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年鉴2012》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585
颗粒名称: 丽水市莲都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分类号: C961.9
页数: 12
页码: 445-456
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莲都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实现莲都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精神,结合莲都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关键词: 人才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

内容

丽水市莲都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实现我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总体要求和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人才大业,开发人才资源,推动人才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一人才资源总量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莲都区认真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到2010年底,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2.9万人,其中:党政人才1647人,各类技能人才13398(其中初级工10058,中级工2800人,高级工400,技师140),专业技术人才768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76人、中级职称2825人、初级职称4388人),农村实用人才5485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06人,社会工作人才329人。人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人才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一人才工作体制完善,环境不断优化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确立 “人才强区”战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充分发挥,形成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大力实施和推进引进、培养、开发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法规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形势
  一一从全球形势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的生产模式面临着深度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由对物质资源的依赖日益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成为各地谋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举措。
  一一从全国形势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根本性任务。
  一一从区域形势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编制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指明丽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水又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一员,该区域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因此海内外的人才必将进一步向这两区域集聚,区域内的人才争夺将更为直接和激烈。
  一一从莲都形势看。莲都区在“十二五”期间将迎来四大发展机遇。一是区域统筹发展机遇;二是产业集聚构建机遇;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机遇;四是城镇化加速机遇;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总量小、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发展的层次还不高、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面对上述宏观发展背景,未来几年,我区经济急需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培养开发大批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经济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已成为全区人才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存在问题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莲都发展的新要求,当前,莲都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一人才队伍的量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十一五”期间,全区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小,其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相对偏低,人才队伍的总体竞争力还不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数量还不多,与莲都经济转型发展和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此外,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各类人才的培育和引进的工作力度仍需加大。
  一一人才发展的环境与人才发展的需求尚不匹配高层次研发机构、知名高校匮乏,重大科技和工程技术项目缺少,人才与项目、人才与产业之间衔接不够顺畅,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与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发展事业的迫切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现有各类政策之间的衔接、政策精神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仍有待加强。
  一一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要求不大适应莲都初步构建了适应人才发展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但与推进“人才强区”战略要求相比,与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效能化的要求相比,人才工作体制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网络仍需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思路
  “十二五”人才发展应着眼于省委“丿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紧缺急需和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以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为莲都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一一人才优先,引领发展。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一以用为本,激发活力。把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一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经济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和地方特色人才培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中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带动各类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三)战略目标
  今后五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人才队伍,为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一一人才规模较大增加。到2015年底,莲都区人才资源总量达4.2万人,比“十二五”人才总量增加1.26万人,年平均增幅为8%0
  一一人才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区域分布均衡,人才的专业、年龄和专业技术层次趋于合理。
  一一人才环境逐步改善。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发展的人才开发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吸引和集聚人才。
  一一人才效能明显增强。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人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十二五”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
