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
综述
【概况】2011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省、市“三化同步”的发展要求,按照“大兴水利、保供增收、转型提质、美村惠民”的工作部署,以打造全市统筹城乡先行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扎实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0.82亿元,同比增长13.6%o其中:种植业产值14.44亿元,同比增长10.8%;林业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9.0%;畜牧业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29.9%;渔业产值0.53亿元,同比增长7.9%o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51元,同比增长18.9%,连续25年居全市首位,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亮点。“三沿”整治、村庄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及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工作等成效显著。莲都区连续第六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1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农业“三区”建设,积极构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主体框架,建成粮食功能区336公顷,大覲工厂化繁育与养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粮食生产安全有保障,圆满完成粮食生产目标,粮食播种面积8867公顷、总产量4.7万吨。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蔬菜产值达4.3亿元,价格稳中有增;水果产值达2.98亿元,新种植优质水果340多公顷,精品果基地增加到30个、总面积200公顷;食用菌产值达3.2亿元,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香菇菌棒生产中心3个;畜禽产值达2.93亿元,比2010年增长5%。潜力产业发展规模扩大,新种植茶叶267公顷,投产面积、产值同比增长均达30%以上; 实施低产林改造和建设笋竹两用林540公顷,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区734公顷、现代油茶产业示范区133公顷。现代农业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家,累计达6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累计达235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家,新增省级森林食品基地2个。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有5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
【农民创业增收】农民异地转移工程深入开展,全年共实现搬迁920户2166人,其中,整村搬迁14个自然村,481户,998人,地质隐患避险搬迁32户,108人;万人异地搬迁集聚小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岩泉青林、丽新吠岸等小区基本建成,丽新白岸口、岩泉银场屋基铺等脱贫点农户搬迁入住。“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扎实推进,省、市、区三级领导和部门联系莲都区169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欠发达村),通过有效结对帮扶,全区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占61.54%以上。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全年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808人,2011年度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荣获全市业绩考核二等奖。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加快,全年共发放来料加工费1.13亿元,新发展加工企业6家、累计18家。新增农家乐10家,经营户(点)累计达126家,新增省、市农家乐特色村(点)5个,全区农家乐特色村(点)累计达20个,共接待游客58.37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202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实施18个村农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0.58万人;完成丽水绿洲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66.6公顷蔬菜基地喷微灌工程;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座、山塘综合整治10座;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的宣平溪治理一期工程现已通过验收;县乡公路网络日趋完善,省重点项目丽武公路莲都区联城至老竹段改建工程完成进度80%;启动丽龙高速公路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完成村际联网工程9.2千米;累计管养公路816.2千米,除'整体搬迁、下乡脱贫”村外,莲都区行政村通村率达、硬化率均达100%;林区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完善林区道路建设208千米。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投资780余万元,建成10个电气化村。
【农村人居环境】开展以“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要求的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完成60个环境综合整治村(含开发区4个)、5个整乡整镇整治项目、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整治任务,莲都区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优胜单位。全区共实施危旧房改造3476户,60个村开展旧村改造新建与续建工作。生态环境日益趋优,开展绿化造林2941.8公顷,建设“三沿”景观林33.5公顷,新增绿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出台《莲都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实施方案》,启动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组织大港头、黄村等乡镇做好国家级生态乡镇的迎验工作,完成仙渡、峰源等乡的国家级生态乡申报工作。水源保护力度加大,瓯江干流莲都段实现全面禁止河道采砂。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整治,完成九龙湿地范围内的规模化养殖场搬迁,推广沼液集中收集综合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新增垦造耕地面积220公顷;全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59.5公顷,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18.5公顷。首批启动建设的15个中心村已完成总工程量2/3以上,其中吠岸村等6个省级中心村均已完成年度既定目标。
