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五年,是我区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嘱托,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211.82亿元增至2016年的303.80亿元,年均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28.14亿元,年均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2.04亿元增至184.62亿元,年均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7.29亿元增至13.58亿元,年均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402元增至38507元,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218元增至21260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1.99:1缩小到2016年的1.81:1,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我们着力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扎实开展“五水共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城镇截污纳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治水重点项目投资18.9亿元,丽阳坑、好溪堰等黑臭河治理成效显著,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区15个监测断面II类水质断面达到13个,比五年前增加了4个,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五水共治”先进县(区)。扎实推进“三改一拆”“无违建”创建,累计拆除违法建筑525万平方米,拆后利用土地面积110万平方米。大港头木制品行业整治全面完成。持续开展“六边三化三美”,推进“洁净村居”创建,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括苍古道被评为“浙江省最美森林古道”,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2年在全省设区市的市区排名第一,公众环境满意度稳定在全省前十位。
五年来,我们着力推进产业培育,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142.15亿元,浙商回归资金63.81亿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展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完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粮食功能区5万亩。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等传统农业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小水果、高山蔬菜、养生中草药等生态特色产业加速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呈现。荣获“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等称号。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莲都一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五年累计出让工业用地1432.9亩,规上工业增加值由9.08亿元增加到12.63亿元,年均增长7.8%。协调发展生态服务业。古堰画乡景区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堰画乡小镇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加快农旅、文旅融合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被评为全省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发展电商网店(企业)1700余家,培育出“倪老腌”“咕咕鲜”等一批知名电商。
五年来,我们着力统筹区域发展,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积极融入市区发展,主动服务市区建设,依法阳光推进市区重点项目政策处理,累计征收土地25608.8亩,拆迁房屋107.9万平方米,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4.9平方公里。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六城联创”工作,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示范文明城区,有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新50省道、丽武公路、金丽温高铁顺利建成通车,完成老小区、城中村改造34个,碧湖污水处理厂、大港头自来水厂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先后建成。碧湖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统筹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六边三化三美”等一揽子工作,被评为2012年度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连续10年获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利山村、沙溪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新建农民下山脱贫安置小区(点)10个,累计完成农民异地搬迁4489户10585人。
五年来,我们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稳步推进市区体制调整,平稳承接了环卫管理、安全生产监管、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事权和职能下放。先后成立城管处州分局、区卫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经合办,完成区质监局体制划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取得实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08个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被列入全省整县制推进试点。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成莲都农商银行改制,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服务中心、村级担保互助社等一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先后成立,实现“三权”抵押贷款余额13.2亿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古堰画乡旅投公司,古堰画乡小镇被评为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镇。
五年来,我们着力提高民生福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五年累计民生支出96.36亿元,年均增长18.5%。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025人,全面消除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0年走在全市前列。全面推进“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成白云小学新建、南明小学迁建工程,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加强,被评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小康体育村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52个。通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丽水鼓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成省级双拥模范城区、省体育强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区。平稳做好“8•20”洪灾、“11•13”里东山体滑坡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区森林消防大队被评为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市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荣获省“平安银鼎”。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效能不断提高。积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努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归零翻篇开新局”主题大讨论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办公用房清理,推进公车改革,“三公”经费支出累计下降57.9%,“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认真执行区委决定,抓好重大决策落实,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597件、政协委员提案932件。政府议事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等制度不断健全,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政务公开等工作得到加强,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优秀单位。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事前和事后审核,五年累计财审核减资金6.41亿元,审计核减工程造价1.02亿元,招投标交易节约资金2.22亿元。
