加快向都市区经济转型,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开放合作成为区域发展必然趋势。从市域发展看,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市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是唯一选择。更重要的是铁路、机场、瓯江航道建设提升等步伐将加快,随着立体综合交通网不断构筑,区域综合交通环境将会有极大的改善,为我区城镇化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中国莲都”品牌建设基础条件初步具备。
专栏1“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建设基础和内涵“中国莲都”建设基础:一是莲都因“莲”而名、因“莲”而兴,古称莲城,今称莲都,“众山环簇,形如莲花”,城市莲形象十分鲜明。二是莲文化底蕴深厚。莲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处州府志》记载,“自萧梁詹司马疏导水利”,莲都就开始种植荷莲,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许多建筑的命名都与“莲”有关。三是廉之风世代传承。“莲”通“廉”,自古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正廉洁”。莲都人民不仅爱种莲,更因其独有品格而喜欢赏莲,清廉之风长盛不衰,形成了“敦礼让,重廉耻”的风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却金馆”,便因温州知府何文渊回乡途中“却金”而美名相传。三是莲生态环境优越。莲都山水形胜,钟灵毓秀,是镶嵌在瓯江中游的一颗明珠,又如一朵莲花盛开在瓯江之滨,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市”所在地。丰厚的历史积淀与秀美山水相融共生,铸就了莲都独特的城市气质。四是莲农业声名鹊起。莲都现有莲花种植面积5000余亩,有莲都园1个、精品园6个。所产“处州白莲”,与湘莲、建莲、赣莲合称我国四大名莲,清嘉庆六年被列为贡莲,2009年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中国农博会粮交会金奖”,处州莲蕊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中国莲都”建设内涵:由于莲都具有的独特区位、地名优势、生态条件及产业基础,为此,区委在十三届九次全会上首次提出打造“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十三五”期间,我区将坚持生态保护、示范引领、绿色发展、创新创业、共享发展等的引导,按照经济生态优越、自然生态优美、社会生态和谐、政治生态清明的要求,归零翻篇、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双示范区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品牌更鲜明、经济实力更雄厚、城乡发展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系更完善的美好远景,使“中国莲都”品牌形象成为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莲都生动实践。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莲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经济总量还不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低、小、散、弱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结构性改革仍需突破,社会民生事业欠账较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还未完全打开,加快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莲都将迎来改革创新和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进入到区域开放合作、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加快改善的关键阶段,提出打造“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形象,既是顺势而为,更是乘势而上,全面建成“中国莲都”,已成为我区“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保持战略定力,以实际行动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让建成“中国莲都”品牌成为全区上下共同的追求,让全面建成“中国莲都”成为共同的期盼。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注:*为市区指标,其余为区属指标。(1)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收入增幅为名义增长速度;(2)2014年起,城乡居民收入统计口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调整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4)因2015年实绩数尚未出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绩数为准。
(二)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里东大救援精神,坚持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的工作主线,加快完善新常态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中国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2里东大救援精神
2015年11月13日22时50分许,雅溪镇里东村发生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塌方量30余万立方米,导致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灾情发生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军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上级及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各部门迅速组织人员向里东村集聚,奔赴救援现场,举全区之力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经过6天6夜、130小时的全力搜救,39位被埋人员全部找到,其中一人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第一时间组成工作组,结对帮扶受灾群众,化解各类矛盾,取得了社会稳定、受灾户满意、广大群众好评的良好效果。抢险救援工作取得完胜,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彰显了浙江大家庭温暖。省委夏宝龙书记高度肯定“11•13”里东山体滑坡抢险救援中涌现出的宝贵精神,并在省委全会上予以概括总结,具体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为民、情系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部队官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斗精神;浙江军民心手相连、鱼水情深的团结精神;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最美精神。里东大救援精神既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又是全区上下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是莲都广大干部群众践行“三严三实”的重大考验,也是推进莲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里东大救援精神,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实抓好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坚持生态保护的底线不动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第一底线”,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协同、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建设天蓝、水清、地净的美好家园。
坚持示范引领的定位不动摇。努力肩负示范引领、争创一流的新使命,突出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强化“中国莲都”、“八百里瓯江”品牌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都市经济,加快提升城区经济带动能力、服务辐射能力,加快开放联动发展,引领丽水摘帽“欠发达”、变为“绿富美”,努力成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坚持绿色发展的路径不动摇。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作为莲都工作的主线,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定不移走下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流出“金山银山”。通过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加快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创新创业的动力不动摇。聚焦改革着力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金融、扶贫开发等各领域改革,着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意、创新、创业和谐共生,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莲都蔚然成风, 成为建设“中国莲都”的不竭动力。
坚持共享发展的目的不动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推进经济富裕地区与生态富集地区接轨、农民与市场接轨、农村与工商资本接轨,推进区域开放协作,依靠主与客、城与乡双向发力,努力在“三美”打造、城乡融合中实现宾主相宜和主客共享。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力实施 “1135”莲都领跑行动,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树立“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形象。
专栏3“1135”莲都领跑行动
“1” :即围绕一个目标,初步树立“中国莲都”区域形象。
“1”:即突出一条主线,把“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3”:即打造三大载体,包括生态旅游名城、特色小镇和大健康主题村落。
“5”:即实现五个领先。
——生态指数超一流,领先全国;
—DP超过四百亿,领先全市;
——有效投资超千亿,领先全市;
——民宿经济超百亿,领先全市;
——居民收入超五万,领先全市。
莲都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
——区域品牌更鲜明。莲的农业价值、养生价值、旅游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显著提高,“中国赏莲品莲胜地”印象基本成型,“莲”成为莲都“天真、质朴、秀美、生态”之“美丽环境”的“名片”,成为“自信、包容、创新、进取”之“美丽经济”的“缩影”,成为“崇德、向善、友爱、和谐”之“美好生活”的“内核”。“中国莲都”区域品牌形象引领未来发展的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实力更雄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区属)五年累计超1000亿元。美丽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农业等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生态工业和城区经济初具规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城乡发展更协调。中心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建设卓有成效。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化率提高到75%。
——生态环境更优美。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更加明晰,国土空间得到优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红线制度基本建立,以水、大气、土壤和森林绿化美化为主要标志的生态系统继续保持良性循环。全区河流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达100%,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率达90%,实现天蓝、水清、地净,为莲都百姓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髙。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和10%。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治理体系更完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治理更高效。政府自身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注:(1)因2015年实绩尚未全全,打“★”数据为预计数,最终将以2015年实绩数为准。(2)[]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增速为可比速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名义增速。(4)人均生产总值、城市化率为常住人口口径。二、新任务:推进三美融合,实现主客共享
(一)更加优化空间结构。
坚持协调发展,按照“核心带动、突出主题、特色发展”要求,精心谋划好产、城、人、文融合的文章,凸显特色小镇对城镇和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和集聚作用,打造以中心城区生态旅游名城为核心,以特色小镇和主题村落为支点的“一核、两支点”新型城乡空间格局。
1.提升发展中心城区
优化“生态旅游名城”服务核心功能。围绕“北居、中闲、南工”一体化格局,有效推进“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全域景区化建设。积极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和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优化整合市区休闲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娱乐、旅游购物、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养生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提高都市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城市景观,将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依托高铁枢纽站场、机场,打造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搭建智慧旅游咨询与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品牌打造,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人文化水平,实现城市形象的根本提升。
专栏4“三无”城市品牌
1.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围绕“烟头垃圾不落地、家园环境更美丽”,通过增强保洁队伍力量、组织干部夜间巡查、志愿者上街劝导、部门联合执法等多项举措,寻找“消除烟头”的有效方式,探索建立 “后创卫时代”市容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深化“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品牌。
2.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通过开展食用油质量安全“433”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和加强社会监督“三个加强”,力争打造“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
3.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为目标,全面强化旅游咨询、旅游投诉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涉旅部门联动旅游投诉机制,对游客的求助、咨询、举报等做到第一时间反应、第一时间处理,为旅游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放心的旅游大环境,树立起旅游服务至诚的新形象,全力打造“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品牌。
做美瓯江旅游风情带。以“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为导向,以南明湖、古城岛、欧洲风情小镇等为节点,通过串点成线、江城联动,美化沿岸河堤湿地景观,串联沿岸自然村庄,丰富特色旅游体系,拓展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功能,成为塑造全区“山水田城”“山环水绕”生态城乡格局的主动脉。
挖掘处州历史文化底蕴。以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动力,积极推进处州府城建设,加强老建筑、老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注重发挥本地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公众参与,着力保护历史老街区传统生活风貌和社区人文环境。深入挖掘处州历史建筑特色内涵,加快推进瓯江文苑民间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一批集中展示瓯江文化的特色场馆建设,打造处州历史文化特色风貌,有效提升中心城市的文化环境品质。
2.积极打造五大特色小镇做美古堰画乡小镇。按照“古堰农耕文化中心、油画创作生产中心、生态养老度假中心”的定位,深入挖掘通济堰农耕文化底蕴及水利文化、绘画艺术、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恢复“古堰渠、老码头、古航道”古迹风貌。推进乡愁艺术广场、江滨休闲街区、文化产业基地、轿马郑度假乡村、5D梦幻油画馆、玩摄影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将古堰画乡建成特色小镇,使其成为全省首个5A级景区特色小镇。
打造水墨田园小镇。按照丽水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的定位,围绕建设“新田园、新农耕”的主题,突出近郊滨水田园型休闲旅游养生特色,推进一批旅游集散、医疗培训、城镇综合体、较大规模的安置小区建设。提升休闲商贸、旅游集散、休闲娱乐等服务能级,将碧湖打造成为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城乡风貌宜居宜人的水墨田园小镇。
建设畲乡风情小镇。联动老竹、丽新区块,以东西岩景区为核心,以宣平溪流域为轴线,融合“畲族风情民俗体验、农业观光旅游、丹霞地貌科考”功能,发展畲乡体验、山地旅游、农事体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东西岩4A景区提升改造、畲乡风情商业街、中草药养生养老园、梁村古民居养生园等一批综合旅游服务项目建设,打造畲族风情旅游区。
培育红色文旅小镇。整合雅溪镇、太平乡、仙渡乡红色旅游资源,加强中共岱后县委旧址、西溪村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旅游资源保护,以雅溪镇为主导,重点发展茶叶、特色水果、古民居文化、红色旅游、避暑休闲等特色产业,成为展示莲都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谋划高溪台地小镇。科学谋划宝贵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高溪台地地形特色鲜明以及临近中心城区、周边山水环境较好、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开展养生养老、运动健身、生态工业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稳妥推进土地填方平整、水资源供给、功能方案布局等前期工作,强化区域合作和招商引资,带动区块有序开发和特色发展。
3.培育发展大健康主题村落
保护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深挖生态元素、乡愁元素和民俗特色,依托现代农业观光园、历史文化村落、风景旅游景区等节点,通过“不拆房、不砍树、不填塘”的环境整治,注重各类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古堰、古庙、古桥、古塔、古井等农耕文化景观、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突出主题定位,积极推进乡村社区的组织建设改革,强化原有村落产权、使用效益、传统文脉和社区精神的延续。
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主题村落。以植入一个主题、导入一个工商资本、建立一个盈利模式、形成一个共享机制、健全一个服务体系“五个一”要求,植入民宿等新型业态。以主题打造为核心,以文化内涵挖掘为依托,尊重自然、传承文脉,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故事、有内涵、能富民的大健康主题村落。培育和引进创意研发人才与团队,“借智”打造特色,提升品位。继续推进周坦、新屋、余岭等首批主题村落建设,积极推进峰源避暑、黄村水乡、西溪明清古街、吕步坑青瓷窑、天堂养生主题村落等建设,争取创建30个以上主题村落。
开辟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按照“串点成线,由线带面”发展思路,加强农旅融合,培育休闲养生“莲都乡村生活”模式,重点打造“宿风情东西”莲主题休闲游、“宿唯美画乡”处州文化游、“宿古道山村”古道寻踪游、“宿生态河谷”高山福地游四大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
专栏5四大精品主题村落旅游线路
线路一:“宿风情东西”莲主题休闲游:下林一瑶畈一周坦一新屋一沙溪
线路二:“宿唯美画乡”处州文化游:古堰画乡一松坑口一九龙湿地一里河一港口线路三:“宿古道山村”古道寻踪游:梅田一岭头一余岭一枫树湾一叶平头一梦里水乡线路四:“宿生态河谷”高山福地游:猕猴峡一赛坑一库坑一观音庙一西坑口
(二)持续发展美丽经济。
积极对接全省七大万亿产业、历史经典产业和全市“195”生态产业新体系,聚力做强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农业三大优势产业,积极打造生态工业、都市经济两大支撑性产业,提升美丽经济新能级,着力形成“3+2”生态产业体系。
