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育林
【绿化造林】严格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因地制宜,精打细算,坚持适地适树适种,强化造林生产管理,提高造林成效,确保造林质量,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2941.8公顷。其中:更新造林面积436.7公顷,封山育林676.1公顷、林木抚育1827.6公顷、育苗1.3公顷,四旁植树7.8万株。建设阔叶林发展工程300公顷,其中珍贵树种造林比例为32%(126.7公顷),较2010年增加11%。完成平原绿化113.1公顷。对城市周边山体与马尾松纯林和“三沿”地区视野范围的荒芜低效经济林、疏地林、荒山荒地、火烧和病虫害迹地、开垦地、裸露山体以及公路绿化景观带进行改造和提升,实施景观林改造378.1公顷,建设“三沿”景观林33.5公顷,并获市景观林建设二等奖。申请中央森林抚育经营和造林补贴试点,开展森林抚育1333.3公顷,有力提升了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
【全民义务植树】积极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根据城乡生态建设和绿化美化的实际需要,按照交通便捷、规模连片的原则进行基地选址。据统计,全区共有19.5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植树65万株,尽责率达86%,建立义务植树基地3个30公顷。并建立了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
【生态公益林建设】相继建设了公益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护林员巡护系统、公益林高海拔定位监测站、公益林资源监测网络等,运用高科技手段使莲都区的公益林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制定《莲都区生态公益林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全面规范公益林档案资料管理。多形式、全方位加大公益林建设宣传力度,在生态公益林区的主要入山口处或各村的显要位置,制作安装大、中型生态公益林管护宣传牌、公示牌269块。并通过封、造、管等措施,使生态脆弱地段森林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瓯江干流、主要支流以及干线道路两侧森林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全面完成重点生态公益林优质林分建设。及时发放公益林损失性补偿资金1700多万元,惠及农户3万户,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凸显。
【村庄绿化】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建设市级绿化示范村12个,创建省级森林村庄2个。
【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开展碧湖省级现代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完成以推广垦复、施肥、套种和补植良种为主的先进技术推广133.3公顷。建成大港头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区建设项目733.3公顷(其中精品园区143公顷),建立了以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专家的"首席专家一区责任林技员一乡镇责任林技员"三级技术人员参与的推广体制,定期开展竹林高效生产经营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周边林农300多户,促进了竹林可持续经营,提升了莲都区竹产业发展水平,为林农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大百万基地建设】“三大百万基地”建设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努力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一是提升笋竹产业。启动实施“百千万高效竹林示范工程”,建设高效竹林基地和市级竹子专业特色村1个;全区巩固笋竹两用林1733.3公顷,实施低产林改造和建设笋竹两用林540公顷。二是重振油茶产业,完成新造油茶基地、油茶低产林改造和市级油茶示范基地建设任,完成油茶基地建设969.6公顷,其中新造林266.7公顷,低改702.9公顷;建成市级油茶示范基地2片。三是开展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基地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共营造香椎、红豆杉等珍贵树种66.7公顷,建设大径材基地建设466.7公顷。
【林道路建设】2011年以竹林、油茶等经济林区和林业主导产业示范区、林业特色精品园区等重点区域为主开展林区道路建设208千米(其中主干道110千米,辅助道98千米),并争取省财政对林区道路主干道每千米补助5万元,全面改善林区生产条件,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技与良种推广】深入实施“花开山里一一科技入户”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104公顷,培训林农1450人。并在各个项目、基地的建设中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全年共培训与指导林农5421人次。开展以油茶、造林树种为重点的种苗质量检查,全面落实良种推广行动,共检查种苗11个批次,实施良种新造林393.3公顷,良种示范林37.3公顷,林业重点工程用苗的良种使用率达95%,容器苗使用率73%o科技与良种推广工作的扎实开展为我区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