【农村社会事业】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25%o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0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明显加快。6所城区优质学校与6所农村学校结成“城乡教育共同体”;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已完成投资1.18亿元,加固和重建8.6万平方米;开展“进百村送培
训上门,访千家助农民致富”活动,受益农民近1.3万人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社会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73元,位列全市第一,参合率达95.81%,全区城乡实现20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完成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3123场,送书下乡8800册,创建小康体育村50个,新建“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60个,开通每周对农节目档数3档。
【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全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570户,发放贷款2.8亿元,莲都被市政府评为“2011年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农村金融服务持续优化,莲都村镇银行进入筹建阶段,信用户贷款余额16.9亿元,涉农担保贷款余额2.6亿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店达236家。土地流转有力推进,新增流转土地369.3公顷,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2333.3公顷,流转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26.6%o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村级财务“双代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集体工程大家建”等工作机制,在农村得到广泛认可,有力地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新农村和全面小康建设
【概况】2011年,莲都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安排部署,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6+1”工程为抓手,按照省市新农村建设相关要求,不断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照“全面谋划、重点切入、创新机制、统筹推进”的思路,全面系统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在工作推进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工作会议,对年度新农村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认真落实领导联系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协调各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自觉履行职责,主动做好服务;各乡镇、街道切实担起责任,把各村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列入驻村干部年终考核内容。莲都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11年莲都区用于“三农”的资金为8.85亿元,增长率为33.64%,为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沿”整治】2011年是丽水市全面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第一年,莲都区出台了《莲都区关于加快推进“三沿”整治的若干意见(试行)》(莲委办〔2011〕6号)文件精神,对沿路、沿江、沿景周边地区开展以“三清三治三改”为主要内容的“三沿”环境整治,以改善“三沿”地区的生态状况,提升全区对外的整体形象和发展环境为目标,全面展示莲都的特色、品牌和生态优势,创建具有莲都山水特色的美丽乡村。对列入整治的项目通过财政补助的形式给予村集体、实施单位一定的扶持;出台了《莲都区“三沿”整治项目验收办法》《莲都区“三沿”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为“三沿”整治项目实施、资金管理、项目验收提供依据。2011年累计完成投资2512万元,50.53省道莲都段沿线路牌、乱搭乱建、环境卫生等得到根本治理,沿线村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沿线和村庄绿化有效改观。
【村庄整治工程】2011年60个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村村集体经济更加薄弱,村庄更加分散或规模较大实施难度大,针对现状区农办及时下发文件,对村庄整治项目的申报、审核、实施、验收、资金管理等内容进一步规范完善;组织村双委主要负责人及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就整治过程中的资金管理、重点难点项目进行了集中培训;充分发挥区乡两级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对每个整治村污水处理、卫生改厕等项目进行现场指导,保证整治效果。2011年新增村内各类道路硬化134.8千米;建成固定垃圾收集房178座,配置垃圾箱1625个,配备环卫保洁车82辆;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池28个535立方米,分散式净化池2219个7000多立方米,铺设排污管道37922米,受益农户数1万多户;新增公共厕所68个,增农户改厕数1.2万户;新增绿化面积10万多株;安装路灯1216盏;整治河沟池塘54250平方米。