1.聚力做强三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好生态旅游。紧抓“高铁时代”发展机遇,借助“旅游+”,围绕莲都成为全国知名养生养老目的地、长三角知名休养目的地、山村暑期体验和避暑目的地的目标,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生态旅游发展工程,着力构建以古堰画乡AAAAA级景区为龙头,以东西岩等5个AAAA级景区为支撑,以利山、沙溪等30个主题村落为基础,以养生养老游、乡村休闲游、品莲赏莲游等为特色的多样性旅游产品体系,把生态旅游打造为莲都第一战略支柱产业。重点加快梦里水乡欢乐谷、麻雀湾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天堂山、大山峰、猕猴峡、葑垟湖、水牛坪等资源的开发。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全域化、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立“莲都发布”品牌,积极推广“旅游护照”,推动旅游企业协同打造020旅游电商平台。完善旅游公共设施服务体系,重点突破通景交通瓶颈。壮大旅游发展公司实力,力争浙江丽水古堰画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成为一个“零投诉”的旅游城市,大力塑造“中国莲都”品牌。
专栏6生态旅游发展工程
创建一个AAAAA级旅游景区、累计建成5个AAAA级旅游景区、8个AAA级旅游景区(相关主题村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游客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
专栏7国家全域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和引领带动,充分调动我区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新生态,开创大旅游发展新格局。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实现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完成旅游+互联网的全域旅游智慧化服务体系、旅游+新能源的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建立全社会协同,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做精做特民宿经济。围绕“旅游全域化、乡村景区化”的目标,按照舒心、贴心、放心、开心、养心的“五心”民宿标准,以“慢生活”“乡土味”“趣体验”“家服务”为卖点,创新发展农业观光、文化体验、古村民俗、温泉亲水、科普教育、运动休闲、生态美食等为特色的民宿业态,实现主题民宿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主题民宿品质。积极拓展民宿产业发展外延,配套发展城郊型家庭农场、生态牧场、开放式儿童主题乐园、汽车露营地等多元项目,提升游客“获得感”,打响有主人、有山水、有业态、有乡愁、有创意、有体验、有故事、有主题、有智慧、有口碑“十有”民宿品牌。协调好资本获利与环境保护及农民受益的关系,既要留住一方乡愁,又要富裕一方群众。到“十三五”期末床位数达到1万张以上,民宿产业培育成莲都新的生态经济增长点。
做优做强养生农业。积极复兴传统农耕文化,深入汲取《四千年农夫》文化精髓,倡导不使用农药化肥,逐步恢复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回归东方农耕智慧。全力实施养生农业“1238”战略,努力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全区建成养生农业示范乡镇5个,养生农业示范村50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农庄)50个,培育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区域品牌1个。积极推进养生农业业态创新,推动养生农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园区、生态农庄,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集成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国家农业公园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和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8家、省名牌农产品2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0个以上。专栏8养生农业“1238”战略
打响一个品牌。培育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区域品牌,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和农旅养生目的地。围绕两个目标。围绕“请上门体验、送上门消费'两门农业目标和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两好”目标。依托三大载体。推进养生农业+社区、养生农业+旅游、养生农业+互联网三大平台建设。
实施八大工程。即实施新农人培养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土壤培育工程、养生农业基地培育工程、养生农产品价值提升工程、“三原”产品挖掘保护工程、市场营销保障工程、农业旅游融合工程。
2.积极打造两大支撑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以“生态低碳、提质增效”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农林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传统制造业转型“四大行动计划”,打好互联网+、四换三名、科技领航、金融护航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实现从传统的生产能力提升转向控制能力提升的转变。加快出台个性化扶持政策,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依靠重点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培育储备一批名企、名品、名家等生态工业品牌。清理整治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和闲置厂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出让地块早投入、早产出、早达效。鼓励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就地“换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业创新实现“育鸟孵鸟”,加强大项目招商实现精准“引鸟”。力争到2020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工业园区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10万元/亩,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2.5万元/人。
专栏9三大主导生态工业发展导向
先进装备制造。以丽水工业园区为重点发展平台,发挥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优势,立足现有泵阀、电气等装备制造业基础,大力引进相关配套生产企业,完善产业链,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领域。
健康制造产业。依托莲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制造业,积极引进健康食品、生物科技、医疗器械与保健用品制造等,让健康制造业成为莲都生态工业发展新的引擎。
农林产品加工业。以绿色生态、精深加工、品牌塑造、产地标志为发展方向,全力构筑“原料生态、加工绿色、成品有机”的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链,打造本地生态农业相互衔接、与市场导向相适应的特色农林产品加工体系。
专栏10传统制造业转型“四大行动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带动机械制造等传统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发展工业“4.0”,推动重点行业分期分批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
“四换三名”行动计划。打好“四换三名”引领拳,以机器换人促进减员增效、以电商换市换取市场活力、以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以空间换地实现集约发展。全面实施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培育工程,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实施治理促转型行动,加快破除低端制造的传统生产模式和路径依赖,提升产业附加值。
“科技领航”行动计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强化科技研发,建设一批公共研究平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优”发展之路。
“金融护航”行动计划。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龙头企业。发挥丽水民间金融优势,设立中小企业成长基金,帮助发展前景好、资金短暂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提升都市经济。按照“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区域,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都市经济发展思路,加快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孵化、科技中介等公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依托中山街商业中心、万地商圈、浙西南滨江商务中心,鼓励丽水所辖市县的大型民营企业在莲都设立企业总部,吸引省内外大企业集团设立浙西南区域运营总部,力争实现以楼宇经济为主题的立体现代商业文化。通过楼宇招商、腾笼换鸟,不断提升楼宇经济的税收产出对当地财政的贡献度。着力提升楼宇集聚度,聚合高端消费、聚焦高端产业,形成配套齐全、设施先进的楼宇经济聚集区。引导整合“莲都人”经济,形成统一的莲都超市标识形象设计,提升“中国莲都” 区域品牌影响力。
3.推动产业融合提升发展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农业、旅游与制造业等的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政策健全清晰、管理体制合理高效、配套体系基本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完备的产业发展生态圈。
壮大电商整体实力。推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传统商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100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骨干电子商务企业,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60亿元。优化电商产业空间布局。推进电商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创业园等。深入实施电子商务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富有莲都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莲都区电子商务影响力。
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市场主体。按照龙头、骨干、成长、两创(小微)、新生五个梯队层面抓好分类指导,加快形成“既有参天大树、又有满园春色”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成为行业“小型巨人”和“单打冠军”。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土地,加快引进工商资本,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三)努力创造美丽环境。
坚持绿色发展,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努力让莲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实现“三个确保”和“三个提升”。
1.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
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继续深入开展六边区域绿化工作,实施平原绿化与村庄绿化工程,加大力度治理青山白化,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加强东西岩、古堰画乡、九龙湿地公园等景区周边的绿化,形成集绿化、美化、防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绿化体系。加快全区小流域、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河流湖泊的自然形态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全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积极推进以“大森林”为重点的生态屏障建设,推进重点公益林、彩色健康林和通道景观林建设,深入开展“珍贵树种进百村”活动,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增强公益林生态屏障功能。建设生态林业和森林碳汇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建设华东药用植物园(丽水植物园),积极筹建猕猴峡自然保护区。专栏1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四大工程
公益林建设工程。强化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推进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建设。采取封山育林、补植补造、抚育等措施,逐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完善生态功能。“十三五”末,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建设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的建设任务;建成林分平均郁闭度达到0.7、阔叶林混交林比重达到50%以上的省级以上优质林分公益林面积80万亩以上;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森林固碳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2亿吨/年,固定碳量96万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50亿元/年。
彩色健康森林建设工程。按照“一县一条景观带、一镇一片示范林、一村一片护村林”的要求,开展珍贵彩色健康森林建设。根据不同地貌、林分特点和不同建设类型,在全区规划营建珍贵森林、彩色森林、健康森林等“三片林”。“十三五”期间,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储备基地达6.1万亩,彩色健康森林达17.2万亩,固定碳汇量32万吨。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开展我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天然林区、重要湿地区域的森林资源状况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规划建设猕猴峡自然保护区、推动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建设工作。
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到2020年,完成全区湿地普查工作,实施湿地恢复、污染控制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以九龙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积极开展湿地监测与保护研究工作,加强湿地生态监测(特别是九龙湿地与候鸟监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2.强化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全面贯彻落实“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完善“河长制”等长效治理机制,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快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的监测。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和土壤修复工程,开展农业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调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秸秆焚烧和建筑扬尘“五气共治”,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强化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以丽水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突出抓好危废处置管理。
推动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统筹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洁净村居”等工作,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彰显旅游名城、特色小镇、主题村落的魅力。全面完成34个旧住宅区、12个城中村改造,推进96条背街小巷改造,实现居住环境有机更新。实施通古堰画乡、东西岩风景区休闲慢行绿道建设,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成片连线,积极建设“处州民居”“美丽宜居示范村”,每年要打造1至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通过示范乡镇、示范村、五美农户等三级联创活动,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
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区域环境监测。全面推行城乡垃圾分类工作,继续加强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完善城镇供排水设施,推进城镇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重点推进雅溪镇自来水厂、老竹镇自来水厂、碧湖污水处理厂1级 A提标改造、丽水市餐厨废弃物处理中心等项目建设。专栏12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五大行动
“三改一拆”行动。保持控违、拆违高压态势,加快推动历史遗留“两违”问题依法处置步伐,完成无违建区创建。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简化建房审批流程,确保城乡建设秩序稳定好转。全面完成34个旧住宅区、12个城中村改造,有计划推进96条背街小巷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治水清污行动。深化“五水共治”行动,落实“水十条”,长效推进垃圾和黑臭河治理,完善河道长效保洁机制,巩固丽阳坑、好溪堰治水成果,加快实施城镇截污纳管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消除劣V类水质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建制村基本覆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达标率达到9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治气除霾行动。全面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推进老旧车淘汰、油品升级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加大餐饮油烟、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治理力度,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确保PM2.5浓度在35毫克/每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比率达90%以上。
治固净土行动。完善敏感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落实国家“土十条”,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普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工业危废物、医疗危废物、污泥的规范化处理,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准确率60%以上。推进丽水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
治山护绿行动。统筹推进平原绿化、森林扩面提质、林相改造等项目,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平原林木覆盖率保持在24%以上。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湿地保有量4.7万亩以上。加强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濒危物种保护和耕地保护,建设华东药用植物园(丽水植物园),积极创建猕猴峡自然保护区。
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全面强化节能减排。实施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年度任务。严格执行生态工业项目负面清单,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燃煤小锅炉等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监控和节能改造。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实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总量减排制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抓好工业园区各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其示范区,全面落实“占一补一、占水补水、占优补优”的耕地占补平衡新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落实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农村空闲、闲置和低效用地整治,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审批后监管,完善退出机制。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加强节水制度建设,抓好规模用水户取水计量和实时监测工作。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各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四)积极创建美好生活。
坚持共享发展,以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有效提升居民对社会发展的获得感和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感,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1.积极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
