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335
颗粒名称: 特载
分类号: G254.3
页数: 39
页码: 1-39
摘要: 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在区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陈瑞商 . 这次区委全会是莲都区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结会,也是站在崭新的起点上谋划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的布局会。现在,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陈瑞商分事权和职能,市区体制在运行磨合中逐步完善。
关键词: 信息描述 特载

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在区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陈瑞商 (2011年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区委全会是莲都区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结会,也是站在崭新的起点上谋划新一轮更好更快发展的布局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一系列会议精神,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主要工作,研究确定“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部署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工作和体会
  “十一五”时期是莲都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莲都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牢牢把
  握“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的基本定位,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探索莲都特色科学发展之路,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区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务市区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始终坚持“市区一家、市区共建”理念不动摇,把服务市区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合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针对区位特殊、体制特殊、工作特殊的实际,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市里下放了建设、国土、旅游等部
  陈瑞商分事权和职能,市区体制在运行磨合中逐步完善。根据中心城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征迁体制机制,全力做好市区重点工程政策处理,处州公园、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如期建成投用,中心城区面积从23平方公里扩展到31.4平方公里,市区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结合城市快速发展、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的现状,扎实推进“六城联创”、撤村建居、“和谐社区”创建等工作,每年如期完成“市区十件实事”和“社区十件实事”,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统筹城乡迈出新步伐。五年来,始终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打造“全市统筹城乡先行区”。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三农”投入保障机制,五年来公共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总投入达到19.7亿元,年均增长29.8%。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和多元化金融机构建设,有效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抵押贷款完成计划的148%,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深入推进“扩权强镇”工作,圆满完成了新一轮乡镇撤并,全面化解乡镇(街道)负债。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部分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工作。二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区蔬菜、水果、畜禽三大传统产业生产规模居全市前列,
  “三大潜力产业”投产面积达到11.2万公顷。五年来,累计实现4万“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2万多农民异地转移或转移就业,莲都区被评为国家级劳务输出示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4年居全市首位。三是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创建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0个,整治村庄272个,村庄整治率达82%、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绿化村庄270个,搬迁自然村124个、7516人,实施旧村改造59个村、农村危旧房改造11390户,基本解决了山区农民的饮用水问题,等级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均列全市第一位,成为丽水市首个“B类新农村电气化县”。加快推进3个中心镇、15个中心村建设,新建10个异地转移安置小区,有力地推动要素集聚。
  ——生态文明谱写新篇章。五年来,始终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高举生态旗,打好生态牌,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一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屏障建设“五大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扎实推进畜禽污染治理、限制瓯江流域采砂、取缔非法高污染企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环卫运行机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中排名第一。二是全力发展生态经济。扎实推进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开发与建设,已建成千公顷钢管大棚蔬菜基地、千公顷嫁接西瓜基地、万公顷无公害长豇豆基地,共培育、发展了省市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8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3家。全面完成南山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任务,扎实推进碧湖产业区块、郎奇创业园开发与建设,规模以上企业从30家发展到68家。扎实推进旅游“三大景区”、“四大品牌”开发与建设,其中东西岩景区成为市区唯一的国家AAAA级景区,“古堰画乡”全面启动创AAAA工作,“石牛温泉”正在加快建设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30家,积极培育了“秀山丽水、画乡莲都”的旅游品牌,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正式获批。三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成省级东海明珠5个、市级山花乡镇12个,提前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村级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走在全省三类地区前列。积极推进摄影文化、畲乡文化、“古堰画乡”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欢乐莲城”乡村(社区)文化艺术节、畲族“三月三”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全面小康实现新跨越。五年来,始终围绕“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一是扎实推进城乡
  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公办、民办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如期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城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创建省级小康体育村203个、省级体育强乡镇3个。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完成了计划生育“创国优”目标。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列全市首位。老干部、工会、史志、档案、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医保”制度全覆盖。扎实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被征地农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基本实现集中供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启动。三是扎实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专门机关的打击作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政治优势,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约访、接访、包案和部门联合接访制度,依法解决一批信访积案。不断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安保任务,抓好安全生产、校园安全防范和严打整治行动。组织开展了 “农村打黑除恶”和“莲城清风进乡村”专项活动,为村级换届选举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了 “平安莲都”建设五连冠。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五年来,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深化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强班子、树正气、促发展” 主题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莲都先锋”创先争优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了服务发展、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化组织建设。大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工作,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富有成效,政府发展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武装、青年、妇女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连续开展了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拓宽了干部选拔工作视野。以农村“135”工程为抓手,完善“驻乡进村、组团服务”工作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连续开展了农村“三'十佳'” 评选,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强化。2008年,莲都区被授予 “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
  三是深化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连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和“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认真落实“廉政岗位风险排查”制度,全面推行了村级财务“双代理”制度,扎实开展“评星晋级”廉政村创建活动,乡镇“住村联心”制度被评为丽水撤地设市十周年20个创业创新样本之一,“村集体工程大家建”模式被全省推广,形成了 “勤政、廉政、善政”的良好风气。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莲都区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推进的奠基之年,也是经济发展难中见好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人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强党建”各项举措,确保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2010年,市区生产总值达到170亿元,比2009年增长13.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增长6%;工业总产值达到40.6亿元,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4亿元,增长24.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490元、7963元,分别增长10%、13%,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思想不断解放、发展思路日益明晰的五年,是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趋和谐的五年,是党建工作不断创新、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驻莲部队、武警官兵和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向所有为莲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莲都发展的各级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居民收入、产业发展等与全省的差距还很大;城镇化建设起步较迟,城乡要素分散失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任务重、难度大;基层综治基础较为薄弱,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难度逐年加大,信访压力不断增大;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增长较慢,收支平衡难度大等。二是发展的层次不高。主要体现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多、科技贡献率较低等方面,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亟待提升。三是发展的空间不足。突出表现为工业和旅游业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再加上节能减排的刚性制约,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四是发展的作风保障还不到位。群众对干部的作风意见还比较多,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好,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还很重。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努力谋求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省、市、区发展战略,牢固确立了“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的基本定位。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定位是科学发展观在莲都的深化、具体化,是完全符合莲都实际的,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莲都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
  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不动摇,努力谋求跨越发展之路。我们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中央、省委、市委精神与莲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适时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群众愿望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不动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了莲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公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谋求和谐发展之路。我们牢记党的宗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四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牢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支持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履行职能,不断增进全区的大团结,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业的强大合力,努力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的检验。
  这四条基本经验,既是对昨天的总结和传承,也是对今夫的鞭策和对明天的引领,必须正确把握、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莲都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如果说“十一五”时期是努力探索实践两大战略目标、夯实莲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的五年,那么“十二五”时期就是全面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继往开来推进莲都新跨越的五年。找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对于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当前,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外部发展形势和莲都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科学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具有时代特征、莲都特色和体现发展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总思路、总目标和总任务,奋力推进莲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再创一个辉煌的五年。
  纵观全局,“十二五”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又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从宏观趋势看,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国际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和内需消费升级的难得机遇,有助于我们把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宏观经济调整的压力,国家在投资、产业、空间等方面势必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对仍以扩量为主要经济形态、处于成长阶段的莲都来说,必将带来诸多挑战。从政策导向看,一方面,国家和省里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显,为我们更多地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有可能被边缘化,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被动。从自身条件看,我们已进入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跨越、小康社会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城乡发展由基本协调向全面融合跨越”的新阶段;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内源动力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要素供给紧张等诸多困难。对此,我们要客观分析、沉着冷静,既不能只见困难和挑战而悲观失望,又不能只见成绩和机遇而盲目乐观。必须立足于“欠发达是最大实际、生态优势是最大优势、加快发展是最大任务”这个基本区情,切实把握和利用好机遇,并努力变挑战为机遇,整合资源,扬长补短,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创生态业、走生态路,不断开创莲都科学发展新局面,努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新莲都。
  基于上述分析,“十二五”时期莲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促进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加快平台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莲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实施“三大百亿”工程,在全市实现“三个率先”。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市区生产总值新增100亿元以上、达到280亿元,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43:5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超过25亿元。
  ——民生质量水平实现新提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争取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大致相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慈善事业走在全市前列,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全力打造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平台,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规模集聚,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布局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加大小规模自然村、山区村、空心村撤并力度,基本完成偏远恶劣、高山远山村落的搬迁任务,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变。到“十二五”期末市区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跨越。绿色发展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市区前列,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率达80%以上。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一、二、三