【农村危旧房改造】继续按照“改造危旧房、整理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推进危旧房改造工作。全年共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3476户,共拆除危旧房建筑占地面积12.9万平方米,有384户农户拆除旧房后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房,全区已累计实施旧村改造60个村。在改造后,莲都区结合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筹资筹劳实施水、路、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健身器材、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有15个村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共投入地方财政、省级奖补资金达600多万元。并在项目建设中推行村集体工程大家建的模式,规范工程建设、节约资金,尽快改善改造区块农户的生活环境。
【农村改革创新】一是逐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以完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为手段,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加大金融支农力度,解决农村“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全区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强化对农金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至2011年,全区共有11个村列入省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已全面启动,累计参加资金互助组织373户,发放涉农贷款19.8639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外出创业人员融资难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二是推进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莲都区把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作为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抓手,全面建立了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村委会积极参与、金融机构具体操作、职能部门配套服务的工作机制。完成了林权抵押贷款余额30707万元,占市府年度考核指标26450万兀的116.1%o完善森林资源资产信息系统。已建档41038户,总资产29.7亿元。完成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10家。
【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农户下山脱贫,2011年共实现异地转移搬迁920户2166人(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08.3%),涉及14个乡镇(街道)59个自然村,其中整村搬迁14个自然村481户998人,地质隐患避险搬迁32户108人。同时,以安置小区建设为重点,加快“莲都区万人异地搬迁集聚小区”项目建设,农民异地转移小区(点)建设进展顺利,几个大的安置小区均有实质性进展。全年共计投资15370万元,用地21.1公顷,岩泉青林小区、丽新吠岸小区已基本建成,丽新白岸口、岩泉银场屋基铺等脱贫点农户建房已完成,农户已搬迁入住。总用地面积7.6公顷的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启动建设,一期工程已建至6层,将有效缓解转移与安置之间的矛盾。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2011年,省、市、区三级领导和单位118个联系莲都区的169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欠发达村),到村走访387次慰问农户1130人,落实低收入集中村帮扶资金802.34万元,扶持项目173个。共筹资产业帮扶资金49.1万元,重点用于列入产业帮扶的982户低收入农户,共计新发展茶叶104公顷,笋竹改造173.3公顷,水果106.7公顷,油茶抚育105.3公顷。金融扶贫工作全面推进,共有11个村列入省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已启动7个村级互助工作,累计参加资金互助组织373户。对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给予贴息,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331万元,合计贴息23.5万元。通过有效结对帮扶,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全部超过2500元;除低保人员外,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低收入农户达61.53%,5908户、13840人。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011年,莲都区农民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市区培训资源,突出重点抓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在全区开展了实用人才的调査摸底工作,编制完成了《“十二五”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通过结合换届选举开展了600多名村“两长”参加的管理型实用人才培训、到云南昆明上门为超市经营人才送培训、邀请国家和省厅高级专家开展处州白莲、油茶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实用人才培训、深入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实打实培训,提高参训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808人,其中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1217人。
【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莲都区通过星级评定、特色村(点)建设、精品项目培育等工作,大力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如莲都区碧湖镇的堰头村就通过精品项目培育,新建开心农场6.7公顷,力求通过精品项目的带动,促进农家乐转型升级。同时,莲都区按照“月月有活动,四季都精彩”的工作要求,开展了“丽水仙渡首届桃花节”“春节风俗体验活动”等一系列农事参与、风俗体验和节庆主题活动,积极拓展农家乐文化内涵,凝聚农家乐人气。全区现有特色村(点)20个,经营户(点)126家,星级率87.3%,从业人员935人,餐位17120个,床位634个。全年共接待游客58.37万人次,同比增长15%;直接营业收入2202万元,同比增长87.3%。
