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018
颗粒名称: 人口与民族
分类号: C923
页数: 7
页码: 47-53
摘要: 2005年,全区总户数138082户,总人口373840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812户和1078人,上升2.84%和0.29%,平均每户2.71人。全区总人口中,男性190975人,占50.08%;女性182865人,占48.92%。全区非农业人口126857人,占总人口33.9%,比上年增加710人;农业246983人,占66.07%;未落实常住户口人员2028人,占0.54%。全区出生人数4266人,岀生率11.41%。死亡人数2375人,死亡率6.35
关键词: 人口 民族

内容

【人口变迁】2005年,全区总户数138082户,总人口373840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812户和1078人,上升2.84%和0.29%,平均每户2.71人。全区总人口中,男性190975人,占50.08%;女性182865人,占48.92%。性别比为104(女性人口为100)。 全区非农业人口126857人,占总人口33.9%,比上年增加710人;农业246983人,占66.07%;未落实常住户口人员2028人,占0.54%。全区出生人数4266人,岀生率11.41%。,死亡人数2375人,死亡率6.35%。。全区迁入人数6342人,迁出人数7034人。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5.07%。。
  (刘海勇)
  [民族]莲都区是丽水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市、区),人口数在浙江省排第二位,是少数民族重点区(县)。有汉族和19个少数民族。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有畲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满族、布依族、朝鲜族、壮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拉祜族、佗佬族。少数民族人口2.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
  5.9%,其中畲族2万多人,占总人口的5.4%。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区23个乡(镇、街道),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10个,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44个,纯少数民族村(包括自然村)195个。丽新、老竹为少数民族自治乡、镇,2005年,2个民族乡镇的工农业总产值5945万元,比上年增长5.86%。
  附:畲族风情
