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概况】2007年,全区农业人口25万人,8.28万户,耕地面积1070公顷,人均耕地0.045公顷。由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宏观政策持续向好,全区农村经济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努力克服自然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致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面貌得以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增长12.8%,收入水平连续21年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随着全省农业产业的梯度转移,为莲都区发展都市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着力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精细加工、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生产,推广标准化生产,引导广大农户转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把实施标准化生产变为自觉行为,提高莲都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覆盖率。
初步形成了以椪柑和九坑桃为主的绿色果业、以长豇豆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以鸡鸭和碧湖猪为主的特色畜禽养殖等三大支柱产业及茶叶、瓯柑、笋竹两用林等三大新兴产业。以“山水”椪柑、“梅峰”茶、“九坑桃”、碧湖长豇豆为代表的优势农产品影响已日益深远(1993年莲都区被授予“中国水果百强县”;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2002年被命名为“浙江省九坑桃之乡”;2005年被授予“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全省生态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县之一)。2007年被评为全省蔬菜、水果、食用菌产业强县,碧湖镇被评为蔬菜强镇,峰源乡被认定为竹木产业强乡。
新培育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其中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家。至此,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5家,区级18家。拥有固定资产2.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86亿元,上缴税收515.2万元,利润5904.97万元。在莲都区内建立各类紧密型基地(包括订单基地、自办基地、合作社基地)4828公顷,带动农户7.58万户。
开展绿色认证和农业品牌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供需洽谈会等活动,先后组织多家企业参加4次名牌产品展示会、农博会等,其中在杭州农博会上莲都区参展企业获得了7金6银的好成绩。会同相关单位举办了枫树湾杨梅促销会系列活动。
农民培训工作,全区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16581人,完成任务数16187人的102.4%。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219人,完成任务数的102.7%;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872人,完成任务数的100.4%;转移就业5119人,转移就业率达87.2%;发放培训证书4303本,资格证书发放率73.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2089人,完成任务数的104.5%;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401人,完成任务数的119%。
信息工作,加快推进农民信箱工程,新发展农民信箱用户2202户,累计注册用户已达7907户,注册启用户7801户。借助农民信箱发布公共信息389条,发布买卖信息860条,发送个人信件40.73万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信息交流。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2007年是莲都区“双十百工程”的启动之年,围绕生态区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提升整治水平,强化了规划指导的作用。根据各村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村庄建设规划和古堰画乡旅游开发规划,聘请市专业规划设计单位为古堰画乡范围内21个整治村统一规划设计整治方案,力求整治建设水平和品位全面提升。为提升村庄整治水平,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增强村庄整工作的推动力,专门举办了乡镇(街道)、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邀请了韩国专家崔在善博士及市直有关部门就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等进行了培训。还组织部分重点乡镇、重点村干部到杭州西湖区龙坞镇考察学习。通过培训和外出参观,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村庄建设理念和管理理念。同时,通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2007年共先后召开3次区级现场会,并成功举办了全市村庄整治现场会,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村庄整治工作。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24元,增长12.8%。其中:粮食产值1亿元;水果产值达2.57亿元;食用菌总产值2.50亿元;茶叶总产值约0.43亿元。
发展特色示范村2个、农家乐经营户11家,至2007年底累计完成投资额350余万元,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约52万人次,营业收入890万余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全区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为4530户7897人,比2005年底的12298户26705人,减少了7768户18808人,减幅分别达到63.2%、70.4%。全区共实施农民异地转移302户806人(以签订搬迁协议为准),其中整体搬迁集中安置92户238人,整体搬迁分散安置17户55人;分散搬迁分散安置194户513人。抓好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所有行政村均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并加强了对各村货币资金管理的监督力度,全年共完成了128个村的审计,审计金额达73312.94万元,其中违法违纪案件数1件,违纪金额120万元,移交司法机关1人。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及时宣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坚持月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调处,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涉农纠纷调处,2007年共调处纠纷40多件,接受咨询500多人次, 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新农村建设
【概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瑞商任组长,区长任淑女为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康庄工程、“十百工程”、农村新社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农家乐”乡村旅游5个协调小组,组长分别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具体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力求抓出年度阶段性成果。各乡镇、街道也都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新农村工作的领导。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开展乡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还特别邀请了韩国专家崔在善博士作了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的影响的专题讲座。围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能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和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区政府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新农村建设合作协议,在新农村规划与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劳动力转移培训、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在资金投入上予以明显倾斜,2007年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增长比例达到31.78%,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新增1.7亿元,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率达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3%,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逐步呈现。同时发挥农村集体土地等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出让机制。郎奇村、大港头村两宗土地出让所得近1.5亿元,将主要返还用于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村庄整治“全乡整治(丽新乡),全线(瓯江沿线村庄)推进”成效显著。
