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关于制定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莲都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准确把握外部发展形势和莲都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科学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具有时代特征、莲都特色和体现发展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总思路、总目标和总任务,对于深入推进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努力实现莲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开创莲都科学发展新局面(1)“十一五”时期莲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的团结带领下,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牢牢把握“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的基本定位,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探索莲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预计期末,市区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6.7%;工业总产值达到40.6亿元,年均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23.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4亿元,年均增长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90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63元,年均增长11.6%o全区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十二五”时期莲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国内需求持续扩大,区域开发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步入人均GDP70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我市正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的关键点,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点,市委明确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推进两大目标、实现三大跨越、坚持四条原则、深化五大建设、协调六对关系”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市将迎来最好最快的一个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区将迎来区域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区构筑等四大发展机遇,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要看到,我区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层次还不高,发展的空间还不足,发展的作风保障还不到位,经济总量小、结构差的状况尚未根本性转变,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重、要素制约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可以说,“十二五”既是矛盾凸显期,更是莲都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跨越、小康社会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城乡发展由基本协调向全面融合跨越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欠发达是最大实际、生态优势是最大优势、加快发展是最大任务”这个基本区情,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新一轮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开创莲都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设一个“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莲都。
(3)制定莲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促进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加快平台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进“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一一坚持服务市区与城乡统筹并重。从我区的实际出发,以服从、服务于中心城区发展为己任,强化市区一家,推进市区共建,在服务市区中有所作为,在服务市区中赢得地位,在服务市区中发展莲都。根据市区职能分工定位,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动摇,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体制机制改革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 “城乡融合”。
一一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并重。要始终把解决量和质的问题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充分认识我区经济规模小这一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中,必须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扩大总量,不走低层次的老路,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走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着力构建起经济大势所要求和莲都具体情况所决定的产业框架。
一一坚持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并重。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投资合理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财政性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倾斜。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大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扩大农村市场消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一一坚持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并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认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素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和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
(4)“十二五”时期莲都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实施“三大百亿”工程,在全市实现“三个率先”。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一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市区生产总值新增100亿元以上、达到28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43:5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超过25亿元。
——民生质量水平实现新提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争取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大致相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慈善事业走在全市前列,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一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全力打造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平台,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规模集聚,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节点冲心村为支点的城镇布局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加大小规模自然村、山区村、空心村撤并力度,基本完成偏远恶劣、高山远山村落的搬迁任务,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到“十二五”末市区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
一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跨越。绿色发展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市区前列,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率达80%以上。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深入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瓯江文化的品牌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目标。
二、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以共建浙西南中心城市为目标,科学谋划城市发展新引擎,加快资源要素集聚,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加快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围绕“一江双城”总体框架,完善城区基础功能,优化城区交通体系,加快城市“破三难、创三新、建三网”,全面完成城区“三大改造”任务,打造生态山水宜居城市,实现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规划到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达到46万人,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区常住人口58万人,建成区面积62平方公里。
(6)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分区。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根据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紫金街道、白云街道、万象街道、岩泉街道)、重点开发区(碧湖镇、大港头镇、联城镇、高溪乡、水阁街道、富岭街道)、生态经济区(老竹镇、仙渡乡、双黄乡、丽新乡、太平乡)、生态保护区(雅溪镇、峰源乡、黄村乡)、禁止开发区(主要指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物保护、饮用水源所在区域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强制性保护,严格限制建设用地开发,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规定的开发活动)等五大主体功能区块,确定每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开发方向,完善其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7)优化区域空间格局。建立区域协作、产业联动、设施共享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总体上形成“一心、一组团、一轴、两片、多点”的发展格局。“一心”,即丽水中心城区,包括丽水城市规划区,作为莲都服务市区的主平台,着力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组团”,即“碧湖一大港头”组团,作为莲都发展的主战场。“一轴”,即以瓯江为纽带,以培育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围绕建设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做深、做细、做密、做好“瓯江游”文章,着力打造长三角著名的旅游度假集群地和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两片”,即以丽新、老竹、联城为节点,整合宣平溪和巨溪三岩寺等资源,建设生态旅游片区,同时适度发展都市农业;以雅溪、黄村、双黄为节点,大力发展经济型农业,建设生态农业片区。“多点”,即结合农民异地转移和村庄布局调整,重点培育20个中心村,集聚农村人口,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期间,以“优化一心、建设一组团、开发一轴”为重点,兼顾“两片、多点”进行开发与建设。
(8)全力建设“碧湖一大港头”组团。按照全市“一主三副七组团”城镇发展框架,全力谋划“碧湖一一大港头”组团(由碧湖镇、大港头镇、高溪乡整合集聚发展),构筑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深入实施省级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碧湖区块)的开发利用规划,积极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以实施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园为载体,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全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以碧湖一一大港头城镇规划为基础,积极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业,不断强化中心镇功能,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力争通过“三年拉框架、五年上规模、十年见成效”,着力打造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管理有序、功能健全、环境优美的“碧湖新组团”。
