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莲都年鉴》 图书
唯一号: 111920020220000011
颗粒名称: 专辑
分类号: G252.8
页数: 10
页码: 32-41
摘要: 撤市设区五年,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和区委 “三区”战略,按照“服务市区、突破难点、发展自我、再创新业” 的基本定位,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面、提前、超额完成了 “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妥善解决丽华村问题,组织开展“两龙”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政策处理工作。
关键词: 专辑 发展综述

内容

撤市设区五年,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市委“三市并举”和区委 “三区”战略,按照“服务市区、突破难点、发展自我、再创新业” 的基本定位,抢抓机遇,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面、提前、超额完成了 “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9.93亿元扩大到2005年的79.85亿元,年均增长14.7%,人均GDP达到2611美元;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1.1168亿元增加到2005年3.036亿元,增长171.85%;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由2000年的22.0:44.5:33.5变化为2005年10.7:42.9:46.4,形成了10:45:45的三次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3.05亿元,比2000年的6.8526亿元增加90.44%043个农产品先后通过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等认证。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入社农户3582户,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15亿元。工业经济在恢复性增长中加快发展。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26亿元比200(毎亩9.53亿元增长91.6%, 比上年增长22.9%, “十五”期间年
  均增长14.4%o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9.16亿元,增长45.1%。重视工业技改,五年来技改投入6.76亿元。完成技改项目296个。规模工业产值在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出2010锚勺19.9%±2005锚勺502%。推进对外贸易,五年共实现自营出口4085万美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五年实际引进区外资金4.4亿元。莲都(南山)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首家“山海协作工程” 示范区,碧湖区块开发正式启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东西岩景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项目投资1000万元,“古堰画乡”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7.1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亿元,总增比速度为79.2%,年均增长速度为12.4%;全社会固定投资由200()年的2.35亿元增加到2005年6.02亿元,增长156.17%。
  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浙西南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初步显现。2002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2004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区。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年的9.2平方公里快速扩展到23平方公里,2003年以来共完成征地19961亩,城防工程、紫金大桥、绕城公路一期等一批重
  大项目相继完成,人民路、花园路等城市干道路不断拓展,纳爱斯健身广场、处州公园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开潭电站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城防工程南岸、五里亭水库、好溪堰加高工程顺利进行。社区建设成效明显。调整设置了22个社区,落实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3060平方米。实施社区“洁美工程”,共投入16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投施建设。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圆满完成灯塔社区居委会换届直选试点。扎实开展白云街道暂住人口管理服务试点工作。丽东撤村建居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妥善解决丽华村问题,组织开展“两龙”高速公路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政策处理工作。扎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示范村(居)120个、平安示范企业100个、平安示范单位100个。
  三、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完成了《丽水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莲都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完成了莲都区“山海协作工程”工业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西岩区域城镇总体规划、大港头镇城镇总体规划,太平乡等6个集镇建设规划以及城市规划区内25个农居点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完成和修编村镇规划145个,其本完成交通、教育等专项规划25个。区位条件迅速提升。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两龙”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城乡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06亿元,在现有324.5公里县乡公路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从20()()年的22%上升到1()0%,等级公路通村率从200()年的46.4%上升到84.4%,准四级以上通村公路累计达40()多公里,通村公路路面硬化率从2000年的15.3%上升到77.4%,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建立了4家连锁超市,创建了161家放心店。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投入1.06亿元,建成8个示范村、61个整治村;投入3.14亿元改进水利基础设施,完成小流域治理和河道整治:37公里,完成水库山塘保安和除险加固132座,完成了仙渡乡、高溪乡及部分饮水困难村等39处饮用水工程,缓解了3.3万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初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和投入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共1166万元,建设国家和省级公益林52.5万亩,完成绿化造林6万亩,建立森林扑火队伍27支。实现广播信息与电视信号光缆传输,调频广播入户122个村,有线电视通乡率避,通村率避畑4%, 总用户数达到2万户。完成丽雅公路一期工程,全面启动建设二期工程。滩坑水电站第一水平年移民工作基本完成,高溪乡7个移民安置点、650名移民全部搬迁入住,第二水平年滩坑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22个移民安置点、1800名移民对接复核。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推行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开始全面免征农业税,彻底消除农民税费负担。殡葬改革不断飙,五年来建立磁生态墓地168个,火化率10()%。全面完成农村电
  网“两改一同价”工作。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在四个A级隐患点中,碧湖大坳和峰源木寮的隐患已消除,岩泉银场和紫金大呑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已确定。2004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生态区建设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得到加强。