  一一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紧紧围绕粮油基础产业,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四大主导产业,茶叶、瓯柑、笋竹两用林三大潜力产业,油茶、花卉、白莲特色产业,中药材新兴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培养一批符合我区区情的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对现有农村产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采取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三段式培养,造就一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现代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负责人以及农村经纪人,超市经营管理者、农产品营销大户为培训对象,以提高经营管理、创新创业能力为培训重点,加快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探索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制度化途径,要以优势产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培训目标,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农技推广技能、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农业政策为培训重点,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培训。结合莲都区能工巧匠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状况,加强对农村能工巧匠的培训教育,通过专业培训、师承传带等方式,提高这支队伍的技能水平。到2015年底,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00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7%o其中:生产能手3500人,加工能手500人,经营能人4500人,乡村专业技术人才1500人,重点造就一批符合“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产业人才。
  一一先进制造业产业人才。围绕做大做优五金机电制造业、羽绒服装纺织业、农林产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以培育人才、储备人才和提升人才结构为重点,以提升人才质量、更好地激励和使用人才为核心、扎实推进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梯队建设。加快制造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以产业链构筑人才链,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互动互进、共生共长。扎实推进领军人才建设,对制造业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采取边储备、边开发、边使用、边培养的办法,在实践中培养一批既有管理头脑又懂技术的制造业领军人才。加快构建制造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对发展势头好的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从科技创新资金、人才奖励资金等方面进行重点投入,使优势企业的人才载体做大做强。依托我区先进制造业“一心一带”总体框架规划,把政府的扶持政策、“一心一带”规划建设的优惠政策和企业的激励政策结合起来,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进行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结合。
  一一现代服务产业人才。按照莲都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且能有效提升莲都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围绕加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各类旅游人才开发,坚持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加快旅游资源规划、市场营销、商品开发、旅游活动创意和组织等方面各类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引进旅游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实施商贸流通人才开发计划,以扩大吸引商贸流通人才规模为基础,大力开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商贸服务业人才,以引才、留才和用才为核心,继续加大商贸流通人才的外来引进和本土培养。围绕深化生产性服务领域各项改革,加大对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开发,大力推进学企合作,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大批新型高技能和技术应用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人才总量为基础,提升生活性服务人才质量为核心,加大对城市社区服务业特别是社区商业服务业人才的开发力度,统筹养生医疗、养生培训、健康管理等产业的人才发展,促进生活服务人才从城市向农村延伸。
  (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
  一一教育事业人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综合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发展进程、外来人口子女就学以及推行小班化教育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编制标准,配强配足师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不断适应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教师职称结构明显改善,到2015年教师职称岗位设置实现结构比例控制,幼儿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达到30%以上,初级职称60%以上,执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小学教师的高级职称与小中高职称的比例分别控制在51%和4%左右,初中教师的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控制在47%和20%左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关及终身学习观念;教育教学的创造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至2015年底,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幼儿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95%,教师新一轮培训学时完成率达98%以上。依托“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素质全面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在全区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素质较高的由“莲都区教坛新苗、区教坛新秀(市级教坛新苗)、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市名校长、省特级教师”等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到2015年骨干教师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力争省特级教师6人,市级名校长3一5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100人,区级名校长3一5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市级教坛新秀)200人,区级教坛新秀(市级教坛新苗)300人,区级教坛新苗300人。
  一一宣传文化人才。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思想政治和文化管理能力为重点,加强文化管理人才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大局观念、全局意识等教育,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文化建设发展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文化建设管理人才。以培养高层次文艺人才为抓手,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养10名左右,在表演艺术、美术创作、音乐创作、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专业拔尖、成绩突出的文艺带头人,培养2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人才,以此带动整个文化人才梯队建设,增强文艺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加强与科研院所、文化创意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吸纳具有领导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一批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和营销经纪人才。扎实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切实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大业余文化队伍的培养力度,逐步提升业余文化队伍的表演技能、表演水平,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基层业余文化市场的大繁荣。到2015年底,全区文化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占20%左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才占50%左右,具有大专以上的人才占85%左右。
  一一卫生事业人才。实施“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切实加强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卫生人才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卫生系统人才工作的投入,逐步消除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每万城乡居民拥有公共卫生医师数M2人。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根据医疗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较大幅度提高护士在卫技人员中的比例,增加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总量。以“名医、名科”为抓手,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市级中医力量,为中心卫生院和重点卫生院“以师带徒”形式培训一批中医师。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面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院长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目标,全区院长队伍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其中80%以上院长学历达到大专以上或专业技术职称达到中级以上,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院长队伍。加强后备干部库储备,有计划选送后备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规范管理人员培养、选拔、聘用和考核程序,统筹兼顾各类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底,全区卫生人员总数达到670人,执业(助理)医师人数达到250人,每万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M3人,人才规模基本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一社会工作人才。整合资源,重点开发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群团组织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以岗位开发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体系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职业制度、强化财政保障制度,建立适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到2015年底,努力实现社会工作人才增长两倍的目标,全区社区专职工作人才总量增长到900人左右,中级社会工作师达到80名、初级社会工作师达到100名、社会工作志愿者达到2万多名,使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建设、公共服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统筹各类人才开发
