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357
颗粒名称: 农村经济
分类号: F303
页数: 17
页码: 199-215
摘要: 2010年,全区农业人口25.8万人,耕地面积11320公顷,人均耕地0.04公顷。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宏观政策持续向好,全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保障市场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致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经济呈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农业项目

内容

【概况】2010年,全区农业人口25.8万人,耕地面积11320公顷,人均耕地0.04公顷。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宏观政策持续向好,全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保障市场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致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经济呈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8.06亿元,同比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752元,同比增加1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收入水平连续23年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转移地带,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保障市场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区域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集聚、规模化生产,积极开拓更多的绿色农业名牌产品,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通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基本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和茶叶、瓯柑及优质水果、笋竹林三大潜力产业。其中蔬菜、水果、畜禽3个产业生产规模均列全市首位。以“山水”椪柑、“梅峰”茶、“九坑桃”、碧湖长豇豆为代表的优势农产品影响已日益深远。1993年被授予“中国水果百强县”;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2002年被命名为“浙江省九坑桃之乡”;2005年被授予“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全省生态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县之一;2007年被评为全省蔬菜、水果、食用菌产业强县,碧湖镇评为蔬菜强镇,峰源乡被认定为竹木产业强乡。
  2010年新培育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至此,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1家,区级31家。拥有固定资产2.5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6.36亿元,上缴税收3252.86万元,利润10686.6万元。在本区内建立各类紧密型基地(包括订单基地、自办基地、合作社基地)3333.3公顷,带动农户2.7万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3家,其中省级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开展绿色认证和农业品牌建设。2010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个。“处州山茶油”被评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供需洽谈会等活动。2010年12月25日,在上海(浙江)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上成功举办浙江丽水莲都柑桔推介会,并先后6次组织17家企业参加上海、杭州、西安等展示会、农博会,提高丽水市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信息工作,加快推进农民信箱工程,积极开展农民信箱属性数据库规范建设,全面核查修改全区1.31万户农民信箱注册用户的必要登记信息,新增新农村网站89个,总数已达229个。全年共发布农业有关信息3007条,其中农业动态1416条,农业技术1108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信息交流。
  抓好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2010年在全区全面实行了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度,现各乡镇、街道已成立村级财务“双代理”中心,基本完成了村财务管理的交接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双黄乡、白云街道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试点工作,结合网络监管的实施,进一步完善莲都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以“百村”审计为抓手,完成了134个村的审计任务,已审计资金总额71897.43万元,其中违纪违规金额19.65万元,审出违纪违规案件数8件。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及时宣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坚持月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调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制约发展不利因素】 虽然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但当前“三农”工作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增长面临极限。蔬菜、水果、畜禽是莲都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但由于长豇豆开始出现连作障碍,早期开发的果园逐步老化,发展畜禽生产与污染治理的矛盾日趋严重等,导致农业发展遇到了 “天花板”,后劲明显不足。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和增长方式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产业规模集约化程度低、现代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不强、土地流转难等因素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预期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主导产业提升不快,潜力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全区的农田基础设施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根本的改善提高,设施农业比重偏小,只有3%左右。水、电、路、园田化等方面的设施还适应不了现代集约化、规模化农业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四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农村劳力整体素质还相对较低,特别是务农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市场经济理念不强,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导致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产效益不高。
  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且以流通型、基地型为多,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少、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农户入社率较低,农民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农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有力推进农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以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通过远程教育、集中上课、现场指导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农业技能培训。2010年,全区共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8个班332期,完成培训人数4656人;新型农民培训55个班384期,完成培训人数2548人。确定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150户,确定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个。全年进村入户现场指导43200人次,解决疑难问题1098例,发放培训资料、教材28000份。同时,加强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由“三区五园”组成,其中“三区”为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食用菌主导产业区、稻菜轮作区;“五园”为特色水果精品园、水生蔬菜精品园、中药材精品园、蛋鸡精品园、生猪生态养殖园。规划核心区2520公顷,推广辐射区3333.3公顷。规划建设期限为2011~2013年,建设总投资约1.58亿元,规划期末(2013年)实现年产值约3.84亿元。2010年,已有“两区一园”(绿色蔬菜主导产业区、食用菌主导产业区、蛋鸡精品园)启动了项目建设。其中全区共建成钢管大棚蔬菜基地74.7公顷,钢管大棚建设总面积74.66万平方米。另有综合区外仙渡水果产业示范区、紫金杨梅精品园和丽新茶叶精品园分别被列入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