同时,民族、宗教、慈善、老龄、妇女、儿童、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粮食、物价、统计、质监、档案、侨台、外事、史志、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武装、国防教育、拥军优属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加强。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市委“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发展主线,坚持区委“三美融合、主客共享”工作主线,全面启动“十三五”规划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生态经济平稳增长。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58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举办第八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大会。“处州蜂业”被评为全省首批美丽生态牧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深入开展精准帮扶企业补短板活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科技型企业20家、浙江名牌产品2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古堰画乡小镇完成投资10.52亿元,成功举办“古堰新韵”小镇音乐节、中国美术写生大会。东西岩景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沙溪、港口、堰头等民宿特色村实现整体开业。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9.42亿元,同比增长38.6%。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园,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7.09亿元,入选全省第三批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3.98亿元,对GDP贡献率达到59.6%。
二是项目攻坚取得实效。开展市区重点项目政策处理大会战和攻坚战行动,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政策处理104个,清场交地5233亩,拆除房屋22.8万平方米,市行政中心北侧地块、长虹路等一批尾留多年的征迁项目画上圆满句号。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土地垦造2551亩。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先后开展5次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建设工程、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三期等一批项目先后开工,白云小学、天网工程三期等项目投入使用,古堰画乡游客接待中心、文化产业基地、瓯江大溪治理莲都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92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年实际利用内资35亿元,外资1470万美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8.10亿元。
三是环境整治强力推进。市区合力、全民参与,奋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环卫保洁与城管执法同时发力,拆违治乱与绿化美化联动推进,硬件设施与文明素养同步提升,“省测”成绩排名全省第一。扎实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工作,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年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59.3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城中村改造491万平方米,妥善解决郎奇村历史违建问题。“养猪上楼”模式在全省推广。洁净村居“流动红黄旗”工作机制成为全市典型。港周线入选“浙江十大最美绿化县道”,利山、堰头、港口3个村评为全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9天。
四是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施农民增收三年行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507元,21260元,同比分别增长9.9%、10.0%。启动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梅山中学二期、碧湖中学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连续第13年全市第一。开展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创建,被评为全省病媒生物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先进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9%和99.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开展社区规模调整,新增星湖、佳和、娄丰堰等3个社区。新增机构养老床位数502张,新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3个。区数字文化馆开工建设,碧湖镇古建筑群等6处重要文物被列为省文保单位。
五是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建成区应急指挥中心。圆满完成“护航G20”维稳安保工作,小荷志愿服务队被评为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全国先进集体。深化“大调解”体系建设,化解省、市信访积案36件,全省行政调解工作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全面启动省级食品安全区创建,府前、东银苑等6个农贸市场创成省级放心农贸市场。全面推行“双随机”抽查监管工作,建成较为完善的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和重点行业领域整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75%,有望连续11年获省 “平安区”称号。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有效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汗水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解放军、武警驻莲部队和省、市驻莲直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莲都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切感受到:加快莲都发展,最核心的是强化“四个意识”,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抓落实;最根本的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最关键的是不断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最重要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可靠的是全区上下戮力同心,汇聚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集体智慧和强大合力。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发展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产业“低小散”情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通道还未充分打开,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四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土地、资金、人才等制约仍然突出,要素保障长期面临短缺局面,特别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持一般公共预算平衡难度加大。区域统筹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性制约依然突出,城镇与农村发展的投入不足,与周边县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和谐方面,居民收入结构不合理,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占比偏低,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始终存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还一定程度存在越位、缺位现象。