  次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深入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瓯江文化的品牌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目标。
  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驱除一是坚持服务市区与城乡统筹并重。从莲都区的实际出发,以服从、服务于中心城区发展为己任,强化市区一家,推进市区共建,在服务市区中有所作为,在服务市区中赢得地位,在服务市区中发展莲都。根据市区职能分工定位,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动摇,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体制机制改革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融合”。
  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并重。要始终把解决量和质的问题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充分认识莲都区经济规模小这一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中,必须坚持在转型升级中扩大总量,不走低层次的老路,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不走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着力构建起经济大势所要求和莲都具体情况所决定的产业框架。
  三是坚持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并重。创新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确保投资合理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财政性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倾斜。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大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四是坚持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并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认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素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和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
  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市提出的“十二五”指导原则为工作要求,通过对莲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任务的研究,在“十二五”期间,要着重推动五大任务的落实。
  1.着力加快平台建设,夯实莲都发展基础。推进新一轮发展,平台是基础、是关键。既要关注产业的平台,抓好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又要关注城镇的平台,拉开城镇框架,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管理;既要关注生态的屏障,该保护的严格保护好,又要关注创业的空间,该开发的科学开发好;既要盘活存量,在挖潜上下功夫,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要扩大增量,在外延上下工夫,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要着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分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块,确定每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要加快形成“一心、一组团、一轴、两片、多点”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十二五” 期间,以“优化一心、建设一组团、开发一轴”为重点,兼顾“两片、多点”进行开发与建设。
  2.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证。就莲都而言,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整体发展、协调发展上下工夫,提高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高效精品农业。继续发展农业“三大潜力产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二要加快推进工业扩量提质。扎实做好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区块重点规划区4平方公里和省级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重点区块(碧湖区块)2.76平方公里的开发利用,到2015年,全区规划新增工业用地近7平方公里。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加强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控制指标。三要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以市区“一湖三山三岛六区十景”为导向,继续抓好“三大景区”建设和提升工作,加快建设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深化“秀山丽水、画乡莲都”区域旅游品牌培育。到2015年年末,全区新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生态旅游达标区1~2个,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同时,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3.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莲都落后在山区,山区落后在分散,分散是造成莲都产业、人口、城乡结构不合理的重要根源,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和关键症结。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打造“全市统筹城乡先行区”,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要完善综合交通网,建设综合水利网,构筑综合能源网,完善综合信息网,提髙发展支撑力。二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下大力推进3个中心镇建设培育工作,加快雅溪镇、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20个中心村建设,推动集聚发展。三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深化农村“创三新、破三难”,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三沿” 整治、“十百”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4.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绿水青山是莲都发展的最大家底。要深入落实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各项举措,坚持走生态立区之路。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实施生态屏障“五大工程”。以“三沿”整治为重点,继续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行动,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创建。全面完成“六城联创”目标,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宜居程度不断提高。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打造低碳园区。三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
  5.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生保障是发展之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社会就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享受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一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面落实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整合资源、结对帮扶“五个促增收”。深入实施“十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市民转化。加大对民族乡镇、民族村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要努力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到2015年,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全覆盖社保体系。三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市一流、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六个十”科技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
  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四要着力扩大对外开放。顺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温、台、金的区域合作和对台合作,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五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莲都”建设,健全完善“大平安”、“大调解”、“大信访”工作体系,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推进“法治莲都”建设,进一步规范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和监督关系,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形成合力攻坚、服务发展的氛围。
  实现莲都发展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二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造就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三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四要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开局之年主要工作
  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也是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平稳增长的巩固之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实施之年。区委常委会认为,2011年宏观形势仍然复杂多变,国际上金融危机影响还将持续,欧洲债务危机还在发展,美元贬值和全球性通胀趋势明显;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通胀预期增强,社会矛盾多发。对比2009年,2011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三大变化:货币稳健、财政积极、宏观调控目标多元。货币稳健,指的是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银根进一步缩紧;财政积极,指的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财政投向发生了变化,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宏观调控目标多元,指的是调控目标由以往相对单一的“防止经济下滑”转向多元的“既要稳增长,还要防通胀”,说明宏观调控政策更具复杂性、多变性和不可预见性。
  就莲都而言,2010年发展环境将好于2009年,但不确定因素将更多,形势将更为复杂,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继续平稳增长,但经济总量小、结构差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趋于好转,但银根紧缩、节能减排一刀切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压力和外贸出口压力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三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但民生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四是社会总体平安稳定,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仍然比较薄弱,一些旧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不断出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日益加大;五是物价继续上涨压力加大,保持物价平稳运行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妥善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发现机遇,在谋划发展中把握机遇,在发展实践中用好机遇,不断开创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上述分析,区委常委会确定,2011年莲都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
  委“推进三大转变、实现三大跨越”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稳增长、防通胀、保民生为主旋律,以优生态、建小康、促和谐、,抓党建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2011年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市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农业总产值增长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节能减排完成上级确定的目标要求。这些指标是初步性、预期性、指导性的,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必要调整,充分体现又好又快的要求。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主要预期目标,2011年要按照“紧扣一个主题、把握三个关键、突出四个重点”推动工作落实。
  (一)紧扣一个主题。即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莲都发展面临的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首先,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经济欠发达、民生欠账多是莲都的最大区情,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现实任务。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收入、民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就无法解决,调结构、促转型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提高人民福祉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量、效益、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着力破解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当前,莲都在发展观念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方面、发展的协调性方面、发展的动力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的层次不高,发展的空间不足。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破解各种来自观念、体制上的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归根到底要靠科学发展。
  再次,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进一步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结合莲都实际,就是要紧紧围绕“三个率先”奋斗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市区优势、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能力。特别是要认真审视生态这一最大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经济资本、竞争资本,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二)把握三个关键。即牢牢把握“稳增长”、“防通胀”、“惠民生”的主旋律,推动莲都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更好更快发展。
  1.把稳定增长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是增长目标,也是就业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已经从应对危机的超常状态回归到正常运行轨道,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有很大的下行压力。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要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贯彻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效应。要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例。要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政策,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做好外贸出口工作。要加强阶段性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及时研究解决土地、资金、环保等要素瓶颈制约,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2.把防止通胀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任务。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影响稳定、关系全局。群众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面对2010年严峻的物价形势,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区级职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千方百计保障主要农产品和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特别是要做好节日期间市场供应保障,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落实好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
  3.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年来,我们始终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着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但与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还有距离。要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切实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突出四个重点。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两大战略目标,和谐社会建设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系统工程,党的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四个重点,也就抓住了莲都工作的“牛鼻子”。
  1.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硬优势”、根本优势。要深入落实国家级生态区创建各项举措,全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莲都。
  (1)坚持在转型中成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莲都而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生存之计。尽管“扩总量”仍是莲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但绝不能以牺牲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总量。必须始终坚持在转型中成型,在转型中扩量,在转型中提质,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一要提升招商引资档次。严格按照“税源型、环保型、科技型”的要求,严把企业“入口关”,突出“产业招商、以商引商”,深入做好对接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力争引进一批技术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创税能力强、产业带动大的企业入园。二要加大现有企业转型力度。加快调整淘汰污染的、落后的、过剩的、高消耗的产业产能,告别粗放型发展方式。引导企业全面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走内涵型增长之路。三要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统筹推进一、二、三次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在强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更要重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产业形态,构建具有莲都特色的产业体系。四要及时破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稳增长和防通胀双重调控的推进,加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预期企业运行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认真加以破解。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壮大经济实力。首先,大力提升生态农业。要着力打好生态农业牌,提升“四大传统产业”,壮大“三大潜力产业”,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更大化。要加快推进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开发建设工作。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其次,主攻工业不放松。加快推进碧湖产业区块二期北区块开发建设,继续深化企业服务活动和入园企业“三促”工作,进一步盘活利用好闲置厂房、闲置土地等存量资产,推进工业扩量提质。继续发展壮大五金机电制造、羽绒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械装备、金属加工、能源材料等新兴特色产业。切实保障工业用地,着力解决工业发展空间问题。再次,全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载体,扎实做好“三大景区”开发建设和提升工作,深入做好市区生态旅游的对接、融合和互动,完成“古堰画乡”创AAAA工作。主动适应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消费需求逐步释放的趋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积极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各种民族民俗文化产品,不断扩大瓯江文化