有效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丰富“大就业”体系。积极搭建信息、培训、招聘、援助和创业“五大平台”,全面优化公共就业管理与服务。完善就业援助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与企业、就业人员联系,积极举办“菜单式”创业就业培训。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综合运用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促进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继续深化“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和社保基金运行“三位一体”机制。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缴费激励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机关事业养老金标准。围绕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进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结算。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完善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分类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发展商业保险。
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速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坚持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步伐,推进大港头、碧湖、黄村、太平、峰源等乡镇级养老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护
理型养老院的建设,到2020年,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覆盖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拓展养老服务功能,基本形成 “9643”养老服务总体格局。
加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保护。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计划生育奖特扶和公益金制度,扎实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护特殊人群权益。
专栏13就业和社会保障四大工程
创业带动就业工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大力扶持农村电商创业,到“十三五”期末,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扶持创业100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服务提升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保持全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在96%以上;拓展社保卡社会应用功能,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强化社保基金使用管理;推进基层信息一体化建设和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水平。
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程。推进“双爱”活动,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实现合同备案率100%,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以上;提升仲裁办案能力,力争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7%以上。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推进碧湖、太平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到2020年,养老机构新增床位1500张左右,争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以上。在中心城区四个街道建立集日托照料、休闲活动、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服务为一体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
2.促进城乡居民增收
精准推进扶贫开发。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大扶贫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与信息化建设,做到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因人帮扶。动态掌握全区低收入农户的底数,为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扶贫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产业开发一批、金融服务一批、培训就业一批、异地搬迁一批”,精准施策、精准扶持,加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大力推进联城、碧湖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等人口集聚平台建设,实施万人异地搬迁计划,完成坑口、松坑口和联城农民城郊新社区三期安置小区建设。加大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工作,确保移民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专栏14万人异地搬迁计划
围绕“进城奔小康、进山找健康”,通过分年实施搬迁扶贫,盘活城乡资源,联动推进休闲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发展。
“进城奔小康”:加快联城、碧湖等农民安置小区建设,通过整村搬迁等模式,分批推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困难群众异地集中安置,加快产业发展和就业岗位开发,实现搬迁农民收入提升,确保与全区同步实现高水平小康。
“进山找健康”:盘活空心村、山林等资源,推动资源环境条件较好的村落“二次创业”,积极打造城镇居民第二居所,发展休闲健康、养生养老等产业。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启动实施农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做好产业富民、改革富民、就业富民工作,大力支持农民在生态精品农业、民宿产业、来料加工业、农村电子商务业等领域创业就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城乡产权制度,发挥金融资产和产权在城乡居民增收中的作用。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完善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学前教育上等级,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优化学前教育实施布局,加快完成厦河小区幼儿园、玫瑰花园小区幼儿园、绿谷庄园小区幼儿园、天金碧水佳苑幼儿园、高溪幼儿园、黄村乡中心幼儿园等续扩建工程。加快推进秀丽春江小区幼儿园、碧湖幼儿园、碧湖镇中心幼儿园、括州水城幼儿园、“八一”宾馆幼儿园等新建工程。到2020年,全区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3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创建成果,到2017年,基本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区水平。因校制宜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进一步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着力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工作和非紧密型小学教育联盟建设。实施“美丽学校”建设工程,推进中小学校内涵化发展。积极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有效降低城区小学班额。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做到2017年全部义务教育学校中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0%。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加快完成梅山中学、碧湖中学、水东小学、处州中学、老竹民族学校等续扩建工程;加快推进东港小学、城西小学、城东小学等新建工程。
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骨干、村社区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建立实体的莲都社区学院,发挥社区学院的引领作用;整合全区社区教育资源,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社区教育网站,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通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的评建活动,使莲都城区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欧洲学习型城市的中等以上水平;到2020年全区社区居民学习参与率达50%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教育理念创新,着力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师优先战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到2020年,幼儿园教师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5%,小学教师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7%。建立教师校长流动的长效机制,每年骨干教师交流达到符合交流骨干教师总数的15%以上。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引优扶强,努力提升全区民办教育的管理水平。
4.全力打造健康莲都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构筑有效维护公众健康的安全屏障;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影像、心电、检验、病理等诊断中心;完成区人民医院改扩建,进一步优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布局,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水东卫生院新建,丽云中心卫生院、联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等项目;努力创成省级卫生强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大“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力度,深化医联体等省、市、县医院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医疗机构;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全科医生签约制度和双向转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切实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继续实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深化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国家、省级卫生乡镇创建,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科学防控病媒生物;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
专栏15“十三五”时期莲都区卫生计生工作主线
“十三五”时期,围绕“一项改革、两大创建、两个提升”,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全面发展。一项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两大创建:创建省级卫生强区、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两个提升: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5.全面提升文化莲都内涵积极打造“莲”文化品牌。以莲为核心,积极挖掘莲文化,深做莲文章,实施“中国赏莲品莲胜地提升工程”、打造“中国• 莲都”文化品牌。深挖爱莲、品莲、吟莲的传统文化,通过莲标识、莲舞蹈、莲音乐、莲书画、莲文学、莲摄影、莲雕塑等载体,打造莲艺术、莲旅游、全莲宴等可看、可玩、可品的新业态。结合“欢乐莲城”“中国莲都•处州白莲文化节”等文化活动,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提升 “中国•莲都”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推进“中国•莲都”博物馆、万莲园和非遗展示馆建设。
专栏16“中国赏莲品莲胜地”提升工程
依托1500多年的白莲种植历史,深挖爱莲、品莲、吟莲的传统文化,发展莲书画、莲文学、莲艺术等现代文化,以莲旅游、莲摄影、全莲宴等可看、可吃新业态集聚人气、扩大影响。以老竹、丽新区块为重点,推动“莲”的全产业链发展。实施良种工程,推进莲精品园建设,让游客“望得见绿、看得见花、进得了塘、拍得到美”,达到“迈入莲都,身化莲花”的情感体验,把莲都打造成为“中国赏莲品莲胜地”。联动做好以下工作:
提升1个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处州白莲。
办好1个节庆:中国莲都•处州白莲文化节。
建设10个精品园区:在现有6个精品园基础上,“十三五”力争再培育4个精品园,保持莲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亩以上。推进公共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坚持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效能化、数字化,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体育强区复评,实现体育强乡镇全覆盖,积极开展体育现代化乡镇和体育特色乡镇创建。建成部颁二级标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推进纳爱斯广场及体育馆(府前)修缮改造。新建、改建万象、联城、太平、丽新、峰源等文化站和碧湖镇体育中心。实施莲都区委党校迁建工程。加快双向化网络建设,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探索建设文化公园,丰富“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内涵,到2020年,形成环城文化休闲健身带、市区“10分钟文体圈”和乡村“30分钟文体圈”。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数字文化馆国家试点,统筹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电视服务等项目。组建莲城文化服务中心,莲城剧场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24场。鼓励婺剧、越剧、处州乱弹等地方戏曲的理论研究和推广演出。推行文化事业法人治理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区、瓯江根艺石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凸显“中国•莲都”、括苍和瓯江的地理性标志,丰富区域特色文化内涵。弘扬畲族文化、古堰文化、红色文化、摄影文化等。加强文物保护,落实通济堰干渠、堰头村等古民居、碧湖沈家邸和西溪村等乡土建筑保护修缮。挖掘鱼跃酒醋酱酿造记忆等“非遗”项目,传承“丽水鼓词”、处州乱弹、跑马灯等“非遗”文化。积极探索并打造国际乡村音乐之城,启动实施“国际乡村音乐夏令营”行动计划。
6•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打造“一个捡不到烟头的城市”等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积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全面开展“争做最美莲都好人”“莲都道德讲堂”等活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积极发扬志愿者精神,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加大公共场所禁烟力度,鼓励居民绿色出行。
全面加强法治莲都建设。全面强化法治思维,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推进政府各项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一站式”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行政执法流程网上管理,建立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和结果公开制度。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构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持续深化“平安莲都”建设。深化社会稳定“三色”预警,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化一中心三站(室)建设,打造区、乡两级综合指挥平台,加大平安通和平安浙江APP推广力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深化隐蔽战线斗争,落实反恐防爆和应急处置措施。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强力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加快食品药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健全食品药品综合协调机制,打造一个不会吃到地沟油的城市。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基层平安和系列平安创建,实现平安建设“冲顶摘金”目标。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法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双拥、优抚工作,稳步推进我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推动和扩大社会参与。积极推动民主监督和基层自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深化“和谐社区”、“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基层民主载体。加快推进“三社联动”步伐,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快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社会工作师人数占专职社工队伍的40%以上。积极推广雅溪镇“居民自治联合会”经验和“居民议事厅”议事制度,建立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推动社区工作“减负增效”,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成96345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联网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服务从民政领域走向民生领域。
(五)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设施、能源保障、信息平台、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结构优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为莲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完善综合交通网
加快推进“莲都大环线”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力争实现村村通班车目标。着力完成丽龙高速公路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大大线莲都区段改建工程,谋划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出口至黄村公路,协作推进丽水机场、衢丽铁路、瓯江航道整治工程、330国道莲都至缙云段改建工程、丽水市生态产业集聚区水阁至腊口公路、330国道水东至腊口段改建工程和50省道碧湖至松阳段公路改建等项目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和美丽公路建设,着力提升公路通行质量,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提升改造200公里,实现安保工程全覆盖。积极倡导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加快建设“一核、双圈+放射网络”的绿道网,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以高铁站区为依托,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高铁、公路与公共交通的无缝对接。
专栏17莲都区美丽公路建设行动
“十三五”期间,莲都区将紧密结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通过深化公路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公路区域环境视觉效果,实现“六边三化三美”县道公路全域覆盖,打造一批美丽公路“三化”示范路段,努力实现环境优美、路容整洁、物畅其流、人畅其行的公路交通环境。行动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6至2017年。全面清理和拆除县道公路沿线堆积物、垃圾、违法建筑、非法废品收购点和无序非公路标志标牌;县道公路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50%以上;以洁化、绿化带动美化,实现公路沿线整洁美观、绿化梯次分布、花卉四季常开、环境优美协调。
第二阶段:2018至2020年。进一步拆除县道公路沿线违法建筑;县道公路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70%以上;通过加强公路沿线整体景观设计,提升公路沿线美化程度,打造美丽公路。
专栏18莲都区“一核、双圈+放射网络”的绿道网格局
“十三五”时期,新增建设70公里绿道。
“一核”:为丽水主城区,是市区绿道网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放射网络的核心;
“双圈”:为市区郊野生态休闲外圈和近郊城乡生态联系内圈。
“放射网络”:以市区为核心,以大溪、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为依托,形成四周放射的滨水对外联系通道。
2•提升水利设施网