少数干部首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管人管事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工作作风和效能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以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担当、奋力前行。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拓宽“两山”通道、争做“尤为如此”探路者和模范生的攻坚时期,也是莲都在全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展望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需要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但总体而言,我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区位条件和日渐坚实的发展基础,为我们实现率先发展积蓄了动能。作为全市唯一的市辖区,只要我们清醒认识莲都的历史方位、工作定位和价值地位,切实增强方向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追梦“绿富美”的全面小康路上,以“尤为如此”的首位担当,加快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就一定能在全国领先、在全市率先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和“两山”理论,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发展主线和“三美融合、互促共进、主客共享”工作布局,同心同向同力,共建共融共享,善谋善作善成,加快推进城市共建、经济共融、福祉共享,为在全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5%和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节能减排等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未来五年,我们要围绕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同心同向同力、共建共融共享、善谋善作善成”的总要求,紧盯“一个率先、两个提升、三个迈进”总目标,推进“四大工程”,实施“四项计划”,构筑“四个体系”。
(一)推进“四大工程”,在建设美丽莲都上实现新作为。
1.推进美丽城区品质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市区共建共融共享的常态协调机制,进一步增进市区合力,提升服务市区、城市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效能。狠抓市区重点项目政策处理,确保市区重点项目建设无障碍推进。持续推进老小区、城中村改造和市区截污纳管,适时开展撤村并居工作。围绕2017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省示范文明城区创建成果,统筹抓好“六乱”整治、环卫保洁、城管执法、交通治堵、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城市绿化美化、幸福社区建设等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施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计划,拓展
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强化文明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建设水平同步提升,着力将中心城区打造成最整洁、最规范、最礼让、最有序的品质之城。
2.推进美丽城镇特色提升工程。借力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碧湖一大港头、老竹一丽新、雅溪一太平等区块建设,碧湖镇深入实施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建设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副中心。古堰画乡小镇按照文化艺术小镇的定位,着力打造省级旅游类示范特色小镇。老竹镇以建设畲族风情小镇为抓手,发展畲乡体验、山地旅游、创意农业等特色产业。雅溪一太平整合岱后县委旧址、巨溪三岩寺等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文旅小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小城镇“6+X”项目建设,完善执法、环卫等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投入,加快联城、碧湖等安置小区建设,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
3.推进美丽乡村内涵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全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成果,持续深化“六边三化三美”“洁净村居”“美丽田园”等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惠民工程,加快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实现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争创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强化市场对接和氛围营造,提升民宿主题村落的市场吸引力,发挥富民示范效应。大力实施“万人异地搬迁计划”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点避让搬迁和高山远山农民异地搬迁。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饮用水、电网等改造提升工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美丽环境催生美丽经济,实现美丽乡村由“外在美” 向“内涵美”蜕变。
4•推进美丽生态成色提升工程。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贯彻落实“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加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天然林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珍贵彩色森林建设,大力推进美丽林相改造和平原绿化工作。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瓯江大溪治理工程莲都段、中小河流重点县建设,推进宣平溪流域综合治理和碧湖平原水系连通工程等项目。围绕“决不把违法建筑、不把污泥浊水、不把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持续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确保如期完成“无违建区”创建,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到III类以上。落实环境监管网格化责任,完善生态保护预警监管机制、生态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0%以上,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公众环境满意度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实施“四项计划”,在振兴实体经济上实现新作为。
1.实施产业提振计划。围绕加快发展生态精品农业,持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生态精品农产品产值占比达到60%以上。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信息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围绕做强生态工业,以丽水工业园区为主平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制造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30%。全力推进“腾笼换鸟”,加快低小散企业重组整合。实施“三强一制造”战略,推进“四换三名”“互联网+”“标准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围绕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古堰画乡创成AAAAA级景区,东西岩景区实现提档升级。完善全域旅游布局,打造若干精品线路,推动碧湖发展农事体验游和城郊休闲游,大港头发展艺术体验游和休闲养生游,老竹发展民族风情游和户外野趣游,抓好峰源、黄村、仙渡等山区潜力旅游资源开发,形成龙头景区带动、全域旅游推动的产业格局。
2.实施业态培育计划。发挥生态人文优势,创新制度、政策和要素供给方式,积极招引、培育总部经济。繁荣中心城区商业文化,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夜间经济,着力打造特色商务楼宇和服务业街区。大力发展城市酒店、现代金融、建筑房地产、文化教育、家政服务、物流信息等服务业。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和地方重塑等工作。以互联网技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体经济+互联网”步伐,培育一批互联网创业创新主体,完成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依托古堰画乡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文化创意和艺术创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地方文化、民间工艺、民俗传统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文化创意农业。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继续发展特色小水果、养生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积极开拓健康检测、康复保健、养老服务、生物医药、体育健身等大健康产业。