  影响力。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环境容量。一方面,以更高的标准保护好生态。统筹推进生态屏障“五大工程”,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扎实推进工业、服务业的污染物减排,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抓好水环境修复和土壤修复,在全市率先实现瓯江流域限制采砂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另一方面,以更大的力度建设好生态。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主抓手, 继续抓好“十百”整治、村庄绿化、10个精品村提升、农村污水治理、城乡环卫建设、农村生态墓地建设等工作,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
  (4)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企业加强技改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科技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年培育10家微小企业上规模。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消化科技成果能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建成科技示范基地(企业)20个。适时组织召开全区科技人才工作大会。
  (5)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搞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林权制度、担保制度、金融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重视企业建立起适应转型升级的体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其它相关领域的改革。
  2.全力打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攻坚战。对照《全面小康评价体系》,莲都全面小康总体实现度处于落后全省1年、领先全市3年的阶段,优势明显,弱项也很突出。既要巩固和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等四个领域16项已达标指标迈向更高层次,让优势更优、长板更长、亮点更亮;又要促使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两个领域8项未达标指标,攻破难点、做长短板、协调推进。通过努力,到2012年,达到丽水市全面小康考核优秀以上;到2013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2010年,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认真抓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作,健全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帮扶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完成年脱贫20%低收入农户的工作目标,为2012年全面完成该项工作打好基础。加强农民外岀务工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来料加工、“农家乐”发展等工作。切实加快异地转移安置小区(点)建设进度,全年计划投资5500万元,完成农民异地转移3000人。
  (2)扎实推进城镇化。一方面,加快推进中心镇建设。全力谋划“碧湖——大港头”组团,着力构筑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推进“扩权强镇”,确保30项管理权限下放到位、规范运行。优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税支配政策,落实好《中心镇财政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更大力度地推进“镇中村”改造、老镇区改造,加快推进农民新社区建设,提升城镇功能。进一步加大对中心镇建设用地的保障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按照“规划先行、政策扶持、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以农民异地转移安置、农房改造、农村沼气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抓手,加大小规模自然村、山区村、空心村撤并力度,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促进人口集聚。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提高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幅,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量和比重。围绕实施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大网络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水平,’抓好“一网五路一连”中联城至老竹段公路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加快丽龙高速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洪渡互通至黄村公路前期工作;大幅度提高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继续实施千库保安、瓯江大溪堤防加固工程、河道及河沟池塘整治工程、中小流域治理工程,加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抓好农民饮用水提升工程,改善18个行政村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解决饮水困难人口5800人。编制实施《丽水市中心城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考核评估体系》,继续抓好“社区十件实事”、“星级和谐社区”创建工作,增强“96345”市民服务中心功能并向农村延伸,交付使用7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开工建设3个城市社区工作用房,抓好10个首批示范型农村社区建设。
  (4)全力推进市区重点工程政策处理。全力做好50省道、330国道、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内河整治二期等线型工程和水南、丽南、城南等城区旧村改造项目,以及以碧湖区块为重点的乡镇项目的政策处理工作,保障各项重点工程如期开工、无障碍施工,确保各项目不因政策处理问题而延后或搁置。
  3.更大力度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切实加强以全面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重视发展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医疗服务网点建设。加快建设莲都区文化中心,加大体育强乡、小康体育村创建力度。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开展计划生育示范村和示范乡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大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创建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措施,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2)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改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继续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构建完善的基层工作网络。进一步完善公民权益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为民办实事机制,积极引导群众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解决一批信访积案,重点抓好复退军人、“民师”、集资户和滩坑移民的稳定工作。进一步完善维稳机制,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安全生产、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等工作责任制,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持续推进“农村打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重视对敌斗争,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
  (3)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法治莲都”建设的重中之重,把依法行政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完善党管武装工作机制,推进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努力提高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做好老干部、老龄、档案、史志、关心下一代、慈善等工作。
  4.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根本保证。
  (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讲活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2)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2011年是换届选举年,要以换届选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要切实抓好区、乡、村三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抓好村级换届选举,在继续实施换届考察、“两推一选”、“自荐直选”、妇女委员专职专选、廉政承诺、创业承诺等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村级民主管理公约制度,选强配齐村干部队伍,扎实开展新一轮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认真抓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协助做好区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切实做好区党代表名额分配、代表推选、代表资格审核等有关工作以及大会筹备等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大局、鼓干劲、守纪律、正作风,正确对待进退留转,保证换届工作和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二要不断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健全区委全委会成员、领导干部、群众等不同层面的提名推荐制度,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搭建公平竞争平台,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三要深入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加强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125绿谷人才工程”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与培养,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
  (3)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和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农村,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15”系列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农村“135”工程,积极开展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切实组织好创先争优承诺践诺活动。在社区,深入抓好“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工程”、社区党组织“进户联心”活动和“星级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在非公企业,积极开展“双强争先”活动,努力提高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机关,大力推进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积极开展“示范党支部”创建活动,切实抓好机关党组织联系社区制度的落实,深化开展“三结对促和谐”活动。
  (4)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再深化”活动,进一步健全作风建设责任制和作风建设评议体系,深化“住村联心”工作,组织实施“审批服务提速、追效问责保畅、项目推进督查”三项行动。加大机关效能建设明查暗访力度,继续推行“联办督查”、“交叉暗访”等做法,深入推进“效能眼”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继续深化“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
  (5)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惩防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加强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和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建设,统筹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廉政准则”,继续做好廉政文化宣传,大力推进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乡镇食堂管理等专项治理,大力实施村级廉政工程,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双代理”、“村级工程大家建”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扎实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评星晋级”活动。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制度,以党务公开推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办事公开。进一步加大査处案件的力度。对最近出现的比较集中的廉政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专项整治。
  同志们,“十二五”发展的思路已经明晰,2010年工作的任务已经确定,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脚踏实地、狠抓落实。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而奋斗!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7日在莲都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丽水市莲都区区长杜兴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 《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莲都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莲都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总量不足、要素紧缺等种种压力,全区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牢牢把握“服务市区、发展莲都、促进和谐”的基本定位,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紧紧依靠全区各族人民,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既定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这五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的五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亿元,年均增长17.8%。区属财政总收人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10.3亿元和5.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6%和25.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年均增长24.0%;三次产业比例从2005年的10.6:42.2:47.2调整为2010年的7.3:43.0:49.7。生态农业稳步发展,蔬菜、水果、畜禽三大传统主导产业规模居全市前列,茶叶、瓯柑、笋竹两用林“三大潜力产业”投产面积达11.2万公顷。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新增农业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9家,新增省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9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1个,农产品“三品”认证率较“十五”期末提高了17.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期末的18.3亿元增长到41.7亿元,年均增长18.0%。工业园区面积扩展到1.8平方公里,是“十五”期末的三倍。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50.2%提高到67.2%,规模以上企业从33家发展到67家。引进工业项目41个,累计完成制造业投资15.6亿元。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古堰画乡、风情东西、石牛温泉三大景区建设稳步推进,东西岩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石牛温泉和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项目成功招商,“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首个获准成立的省级旅游度假区。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17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亿元。商贸、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也实现了较快发展。
  这五年,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发展协调并进的五年。龙丽、丽龙高速公路、丽雅公路、大大线相继建成通车,丽武公路联城至老竹段顺利开工,康庄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9.2%,均居全市第一。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提高到80.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集中收集率和处置率均达到90%以上。成功创建全市首个“B类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区)”。提前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完成286个村的村庄整治,村庄整治率达83.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启动15个中心村建设和59个旧村改造项目,改造农村危旧房10361户、批建新房5340户。主动融入市区的大建设、大发展,累计完成征地项目200个,清场交地面积2.4万公顷;完成拆迁项目53个,拆迁面积46.3万平方米,拉动中心城市框架扩大1.3倍。社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连续四年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完成凤凰等12个社区服务用房改扩建,“96345”市民服务中心平稳运行,建成9个全国、省级示范社区、文明社区,近一半社区达到三星级标准。推进社区和城中村基础设施改造,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碧湖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瓯江干流莲都段河道采砂“双限”工作全面落实,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绿化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明显提高的五年。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74.0%的学生在城区学校就读,初三学业考试成绩连续7年名列全市第一,2008年通过省“教育强区”评估验收。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的综合评价均名列全市前茅。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实行医保结算和医疗救助“即时即报”制度,在全市率先铺开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城乡(社区)责任医生覆盖率100%,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5.0%,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实施“文化五大工程”,累计建成4个“东海明珠”、12个“山花工程”,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达78.5%,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走在全省一类地区前列。体育事业稳步发展,莲都籍运动员蔡余庆燕在广州亚残运会上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并破亚洲纪录。计划生育率稳定控制在90%以上,连续8年蝉联全市计生工作优胜奖,成功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32元,连续24年全市领先。初步建立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障待遇逐年提高;城镇就业人数较“十五”期末增加了7.9万人;低保规范管理机制在全市推广,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93.0%和92.0%;完善“五助一帮扶”社会帮扶救助体系,累计救助7.3万人次;“老年星光计划”走在全省三类地区前列;持续开展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超额完成滩坑移民安置任务。2009年全面小康总体实现度为90.4%,高出全市7.1个百分点,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这五年,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科学发展活力迸发的五年。市区体制逐步完善,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多次调整市区的职能和事权,赋予了莲都区中心城区和丽水开发区以外旅游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育文物管理、卫生疾控等职能,市区财政逐步从“分担”向“统筹”优化。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落实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取消审批项目94项。深化财政改革,区乡财政由“分成”向“激励”优化,中心镇财政逐步向“一级政府”体制转轨,乡镇历史负债彻底化解,建立了规范有序的津补贴发放机制。加快农村金融三大体系建设,信用等级评定在333个村实现全覆盖,4.7万信用农户获得9.5亿元的授信额度,信用贷款余额近4亿元;