【中心村培育建设】根据“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要求,通过高山远山下山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建设等途径,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中居住,已建和在建新村住宅建筑面积约14.1万平方米,新增集聚人口575人,缩减自然村5个。通过全面分析中心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就业现状,结合各村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等,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有效提出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办法,强化中心村产业支撑,壮大村域经济。女口,里河村流转土地面积25.3公顷建设高标准蔬菜钢架大棚,平均亩产年增值1万多元,有效提升本村及周边村庄蔬菜种植产业。加快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建中心村累计新增村内主干道硬化里程30.65千米,整治河沟池塘近2.1万平方米,种植绿化苗木2.3万平方米。新建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个,标准化卫生室1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9个。首批启动建设中心村均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3以上。
现代农业
【概况】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保障市场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82亿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9551元,同比增长18.9%。
【农业龙头企业】2011年,坚持“扶强、扶大、扶优”的原则,积极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法人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家,截至年底,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2家,区级37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处州白莲、黄瓜、鲜香菇、白枇杷、瓯柑),有机食品1个(山茶籽),至此全区累计通过“三品”认证达到67个。处州白莲获得“处州十珍”农产品称号。“山水械柑”被省农业厅评为浙江名牌农产品,至此全区已有5个省名牌农产品,10个省、市著名商标(其中5个省著名商标),9个省、市名牌产品(其中2个省名牌产品)。
【农民合作经济】2011年,全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至年底,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5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5家。合作社总资产22045.8万元,成员1.17万人。全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40个合作社通过了农产品质量认证,有57个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33个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合作社经营服务也进一步提升,有47个合作社提供统一组织购买农业投入品服务,有71个合作社提供统一销售成员产品服务。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1年,莲都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有两区两园一中心”全面启动建设,即:续建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食用菌主导产业区、蛋鸡精品园,启动特色设施水果园建设和育苗中心建设。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2011年新建蔬菜钢架大棚61.3公顷,已获省厅立项建设业主9家,完成用于钢管大棚建设的土地流转面积66.7公顷。食用菌主导产业区:总投资180万元的岑口村省级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成。引进2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建成厂房13间近600平方米,并全面投入生产。总投资4200多万元、日出菇6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项目由丽水市百兴菇业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现已在园区内落实2公顷项目建设用地,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厂房13000多平方米,并于2011年年底投入生产使用。蛋鸡精品园:2011年已完成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占地3.3公顷。建有育雏、育成舍5幢计1200平方米,标准化蛋鸡舍5幢计7000平方米,饲料厂、办公楼、宿舍等附属用房4幢计900平方米,已形成存栏蛋鸡7万只的生产规模,并已安装电子监控系统、自动喂料系统和自动清粪系统等,标准化技术应用率达到95%,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特色水果精品园:2011年启动了6.7公顷特色设施水果园建设,已建成20000平方米的钢架设施大棚,流转土地5.3公顷。育苗中心:该项目总投资262万元,规划建设面积1.3公顷。2011年已建成900多平方米的玻璃温室、1500多平方米的连栋大棚、300平方米的彩钢型材厂房。
【粮食作物】2011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927.3公顷,产量4.71万吨,圆满完成了粮食生产目标。据统计,水稻播种面积4000公顷,蚕(豌)豆由于2010年经济效益较好,2011年全区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为1366.7公顷,比2010年增长17%;甜玉米种植面积1000公顷,与2010年基本持平;大豆种植面积为1666.7公顷,与2010年基本持平。油料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油菜种植面积达746.6公顷,花生种植面积546.7公顷,和2010年基本持平。2011年莲都区在老竹镇实施了336公顷粮食功能区建设,并已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技培训、提升农田肥力和推广“三新”技术等工作。
【蔬菜种植】2011年,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蔬菜钢管大棚建设的示范带动下,莲都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格局逐步从零散、粗放走向了集约、规模、特色化,形成了番茄、苦瓜、黄瓜等特色集约基地和专业村等,蔬菜的种植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12733.3公顷,产量35.5万吨,产值4.3亿元。其中:长豆面积3066.7公顷。由于2011年蔬菜价格相对较高,蔬菜总产值比2010年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菜农在种植蔬菜上的收入比2010年增加了6%左右,为推进莲都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水果种植】2011年,莲都区柑橘中械柑品种遭遇卖难问题,其他品种水果如桃、葡萄、梨等经济效益明显。全区水果面积维持在14000公顷,水果总产值2.98亿元。潜力产业瓯柑总面积达1506.7公顷,比2010年增长7.62%;特早熟温州蜜柑233.3公顷,比2010年增长34.62%;桃子2266.7公顷,比2010年减少2.86%,桃产量2.2万吨,增产15.79%;枇杷166.7公顷,比2010年增长13.64%,枇杷因2010年减产严重,2011年正常投产,产量1200吨,同比增长了120%0葡萄、梨等水果产量与2010年持平。但2011年杨梅受盛花期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产量3500吨,比2010年减产了17.65%。莲都区特早熟、瓯柑等特色品种面积迅速扩大,特别是特早熟品种上市时间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2011年产地收购价格达3.0元/公斤,且因种植成本低,农民发展积极性高。进一步加强了精品果基地建设,全区精品果基地数量增加到30个,面积200公顷。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之一的“莲都区仙渡桃主导产业示范区”于6月份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桃、枇杷、杨梅等特色水果休闲采摘游日渐兴起。