3.实施项目驱动计划。找准定位谋项目。紧抓国家“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契机,有效对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浙闽赣皖生态旅游协作区”,不断完善莲都一义乌山海协作机制,积极参与瓯江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在深化对外交流协作中找准定位、谋好项目。把握政策跑项目。强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研究,做好与重大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抓住机场建设、高铁通车等机遇红利,在找准地方优势与政策环境的切入点上生成项目。优化服务引项目。继续推进“浙商回归”工程和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强化招商效益导向,制定招商“正面清单”,着力引进一批高效、生态、集约、科技的产业发展项目。高度重视本土企业健康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为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把“留商”和“招商”视为同等重要的工作,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确保招商项目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强得起。
4•实施创新聚能计划。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的政策体系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建设以“三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农村产权融资体系。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着力打造农合联为农服务的莲都样板。加强科技创新。落实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左右。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区、科技惠民等重大科技专项和项目,推动校企、校地合作,加速先进科技成果的创新应用和转化。创新制度供给。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托丽水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电子商务产业园,积极构筑创业创新合作平台。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PPP等形式参与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急需和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三)构筑“四个体系”,在创造美好生活上实现新作为。
1.构筑精准高效的富民增收体系。坚持把群众增收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来抓,综合施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就业促增收。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培训的实用性和精准度。产业培育促增收。积极发展能提供更高收入的产业,突出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老三宝”和来料加工、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子商务“新三宝”,让老百姓更好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政策保障促增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工程,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力度,着力解决因病返贫、孤老返贫、残疾致贫等特殊贫困问题。深化改革促增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位一体”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2.构筑普惠共享的社会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队伍管理,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健康莲都”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区人民医院改扩建、丽云中心卫生院迁建等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创成国家慢性病防治示范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等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环城文化休闲健身带和市区“10分钟文体圈”、乡村“30分钟文体圈”。
3.构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2020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和90%以上。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及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全面落实残疾人基本福利补贴制度。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努力通过货币安置、配建安置、公寓安置等方式逐步解决拆迁安置问题。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强化托底型养老,扩大普惠型养老,支持社会化养老,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推进“医养结合”。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4.构筑安全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法治莲都”和“平安莲都”建设。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强化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化解。推广雅溪镇“居民自治联合会”社会治理模式,提升“96345”市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牢牢把握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的主动权,打好反邪教、反渗透、反恐怖的主动战。推动军地合作,加强国防动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争创“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有效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应急动员能力,着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三、2017年政府工作重点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必须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效率落实。我们将立足莲都实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当前经济发展基础,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5%。同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约束性指标,重点打好“十场战役”:
(一)打好文明创建决胜战。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和信心,一鼓作气、决战决胜,坚决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决胜战。狠抓项目推进。加快实施西银苑小区、南贸小区等8个旧住宅区和青林村、长岗背村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灯塔新村东侧等7个区块的雨污分流改造,统筹推进消防设施修补、农贸市场设施改造、环卫设施提升等工作,开工建设丽水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项目。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常态长效整治“六乱”问题。新增城市人行道及小区停车泊位300个。推进城区垃圾分类,探索环卫保洁的“丽水模式”,提升城市环卫保洁水平。完成梅山、厦河门、东银苑、娄丰堰等4个社区服务用房建设,创建15个星级幸福社区。推进全民共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支持引导“小荷”志愿者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二)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确保投资增速不低于12%。聚力项目提速。持续推进依法征收、阳光征收、和谐征收,全面完成江滨城市综合体、教工路北延伸段、绕城西线提升改造等项目政策处理任务,确保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无障碍推进。加快推进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山小学城西校区等项目,配合推进丽水机场、衢丽铁路、瓯江航道等重大交通工程。落实项目动态管理,实行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领导领办、部门会办等推进机制,确保全面完成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发力精准招商。完善招商运行机制和项目库建设,设立城市经济、生态工业、旅游文创、外资等7个专项招商组。利用异地商会、海外侨团和社会中介资源,拓展招商渠道,促进丽商回归。完善招商引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招商项目绩效评价。全年力争引进大项目9个,实际利用内资28亿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00万美元。合力保障投资。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完成垦造水田1400亩、旱地1200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00亩。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国有闲置资产,多渠道筹措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按照“谁招商谁代办”原则,深入实施项目代办制度,为项目招引提供“保姆式”服务。严厉整治工程建设和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
(三)打好生态农业升级战。深入实施生态精品农业“912”工程,深化农业三区建设,推动产业提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全面完成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加快农业园区景区化改造,新建农业景观带、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家庭农场8个。大力推广“养猪上楼”模式,新增美丽牧场4个。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水果、蔬菜、畜禽养殖、食用菌等传统农业提质发展,支持特色小水果、花卉、中草药等农旅融合项目发展,新增旅游农业示范基地3个。借势“丽水山耕”区域品牌,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旅游地商品转化,优化农产品包装设计,构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上行体系,全年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和经营主体各25个,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市级以上主体农产品电商普及率80%,实现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年销售收入1.5亿元。
(四)打好生态工业强身战。以“三去一降一补”为抓手,以提高亩产效益为核心,强化低效产能、低效闲置用地、“低小散”企业清理,整治淘汰一批低端项目。认真开展“精准帮扶企业、振兴实体经济”行动,扎实抓好龙头骨干企业、名品名牌企业、高精特新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助力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优质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鼓励企业零土地技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以上。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年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鼓励制造业企业探索新型电子商务业态,引导“工业+旅游”新业态发展。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建设莲都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园。强化金融帮扶实体经济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基金、小微企业融资帮扶基金等帮扶作用,政银企互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年力争完成企业股改1家、新三板挂牌1家、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家。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出口主体和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技术和管理。积极引进跨境电
商,助推外贸出口提升。
(五)打好全域旅游扩面战。以全域旅游引领生态旅游业品质与效益双提升。编制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围绕古堰画乡创AAAAA,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古堰画乡游客接待中心、文化产业基地、隐居画乡二期等一批项目争取完工。提升东西岩景区建设管理运营水平。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制定全域旅游产业融合行动计划,推出百兴菇业、鱼跃酿造、括苍古道等一批工旅、文旅、体旅精品旅游产品。推进旅游线路整合、产品组合、服务融合,着力建设全市旅游集散中心。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抓手,加快“欢庭•下南山”古民居精品酒店、官桥乡宿等精品民宿建设,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宿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完成智慧旅游数据中心建设,鼓励农家乐民宿依托互联网开展营销,全年实现民宿业态上线率90%以上。加快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推动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激活城市夜间消费,提升经济活力。
(六)打好城乡统筹联动战。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和功能布局,以城乡联动促经济共融。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瓯江大溪治理工程莲都段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碧湖第一水厂、大港头镇区强弱电改造等项目,积极推进大大线莲都段改建等项目前期,年内实现峰源乡通公交,所有行政村通班车。注重经营城镇,有序开展国有土地出让工作,加快碧湖西生活区块、桥头农贸市场区块等地块开发,加快碧湖万人下山脱贫安置小区项目前期。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推进环境卫生、城镇秩序和镇容镇貌整治,年内完成大港头、丽新、黄村三个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完成城镇危房治理和农村危房安全隐患消除工作。抢抓丽水机场、瓯江航道开工建设的机遇,主动谋划对接空港经济、航运经济。
(七)打好环境整治立体战。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以河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城镇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河湖库塘清淤、农业面源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防洪排涝项目建设等工作,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管控,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效,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深化“三改一拆”,保持拆违控违高压态势,加快既有违建的处置,全面清理缓拆的违法建筑,稳步实施城区住房“平改坡”工程,推进“蓝色屋面”整治、治危拆违专项工作,全年拆除违法建筑150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达到60%,争创“无违建先进区”。扎实开展“六边三化三美”,深化洁净村居“流动红黄旗”等机制,不断提升全域洁净水平。推进美丽村庄、美丽民居、美丽公路等“十美工程”建设,改造提升丽武公路、新50省道和330复线莲都段沿线风貌,重点建设老竹、沙溪、新陶、梁村等4个连片精品村,打造风情东西线。改造美丽林相,建设彩色林20000亩、健康林10000亩、平原绿化500亩。完成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创建。全面开展省级垃圾资源化减量化试点县各项工作。完成高污染燃料“五炉”改造工作,确保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