  大力扶持农民担保公司发展,新注册成立农民担保公司10家,担保贷款余额近2亿元;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浙兴小额贷款公司、农行碧湖支行成立,莲都村镇银行、泰隆银行莲都支行正在筹建,并积极争取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银行卡助农取款活动深入推进。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流程和工作机制,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3亿元。优化农用地经营权流转政策与服务,加强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土地向规模化集中的机制初步形成。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农村财务双代理制度全面落实。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步伐加快。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协作,外事交往、山海协作、对口扶贫等工作有声有色。
  这五年,是民主法制进程加快、社会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加强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政务公开,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和法律专家咨询组合法性评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五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有序开展。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加强行政效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机关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强化社会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平安莲都”创建,不断完善基层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命案侦破、反“两抢”等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05年的90.3%提升至2010年的99.2%。信访形势总体平稳,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基本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5%、57%和45%,连续四年获得市政府考核优秀。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和各类重特大事故应急体系,经受了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粮食、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市率先实现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全覆盖,连续五年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2009年被评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和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区。连续24年无责任退兵,连续两届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莲都各项事业加快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围绕“保增长、扩总量、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在前四年工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抓调整,千方百计破难题,攻坚克难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定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平台拓展抓产业培育。完成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高溪区块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立项,推进碧湖产业区块北区块开发前期。实质启动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建成粮食功能区5500公顷。不断丰富“三大景区”内涵的同时,旅游项目招商取得突破,投资4亿元的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投资5亿元的坪地半岛项目和投资17.8亿元的东西岩景区引进替代合作企业项目达成意向协议。二是突出以点带面抓城乡统筹。出台中心镇发展系列扶持政策,强力推进扩权强镇,完善财政体制和投融资平台,为中心镇自主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启动首批15个中心村建设,丽新乡吠岸村、碧湖镇中溪村和里河村等初具规模。在全市率先启动以沿路、沿江、沿景区为重点的“三沿”整治工程,起到了激励示范效应。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和“村级工程大家建”模式,规范了农村村级工程建设。着眼于农村信用、担保、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场会在丽水召开,三个现场考察点均选在莲都区。三是突出和谐稳定抓环境优化。推进和谐征迁、效率征迁,全年清场交地和签订征收协议9600多公顷、拆迁房屋88000多平方米。开展市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行动,努力破解城市“三难”问题。新增城市社区3个,新建、调剂解决社区工作服务用房10处,通过省级“和谐社区工作先进区”验收。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启动人口和计划生育 “双创”创建工程,较好完成人口控制目标。开展“两违”整治 “百日行动”,保持对农村“两违”的严打高压态势。四是突出
  民生保障抓社会建设。全区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就业三大民生支出4亿多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2.8%。一批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及有肇事肇祸行为精神病人定点救助治疗工作有序开展。区慈善总会成立,筹集慈善资本金2000多万元。
  同时,机构编制、职改、国防、外事、港澳、民族、宗教、侨台、文史、档案、保密、统计、质监、物价、妇女、儿童、老龄、工会、团委、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在“十一五”时期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全区各族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莲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莲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十一五”指标完成情况看,受发展空间少、要素制约紧、产业基础弱等影响,工业增长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略低于规划目标;从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看,发展面临扩总量与调结构的双重压力,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低小散”问题仍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急需提高,资源要素供需矛盾较为明显,社会事业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从人民群众反映的情况看,城乡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城镇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农民持续增收难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政风行风建设力度还需不断加大。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未来五年,是莲都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现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和区委“三区”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促进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加快平台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实施“三大百亿”工程,在全市实现“三个率先”。
  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期末,全区生产总值新增100亿元以上、达到2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区属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0亿元以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6亿元, 旅游总收入超过25亿元。
  ——民生质量水平实现新提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力争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增财力的2/3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慈善事业走在全市前列,抗灾救灾、社会救助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全力打造产业、人口和要素集聚平台,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土地向规模集聚,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节
  点、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布局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加大小规模自然村、山区村、空心村撤并力度,基本完成偏远恶劣、高山远山村落的搬迁任务,促进传统村落向农村社区转变。到 “十二五”期末市区城市化率达到60%左右。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跨越。绿色发展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市区前列,生态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率达80%以上。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弘扬生态文化,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瓯江文化的品牌力、影响力和传播力。推进自主创新,R & D经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大重点。
  一、坚持服务市区与统筹城乡并重,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调优区域空间布局。围绕拓展产业平台和城镇化发展平台,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推进主体功能分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经济、生态保护和禁止开发”五大主体功能区块,加快形成“一心、一组团、一轴、两片、多点”的发展格局。“十二五”时期,以“优化一心、建设一区、开发一轴”为重点,兼顾“两片、多点”开发利用和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协作、产业联动、设施共享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共建丽水中心城市。坚持“市区一家、共建共享”的理念,以共建浙西南中心城市为目标,围绕拉开“一江双城”框架、推进“三大改造”等重点,高效做好征拆保障;围绕建设山水宜居城市,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大行动,不断提升社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配合完成“六城联创”目标;围绕建设和谐人居城市,提升社区建设服务水平,按照人口增长程度和撤村建(并)居的进度,合理调整社区设置,多层面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深化和谐社区建设,争取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工作先进区”。
  建设“碧湖-大港头”组团。对接中心城市发展和省级生态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力谋划推进“碧湖-大港头”组团(由碧湖镇、大港头镇、高溪乡整合集聚发展)建设,力争“三年拉框架、五年上规模、十年见成效”。加快碧湖产业区块开发建设步伐,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丽水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全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以“碧湖大港头”分区规划为基础,积极发展旅游、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完善城镇功能布局。
  培育中心镇、中心村。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心镇培育各项政策,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把碧湖、大港头、老竹三个中心镇培育成为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加快雅溪镇、联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推进43个中心村建设,重点建设20个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中心村。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实施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完成下山移民异地安置1.5万人。加大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乡村公交等设施配套。积极稳妥处置农村历史“两违”问题。
  二、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并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拓展产业平台。建设农业园区,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区“五园成一区”格局基本成型;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完成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5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5万公顷。扩展工业空间,加快碧湖产业区块开发建设,积极实施低丘缓坡开发项目,力争新开发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园区产值突破70亿元。做大旅游平台,以建设浙江丽水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和打造浙西南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以创建古堰画乡和石牛温泉两个国
  家AAAA级景区为重点,着力打造古堰画乡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瓯江文化商旅服务业集聚区、东西岩主题文化旅游区。
  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高效精品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发展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和蔬菜加工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加快发展瓯柑、早熟蜜桔、白枇杷、早中熟桃等优质水果,打造万公顷早中熟桃基地、万公顷特早熟蜜桔基地和千公顷白枇杷产业基地;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引进推广珍稀菇和草腐类食用菌新品种,发展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抓好茶叶提质扩量,打造茶叶优势产业带;扶持发展竹产业,巩固和发展油茶产业。突出“强一大、扶两特、育一新”,培育工业优势产业,立足碧湖产业区块原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五金机电制造业;充分发挥飞雁、不知、雁皇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培育服装业产业集群;加快大港头竹木园区规划建设,发展竹木制品和旅游工艺制品产业;争取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接市区“一湖、三山、三岛、六区、十景区”的布局,继续抓好“三大景区”建设和提升工作,深化“秀山丽水、画乡莲都”区域旅游品牌培育,至“十二五”期末,新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或生态旅游达标区1~2个,旅游总收入年均增
  长25%以上。
  加快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220家以上,80%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化要求,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以上,农产品品牌覆盖率达到50%以上,新增省级农业品牌产品3个,“三品”认证20个;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和服务体系,新开发土地1万公顷,改造低产田(山)6万公顷;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和都市农业,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增添农业新内涵。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产业扶持项目,完成制造业投资50亿元;新增国家级名牌或商标2个、省级名牌或商标5个;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力争引进和培育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2~3家,3亿元以上企业5~8家,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并有1~2家企业实现上市;落实工业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控制指标。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旅游业和现代金融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会展、信息、中介、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商贸集团和专业市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
  三、坚持完善基础与生态建设并重,增强区域发展支撑力。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以“十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带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规划安排重大建设项目110项,总投资约555亿元;计划投资1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的联动机制,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加强重点项目实施保障。创新促进投资增长和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项目服务,激活民间投资,加快投资结构战略调整。完善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管理,加强项目前期,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健全政府投资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网,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配合完成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争取开工建设衢丽铁路;继续推进公路交通建设,加快实施区域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联网改造工程及通村公路联网工程,完成丽武公路莲都至老竹段工程,启动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建设,推进洪渡互通至黄村公路前期,初步形成莲都交通 “大环线”。继续抓好撤渡建桥(路)项目,开展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稳步推进城乡道路客运公交发展,城乡公交通达率达到95%以上;配合推进丽水机场项目前期。加快完善综合水利网,加强水源与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用水改善提高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深入开展“强塘”工程建设,提高防汛防台抗旱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开展以农村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工程,实施水土
  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构筑综合能源网,加强电网供电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安全可靠、完善合理的智能电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研究实施莲都区建制镇天然气管道网络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完善综合信息网,推进光纤互联网和3G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以信息化乡镇建设为基础,加快“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乡镇和农村的普及,建立和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打造“一站式”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加快社区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