【茶叶】2011年,莲都区新发展茶叶266.7公顷,至年底,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3000公顷,其中良种茶园基地面积达2600公顷,茶树良种覆盖率达86%。新发展茶园主要分布在大港头、黄村、丽新、老竹等乡镇。2011年莲都区茶叶总产量1120吨,总产值1.16亿元,分别同比2010年增长30.5%和39%。春茶产量726吨,比2010年增加31.6%O产值8840万元,比2010年提高75%o受市场供求影响,春茶茶叶价格普遍提高,较2010年提高18%o茶叶机剪机采得到迅速推广,使得夏秋茶生产明显增长,夏秋茶394吨,总产值达2760万元。其中:夏茶206吨,比2010年增加T36吨,秋茶188吨,比2010年增加了48吨。目前莲都区已建设3座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茶厂。通过QS认证的3家。全区2011年有5家新建和改造茶厂,茶厂布局逐步趋向合理,厂区和茶厂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工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食用菌】2011年,莲都区食用菌产业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莲都区食用菌产业以香菇生产为主,占90%,其他菌类如黑木耳、白木耳、平菇、金针菇、蘑菇、滑菇、杏鲍菇、茶薪菇、灵芝等珍稀品种有少量种植。香菇生产主要分布在雅溪、仙渡、老竹、丽新、高溪、碧湖、大港头、峰源、太平等9个乡(镇),珍稀品种生产主要集中在碧湖镇、峰源乡、大港头镇及城郊的4个办事处。2011年本地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约1500户,种植3000万袋;赴外开发食用菌生产的农民约为1500户,种植5500万袋,食用菌生产总规模为8500万支菌棒,产值3.25亿元。外运排场和异地制菇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区),重点地区有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天津、青岛、南京、苏州、上海、广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西藏等城市。莲都区共拥有省级无公害香菇基地4个,市级无公害香菇基地2个,区级无公害香菇生产基地25个,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培育省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3家,其中规范性合作社3家,“富来森”牌香菇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畜牧业
【概况】2011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2.93亿元,比2010年增长5.02%o生猪年饲养量为27.7万头,比2010年增长3.13%。年出栏肉猪为16.2万头,比2010年增长3.45%o生猪规模养殖场有340家,比上年增长6.58%,规模化养殖量占生猪总养殖量的63.84%□家禽年饲养量为547万羽,比2010年增长1.33%o牛全年出栏0.25万头,比2010年减少4.5%;羊全年出栏0.66万只,比2010年增长1.54%。
【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力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战略,推进生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共争取项目25个,资金397万元。制订《丽水市莲都区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完善畜禽养殖区域布局,保障生态循环和环境卫生。对符合条件的21个新建养殖场和3个扩建养殖场进行了备案登记。开展能繁母猪信息体系建设和畜牧业调查,发挥产业信息预警作用。对全区能繁母猪进行了个体身份的标识、数据采集与核查,涉及规模养猪场319个、母猪6368头(其中有10头以上母猪的养殖场184个、母猪5762头),生猪散养户1272户、母猪3102头。购置了信息阅读器,向业主提供电子耳标10920只,开展技术培训活动9次,累计培训500人次,分发宣传资料700多份。
【动物疫病防控】程序化免疫、集中免疫和免疫督查三措并举,强化动物疫病防御屏障。实行规模场程序化免疫、散养畜禽集中免疫并月月补针的免疫工作机制。全年共免疫生猪22.68万头次、牛0.38万头次、羊0.57万头次、鸡151.66万羽次、鸭50.66万羽次、鹅2.7万羽次、肉鸽等其他家禽16.89万羽次。实行免疫效果随机监测和防疫工作巡查机制。根据免疫效果监测计划,每月对畜禽养殖场(户)随机监测畜禽免疫抗体,监督不符合规定标准的养殖场(户)落实整改措施。
【动物卫生监督】严厉打击动物卫生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8次,累计出动检查人员441人次,检查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点)75个次、屠宰场22个次、兽药和饲料经营店235个次、养殖场(户)260个次,与养殖场、集贸市场等相关监管
场所签订《动物防疫法律责任告知承诺书》580份,抽检生猪尿样240份,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查处案件19起,纠正不规范经营行为42起。开展畜产品安全检测。对屠宰场从县境外调入的生猪进行“瘦肉精”每批抽检, 对全区养猪场进行“瘦肉精”定期抽检,全年定点屠宰场抽检生猪5689头,规模猪场抽检生猪575头。并对全区9个奶牛养殖场(户)的41头奶牛进行结核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监测。生猪“瘦肉精”和奶牛“两病”检测合格率均为100%。
农业机械