以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水利体系。全面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和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碧湖平原及宣平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升区域水系连通和水生态环境;完成太平港、严溪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和河湖库塘清(污)淤净水工程,努力实现“河畅、水清、鱼游、岸绿、景美、民富”目标;完成高溪等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和110座山塘的整治,进一步完善基层防汛体系和防汛信息体系建设,提高防洪减灾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确保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启动白岸口水库前期研究。
3•构筑能源保障网
围绕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绿色能源保障体系,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电网供电能力建设,推进天堂山风电场、100兆瓦农光互补电站、20MWP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逐步形成安全可靠、完善合理的智能电网。进一步梳理配电网网架,重点建设配电自动化、充电站及充电桩等项目,推动电动汽车广泛使用。加快新能源开发,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实施城镇天然气管网工程,加快铺设完善建制镇天然气管道网络。
4.建设智慧信息网
强化“光纤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三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主城区WIFI无线站点布设,实现主城区无线宽带信号全覆盖,打造“无线城市”。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构建互动的综合多媒体视讯信息网络。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升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全面建设城乡应用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各行业、各领域、各区域的城市运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19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教育信息平台。推进教育应用系统和教学信息资源库、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探索构建全区统一共享的“教育云平台”。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信息化,建设公众健康服务门户,发展预约诊疗、分级医疗与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
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着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社区依托96345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扩大“一键通”等电子呼叫设备覆盖范围。
劳动保障信息平台。全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为劳动者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与参保服务。
档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室建设,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
5.打造防灾减灾网
加快健全救灾应急体系,完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机制,到2020年完成1500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现避灾安置场所全覆盖。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提高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区级建有不低于800平方米的避灾仓储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2个容量不小于100人的乡级避灾中心,每个村(社区)建有1个容量不小于50人的村级避灾点。
三、新动力: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示范引领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把人力资本投资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打造一批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出得了成果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一流的创业创新环境,主动借力互联网+,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四新经济,为莲都 “示范引领、争创一流”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多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强化重点领域引才。围绕莲都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农业、互联网、特种养殖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懂科技、有才能、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带动产业”的链式效益。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着力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一流创新团队,到2020年,确保引进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评选对象5人、丽水市“绿谷精英”创业创新团队申报对象5个,引进或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80人。大力推进紧缺急需人才集聚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开发计划,到2020年,完成1000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积极推进“柔性”引才, 鼓励通过公开招标引才、“星期六工程师”等方式引进利用高端人才。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建立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帮扶指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围绕人才需求,推动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为企业量身定制“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建立“创业导师”制度,为毕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重视本土人才和地方特色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拔尖人才”的选育和管理工作。深化“乡村能人”评选,提升打造“莲都能人”品牌。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培养出10名优秀旅游经营人才、100名优秀旅游技能人才和1000名旅游实用人才。办好办活“田间课堂”“农家课堂”,培育一批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形成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现有的各项人才政策,制定一批适应形势和人才发展实际的新的人才优惠政策并积极兑现。充分发挥“莲都人才之家”“研究生联谊会”等人才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 “高层次人才服务团”活动及走访慰问、健康体检等工作,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免除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完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人才政策杠杆,扫除人才流动、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2.加快打造一批特色创业创新平台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雁形梯队”,推动企业成为莲都创新发展的真正主体。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行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
加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深化“基地+市场+企业”等模式,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构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广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创业要素供给与服务。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面向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打造设计研发、工艺制造、检测检验、标准化、综合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加快营造一流创业创新
环境改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引导企业创建专利示范企业。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专利技术优先立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及时查处违法侵权行为。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适时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助推知识产权保护示范试点工作。
完善创业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优化创办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注册办理手续。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信贷服务专属部门,争取设立科技银行。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大市场。积极对接省内外创业创新先行区域,扩大创新成果交流渠道。
提升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容错”机制,增强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业激情。鼓励大学生、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打破自我封闭、小富即安的心态,形成勇于进取、敢于冒险的意识。积极丰富创新文化,通过竞赛、培训会、读书会、俱乐部、创客咖啡、乡村创客会等活动形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推进开放联动。
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化长三角经济圈、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1.打造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门户
放大门户的旅游集散功能。联动周边三清山、龙虎山、江郎山、武夷山、黄山等高品质旅游资源,按照“生态旅游名城”建设要求,将莲都区打造成为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的服务中心。强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国家农业公园、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健康主题村落等重大旅游平台建设,发挥“中国莲都”的品牌效应,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游客的四省首选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集散功能建设,依托高铁枢纽站点,建设浙西南旅游集散中心。无缝对接对外交通网、市域交通网、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旅游线路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服务融合。
优化提升交通区位条件。把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作为奠定浙闽赣皖国家生态文明旅游区门户地位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市区一体协同推进,不断提高长三角居民的旅游可达性。积极推进丽水机场前期工作,加快金台铁路、温武铁路、龙浦、龙丽温高速、瓯江干流航运开发项目及一批国省道和重要县道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丽水至杭州1小时、至上海1.5小时,至海西核心区2小时,至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镇群2.5小时。进一步加快莲都区融入长三角、海西区步伐,放大莲都区作为浙西南地区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的节点效应,有力提高中心城区首位能级,不断强化对周边县区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
建设瓯江生态经济带增长极。借力丽水市力争“瓯江生态经济带”上升省级战略的契机,推动同上下游区域的产业协作、设施互联、生态共保。强化瓯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共同打造,突出“莲都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优化旅游集散功能。重点创新都市经济、养生农业、民宿经济、主题村落、“莲文化”等特色体验式业态设计,形成差异化的生态经济业态。积极参与瓯江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协同丽水各县市,加强同温州市区的协作联动。
深化与义乌市山海协作关系。积极对接义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借助“义新欧”对外通道,不断深化在旅游、农业产品、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推广合作,推动莲都品牌向沿线海外市场拓展。以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为平台载体,深化两地在园区共建、共推、共管、共招上体制机制创新, 努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2•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加强外贸出口主体和出口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省级出口名牌产品和国家级出口名牌产品,打造出口产品基地。加大外贸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鼓励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承包、境外融资,开拓新产品、新市场、新主体。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积极发挥丽水独特的华侨资源优势,发展“华侨经济”,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探索多样化招商模式,主动引进优势企业集团。
(三)全面强化改革推动。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为莲都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服务市、区共建共享大局。坚持“市区一家、共建共享”理念,主动参与谋划事关市区未来发展的重大领域改革,积极争取进一步优化市、区分工管理的边界,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形成合理的土地出让金分配机制。通过合理的职能职权配置,提高服务市区两级协同的发展积极性和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市、区管理体制的整体效能。
优化区级管理体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科学界定莲都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性质和功能,组建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局,合理承接市级部门职能转移。继续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城中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完善满足群众诉求的村(社区)、乡镇(街道)、职能部门、区领导“四级响应机制”,健全督查考核机制,推动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2.深化区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
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坚持“亩产论英雄”“能耗论英雄”“环境论英雄”,完善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差别电价制度及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推行生活垃圾处理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依托丽水市产权交易中心等平台,推进工业用地、用能、水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自由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重点在农村住房财产权规范流转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深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普通农民平等参与、公平分享的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拓展农村地区抵押物范围,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民间融资监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利率指数,加强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鼓励引进、培育民营银行,积极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健全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民间借贷、逃废债等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PPP等形式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 切实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隐性壁垒。
3.完善审批制度改革
促进审批提质增效。推动市区行政审批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基层延伸,建立市、区、乡三级联通的审批服务系统,实现受理、审批网上一条龙服务。创新投资项目审批方式,开展“一窗式联办”审批。全面实行企业“零土地”技改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制,全面开展全程帮办代办服务。整合房屋、土地、林业、农业等不动产登记职责,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发证。
切实加强审批事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水平,完善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完善代办员工作制度,落实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在经营许可、政府采购等领域,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建立 “宽进严出”的诚信监管体系。
四、新支撑:着力规划落实,实现宏伟蓝图
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区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释放改革红利,为莲都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
坚持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工作作风,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着力建设创新政府、务实政府和法治政府。
(二)打造一批重大平台。
把重大平台建设,作为莲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质发展、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支撑来抓,在生态旅游、城市化、创新创业、养生农业、生态工业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大平台。强化生态旅游平台建设,集聚高端旅游项目、优质旅游资源、主客共享便利化旅游设施,助力莲都市区一体协同打造浙闽赣皖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门户。强化城市化平台建设,在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一批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小区,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探索山区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集聚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法律咨询等资源,完善创业创新生态圈,打造浙西南创业创新高地。强化养生农业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平台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信息经济等产业加快发展。
专栏20重大平台建设工程
重大生态旅游平台。古堰画乡景区(争创AAAAA级景区)、东西岩景区(AAAA提升)、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创AAAA)、华东绿谷养生养老城、5个特色小镇、30个以上主题村落、4条主题村落精品游线。