  四、社会事业显著变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119项,设立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各乡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窗口,并推行了全程办事代理制。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顺利通过了省“两高普九”评估验收。五年来共筹措教育资金3.62亿元,完成了莲都小学等45个(含民办)教育建设项目,完成梅山中学一期工程并投入0使用,推进水东小学迁建、莲都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新建、碧湖中学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撤并中小学12所,新建校舍面积13.14万平方米,基本完成破旧校舍改造,为714名流动人口子女解决了就学问题。有效缓解城区“入学难”问题。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小学校均学生数从2000年的139人提高到2005年的491人。初中校均学生数从429人提高到541人。出资30万兀启动实施“学生周未接送班车工程”;筹资1396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筹资200万元实施浙江移动“信息树人”工程莲都区名师名校长培养项目。“科技兴区”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加,启动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网络服务平台。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年的97%和87.9%分别增加到2005年的98.7%和99.1%。依托市区医疗资源,构筑了区、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体系,配备了村级公共卫生信息员。碧湖医院被评为二级乙等医院。从2005年开始,政府按每年人均15元
  用于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按每人每年2()元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并按每人每两年20元给参合农民免费瞬,融2005年,共有18.1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75.9%共筹资773.8万元。五年来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连续四年获全市计生年度考核优胜奖。2005年通过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考核验收。竞技体育再创佳绩,2005年市区运动健儿共取得世界级冠军1个,国家级冠军2个,省级冠军8个。在丽水市首届运动会中,莲都区荣获青少部、大众部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共举办15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人次达3.8万。西溪乡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称号,老年体协工作荣获全省体育先进单位称号,黄村文化中心顺利通过省“东海明珠”工程验收。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残疾人帮扶工作成效明显,新增就业121名,4000多名持证残疾人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2005年成功创建了省级”双拥”模范城。
  五、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0.3%下降到2005年的29.6%o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8020元增加到2005年的14975元,总增长速度为71.5%年均增长速度为11.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257元增加到2005年的4601元,总增长速度为38.9%,年均增长速度为6.8%。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空调、摩托车等物品数量和通讯费用人均支岀实现翻一番。2005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3.1辆。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4.3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30.9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6.6平方米;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35.8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48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12.2平方米。城镇单位从业人数从2000的33610人增加到2005年41500人;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年的53.81:15.4:30.8调整为2005年34.4:25.6:40;2005年市区安置失业职工1312人。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以莲都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载体,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500名。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I和劳务输出工作长足发展,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
  素质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以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414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00人。三年共表彰85名外出创业带头人,提供城镇就业岗位4000个。建立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管理事务所,投入1014万元,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投入1160万元,改扩建敬老院5所,面积1500()多平方米,床位690张,"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2%。建立住房困难户和生活困难户住房保障制度,
  共有381户城镇职工享受到市区经济适用房。85户困难户享受到政府岀台的廉租房政策。农民建房难问题得到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扶贫攻坚,认真组织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巨溪等4个欠发达重点乡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656元增长到2005年的2999元,增幅为81.1%。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创建了3个“东海明珠”乡镇和7个“山花”乡镇。20()3年通过丽水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小康区验收,成为丽水市第一批小康县(区)。
  附: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莲都区于2000年7月18日由原县级丽水市撤市设立。
  "九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亿元,年均增长9.1%,人均8302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43%和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2元,比1995年增加13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7元,比1995年增加1277元。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运行质量逐步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果、菜等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工业骨干企业保持平稳发展,以电机制造、体育文化用品、木制家具、
  农产品加工为骨干行业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发展,重点乡镇的工业小区正在形成。副食話批发市场、电器市场效益显著,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已有一定规模。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环境显著改善。金温铁路全线开通,330国道公路丽缙段建成复线,金丽温高速公路、丽龙一级公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已动工兴建。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城市道路,第二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动工建设。各乡镇均开通程控电话,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97.2%和87%。