  一一党政人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党政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懂经济会管理、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党政人才选拔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选好配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重视选拔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加强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对优秀年轻干部采
  取交流轮岗、基层挂职、到急难险重岗位任职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锻炼。到2015年底,全区党政干部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党政干部队伍大专学历以上不低于95%,其中研究生和本科学历达到80%,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一一经营管理人才。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通过举办企业家进修培训班、高级研修班、总裁研修班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选拔一批40岁左右特别是35岁以下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大企业或商务基地定期培训、实践、考察学习,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培养1一2名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企业家,2一3名在全省或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家,30名左右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到2015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80%以上经过MBA、MPA或高级研修班的培训,45岁以下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完成正规、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并普遍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比“十一五”末总量翻一番,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一专业技术人才o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立足本地培养与外地引进相结合,培养和吸引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专业领军人才,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集聚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提高中高级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锻造一支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切实措施,深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继续教育证登记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知识更新教育,保证每一位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不少于1周的知识更新培训,以持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力争有2人进入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争取有8人左右进入丽水市“新世纪138人才”工程,选拔30名左右具有培养前途,有较高素质和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科技带头人进入莲都区“125绿谷人才”工程。到2015年底,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10000人左右,年均增长率达到6%左右。
  一一技能人才。围绕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引进培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技术能力为重点,以高等院校和重点中职学校为依托,校企合作为纽带,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推进企企联合、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政府与培训机构联合,逐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十二五”时期,技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满足莲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需求,初步建成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为主要标志的技能人才队伍,使莲都成为技能人才的集聚区、优势区,技能人才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为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人才基础。到2015年底,完成6700人次参加各技能鉴定,争取4775人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8000人。
  四、重点工程
  (一)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培养引进工程
  建立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培养机制,着眼于未来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依托,联合企业自有培训机构、科研院所和各类高校共同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开发项目,用以储备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围绕我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紧扣需求确定引才方向,根据不同层次设定惠才政策,统筹各方力量开展招才活动,加大扶持力度建设聚才载体,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资金到莲都创业投资,大力吸引高科技领军人才的科技成果在我区实现产业化。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从海内外有计划地引进3一5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快我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程
  进一步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引智引才,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新模式。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融入人才区域开发合作大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创新人才供求信息引导,以定性、定量的方式向全社会发布高层次紧缺人才信息,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积极融入我区经济社会建设,指导企业大力引进各类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拓宽企业柔性引才引智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兼职、顾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智力,并纳入相关人才政策的保障范围。健全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领军拔尖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大力扶持和政策性倾斜,大力改善人才环境,提升人才能级。落实高端创新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给予引进企业一定的政府补助,直接降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门槛,减少企业的成本,促使企业可以有更多的动力进行引进。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带动作用,加强对接,以项目为纽带,加强合作交流,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使高端人才自身成长、价值实现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氛围,避免重引进轻使用的状况发生。制定高端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力争把我区建设成全市重要的高端人才交流中心和集聚中心。