【农村经济发展】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落实。一是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以全区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为基础,加快推进优势明显、格局清晰的产业带建设,重点培育以特色水果、绿色蔬菜、畜禽业、名优有机茶、花卉苗木、笋竹林、食用菌等主导产业。2007年,全区建立产业化基地5347公顷。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870公顷,粮食总产达5.4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200公顷,新发展柑橘、桃、李等水果715公顷,新发展茶园439公顷,食用菌种植量达8500万段。二是利用富余劳动力,加快发展来料加工业。来料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充分利用现有的富余劳动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坚持“城市农村统筹,外输内转结合,创业就业并举,培训服务齐抓”的工作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来料加工业的发展。去年来料加工费达691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8倍多,2007年实现来料加工费2700万元,2007年比上年又增长了近4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农家乐”旅游产业。发挥地处市区城郊的区位优势,依托“风情东西”、“古堰画乡”等景区建设和乡村自然风光,借助村庄整治成果,鼓励推动城郊村和特色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服务,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实现农业效益多元化。目前已建成农家乐特色示范村7个,新发展农家乐经营户33家。全区累计“农家乐”经营点达60家,实现就业360余人,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营业额2000多万元,较好地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增长的经营目标,“农家乐”已成当地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
【农村新社区建设】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民得益感受成效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村庄整治工程的实施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实施“十百工程”五年来,全区已累计开展村庄整治174个村,投资2.02亿元,完成创建1个整治乡、15个示范村、144个整治村和30个环境整治村,涉及农村人口16.1万人,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64.8%。2007年,全区村庄整治累计完成投资5924.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13%。同时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农村垃圾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2007年区财政安排投入资金132万元用于环卫保洁经费补助,为176个村(包括“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75个村)按照常住人口每人每年8元〜10元、流动人口每人每年4元〜5元的标准安排环卫保洁和清运费。“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乡村洁净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推进,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产质量显著提高。
【新型农民培育】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工程,以送科技下乡和农技干部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通过远程教育、集中上课、田头指导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订单”、“定向”培训,有重点地对失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民工在岗再培训,促进农民分工分业。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网,建立健全农民权益维护体系。今年,全区要完成培训农村劳动力18500人,其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劳动力转移培训5850人。全区实际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总人数16581人,共组织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872人,发放培训证书4304本,资格证书发放率73.3%;获得资格证书的劳动力转移就业3753人,转移就业率达87.2%。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莲都区把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作为安居乐业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出台了《莲都区城乡困难居民综合帮扶救助体系实施意见》,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体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及住房救助等体系。同时,以普及十五年教育为目标,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旧房。全区农村普遍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健康体检制度,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7.78%,人均筹资60元,农民健康体检率75%。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参保面达86.92%,政策性农业保险大户参保率113.7%。以乡风评议为重要载体,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为重要手段,弘扬乡村先进文明。今年在黄村乡下陆村和大港头镇连河村开展了民主乡风评议试点活动,并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扩面。全区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的乡镇有17个,开展率为100%,开展乡风评议活动的村有19个,处于试点扩面阶段。抓住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良好机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闲置场所的改扩建,强化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许多村的会议室、活动室设施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组织下基层演出(110场次)、农村放影(1000场次)和自办栏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娱生活。康庄工程的有力推进,也使农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成效。2007年底前已经完成路基项目12个,完成路面项目8个。累计完成路基137.5公里,路面121.8公里,路面硬化率达88.6%。全区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5.1%。
【农村组织和体制机制改革】 莲都区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民主进程的有效手段。农村基层组织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力量,莲都区针对如何增强村级基层班子组织群众、执行政策、操作到位、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今年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一个深化、两项教育、三个关爱、四项活动”:一个深化(深化“住村联心”)、两项教育(外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关爱(离任村干部定期补助、村干部关爱培训、关爱农村老党员)、四项活动(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化、五好村党支部和五好乡镇党委创建、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派、村级换届选举前期动态调研),有力地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区17个乡镇街道基本建立了综治工作中心,形成了全区创安综治维稳新平台,通过开展百个“平安示范村居”创建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工作的深化,取得了良好成效。继续推进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的延伸,加强打击和防范力度,深化矛盾纠纷化解,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化进程,有效地促进“管理民主”。全区“平安乡镇”达标率100%,“平安村”达标率99%。
【区域协调发展】莲都区通过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积极改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根据市委1号文件精神,结合莲都区实际,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的若干意见》,确定了莲都区低收入农户的主要目标和增收措施,并制订了结对帮扶增收计划,确立了低收入农户档案和扶贫建档立卡管理系统电子数据库,落实了低收入农户增收扶持政策。各级各部门按照“乡乡有增收行动、村村有增收计划、户户有增收项目”的要求,落实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帮扶到村、到户、到人,加快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70.4%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村庄整治
【概况】 实施“十百工程”五年来,全区已累计开展村庄整治174个村,投资2.02亿元,完成创建1个整治乡、15个示范村、144个整治村和30个环境整治村,涉及农村人口16.1万,占全区农村人口总数的64.8%。
2007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全区共计对98个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包括1个整治乡(丽新乡)、5个示范村、46个整治村、52个瓯江沿线村开展以“五整治一建立”为主要内容的环境集中整治。
全区村庄整治累计完成投资5924.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13%。共计完成村内道路硬化79.61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5.35公里,修建廊亭(桥)10座;改造自来水管道5.4万米,埋设排污管道4000米;整治河沟10.5万米,清理池塘10.2万平方米,新建防洪堤1400米;拆除简陋厕所、猪牛栏和简易棚1643处,消除露天粪坑1001个,修建公共厕所70座;拆除旧房5171平方米,完成外墙改造13.3万平方米;完成村庄绿化3.1万平方米;修建村会议室、老人协会活动场所40处7525平方米;清理垃圾1.2万吨,新建垃圾处理场22座,焚烧炉16个,处理点111个,新建垃圾箱房652座,添置垃圾桶1900只、垃圾运输车65辆;关停畜禽养殖场26处,建成规模养殖场(户)沼气池60座;清除废品收集点70处;安装路灯1176盏, 调频广播42只,有线电视733户,公益宣传牌166块。