  科技教育取得进展,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科教兴区、依法治区意识得到强化,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提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精神文明得到加强。
  “九五”期间,莲都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与先进县市相比,发展差距仍在加大;城市化发展滞后,尤其是城镇建设严重滞后,农民增收困难较大,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快,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交换的水平急待提高;撤市设区后,区属经济基础薄弱,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困难。这些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要在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着力加以解决。
  “十五”时期,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这五年,将是我区实现小康目标,向现代化跨进的重要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摆在我们面前的既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有着严峻的挑战。
  今后五年,将是丽水快速发展成为浙西南中心城市的五年,中心城市的形成,必将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色产业。金丽温高速公路和50、53省道的一级公路基本建成,并形成与之配套连接的重点乡镇二级公路网,从而构筑起高等级公路框架,这将大大提升我区区位条件,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的环境。信息网逐步形成将会使我区大大缩短与外界联系的距离,并有效改善我区地处偏僻的劣势。此外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都将给我们带来机遇。我们也要看到,今后五年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些机遇稍纵即逝,我们不加快发展步伐,就会变得更加落后。
  展望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但也应认真正视和应对面临的挑战,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从而保证“十五”期间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一、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国,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人为本,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收工程”为切入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区划调整,促进各类要素有效集聚,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千方百计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发展战略
  “十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为:立足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高地,加快城镇发展,建设生态强区。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行政区划
  调整,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以提高资源的共享性,突出抓好中心镇、重点乡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并使中心镇重点镇逐步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载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效益农业和优势产业的形成,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行政机构的调整,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
  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为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提升培育强支柱,市场导向求效益,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以建设“园区”扶龙头、引导服务促“加工”,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扶工的氛围,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以立足市区活流通,依托山水兴旅游,大力发展服务业。
  通过全面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最终达到城镇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特色经济充满活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社区建设事业兴旺发达,莲都强区必将在浙西南崛起。
  (三)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我区经济增长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000元,年均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000元与4250元,年均分别增长5.8%和5.2%o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预期目标是: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5%.45%和40%;从业人员与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5%、30%和25%。城镇化比例50%。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
  大,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主要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9%。以内。
  二、城镇化建设
  (—)适时、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随着全区范围内基础设施的改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乡镇和村的有效管理范围不断扩大,群众出行半径也日益加大;随着中心城市建设的加快,必须建立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因此,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资源和人口的集聚,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根据中心城市管理的要求和我区的实际情况拟将城关镇适时建设成若干个街道办事处,其余的乡镇调整和中心村的规划,要符合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与区域特色经济相适应的要求,逐步推进和实施。形成街道办事处、中心镇(重点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等有主有次,有重点和一般的城镇化建设体系。
  中心村的建设,“十五”时期首先在乡镇所在地、平原地区、人口集聚地区进行积极的引导,并研究相应的政策,在财政投入、资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逐步分类实施。
  (二)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1.城区街道办事处的建设要求。由城镇型管理模式,转变为城市型管理模式,结合城市社区业、城郊农业调整,建立与中心城市相配套的办事机构。
  2.中心镇建设要求。以工业化为主体,工业小区建设为重点,通过5年努力,城镇人口集聚到2万-3万人,并成为丽水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区要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等基本齐全。
  3.重点镇和一般乡镇建设要求。区域特色经济基本形成,人口集聚力度较大,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到2005年,大港头、双溪、老竹等重点镇城镇人口达1万以上,一般乡镇城镇人口在3千人以上。