  【概况】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畲族总人口70.96万人,主要分布于闽、浙、赣、粤、皖、湘、黔7省的100余个县(市);浙江省畲族总人口17.09万人,主要分布于浙西、南地区,又以丽水市人口最多,为7.68万人,占45%。在丽水市是惟一的群居性少数居族。畲族, 以农耕地为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与当地其他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因地理环境的隔绝和民族的凝聚力,至今仍保留着富有自身特色的灿烂文化。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衣、食、住、行、劳作等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和获得物质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畲族文化。
  婚嫁
  【族内婚】同姓不同支,或同支五代后,可婚。
  【种两头田】畲族除女嫁男、男嫁女外,有种两头田之俗,即男女双方均为独生,婚后两家合一,供养双方老人,继承双方遗产。
  【订婚】 结婚不用礼贴,以言为定。担米酒亦称送日子酒,除送米、曲等物外,并送上结婚的日子单。
  [送酒菜】婚时送礼金、酒宴的称大户娶,只送便菜的称三朝酒,只送一只鸡和数斤猪肉、酒的称“壶酒只鸡” 。
  【拦路】迎亲时,新郎或赤郎(男方请的能当厨师的民歌手)行至村口、桥头、渡口等处,女方姑娘以荆棘拦路,称“三拦路”,新郎或赤郎要与对方对上歌,递上红包,始得通行。
  【供炊具)娶亲时,男方择善炊事的歌手二人,一称当门赤郎,一称赤郎子,统称赤郎,至女方厨房刷锅、烧火。女方年轻女子事先将饮具藏匿;当门赤郎与赤郎子要与对方年轻女子对唱《供炊具歌》,方能取得炊具,开始刷锅、烧火。
  【劝酒】女方宴客时,新娘端茶盘,上置烛灯、酒盏、银镯各一对,置中堂首席,由男女歌手对唱
  《劝酒歌》劝酒,宾客每人放上一只小红包。宴后,双方歌手对歌至凌晨。赤郎随搬嫁妆的回娶方。嫁妆,除部分生活用品外,有刀、锄、耙、犁、秒、蓑衣裳、筈帽等。
  【坐轿】旧时出嫁不兴肩舆,新娘皆步行到夫家,沿途歌唱,亲友互答,称行嫁。民国初期,始有新娘轿。
  【泡糖茶】新娘归门,男方设归门酒宴客。宴时,歌手陪同新娘以茶盘托上八碗酥饼红糖茶,置席桌菜碗上,宾客饮后放一红包于茶碗内。
  丧葬
  【接娘家】俗有父死叔伯为大,母死娘家为大之说。母死,孝子至舅家下贵报丧。娘家闻耗送祭,孝子领子女孙媳至门外跪接。做功德时,孝子及子媳等持香至门外跪接,并唱《接娘家》哀歌。学过师的(即做过阳——活人功德)长者亡故,称“亡故仙师”,床前置香炉,头戴头冠,穿赤、蓝礼服,胸前悬方印,手执马鞭,时忌闻哭声。未做好阳的人死亡,叫白身人,做白身人功德。
  【做功德】长者亡故,设功德场,悬绿、白色孝联二十四幅,扛棺至功德场,置灵堂。做过阳者,需置
  “师爷间”,内悬“祖图”,其过程分“请神安祖”、“出白朝祖”、“行门烧香”、统兵过十王
  殿唱《功德歌》、结尾等,间夹以歌舞。
  【炊孝饭】子孙围绕锅台,为死者炊饭,有持香唱《炊孝饭歌》者,有持金竹频频击甑者。以蒸气逸出,人必吉利,炊好孝饭,由孝子盛饭,上插纸筷,供祭。
  [送丧礼】 亲人送“大祭礼” 一副,有猪头、鸡、黄豆、白米、纸马、红烛、香、黄酒等样礼品。亲戚朋友送“七礼” 一副,有鸡、猪肉、黄豆、白米、黄酒、纸马、红烛、香等礼品,本族同村或异族邻村的好友送“烧香礼” 一副,有白米、纸马、红烛、香等。
  【行棺】除在村头、路口路祭外,边走边唱哀歌,直到墓地。旧时有火葬之俗,后为土葬。
  祭祀
  【隔岁有余】除夕做麻楼,吃去部分,余置谷柜,至正月半取食,称
  “隔岁有余”。