(9)大力培育中心镇、中心村。深入落实中心镇培育各项政策,全面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更大力度地推进“镇中村”改造、老镇区改造,加快推进异地转移集中安置小区、农村新社区建设,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着力把三个中心镇培育成为区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加快雅溪镇、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扎实推进20个中心村建设,重点以农民异地转移安置、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千万农民饮用水、农村沼气、宅基地整理复垦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抓手,促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完成下山移民异地安置1.5万人。
(10)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面落实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整合资源、结对帮扶“五个促增收”,确保“十二五”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深入实施“十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市民转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革命老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步伐。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11)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创三新、破三难”,认真落实好危旧房改造、山区农民异地转移、土地开发复垦等各项扶持政策,深入实施农村 “清洁工程”、“三沿”整治、“十百” 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心镇、建制镇、中心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环保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乡村公交站等设施建设,加快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农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避灾储备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保障救助站等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三、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经济总量
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为方向,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全力推进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区块建设,积极创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培育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壮大区域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1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高效精品农业。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发展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蔬菜加工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加快发展瓯柑、早熟蜜桔、白批杷、早中熟桃等优质水果,打造万亩早熟桃基地、万亩特早熟蜜桔基地和千亩白枇杷产业基地。积极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引进推广珍稀菇和草腐类食用菌新品种,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抓好茶叶提质扩量,打造茶叶优势产业带。扶持发展竹产业,巩固和发展油茶产业。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建设一批品牌化、标准化、高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增添农业新内涵。
(1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拓展发展空间,结合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科学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扩大丽水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承载能力。重点做好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区块重点规划区4平方公里和省级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碧湖区块)2.76平方公里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全区规划新增工业用地近7平方公里,力争新开发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每年确保完成800亩至1000亩开发任务。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强一大(五金机电制造业)、扶两特(羽绒纺织服装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育一新(新兴产业),扎实抓好重点产业培育,提高产业的集聚发展水平。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性企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走“产学研”路子,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围绕“一大、两特、一新”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产业扶持项目。落实工业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管理,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控制指标。
(1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生态、休闲、文化、运动”为主题,以市区 “一湖三山三岛六区十景”为导向,加快建设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深化“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秀山丽水、画乡莲都”区域旅游品牌培育,继续抓好风情东西、古堰画乡、石牛温泉等大景区建设和提升工作,改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服务标准和水平。至2015年末,全区新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浙江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或生态旅游达标区1一2个,新增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5家,形成以商品油画为核心、民间工艺产品和农副产品为辅的旅游商品体系,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全力推进旅游业成为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议展览、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主营业态集中、核心竞争力强的商贸集团,一批有规模、辐射力强的专业市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良性互动。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力
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结构优化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为莲都空间开发、产业发展等提供有力支撑。
(15)完善综合交通网。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市区完成金丽温铁路扩容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衢丽铁路。按照“接轨主干线、拓展县乡道、提升乡村网、连接边际线”的总体思路,加快实施区域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联网改造工程及通村公路联网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完成丽武公路莲都至老竹段工程,启动南山互通至碧湖至丽新公路建设工程,推进洪渡互通至双黄至黄村公路前期工作,初步形成莲都交通“大环线”。抓好撤渡建桥项目,条件成熟的渡口全部撤渡建桥或撤渡建路。建立和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稳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公交发展,构筑“中心城市一中心乡镇一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鼓励开通城区与农村公交化班线,城乡公交通达率达到95%以上。配合推进丽水机场项目前期工作。
(16)建设综合水利网。重点围绕建设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枢纽,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深入开展“强塘”工程建设,加强防汛防台抗旱能力建设,构建平安水利。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实施农村饮用水改善提高工程,建设民生水利。开展以农村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工程,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和水源地的保护,建设生态水利。
(17)构筑综能源网。加强电网供电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安全可靠、完善合理的智能电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研究实施莲都区建制镇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18)完善综合信息网。加快光纤互联网和3G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以信息化乡镇建设为基础,加快“浙江省远教•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乡镇和农村的普及,丰富农村信息化应用内容。围绕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推广应用“农民信箱”。建立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多层面健全社区服务网络。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政府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扎实开展有线广播拓展、卫生信息平台以及林权信息化项目建设。
五、深化生态区建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继续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围绕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和国家级生态模范城市,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和节能减排,全面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9)加快生态屏障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屏障“五大工程”。切实加强瓯江及支流的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天然林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增强生态涵养和生态服务能力。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建设生态林业和森林碳汇基地,有效保护九龙国家湿地、大山峰高山沼泽省级湿地等湿地,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加强耕地保护,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确保土地总量动态平衡。
(2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三沿”整治为重点,继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行动,强化流域污染防治,加快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创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加强餐饮业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确保全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得到巩固和提高。加强殡葬管理,全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全面实现遗体火化,大力推行生态葬法,加强农村生态墓地建设,基本达到“三沿五区”无坟化目标。全面完成“六城联创”目标,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宜居程度不断提高。
(2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各环节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切实抓好节水、节电、节地、节材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要污染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100%,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绿色企业。开展食品、纺织等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的“内部循环”,积极扶持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培育完善竹木、食用菌等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改造,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设产业集聚新平台,打造低碳园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实施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卫生强区战略,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社会就业,提高公共财政覆盖面,逐步实现全体人民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建设“平安莲都”、“和谐莲都”。