  4.中心村建设的要求。中心村人口一般在1千人以上,经济发展基本稳定,小康水平比较巩固,基础设施基本适应。
  三、区域特色经济
  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政府在“十五”时期要着力进行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经济和服务型特色产业
  抓住丽水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大力发展城市服务型经济与再就业型经济,通过引导、领办、扶持等方法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市郊、双黄、黄村及富岭、联城、水阁城郊部分,积极发展城市服务型产业,努力形成城市的菜园、果园、花木园、别墅园、工业园、休闲乐园,为中心城市提供优良服务。
  (二)水阁、碧湖、联合、大港头沿江线形成工业经济特色
  以莲都工业区及大港头竹木制品加工区为载体,加大开发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人口集聚及农村工业化两大目标。
  (三)高溪、平原、石牛、联城沿江部分积极发展科技带动型效益农业特色
  将平二村的高新示范园区建成开放型的省级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科技集聚,以各种方式积极引入各类农业龙头企业进区,不断开发和引入新的农业产品品种和
  新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形成种、加、贸一体化的农业企业模式。尽快使农业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农机化水平较为先进。引导农业产品积极进入市场,并反馈市场信息、引导结构调整。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办好农业科技示范窗口,在我区乃至全市形成示范、推广、普及的效应。
  (四)双溪、西溪、泄川、太平、仙渡努力形成市场引导型效益农业特色
  利用高速公路出口的优越地理环境,创办区域性农副产品集贸市场,通过集贸市场的带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通过集贸市场的形成,引入部分经销商及农业龙头企业,并积极向第二产业幅射。以市促农,以市兴镇,形成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市场引导型效益农业特色。
  (五)老竹、丽新、巨溪形成旅游经济特色
  开发东西岩天师楼风景区旅游资源,形成老竹片旅游经济的主干。以山水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及田园休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经济为支撑,带动人口集聚及重点镇建设。
  (六)峰源、郑地形成高山型经济特色
  峰源、郑地及其他海拔较高的高山区,要充分利用气候反差,生态优势,积极开发山区农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绿色经济。
  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的主要抓手。要积极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根据国际经济规则的运行机制,改革和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企业经营机制,为实现“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提供保障。
  (一)积极发展效益农业
  1.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认真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种子种苗工程、碧湖粮区排涝工程和通济堰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土地整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2.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农村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的要求,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 “精品农业”;积极培育花卉苗木等劳动密集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粮食、水干果、食用菌、畜禽、竹木、蔬菜等六大传统产业的提升;努力引导种植业向城市服务型和“绿色食品”方向转移。
  (二)“抓区扶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1.发展工业经济是我区主攻方向,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抓区扶强”是“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抓手。
  抓“区”,着力抓好莲都工业区与大港头竹木加工园区的建设,按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进行开发,加快区块内的基础设施和部分标准厂房建设。到“十五”期末基本完成建设开发,产出规模基本达到10亿元以上。
  扶“强”,积极培育工业龙头企业和“小强人”企业。“十五” 期间继续实行“扶优扶强”的政策,通过各项专项扶持,努力为有一定发展潜力、有较好企业领导班子的骨干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积极引导和组织主干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产品配套和专业分工,鼓励企业按社会化大分工模式组织生产,成为在其分工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的“小强人”企业。2.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十五”时期,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对制笔业、纺织服装业、竹木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产业提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开拓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3.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活力。科技创新是贯穿“十五”经济发展的主线之一,企业和工业园区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基地。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十五”期间要求重点骨干企业建成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业园区要为中小企业创办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和园区积极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挂钩,鼓励企业对重大行业技术性难题组织专项攻关,努力借用“外脑”成为我区技术创新的支撑力量。
  积极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扩大开放的同时,探索创办以新材料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4.大力发展和提高建筑业及土木工程施工企业。抓住中心城市与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建筑业和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努力使其成为我区重要产业之一。
  (三)紧贴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丽水建设浙西南中心城市,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流通、旅游、信息和社区服务业是我区“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充分利用原有各流通部门、骨干企业在营销网络、仓储、进货渠道、商誉等级、管理力量上的优势,充分利用粮油副食品批发市场等原有特色市场的功能,运用股份联合的方式组建大型商贸集团公司。以连锁超市和连锁仓储式批发市场等新型的商业运行方式,用网络化管理等现代化手段,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点,并形成区域性商贸中
  心。
  重点发展以老竹为主干的旅游基地和瓯江沿江旅游线。以“山水游、农家乐”为主题,开发、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休闲旅游、特色餐饮、旅游购物及旅游连锁服务等旅游项目,通过引进旅游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旅游产业在"十五”期未成为我区支柱产业之一。
  (四)培育新型的社区服务业社区服务是莲都区的一项新的
  重要职责,也是中心城市建设中一个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以“优质、便利、实惠、文明”为宗旨的社区服务业,争取在家政服务、居家装璜、绿化保洁、专业护理、日用品维修、购物休闲、卫生保健、文体娱乐、物业管理等领域能形成规范化、企业化的服务模式,为社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构筑框架。