  建设生态屏障。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生态屏障“五大工程”。加强以瓯江及支流的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天然林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增强生态涵养和生态服务能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建设生态林业和森林碳汇基地。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保护九龙国家湿地、大山峰高山沼泽省级湿地等。加强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加强耕地保护,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确保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强化流域污染防治,深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乡镇创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加强餐饮业环境整治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强殡葬管理,大力推进“三沿五区”坟墓整治。
  发展生态经济。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各环节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切实抓好节水、节电、节地、节材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要污染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100%,培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绿色企业。开展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的“内部循环”,积极扶持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培育完善竹木、食用菌等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加快推进丽水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设产业集聚新平台,打造低碳园区。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坚持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并重,提升经济社会和谐度。
  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发展优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合理配置公共
  教育资源,明显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和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农村与城市、公办与民办教育均衡化发展。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老年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市一流,力争达到全省中上水平。争取在全市率先通过“教育现代化强区” 评估验收。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增加科技投入,统筹协调科技投入分配,监督并考核科技投入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实施“四外两基地”开放型科技发展方式。加快重大科技创新,突出五金机电、食品加工、纺织化纤、服装鞋革、文体旅游用品等制造业领域技术创新,以及干水果、蔬菜、畜禽、茶叶、笋竹、油茶等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部级和省级科技专项支持。组织实施“六个十”科技行动计划。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
  绕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目标,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诚信建设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摄影文化、畲乡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挖掘打造瓯江文化品牌。提升“竹柳新桥•三月三”品牌影响力,推动建立“竹柳新桥”畲族经济发展区。加快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通济堰博物馆、畲族风情文化园等项目,构建瓯江文化商旅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体现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
  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形成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医疗卫生体系,优先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创办医疗机构。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扎实推进体育强乡(镇)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双创”创建工程,完善计生技术服务体系,探索计生管理新模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各类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六大目标”,全面落实异地转移、产业培育、创业就业、整合资源、结对帮扶“五个促增收”行动,确保“十二五”时期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深入实施“十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民生改善步伐。
  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建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全覆盖社保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救灾应急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继续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大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创建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积极争创“省老龄工作示范县(市、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争取创建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县)。
  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健全“大平安”、“大调解”、“大信访”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扩大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深化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改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提升保障公共安全能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巩固扩大基层民主,推进规范化村务公开和社区直接选举工作;加强和改进司法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强化法律援助;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
  五、坚持深化改革与开放融合并重,增强经济增长驱动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推进公共
  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扎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稳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理顺管理权限和管理体制。按照行政审批“四减少”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探索建立审批事项代办制。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府。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按照“因地制宜、突出区位、尊重民俗、确保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稳步推进乡镇撤并、撤村建(并)居、行政村合并工作。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责、权、利有机统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晰农民宅基地、耕地、林地等生产资料产权,发放统一产权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探索农村产权继承、租赁、抵押、担保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集中。坚持“和谐征迁”,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加快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向农村倾斜的财政支持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落实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担保、信用三大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农民房屋可抵押、资产可担保等农村产权融资模式,努力实现农村产权“变现”。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稳步提高群众收入。探索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步伐,深化城镇落户机制改革。
  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分工与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接轨海西经济区,重点突破海西经济区的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深化浙闽赣皖九方经济区协作机制。发挥华侨资源优势,研究创建华侨经济功能互补区、台商创业园和台湾农业合作试验区。加强外贸进出口主体和外贸出口品牌建设,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发展境外承包、境外融资,尝试发展服务外包,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强化招商队伍建设,健全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和产业招商方向,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主动引进优势企业集团,注重先进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步引进。
  2011年的政府工作要点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区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2010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推进三大转变、实现三大跨越”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稳增长、防通胀、保民生为主旋律,以优生态、建小康、促和谐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2011年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0%和13%;区属工业总产值增长20%,农业总产值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 旅游总收入增长25%,节能减排完成上级确定的目标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稳固农业基础。以“两区” 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园区内道路等基础设
  施,推广先进农用技术、设备、机械。继续抓好蔬菜主导产业区、食用菌主导产业区、蛋鸡精品园等项目建设。累计建成钢管大棚蔬菜基地2000公顷。完成老竹片5000公顷粮食功能区建设。着力打好生态农业牌,提升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等传统主导产业,壮大“三大潜力产业”,抓好大鲵工厂化繁育与养殖产业化项目建设,建设油茶示范基地9000公顷,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更大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5个农产品通过“三品” 认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营。
  培育工业经济。加快碧湖产业区块北区块开发进度,抓好政策处理攻坚及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部分项目落地。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碧湖产业区块西区块8个项目建成,5个项目投产,郎奇工业小区5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8.5亿元,完成制造业投资4亿元。优化企业服务,积极研究制订灵活的政策措施,改善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进企业优质服务常态化。深化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加强成长型企业上市辅导,新培育亿元以上企业1~2家,净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实施一批现有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节能降耗项目和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培育进出口主体,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坪地半岛,东西岩景区引进替代合作企业等意向项目的后续对接工作,力争项目尽早落地。推进古堰画乡国家级AAAA景区创建工作,确保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基地、通济堰博物馆等项目开工。石牛温泉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争取二期开工。积极发展农家乐,争取再创建一批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档次和效益。加快旅游营销体系建设,深化系列旅游文化活动,打响莲都旅游品牌,力争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1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1亿元。优化政策环境,推进服务业在中心镇集聚发展、优先发展,推进工业“主辅分离”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
  强化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订出台重大项目、优质项目引进激励和优惠办法。以碧湖产业区块北区块为重点,加大工业选商引资力度,严把企业“入口关”,突岀“产业招商、以商引商”,力争引进一批技术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创税能力优、产业带动强的企业入园,全年合同利用市外内资8亿元,实际利用市外内资4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个。适时推进古堰画乡大自然营地和休闲度假中心等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抓好农业“两区”建设过程中相关规划项目的招商、落地工作。
  推进项目建设。科学安排政府投资规模,优化投入机制,加快推进节奏,做深做细项目前期,严格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加强规划指导、政府投资带动和招商引资,努力扩大有效投入。抓好招商项目的促开工、促建成、促投产工作,落实服务企业部门责任制,进一步简化环节,提高审批效能,营造透明高效、规范有序的投资环境。加强对中心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两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引导,进一步挖掘农村投资潜力。狠抓项目可研、审批、概算、招投标、竣工结算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质量过硬、生产安全、廉洁高效。
  加强要素保障。抓好土地二轮规划的实施。高溪区块1300公顷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力争年底前完成部分政府投资基础建设项目的设计和立项工作。推进规划区外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加大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力度。指导中心镇依托城镇融资平台,做好项目融资对接,拓宽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融资渠道。加大项目包装、整合力度,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财政支持。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抓好非税收入征管。推进银企合作、担保体系建设、金融服务创新等工作,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创业创新队伍建设,继续推进“125绿谷人才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与培养,关注企业招工难问题。
  服务市区重点工程建设。完善项目政策处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征迁效率。突岀抓好内河二期、“三南”、古城岛以及城市道路改造等项目征迁工作,确保“三大改造”顺利推进。认真抓好碧湖产业北区块、大港头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及50省道、金温铁路扩能、330国道改造等线型工程的政策处理工作,保障市区两级重点工程如期开工、无障碍施工。
  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以市区环卫职能整体下放为契机,探索城乡环卫长效新机制,重点提升社区城中村环卫保洁水平。实施大众、厦河、后甫等撤村建居村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加快括苍新村等老小区改造步伐,推进灯塔公园改造项目。加大窝棚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配合做好市容环境、流动摊贩等专项整治工作,合力破解城市“三难”问题。认真完成或配合做好全市“十件大事”、市区“十件实事”中有关莲都的各项工作。
  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水平。以“和谐社区建设十件实事”和“星级和谐社区”创建为抓手,完善社区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提升“96345”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并向农村延伸。争取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交付使用7个,开工建设3个。稳步推进撤村建并居工作。完成第四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完成4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51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建设3~5个具有较强示范带动效应的农村社区。
  培育中心镇、中心村。深化“扩权强镇”,确保30项管理权限下放到位、规范运行,理顺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为中心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优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财税分配政策,落实《中心镇财政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拓展城镇空间,推进碧湖镇区西扩,启动大港头镇丽云西路区块、老车站区块,老竹镇农贸市场、镇前街区块改造,中心镇建成区人口增长3%以上。强化城镇管理,抓好环境卫生、城管执法等综合治理,提高城镇文明程度。以“推进人口集聚、促进土地节约利用、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村域经济”为主要任务,重点抓好2010年启动的15个中心村的续建工作,适时启动部分条件成熟的村开展中心村建设。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丽武公路莲都区联城至老竹改建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推进通村公路联网成片,深化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和洪渡互通至黄村公路前期工作,配合做好金丽温扩能改造、330复线、50省道等项目建设。完成18个村的农村饮用水工程、3座水库保安工程、2座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及宣平溪河道治理一期工程,继续实施瓯江大溪大港头段防洪堤加固工程,启动碧湖段防洪堤加固工程,加快碧湖区块供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卫保洁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河道及河沟池塘整治50公里。推进中心镇电气化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五大项目为重点,深化村庄整治。以330国道、50省道、53省道、金丽温高速公路、东西岩景区沿线为重点,大力开展以“三清三治三改”为主要内容的“三沿”整治。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力度,抓好52个续建区块旧村改造,新启动9个村的旧村改造,改造农村危旧房3388户,整体推进已完成建房村的道路、供水、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推进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3个中心镇安置小区及丽新吠岸、黄村磨石坑、紫金开潭、碧湖中溪等4个乡镇安置点建设,转移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农民2000人以上(整村搬迁30%以上)。
  推进生态文明。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目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瓯江流域保护,全面停止采砂,恢复生态面貌。加大排污企业监管力度,杜绝偷漏排现象,保证碧湖污水处理厂有效运行。坚决打击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等非法高污染企业。围绕环南明湖、瓯江干流沿线,以碧湖镇、大港头镇等城郊乡镇为重点,建成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抓好大港头镇、太平乡、黄村乡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迎验工作,开展仙渡乡等7个乡镇街道的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三沿五区”坟墓治理,推进生态墓地建设。