(2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优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明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和民办教育扶持,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积极引进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的相关院校、科研和培训机构到莲都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市一流,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争取在全市率先通过“教育现代化强区”评估验收。
(23)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科技投入,争取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实施“四外两基地”开放型科技发展方式。加快重大科技创新,突出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纺织化纤、服装、鞋革制造、文化体育旅游用品等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以及干水果、蔬菜、畜禽、茶叶、笋竹、油茶等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部级和省级科技专项支持。组织实施“六个十”科技行动计划。
(2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地方特色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加大人力资源投资比重,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人才到基层创业创新,促进人才、教育、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25)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人口工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形成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医疗卫生体系,优先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扎实推进体育强乡(镇)、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26)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诚信建设活动,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内涵。积极推进摄影文化、畲乡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挖掘打造瓯江文化品牌。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古堰画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谋划建设通济堰博物馆、畲族风情文化园等重大文化项目,构建瓯江文化商旅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
(27)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全面加强救灾应急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大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创建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到2015年,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全覆盖社保体系。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各类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争创“浙江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力争到2015年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县)。
(28)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莲都。进一步完善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大平安”、“大调解”、“大信访”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根基。改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抓好执法管理,提高政法机关的公信力。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科学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新增城市社区7个,争取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工作先进区”。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体系,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丽水作为全省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这一机遇,结合莲都实际,坚持重点突破
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深化改革创新,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9)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扎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稳步实施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着力打破城乡管理“以条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增强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区位、尊重民俗、确保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乡镇撤并、撤村建(并)居、行政村合并工作。按照行政审批“四减少”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探索建立审批事项代办制。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诚信政府,政府带头守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0)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区域,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坚持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晰农民宅基地、耕地、林地等生产资料产权,发放统一产权证,使农民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合法财产。加快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大胆探索农村产权继承、租赁、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使农村产权能够流转并得到合理价值体现。努力推进农村规划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对接,特别要重视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集中。以“和谐征迁”的理念扎实推进农村征地工作,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农村征地补偿机制。
(31)深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向农村倾斜的财政支持体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村实行大规模转移支付和财政投资倾斜。围绕“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制度。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点建设,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农村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民房屋可抵押、资产可担保等农村产权融资模式,实现农村产权“变现”。积极扶持组建农民担保公司、农村行业性担保公司和各类政策性贷款担保公司,为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提供担保。继续抓好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各项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3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切实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探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步伐,深化城镇落户机制改革。
八、推进区域合作交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莲都优势,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扩大开放步伐,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
(33)不断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分工与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以及高端装备产业。加快接轨海西经济区,重点突破海西经济区的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打造区域合作的先行区。不断深化浙闽赣皖九方经济区协作机制。积极发挥丽水独特的华侨资源优势,研究创建华侨经济功能互补区、台商创业园和台湾农业合作试验区。
(34)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坚持“四外”联动发展,加强外贸进出口主体建设,注重外贸出口品牌建设,积极培育省级出口名牌产品和国家级出口名牌产品。加大外贸进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力度,努力降低和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鼓励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承包、境外融资。拓展服务贸易,尝试发展服务外包。
(35)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改革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鼓励企业“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不断拓展对外招商引资领域,提高对外招商项目库建设水平。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和产业招商方向,依托碧湖产业区块、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区块、瓯江风情旅游集聚区、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园等载体,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包装和推介,跟踪项目进展,主动引进优势企业集团。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强化招商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社会招商,形成专业化招商机制。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
九、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实现“三个率先”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深化对重大问题研究,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6)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确保全区各级党组织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带领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⑩,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推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切实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军民军地融合式发展。
(37)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法治莲都”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力,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意识。
(38)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惩防并重原则,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权力制衡制度,强化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察,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干部述廉、重大事项报告、诫免谈话等制度,严肃政治纪律。继续严查腐败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扎实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化“村集体工程大家建”、村级财务“双代理”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制度,以党务公开推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办事公开。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大力量。
实现“三个率先”奋斗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