(八)打好深化改革持久战。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健全“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拓展政务服务网功能。继续推行一站式审批、网上审批和项目审批代办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深化“1+3”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改革。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作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培育村级担保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大金融支农支小力度,实现“三权”抵押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办医、办学、办文化、办体育、办养老等社会事业。实施新一轮乡镇财税体制。统筹推进旅游统计、医药卫生、户籍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全力保障监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九)打好民生改善协同战。坚持人民至上、共享发展的价值取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就业和居民增收。落实促就业各项政策,重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新增城镇就业1300人。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产业帮扶增收一批、落实政策帮扶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不低于15%。深入开展“无欠薪”行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成梅山中学二期、碧湖中学扩建项目主体建设,开工新建中山小学城西校区、囿山小学长岗背校区,深入实施幼儿园扩容工程和薄弱幼儿园改造工程,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强区。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年内实现规范签约率30%以上。加快区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前期,完成白云街道、岩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力争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完成区公共图书馆、区数字文化馆建设。继续推进文化礼堂、乡村戏苑、乡村舞台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启动智慧养老社区试点工作,建设示范性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5个,新增养老床位数150张。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0户。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医疗救助、社会帮扶、优抚福利等救助机制,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十)打好平安莲都阵地战。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深化“平安莲都”建设,全力夺取“平安金鼎”。继续推行领导约访接访、包案化解机制,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工作,源头预防、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开展“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深入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大搬快治”三年行动,全年完成搬迁项目7个896人,完成治理项目4个,解危346人。加强企业“两链”和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维护良好的经济发展秩序和金融生态环境。加大法律服务和援助力度,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平稳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
同时,进一步做好国防教育、老龄、红十字、关心下一代、统计、质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将本着对47万莲都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打造“忠诚干事政治过硬,担当干事本领过硬,干净干事作风过硬,奋发干事实绩过硬”的“莲都铁军”。
坚持依法行政,阳光运行,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断健全决策机制,实现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确保政府决策依法、民主、科学。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进一步深化政务信息公开,深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依托政务微信、网上信箱等载体,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职能,建设服务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耕基层、深入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目标任务项目化、推进工作时序化、落实工作责任化、督查考核常态化”,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求真务实,担当尽责,建设实干政府。坚持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抓好落实,坚决维护区委权威,精准高效地把区委的主张变为行动,指标一个一落实、项目一个一个推进、难题一个一个破解,坚决做到党委有要求、政府有行动、落实有成效。注重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各项决策更加符合莲都实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崇尚实干,力戒空谈,重调研、讲真话、说实情、求实效。始终保持一线攻坚的干劲、一往无前的闯劲和一抓到底的韧劲,着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
坚持立说立行,高效办事,建设效能政府。认真开展“首善担当创一流”主题大讨论活动,不断强化广大干部的首位意识。全面落实岗位责任、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绩效管理等制度,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大力整治“庸懒散疲拖”等影响政府形象和办事效率的问题,倡导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努力做到一般事快办、急事急办,能办的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钉钉子”的精神锻造政府执行力,确保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严守纪律,干净干事,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持之以恒转作风,着力营造“干净干事创新业”的良好氛围,让干部保持身心健康,自觉高效快乐工作。强化公共财政管理,注重发挥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和国资监管,依法规范招投标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
各位代表,新的起点,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新的征程,需要我们奋力拼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俯下身子务实干,为在全市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
1.五水共治:指省委提出的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活动。
2.三改一拆:指省委提出的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活动。
3.“无违建”创建:2014年,浙江省在深化“三改一拆”行动基础上,开展“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活动。“无违建”标准包括无既有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规划盲区、无管理死角、无非法“一户多宅”等内容。
4.六边三化三美:即加快推进公路边、铁路边、水边、山边、城边、村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实现城美、村美、房美,是我市在落实省委“四边三化”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整治环境的重大举措。
5.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2013年,我区成功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期限为2014年—2017年,以碧湖平原为主要建设区域,规划总面积4万亩,总投资3.25亿元。园区按照“六区一点”进行规划布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钢架大棚建设项目以及整合项目。
6.特色小镇: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特色小镇,有利于集聚创新要素、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7.六城联创:2008年,我市正式提出全面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 “六城联创”目标。