  促进教育发展。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实施教育建设项目22个,其中新建项目1个,续建项目4个,扩建项目3个,校舍安全工程项目20个,启动城东中学、白云小学等7个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九里片和联城片小学的学校布局调整。以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实施分类管理,协调推进各类幼儿园发展。提升校园安全防范水平,建成与公安“110”报警系统联网的视频监控系统及校园安防系统。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完善公共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六统一”管理,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工资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设巡回医疗点154个。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90%以上。建立全区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动态档案建档率80%以上。实施卫生与健康年度报告制度,社区慢性病管理率60%以上。
  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区文化中心及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力争完成区电影院多厅改造工程。继续实施系列农村文化保障工程,新建40个“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启动电影公司的改企转制工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推进体育强乡、小康体育村创建。加强文物保护,开展第一批区级文保单位、文保点和第一批区级历史文化村镇评选活动。
  加强科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5%以上,抓好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第二轮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技术创新成果、专利授权与开发等各项工作进入全市前三位。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消化科技成果能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建成科技示范基地(企业)20个。做好第25届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承办工作。
  协调各项事业发展。深化计划生育“双创”创建工程,计生率稳定在90%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8以内。以“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继续推进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不断满足贫困残疾人助明、助听、助行等各项康复需求。加强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落实各项优抚抚恤政策,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升民兵预备役水平。深入开展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促进移民和谐融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民主党派、工商联、外事、港澳、民族、宗教、侨台、档案、统计、文史、保密、质监、老龄、机构编制、关心下一代、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加强和完善失业保险,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出台新一轮为老年人办实事意见,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完成4个敬老院的设施改造。继续完善城乡低保运行机制。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进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衔接,有效缓解困难群众治病难问题。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和救灾应急救助工作。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除农村低保人口外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累计5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
  提升社会管理。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继续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和行政单位机构改革。健全社会风险预警机制、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网络监督引导机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极端天气等应急管理工作。依法解决一批信访积案,抓好重点群体的维稳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消防管理、森林防火责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主要指标稳中有降。完善群众利益和矛盾调处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和联动。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抓住村级组织换届之机,配好、选好基层组织班子,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继续抓好“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莲都年鉴(2011)
  各位代表,新的蓝图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发扬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发扬扎实苦干的拼搏精神,同心同德,奋勇争先,为圆满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三品: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指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
  新农村电气化县:是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实施的“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投入,提高农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采砂“双限”:指限期停采、限期平覆上岸。
  文化五大工程:指文化精品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 工程、“送戏下乡”工程、“文化低保”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五助一帮扶:是以助困、助医、助学、助房、助就业及社会和个人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帮扶救助体系。
  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指同一行政机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中心集中;进驻中心窗口的审批服务事项到位、审批权限授予到位。
  农村财务双代理制度:即村级财务的账务处理和货币资金管理由乡镇(街道)村级财务代理中心实行统一代理。
  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指农村药品监督管理网络、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和农村基本医疗机构药品质量规范化管理。
  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指村民通过规范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给予财政奖补。浙江省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筹资筹劳投入占项目总投资三分之一以上,财政奖补额度不超过项目总投资三分之二。
  村级工程大家建:莲都区对投资预算规模在50万元以下,或符合浙江省“一事一议”制度的村集体建设工程,积极探索推行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下工程不再进行招投标,村委会为项目业主,理事会组织实施,村监会参与监督,村干部带领村民进行自建,自建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天网工程: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三大百亿工程:指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新增1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00亿元以上。
  三个率先: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打造统筹城乡先行区。
  R&D经费: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一心、一组团、一轴、两片、多点:一心,即丽水中心城区,包括丽水城市规划区;一组团,即碧湖一大港头组团,包括碧湖、大港头、高溪两镇一乡;一轴,即以瓯江为纽带,包括瓯江沿线莲都段;二片,老竹、丽新、联城为一节点,雅溪、黄村、仙渡、双黄为另一节点;多点,即结合农民异地转移和村庄布局调整,重点培育20个左右的中心村。
  三大改造:旧城改造、道路改造、内河改造。
  强一大、扶两特、育一新:做大做强五金机电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机械电气制造业和五金制品制造业),扶持壮大羽绒纺织服装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两大传统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
  一湖、三山、三岛、六区、十景区:一湖,即南明湖;三山,指白云山、万象山和南明山;三岛,即古城岛、中岸岛和琵琶岛。六区,即大港头和堰头古堰画乡区、九龙和石牛休闲度假区、四都和白岩体育健身区、南明湖核心区、好溪水上运动区和开潭港航枢纽区;十景,即古堰画乡、九龙湿地、石牛温泉、四都健身、一吻千年、浪漫白岩、名人南明、白云森林、处州府城和括苍水城。
  十大工程:指新农村建设、电源电网、交通网络、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现代服务业、特色制造业、生态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化等十大
  •26•工程。
  生态屏障“五大工程”:指生态产业、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等五大工程。
  森林碳汇基地:是指通过造林、恢复被毁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等,提高森林系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三沿五区:沿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沿铁路、沿通航河道两侧视线范围和住宅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农保区、风景名胜区、开发区。
  集团化办学模式:指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名校集团),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校产管理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四外两基地:科研在外、人才在外、实验在外、市场在外;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
  “六个十”科技行动计划:建成10个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计划,10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培育计划,10个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10个重大农村与民生项目示范计划,10个重点政产学研合作项目计划,10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
  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是以劳动年龄段内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以就近方便为原则,依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
  行政审批“四减少”:指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农业“两区”建设:即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工业“主辅分离”:就是将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产品生产销售业务)与其辅助业务(运输业务等)分离,即将企业兼营或者混合销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和营业税应税劳务进行分离,主辅分离可使企业减少纳税总量,增加地方财政税收收入。
  “125”绿谷人才工程:是根据莲都区实际提出的人才培养工作目标。每5年一轮,每轮培养在省内乃至国内学术和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专家5~10名;培养能代表莲都区科学优势和学术、技术水平的高级专家20名;培养在各自学科领域有较高造诣,做出较大成绩,起骨干和核心作用,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50名。
  三南:指水南村、丽南村、城南村。
  十五小:指小造纸、小制革、小染料、土法炼汞、土法炼碑、土法炼焦、土法炼油、土法炼铅锌、土法炼硫、土法选金、土法农药、土法漂染、土法电镀以及土法生产石棉制品和土法生产放射性制品等15种国家明令取缔关停的重污染小企业。
  “六统一”管理:指统一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统一实行零差率销售、统一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集中配送、统一组织结算、统一实行基本医疗保险优惠政策。
  莲都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8日在莲都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丽水市莲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梁新云
  各位代表:
  我受丽水市莲都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和2011年主要思路,请予审议。
  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2010年是莲都区人大常委会(原丽水县)设立30周年,也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一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目标,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共召开会议10次,作出决议、决定14个,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6个,开展执法检查2次,较好地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一年中,常委会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人大监督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都取得新进展,为推进莲都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常委会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水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开展检查。认真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抓住“农民饮用水安全”、“乡镇污水处理” 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提出“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等审议意见交区政府办理落实。区政府落实整改措施,加快乡镇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水污染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推动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此外,常委会对科技成果转化执法检查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听取了区科技局落实意见情况的汇报,实地视察了企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情况,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十二五”期间,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成果的应用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推动力。与市人大常委会农资环工委联动,跟踪检查农业执法检查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推动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落实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不断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监督。教育、住房和食品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常委会抓住“幼儿入园难”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和市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专题调研,深入了解莲都区学前教育现状;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学前教育专项工作报告,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网点布局不到位”和“不规范办园行为依然存在”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指导思想,科学规划幼教体系”、“落实政府责任,夯实学前教育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资金激励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引导幼教和谐发展”等意见和建议,交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常委会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认真审议区政府提请的《关于将联城白前城郊农民新社区一期项目贷款本息资金纳入区本级年度预算的报告》和《关于太平乡叶论坑等区块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资金有关问题议案》,作出决议,同意将项目建设资金贷款本息逐年列入财政预算,并要求政府按程序办理法定手续,负责监督执行,在项目完工后及时回笼资金偿还贷款。常委会还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了全区食品安全工作、区检察院自侦工作和油茶产业振兴等调研;督查了全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配合上级人大开展了民族宗教工作、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等调研,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任会议坚持听取部门工作汇报制度,先后听取区民政局和区食品药监分局工作汇报,分别就莲都区“十二五” 期间的民政工作和2011年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三、继续深化对财政预算和经济计划的审查。2010年是巩固经济回升趋稳势头的关键一年。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常委会加强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等执行情况及“同级审”的监督检查。听取和审议2009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批准了2009年度区财政决算。针对2010年财政收支平衡面临的严峻形势,常委会要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量力而行搞建设,防范和规避莲都区的财政风险;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府投资项目《概算控制实施细则(试行)》和《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了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和项目概算的审核。听取和审议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督促政府及部门完成全年经济工作任务,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同时,常委会高度关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部分代表参加规划编制意见征求会,反映民意、汇聚民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会议,听取区“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集思广益,提出了“更加重视民生工作”、“突出人才优先战略”、“保护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发挥生态优势,打造宜居城市”和“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等建议,为本次大会审查批准规划作了准备。
  四、积极推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民商事审判工作量多面广,对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常委会通过走访、座谈和听取汇报等方式,了解当前民商事审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和审议区法院民商事审判专项工作报告,向区法院提出了“增强服务大局理念”、“加大调解工作和审判监管力度”、“加强队伍建设”、“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等建议,促进了法院更加公正、高效地为民司法,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组织档案工作执法检查,推进档案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提高了区直单位依法治档的水平。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全年共备案审查政府规范性文件13件。为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常委会于2009年9月至11月,对区交通局和建设分局的工作开展了评议。通过召开座谈会、向全体区人大代表发函、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区交通局、建设分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会议评议和满意度测评,既肯定成绩,又客观地指岀在依法行政、队伍建设、联系代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求认真加以整改。下一步,常委会还将视情听取整改情况汇报。