重大城市化平台。中心城区、碧湖和老竹中心镇、万人异地搬迁安置小区(规划)。
重大创业创新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绿谷信息产业园)、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一批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
重大养生农业平台。国家农业公园、农业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养生农业示范乡镇、村、基地建设。
重大生态工业平台。丽水工业园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农林产品加工。莲都一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着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集聚化发展。
(三)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对扩大有效投资、做强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升级、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围绕经济实力强化、城乡人居环境优化和生活品质提升,谋划一批引导产业转型、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社会包容度、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发展带动力强的工程。“十三五”时期,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功能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提升等五大重大工程,区本级实施类项目规划总投资480.4亿元,其中“十三五”计划投资约342.6亿元,预备类项目规划总投资338.4亿元,其中“十三五”计划投资约125.9亿元。
单位:亿元
“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类)“十三五”重大工程项目规划(预备类)
单位:亿元(四)全面推进规划实施。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在区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政府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的规划实施机制。做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区域规划与本规划的相互衔接。依据本规划编制和落实好各专项规划,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向,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做好规划的分解落实工作,按照五年规划总体目标,提出年度计划工作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大力加强规划宣传,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十三五”规划是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莲都新实践的总体规划。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赶超”,抢抓新常态、新形势下的新机遇,归零翻篇开新局,齐心合力补短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全面建设“中国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
1.四个全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2.八八战略: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全面总结浙江省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简称为“八八战略”。具体内容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3.四换三名:全面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
4.特色小镇:2015年李强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企业主体、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原则,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5.六边三化三美:我市在落实省委、省政府“四边三化”行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整治环境的重大举措,以加快公路边、铁路边、水边、山边、城边、村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和美化,实现城美、村美、房美。
6.四张清单一张网:指行政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和浙江政务服务网。分别从限制政府权力、强化政府责任、减少微观干预、赋予市场自由、打造阳光政务等五个方面,搭建政府全面履职的制度框架。
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梦里水乡•欢乐谷:项目选址严溪流域黄村乡境内,距离莲都主城区14公里,由浙江盛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计划建设集滨水、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9.养生农业示范基地:指采用生态种养殖方式,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产品达到生态、安全、放心标准,产品质量可追溯的示范性基地。
10.三品一标: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
11.僵尸企业:由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12.三个确保:确保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功、确保污染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13.三个提升: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环境监管应急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14.“无违建”创建:2014年,我省在深化“三改一拆”行动的基础上,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活动。“无违建”标准包括无既有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规划盲区、无管理死角、无非法“一户多宅”等内容。
15.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16•平原绿化:指在平原地区开展的绿化植树活动。包括建立由农田防护林、片林和四旁树构成的平原绿化网。
17.三改一拆:省委提出的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活动。
18.“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我省深化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8”指实现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8方面目标;“11”指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浙江、蓝色屏障、防灾减灾、绿色创建等11个专项行动。
19.省七大万亿产业:“十三五”时期,我省重点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
20.“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五保合一”的社保体系。
21.“9643”养老服务:即96%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不少于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不少于3%的老年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补贴。
22.“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我省为破解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现状,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举措。
23.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为统筹区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推进合理有序就医,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我市出台《丽水市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诊疗制度,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24.丽水鼓词:在我区及周边地区流传的汉族说唱艺术,用丽水方言演唱,源于唐朝,在清代嘉道年间已极盛行。曲辞以七言居多,常以四二拍子的平稳节奏用于叙事或代言,激昂悲愤时即有一拍子的快板、慢板出现,字多腔少。
25.社会稳定“三色”预警:2013年,我区出台《莲都区社会稳定工作“三色”预警评价体系实施意见(试行)》(莲委办发[2013]116号)。意见规定:社会稳定工作“三色”预警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主要由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社区矫正和归正、防处邪教等五部分构成。乡镇(街道)实施“分级预警”,社会稳定形势平稳,划分为稳定(绿色)级;社会稳定形势趋于严峻,划分为警示(黄色)级;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划分为危险(红色)级。
26.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由《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暂定该名称,各省称呼也不相同,曾用“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等名称。目前正在积极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目的在于发挥浙闽赣皖四省九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推动协同协作发展,实现区域绿色崛起。
27.“义新欧”对外通道:义新欧列车于2014年11月18日从中国义乌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历时21天,最终抵达西班牙马德里。这条铁路线全长13000多公里,是目前所有中欧班列中最长的一条。
28.“零土地”技改投资项目:工业企业在不新增建设用地前提下,实施的技术改造类建设项目。
29.企业独立选址项目:能源、交通、水利、流域环境治理等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选址建设的企业项目。
30.众创空间: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顺应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
31.众包: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包,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
32.众扶: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33.众筹: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拓展了创业创新的投融资新渠道。
34.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莲都区养生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的通知
莲政发〔2016〕17号
古堰画乡小镇指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莲都区养生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
2016年7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莲都区养生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养生农业是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农业永续发展为目标,遵循自然农法,尊重科学技术,生产“遵循规律、绿色安全、健康养生”的农(林、水)产品,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和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养生农业是一种国际潮流,是城乡元素的有效互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状态的有序回归。现根据莲都区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快养生农业发展的决定》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按照区委、区政府“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决策部署,全力实施养生农业“1238”战略,即:紧扣“中国莲都•养生农业”这一主题,围绕“请上门体验、送上门消费”两门农业、“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两好目标,搭建“养生农业+社区门店、养生农业+旅游、养生农业+互联网”三大平台、重点实施养生农业“八大工程”,努力打造全国养生农业发展先行区,长三角和海西地区重要的养生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基本要求
——崇尚自然,三生三宜。遵循“法自然、享淳真”,在回归传统、超越传统中倡导农业根植养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力促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形成宜业、宜养、宜居“三宜”业态。
----生态循环,安全放心。坚持产、管齐抓,推进产业生态、产品优质、环境优化,着力构建循环有力的养生农业发展体系和可追溯的养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着力打造莲都生态精品农业升级版。
——市场导向,全链开发。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市场化配置,加大莲都新农人培育,突出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引导农业产业融合、全链开发,着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承受力。
——城乡互动,共享发展。大力引导“资本回乡、游客下乡、农业进城市、消费送社区”,逐步实现乡村传统乡愁与城市现代文明和谐共进,努力增强城乡居民在共建共享养生农业发展中的获得感。
——深化改革,驱动创新。强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莲都新农人创新创业、社区支持养生农业发展、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培育、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探索建立适应养生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工作目标
2016年:创建养生农业示范乡镇1个、养生农业示范村20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农庄)20个、养生农产品50个、建立社区支持农业点5个。创建成功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出台《莲都区新农人培养工程实施意见》,设立莲都新农人讲坛,举办莲都新农人讲坛4期,培育莲都新农人100人。举办首届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大会。制定养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5个。开展区域公共品牌创意及体系构建设计,开展养生农业系列产品文创包装的设计;开展莲都十佳养生农产品、十佳营养套餐组合、十佳明星菜品评选活动。在互联网上创建中国莲都养生馆,在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微信平台设立养生农业一周一品,宣传推广莲都养生农业及养生农产品。开展莲都原物种原产地原口味资源调査工作,建立调查数据库,提出培育和保护计划。建立5个原物种原产地品种种养殖示范基地。2017年:创建养生农业示范乡镇2个、养生农业示范村15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农庄)15个、养生农产品30个。培育莲都新农人100人,建立社区支持农业点7个。举办第二届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大会。制定养生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5个。开展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荐;建立5个原物种原产地品种种养殖示范基地。借助携程、同程、阿里旅行等平台宣传推荐莲都养生旅游精品路线。
2018年:创建养生农业示范乡镇2个、养生农业示范村15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农庄)15个、养生农产品20个;建立社区支持农业点8个;培育莲都新农人100人;举办第三届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大会;集成一套适合莲都养生农业产业发展的生产标准体系;培育5条成熟的农旅养生精品路线。
通过三年努力,全区共建成养生农业示范乡镇5个,养生农业示范村50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农庄)50个,养生农产品100个,社区支持农业点(市民农园)15个。培育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区域品牌1个,打造莲都十佳养生农产品、十佳养生营养组合、十佳养生菜品。形成5条农旅养生精品旅游路线。打响莲都新农人讲坛品牌,培养一批有情怀、讲诚信、敢创新、能坚守、善经营的莲都新农人。集成一套适合莲都养生农业发展的生产标准体系,养生基地农产品全部达到生态、安全、放心,实现示范基地种养殖效益翻番。
四、主要平台
(一)养生农业+社区门店。
以养生农产品为载体,以社区渠道为纽带,向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消费者传达和浸润莲都生态优势、养生农业优势,扩大“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生产方, 由政府牵头,建立关于农产品生态标准的三级背书,实现农产品的高标准、可信任。在经营方, 设立实体店、农产品展示点、020集散点,开展食品安全、社区营造、自然教育、文化传承、煮妇厨房、旅游目的地的联合推广等消费者培育活动。探索建立 “城市社区+养生村落”的“1+1” 新模式。
(二)养生农业+旅游。
按照旅游全域化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坚持“多条腿”走路,以农旅结合为主线,突出一个“农”字,贯穿一个“莲”字,落脚一个“养”字,结合乡愁经济打造“第六产业”,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编制《国家农业公园建设规划》《莲都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实施好《关于加快莲都区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整合资金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多种功能,着力建设5-10个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休闲农业园区、生态农庄(农家乐园)以及养生农业示范点,推出一批“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味农产品”的精品休闲养生农业旅游线路,打造小而精、精而美、美而特的高品位、高品质农业旅游生活产品,进一步打响“中国莲都”区域旅游品牌,让莲都乡村旅游成为时尚。
(三)养生农业+互联网。
以“互联网+”思维,构建“莲都农产品上行”体系,实施“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品牌化、标准化、电商化,激发农业主体、乡村青年的电商创业意识,引导“三农”生产、生活及销售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莲都乡村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充分信息对称。加强养生农业重点“爆款”电商单品的培育和打造,形成一批代表莲都特色的“互联网地标”明星产品,有效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让莲都的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建立百家旅行社资源库,重点开展农旅结合的“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场景体验推介,增加莲都生态民宿旅游的客单价和粘着度,实现旅游游客资源的持续消费、客流共享,真正打响“中国•莲都”区域品牌。
五、重点工程
(一)新农人培养工程。实施“莲都新农人”培育计划,制定莲都区新农人培养工程三年实施方案,提出莲都新农人认定标准,编制莲都新农人培育课程、课件,最终形成一套具有莲都特色的可复制与可定制的新农人培训与课程体系;举办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大会,创建莲都养生农业论坛,定期开展莲都新农人培训,开设新农人田间课堂,掀起发展养生农业“头脑风暴”,培育一批视野开阔、专业性强的莲都新农人,示范带领莲都养生农业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区农办、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电商办、团区委。)
(二)农产品质量放心工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完善监管制度,深入开展“四个一”行动(即开展一次全区农资市场清理大行动,一次全区清洁田园大行动,一次养生农业示范点剩余农药化肥清理回购大行动,一次养生农业主体向社会公开承诺“不使用农药化肥”大行动),层层落实生产经营主体监管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应用物联网技术全程监控生产过程,完善生产档案;探索设立养生农业基地准入标准,培育一批示范性市民农园;以上海等城市社区门店为试点,推进社区互助农业和社会参与式保障体系落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黑名单制度,将各生产主体的信用情况与项目申报和企业评优评先进行挂钩,进一步发挥业主信用和自律作用。(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质监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供销社、区林业局、区水利局)