  【煨大猪】除夕夜,灶前火炉膛里烧着树根或粗柴,叫”煨大猪” 。
  【摇竹】正月初一,小孩至竹林摇竹,意为能同毛竹一样长得快。
  【送年】正月初五早期,由男人马屋里打扫出来的垃圾装入簸箕,点燃香烛,送到村外倒掉,并烧纸马,称“送年”。
  【吃寿饭】春节期间,同村各畲户请五十岁以上逢十年纪的长者吃饭,称“吃寿饭”或“上十饭”,他村亲蝕礼贺寿。
  【唠歌】春节来客,入夜对歌,男客女对,女客男对,老少助兴至凌晨,称“唠歌”,也称“夜歌会”。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节”,是日牛不耕田。
  【五月五】农历五月初五为“五月节”,以茜草煮蛋,蛋壳成红色,给小孩吃。
  【九月九】农历九月初九,过重阳做麻磁、炊九层糕。
  【祭土地公】农历二月初二日,设坛祭祀土地神,或以祭品端至田头地角祭祀,祈求丰收。
  【祭谢天地】 新谷登场,择吉以鸡、肉、豆腐、新米饭等置门外、田头、中堂,祭谢天、地神及祖先。
  祭猎神出发狩猎前,拜谢猎仙师(猎神),狩猎归,以猎物为供品,再祭。
  崇拜
  【概况】畲民崇拜高辛皇和图腾始祖龙麒及三公主,凡节日、嫁娶、出生、寿辰都备礼祭祀。春节挂祖图。
  凡男子在16岁后,一般都要进行一次隆重传师学师仪式,为学师人取“法名”,并用红布条把“法名”和传师学师时间写明,挂在祖公杖上给后代查考。认为经过学师的人,活着和死后都有地位,称之为“红身”,未经学师的称“白身人”。一代学师的可穿“红赤衫”,已传子的可穿“乌蓝衫”。如一代不学师,就被称为“断头师”。举行传师仪式时,要在学师厅堂悬挂畲族始祖图和歌颂传师联词的“字花”对联,立祖师香案,供祭品。仪式由“十二六曹”法师按规定步骤、形式、内容进行唱舞,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
  “安公祖”,第二阶段称为“引朝”,第三阶段称“度水”。主要情节有“请师爷”、“接神”、
  “过九重山”等。传师学师仪式,可一户单独举行,亦可在同一支祖内若干户合起来举行。传师学师简称“做阳”亦称“做树头”,是世代相传的习俗。
  服饰
  【大襟短衫】 旧时穿麻布,民国后,男以青、蓝土布为料,大襟短衫,下穿长裤。妇女布料同,大襟短衫,衫长过膝,襟边、右衣襟镶以1~3条彩色花边,腰系宽花带,裤至膝下。男女膝下均裹以蓝布。女的常时不穿裙,学师传师时做过王母娘的死后穿红裙。20世纪60年代后,男女平常所穿服装均与当地汉人相同。
  [喜庆衣】男称“郎冠衫”,颜色有深蓝、月白蓝。女称“龙冠衫”,颜色有青、蓝。喜庆衣只有逢年过节、喜庆、走亲访友时穿。
  【乌蓝、赤衫】传师的人传师时穿紫青礼服,叫“乌蓝”,被传师的人穿大红礼服,叫“赤衫”。
  【头饰】男的一般戴平顶帽,在传师学师时戴画有太阳神像及风云日月的头冠,裹以红布。年长妇女额顶戴有用红丝帕色裹小竹筒制成的
  “头冠”,称髻,悬有半圆银片一块,下挂五块小银牌,称“髻牌”,自头顶至脑后披有寸余宽的红绒布,有五、六串白珠盘绕头部,右鬓插有一支银钗,下悬5~7束“鬃须”。女孩留长辫。60年代后平常已无此头饰。
  【饰品】妇女喜戴银制手镯、项圈、戒指、耳环等。
  【鞋履】劳动时赤脚。平时穿草鞋、木屐,喜庆时妇女多穿花鞋。花鞋面有花饰,鞋尖缀红色丝缨。60年代后鞋履与当地汉人相同。
  饮食