  五、认真做好选举法的学习贯彻工作。修改后的选举法落实了十七大提出的“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要求,保障了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常委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宣传、学习和培训,充分认识选举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正确领会选举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为区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打好基础。及时组织全区人大干部和全体区人大代表,开展选举法专题学习;结合换届选举工作,广泛听取代表们的建议。认真指导乡镇人大对选举法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调研,积极向上级人大反映基层所提的问题和建议。协助市人大常委会举办全市人大学习贯彻选举法专题座谈会,共同探讨贯彻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我省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实施细则的修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六、依法行使人事任免和监督权。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相统一的原则,发扬民主,规范程序,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一年来,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依法及时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7人次。修订《莲都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对拟任命的审判人员和检察人员进行任前公示,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坚持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表态承诺和颁发任命书等制度,切实提高被任命人员的法律意识、公仆意识和人大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任命干部的任后监督,通过听取部门工作汇报、评议部门工作和坚持“三官”(法官、检察官、警官)联系人大代表制度等多种方式,把对工作的监督和对任命人员的监督有机结合。年底,要求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部门人员和法院副院长、检察院副检察长,以书面形式向区人大常委会进行述职,汇报一年来依法履职和勤政廉政情况,督促任命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七、切实提高议案和建议办理质量。代表提岀议案和建议、意见,是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有大会议案1件、代表建议74件。常委会及时召开会议集中交办建议,由部门主要领导亲自参会受领,实行会风督查通报,提高承办单位的责任意识。改进和加强督办工作,代表工委会同区委区政府督查室,把建议办理情况作为全年督査的重点,74件建议在规定时限内全部答复办理,代表们均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为进一步提高建议的落实率,常委会开展了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对区交通局、水利局、财政局、农业局和建设分局等五个部门承办的157件建议进行检查,占到了本届代表建议总数的近50%。检查采用听取部门工作汇报、查阅卷宗和走访相关代表等方式,重点了解建议中B类(所提问题正在解决或列入计划准备解决)和C类件(因受条件限制,以后研究解决)的落实情况。五个部门都按照常委会要求,认真开展了自查和落实工作。目前,抽查的157件建议中,有32件B类或C类件,转化为A类(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落实率提高了21%;7件C类件转化为B类。
  一批群众和代表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
  八、着力完善对代表履职的服务保障。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常委会认真执行各项保障人大代表权益的法律和制度,积极为代表履职保驾护航。严格落实“一府两院”重大事项向人大代表通报制度,适度有序地组织代表参加调研视察、评议政府部门等工作,进一步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把加强代表学习培训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做到“年度有计划、季度有内容”。人大代表联络中心定期开展活动,继续为代表们的学习与交流搭建好平台。开展代表述职活动,上百名区人大代表向选区的选民代表报告了自身履职情况,接受监督和评议。坚持区人大代表履职登记制度和评选“十佳区人大代表”活动,不断增强代表履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组织代表开展人代会会前集中视察, 为出席会议做好准备。精心筹备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为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履职提供有力保障。一年来,全区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密切联系群众、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乡镇人大是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各工委深入联系乡镇街道,参与和指导基层人大开展的重要工作和活动。组织全体新任的乡镇人大主席到省人大培训班参加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提高业务能力。编印《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务工作指导手册》(试用),明确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指导乡镇人代会依法规范召开。坚持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例会制度,以会代训,提升基层人大工作水平。修订完善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认真组织基层人大工作先进集体评选和表彰活动,激发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活力。基层人大在建设新农村、决策区域重大问题和反映基层群众诉求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依法监督和指导第九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一法两办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保障了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
  十、扎实抓好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依据省市规定精神,结合莲都实际,制定出台《莲都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加强常委会会议审议工作的意见》两项制度,为常委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提供制度保障。组织“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全面总结人大常委会设立30年来全区人大工作经验,明确努力方向。编印出版《莲都区人民代表大会志》,加强人大制度的宣传,增进全社会的人大意识。机关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及时修订集体学习、文件处理、车辆使用管理等9项制度,并将制度汇编成册,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会”(人代会,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的保障能力。贯彻落实全市人大信息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召开的重要会议、举行的重大活动、开展的主要工作,都能及时通过电视、网络和刊物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报道。全年有60多篇人大信息稿件和调研文章,在全国和省、市级媒体上发表,扩大了莲都区人大工作的影响力。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落实。一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92件,接待来访283批次。通过领导批示、电话催办、信函督办、跟踪督查等方式,狠抓督办环节,提高了办理质量,促使有关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各位代表,纵观一年来的工作,常委会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了宪法、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常委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得益于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区各级人大代表及乡镇、街道人大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一府两院”的积极配合,是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关心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责,对照党和人民的期望,对照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常委会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是: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监督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常委会自身建设和对基层人大工作的联系指导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们要把这些问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深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
  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区人大常委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三区”战略,以富民强区、促进和谐为根本目的,全面履行国家权力机关法定职能,为莲都区“十二五” 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2011年区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一、强化法律监督,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积极履行好法定职责,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在莲都区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为推动基层群众自治有序发展,结合第九届村级组织换届工作,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跟踪督查2010年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査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召开常委会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进一步提高监督的实效性,推进莲都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总结三年来规范性文件备案
  审查工作的经验,修订完善《莲都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若干规定(试行)》,使备案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更好地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深入推动普法工作,适时听取莲都区“五五”普法工作总结和“六五”普法工作规划的报告,并作出相关决议。加强和改进人大信访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调研,广泛征集群众意见,配合上级人大做好有关法律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
  二、加强工作监督,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继续深入贯彻监督法,紧扣科学发展主题,抓住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手段,积极开展工作监督,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决算、审计等方面的工作报告,密切关注全区宏观经济运行,按照“细化、规范、公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的审查监督,推动公共财政建设。听取和审议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莲都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教师绩效工资发放情况等进行调研视察,听取和审议相关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坚持主任会议集体听取部门工作汇报制度,督促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着力提高人大监督的实效性,跟踪督查2010年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对2010年区政府学前教育工作和区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两项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视情组织再调研、再审议,确保审议意见落到实处。
  三、注重以人为本,依法做好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工作
  按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暂行办法,进一步增强决议决定的针对性、程序的法定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全区中心工作,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选准 “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依法作出决议决定。
  把党管干部与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国家干部有机统一起来,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将任免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坚持人大常委会任命干部年度书面述职制度,了解任命干部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勤政廉政建设。
  四、依法换届选举,进一步夯实代表工作基础
  2010年市、区、乡三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将逐步展开,这是全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修改后的选举法和代表法,精心组织,认真指导,抓实选民登记、酝酿确定候选人和投票选举等各个环节,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好人大代表入口关,将政治素质好、履职能力强的同志推荐为代表候选人,进一步提高代表群体的素质,夯实代表工作基础。要坚持好代表工作的各项制度,服务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激发代表履职的热情,发挥好代表的主体作用。着力抓好代表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代表履职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一府两院”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向代表通报制度,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及时了解和听取代表的意见、要求,自觉接受代表的监督。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工作,继续开展建议办理“回头看”,提高代表所提问题的解决率。
  五、切实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基层人大工作活力
  进一步落实省、市、区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乡镇人大组织和制度建设。坚持常委会领导和工委分片联系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乡镇街道人大工作会议,密切与乡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的联系,推进基层人大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共同提升全区人大工作。通过组织培训、邀请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有关调查视察活动等形式,强化对乡镇、街道专职人大干部的业务培训,加强基层人大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和能力。坚持开展评选基层人大工作先进集体活动,细化乡镇、街道人大工作的考核标准,继续对创新性工作和信息工作实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出基层人大工作活力。
  六、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强化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依据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常委会建设,形成“依法建制,以制履权”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常委会议事的效率与水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群众路线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全过程。以建设“五型机关”为载体,坚持和完善机关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干部的政治素养。继续完善人大机关各项工作制度,强化机关管理,激发工作活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常委会履职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加强人大宣传工作,以区人大网改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大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宣传品味,扩大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影响。加强与兄弟县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人大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莲都区“十二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目标任重道远,新的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莲都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为推进莲都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丽水市莲都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1年4月25日在政协第十三届丽水市莲都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王国荣
  各位委员:
  我代表政协第十三届丽水市莲都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莲都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蓝图的重要一年。一年来,中共莲都区委、区人民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深入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强党建”各项举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过去的一年,也是区人民政协事业开拓进取的一年。在中共莲都区委的领导下,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独特作用。全年共召开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等例会36次,组织调研视察、界别活动、专题协商议政、委员约谈等各类履职活动200余次,向区委区政府报送政协建议13篇、社情民意信息21期,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莲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围绕发展大局,多层次搞好政治协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一年来,常委会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政协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通过政协例会多层次开展协商议政活动,为促进莲都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较好作用。
  全委会整体协商谋全局。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区党政领导亲临会议,面对面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共商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计。委员们就莲都经济发展、农村危旧房改造、重视青少年健康教育、实施“回归工程”、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常委会专题协商议大事。全年四次常委会议,分别就加快中心镇服务业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振兴莲都教育、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等专题进行了协商讨论。各位常委做到会前认真调研,会上积极发言,献计献策,为区委、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常委会重点围绕《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制订,开展专题协商。为做好这次专题协商,会前听取了区发改局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的说明;组织了经济、科教文卫、社会三个调研组,分赴有关部门、乡镇开展专题调研。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十三届二十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并向区政府提出了具体协商意见。