  (三)产业人才基地打造工程 一一现代农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首席专家、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农业领军人物、科技致富带头人等专家、学者、优秀实用人才建立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形成相对稳定,人员互补,能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培训的需求。建立“高层次农业农村专家库”,以结对联系、举办专题活动等方式,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做好项目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为发展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提供咨询服务和示范引导,吸纳各类人才服务“三农”。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新型基层农业、林业、渔业技术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农技推广队伍,提高他们的技术服务和推广能力,统筹协调各类农村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电大、农广校、丽水职业高中等本地教育资源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为重点,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培养面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产业人才。
  一一制造业重点产业人才基地。围绕莲都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有效促进重点产业的人才集聚。以五金机电制造、羽绒纺织服装、农林产品加工以及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重点产业人才建设为核心,以丽水工业园区为主要人才集聚区,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紧缺急需人才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开展合作教育、委托培养、“订单培训”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组建人才定向培养体系,突出企业在人才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适应发展需要,大力开展自主培训。不定期组织重点产业人才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现代企业管理等知识学习。突出抓好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法人加强对企业接班人的培养,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保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一一生态旅游人才基地。紧紧围绕“十二五”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结合我区经济现状和发展的实际,大力实施生态旅游人才开发工程。以东西岩旅游风景区和古堰画乡油画基地及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整体建设为栽体,着力打造莲都本土“旅游人才”和“巴比松油画技艺人才”品牌及基地,做深、做细、做密“旅游”文章,坚持旅游人才特色发展。依托南明旅游学校、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创建“旅游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产业定向专业"等方式,推动地方旅游人才特色定向发展。深入结合古堰画乡整体真山真水的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紧紧依靠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以及本地学生在大芬、广州、珠海从事行画生产和经营的人脉基础,充分利用莲都紧挨义乌这个巨大的国际书画市场的地域条件,在发展油画产业的同时继续挖掘、凝练和提升“丽水巴比松油画技艺人才”品牌,有效促进古翩画乡油画基地建设。
  (四)社会事业人才开发工程 一一“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进一步完善名师评选机制,落实《莲都区教育系统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暂行办法》,将优秀教师人才划分为省、市、区三个层级,以“区教坛新苗、区教坛新秀(市教坛新苗)、区学科(德育)带头人(市教坛新秀、德育新秀)、区学科首席教师、区功勋教师、市学科(德育)带头人、市名师、市名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名校长、省功勋教师”等评选为平台,坚持“公开推荐、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规范程序,择优选拔,拓宽各个年龄段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十二五”期间计划遴选3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导师带教、课题研究、专题培训等方式,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不断壮大教师的队伍。依托省内特级教师群体和高校教师优质资源,开展名优教师培训培养工程,确定省特级教师和省、市名优教师培养对象,由省级特级教师担任实践导师,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担任科研导师,有计划选派至省内外知名学校进修,参加国家和省级研修培训,每年组织全区性的学科教学汇报和教师论坛,展示研修成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手段,促进名优教师的快速成长。改进和完善校长(园长)选拔任用制度,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原则,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机制,健全校长(园长)任期目标制,加强校长(园长)年度考核,加强对校长(园长)工作民主评议和监督。倡导向学习型、学者型校长(园长)素质发展的理念,引领校长(园长)从事务型向专业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管理型转变。按照中小学校长 (园长)岗位规范以及《莲都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要求,抓好新任或拟任校长(园长)的任职资格培训,要求已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在职校长(园长)参加在职提升培训,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中青年校长(园长),选派他们参加省、市级骨干校长(园长)高级研修培训或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他们尽快成长、成熟,成为市内外名师名校长。完善名师名校长管理考核机制,设立名师名校长专项管理基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名师名校长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一基层卫生人才提质增量工程。大力实施卫生队伍“四个一批”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四个一批”工程,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数量适宜、质量较高和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力争到2015年底,每万城乡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M3人,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四个一批”的主要任务:一是培养招聘充实一批,优化基层卫生队伍素质结构。通过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招聘优秀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力争三年内完成定向免费培养农村社区医生50名,力争五年内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执业(助理)医师100名。二是在岗培训提升一批,提高基层卫生队伍服务能力。通过提升在岗人员学历层次、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推进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培养一批全科医生、业务骨干和带教师资骨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和能力。具体目标是,五年内培养全科医生120名以上,护士120名以上,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500人次,公共卫生知识更新项目培训50人,检验、心电图、放射、B超等岗位培训100人次,全科骨干师资项目培训15人,基层公共卫生骨干项目培训15人,乡村医生注册培训254人次。三是柔性流动支持一批。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推进卫生人才资源统筹使用与流动,推动基层卫生队伍均衡发展,使优秀卫生人才能够下得去、用得好,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四是保障待遇稳定一批,完善基层卫生队伍政策环境。通过推进机构及岗位设置工作,健全人才使用管理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工作,使基层卫生队伍的收入稳定、保障可靠,事业有发展,能够留得下、做得久。
  一一基层文化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深入贯彻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作的意见》,并将培训任务进行层层分解,采取绩效评价制度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培训工作目标和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以“抓普及、促提高,抓提高、带普及”的思路,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善现有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为实现莲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创新引入机制,优化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拓宽招聘、引入文化人才渠道,按照“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要求,创新人才招聘方法,重视专业人员素质测试,加大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人才队伍专业、年龄等结构。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制定符合实际、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分批分类分层对全区文化馆文化干部、乡镇(街道)文化员、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进行全员培训。