  【概况】由于畲汉杂居,互相影响,在饮食风俗上,畲族形成一些带地方性,但又区别于汉族的饮食特点。如“火笼当棉袄,辣椒当油炒,火蔑当灯照,番薯丝吃到老”,是旧时穷苦畲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畲族大多住在山区,旱地多水出少,有的人家只好以耕作山地过活,食品多以山地作物制成品为主,缺少食油,普遍采用辣椒调味。又认为狗、鳖、蛇是污秽的东西,不宜吃,特别是属龙的人不能吃,说吃了会瞎眼睛。不信的人要吃,也不能放到灶台煮,老人十分忌讳。
  【番薯丝饭】用大米和番薯丝放在锅中煮涨后,捞出来放在饭甑内蒸熟,称为番薯丝饭,也称番菇丝饭。现均食纯大米的白米饭,番薯丝饭反被视为稀物。
  [番薯面】畲区的粮食作物以稻谷、番薯为主,麦子较少,所以在食品制作上多在大米、番薯上下功夫。番薯除了直接煮熟吃,主要是创成丝、洗淀粉,晒干,放在仓或桶内储藏供备用。番薯淀粉用蒸糕的方法蒸熟,凉硬刨成丝,是畲族的家常菜。
  【番薯片】番薯挖回储藏一个来月,等糖化后,煮熟切条晒成半干,用饭甑蒸熟,再晒成八成干,可长期存放,味甜易嚼,作出门干粮与小孩零食。番薯生切片放入滚
  水中煮半熟,捞出晒干,用黄砂或铁砂炒制;有的人家把生番薯片或丝用油炸松,味道更香甜,也称番薯片。孩子大人都爱吃。
  [苞萝饭】即玉米饭。玉米当地称苞萝。以玉米为原料,主要是磨粉粥糊或做饼吃,是种山者主食。也有人家磨成粗粉拌大米蒸饭。平时多连棒煮熟啃吃,打猎者和小孩会连壳放在火堆内煨熟再去壳明火烤焦啃吃。
  【过年侏]即年糕,畲语叫过年侏或米傑。现在普遍用粳米粉或加少量糯米粉揉成团蒸熟,搓成形或放进年糕机挤出来即成,也称白。畲村做的一种叫“黄”的年糕,选用几种灌木烧成灰,再用开水泡出碱水,用来浸粳米,再放进饭甑中蒸透,然后倒入石臼中舂成团,搓出做成一二斤重的课条,凉硬后用灰碱浸存,一般腊月做,到来年3月不坏。黄傑有其特殊风味,煮起来吃,气香质软,农家常杂以青菜、油豆腐、猪肉等进食,用黄酒炒后不硬。畲家常在正月以黄招待汉族客人,备受客人赞赏。
  【立夏羹[许多畲民在立夏日,也学汉族烧立夏羹吃。把釉粉或粳米粉,加以笋粒、豌豆、腊肉煮成糊,味道鲜美。用米作主要原料的,则称“立夏饭” 。
  【糯米饼】也称麻楼、楼耙。畲家常在春节、尝新米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以及做生日、请人背树建房、吃继承田酒等时炊制。糯米浸涨后,用饭甑蒸熟,放在石臼或踏礁中舂成糯米团,再倒入团栾扯成或搓出做成月饼大小,表面敷糖拌芝麻粉,趁热吃,香甜细腻可口。畲家有“冷粽热楼”之说。糯米粉揉成月饼一样大小,煮熟捞出沾上红糖芝麻粉,但味道不如石臼冲的。糯米粉做汤圆,是畲家给工匠下午加餐的常见点心。畲家有句俗语:“小孩生日一双卵(鸡蛋),大人生日量臼饼”。畲家常以杀鸡做麻磁招待贵客。
  【狗耳课】也有称清明果、青课、蓬馅,畲民称“狗耳'课”或“狗耳饼”。清明节,浙南地区畲、汉农家都做蓬馅吃。开春后,采回茵叶,浙南各县汉语方言叫“蓬”,做成蓬点心,故名蓬馅。畲语把这种茵叶叫“狗耳”,所以畲民称
  “狗耳慄”清明节前几天将蓬晒干捣细,拌入七分粳米粉,三分糯米粉,放在石臼中舂成团,捏出小团,馅以芝麻糠或酸菜腊肉、笋丝、罗卜丝、红枣、赤豆等。底衬筈叶或柚叶、桔叶,放入饭甑中蒸熟,不同的馅有不同的味道,宜人开胃。
  【粽子】畲语别称牯角或裹饼。端午节、春节制做,有馅粽、灰汁粽等做法,与汉农家包粽子方法相同。畲民上山干活或出远门,常包粽子作干粮。旧时,新年正月也有以粽子作亲戚的“回篮” 。
  【吃乌饭)旧时,畲民在农历三月三这天用一种小灌木(稔树,畲语称乌枝,景宁方言称山馒头,云和方言称从芒碎,下霜后其果如黑豆味甜可食)的嫩叶捣碎取汁煎汤,浸糯米或粳米,煮熟后米饭色黑,故名乌饭。还有加入柿叶、枫叶汁添香润色,使之多味而更加乌黑亮泽。吃乌饭是畲族的保健食品,可趁热食用,也可薄摊晾干,存之数日而色味不变,可作馈赠亲友的佳肴。民意传说,吃乌饭上山不怕蚂蚁叮咬。许多汉族吃乌饭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八。