  高效生态农业
  【概况】2010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全区新培育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家、15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个;新认定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面积255公顷;新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1个;争取省市农业专项资金项目2。个,扶持资金585万元;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莲都区仙渡水果产业示范区被列入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莲都区紫金杨梅精品园和莲都区丽新茶叶精品园被列为首批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
  [实施绿色农业品牌战略】2010年新认定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面积255公顷;至此,全区累计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0个、面积11353.3公顷。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鲜玉米、番茄、鲜香菇、肉猪)、绿色食品1个(栗老大板栗)、10个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等)、1个绿色食品(咏林油娴笋)保持认证。至此全区累计55只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2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12个。同时,通过召开恳谈会、制定处州白莲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相关标准、使用协议等规范使用“处州白莲”证明商标,保护、培育、发展处州白莲这一特色产业,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同时另有“处州山茶油”被评为浙江名牌农产品。至目前有4只农产品获此殊荣。
  【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与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的联络与协作,构筑营销网络,通过产销直挂、连锁经营,设立配送中心、专卖店等形式,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5月,六江源、绿园禽业、菜蓝子连锁配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驻杭州勾庄浙江绿色农产品城,建立营销窗口210平方米。9月,六江源又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建立丽水农产品营销中心,面积208平方米,并与丽水本地10多家企业签定合作意向,这对农业“走出去”,建设“长三角”重要农产品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11月,在全市“农产品西北行”活动中,浙江丽水佳琦茶叶有限公司在西安建立丽水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200多种特色农产品进驻该中心。这些营销中心及窗口的建立都为特色农产品抢占杭州、上海以及西北市场搭建有效平台。组织企业做好各类农博会的展示展销。2010年共组织14家企业100多种莲都特色农产品参加杭州、上海、温州等大中型农博会、展销会、推介会。展销额达150多万元。爱绿森香菇、白云山处州白莲、六江源油娴笋、绿园土鸡蛋等名优土特产已成功打入杭州上海市场,产品深受当地广大市民的喜爱。在浙江农博会上莲都区3个(处州白莲、绿园土鸡蛋、山水柑)农产品获得金奖,4个产品(山水龙剑绿茶、爱绿森富硒米、六江源桔子罐头、山水瓯橘)获得优质奖。
  【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010年,莲都区新申报认定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家,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至此,共培育省市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9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1家,区级32家。同时,建立24家农业龙头企业网上数据库,加强企业网上电子档案管理,鼓励企业进行网上宣传、联络和交易,并利用网络信息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0年,莲都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至年底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3家,其中省级规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这些龙头企业、合作社共建立各类紧密型基地(包括订单基地、自办基地、合作社基地)3333.3公顷,直接带动农户2.7万户,有效地架起市场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补偿机制,增强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2010年,继续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开展险种有奶牛、油菜、能繁母猪、水稻、生猪、林木火灾、淡水养鱼,2010年莲都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参保率83%。
  表12010年莲都区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名单
  莲都区农业龙头企业名单(共59家)
  莲都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
  粮食作物
  【概况】2010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66.7公顷,总产量4.71万吨。其中,完成水稻播种面积4000公顷,大豆1733.3公顷,蚕(豌)豆1200公顷,甜玉米933.3公顷,番薯733.3公顷,马铃薯666.7公顷。完成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66.7公顷,绿肥800公顷。全年稻麦种植1.33公顷以上的大户有53户。全区种植业继续保持粮、果、蔬三分天下的格局。在种植方式上,实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搭配,水旱轮作等生产模式,上半年以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旱粮为主,下半年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区域分布上,形成区域性规模种植,碧湖平原为长豇豆、蚕豆、春大豆等与水稻搭配种植区;老竹盆地是春大豆、春花生、长豇豆与水稻搭配种植区;富岭、城郊以叶菜、苦瓜、春玉米与水稻搭配为主。
  【先进适用技术】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建立各种示范技术的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16个,示范面积达286.7公顷,做到乡乡(镇)有示范方;积极组织和落实水稻 “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培育优质高产示范户180户,基本达到村村有示范田。