(三)土壤培育工程。开展养生农业创建点土壤调查,重点调查耕作土壤的种类,土壤养分现状、农业生产性状,特别是影响高产稳产的土壤障碍因素,如土壤PH等,按照普查结果,绘制养生农业示范乡镇土壤现状图,提供科学实肥方案。开展土壤培育,根据土壤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选择施用微生物菌肥、有机肥、沼液、种植绿肥和水旱轮作、休耕轮作、合理灌溉等用地养地措施,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改善土壤生态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土壤地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环保分局、区国土分局。)
(四)养生农业基地培育工程。科学布局养生农业基地,选择生态条件良好的山区或半山区、远离各类污染源的平原片区,筛选并创建一批生态环境符合养生农业发展要求的基地,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养生农业基地环境档案。综合运用农业、物理以及生物等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养生农业基地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形成一套适合莲都区养生农业发展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探索和建立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林产品、食用菌、水产、畜禽等八大养生农业产业标准体系。规范养生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加大养生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科技局、区质监分局、区环保分局、区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五)农产品价值提升工程。在“中国莲都”品牌规划体系下,重点构建“山水莲都”子区域品牌体系。加强“山水莲都”牌养生农业系列产品文创包装设计,让养生农产品发出好听的声音,让养生农产品讲出自己的故事,提高莲都养生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打造莲都养生农产品重点品类,培育一批具有莲都属性的养生农产品重点单品和养生食材;在互联网上创建中国莲都养生馆,在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微信平台设立养生农业一周一品,宣传推广莲都养生农业及养生农产品,提升公众对莲都养生农业及产品的认可度。加强养生农产品和服务的品牌监管,维护养生农业的品牌价值,谋求更大的品牌溢价空间。(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质监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广新体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电商办、团区委。)
(六)三原挖掘保护工程。保育原物种,对具有莲都本地特色的原生动植物品种和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挖掘、培育和保护一批原产地农业种质资源,力争认定省种质资源保护品种1个,中国重要农业产业文化遗产1个。保护原产地,对莲都境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自然湿地等农业生态功能保障区,依法实现强制性保护,确保绿色安全种养环境。保持原口味,挖掘、继承和发展莲都乡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就地取材和开发原汁原味的食材手艺和文化展示,升级具有莲都特色的食材加工制作工艺,形成原口味的莲都菜品,让消费者体验地道的莲都文化和精心的休闲服务。(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
(七)市场营销保障工程。搭建市场营销平台,完善养生农产品线上线下供应链建设,形成从养生农产品基地→配送中心→生(冷)鲜农产品加工处理中心→物流→消费者(社区)绿色畅通供应链。以“养生农业+旅游”为核心,吸引游客在农家乐综合体、民宿和高铁站直接品尝和购买养生农产品,实现地产地销、农旅产销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形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干农家活、购农家物、享农家福”的全平台。探索发展新型营销平台,开展“养生农业+互联网”的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养生农产品和服务的电商化,借力电商平台建设“线上营销、线下宅配”的生鲜配送和专供模式。围绕高铁3小时经济圈,以城市社区体验店为载体探索社区互助农业(CSA)的创新模式,将优质的养生农产品送上门;开辟养生农业展示专区,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莲都互动体验民宿,实现养生产品销售和养生旅游共赢。(责
任单位:区电商办、区文广新体局、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农办、区旅委、区市场监管局。)
(八)农业旅游融合工程。打造农旅养生目的地,践行养生农业“顺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加强规划建设指导,重点支持养生农庄、养生农业综合体的道路、标识系统、停车场、接待中心、卫生间、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机融合养生农业的环保、生产、文化、旅游等功能,培育形成一批较为成熟、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田园生态型、民俗风情型、乡村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农事农耕体验型等农旅养生目的地。开发农旅养生产品,重点发挥“莲”的养生、旅游、文化、社会等四大属性,扩大“莲+”农作物新模式,推进莲产业全链式开发,将“莲”元素深度植入到农旅养生产品开发当中,贯穿到布景、餐饮、体验、观光、小憩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 “莲都烙印”,打造“中国赏莲品莲第一目的地”。培育农旅养生精品线路,重点打造碧湖“水墨田园”、老竹丽新“品莲赏花”、黄村“四洗三慢”、峰源“秀峰清源”、雅溪仙渡“山里农耕”等5条农旅养生精品线路,与周边景区旅游串成线、连成片,绘制农旅养生精品路线图、编制采摘时令表,加强与旅游社对接,叠加放大莲都农旅养生品牌影响力、美誉度。(责任单位:区旅委、区农办、区农业局、区林业局、区水利局、区文广新体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养生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养生办),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农业、水利、林业、科技、质监等部门设立专业技术研究机构,负责养生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和推进养生农业的各项工作任务;由区政府牵头,建立由发改、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农办、环保、供销、市场监管、执法、国土、建设等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参加的定期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建立政府、部门领导联系养生农业示范点制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区财政整合资金,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养生农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法,重点扶持养生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区域品牌培育、营销推广、人才培养等环节。建立养生农业项目库,优先支持与养生农业有关的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等项目的申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养生农业项目建设在土地、环评、交通等环节上予以优先支持。
(三)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依托国家、省、市农业专家,本地乡土专家、区级涉农部门技术骨干,组建养生农业发展技术指导团队,切实解决养生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设立养生农业讲坛、养生农业田间课堂,开展养生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宣传示范、交流观摩和推广应用,指导建立一批养生农业示范基地。全面推广远离农药化肥的价值导向,制定实施主要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不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激素、抗生素)种养殖技术规程,严格控制过度甚至滥用农药、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实现养生农业基地生产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可控,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中国莲都养生农业”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报纸、微电影、专题宣传片等各类媒体和有效形式,普及养生农业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养生农业的认可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宣传报道养生农业创建成功案例、典型事迹,提升养生农业示范带动效应。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养生农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养生农业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主要领导问责制;养生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监督指导,及时表扬先进典型,通报不力单位。区督查办要定期开展督查督办,确保区委区政府部署的各项养生农业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
1.莲都区养生农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2016—2018年)
2.莲都区养生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年度计划表(2016—2018年)
3.莲都区养生农产品培育计划表(2016—2018年)
4.2016年各乡镇(街道)养生农业建设任务表附件]
莲都区养生农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工程建设任务(2016-2018年)附件2
莲都区养生农业重点工程建设年度计划表(2016—2018年)
附件3
莲都区养生农产品培育计划表(2016-2018年)附件4
2016年各乡镇(街道)养生农业建设任务表
说明:
1.养生农业示范乡镇创建单位,要求每个创建单位至少完成5个村创建任务
2.除万象及白云街道需完成1个养生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其他乡镇(街道)至少完成1个养生农业示范村(自然村)和1个示范基地的创建任务
3.已建成的民宿村,要求该村同步完成1个养生农业示范村(自然村)和1个示范基地的创建
4.*表示尚未建成的民宿村,因创建养生农业示范村条件不成熟,先创建养生农业示范基地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莲都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莲政办发〔2016〕33号
古堰画乡小镇指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莲都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5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莲都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环境监察责任,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及时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5]46号)、《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的通知》(丽政办发〔2015〕18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属地政府为环保监管责任主体,整合辖区内附有环保监管职责的各部门监管力量及其相应的环境管理资源,划分根据监管网格,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把握重点、动态管理”的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形成“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格局。通过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推动环境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三清三到位”的总体目标(“区域清、职责清、底数清”和“监管到位、服务到位、互通到位”)。
二、网格划分原则
(一)政府领导,部门实施。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对辖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积极创新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部门职责,确保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
(二)属地管理,逐级履职。各乡镇(街道)政府、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全面落实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主体责任,充分依靠和利用网格内行政和管理组织的资源,逐级依据职责査办,协调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
(三)细化标准,任务到位。依托网格化监管,科学划分环境工作区域,责任明确,任务到位,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体系,严格问责追责,建立有奖举报激励机制。
(四)部门协作,密切配合。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涉及各部门,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环境保护职责对本部门环境管理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网格单位环境保护职责及任务,完善管理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确保本部门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要求在网格管理中得到落实。
三、网格划分
莲都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设3级环境监管网格,全区为一级网格,以各乡镇(街道)和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为单位,设15个二级网格,以社区、村 (居)民委员会或社会综治机构为单位设若干3级网格。
(一)一级网格。
一级环境监管网格责任主体为莲都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对网格的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为责任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本级网格环境监管工作,为主要责任人;区环保分局主要领导按规定落实本级网格各项环境监管工作,为直接责任人。其他具有环境监管职能的有关部门负责人,按所明确的环境保护职责承担网格内相应的环境监管责任。
(二)二级网格。
在全区范围内以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为单位,划分为15个二级网格单位,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行政主要负责人对网格内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为责任领导;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行政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实施本级网格内环境监管工作,为主要责任人。
(三)三级网格。
以行政村(居)、社区为三级网格单位,责任主体为村委会、社区管委会,对本级网格内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村(居)、社区主任为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四、网格职责
网格职责划分实行“五定”原则,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并进行公开公示。各级网格单位之间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工作任务和奖惩措施。横向之间(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联动机制,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一级网格:负责指导二级网格单位的建立和运行,监督二级网格单位责任主体的履职情况,并进行考核;受理、交办或者直接调处环境信访问题;及时发现、受理和查处环境违法问题;确定辖区重点监管对象(适时动态调整),明确二级及以下网格单位的监管任务;承担网格内污染源的定期巡査、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环境违法行为査处等日常环境监管工作;按要求公开本级网格内重点污染源相关信息及环境违法和犯罪案件查处等信息,及时上报网格化环境监管相关信息。
二级网格:负责督促和指导三级网格单位的建立和运行,并负责对三级网格单位的运行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组织三级网格单位和相关部门全面排查网格内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建立污染源信息库;承担网格内污染源的日常环境监管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调处上级交办、本级受理、三级网格单位上报的环境信访问题;对发现和受理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査处并协助调查处理;对环境监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上报。
三级网格:负责对网格内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进行排査,并将有关情况上报二级网格单位;承担二级网格单位交办的日常环境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制止、上报环境违法行为;协助调解环境污染矛盾纠纷、调处环境信访问题;做好相关检查台账记录。
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和区环保分局具体工作职责如下:
1.制定本单位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编制网格化管理区域图,确定各网格的网格长、副网格长,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
2.建立健全本单位环境监管工作机构和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落实环境监管所需的经费,按要求加强对各网格环境监管的督查和考核。
3.每季至少召开一次环境监管工作会议,分析、研究、部署本辖区的环境监管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议应当形成书面记录。
4.积极组织并认真完成“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六边三化三美”、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5.全面排查化解辖区内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和突出环境问题,及时制止辖区内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报告并协助有关部门调査处理。
6.积极预防重特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因环境问题引起的重大群体性(群访)事件的发生;配合督促全面做好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协调、维稳工作;积极落实应急物资储备,每年组织或联合开展1次应急演练,并督促重点单位自觉做好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工作。
7.加强环境信访属地管理,有效控制环境信访总量,做好辖区内环境信访包案处理工作,及时化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提高公众对环境的认可度和满意率。
8.积极开展环保基层基础大排查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并组织开展对辖区内影响环境的无证无照加工(经营)点的综合整治和取缔等工作。
9.加强对辖区内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各项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对辖区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管理,监督企业规范危险废物收储、转运、处置工作。
10.大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各类生态环保宣传,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倡导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参与或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11.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创建,加强生态(文明)村、镇、街道长效管理工作;积极做好河道非法排污口清理、“清三河”巩固、生活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置、畜禽禁养反弹和垃圾、秸秆禁止焚烧等工作,落实垃圾收集、运输、保洁等长效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区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本辖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相关工作的落实。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环保分局,负责做好本辖区内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相关工作落实。区环保分局要在二级网格明确责任人,分网格协助、督促、指导和落实网格职责。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要明确干部联系各村(社区)的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指导、督促村(社区)做好各项环境保护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区环保分局要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落实网格长和网格人员的各项责任,建立定期例会、排查整治、日常检查、信息交流、学习培训和督查考核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环境形势的实时分析,有效解决环境保护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保障网格化管理的正常运行。对辖区内所有污染源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考核评价客观,相关内容应依法向社会公开公示,并完善监管档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完善各级网格内污染源档案资料,并保持动态更新。同时,区环保分局要加强过程监督,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推动工作落实。