  [尝新米]尝新米原先在农历八月初,即稻谷成熟收获时举行,自改
  双季稻谷后,早稻收获期为七月,故而“尝新米”也提前至农历六月举行。因村而异,有的六月第一个卯日,有的第二三个卯日,由稻热程度而定,也有由村人约定俗成,以便新友间互相往来祝贺。尝新米之日,用新米煮出“新米糕”或
  “新米饭”,米汤供耕牛饮食。备酒菜,并摘来新稻穗三只或一束,煮熟(有些畲乡不煮),摆上桌案
  (需在天空下),放上一碗新米饭,祭祀。邀请亲友邻居同尝新米饭,共庆丰收。
  【饮三道茶】畲民爱茶,“三碗茶”为畲族日常待客的习俗。畲族热情好客,是“人客落寮便泡茶”,而泡茶敬客便是“三碗茶”。“三碗茶”,即主人端茶敬茶后,客人不能搁着不喝,或只喝一碗。畲族中有"喝一碗是无情茶”和“好事凑成双”之说,一般要喝两碗,第三碗冲后可以不喝。也有”一碗苦,二碗补,三碗洗洗肚”的说法。只喝一道不声不响走7,女主人会端茶碗向走者泼去。
  “三碗茶”后,主人不再冲茶,要是客人讲明十分口渴,则三碗后重新泡茶。在畲族浩如烟海的山歌中,有众多以茶为题材的“茶歌”,如《摘茶盘歌》、《十二月采茶歌》、《茶娘歌》、《敬茶歌》等等。畲族的风俗中也蕴涵着许多茶文化内容,如正月的“出行茶”,腊月的“送神茶”,祭祀祖先的“茶酒”,婚嫁敬奉舅公的
  “九节茶”及敬车郎等人的“宝塔茶”等等。在景宁一带闲暇时女客特别优待,摆上一桌咸菜、瓜子等边喝边聊,男客没这个福分,除了可抓把瓜子去剥外,忌去插桌。
  [喝大碗酒】畲民喜欢喝酒。畲村的酒以糯米饭加红曲酿的发酵酒为主,这种酒叫红酒。在畲族村有一
  种绿曲酒,酒色红中带绿,气香味醇,胜过红酒。酒糟拌糠可蒸白酒。遂昌畲乡有用白曲酿的白酒与蒸憎白酒有别。人们把喝酒断餐不断日看成是生活好的一种表现。现在向市场购瓶酒的量也不断地增加,还有向喝啤酒和低度白酒的方向发展趋势。畲民热情好客,习以酒相待,席间诚挚地劝客人多喝酒,客人喝得越多畲家越高兴,谓看得起畲家人。一碗酒多是一干而尽,豪放爽快。能歌者用歌劝酒。
  【吃火锅】畲民平时喜欢吃热菜,家家户户都有火锅(畲语称风炉),边煮边吃。在酒席宴上也用火锅。畲乡有的村办喜事酒席煮大块猪肉,让客人散筵后带回家。畲家比猪肉大块为排场。现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现以讲究菜的式样要多,猪、鸡、鱼等肉都要有。猪肉切小片红烧,以吃不完为排场。
  畲族地区产黄豆常以豆做菜。家家户户有一副小型石磨。将豆浸涨磨成浆煮熟,畲家称豆腐儿,略带甜味,调上辣椒,放在火锅上边煮边吃,又热又辣,吃得满头大汗,极为舒服。是畲族的家常火锅菜。
  住宅
  [概况]房子畲语称寮。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的寮多数散布在山坡上,选择面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为屋基。畲家有句谚语:“造成风水,画成龙”。对村坊绿化向来十分关心,一般村口和后山都有松树、枫树、樟树、苦櫛树、青冈等郁郁葱葱古树,屋边有毛竹、果树,使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林之中。有的村还特地种有芭蕉和篁竹(畲族称孝顺竹),带有南方生活气息。由于山坡地形限制和冬寒夏湿的气候影响,形成这里独特的习惯性房子结构。旧时,最穷困的畲民住棚,即中间竖起一排三、五根树丫。丫上架上横木,两边靠上斜木,扎上小横竹片,盖上茅草或杉树皮。住人、储藏、烧饭、养牲口都在里边。现这种棚除作临时用房外,已无人长年居住。比棚好一点的叫泥间,用黄泥夯成围墙和间隔墙,半腰上架上横木,铺上竹片或小木条,垫上实土为土楼。屋顶盖的是茅草、稻草、树皮或瓦片。旧时,这种房子占多数,现在还有少量可见。會幄册检疑底濟暖M凉。