  推广应用水稻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抓好稳粮增效新模式、新技术和超级稻示范推广等项目,示范推广稳粮增效新模式2666.7公顷,超级稻示范推广1733.3公顷,推广旱育秧2000公顷,推广单季稻“五改”技术和“双百工程”2666.7公顷。推广和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水稻重点推广中浙优8号、甬优9号、中浙优1号等,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引进和示范两优6326、甬优15号等新组合;油菜推广“双低高油”和油苔两用品种,旱粮作物主要推广:引豆9701、台湾75、浙凤甜2号、华珍、开农15等品种,引进和示范蚕豆新品种慈蚕1号、白花大粒,甜玉米新品种广甜3号等,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充分利用和发挥莲都区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蚕豆、甜玉米等旱粮生产,建立旱粮高产示范方12个,示范面积140公顷。2009年全区蚕豆生产面积达到1200公顷,比2009年增加100公顷,总产值超过3240万元,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甜玉米生产面积达到1000公顷,总产值264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开展蚕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投入资金8万余元,开展了蚕豆的品种更新、“三关”(摘芯、打顶、抹芽)技术等应用和示范工作;甜玉米重点开展中高山区栽培技术推广、平原地区设施早熟栽培技术和秋季延续栽培技术推广以及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等工作;积极引种甘薯鲜食新品种“心香”和紫甘薯,加强鲜食甘薯栽培技术研究,努力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迷你番薯的产业化生产,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10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要求,在莲都区碧湖平原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农田分布情况,规划在莲都区重点产粮乡镇标准农田上开展建设粮食功能区3333.3公顷,建设期限为9年,至2014年建设粮食功能区建设2000公顷,至2018年建设粮食功能区共3333.3公顷。并力争实现粮食功能区达到路、渠、沟、电配套、地力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粮经多熟制技术推广,农田复种指数达到或超过200%(其中一季种植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先进适用技术90%以上(主推技术80%上以上),水稻统防统治率达50%以上,机耕、机收达70%以上,粮食单产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0%以上、经济作物效益高8%以上的高产高效目的。目前,《莲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已于12月30日通过省专家组的评定。
  2010年,按照边规划边实施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区域内郎碧公路沿线的郎奇村、蒲塘村、大陈村、章塘村、白河村、周村村、道士田本村、河东村等村实施了364公顷的粮食功能区建设。并在该区域内实施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施主体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三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粮油优质高产示范竞赛项目等项目,现基本完成了2010年的粮食功能区建设目标任务,该区块的粮食单产比前3年提高了10%,良种覆盖达100%,农田年复种指数超过200%,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
  【稳定粮食生产保障措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因地制宜落实培肥改土措施,加快建设高产优质良田,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改善生产条件。农业部门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升,种粮效益进一步提高,粮食规模经营得到发展,扩大了种粮大户队伍。2010年培育种粮大户45户,规模经营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新增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3家。
  【基本农田保护】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履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积极扩大冬季作物和春季鲜食旱粮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季节性抛荒,提高农田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
  经济作物
  【概况】2010年,全区经济作物种植总积为29326.7公顷、比2009年增长0.8%;总产量50.36万吨、与2009年减少1.3%;总产值7.81亿元、比2009年减少4%。大宗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这2个大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90.45%、产量占99.84%、产值占89.37%。
  【蔬菜】2010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达12660公顷、总产量34.55万吨,与2009年基本持平;价格同比增长12%,总产值5.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1.7%。蔬菜生产品种主要有长豇豆、蚕豆、四季豆、黄瓜、番茄、八棱瓜、菱白、花菜等,其中最大宗的是长豇豆,播种面积3193.3公顷,继续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长豇豆生产基地,并已形成集种植、烘干、腌制、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济链。其他豆类2200公顷,茄果类蔬菜933.3公顷,叶菜类蔬菜等2200公顷,生产总量已经达34.55万吨,比2009年增长2.4%。同时,以双黄、黄村、大港头、峰源等地为主的山地蔬菜也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3000公顷,成为山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设施蔬菜效益明显,碧湖郎奇钢管大棚蔬菜每666.7平方米效益达万元以上。蔬菜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逐步普及,通过推广合理轮作、嫁接育苗、标准化生产等,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良种引进力度加大,特别是自主选育的之豇108豇豆在高产、抗病等性状上处全省领先水平。蔬菜产业呈快速发展趋势,全年总体效益较好。
  【水果】2010年,莲都区柑橘市场的持续疲软状态有所缓解,整体效益回升。同时,各种精品水果经济效益明显,体现“优质优价”原则,市场竞争力强。2010年,因受去冬今春冻害和水果花期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枇杷、杨梅、桃、梨等不同程度减产,全区水果面积20.8万公顷,产量15.78万吨,产值2.91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2009年下降1.1%、下降8.6%、增力口4.7%。2010年,特色水果发展较快,瓯柑及优质水果新发展面积达420公顷,其中瓯柑新发展238.7公顷,全区瓯柑总面积已达1400公顷,投产面积666.7公顷,产量0.8万吨,产值2240万元;白枇杷、春蜜桃、优质甜油桃、特早熟温州蜜橘“大分”等优质水果经济效益高,销售顺畅,发展快,2010年新发展大分320公顷、桃子133.3公顷、白枇杷33.3公顷,目前全区已发展大分120公顷、桃子2333.3公顷、白枇杷70公顷。另外,受市场供求的影响,2010年果品价格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桃子每公斤3.5元、極柑每公斤1.7元,分别比2009年提高23%、30%。同时,2010年全区还建成15家、100公顷精品水果基地,极大提升了莲都区水果品质。2010年,“山水”牌桃获2010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紫金街道山水極柑园获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境水果果园登记。
  【茶叶】2010年全区新栽种茶叶340公顷,全区茶叶总面积已达2800公顷。新发展茶园主要分布在大港头、黄村、碧湖等乡镇。新发展茶园茶树良种主要是乌牛早、龙井“43”和白茶。由于投产面积增加和价格平稳,生产形势较好。早茶冻害严重,虽然投产面积增加,但春茶产量与2009年持平。夏秋生产发展迅速香茶产量大幅增长。2010年莲都区茶叶总产量达858吨,比2009年增168吨,增幅为24.3%。总产值8361万元,比2009年增1761万元,增幅为26.6%。
  茶叶机剪得到迅速推广,2010年全区茶叶机剪面积达到2000公顷。机剪茶园主要分布在大港头、碧湖、丽新、仙渡。随着机剪机采的逐步推广,劳动力成本降低,茶叶生产力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食用菌
  【概况】2010年莲都区食用菌产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莲都区食用菌产业以香菇生产为主,占90%,其他菌类如黑木耳、白木耳、平菇、金针菇、鸡腿菇、草菇、茶薪菇等珍稀品种有少量种植。香菇生产主要分布在雅溪、仙渡、老竹、丽新、高溪、碧湖、大港头、峰源、太平等9个乡镇,珍稀品种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郊的4个办事处。2010年当地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约1500户,种植3000万袋;赴外开发食用菌生产的农民约为1500户,种植5500万袋,食用菌生产总规模为8500万支菌棒,产值4.05亿元,其中外运排场和异地制菇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区),重点地区有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天津、青岛、南京、苏州、上海、广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西藏等城市。莲都区共:拥有省级无公害香菇基地2个、市级无公害香菇基地2个、区级无公害香菇生产基地25个,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培育省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2家,其中规范性合作社3家,“富来森”牌香菇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发展举措】一是食用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2010年,全区共有省、市、区级无公害基地25个,并有2个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食品认证。二是食用菌生产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相继引进和研发相关技术如塑料大棚加盖遮阳网技术,代料香菇配方改良,干鲜香菇品种选育,节能型自动灭菌炉和生物质灭菌炉的研发,封口机和拌料机的试验示范,节水微孔喷溉技术应用和开放式接种技术的推广等,为莲都区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2010年,全区本地生产的菇农户均规模达2万支菌棒/户,赴外开发的菇农户均规模达5万支菌棒/户,远远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集约化生产程度和基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分别在高溪、仙渡乡建成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基地2个,微电脑控制拌料装袋生产流水线2条,形成“集中制棒、分散管理”技术模式。同时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建成钢管大棚4万多平方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试点】