【拓宽建设思路】一是通过培训,更新观念。2007年莲都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力推动整治水平的提高。5月25至5月30日,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党校举办了两期乡镇(街道)、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全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各乡镇、街道分管领导,2007年村庄整治在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等320人参加了培训。邀请了市农办、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和国土分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就新农村建设基本理论、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农民建房政策及报批程序、依法建设内容等进行了培训,并特别邀请了韩国专家崔在善博士作了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的影响的专题讲座。通过专门工作会议的指导培训,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开拓了视野、更新了村庄建设理念和管理理念,认识上有了真正的提高,目标责任更加明确,对全区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整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二是通过参观学习,提升理念。安排全体参训人员实地参观了丽新乡黄岭上村和碧湖镇郎奇村的村庄建设情况。还组织部分重点乡镇、重点村干部到杭州西湖区龙坞镇考察学习。8月24日,区委区政府又组织召开古堰画乡片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通过去各地参观学习,对整治村的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三是通过增进交流、开阔视野。11月8日全市村庄整治工作现场会在莲都区成功召开,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兄弟县(市)对莲都取得的村庄整治成效倍加赞赏,庆元县、浦江县党政代表团陆续到莲都区进行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建设考察取经。11月29日省新农村建设督查组检查了莲都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对莲都区的新农村建设成效给予了肯定。9月底区农办到奉化市考察新农村建设,通过这些交流,开阔视野,学习他人长处,补自己不足。
【创新工作机制】重视前期规划,呈现整治特色。在瓯江沿线实施整治的初期,农办、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深入各村调查,通过实地察看,了解谈话,基本掌握各村的现状和村民最迫切希望整治的项目。在此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制订出台了《莲都区瓯江干流采砂和沿线村庄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瓯江干流环境整治目标重点、内容标准及实施步骤。为提升整治水平,强化规划指导的作用,今年我们聘请市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结合村庄建设规划和古堰画乡旅游开发规划,为古堰画乡范围内21个整治村统一规划设计整治方案,力求整治建设水平和品位全面提升。完善监督体系,促进工作进度。区委和区政府督查室、区农办、区建设分局、区文明办等相关部门组成督查组,于4月份至10月份,每月一至二次逐村逐点明察暗访,对各村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排摸,对未清理的垃圾堆进行拍照寄送,对各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通报,督促乡镇(街道)、村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并严格执行月报制度(古堰画乡片村庄整治建设进展情况实行周报制度),从4月份开始,要求各相关镇(街道)和牵头部门,于每月30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工作进度及存在问题与下步打算,由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将每月的进展情况给予通报,有效地促进了工作进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督查通报上给予明确批示,极大的推进了工程进度。完善考核程序,提升整治水平。由于莲都区整治量大、面广、线长,瓯江沿线环境整治村尤其是古堰画乡片村启动时间较迟,决定对创建的示范村、整治村及瓯江沿线环境整治村进行分批考核验收。对2007年的整治村考核验收依据考核标准严格把关,决不走过场,对达不到考核标准村的整治村不予以通过。在省、市考核组考查之前,组成区级考核组对示范村的建设实施自查,对照考核标准严格要求,认为各示范村建设已达到要求。市级示范村、整治村由市区组成联合考核组,先行考核验收。经过两天的实地考核,以走现场、查资料、访农户等形式详细了解整治村建设情况,一致认为莲都区村庄整治建设标准较往年有所提高,整治更有特色,但有个别村由于村庄整治难度较大,村庄面貌变化不明显,为了不影响莲都整治的整体水平,要求限期整改。区财政局、区执法分局、区建设分局、丽水古堰画乡管委会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莲都区瓯江沿线环境整治村(19个城中村除外)进行了考核验收。碧湖镇下南山村经整改后通过验收,其他42个瓯江沿线环境整治村均顺利通过考核。
【加大扶持力度】市、区财政共计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对2007年村庄环境整治和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所需资金进行补助和奖励。由区“十百工程”协调办与区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整治建设以奖代补和项目补助标准。各类村庄的补助标准较往年增加了3万元〜20万元。为缓解各整治村的建设资金压力,顺利推进工程进度,根据工程进度分批分次下达建设资金。共下拨各项整治资金2187万元,其中面上示范村、整治村资金678万元;古堰画乡片村庄整治下拨资金887万元;环南明湖片和南明湖上游整治村下拨以奖代补资金360万元;沿江村庄积存垃圾清除和河沟池塘补助资金182万元,畜禽养殖污水治理80万元。通过扩大补助奖励范围和加大扶持力度,激发了乡村两级的整治积极性。为了提高古堰画乡范围村庄整治建设资金使用效率,规范村庄整治管理标准,制订古堰画乡资金拨付办法,乡镇负起监督复核职责,这更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实施。
【增强共建合力】2007年建立了市、区部门和领导联系示范村、整治村联系制度。市级挂钩单位已到村实地指导180批次,有47个市级联系部门落实帮扶资金54万元,区联系领导到村到点检查指导210人次,挂钩单位到村280批次。55个区级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40.85万元。区联系领导和市区两级部门的经常性督促指导,有力地促进相关各村的整治建设进度。
【搭建增收平台】紧扣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注重引导各村正确处理好村庄整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经营村庄的新理念,结合自身特点,深挖农村文化内涵,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和村庄区位条件等优势,把村庄环境整治与古村落保护开发、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使村庄整治内容既能突出农村生态、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实现“十百工程”与经济发展、文明建设互赢共促。
农家乐发展
【概况】全区共创建农家乐特色村5个,其中碧湖镇堰头村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老竹镇沙溪村和联城镇下林九坑村为市级农家乐特色村,大港头镇大港头村和雅溪镇西溪村为区级农家乐特色村。全区农家乐经营户52家,从业人员315人。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达52万人次,营业收入994万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堰头村、九坑村、沙溪村等地乡村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莲城之韵”等系列农家特色菜得到充分挖掘并在省市频频获奖,管理进一步规范,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征的乡村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莲都区财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安排了农家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农家乐发展重点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以奖代补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等。在看到各地农家乐发展的良好态势后,有些经营户决定把这块蛋糕做大,自发地继续投入一定资金,对经营场所环境和经营硬件设施进行了适当的装饰和升级。联城镇下林九坑村的11户经营户共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对厨房进行了整治和装修,购置了必要的冷藏和消毒设备,大大提高了经营接待能力和档次。该村还计划投入60多万元资金,在九坑的桃花观赏点上建造六个休憩观赏厅,以供游客观赏取景、摄影写生、遮阳避雨等,改善村庄环境。
【加强特色建设】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业,有无特色、有无依托优势是能否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2007年,莲都在确定新的农家乐扶持重点村时,充分考虑要特色化发展,结合市、区领导调研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问题时的指示精神,决定依托东西岩风景区优势,把马村村和黄岭上村纳入创建计划。黄岭上村拥有一个水域宽广的人工湖,一片郁郁葱葱的柿子林,一到冬天树上挂满红灯笼般的柿子,很有农家丰收的感觉。该村的发展思路是“樱花村、月亮湖、黄岭上、柿子林”,计划在月亮湖畔新增种植相当数量的樱花树,形成“游客漫步湖畔,樱花掩映身影”的漂亮特色景观。
【实施规范管理】发展农家乐的初期,莲都对经营户以扶持为主,各项手续及要求相对较低。2007年,莲都区相关部门对经营户提出了“证照齐全、规范经营”的要求,一些经营手续和相应证照有所欠缺的农家乐经营点相继补齐了相关手续。联城镇九坑村的11户经营户,平日很多村民在外地经营超市,桃花节期间村民们投入资金30余万元,按区卫生局要求对厨房进行了适度装修,添置了餐饮经营所必需的冷藏、消毒及保鲜等设施,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堰头村和沙溪村的经营户也在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基础上,陆续办理了营业执照,全区农家乐经营户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经营的道路。