每年组织、选送文化干部参加市级以上培训50人次以上;组织区级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培训,每年培训130人以上;组织乡级业余文艺骨干、村级文化管理员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以上;不断提升文化队伍专业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采取课堂讲授、座谈交流、作品加工、文艺观摩、田野采风等形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专业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培养一批群众文艺带头人。通过乡镇文化员才艺大赛选拔一批有专业特长的优秀文化员。三是建立评价考核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人才评价体系,机关科室和文化馆专业干部每年撰写一篇工作调研报告、写好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乡镇文化干部每年举办自创节目比赛,以良性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文化队伍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将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培训工作纳入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培训计划,着力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建立并规范文化志愿者活动机制和培训机制,“十二五”期间,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1000人以±0经过几年的努力,构建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文化队伍网络,形成一支能演、能编、能创作的专业与业余文艺骨干相结合、覆盖城乡的文化人才队伍。
  (五)人才“宜居宜业”工程
  坚持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建立起梯度分明、配置合理、功能齐全、生活便利的人才公寓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的筹措资金,多元化的开发房源,优先解决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住房问题,着力做好对本区引进的暂无住房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住房保障工作。完善人才住房补助政策,公开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和条件,公正的按照程序操作,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深化市区一家的理念,主动把莲都人才工作的发展融入丽水发展大局。进一步提高市区人才政策的衔接,争取在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获得市里的支持,形成市区互动的新局面,更好的促进人才环境的优化、改善。坚持充分尊重、积极支持,放手使用的方针,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工作氛围。通过这些方式方法打造“宜居”、“宜业”的工作环境,广揽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
  (六)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程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壮大我区人才队伍总量、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引进工作,对促进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引进毕业生搭建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到高等院校开展招聘活动吸纳毕业生。继续鼓励莲都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研究制定莲都籍应届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继续做好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选聘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选聘政策,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探索和建立一批大学生及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提供咨询、辅导等各类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创新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人才能力建设和素质提升为核心,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人才培训内容和方式。支持发展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加大与知名高校合作的力度,提升人才培训水平。建立科学规范的效果评估办法,提高人才培训实效。鼓励人才根据岗位需要或我区人才需求实行自我提升。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下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的方式方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选用机制,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德才考察标准和考察办法。制定实施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以任期目标为中心,以工作业绩为依据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办法,探索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建立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和重在体现职业知识、能力、业绩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允许专业化机构和行业组织成为评价主体。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推行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的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建立高层次人才评比表彰制度。积极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等优惠措施,使外来人才在保留外地户籍或外国国籍的前提下,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在科研、住房、医疗、保险以及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四)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建立由政府、社会、单位、个人等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资金,鼓励社会团体、各类组织设立人才激励基金,加大人才奖励力度。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吸纳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他形式资本参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
  六、主要政策
  加强人才政策调研,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实际,重视人才政策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形成具有我区特点、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营造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优势。
  (一)完善人才优先投入政策。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专项投入。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区政府年度预算,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不少于财政预算内支出的0.5%;同时吸纳社会、个人和海外捐赠等其他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按照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支持我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的公共平台建设。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探索建立人才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作为评价计划实施的重要指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我区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山海协作工程,争取省内发达地区更多的结对帮扶。重点培养生态产业、绿色产业人才,尽快构筑莲都生态产业集聚区,打造生态产业人才高地,扩大莲都生态产业的影响力。
  (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体系,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紧密携手,结合重大任务和项目,培养面向需求、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实战型人才。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发挥高校、科研院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科技合作等项目,进行联合研发,在实践中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培养一批适应社会技术发展和我区产业发展要求、掌握基本科学理论与开发技能的科技支撑人才。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促进作用,引导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推动科技界人才进入产业部门。