(三)强化部门配合。各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管委会要积极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其派驻机构,适时开展环境监管专项行动;区环保、经济商务、市场监管、公安、安监、国土、建设、林业、农业、卫计、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按照“部门围绕乡镇(街道)、村(社区)转”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乡镇(街道)、丽水工业园区、村(社区)开展集中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服务、指导和违法查处等工作。
(四)完善运行机制。上级网格责任人员要对下级网格的环境监管工作进行督查,对责任人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各级网格对本级所监管的对象按规定进行巡査,及时发现和制止环境违法和犯罪行为,并向上级网格报告。网格责任主体接到环境违法行为的报告后,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对不属于本级本部门管辖的,要及时移交移送,并配合相关单位进行调査。受理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查处工作,并将查处结果反馈移交移送单位。对需要多个部门进行联合调査的,由同级网格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联合执法。做好上下级网格责任主体间的信息沟通,对环境违法问题的査处结果,要及时反馈回复,并按要求公开。
(五)严格考核问责。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工作,将纳入对区直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有关干部的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各网格单位责任人和监管人员要严格落实环境网格化管理相关要求,对失职渎职、未按照监察频次要求履行环境监管职责、包庇环境违法行为或者对环境监管执法工作推诿扯皮、监管不到位、失控失管、有案不报的,依法依纪实施问责,确保网格监管持续规范、有效、到位。
附件:丽水市环境监管网格管理责任人信息表附件
莲都区环境监管网格管理责任人信息表
备注:1.要完整填写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2.要求于收文当日报送该表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如有人事变动,继任人为责任人,并上报重新备案。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
莲政办发〔2016〕74号
古堰画乡小镇指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8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
(2016.6—2019.8)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现代化创建的决策部署,破解我区教育发展短板,全面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创建, 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十三五”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归零翻篇开新局”主题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策部署和市委书记史济锡调研市区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统一认识,加强统筹,破解我区教育发展短板,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莲都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三年时间攻坚,完成一批教育项目建设,到2018年,基本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积极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促进校际均衡,推动莲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行动安排
2016年6月—2019年8月,用3年时间新建5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扩建2所初中,计划总投资9.03亿元,其中政府投资6.63亿元,民间投资2.4亿元。(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详见附件2)
(一)项目启动阶段(2016年6月一8月)。①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攻坚方案、项目进度计划、资金筹措方案;②建立目标倒排机制、职能部门协调和服务指导机制;③组建项目建设专业团队,围绕工程进度、质量、安全、造价和廉政建设,为集中攻坚夯实基础,确保各项攻坚任务顺利推进。
(二)项目攻坚阶段(2016年8月—2019年6月)。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攻坚任务。①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加大征迁力度,确保按时完成征迁任务;②创新方法,及时破解影响项目前期审批的各种难题,确保前期审批按时间节点推进;③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情况,加强过程协调,在保质量和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按时完成。
(三)项目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19年8月)。①认真总结项目攻坚过程中(征迁、审批、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②召开“三年攻坚”活动总结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四)內涵深化阶段(2016年6月—2021年6月)。①通过实施“名校(园)+新校(园)”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将新建学校(幼儿园)作为现有名校(园)的校区(园区),有效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有序解决老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②完善校(园)长、教师配置和素质提升,不断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工作组、项目征迁工作组、内涵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要根据各自职责开展攻坚行动。各部门、乡镇(街道)要确定攻坚行动联系人,做好相关服务和指导工作。
(二)强化部门职责。各职能部门要对照攻坚“时间表”和“路线图”主动配合、靠前服务,简化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绿色通道”作用,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限。新建项目涉及征迁的,区征收办、乡镇(街道)要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征收任务。
(三)保障项目资金。拓宽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在省市两级政府现已承诺的4亿专项资金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其他专项资金,缺口部分由国资公司以专项基金、流动性贷款、公司债券等形式向金融机构融资解决,项目建成后由教育部门向国资公司回租使用,以支付租金形式回笼资金,确保项目后续资金能持续及时到位;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东港小学、碧湖幼儿园面向社会招商。严格工程资金的管理,健全工程资金监管制度。
(四)落实建设主体。根据区委区政府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关精神,将中山小学城西校区、大洋路小学长岗背校区、囿山小学青林校区、碧湖三小4个项目由区国资公司代为业主并负责实施,区教育局予以配合;梅山中学二期、碧湖中学二期、碧湖镇中心幼儿园、灯塔幼儿园八一宾馆分园、东港小学、碧湖幼儿园6个项目由法人单位为业主,区教育局做好项目建设指导和协调工作。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区国资公司和区教育局项目建设管理队伍,助力推进项目建设。
(五)定期分析报告。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做到工程建设有总体计划、有阶段性控制计划,每月有具体计划,每周有实际工作安排,确保工程管理工作系统性、条理性。各工作组实行每月报告制度,每月30号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
附件:
1.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领导小组
2.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实施时间表
3.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路线图及时间表附件1
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领导小组
组长:杨秀清(区委副书记、区长)常务副组长:胡献如(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副组长:张妍(区政府副区长)
叶建光(区政府副区长)成员:王品伟(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李小富(区教育局局长)赖志平(区财政局局长)汪强华(区发改局局长)叶伟春(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梁永光(区人力社保局局长)陈华君(区经合办主任)吴丽云(区编委办主任)虞海雄(区行政审批中心主任)朱祖胜(区水利局局长)徐屈霞(区审计局局长)章旭宇(区征收办主任)章金宝(区建设分局局长)程晓东(区国土分局局长)陈灵敏(区环保分局局长)王再明(城管处州分局副局长)张伟杰(城管莲都分局副局长)叶丽勇(区国资公司副总经理)王刘毅(区教育局副局长)周亚军(岩泉街道办事处主任)舒丽红(白云街道办事处主任)华官丽(碧湖镇镇长)陈巍化(区消防大队队长)领导小组分设三个工作组:
(一)项目建设组。
组长:胡献如
副组长:叶丽勇王刘毅
责任单位:区国资公司、区教育局、区发改局、
区建设分局、区国土分局、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环保分局、区消防大队、区行政审批中心
主要职责:
1.负责做好项目前期报批工作;
2.负责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监督管理工作;
3.负责做好施工过程进度控制、竣工交付工作。
(二)项目征迁组。
组长:叶建光
副组长:章旭宇
责任单位:区征收办、岩泉街道办事处、白云街道办事处、碧湖镇人民政府、区公安分局、城管处州分局、城管莲都分局、区教育局、区国资公司
主要职责:负责做好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工作。
(三)内涵发展组。
组长:张妍
副组长:李小富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编委办
主要职责:
1.负责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校际之间均衡发展,有效缓解老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
2.负责校(园)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校(园)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执行力;
3•负责按标准配备新(扩)建学校(幼儿园)教师,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4.负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内涵建设,确保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国资公司,叶丽勇兼任办公室主任,王刘毅兼任办公室副主任。附件2
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实施时间表附件3
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路线图及时间表(1)
(碧湖中学扩建工程二期)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路线图及时间表(2)(梅山中学扩建工程二期)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路线图及时间表(3)
(中山小学城西校区、大洋路小学长岗背校区)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路线图及时间表(4)莲都区教育项目“三年攻坚”路线图及时间表⑸ (囿山小学青林校区)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莲都区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工作方案的通知
莲政办发〔2016〕78号
古堰画乡小镇指挥部,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莲都区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8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莲都区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工作方案
为积极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进一步完善我区食品安全全程管控体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28号)和《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创建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市、区)工作方案的通知》(丽政办发[2016]82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公众食品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上下统一、责任明晰,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无缝衔接、全程监管,符合实情、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推动全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四个明显提升”。力争通过3年努力,达到省食品安全区标准,并形成一套机制完善、管理科学、实效显著的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区政府统一领导和部署创建工作。各乡镇、街道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保障创建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按照创建工作方案和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好创建工作,并把食品安全区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巩固、平安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等联合抓,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二)问题导向,消除隐患。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本区域食品安全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克难攻坚,提高监管效能,有效防范和处置食品安全风险,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三)健全机制,落实长效。坚持治本导向,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党政同责的责任机制、考评机制,在创建过程中坚持标本兼治,不断完善措施,建立健全无缝隙、全覆盖的监管机制,切实提升当地食品安全工作水平。
(四)营造氛围,社会共治。坚持共创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媒体监督、法治保障的共治格局,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五)科学评价,群众满意。坚持满意导向,科学设定工作指标,把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创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力戒形式主义,杜绝弄虚作假,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让全社会切实感受到食品安全状况的好转。
三、创建范围
按照城市农村全覆盖,三年内达标的目标,全面组织开展省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创建周期原则上不少于2年,并争取提前1年申请验收。
四、创建标准
(一)食品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食品安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监管所需的人、财、物投入;监管执法实现全覆盖,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食品行业依法诚信经营,产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二)食品安全状况良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应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粮食及粮食制品、食用油、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蛋、水产品、乳制品、保健食品等主要食品和专供婴幼儿及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在较高水平。近三年来,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
(三)食品安全公众满意度较高。群众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及有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措施认可度高,对本地食品安全现状总体满意度达68%以上。
五、创建任务
(一)突出三大重点。
1.强化源头治理。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开展绿色生产,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安全生产技术。对主要农产品制定生产操作规程或生产模式图或标准简图,生产操作规程或生产模式图或标准简图入社(场、企)率达90%以上。加强品牌建设,建立健全“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监管机制,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到55%以上。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2%以上。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畜禽屠宰,打击畜禽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严格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并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用农产品入市关。建立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规范处置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废弃物。积极推行餐饮服务单位安装油水分离装置;主城区餐饮服务单位每日产生的餐厨废弃物80%以上进入集中收集处置体系;各餐饮服务单位的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情况记录完整,并公示。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地沟油”行为。
2•强化市场监管。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大检查、巡查和抽查力度,做到依法监管全覆盖、科学监管有痕迹。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细化出台可检验、可度量、可检查的食品生产经营良好行为规范并监督实施,全面覆盖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以及食品展销会、互联网食品经营等各类业态。建立实施标准化现场检査制度,实现现场检查标准公开、监管信息公开。区域内应量化分级管理的餐饮服务提供者量化分级评定公示率达95%以上。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报告和闭环处置机制,主动排查、及时处置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各类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业共性隐患问题。食品广告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食品(含保健品)广告违法率不超过3%。坚持“疏堵结合,规范发展”原则,综合治理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摊贩。建立实施问题导向的抽检检验制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食品、重点项目的抽检检验力度,每年食品安全定量检测不少于4批次/千人口。建立并依法执行问题食品后处理机制,对本地发现或外地通报的违法行为和问题产品,及时、全面开展上下游责任溯源追查、产品召回和立案查处,需要移交的及时移交,确保行政处罚、责任追究到位。深化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及师生监督组织建成率、大宗食品统一配送率、学校食堂量化等级B级以上比例、校园品牌超市比例、校园加热保温水或直饮水等饮用水安全系统建成率、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达省定要求。