  2010年,招商引进浙江百兴食品有限公司为食用菌工厂化试点项目投资业主,预计总投资3200万元,建设时间为8个月。目前该公司已开始实施项目前期,30公顷项目建设用地已落实,现正开展工厂厂区规划,预计12月份底进行项目初审;预计项目建成后,日出菇达6吨,年产值超2000万元。高溪乡岑口村的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已获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项目立项,计划开展6.7公顷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建设,2010年已为菇农生产菌棒30多万支;搭建香菇大棚350个,10公顷。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新增效益240万元,进一步加快全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莲都区食用菌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畜牧业
  【概况】2010年,全区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措施进一步落实,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5.66万头, 同比增长8%,家禽出栏456.5万羽,同比增长2.01%;12月底生猪存栏11.2万头,同比增长3.7%, 家禽存栏114.8万羽,同比增长4.36%;畜牧业产值为2.79亿元,同比增长8%。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对59家规模猪场排泄物进行了治理,建成厌氧池1975立方米,酸化池、氧化池等526立方米,雨污分离沟8630米,粪便堆放场920平方米。进一步推行了养殖场防疫设施“一灯两池”建设模式,在养殖场悬挂紫外线消毒灯,建造车辆消毒池和畜禽笼具消毒池。加强了动物防疫执法检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查处违法案件15件。
  【发展生态畜牧业】根据省、市政府的要求,立足现有的山地资源,积极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发展战略,对上山养殖的业主,在扶持政策、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并优先申报项目,积极帮助开展项目包装,争取扶持资金。获得立项的项目有8个,争取到财政补助资金226万元。组织实施畜牧项目35个。密切配合财政、发改等部门进村入场指导、监督各规模养殖场开展畜牧业项目建设。完善了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规定项目补助资金按建设进度分期拨付,在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工程完成50%、项目工程全部完成、验收合格时分阶段拨付项目补助款,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如不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违反规定转移、侵占或者挪用项目建设资金,予以取消财政项目补助资金,且今后不再同意该单位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项目。同时在全区范围大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举办技术培训班4期,参加人员有230人次,完成了人工授精配种母猪8694头,占计划数8000头的108.68%。
  【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以规模养殖场(户)实施标准化、无公害化、高效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一是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在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养殖场进行综合评审的基础上,由区政府确定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示范基地,评定奖励等级,给予1000~3000元奖励。二是扶持高效生态农业(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示范带动能力强、特色明显、优质安全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授予高效生态农业(畜牧业)示范基地称号,并每个奖励10000元。三是编制生猪、肉鸡、肉鸽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图,及时分发到养殖场(户),下乡进村对畜牧业生产经营人员进行详细讲解。无公害、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高了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动物疫病防控】狠抓畜禽普查免疫,推动动物疫病预防屏障建设。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动物免疫工作要求,实行平时免疫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做好畜禽免疫工作,随时开展免疫技术指导,实现了免疫密度和质量双落实。在规模场程序化免疫的基础上,对应免畜禽进行春、秋季集中免疫,共集中免疫生猪19.58万头次、牛0.47万头次、羊0.68万头次、鸡158.51万羽次、鸭44.52万羽次、鹅1.39万只次其他19.29万只次。乡镇(街道)完成率、畜禽规模养殖场免疫率均达100%,散养家畜总体免疫率达96.9%,散养家禽总体免疫率达96.2%。狠抓动物检疫监管,推动动物流通环节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加强了产地检疫。在每个乡镇(街道)设立了报检点,并公布了相关产地检疫程序。畜禽养殖场运销动物时,先到报检点报检,经检疫合格后,凭检疫证明上市销售。全区产地检疫的家畜3.25万头、家禽178.43万羽,检出病畜360头、病禽1260羽,有效防止了动物疫病的传播。加强了屠宰检疫。全区屠宰检疫生猪11.35万头,检出不合格生猪219头,并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确保了上市猪肉质量安全。实行风险评估制度。莲都区对省外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实行网上备案审批,确认当地无疫病风险才允许调入。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制度,为避免疫病风险暂停省外调入动物及动物产品3次,经审核出具备案单442份,备案调入家畜1.61万头、家禽72.27万羽、畜禽产品20.94吨,既满足了畜禽及其产品的市场需求,又有效防止了外来疫病的传播。狠抓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防控工作规范化。开展了规模养殖场防疫规范化建设。每个示范场建成1个紫外线消毒灯室,车辆和笼具2个消毒池,实行场地生石灰白化、免疫强化、管理优化的“三化”管理,从而达到有效防止外来疫病传播的目的,提高规模养殖场的综合防疫能力。相继进行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建设,动物检疫与监督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经费50万元,建造了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会议室和检疫工作室,购置了检疫监督和会议室相关仪器设备53台(套、批)。狠抓动物疫情监测,推动预警预报作用充分发挥。定期开展了奶牛“两病”监测,对全区9个奶牛养殖场(户)的41头奶牛进行结核杆菌病、布氏杆菌病监测,结果全部合格。
  【动物卫生监督】 加强动物卫生执法检查。相继开展了兽药、饲料、生鲜乳的畜牧业三项整治,养殖投入品“绿剑执法”行动和节前畜产品专项检查,确保了世博会和亚运会期间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整治行动共8次,累计出动检查人员367人次,检查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点)68个次、屠宰场18个次、养殖场(户)282个次。共查处违法案件15起(其中:动物卫生案件11起、兽药案件4起),纠正不规范经营行为15起。
  农业机械