  土木结构的瓦房,过去畲村是很少见的,现很普遍。建筑样式是每排柱子五根,栋柱与二步柱间隔一丈.二步柱与廊柱间隔五尺。前五尺为走廊。中堂,畲民称正厅,照壁在后二步之间,有的人家照壁两边有挟柱。照壁中间钉上木架,设祖先神位。一幢房子最少两排柱,两边牵墙,成为三植,多者五植、七植、九植不等。中堂一般讲究左右对称。偏间多铺地板防潮。前一丈方间为暖间,畲族称堂前。堂前中间摆上方桌,桌下设方形火炉,冬春季节,炉中炭火熄。桌两边是藏放番薯种的木柜,兼作凳子。吃饭、会客、闲聊全在这里。后一丈方间铺对面床,中间是暖间通往厨房过道。暖间光线强,暖和,易存番薯种,冬天特别使人留恋。照壁后无天井,作为厨房。缺点是后方间与厨房光线不足,用木量大,占地面积宽,利用率不高。正屋楼上设谷仓、客房,人口多的人家也设卧室,中堂档上不隔房间。前五尺,档下楼上都为走廊,不设下檐,这是畲族房子的特色。现房子结构有所改进。有许多畲村下山脱贫,已从山上搬到平地来住,靠近出阪、公路,方便生产和生活。
  取暖
  【概况】畲族冬天取暖主要采用烤火的方式。烤火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堂两边偏间的前一方间设暖间以炭火取暖;二是其他较平原地区在灶边火炉塘烧明火烤火。暖间,畲语又称堂前。中堂两边的偏间前一丈方间,中间摆方桌,旧丁设一火炉,用黄泥糊成方形或圆形,烧饭后的灶中炭火铳到暖间来,冬春秋三季炉火不熄,并在桌下挂茶壶烧开水或开水保温。桌板下设竹帘可烘焙,两边壁边设木柜,作凳兼作存番薯种用。会客、闲聊、吃饭都在暖间进行。畲族暖间与汉族的暖间略有不同,汉族人家还备有火笼,即蔑条扎泥钵盛火供一个人烤,而畲族人家则少有。畲族设火炉塘烤火,而汉族即使在山区有柴烧也不在灶边烧火烤,都用火笼取暖,并且会客,闲谈都在中堂或八尺后进行,这是畲汉两族一种明显风俗区别,也是进入畲乡客人需要了解的风俗。不然,到了畲家坐在中堂受冷,进了汉家则走进人家厨房,给人印象是“此人生疏”,不晓事理,遭到冷遇。
  【火炉塘】烧饭多用草薪的地方,因灶前不靠壁的角挖一小火塘,形成用杂柴烧明火烤火的风俗。冬天,凡来客都坐到灶边。吃饭、会客都在厨房进行,对歌也边唱边烤火,所以对歌的别称叫“烧火灼”。
  狩猎
  [概况]畲族分布华南山区,狩猎活动曾经是生产、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狩猎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兽害和增加收益。畲民在未拥有土地所有权而从事农耕前的“耕山”时代,狩猎生产更显得重要和突出。
  狩猎生产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性,可以说畲民有过“家家皆猎户”时代。畲族最隆重的“传师学师”祭祀活动中,射猎师爷神就占有一席,不仅挂有描绘先祖行猎的祖图,还有演示行猎打虎内容。“夜半风腥呼野菜(猎物),强弓毒疾竞相邀”(《临汀汇考》),生动地反映了畲民行猎的景况。