【提升服务水平】经营农家乐的业主大多为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卫生意识差,待人接物礼数欠缺,为了提升农家乐经营服务水平,相关部门组织了“农家乐”厨师厨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全面学习餐饮服务基本知识,掌握了烹饪基本技能,提高了厨师们对农家特色菜肴的制作水平,增强了农家乐的市场竞争力,效果很好。同时,按照《莲都区“农家乐”经营户等级考评办法》关规定,要求经营户积极进行星级创建。碧湖镇堰头村已评定了三星级农家乐经营户4家,二星级3家,现老竹镇沙溪村和联城镇九坑村经营户也已证照齐全,软硬件建设较好,已经具备评定星级的初步条件。另外,整合各种可用资源,在区农业局九里办公区设立了莲都区农家乐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为莲都区农家乐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注重推介促销】相对其他发达地区,莲都区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业算是刚刚起步,因此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莲都农家乐的精品线路及闪光点,并积极组队参与省、市组织的各项乡村旅游推荐活动,力争让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游客都知道莲都区的农家乐产业。
在浙江省首届“江南渔村杯”农家乐特色菜大赛、莲都区代表队组织选送的主题为“莲城之韵”的参赛菜肴获得了山区组综合项目类银奖和全部单项类(包括热菜、冷菜、点心)四块银牌。而且,莲都区选送的'‘莲城之韵”系列的“明月松果”、“绿源秋色”、“盘主会禅”和“石烹童牛”等四道菜肴入选浙江省首届“江南渔村杯”农家乐特色菜大赛百佳菜肴。在“皇都房产杯”丽水市旅游行业暨农家乐烹饪技术大赛上,莲都区组织选送的主题为“莲城风韵乐农家”和“山哈情•家常菜”的两桌农家菜肴,分别获得农家乐组团体一等奖和团体三等奖,整个团队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同时,其中的“代代相传”和“白玉翡翠” 二道菜肴入选了此次大赛的特色风味菜(点)。
高效生态农业
【概况】2007年,莲都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工程为抓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2007年全区新培育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新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20个,新认定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面积436公顷;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33个,面积541.2公顷;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1个;新获浙江名牌农产品1个,省农博会金奖7个,优质奖4个;争创省百个强龙示范工程示范点23个;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示点县建设,投保35份,投保额446.32万元;成立莲都区农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合作社担保贷款155万元;同时,莲都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水果、蔬菜、食用菌三大产业强县。碧湖镇、峰源乡分别被认定为蔬菜产业、竹木产业强镇。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继续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扩大基地规模,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2007年新认定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面积436公顷(见表3);新建莲都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41个,面积541.2公顷。至2007年,全区共建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363个,规模5400公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个,面积11270公顷。同时,在原有省、市、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了紫金开潭村无公害椪柑生产基地等20个示范带动性强、特色明显、优质安全的基地,建成我区第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着力推广“猪一沼一果”循环生产、粮经立体生产、林果一畜禽生产等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加快我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规模集聚。努力建成周边城市的“后菜园”、“后果园”、“后花园”以及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2007年莲都区通过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名单
表3:
【实施绿色农业品牌战略】以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为根本,围绕我区农业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地方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2007年继续鼓励企业或基地业主选择主导产业中具有一定规模性和代表性的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共有6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见表4)。至2007年,全区共有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43个(其中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19个、森林食品2个)。夯实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又重点发展一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007年,1个产品获首届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个产品通过市著名商标复评。全区已培育省市著名商标9个(其中省著名商标2个)。省、市名牌产品9个(其中省名牌产品2个)。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加强宣传,提高全区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007年共组织10家农业龙头企业20多只产品,分别参加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举办的农业博览会、展示会、产品推荐会。在浙江省农博会上,“绿园香鸡”等7种产品获得金奖,处州山茶油等4种产品获优质奖。在宁波食品推荐会上,莲都区浙江巧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巧手”牌馄饨深受宁波市民青睐和超市商场的关注。在上海瓯柑推荐会上,“山水”牌瓯柑更是赢得了省市有关领导的赞赏和市民的喜欢。整合现有品牌,打造公共资源品牌。2007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山水"品牌,拓展"山水"品牌覆盖面,成立了“山水”商标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山水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统一设计和印制“山水”系列产品专用包装。
并将“山水”品牌商标使用权交给全区果蔬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享有。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全区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果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政府地方品牌。
2007年莲都区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名单
表4:
【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007年,莲都区坚持“扶强、扶大、扶优”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市场拓展等工作,积极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法人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007年新培育了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家,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至此,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5家,区级18家(见表5)。拥有固定资产2.4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86亿元,上缴税收515.2万元,利润5904.97万元。在本区内建立各类紧密型基地(包括订单基地、自办基地、合作社基地)4828公顷,带动农户7.58万户。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适应农产品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 为全区的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带动作用。
表5:
莲都区农业龙头企业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丽水市富来森食品有限公司
★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开发
有限公司
★丽水市绿园禽业有限公司
*丽水市梅峰茶业公司
*丽水市山水果业有限公司
*丽水市绿山禽业有限公司
*丽水市绿富畜禽有限公司
*丽水市绿谷茶叶有限公司
*丽水六江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丽水市恒源商贸有限公司
*丽水市高山农夫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丽水市梅园食品有限公司
*丽水市绿野畜禽有限公司
*丽水市森宝菇业有限公司
*丽水市绿溢农业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
*丽水市浙闽山珍有限公司
*丽水禾意牧业有限公司
丽水市咏林食品有限公司
丽水市畜牧良种场
丽水处州山茶油开发有限公司
丽水市粮食总公司
丽水市丽南综合交易市场丽水绿园种禽开发有限公司
丽水市桑尼食用菌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
莲都区半年弄生态养殖场丽水白云山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
莲都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丽水碧湖绿源长血豆合作社