【概况】2011年围绕“两区”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59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中:农用小型拖拉机1713台、1.5万千瓦,配套农具1197台,耕整机555台,运输型拖拉机937台、1.91万千瓦,联合收割机2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万千瓦,茶叶机械1262台,食用菌机械2789台,农业机械原值1.58亿元。机耕作业面积8766.7公顷,植保机械作业面积20886.7公顷,机械收获作业面积1466.7公顷,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2.95%o国家继续对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财政补贴,一般补贴额为购机款30%,农民共购置补贴农机具3375台,享受财政补贴资金221.54万元,8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建设单栋标准钢架大棚24万平方米,连栋钢架大棚5152平方米,获补贴资金206.3万元。加强了机耕路建设项目的管理服务,立项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机耕路74条,补助资金67万元,夯实了农机化基础设施。突出了农机化主推技术,各个乡镇(街道)结合各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建设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6个,提高了农机装备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生产环节上的应用水平,大力推广了温室大棚、冷藏保鲜、茶叶机械、食用菌机械、畜禽机械、喷滴灌等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
【农机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区有农村维修网点23个,农机户发展到6609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6116人。碧湖和老竹农机专业合作社新购置了手扶步进式高性能水稻插秧机4台,半喂入收割机3台,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机耕、机插、机收和统防统治等“五统一”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共实施水稻机插122.7公顷,水稻病虫统防统治735公顷,茶叶、柑橘病虫统防统治74.7公顷。全区农机经营总收入1.033亿元。启动农民信箱农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了农机信息化建设。
【农机安全监理】2011年,实现了农机事故三项指标“零”增长的目标。市、区、乡三级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率达100%。新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个(双黄乡)、示范村5个。组织开展拖拉机交通安全集中整治行动、农机行业“安全生产年”活动、“农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査等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乡镇警农协作机制建设,强化以上道路拖拉机为重点的农机安全动态监管,重点开展了以“春运” “五一”等节假日和“春耕”等农忙季节的农机安全检查,及时排査农机安全隐患。严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上道路行驶农业机械及其驾驶人的培训考试关、上牌发证关、检验审验关。全年共受理承办农机监理行政许可1012件,其中拖拉机业务716件、驾驶证业务296件。
水利
【概况】2011年,莲都区水利工作准确把握中央1号文件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民生水利为核心,共投入资金1亿余元,其中省以上补助资金5536万元,重点开展8座水库除险加固、2千米堤防加固、18个村农民饮用水、20千米河道河沟整治、8座病险山塘整治除险等工程建设,完善防汛安全管理体系、营造生态人居环境、打造优质干部队伍。
【农民饮用水工程】继续将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本部门重要工作任务抓好落实,完成2007年至2009年12个饮用水工程竣工验收,通过“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达标县”考核;2011年投资348万元,实施18个村农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受益人口0.58万人。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2011年共投入2174万元,在仙渡港、泄川、巨溪等流域实施河道整治建设29.7千米(亩),极大改善了以上河道的水质及水系面貌,初步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宣平溪河道治理工程】列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的宣平溪治理一期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298万元,新建防洪堤2千米,加固防洪堤3.1千米,受益行政村包括老竹镇老竹、陶村、红桥、仁宅、沙溪、下桥等6个村。项目于2010年7月动工,2011年完工验收。
【水库保安及山塘除险加固】完成2010年度红旗、五石弄和林周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开工建设2011年度里东、朱坑、青岗、天堂、流坑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2018万元;完成青塘、外煖等10座山塘整治除险工程,总投资170万元。
【水利普查】全面完成水利普查清查登记阶段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普査业务培训和普査宣传动员,全力以赴做好普查对象清查、台账建设、数据采集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为顺利完成第一次水利普査全部数据汇总上报并通过成果验收和发布夯实前期工作基础。【水利水电质量监督】2011年组织5次节会前检查、3次综合性安全大检査、2次针对性安全专项检查。新受理10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续受理9处,其中农民饮用水5处,水库工程4处,堤防工程6处,灌区改造工程2处,水电站工程2处,受监工程总投资1.2亿元,完成质量评定6处。组织制定出台《丽水市莲都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制定 《莲都区水利局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实施方案》《莲都区水利系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暨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方案》,重新调整编写《丽水市莲都区水利局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
防汛防台
【汛情】2011年,全区29个水雨情遥测站平均降雨量为1332.1毫米。最大降雨量为1485毫米,最小降雨量为1085.5毫米。
【防汛防旱抢险救灾】2011年莲都区降雨量比往年偏少,遭受一次台风外围影响和几次局地强降雨影响,未发生大的洪涝灾害。汛期,加强病险水库山塘的大坝安全巡查工作,老竹镇阳力竣、联城镇如山等4座山塘大坝发现渗漏隐患,区水利局组织技术人员及时解除险况,确保大坝安全,保证了下游村民生命财产安全。10月14日,市区一男子到联城镇陈村钓鱼,由于上游泄洪河水位突涨,致使其困在距离岸边20多米远的孤岛上,区水利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协调,在消防、公安等部门配合下,成功转移了被困人员。11月18日,莲都区持续普降大雨,雅一水库水位明显升高,区水利局高度重视,科学指挥调度、及时泄洪,确保了库水位控制在非汛期控制水位以下,水东低洼易涝区的大量积水被及时抽排。