3.强化基层建设。加强区、乡镇(街道)监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办公业务用房、执法车辆、快速检测、执法取证、应急处置、通信交通等执法装备、设施设备达到相应建设标准要求。基层市场监管所按省、市政府要求设立,保留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牌子,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市场监管执法的首要职责。扎实推进基层责任网络规范化建设,规范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架构,加强力量配置,完善工作机制,改善设施设备,强化保障供给,提升基层工作水平。乡镇(街道)食安办和村居(社区)食品安全工作站规范化建设达到要求。加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配优配强专业人员,编制受限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缓解人员不足问题。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专业化培训考核的力度,每年食品安全相关内容培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
(二)完善四个体系
1.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政府将定期听取食品安全工作专题汇报,进行专题研究,并加大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力度,健全考核考评机制,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所占权重不低于3%,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纳入“一票否决”内容。各乡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设,层层建立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边界,着力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加大食品监管投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执法装备、宣传教育、基层责任网络规范化建设、监督检测(定量检测每年要求不少于4批次/千人口 )、应急处置等工作需要。
2.健全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满足辖区内食品生产监督抽检和区域特产食品全项目检验等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区级食品安全快检体系建设,扩展快速检测能力。健全完善部门间的风险会商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相关的风险隐患处置工作。
3.健全应急处置体系。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操作手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装备物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培训或演练,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食品安全事故及事件妥善处置率达100%。规范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平台,促进部门间、区域间的食品安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新闻发言人、宣传联络员制度和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处置机制,强化舆情监测监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妥善处置食品安全社会舆论事件。
4.构建社会共治体系。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标准化建设,积极构建共管共治格局。将食品安全纳入公民法制普及、科普常识、职业技能和学生课堂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素养,增强认知能力。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主动发布有关信息和接受媒体采访。本地新闻媒体设立食品安全违法信息曝光专栏,定期依法曝光食品安全典型案件。完善食品投诉举报受理平台和处理机制,开通网络投诉平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投诉举报核査回复率达100%。实施食品安全“红黑榜”制度,深化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提升保险覆盖面和企业参保率,学校食堂、超市(商店)以及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单位参保率达省定要求。深入实施食安金融联手信用工程,扩大实施主体和联合惩戒的项目,加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力度。按类别组建食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行会自律作用。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作用,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开展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创新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定期开展公众认知调查,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知晓率、对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对我区创建举措的支持率均达到85%以上。
(三)强化五种举措。
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持有有效许可证或纳入备案管理。建立健全以法定代表人负首要责任、主管人员负直接责任、从业人员负岗位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推行良好生产规范,鼓励开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或其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等相关认证。落实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质量有效追溯。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信息档案和诚信分类数据库,完善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制度。
2•严惩违法违规行为。重典治乱,使严惩重处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纳入食品安全犯罪侦查的范围,及时立案査办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法从严从重予以查处。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依法移送、侦查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涉刑案件。公安机关设立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专职队伍或在市场监管部门派驻人员,协调推动食品安全犯罪打击工作。建立落实跨部门、跨区域的案件协查、产销衔接等协调联动机制,强化信息通报和违法案件协查协办工作配合。建立政法委、公检法和食品安全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案件侦办、协调机制。
3.提升科技监管能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手机食安通、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食安金融联手信用工程、农产品电商监管等“互联网+”食品安全系列监管平台,切实提升监管水平和监管效能。加强区域间、部门间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数据的整合共享,推动形成食品安全一体化、专业化、精准化监管智慧应用平台。推广使用移动监管执法终端,监管人员使用覆盖面达50%以上。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国家、省食品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大力培育食品品牌、优势企业,发挥其质量管理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加盟连锁、统一配送、网络经营、跨境贸易等新型业态和现代经营模式。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功能提升,因地制宜制定小作坊、小摊贩行业管理办法和引导规划,加大升级改造力度,引导小作坊进园区、进基地,推动小摊贩集中连片经营和便民疏导点建设。广泛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放心品牌,培育一批优势企业,抓好一批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街、示范单位),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形成食品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型餐饮服务单位“阳光厨房”比例达50%以上。
5.创新监管体制机制。要认真总结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对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制度形式加以总结提炼,积极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结合创建实际,着力在“三小一市场”、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保证金、社会共治体系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为全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路子、立标杆、树榜样、做示范。
六、创建步骤
(一)启动部署(2016年5月至8月)。
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5月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制定创建方案,成立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动员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二)组织实施(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
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根据本方案及考核评价细则,结合实际,推进实施创建工作。加强督查督办,对创建工作重点、难点进行定期督导、专项督查、现场暗访,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紧张有序地推进。
(三)考核评价(2018年4月至2018年5月)。
2018年4月底前以区政府名义向市创建办报送验收申请、创建工作总结、自评结果,市创建办根据申请对创建工作开展评估,提出初评验收申请意见。通过初评验收后,向省食安委提出考评验收申请,并报送创建工作总结和自评结果。没有通过考核、公示,要积极整改相关问题;相关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后,再于下一年度提出考评验收申请,接受考评验收。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成立由政府一把手为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区创建办设在区府办,从区市场监管、区农业、区林业等部门抽调人员,配强创建办工作力量,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监督指导作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能,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其他相关部门要共同参与创建工作,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确保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严格标准,力求实效。根据《浙江省食品安全市、县 (市、区)创建考核评价标准(试行)》要求,制订创建工作实施细则及责任分解落实方案,确保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创建,将创建工作作为改进工作的平台、集中投入的平台、宣传展示的平台,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将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区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和各相关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作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区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具有显著成效的创新机制及举措给予上报推广。
(三)攻坚克难,狠抓落实。根据创建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梳理分析创建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适时将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攻坚项目,着力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区创建办将建立“周交办、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工作机制,督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创建评比,确保创建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四)广泛宣传,凝聚共识。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广拓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增强公众认知能力。要加大对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创建重点、创建标准、创建成效、特色做法、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增进社会了解,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
1.莲都区创建省食品安全区工作领导小组
2.莲都区创建省食品安全
区工作小组及职责分工附件1
莲都区创建省食品安全区工作领导小组
为切实做好创建省食品安全区工作,区政府同意,决定成立莲都区创建省品安全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秀清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胡献如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王世强副区长郭巧燕副区长张妍副区长
执行副组长:王世强副区长
成员:王伟荣区府办副主任
林伟群区府办副主任、法制办主任曾锋区府办副主任叶向荣区府办副主任
管兴标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留红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文俊区综治办副主任吴丽云区编委办主任梁永光区人力社保局局长汪强华区发改局局长赖志平区财政局局长陈永军区监察局局长王君伟区经济商务局局长王弘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李小富区教育局局长朱瑞亮区科技局局长章金宝区建设分局局长
根据工作需要,莲都区创建省食品安全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府办,实行集中办公,负责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督查指导、日常事务(创建信息汇总、统计、报送)等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联席会议等,及时协调落实创建相关工作。区府办主任雷成兼任办公室主任,区食安办主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王弘兼任第一副主任,区食安办专职副主任、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泽霞兼任常务副主任,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叶伟春、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刘毅、区农业局副局长朱爱琴、区卫计局副局长杨娇云、区林业局总工程师俞加夫、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上官潮涌、区水利局副局长丁小丰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潘金发区农业局局长陈森云区林业局局长朱祖胜区水利局局长钟金亮区卫计局局长陈灵敏区环保分局局长吕建军城管处州分局副局长孙海波城管莲都分局副局长叶伟春区公安分局副局长吴日清区质监局局长蓝海霞区环卫局局长魏建平区法院副院长王韵俊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附件2
莲都区创建省食品安全区工作小组及职责分工
根据省食品安全区创建具体任务分成若干工作小组,现将创建省食品安全区工作小组及职责分工确定如下:
一、综合协调组
责任部门:区府办、区食安办、区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经济商务局
组长:雷成
副组长:朱泽霞
组员:区府办、区食安办、区编办、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经济商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根据创建工作方案要求,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满足创建工作需要;负责省食品安全区创建的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国家、省食品产业发展政策。
二、宣传教育组
责任部门:区委宣传部、区食安办、区教育局及各相关监管部门,各有关新闻媒体
组长:留红伟
组员:区委宣传部、区食安办、区教育局及各相关监管部门,各有关新闻媒体单位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将食品安全纳入公民法制普及、科普常识、职业技能和学生课堂教育,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
众食品安全素养和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科学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能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畅通信息发布渠道,科学、客观、准确、全面的发布食品安全工作信息。
三、农产品组
责任部门:区农业局
组长:朱爱琴
组员:区农业局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积极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严厉打击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激素类药品或其他违禁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加强品牌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严格执行定点屠宰制度,规范畜禽养殖管理,及时取缔私屠滥宰行为。
四、初级水产品组
责任部门:区水利局
组长:丁小丰
组员:区水利局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深入组织开展以打击违规用药、用料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检査行动,积极推进水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快水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五、食用林产品组
责任部门:区林业局
组长:俞加夫
组员:区林业局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深入组织开展以打击违规用药、用料为重点的食用林产品种植业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积极开展食用林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快食用林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
六、市场监管组
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区发改局、城管处州分局、城管莲都分局、区经济商务局
组长:上官潮涌
副组长:吕建军
组员:区市场监管局、区发改局、城管处州分局、城管莲都分局、区经济商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严格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大检查、巡查和抽查力度;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建立实施问题导向的抽检检验制度,建立并严格依法执行问题食品后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及时召回问题食品,严厉査处滥用食品添加剂、添加违禁物质、使用非食用原料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加强农批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管理,完善监督检测制度;加大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的推广力度,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行餐饮服务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积极推广五常法、色标等管理,加大“阳光厨房”建设力度;综合治理“三小一市场”,制订小作坊、小摊贩行业管理办法和引导规划,加大提升改造力度。
七、刑事案件査处组
责任部门:区公安分局、各有关监管部门
组长:叶伟春
组员:区公安分局、各有关监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设立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兼职队伍或在市场监管部门派驻人员,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提前主动介入,及时摸排案件线索,简化程序,快速立案,迅速组织力量侦破;特别对重大案件,集中优势警力,快侦快破,提高案件査处效率。
八、风险监测组
责任部门:区卫计局、各有关监管部门
组长:杨娇云
组员:区卫计局、各有关监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
主要职责:健全完善部门间的风险会商和信息通报工作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相关的风险隐患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