  (五)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信息化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信息业,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积极引导建成区、乡镇、中心村三级信息网络,建好区、乡镇两级信息中心。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网站、行业性网站,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应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开拓市场,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与体制创新。
  五、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要积极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根据国际经济规则的运行机制,改革和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市场运行体制,运行体制和企业运行体制,完善经济运行环境,在更大范围内经济全球化进程,为实现“十五”奋斗目标提供保障。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按照企业职工身份彻底置换和国有资产从竞争性企业中彻底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按照 “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鼓励企业把制度创新与产业要素优化重组结合起来,并努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竞争主体。
  (二)积极探索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与机制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创办地方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范和扩大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城镇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和用国际新行的电子商务、仓储式市场、连锁式经营等管理创新方法,努力促进经济运行素质的提高。逐步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增强农业创新水平。
  (三)继续推进政府机制改革通过机构改革,努力建立廉洁
  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公共产晶、维护经济秩序、保护资源和环境、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理顺市区关系。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的有效体系,实现政企分开,明确规范政府职责。实行政务公开,规范审批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鼓励企业抓住“入世”机遇,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继续抓好重点出口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出口地区的培育和扶持,试行创办出口加工工业园区,努力增强外向型经济的竞争能力。通过调整和壳善相关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国内外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力度。做到吸引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相结合,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相结合;并积极探索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优势技术人员异地搞开发,努力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
  六、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经济运行载体,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证。
  (一)水利
  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以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下大力气解决我区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深化水利水电改革,发展山区水利经济。
  科学制定和积极实施水利水电建设规划。逐步开展莲都区段瓯江流域整治工作,抓紧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提高防洪调蓄能力,确保全区小(二)型以上水库安全。以老竹溪、桐岭坑、巨溪、太平港等小流域为重点,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土资源,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建立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山区人民致富奔小康。大力推行科技兴水战略,积极推广节水增产、防洪抢险新技术新产品,搞好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发展节水型农业。重点抓好以通济堰渠系改造为主的碧湖平原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开和整修干支毛渠50千米。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抓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工程的实施,争取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行农业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经营体制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社会
  对水利的投入。
  继续抓好小水电建设,重点抓好宣平溪流域梯级水电开发。重点乡镇建成供水设施,中心村搞好水改工作。创造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水利水电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交通
  坚持以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为中心,结合全市公路主骨架,重点抓好县乡公路与高等级公路连接,县际、乡际断头线连接的"两连”工程。通中心镇、重点镇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通一般乡镇公路达到三级及以上,通中心村公路达到等级以上,尽快形成快速、便捷、安全的交通网,全面提高我区公路网的辐射能力、交通运输能力。新建丽水双溪至武义溪下四级国防公路和丽水夏庄至景宁高沈四级公路;重点建设北部干线丽雅线二级公路,西部干线港口至吠岸段三级加宽公路,中部干线黄碧线三级公路,东部干线黄李公路路面改造及330复线里山至330国道杉树坑连接线三级公路。争取建设北部通丽雅线'的各通乡四级公路,西部吠岸至板桥的三级公路。同时对区内低等级县乡公路进行改造。
  积极探索县乡道路养护机制,确保县乡公路养护达标。
  (三)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网络建设
  努力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用电的需要。计划新建35千伏老竹和富岭输变电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完善35千伏、10千伏网络。改造农村10千伏线路290千米,低压线路50千米,一户一表整改7.8万户。农村小水电要加大运行检修管理,重视安全生产,提高上网能力。到2005年,农村供电可靠率要达到99%以上。
  在乡镇电话交换机扩容同时,建设和完善智能网,实现电话、有线电视、数据通信三网合一,使我区信息化网络跟上全省的发展步伐;移动网络基本覆盖全区主要交通沿线和各乡镇及经济发达的中心村。
  广播电视发展实行大网、小网相结合的格局。运用光缆联用,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实行共缆传输,传送到各乡镇。“十五”期末实现村级广播网络健全,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
  七、科技与教育
  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
  (一)科技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企业为主体,深化科技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开发、引进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和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0