资源管理
【水利法制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依法治水治渔的良好氛围。全年共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5次,展出宣传图片27块,悬挂粘贴标语50条,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3500份,组织开展水法知识有奖答题405人次,收取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六五”普法法律知识辅导读本的学习,及时完成学法网上考试。注重抓好水利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先后5次开展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安全生产培训。颁发施行《莲都区农村饮用水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莲都区水利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和标准及有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水政、渔政行政处罚裁量权。
【水资源】2011年全区年降雨1176.4毫米(折合降水量17.6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26.3%,比2010年减少43.7%,属降雨偏少年份。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7.301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2.7035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减少46.5%,比2010年减少67.2%0产水系数为0.41,产水模数为48.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871.2立方米。全区水力资源丰富,理论储藏量为28.5万千瓦,可开发25.13万千瓦(其中瓯江干流为19.5万千瓦,属市局管辖),莲都区实际可开发量为7.4万千瓦,至2011年底实际已开发6.7万千瓦。地表水源供水量为1.4938亿立方米(其中蓄水0.9352亿立方米,引水0.2136亿立方米,提水0.345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025亿立方米,总共1.5188亿立方米。全区用水量,农业灌溉为0.6975亿立方米,林牧渔畜为0.1238亿立方米,工业为0.261亿立方米,城镇公共为0.1096亿立方米,居民生活为0.218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为0.1085立方米,地下水为0.025亿立方米,总共用水量1.5188亿立方米。2011年共征收水资源费346.9207万元。
【水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工作。认真开展水政执法日常巡查及水政专项执法大行动、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水事违法行为。全年共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6件(其中立案查处3件),拆除占河违章建筑近150平方米,清除河道弃渣近3000方,清除河道内林木近800株,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7份,调处水事纠纷5起,较好的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落实完善水资源论证、申请、发放制度,2011年换发取水许可证3个,使莲都区水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继续做好高溪水库、雅一水库、太平、洪渡、上显滩五个区管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站点建设,协助市水利局做好采桑、大港头两个水质监测站点建设,并根据市局工作布置由区水文站开展日常监测、送检工作,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联城到老竹公路建设、金丽温高铁扩能建设、50省道建设、杭丽热电项目、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太平机制砂工程建设、石牛温泉项目建设、公安驾校建设及其他等在建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督办整改建设项目5项,清除河道弃渣近5000立方米,整治弃渣场6个,开展生态自我修复等水保措施,督促工程建设单位落实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15平方千米,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积极督促各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完成了5个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查和批复,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8.65万兀。
【渔政执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通告、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在禁渔期间进行渔业法的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加大非法电鱼、毒鱼行为打击力度,2011年,共出动巡查580人次,其中参与市水利局渔政 “打非”专项整治行动20多人次, 依法查处渔事违法案件5件,结案5件,罚款0.53万元,收缴捕渔工具300多件,海杆130余支,没收渔货物80公斤。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査的同时,严格行政许可制度,全年共办理捕捞许可证246本,征收渔业资源保护费55580元。对全区44条机动渔船进行全方位检查,有效防范违法捕鱼事件和渔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维护了莲都区渔业生态环境秩序。全年共投入资金60余万元,在瓯江流域投放鳖苗、彩鲤、花白鱷、唇鱼骨、草鱼等鱼苗数百万尾,有效的改善瓯江生态环境。
【渔业生产】 积极开展渔业养殖新技术推广,推广巩固原有名优品种养殖,继续抓好湘鲫、青鱼、瓯江本地溪鱼的推广养殖,并在山区低产田进行养殖泥鍬试验。2011年,配合莲都区政府招商引资,丽水永强大覲有限公司,丽水铭成大鋭养殖场,丽水福娃娃大覘有限公司3家养殖企业落户莲都区雅溪潘百大覘养殖园区,以丽水永强大鋭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莲都娃娃鱼产业的发展。申报莲都区大覘产业特色精品园、莲都区溪流性鱼类开发特色精品园和浙江绿谷垂钓基地建设3个项目,共争取资金95万元。积极开展初级水产品质量监管,2011年开展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抽检8户养殖户的初级水产品样本,合格率100%,有力保证初级水产品安全生产。全年渔业总产量4385吨,渔业总产值达到5340万元(包括苗种产值),较好的实现了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