(省级)
★丽水森老大板栗专业合作社
(省级)★丽水市秀山农副产品产销
合作社(省级)
★丽水市绿园丰年畜禽养殖
合作社(省级)
*丽水莲都庄稼人蔬菜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水阁畜禽产销合作社
*丽水市兴农蔬菜专业合作社
*丽水市莲都区亿隆养殖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绿禾牧业合作社
*丽水市恒源果蔬专业合作社
*丽水康乐马齿苋产销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河东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
*丽水飞鸟农产品产销合作社
*丽水市莲都区西达开农产品合作社
*丽水新农村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
*丽水市老竹齐达养猪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后山坪蜜梨合作社
*丽水市岑农食用菌合作社
*丽水市兴业农产品产销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叶丽荣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丽水市莲都区自强畜禽产销合作社
*丽水春秋农产品合作社
*丽水仙渡新红桃产销合作社
*浙江丽水天润香榧合作社
*丽水市灵山鲜果专业合作社
*丽水莲都瓯江源蔬菜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产销合作社
*丽水古堰画乡茶叶产销合作社
*丽水联济油茶产销专业合作社
*丽水田野果业合作社
*丽水太平水果专业合作社
*丽水丽竹农产品产销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农丰植保技术服务合作社
#丽水莲都区下沈桃合作社
#丽水富港茶叶专业合作社
#丽水丽新乡益民茶叶产销
合作社
#丽水兴达笋竹农民专业
合作社
说明:
★号为省级规范化农民专业
合作社
★号为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
社
#号为区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家,累计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91家,入社社员5253户,占全区农户数的5.87%,带动农户5.96万户,实现销售收入2.08亿元。新增区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市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全区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7家,其中4家为省级规范化合作社。通过规范化建设,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服务社员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促进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快又好发展。
【优化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开展农业政策性试点县建设。2007年全区共开展露地西瓜、生猪、鸡、鸭、蔬菜大棚等6个险种保险,35户农户参保,保费8.118万元,保额446.32万元。提高我区农业抗自然灾害和开展生自救能力。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缓解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由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联合成立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合力农信担保有限公司,2007年为9家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155万元。开展农产品绿色通道。2007年继续为浙江省绿园禽业有限公司等3家省农业龙头企业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发放票据6800张,共节省运费11万元。
【建设三大产业强县】蔬菜、水果、食用菌是莲都区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2007年,蔬菜播种面积11670公顷,总产量33.38万吨,产值3.3亿元;水果种植面积13930公顷,总产量17.19万吨,产值2.57亿元;食用菌种植8500万段,产量6564吨,产值2.5亿元。3个产业的生产规模均位全省前10位。同时,积极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蔬菜产业共创建区级无公害生产基地46个、827公顷,有9个产品获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培育龙头企业7家、规范性合作社7家;水果产业共创建区级无公害生产基地119个、2572公顷,有7个产品获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范性合作社5家;食用菌产业共创建区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5个,规模2175万段,4个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培育龙头企业2家,规范性合作社5家。鉴于我区蔬菜、水果、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大、优势明显,2007年,莲都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水果、蔬菜、食用菌三大产业强县。碧湖镇、峰源乡分别被认定为蔬菜产业、竹木产业强镇。
粮食作物
【概况】2007年,全区粮油作物播种面积10867公顷,比上年增加172公顷,增长1.39%,总产量5.41万吨,比上年增加714吨,增长1.28%。其中,蚕豆播种面积1233公顷、甜玉米1000公顷,分别同比增长13.50%和20%。水稻种植面积为5500公顷,同比减少0.5%万亩,产量3.71万吨,同比减少0.2%。由于价格上涨因素的带动,产值可达1亿元,同比增长1%左右。全区种植业继续保持粮、果、蔬三分天下的格局。在种植方式上,保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搭配,水旱轮作的多种种植方式,上半年以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旱粮为主,下半年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区域分布上,形成区域性规模种植,碧湖平原为长豇豆、蚕豆、春大豆等与水稻搭配种植区;老竹盆地是春大豆、春花生、长豇豆与水稻搭配种植区;富岭、城郊以叶菜、苦瓜、春玉米与水稻搭配为主。
【先进适用技术】全区全面实施“单季稻单产提升工程”。共建立水稻优质高产示范方19个,示范面积330公顷,做到乡乡(镇)有示范方;组织和落实水稻“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建立优质高产示范户138户,示范面积19.56公顷,基本达到村村有示范田。共推广稳粮增效新模式2670多公顷,超级稻2670多公顷,旱育秧2000公顷,推广单季稻“五改”技术和“双百工程”2670多公顷。水稻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油菜推广“双低”品种,旱粮良种覆盖率80%以上。
充分利用和发挥莲都区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蚕豆、甜玉米等旱粮生产,建立旱粮示范方10个,示范面积153公顷。开展蚕豆品种更新、“三关”(摘芯、打顶、抹芽)技术应用和示范;甜玉米重点开展中高山区栽培技术推广、平原地区设施早熟栽培技术和秋季延续栽培技术推广以及新品种的试验示范等。
【稳定粮食生产保障措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在中央、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基础上,区财政专门安排10万元粮食生产扶持资金,用于奖励粮食高产示范户、优质高产示范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工作先进个人以及冬种粮油生产补贴。农业部门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升,种粮效益进一步提高,粮食规模经营得到发展,扩大了种粮大户队伍,2007年培育种粮大户35户,比上年增加12户,规模经营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基本农田保护】全区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针对抛荒耕地多为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垄田,偏僻且分散的特点,采取了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重点发展茶叶、水果生产等措施,力争消灭耕地全年抛荒现象。
经济作物
【概况】2007年,全区经济作物种植总积为21.3726万公顷,总产量48.6415万吨,总产值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1.6%、10.6%。大宗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这2个大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经济作物总面积的86.9%、产量占99.91%、产值占93.17%。
【蔬菜】2007年上半年蔬菜价格相对低迷,下半年受市场供求等影响,价格逐步提高,效益持续提升,全年种植面积达11670多公顷、比上年增加1%;产量33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价格同比增长6%左右,产值3.3亿元,同比增长6%。蔬菜生产品种主要有长豇豆、蚕豆、四季豆、黄瓜、番茄、八棱瓜、茭白、花菜等。其中最大宗的是长豇豆,2007年播种面积为3267公顷,产量9万吨,产值1.5亿元。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集约规模生产基地。2007年万亩长豆基地建设项目荣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蔬菜生产的技术体系构成主要为设施型栽培,设施蔬菜面积为8.7万亩,占总面积的49.5%,新品种的应用,优质高产新品种面积达10600公顷,占总面积的90.5%,生物农药、肥料的使用,防虫网、诱虫灯及瓜果类蔬菜嫁接技术都得到成功推广。
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区共有蔬菜交易市场11个,年交易额达2.6亿元,蔬菜专业合作社30个,蔬菜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有腌(烘)制长豇豆干,萬苣干、蒲瓜干等,年加工量5000吨以上,蔬菜的品牌不断涌现,“山水”、“高山农夫”、“绿溢”、“绿源”等品牌的系列蔬菜产品源源不断地向华东地区大中城市供应。