  【概况】2010年围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97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中:农用小型拖拉机1678台、1.46万千瓦,配套农具达1155台,运输型拖拉机998台、1.95万千瓦,联合收割机17台,机动喷雾机5452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万千瓦,茶叶机械1045台,食用菌机械2670台,农业机械原值1.52亿元。机耕作业面积8240公顷,植保机械作业面积19193.3公顷,机械收获作业面积1133.3公顷。国家继续对购置农业机械实行财政补贴,一般补贴额为购机款30%,农民共购置补贴农机具2798台,秧盘5000只,钢架大棚面积41.7864万平方米,享受财政补贴资金354.042万元,其中农机具补贴资金147.11万元、钢架大棚补贴资金206.932万元,是历年来全区购机数量、购机户数和享受补贴资金最多的一年。加强了机耕路建设项目的管理服务,夯实农机化基础设施。突出了农机化主推技术,各个乡镇(街道)结合各自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8个,提高了农机装备农业主导产业关键生产环节上的应用水平,大力推广了温室大棚、冷藏保鲜、茶叶机械、食用菌机械、选果机、喷滴灌等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
  【农机服务体系】 农机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区有农村维修网点23个,农机户发展到6217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7720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了高性能插秧机和秧盘播种流水线,三季机插秧68.1公顷,突破了莲都区水稻主要生产环节机插的瓶颈,创建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形成133.3公顷的规模,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机耕、机插、机收和统防统治等“五统一”的农机
  社会化服务。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支持和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机经营总收入1.1亿元。
  【农机安全监理】2010年,莲都区把贯彻国家有关农机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作为农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周密计划,严密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拖拉机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和其他农业机械死亡事故没有突破指标。1.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制定下发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农机行业“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莲农〔2010〕57号)、《关于立即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莲农〔2010〕69号)、《关于印发〈莲都区农业局“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莲农〔2010〕101号)和《关于集中开展打击农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通知》(莲农〔2010〕149号)等文件,结合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开展,组织部署各乡镇(街道)农技站组织召开村级农机安全管理员及农机安全片组长、平安农机示范户等会议,开展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月”咨询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区“安全生产”知识有奖征答活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黑板报、标语和新闻媒体以及发放《平安农机知识手册》、《公开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十个一”宣教活动。据统计至11月底,全区共张贴宣传标语及宣传画686张,发放各种宣传资料6250份,利用农民信箱群发安全短信168条,开展农机安全咨询14次,媒体宣传报道农机安全31篇。2.通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及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及时排查农机安全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莲都区在6月部署组织了各乡镇(街道)对本辖区内外省籍拖拉机及其驾驶人的全面排查登记工作,并纳入本地安全片组活动,努力为他们参加安全活动创造条件。据统计,到11月底全区共排查隐患单位1836个,排查出一般隐患505个,已整改490个,整改率97%。同时加强了农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通过构建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莲都区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3.进一步加强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农业部关于农机监理机构建设规范和监理人员管理规范,严把拖拉机检验、考试和发证关,做到审批手续有序规范,档案齐全。全年共受理承办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登记业务331件,年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823件,驾驶证业务357件,合计受理承办行政许可1511件。做好拖拉机报废更新工作,2010年已经对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发出报废通知单3200份,及时告知机手,督促机手自觉报废,同时做到坚决不予年度检验及办理转籍、过户等手续。加强和完善办证大厅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文明监理、热情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4.以各乡镇(街道)警农联络室为依托,建立农机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力度。各乡镇(街道)农技站、公安交警中队联合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路面安全检查,经常深入农村道路事故多发地段,田间地头进行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排查农机安全隐患,强化现场监管力度,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据统计1到11月,全区开展农机执法行动342次,查处无牌行驶无证驾驶84次,违法载人92次,报废车上路105次,脱检车26次,及时处理拖拉机道路交通违章违法行为,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
  (办公室)
  水利
  【概况】2010年,莲都区水利工作以“防汛防旱保平安”为主线,以“强基础、保民生”为抓手,共投入资金4359万元,其中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706万元,重点开展水库保安、堤防加固、农民饮用水、河道整治等四大水利项目建设,完善防汛安全管理体系、营造生态人居环境、打造优质干部队伍。2010年9月3日,成立了莲都区第一次水利普查领导小组,水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
  [农民饮用水工程】 继续将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本部门重要工作任务抓好落实,不断加大饮用水工程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认真抓好工程建设管理。莲都年鉴(2011)
  2010年共投入795万元,改善了雅溪镇、太平乡等11个乡镇31个行政村4个林区共1.37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万里清水河道工程】2010年共投入980万元,在小安溪、宣平溪、严溪等流域实施河道整治建设37.0千米(公顷),极大改善了以上河道的水质及水系面貌, 初步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宣平溪河道治理工程】投入1298万元,开展宣平溪河道治理一期工程,在老竹溪和金桥皈支流新建防洪堤1.9千米、加固防洪堤3.04千米,受益行政村包括老竹镇老竹、陶村、红桥、仁宅、沙溪、下桥等6个村。项目于2010年7月动工,计划在2011年5月底前完成。
  【水库保安及山塘除险加固】2010年投入资金924万元,实施联城镇林周、大港头镇五石弄和老竹镇红旗3座水库保安工程。在开展水库保安工作的同时,投入224.4万元,完成实施毛庄、竹园头等6座山塘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完成了2011年朱坑、里东、流坑、青岗、天堂5座水库保安工程的测量、设计招标等前期工作。
  【小水电开发建设生产】以莲都区“十一五”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为载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老电站改造的力度,以保证电站安全运行和水电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2010年,莲都区“十一五”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县通过省级验收,实施了雅二电站报废重建续建项目,完成了农村水电站安全管理年检工作,首次公布了农村水电站防汛安全管理责任人名单。同时,积极调处电站和相关村、村民的政策处理纠纷工作,协调好电站发电与村民用水等矛盾。2010年,全区电站累计发电量达到了2.55亿千瓦小时,电费收入1.13亿元。