  畲民狩猎的工具有土枪、弓弩、弹馅、毒矢和笼、吊等,方法有枪击、驱狗咬、设陷阱、做毒靶、扳石克、置诱笼、藏吊机、放饵弹和熏挖兽洞等,猎获物有虎、豹、野猪、山羊、鹿、獐、狸、灌、猴、刺猬、山狗、野兔等野兽和山禽。
  狩猎的方式有个体行猎和组织猎队围捕两种。采用机关、毒饵捕和熏挖、打夜猎者,多为各自单独活动;对于猛兽、大兽、群兽,则组织规模不同的狩猎队伍。有时围追猛兽、大兽或群兽,赶过数村地界,各村猎手也会自动闻讯赶来加入,捕猎队伍就会越来越大多的竟至上百人。组织围猎时猎手们出发前先要校验枪弹(即各人用的铳弹刻有记号,以便以后确认谁打中了头铳),备好刀器和干粮,扎好腰带绑腿,有的“枪头”(狩猎队自然领袖)还备有哨号。有的要举行祭祀活动,备三牲香烛祭猎神,进行问卦;有的村庄附近设有猎神庙,有的向学师祖担的祖炉祭祀 (内含射猎师爷神),祷告“保佑弟子上山铳头落火,铳尾发财”,祈毕鸣枪数响,由一猎手拔取明香插于枪尖,即带队出发。猎神除射猎师爷外,有的地方还有蓝大爷、吴三公、七耳猎神及X X元帅等,各不相同。
  一村或数村联合的集体狩猎活动,在搜索追寻出猎物行踪后(如辨足印、放猎狗嗅气味等),“枪头”即凭丰富的经验判断野兽活动、躲藏或逃跑的范围或去向,即指派老练的“神枪手”数人预先守候在野兽可能经过的一个或几个山坳、崖脚等“靶口”,并通知其余 “赶山”人众一定要把野兽带入预先设好的包围圈。如野兽漏网从非靶口通过,则要马上报信,“枪头”重新组织围猎。人多犬猛,野兽惊怕乏力,虽猛兽也在劫难逃。猎获物抬回后,先须向原祭祀的猎神祭献(别村的猎神不管),表示感谢神灵护佑助力。鸣枪数响庆祝胜利后再行宰割分配。
  猎获物的分配有规定。第一枪击中者谓“打头铳”,打头铳者得兽头兽皮,不剥皮的野兽则回一部分内脏和一只后腿弯回之处的半>1躯干的肉(约野兽躯干肉的四分之一弱)。野兽未立毙而补上“二铳”的得兽颈,补“三铳”的是按其余部分所有的人均分的两份,野兽打倒而四肢尚未捆起前赶到的也可分得一份。猎狗也参与分得一份。村中有孤寡老弱、丧失劳动能力者也分给一份。谁打头铳二铳,还要剖取猎物身上的铁弹验证。若是头铳铁弹擦皮而过,兽身找不到他的弹头则不算数(不构成致命伤),“二铳”则为“头铳”。若是猎得较小的野兽,烧好大伙同吃,俗称散野神。其分配方式带有原始分配痕迹。
  冬季是打猎最佳季节,农事空闲,食兽长膘,皮毛值钱。此时常见个体夜猎活动和集体狩猎队伍。如发现或闻悉野兽伤害人、畜或糟蹋农作物,猎手们迅即丢下农活不召而来,无须祈神,无分冬夏,围捕恶兽。猎人是畲乡的义务保卫者,深得畲民敬仰。若是有人在行猎中被野兽所伤,众猎户都会出资出力为伤者治疗分忧。据方志记载,清末丽水赤坑畲民组织猎队消灭虎害,得到知县嘉奖。如今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口日趋密集,森
  林资源过度开发,野生禽兽减少,珍稀野生动物需要保护,已无猎可狩,畲民狩猎活动消减,除个体狩猎外,大规模围猎已少见。
  生育
  【概况】畲族妇女有传统的勤劳美德,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自古畲民遗弃女婴现象极少。畲族认为不一定要有亲生儿子才叫传宗接代,有女儿,招个儿子来(招婿)也一样,儿女可领养,只有无儿无女的孤老才叫“绝后”。
  畲族对生儿育女非常重视,从怀孕到孩子长到十六岁叫“出花园”,都有一系列习俗活动。一旦知道妇女怀孕,家人就对她加倍尊重和照顾,并有许多禁忌。如忌孕妇看戏,因戏服五彩斑斓,动作撩乱,怕会动胎;忌看丧葬出殡,怕生出婴儿兔嘴样豁口;忌入别人产房,戒污秽;忌坐门槛,怕出生婴儿会抽筋等等。产妇做月子,月内忌吹风,忌吃生、冷、酸食物;三餐白米饭,忌食红薯和竹笋;菜以鸡肉、瘦猪肉、鸡蛋为主,一日三次点心,都是鸡蛋或鸡肉,要用菜油煮,认为菜油祛伤,少放盐,加红糖、姜和上等红酒,注重热性带补,忌食寒性食物。产妇做月子期间,亲戚、朋友、村邻送鸡蛋、红糖,一般是鸡蛋20至30个,至亲还要送嫩鸡等,给产妇送食物叫送生母,体现民间互助精神。