【水果】水果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新发展柑桔、桃、李等水果715公顷,全年水果产量为15.6万吨、产值2.57亿元。其中瓯柑193公顷,完成年度计划的145%。柑桔面积为9600公顷,面积基本持平,产量为11万吨,同比下降19%;产值1.52亿元,同比下降6.2%。桃面积2273公顷,面积同比面积基本持平,产量为2.48万吨,同比下降29%;产值0.56亿元,同比下降14%。杨梅面积880公顷,增加24%;产量3303吨,增加32%;产值1909万元,增加91%。其他水果生产保持平稳。全区水果面积达13930多公顷,比上年的13730多公顷增1.5%。预计全年水果产量为15.6万吨,同比下降13%, 但由于销售价格普遍好于往年,预计全年产值达2.6亿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全区水果确立区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21个,水果安全生产得到加强。“山水”牌椪柑获2007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山水”牌九坑桃获2007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
【茶叶】茶叶产业快速发展,去年新发展茶园439公顷,完成任务数的135%。茶园总面积达1870公顷。同比增长33%;总产量415吨。同比增长18%;总产值4300万元。同比增长26%。投产面积1400公顷,占总面积的75%0其中名优茶280吨,产值3000万元,包括有机茶80吨。茶园主要分布在大港头、碧湖、太平、丽新。最多的乡镇是大港头,有面积近730多公顷。近年新开发茶园90%以上是乌牛早、龙井43、白茶等良种,全区良种茶园面积已达1330多公顷,良种化率达72%。在部分山区,如大港头镇的毛田村,种茶农户几乎接近100%,成为山区农民种植作物的主栽品种与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茶叶加工以春季名茶为主,加工类型有扁茶、碧螺春、香茶等。2007年有10个茶叶品牌,多个品牌被评为名牌产品。“梅中田”牌茶叶2000年获得国际金奖,2002年被认定为省、市名牌产品;“梅中田”商标2002年被评为市著名商标,2004年被评为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评为北京马连道第六届茶业节暨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山水龙剑”2003年获得浙江名茶称号,2004年被认定为市名牌产品,2005年获中国济南第三届国际茶博会金奖。
莲都区有机茶生产如火如荼,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也成效斐然。梅峰茶叶有限公司利用生态优势,以“以园养园、以茶养茶”的技术建成有机茶园,并于2001年成为全市首家通过有机茶认证的企业,2007年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到2006年,全区共有梅峰茶叶有限公司、绿谷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297公顷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2007年有机茶产量80吨,产值1860多万元。全区建成省级无公害基地4个,面积750多公顷;区级无公害基地50个,587公顷。
2007年出台了莲都区茶厂无公害改造考核办法,目前有通过无公害改造的符合无公害要求的茶厂10座,其中通过省无公害茶厂验收的二座。峰梅、绿谷茶叶公司通过QS认证,同时二家公司茶厂已建省级示范茶厂。
食用菌
【概况】2007年莲都区食用菌产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强县。莲都区食用菌产业以香菇生产为主,占94%,其他菌类如黑木耳,平菇,金针菇,鸡腿菇,草菇,茶薪菇等珍稀品种有少量种植。香菇生产主要分布在雅溪、仙渡、老竹、丽新、高溪、碧湖、大港头、峰源、太平等9个乡(镇),珍稀品种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郊的4个办事处。2007年直接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数量为5260户近1.6万人,食用菌生产总规模为8500万支菌棒,产值高达3.05亿元,利润1.88亿元,其中外运排场和异地制菇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100多个县(市、区),重点地区有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天津、青岛、南京、苏州、上海、广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西藏等城市。全区共拥有省级无公害香菇基地1个,市级无公害香菇基地2个,区级无公害香菇生产基地23个,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培育省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重点龙头企业1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5家,其中规范性合作社2家,“富来森”牌香菇获省名牌产品称号,“爱绿森”、"六江源”被评为市著名商标,“爱绿森”牌香菇被评为省农博会金奖。
【赴外开发取得显著市场经济效益】2007年莲都区赴外开发食用菌规模达5000万段菌棒,产值2个亿,营利高达1.25亿,成为莲都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
【食用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全区共有省,市,区级无公害基地23个;同时大力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品牌战略,已有2个食用菌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食品认证,其中包括全省第一个香菇绿色食品认证。
【提高食用菌生产规模化程度】根据食用菌特点和市场需求,规模化生产就是提高市场竞争力,莲都区相继引进和研发相关技术如塑料大棚加盖遮阳网技术,代料香菇配方改良,干鲜香菇品种选育,节能型自动灭菌炉和生物质灭菌炉的研发,节水微孔喷溉技术应用和开放式接种技术的推广等,为全区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2007年全区本地生产的菇农平均规模达15000支菌棒/户,赴外开发的菇农平均规模达30000支菌棒/户,分别是全省平均规模7000支/户的1倍多和3倍多。体现出了很好的规模效应以及在日益激烈的食用菌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基地化生产水平】通过区食用菌行业协会建设,吸收广大菇农,食用菌经营户参加,并在重点产区设立会员召集人制度,以此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和基地化生产;鼓励和支持广大菇农自发组成专业合作社,产销结合,根据市场情况来确定安排生产,有效地规避风险。业务主管部门和协会还不定期地为菇农解决生产和销售中出现的有关技术问题和经营问题。
【形成面向全国的原辅材料和优质菌种集散地】莲都区每年供应的食用菌原辅材料和优质菌种可生产2.5亿支菌棒,其中有一半的材料是销往全国各地,成为目前全国较大的食用菌原辅材料和优质菌种集散地之一,莲都区食用菌产业在业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
畜牧业
【概况】莲都区畜牧生产总体形势良好,通过贯彻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落实综合措施,实现了从上半年低迷亏损向下半年恢复盈利转变,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生猪养殖业产值13886万元,增长55.9%;牛养殖业产值251万元,增长25%;羊养殖业产值140万元,增长28.5%;鸡养殖业产值4872万元,减少9.5%;鸭养殖业产值524万元,增长9.4%。能繁母猪养殖补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落实到位。对全区1902家能繁母猪养殖场(户),按每头能繁母猪补助5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36.91万元。组织养殖场(户)对0.40万头能繁母猪、0.26万头生猪、23.4万羽鸡、0.4万羽鸭进行了投保。畜禽排泄物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列入省“811”工程项目的13个规模养殖场和全区面上24个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建成沼气池37座、厌氧池池容5370立方米。在全区推行了养殖场防疫设施“一灯两池”建设模式,即在养殖场悬挂紫外线消毒灯,建造车辆消毒池和畜禽笼具消毒池。动物防疫执法检查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查处违法案件16起,罚没款2.44万元。又一年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件。
【发展生态畜牧业】莲都区根据省、市政府的要求,立足现有的山地资源,积极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发展战略,对上山养殖的业主,在扶持政策、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并优先申报项目,积极帮助开展项目包装,争取扶持资金。在完成以前年度畜牧业项目建设的基础上,2007年新实施了7个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总投资950万元。其中4个项目获得中央投资补助180万元;3个项目获得省级补助60万元。同时狠抓良种体系建设,制定了《生猪良种补贴实施方案》,把良种建设任务落实到每个养殖场(户),对每头能繁母猪每胎补贴20元。积极开展品种改良,近几年莲都区先后引进斯格猪、白羽王鸽、三黄鸡、波尔山羊等优质畜禽品种,其中2007年波尔山羊项目在黄村乡实施,通过了竣工验收,获得省项目立项补助20万元,培育了山羊养殖示范户64个,科技示范户8个,90%以上示范户年均增收2000元〜10000元,达到脱贫甚至致富目标,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畜牧业。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良种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了良种覆盖率,增强了畜牧业发展后劲,提高了畜产品质量水平。
【无公害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以规模养殖场(户)实施标准化、无公害化、高效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一是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在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养殖场进行综合评审的基础上,由区政府确定无公害农产品(畜产品)示范基地,评定奖励等级,给予1000元〜3000元奖励。二是扶持高效生态农业(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示范带动能力强、特色明显、优质安全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授予高效生态农业(畜牧业)示范基地称号,并每个奖励10000元。三是编制生猪、肉鸡、肉鸽无公害生产技术模式图,及时分发到养殖场(户),下乡进村对畜牧业生产经营人员进行详细讲解。2007年新培育畜牧业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全区畜牧业无公害生产基地累计达71个。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高了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动物疫病防控】狠抓畜禽普查免疫,推动动物疫病预防屏障建设。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动物免疫工作要求,实行平时免疫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做好畜禽免疫工作,随时开展免疫技术指导,实现了免疫密度和质量双落实。全年累计对353.16万只家禽进行禽流感免疫,对20.26万头牲畜进行口蹄疫免疫,对13.79万头生猪进行猪瘟免疫,对3.8万头生猪进行猪蓝耳病免疫。