  【水利水电质量监督】2010年3月,莲都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主要职能是水利生产安全监管和水利工程质量监督。2010年共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检查,排查大小隐患100多处。新受理6处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加上续建的8处工程,共计14处,其中农民饮用水3处,水库工程6处,堤防工程3处,灌区改造工程2处,完成质量评定5处。制定了《落实安全生产领导和监管责任的规定》、《丽水市莲都区水利系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强化了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防汛防台
  【汛情】2010年,全区29个水雨情遥测站平均降雨量为2143.5毫米。最大降雨量为2463.5毫米,最小降雨量为1746毫米。“6•16"持续强降雨,区防指适时依次启动了IV级、III级和II级应急响应,整个强降雨期间,雨量平均值为290.4毫米,最大雨量测站为白云山,降雨量为323毫米。
  【防汛防旱抢险救灾】2010年,受早春汛、“5•22”、“6•16”暴雨洪水、梅雨洪水的影响,直接经济总损失1.848亿元,受灾乡镇16个,受灾人口8.4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95千公顷,农作物成灾面积3.35千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042千公顷,倒塌房屋182间。6月16日至27日持续遭遇长过程强降雨,江河水位高涨,面对汛情,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根据上级防指的相关指令,水利局严阵以待,及时明确工作责任,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好各项防范措施,特别是加强重点区域和环节的部署,紧急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558人。在这次强降雨过程中,先后发生了大港头镇石侯村砂场21名工人、九龙圩养猪场12名工人以及碧湖镇红圩村数百名群众遭洪水围困等紧急事件,在武警、公安、消防等部门的联合救援下,成功转移了受困群众,实现了全区“不死人、少伤人”的防汛工作目标。
  资源管理
  【水利法制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本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依法治水治渔的良好氛围。全年共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4次,展出宣传图片45块,悬挂粘贴标语50条,编印和发放宣传资料1500份,组织开展水法知识有奖答题200人次,收取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完成了“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注重抓好水利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先后5次开展了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安全生产培训。颁发施行了《莲都区划定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规定》,制定了《莲都区水利局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莲都区水利局规范水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及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水政、渔政行政处罚裁量权。
  【水资源】2010年全区年降雨2089.5毫米(折合降水量31.384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增加30.8%,比2009年增加38.2%, 属降雨偏多年份。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22.274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4.8018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增加63.3%,比2009年增加84.8%。产水系数为0.71,产水模数为148.3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5758.6立方米。全区水力资源丰富,理论储藏量为28.5万千瓦,可开发25.13万千瓦(其中瓯江干流为19.5万千瓦,属市局管辖),莲都区实际可开发量为7.4万千瓦,至2010年年底实际已开发6.7万千瓦。地表水源供水量为1.4994亿立方米(其中蓄水0.936亿立方米、引水0.2134亿立方米、提水0.35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025亿立方米,总共1.5244亿立方米。全区用水量,农业灌溉为0.7151亿立方米,林牧渔畜为0.125亿立方米,工业为0.2361亿立方米,城镇公共为0.102亿立方米,居民生活为0.2163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为0.1049立方米,地下水为0.025亿立方米,总共用水量1.5244亿立方米。2010年共征收水资源费342.9197万元。
  [水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工作。认真开展水政执法日常巡查及水政专项执法大行动、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水事违法行为。全年共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6件(其中立案查处6件),拆除占河违章建筑近100平方米,清除河道内林木近1000株,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8份,调处水事纠纷3起,较好的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为进一步明确河道管理保护范围,为河道监管、执法等提供可操作性依据,完成了埋设界碑界桩告示牌等工作。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对证件到期的3家取水单位进行取水情况验审,换、发取水许可证3个。会同区水文站做好高溪水库、雅一水库、太平、洪渡、上显滩五个区管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站点建设,协助市水利局做好采桑、大港头两个水质监测站点建设,并根据市局工作布置由区水文站开展日常监测、送检工作,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在建康庄公路、联城至老竹、石牛至郎奇等交通工程及小处变电所、市公安局驾校、太平机制砂等在建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督办整改建设项目6项,清除河道弃渣近5000立方米,整治弃渣场2个,砌筑弃渣挡墙200余米,并落实绿化措施,开展生态自我修复等水保措施,督促工程建设单位落实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15平方千米,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根据浙江省第五次应用遥感技术普查水土流失成果报告,经过五年努力,水土面积流失率已由2004年的18.18%下降到2009年的14.49%,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近56平方公里,成效较明显。同时,积极督促各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报批水土保持方案,全年4个开发建设项目完成了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审查。
  【渔政执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通告、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在禁渔期间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加大非法电鱼、毒鱼行为打击力度,2010年,共出动巡查600多人次,其中参与市水利局渔政“打非”专项整治行动20多人次,依法查处渔事违法案件16件,结案16件,罚款1.33万元,收缴捕渔工具400多件,海杆100余支,没收渔货物60公斤。使用一般程序11件,简易程序5件,结案率为100%。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的同时,严格行政许可制度,全年共办理捕捞许可证174本,征收渔业资源保护费61300元。对全区44条机动渔船进行全方位检查,有效防范违法捕鱼事件和渔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渔业生态环境秩序。全年共投入资金35万元,在瓯江流域投放鳖苗、彩鲤、花白鮭、唇鱼骨、草鱼等鱼苗数百万尾,有效的改善瓯江生态环境。
  【渔业生产】积极开展渔业养殖新技术推广,推广巩固原有名优品种养殖,继续抓好湘鲫的推广养殖,并在山区低产田进行养殖泥鍬试验。结合莲都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引导发展休闲渔业,2010年新发展休闲渔业馆3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继续开展“百万公顷养殖塘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实施了“莲都区郑建勇、季必旺、李益水产养殖塘标准化建设项目”。继续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作,共有2处养殖塘通过“信得过”考核,10条渔船通过“质量信得过"考核。抓好鱼塘改造项目建设,完成鱼塘改造项目50公顷,完成年作年修34公顷,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年度目标,并荣获“十一五”期间省级水产养殖塘标准化改造先进单位。2010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375吨,渔业总产值(含苗种产值)达到4226万元,较好的实现了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黄秀红)