  孕妇到足月时生产时,丈夫就要赶快请接生婆,邻舍妇女一般都来陪产妇。旧时,接生婆都用土法接生,生男用笔杆断脐带,意为长大后会读书;生女用破开的吹火筒竹片断脐带,意为长大后会管家理财。以往有给婴儿缚手的习俗,产妇用红头绳将婴儿手往背后扎一个时辰,意为缚过手,孩子长大后不会糟蹋别人的东西,所以畲村对作
  孽的小孩有句骂语:“你娘生你未缚手!”
  婴儿出生后,丈夫必须挑一只大公鸡、一壶酒去岳父母家报喜,酒壶嘴插一朵花表示生女孩,不插表示生男孩,人们一看就知道。当天又将挑去的东西挑回,并带来岳父母家送的一筐30只以上的鸡蛋和一套小孩衣服。家务能脱手的岳母一般都跟来服侍女儿十天半月。
  旧时,婴儿出生后,一般人家都行“请夫人”,一是请产妇保护神一陈夫人保佑产妇和婴儿安全,二是告知祖宗先人本日某时出生男孩和女孩。有些人家还向陈夫人许愿,那么就要在“出花园”前某年还愿,叫“谢夫人”。孩子出生后第三天,有的人家要摆酒席,叫 “请三旦酒”或“做三朝”,通知亲戚朋友村邻来吃酒,一般客人都在这天“送生母”。有的人家不请 “三旦”则请“满月酒”,以答谢 “送生母”的客人。满月时,给孩子剃第一次头,称满月头。剃完头,母亲用煮熟的鸡蛋在婴儿头上滚动,意为希望孩子头能长得像鸡蛋一样圆平饱满。滚过头的鸡蛋给邻舍孩子吃,期望孩子今后气量大,会分吃。到周岁前,忌食猪油或肥肉,主要是怕拉肚子;有的人家还忌食鸡蛋,说是怕孩子以后讲话不園应。周岁时杀鱼给孩子吃,叫“开荤”。满月后。带孩子出兴用自家织的水巾(背带)背。水巾为一丈来长尺把宽以精纱织的长带,染蓝色,两头经线留尺余长结缨络。没织有水巾的有空买块蓝土布代替。冷天还加披大人衣服或棉袍保暖。
  小孩会站立之后,吃饭时有专用站桶(下大上小中有隔板的圆桶),大人边吃边喂小孩。等小孩长到会坐着自己吃了,桌靠壁的座位作为佩吃饭专席。
  每年端午,要用茜草根染红鸡蛋给小孩吃,茜草有防止睾丸损伤作用;经常会用啪啪籽根(草药)熬豆给小孩吃,以活血防肝炎;蜂蛹、蚕蛹、葛藤虫炒给小孩吃,以祛风消食。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莲都年鉴》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莲都年鉴》是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莲都区人民政府主办,《莲都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综合性地方年鉴。本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丽水市莲都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充分发挥资政、咨询、教化、媒介、存史的作用。本年鉴分类编辑,框架结构由卷首、百科、卷尾三个部分组成。除特载、专辑、文件选编采用综合性文章外,其他栏目均采用条目体。百科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条目是记述信息的基本形式,标题反映条目的内容实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