  主席会重点协商贴中心。根据政协全年工作部署,主席会议开展了6次视察调研活动,先后就莲都区农村群众文体活动、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碧湖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农村饮用水管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旧村改造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协商议政,提出建议。同时,对区政协如何参与党政中心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了政协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二、坚持服务民生,多形式加强民主监督
  切实有效履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莲都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常委会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了民主监督工作:
  加大提案办理力度。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共收到提案229件,立案198件,不立案31件,所交办提案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答复。进一步完善了重点提案实行政府领导领办、政协领导督办、有关部门承办的办理机制,加大对重点提案的跟踪落实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做到提前介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提高了提案办理的质量和效率。对农工党区委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莲都区山塘水库综合治理的建议》重点提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都分别作出批示,要求水利部门高度重视,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加快实施。水利部门及时研究对策措施,确保了重点提案的办理落实。
  积极反映社情民意。注重运用政协信息反映社情民意,按照“力求真实,反应快速,突出特色”的要求,通过抓机制、抓网络、抓队伍,不断提升信息采编质量。积极发挥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的主体作用,拓宽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渠道。全年两次召开社情民意信息推进会,共向市政协办公室报送涉及市本级《莲都政协信息》专报85期,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报送《社情民意》21期,其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开发白前恐龙遗址”、“加强市区内河改造”等多条信息得到市、区领导批示17人次。2010年区政协连续第十一次荣获全市政协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开展专题民主监督。为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了专题民主监督。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十三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对如何进一步加强低保工作进行了专题协商讨论,并向区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政策,确保公平公正;进一步加强监管,打造责任低保;进一步加强教育,做好宣传引导;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三、关注难点热点,多角度开展参政议政
  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重要职能,也是协助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方式。常委会注重发挥政协包容各界、联系广泛、人才聚集的优势,多角度开展参政议政活动。
  广泛开展调研视察。全年共组织委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14次,形成政协建议12篇,常委会建议案1篇,许多意见建议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采纳和落实。常委会开展了“积极提升莲都区中心镇服务业发展水平”专题调研和“加快全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视察,并向区政府报送了《关于加快莲都区中心镇服务业发展的建议案》。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纳,先后成立了莲都区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莲都区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全区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主席会议和各专委会也分别就全区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委员开展了12次调研视察活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认真开展专题议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十三届十八次常委会召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题议政会,与会同志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会后,常委会向区政府提出了科学编制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全面做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6个方面的建议,区政府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予以落实。
  成功举办政协论坛。十三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就如何振兴莲都教育问题举行政协论坛,邀请丽水教育专家、市政协办公室领导作了“加快莲都教育发展的路径探析”报告,区教育局作了莲都区基础教育工作基本情况介绍,与会常委、委员围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家庭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管理等方面问题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四、加强团结协调,多渠道拓展联络联谊
  常委会坚持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调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政协的整体优势。
  不断增进合作共事。努力营造团结、民主的良好氛围,重视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各界人士的联系沟通,增进相互感情,努力促进爱国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的政协委员参与调研、视察活动,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党派、团体名义提案,重视他们的提案办理落实,加强了相互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参政党在参政议政中的作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集体和个人共提交提案93件,占立案总数的46.97%;经主席会议确定的8件重点提案,均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提岀。
  切实加强联络联谊。从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和特点出发,积极开展与港澳台侨、民族宗教界别的联谊活动,加强与界别委员的联系。通过举行中秋“三胞”茶话会、新年茶话会以及通报莲都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形式,为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界别委员知情议政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组织侨胞侨眷和台胞台属参与公益事业,全年通过各种渠道捐赠款物72万元。组织委员参加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活动,走访宗教界知名人士,引导宗教活动场所依法按章办事, 发挥宗教有益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做好文史工作。完成了 《莲都区政协志》的编辑和出版。重视“三亲”文史资料的征集,完成了《莲都文史》第四期的出版发行。认真完成全国、省、市政协《畲族百年实录》协作任务,通过加强与区民宗局和畲族乡镇的合作,广泛开展征集活动,共征集到畲族文史资料27篇,经修改完善以后上报省市政协22篇,其中有2篇作为范文在全省印发。完成了《丽水市志》和《莲都区志》政协篇有关内容的编写和上报。
  五、积极开拓创新,多方面提高履职成效
  创新是增强人民政协工作活力的不竭源泉。常委会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履职活动,创新议政建言的方式,不断提升履职成效。
  创新议政建言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题议政结束以后,首次采用《常委会议协商纪要》的形式,向区政府报送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协商意见。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及时研究协商纪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意见建议的落实,有效促进了政协议政建言成果的转化。
  创新界别活动方式。认真组织开展了“围绕中心献良策,发挥优势促发展”界别活动月。26个界别结合各自优势,开展了视察调研、学习座谈、下乡义诊、扶贫帮困、法律法规宣传、农业技术咨询和助学支教等活动。通过界别活动月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政协委员的界别意识,更好地发挥了界别和委员的作用,扩大了各界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增进了社会各界的团结联合和社会和谐。
  创新委员履职方式。在2009年创建岩泉街道天宁社区政协委员联络室的基础上,2010年新建了紫金街道永辉社区、万象街道
  梅山社区、白云街道北郭桥社区政协委员联络室,使政协工作更加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拓展了反映民意、服务民生的平台。
  六、抓好自身建设,多举措提高履职能力
  加强自身建设是提高履职效能的前提和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常委会始终把抓好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并切实抓岀成效。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运用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委会议和其他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政协统战理论、政协业务知识和全国、省、市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认识,增进共识。年初,举办了新任委员培训班,组织学习委员职责、提案撰写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提高机关服务水平。按照区委关于开展“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区政协机关开展了“强服务、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完善和执行每周一上午集中学习制度,有计划、分专题地组织机关干部学习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和法律知识。主席、副主席围绕“强服务、树形象”带头作中心发言,机关每位同志都作专题发言或畅谈学习体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共征求到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12条,内容涉及履行职能、界别活动、机关服务、团结联谊、自身建设等五大方面。区政协党组对此高度重视,逐条予以研究,提出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并要求限时整改到位。通过强化服务,完善机制,加强了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提高了政协办公室协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莲都区政协委员参加政协会议活动请假制度》和《莲都区政协关于进一步加强会纪会风的通知》两项配套制度,并严格抓好制度的落实。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政协委员履职行为更加规范,会纪会风明显好转。
  各位委员,常委会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中共莲都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府以及各个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政协委员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代表区政协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政协履行职能的效果尚不尽人意;协商议政的水平还不适应发展要求;保障履职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协工作的举措创新不多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新的一年中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2011年工作意见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协任期的最后一年,做好2010年的政协工作意义十分重大。2011年区政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工作大局,讲团结、树正气、谋发展,认真履行职能,全力促进转型,高度关注民生,勤奋扎实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增强实效,提高素质,增强活力,为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莲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一、把握重点,围绕转型促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政协工作要紧扣科学发展主题,转型发展主线,找准履行职能与促进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探索具有政协工作特色的活动载体,做到参政为公,议政为民。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主动服务中心,努力促进转型,切实把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形成齐心协力调结构、群策群力促转型的良好局面。要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及走向,着重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调研、视察和协商议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推动莲都科学发展。常委会将围绕碧湖中心镇城区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题议政会协商纪要办理情况跟踪。主席会议将开展古堰画乡旅游品牌建设专题调研和重点项目建设政策处理专题视察。各专委会拟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丽水工业园区建设、“竹柳新桥” 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就“三沿整治”工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课题开展专题视察。
  二、凝心聚力,关注民生促和谐。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理念,充分发挥委员联系各界的作用,大力弘扬人文关怀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知民心,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敢直言,敢建言,积极反映事关民生的社情民意。积极开展海外联络工作,加强与港澳台侨界别的联系;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同少数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要切实发挥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提高批评建议的针对性,增强民主监督的实效性。提案工作要按照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既要注重答复,更要注重落实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活动形式,加大督办力度,加强沟通、追踪、反馈和落实。文史资料工
  作要继续坚持统战和“三亲”特色,开展华人华侨文史资料的征集,继续办好《莲都文史》刊物,开展《处州古城》文史专辑的征编。常委会将开展关于市区社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专题民主监督。主席会议将围绕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加强学前教育、完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视察。各专委会拟就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信访工作机制建设、丽水城区历史文化保护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 就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视察。
  三、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促实效。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积极探索,努力开创议政建言的新篇章。要创新委员活动方式,探索发挥委员作用的有效办法,通过加强与委员的沟通、联谊,组织开展跨界别委员联谊活动、委组与党派团体联合活动等方式,激发委员活力,增强委员凝聚力,进一步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结合纪念建党90周年,举办政协委员“唱红歌”联欢活动。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报告会。要完善界别活动机制,建立健全界别经常性活动工作制度,不断丰富界别活动内容,积极创新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认真组织开展“界别活动周”,充分激发委员参政热情。要扩大对外联谊和交往,有针对性地组织政协委员参与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加强同兄弟县(市、区)政协的联系和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政协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要探索实践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完善社区委员联络室工作制度,发挥已经建立的四个社区政协委员联络室的作用。
  四、与时俱进,完善制度促规范。加强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提高政协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的关键。要把政协工作“三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疏理现行规章制度,根据政协工作的实际需要,制订、修改、完善政协履行职能相关工作制度,以及政协机关规章制度。政治协商要进一步突出协商主题,丰富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增强协商效果,真正做到重大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不断完善全委会议集中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委会对口协商制度。民主监督要不断完善专题民主监督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确保民主监督取得实效。参政议政要突出重点,拓宽渠道,进一步完善视察调研、重点提案督办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制度,健全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相关的通报、反馈、跟踪落实制度,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成果的转化率。
  五、立足自身,强化素质促提升。要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加强自身建设,重在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政协。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坚持以理论知识为武装,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以时事政治为导向,以提升素质为目的,以实际效果为标准,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周密计划,精心安排,注重实效,切实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作用、委员的主体作用、专委会的基础作用和界别的桥梁纽带作用。要以2012年政协换届为契机,加强与区委相关部门的联系协商,完善委员协商推荐办法,严把委员入口关。强化委员队伍建设,加大政协委员培训力度,组织政协委员集中培训学习,落实委员管理制度。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举办政协常委暑期读书会,切实增强政协常委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权力与义务意识,发挥履行职能的带头作用。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再深化”活动,继续深化“强服务、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激励机关干部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学识丰富、业务熟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各位委员,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在中共莲都区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莲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开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2011

《莲都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莲都年鉴》是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莲都区人民政府主办,《莲都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综合性地方年鉴。本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丽水市莲都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充分发挥资政、咨 询、教化、媒介、存史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莲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