  农办工作
  【概况】2010年是“十一五”期间收官之年,也是农村工作开拓创新、成绩显著的一年。全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全市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构想,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8.3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13.03亿元,增长7.0%;林业产值1.70亿元,增长5.2%;畜牧业产值2.93亿元,增长5.3%;渔业产值4922万元,增长6.5%。农民转移就业、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9年高起点上实现较快增长,达到8032元,比2009年增加985元,增长14.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326元,增长18.2%;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2966元,增长12.3%;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为1603元,增长7.8%;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1137元,增长19.6%。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537元相比,高出1494元,连续24年居全市首位。村庄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异地转移等工作成效明显。莲都区连续第5年被评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考核优胜单位。
  全面小康建设
  【概况】2010年,莲都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2010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10年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6.62亿元,同比增长7.18%。全区上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新农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3个中心镇年度建设目标全面完成,首批培育的15个中心村全面启动建设。全年共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568户,新启动29个旧村改造项目,完成45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1.37万人的饮水条件;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12个;完成投资2650万元,实施康庄工程项目10个;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增收六大目标扎实推进。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大力推进安置小区、安置点的建设;实施就业培训,帮助解决农民就业;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大力发展农家乐、来料加工等农村经济新型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林权IC卡建设积极推进,林贷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全年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2.32亿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6.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周岁的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100%。新农医参合率92.9%,人均筹资200元,补偿受益面达89.4%。低保、五保、三无和低保标准150%以内的农村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农村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继续把村庄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抓手,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五项工程”为重点,同时实施路灯安装、河沟池塘整治、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全面开展45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先改造、后整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与旧村改造等项目紧密结合实施整治,避免拆重复投资;根据村庄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整治项目和工程量;针对技术含量高、实施难度大的污水处理、卫生改厕项目,因村制宜确定集中或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方式;共新增村内各类道路硬化86.1千米;建成固定垃圾收集房134座,配置垃圾箱917个,配备环卫保洁车65辆;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治理模式,建成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池34个570立方米,分散式净化池1071个5747立方米,铺设排污管道31710米,受益农户数7424户;消除露天粪坑884个,新增公共厕所53个,新增农户改厕数7906户;新增绿化面积83195平方米;安装路灯973盏;整治河沟池塘54250平方米。
  【三沿整治建设】在50、53省道沿线以“拆、绿、改、建、挡、清”六字方针开展综合整治改造,致力将50、53省道沿线区域打造成为展示莲都村庄整治水平的“视窗”,带动全区村庄整治工程向纵深推进的“样板”。对村庄建筑色调以及绿化、景观小品等进行专项设计,编制具体的整治改造方案;出台财政资金补偿激励政策,对“三沿”村庄村内道路、沿线绿化、外墙改造等各整治分项目制定扶持政策。共拆除违章建筑和破旧房2275平方米,改造危旧房2300多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3万平方米,改造外墙2.7万平方米,修建花坛1.1万平方米,新建围墙1000多米,改造广告牌300平方米,改造停车场2100平方米,新建村牌3座,新建游步道1390平方米。“三沿”两侧违章搭建、残墙破棚、废品堆放、暴露垃圾等突出问题得到基本整治,有效改善沿线景观及生态环境。
  【农村危旧房改造】围绕“三年基本完成全区农村危旧房的改造”这一工作目标,莲都区继续将农村危旧房改造列为农村重点工作全力推进。针对2009年存在建房管理不到位、村庄建设特色不明显等情况,及时完善政策,加强对农房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要求旧村改造项目房屋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建设,对立面风格、色彩连片统一,经建设部门查验无违章建筑的,在原有的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再按2000元/户的标准给予村集体奖励,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发现有违章建筑的,取消该村集体享受的1000元/人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2010年,全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568户,其中批建新房2789户;启动旧村改造建设项目59个,共拆除905户92273平方米,累计拆除2125户24.02万平方米;实施建房616户,累计建房1343户,943户完成建房。共有23个村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改造区块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培育建设中心村】按照“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土地集约、设施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中心村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完成中心村布点调整工作,全区中心村由25个调整为43个,同时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要求,对中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优先保障中心村建设用地、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等十大扶持政策措施。根据各中心村区位优势、人文积淀、现实基础、发展空间等因素,探索提出改造扩建型、整体迁建型、联合建设型、整治改造型、特色保护型等5种培育建设模式。以旧村改造为突破口,首批启动的15个中心村已累计拆除危旧房11.2万平方米,缩减自然村4个,5个村新建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9个村新建了文化活动室,同时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年度建设项目实施有序推进。