  (三)完善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政策。研究制定薪酬待遇、项目安排、表彰奖励、生活保障等方面政策,进一步拓展单位用人自主权,政府提供各类人才职称评定、岗位设置、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参考指导,完善财政、劳动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实现人才管理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以科学公平的稳定制度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以各种形式来我区开展人才智力服务。改革目前人才引进中福利性政策多、建设性政策少的状态,以优化工作环境、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为重点,使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经济回报。积极推进人才安全、人才保护和人才无障碍流动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人才柔性引进的方法和途径,搭建人才柔性引进平台,重点引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积极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莲都开展技术服务、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创新平台。
  (四)完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的政策。制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扶持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社区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对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政策倾斜,提高政治、经济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在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考录。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指导、培训,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和担保。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到农村任职选聘政策,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发挥到村任职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五)完善人才培养开发培训政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民间办学,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在学科设置上,要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精简合并重复设置的专业,积极设置符合地方、面向地方的新专业,加强地方急需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的培养,形成多元办学、多形式培养人才的格局,建成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创新型的职业培训机构,着力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六)完善优化人才生活保障政策。注重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吸引人才的人文环境、舆论环境。加强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人才住房供应量,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的住房问题。对人才户口随迁、家属随调、子女入学入托及就业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和方便,在出入境、税收、保险、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便利,对特殊人才实行特事特办,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七、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规范的实施保障机制,是确保“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要从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环境营造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形成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人才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区委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健全党管人才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实施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纳入区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区直部门要主动做好与规划的对接工作,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制定重点政策和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并结合各自职能,强化规划实施参与意识,依据规划要求,制定规划实施配套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建立项目运作激励制度,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二)加大人才经费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树立人才投入优先理念,构建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体制,加大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教育、科技、卫生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研究制定人才投入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办法,发挥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确保重点领域人才投入,强化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效应,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积极构建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政策体系。完善各类人才保障性住房供应政策,从价格、面积、程序及转让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完善人才公寓租赁制度,重点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临时住房问题。完善公共租赁房制度,重点解决新就业研究生、大学生的住房问题。实施购房补助制度,根据引进人才的层次、级别,明确相应的补助标准;实施租房补助制度,在房源不足情况下,给予引进人才适当的租房补助。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通过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在政治上关心人才,在工作上支持人才,在生活上爱护人才,去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限时服务、承诺服务,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干事创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改善生活环境。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医疗设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增强社会综合治安,为人才提供舒适、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
  营造社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人才工作成为社会关注新亮点,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树立人人争做贡献、人人立志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风尚,倡导奋发进取、敢为人先、崇尚竞争的人文精神。
  (五)注重基础建设
  健全人才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配强工作人员,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工作理论研究,通过举办人才论坛、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培养渠道,加大人才理论研究科研和实践调查资助力度,不断提高人才理论研究水平,用于指导人才工作的创新与实践。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年度调査统计制度、人才预测预警制度、人才资源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设各级各类人才信息库。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2012

《莲都年鉴2012》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记述时限从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特载类目收录中国共产党丽水市莲都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莲都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政府工作报告、莲都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协第十四届丽水市莲都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本年鉴分类编辑,框架结构由卷首、百科、卷尾三个部分组成。除特载、文件选编为综合性文献外,其他栏目均采用条目体。百科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条目是记述信息的基本形式,标题反映条目的内容实质。 本年鉴共设29个类目,依次是:特载、大事记、总述、中国共产党莲都区委员会、莲都区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莲都区人民政府、政协莲都区委员会、中共莲都区纪委•莲都区监察局、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侨务•台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法、武装、农村经济、林业、工业•经济•商贸、旅游、交通•信息、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城建•城管•征迁、经济管理、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卫生、社会生活、乡镇•街道、文件选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