禽流感、口蹄疫免疫任务完成率均达100%,其他重大动物疫病常年保持高免疫密度;狠抓动物检疫监管,推动动物流通环节防疫措施落实到位。所有生猪凭检疫证明进入定点屠宰场,检疫员严格按照检疫操作程序进行检疫。2007年,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生猪12.34万头、牛0.19万头、羊0.39万头;城区市场检疫家禽335.06万只。查出不合格生猪85头、家禽1235只。对检疫不合格的畜禽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并严格执行省外调入动物和动物产品备案管理制度,在部门、贩运户、调运地之间形成动物疫情信息链,引导贩运户到无疫情地区调运动物及动物产品。全年共出具备案单394份,备案调入家畜3.41万头、家禽18.75万只、畜禽产品29.8吨;狠抓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防控工作规范化。在碧湖镇开展动物防疫示范乡镇建设。通过防疫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规章制度建设,购置了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建立了一个动物防疫宣传窗,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实现了村级动物防疫“三员”的配备,其中:村级防疫员59名,村级疫情测报员59名,档案管理员25名。全部落实了相应的工作经费。并完成了“一灯二池”(一个紫外线消毒灯、二个消毒池)和相应的沼气治污设施工程建设任务,通过了相关部门的验收。在全区开展规模畜禽养殖场防疫规范化建设。区政府统一购置紫外线消毒灯,免费发放给规模畜禽养殖场。并督促养殖场完善养殖、免疫、生产和用药等档案制度,认真、规范落实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狠抓动物疫情监测,推动预警预报作用充分发挥。2007年,从66个规模养禽场、41个村的散养家禽农户采集家禽血样1347份,从47个规模养猪场、17个村的散养生猪农户采集猪血样450份,从31个村的散养牛农户采集牛血样177份,从19个规模养羊场、3个散养羊农户采集羊血样148份,合计釆集畜禽血样2122份。经免疫抗体监测,全区禽流感H5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8.2%,比上年上升5.24%;猪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74.9%,比上年下降9.3%;猪瘟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67.5%, 比上年上升16.4%。对畜禽免疫质量较差的养殖场(户),采取了发告知书、监督指导等方式,督促落实补免等措施,提高免疫效果。并组织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奶牛结核病、牲畜布鲁氏菌病的“两病”普查检测。共检查13个奶牛养殖场(户)的53头奶牛,查出4个奶牛养殖场(户)的6头奶牛患结核病,按有关规定对患结核病奶牛进行了扑杀及无害化处理。在日常动物疫情监测工作中,还对775头份牲畜血样进行了牲畜布鲁氏菌病检测,未发现牲畜布鲁氏菌病。
【动物卫生监督】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配合省、市加强畜禽无公害基地技术培训工作,共组织培训会4期,进行无公害生产、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辅导,参加培训人员达200人次。积极引导畜禽专业合作社、生产企业以及规模养殖户做好生产、免疫和用药档案及自主检测,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对畜禽无公害生产基地以及养殖大户进行瘦肉精检测,全年共抽检7批次,抽检合格率达100%。
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场瘦肉精检测工作。全年共抽样1万多份生猪尿样进行瘦肉精检测,检测到位率达100%,查出189头生猪不合格,按规定采取了隔离和退回等措施,确保了全区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全面督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日常动物防疫执法检查106次、统一执法活动3次(其中"绿剑”集中执法行动2次、猪肉安全专项整治1次)。受理并查处违法案件16起,罚没款2.44万元,案件办理正确率和结案率均达100%。行政许可办结率和正确率达100%。答复和处理投诉举报12起,投诉举报答复率达100%。
农业机械
【概况】2007年农业机械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3.91万千瓦,主要农业机械中:纯农田作业拖拉机2068台、1.8万千瓦,运输型拖拉机1191台、2.36万千瓦,联合收割机15台、机动喷雾器5003架、农村产品加工机械达1.2万千瓦,各种拖拉机配套农具达1188台,农业机械原值1.14亿元,占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25%以上。机耕作业面积6930多公顷,植保机械作业面积14670多公顷,机械收获作业面积1300公顷,机械深施化肥面积1000公顷,冷藏保鲜库贮藏量1835吨等农机作业水平比2006年有显著提高。
【农机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区有55个农机作业服务队,农村维修网点46个,农机专业户发展到6626户,乡村农机手达6047人。同时2007年创建了3个市级农机化作业示范基地,即丽水市森老大板栗产销合作社的农村品贮藏保鲜机械化技术示范点,丽水市浙闽山珍有限公司的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机化示范基地,丽水太平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名、特、优水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支持和促进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民收入做岀了重要贡献。农机经营总收入7.3亿元。
【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利用农机协会下的农机安全片组,开展了系列活动,悬挂横幅656条,张贴标语,宣传画200张,出黑板报26期,发放宣传资料1542份,出动宣传车2台次,开展安全咨询36次,编发安全短语10050条,培训机手50人次,组织机手学习3050人,电视、广播宣传5次,为农村道路及拖拉机安全整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强化县乡道路管控,加大对拖拉机违章的查纠力度。各级农机部门组织安全执法检查56次,159人次上路,共检查拖拉机1023台,纠正各种违法行为270台次,其中:无牌40台次,无驾驶证25人次,脱检审52台次,违法载人46台次。
【加强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农机部门主要抓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创建17个农机安全村和1个农机安全村及1个平安农机示范镇(雅溪),并相应建立镇“警农联络室”,建立130户平安农机示范户。农机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上门对达到报废的1000多台拖拉机所有人发出告知书,到有关部门办理回收解体手续,并建立了外省籍拖拉机信息登记35个,并纳入当地的农机安全片组进行管理。同时对一家电力部门经常雇佣拖拉机载人发出限期整改书。
【日常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加强和完善办证大厅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文明监理、热情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2007年共换发拖拉机驾驶证113本,过户变更76台次,遗失补证58本,新考46人次。完成2007年度年检审任务。共检验拖拉机820台,检验率90%,审验驾驶员933多人,审验率92%。
(蓝煜斌)
水利
【概况】2007年,莲都水利工作围绕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这一中心,以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为重点,兼顾水库保安工程、河道沟渠整治、千万亩10亿立方米工程及面上的小农水工程建设,全年共争取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010.42万元,完成工程项目总投资7768.5万元,建成项目141处,农村水利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新的变化,水利各项事业科学统筹、全面推进,并荣获浙江省第十三届水利“大禹杯”竞赛活动提名奖。
【农民饮用水工程】2007年,区水利局把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在黄村乡严鸟片、太平乡巨溪片和44个饮水困难村大力开展饮用水工程建设。为确保顺利实现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区政府组织成立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区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工作协调小组,与15个有关乡镇签订了年度饮用水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同时,区水利局委托区招投标中心对管材和配件统一进行公开招投标,并按照国债资金管理要求建立国债专户和饮用水基本建设专户,严格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年来共有效解决和改善了全区3.92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河道沟渠整治】坚持把河道治理与“十百工程”、“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等相结合,通过建设典型工程、亮点工程,改善河道周围环境,营造适合当地的水生态环境。2007年,共在太平港、宣平港、严溪、巨溪等四处完成清水河道整治14.2公里,完成村内河沟池塘整治10.4公里(亩),较好的实现了 “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水库保安】按照省水利厅建设“安全、高效、美丽”高标准水库的要求,2007年继续开展碧湖保定山塘水库、老竹黄塘弄水库、丽新三十九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并加快碧湖郎奇水库、联城新塘岙水库保安工程的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在开展水库保安工作的同时,还投入资金81.97万元,对全区45座病险山塘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千万亩十亿方工程】2007年主要开展了碧湖灌区郎奇子灌区二期节水工程和高溪子灌区一期节水工程建设,同时制订完成2008-2009年工程实施计划, 不断提高灌区水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解决渠道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市级重点水利工程】配合市本级继续加快城市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抓好工程建设进度,顺利完工验收了五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好溪堰堰坝加高工程,完成了瓯江干堤大港头镇区段堤防加固一期工程及其补充工程建设,完成了防山洪西排主体工程建设,防山洪东排洞挖工程实现了进口与支洞贯通,为加快市本级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文基础设施】2007年,碧湖、长濑、大爿等14处水雨情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全面建成,实现了水文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实时报送,为领导防汛防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防汛防台