&四张清单一张网:即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对于消除权力寻租空间、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9.两集中两到位:指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
10.“三权”抵押贷款:指农村金融改革中的林权、土地流转经营权、农房抵押贷款。
11.“五保合一”大社保体系:指集城乡养老、城乡医疗、征地保障、民政低保和社会救助等为一体的大社保体系。
12.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3.两学一做:即“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
14.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16年9月,省委提出在全省开展以“一加强三整治”(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省所有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13.“养猪上楼”模式:又指“非接触式发酵床养猪”模式。采用双层楼式结构,上层铺以漏缝板养猪,下层用锯末、砻糠、废弃菌棒加酵素混合成发酵槽消纳排泄物。不仅可以节省劳动投入、提高饲料利用率、缩短饲养周期、降低发病率,还能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14.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2016年8月,莲都区印发《莲都区基础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明确力争用三年时间攻坚,完成一批教育项目建设,到2018年,基本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同时,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积极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促进校际均衡,推动莲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5.“双随机”抽查: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规范事后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共竞争的发展环境。
16.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6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公开提出。
17.“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19•五大发展理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八八战略: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八八战略”,即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具体内容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21.“一个率先、两个提升、三个迈进”总目标:区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一个率先”,即到2019年提前一年在全市率先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提升”,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大幅提升;“三个迈进”即实现向城乡融合化迈进、实现向产业协调化迈进、实现向治理现代化迈进。
22.小城镇“6+X”项目建设:“6”即打造6个基本项目:一个景观出入口、一条示范道路、一个休闲公园、一个文化礼堂、一个示范村居、一套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系统,“X”是指根据乡镇自身情况,选择性建设一批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自选项目,如农贸市场、地下管网系统、停车系统、便民服务中心等。
2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按照“避让搬迁为主,搬迁和治理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全区2个A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和34个C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避让搬迁和治理排险工作,计划避让搬迁1122人,完成排险治理项目17个,解危人口1800人,实现已纳入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消除的目标。
24.“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方案:我省深化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8”指实现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8方面目标;“11”指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浙江、蓝色屏障、防灾减灾、绿色创建等11个专项行动。
25.三强一制造:指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战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是省委、省政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而出台的一项重要举措。
26.四换三名: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及培育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是省委、省政府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推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
27.—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8.浙闽赣皖生态旅游协作区:指由我省提议,皖闽赣三省积极响应,按照“多规合一、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思路,四省联手打造的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旅游区涉及四省19市123个区县,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80.7万人。
29.“最多跑一次”改革: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只跑一次。通过简政放权,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査、按标检查、一次到位”的监管机制,形成各项便民服务 “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零上门”机制。
30.“三位一体”改革:指开展以生产、供销和信用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式农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
31.PP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32.分级诊疗制度: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并按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便捷的双向转诊,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诊疗秩序,确保病人得到适宜治疗。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政策措施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33.双下沉、两提升:由省委省政府主导启动,旨在以“人才下沉、资源下沉”为手段,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流向基层,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34.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产品生产档案化管理,将农产品生产等信息录入到二维码标签中,实现二维码溯源,为每个农产品建立“身份证”,达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目的。
35.三去一降一补: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36.“四个平台”建设:指对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完善相关机制,整合工作力量,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平台。
37.“1+3”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改革:“1”是指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3”是指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机构。
3&餐桌安全治理行动三年计划:2015年3月,省政府提出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管控体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重点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