【农民异地转移工程】继续把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作为农民增收六大目标首要任务,围绕“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目标,切实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把握,按照“多形式、多渠道”安置的原则,坚持“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两手抓的思路,引导农民从高山远山搬迁到平原地区,从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到安全地区,从自然村搬迁到中心村,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搬迁农户960户2639人,其中整村搬迁22个自然村600户1493人,地质隐患避险搬迁139户469人。同时,同步推进安置小区、安置点建设,在中心村、中心镇新建和续建了碧苑小区、金港小区、吠岸小区等10个异地转移安置小区(点),进一步改善了高山远山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继续深化“联村带乡帮户”和“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机制,2010年,省、市、区三级领导和单位118个联系的169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欠发达村),到村走访580次慰问农户2166人,落实低收入集中村帮扶资金831.58万元,扶持项目223个。产业扶帮是帮扶工作的重点,2010年通过干部捐款等筹资方式,共筹得资金150余万元,下达产业帮扶资金84.15万元,重点用于列入产业帮扶的1963户5051人低收入农户。把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作为来料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全年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放加工费达到3124万元,较好地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共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67.9万元,合计贴息73153元,努力满足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需求。通过有效结对帮扶,除低保人员外,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中有2186户4780人,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脱贫率达21.29%。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低收入农户3683户8796人,达39.17%。
  【农家乐乡村旅游】2010年是丽水农家乐"宣传营销年”。通过“春节风俗体验活动”、“九坑桃花节”、“莲都区农家乐首届美食节”等主题活动的举办和各种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不断扩大农家乐影响力。全面落实“长效、从严、精细、民本”的管理总体思路,加强日常卫生保洁,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创建评比工作,强化对农家乐业主、厨师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等工作,促进了农家乐长效、健康、有序地发展。全年新发展“农家乐”经营户15户,新增“农家乐”特色村2个。全区累计发展“农家乐”经营户(点)138家。全年度共接待游客50.76万人次,比2009年同期增长17.7%;全年直接营业收入1504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65.8万元,营业收入增长20%。
  【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针对农村劳动力、本地产业发展以及市场用工的特点,确定了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的农民培训思路,出台了《莲都区农村创业型、技能型人才培训实施方案》等文件。依托莲都区村镇建筑工匠协会,对300名能工巧匠型人才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辅导。围绕莲都区瓯柑、茶叶、笋竹两用林三大潜力特色产业,结合理论学习和现场示范,重点培养了一批善学习、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勇于创新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创新型农民。分批组织外出创办超市人员、农村经纪人、小企业主、农家乐经营业主进行培训。对基层农机、畜牧、能源、植保、财务等各类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8415人,完成总计划数103.9%。其中,新型农民开班培训2548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960人、发放证书1958人,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160人,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1497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50人。
  (池永清)林业
  综述
  【概况】2010年林业局深入贯彻中央和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增长、林农增收”为目标,按照“建设大森林,发展大林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五林战略”,努力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努力建设莲都美好生态家园。一年来,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林业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出现良好势头。全区实现林业行业总产值191808万元,同比增长8.22%。其中:第一产业78362万元;第二产业40918万元;第三产业72528万元。
  造林育林
  【绿化造林】严格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因地制宜,精打细算,坚持适地适树适种,通过专题研究和部署绿化造林工作,层层分解落实绿化造林任务,并严把苗木出圃、栽植质量关,确保造林成效。全年共完成迹地更新396.1公顷,完成计划的285%;封山育林670公顷,四旁植树7.6万株。在峰源林场、万象街道、白云街道、丽新乡、老竹镇实施重点公益林阔叶化补植改造253.2公顷,获省厅补助70万元。在市区万象街道、白云街道建设城市景观林52.1公顷,完成市局下达任务的156%,由于莲都区的景观林建设综合考虑了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并由专业队伍进行造林施工,形成了美化、绿化、彩化的森林景观,被评为全市景观林建设一等奖。
  【全民义务植树】根据城乡生态建设和绿化美化的实际需要,按照交通便捷、规模连片的原则进行基地选址。结合古堰画乡和珍贵树种园建设,在大港头镇玉溪建立了4.3公顷义务植树基地,区、镇机关300余人上山植树,据统计,全区参加义务植树19.2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86%,植树61万株,人均3.1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2个,造林面积20公顷。
  【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一是圆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在2009年省级重点公益林扩面界定工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3月份开展了再公示再确认工作,最终确认莲都区新增省级重点公益林3.3万公顷,全区公益林面积达6.9万公顷,位居全省前十。签订了270份公益林保护管理协议书,并装订成册,及时归档。共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0480.8公顷,建成比例为85.5%,建成指标完成率为101%。二是健全公益林管理机构。2010年正式成立了莲都区公益林管理中心,编制3名,组建了11个公益林管理站,负责公益林管理建设任务。三是完善公益林信息管理体系。与区档案局签订协议,由档案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莲都区自2001年以来的公益林资料进行整理并分类归档,真正做到有据可查;对公益林地籍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更新完善,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实现信息数据的网络化。四是完善公益林资金管理。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2011

《莲都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莲都年鉴》是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莲都区人民政府主办,《莲都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综合性地方年鉴。本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丽水市莲都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充分发挥资政、咨 询、教化、媒介、存史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莲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