【汛情】2007年汛期局地强降雨次数多、雨量大,全区共发生5次局地强降雨,最大过程雨量达126.5毫米,最大1小时雨量达50毫米。全年共有两次强台风正面袭击我区,其中,第13号台风“韦帕”影响过程中,全区23个雨量站测得平均过程降雨量为113.1毫米,最大测站过程降雨量为96毫米;第16号强台风“罗莎”影响过程中,全区23个雨量站测得平均降雨量为190.3毫米,最大测站过程降雨量达348.5毫米。
【防汛防台抢险救灾】在防汛抗台工作中,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范,区委书记陈瑞商、区长任淑女等主要领导认真参与会商分析,研究部署防汛抗台工作,亲赴一线指导抢险抗灾。区防汛指挥部工作人员密切监视台汛动向,严密关注病险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易发小流域灾害区域动态,对高水位运行水库进行科学合理调度,认真做好危房、临时工棚、水上作业、康庄工程及削坡在建项目等易出险地段群众的思想沟通工作,先后共紧急转移3524名群众至安全区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员伤亡。受两次台风及强降雨灾害影响,全区18个乡镇6.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18千公顷,损坏堤防58处,冲毁堰坝61座,毁坏公路110.58千米,倒塌房屋159间,直接经济总损失达8869万元。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立即开展灾后自救,各有关部门深入灾区指导抢险,帮助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2007年防汛抗台工作中,全区无一人伤亡,圆满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的工作目标,夺取了防汛防台工作的全面胜利。
水电
【水资源】2007年全区年降雨1484.8毫米(折合降水量22.30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7%,比上年减少12.6%,属降雨偏少年份。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1.1019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3.4121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减少18.6%,比上年减少29.4%。产水系数为0.61,产水模数为73.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922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为1.847亿立方米(其中蓄水1.29亿立方米,引水0.217亿立方米,提水0.34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为0.025亿立方米,总共1.872亿立方米。全区用水量,农业灌溉为0.68亿立方米,林牧渔畜为0.12亿立方米,工业为0.77亿立方米,城镇公共为0.0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为0.2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为0.05亿立方米,总共用水量1.87亿立方米。2007年共征收水资源费350万元。
【小水电开发建设】以莲都“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为契机,以老电站合理改造和在建水电项目续建工作为重点,2007年,共完成小水电建设总投资2119万元,新建成投产张山后、平沙好溪、白坛增容等3座电站,装机1990千瓦;完成雅一、郎奇等2座电站报废重建,装机7400千瓦。全年小水电站总发电量达到了1.51亿千瓦时,发电收入约6735万元。其中,雅一电站报废重建工程顺利争取到世界银行可再生能源项目贷款,成为莲都区首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电站重建后装机增加到4X1800千瓦,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2210万千瓦时,该项目于2007年5月并网发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水电安全生产监管】2007年先后开展了水利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专项落实、水库库区安全生产专项落实、安全帽专项检查、全区水利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百日安全大整治行动等6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100余处。组织开展莲都区水利行业全员安全培训和复训工作,举办集中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100多人,较好的提高了全区水利行业职工队伍的安全技能。
水政
【水行政执法】坚持依法治水,严格执法,认真开展水政执法日常巡查及水政专项执法大行动、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水事违法行为。全年共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30件(其中立案查处13件),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1份,调处水事纠纷6起,较好的维护了正常的水事秩序。
加强区管河道日常巡查,清除河道弃渣(含采砂弃渣)6.5万余方,清除河道违章种植林木280余株,折除违章建筑185平方米,办理审查涉河建设项目9个。
加强水资源保护管理,对全区110户取水户进行新版取水许可证换发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审批条件,认真核定许可水量,全年发放取水许可证3个。为了全面掌握莲都区现有水域的基本数据,依法保护水域,有效管理水域,发挥水域在行洪排涝、水量调蓄、航运交通、环境美化、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功能,2007年完成了 《莲都区水域调查报告》,并通过省、市、区各级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审查。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认真开展在建两龙高速公路、丽雅公路二期改建工程等交通工程,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务岭根垃圾场、苏埠500千伏变电所等在建工程的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督办整改建设项目7项,整治弃渣场6处,砌筑弃渣挡墙400米,建拦渣坝4座,完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14.2平方公里,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此外,2007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县级水土保持规划《莲都区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并会同区发改局发布实施,为今后莲都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水利法制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依法治水治渔的良好氛围。利用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禁渔期”、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及4月15日“防汛防台日”,广泛深入开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水文条例》、
《防汛抗台抗旱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全年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活动4次,展出宣传图版45块,发放宣传资料950份,接受咨询180人次,参与水法知识有奖答题450人次,在城乡悬挂横幅标语50条,其他标语25条,利用宣传车宣传3次,收取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坚持干部职工学法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学法活动,全年共组织水行政执法人员34人次参加省、市主管部门和区法制办组织的各类法制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依法行政。
渔政水产
【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加大渔业执法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炸、毒、电等破坏渔业资源的非法捕捞行为。全年共查处各类渔业违法案件8起,没收各类渔具252件。继续实施春季禁渔制度和禁渔区制度,进一步加大江河水域资源增殖力度,2007年投入资金30多万元,在瓯江、玉溪水库等河段增殖放流甲鱼3万只、瓯江彩鲤120万尾、唇鱼骨13万尾、花鱼骨35万尾、花白鲢1.3万公斤、鲶鱼1200公斤,较好地保护和修复了渔业资源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渔业生产】2007年莲都区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稻田养鱼、水库、池塘养鱼发展迅速,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更为丰富,初级水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实施,全年渔业总产量达到4275吨,渔业总产值达4115万元(包括苗种产值),较好地实现了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抓好稻田养鱼示范片。继续巩固、发展稻田养鱼示范片40公顷,并将50多万尾大规格夏花苗种送到农民手中进行推广养殖,帮助渔农民增产增收。
积极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帮助养殖户引进湘鲫鱼苗种30多万尾、军鱼苗种50多万尾、花鱼骨鱼种20万尾、青鱼苗种50万尾进行培育试养,其中本地瓯江唇鱼骨苗种繁殖较为成功,在碧湖金满水产苗种场繁殖出唇鱼骨苗种300多万尾,光唇鱼2万尾。
开展初级水产的质量监管。响应省里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号召,加强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开展养殖安全、用药知识培训,帮助2户养殖大户和10艘渔船申报“浙江省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得过”称号,稳步发展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的渔业生产。
改进养殖模式。争取省补助资金5.4万元,开展吴德高鱼场规范化试点建设,通过鱼塘改深、池堤改宽等措施改造池塘养殖条件。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