  通过五年努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重点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20世纪末先进水平。
  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网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95%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90%以上。
  加快工业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在传统产业改造上有新的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产品升级。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为主,促进工业的结构优化和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努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在传统产业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5%以上。
  努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优先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推动服务业的技术密集化和高度化,逐步形成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二)教育
  “十五”期间我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继续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建立优化师资队伍的有效机制,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入学率、辍学率、保留率、完成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和超学历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建立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财政对教育拨款比率稳健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生均实际公用经费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十五”期末,全面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和办学条件达到省级标准。建设示范性小学、初中各35所。
  “十五”头两年要完成20人以下学校撤并工作。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 “校校通”,以教育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2年前全区初中、城区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以上
  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并联通省、市教育网;2005年全区学校基本完成 “校校通”工程,全面实现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
  (三)人才培养
  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是人力。加快人才培养,营造一支科技实用技术队伍,特别要探索建立培养和造就企业家的机制,壮大企业家队伍。
  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三)因地制宜推进山区综合开发
  合理利用山区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引导山区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山区综合开发沿着市场经济的轨道健康发展。加强山区与发达地区间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山区的财政转移支付,通过人口转移,增加山区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人类对生态资源的破坏。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实施“碧水、蓝天、绿色”
  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城市及重点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搞好以水、气、噪声为重点的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工业小区要把好进区企业关口,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逐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三)生态建设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
  展。稳定森林覆盖率,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到“十五”期末建设生态林65万亩。大力实施以下山脱贫、农村能源建设、城市污水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生态工程,以及以退耕还林、矿区生态恢复、旅游业和水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工程,使生态环境明显改观,逐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结构比较合理,功能基本健全,并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态势。
  九、人民生活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足点。控制入口数量,扩大就业空间,完善社会保障,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民群众过上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一)积极实施“增收工程”
  “增收工程”是“十五”时期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要通过劳务输出和来料加工等途径,科技和市场信息扶持等手段,龙头企业和市场经纪人的引导等方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十五”时期,农业产值年均递增8%。
  通过区域特色经济的培育,和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程、优质基地建设工程、种子种苗工程、效益农业示范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信息网络建设工程、龙头企业扶持工程、专业园区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村城镇化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制止“三乱”、精简机构、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农民收入。
  (二)努力扩大就业
  积极引导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扩大就业规模。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抑制结构性失业上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增强社会保障功能为重点,加大筹资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支付和运营机制。在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基础上,整体推进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保险制度建设。实施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有效途径,坚持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方向,在政府的支持下,倡导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以社区服务为载体,福利事业单位为骨干,家庭保障为基础的城市社会福利网络,尽快建成社区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争取在碧湖、大港头等有条件的集镇建设社会福利院,推动乡镇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建立健
  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对现有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整,形成规模适宜、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的农村卫生体系。碧湖医院建成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重点镇卫生院建成三级卫生院,一般乡镇卫生院建成二级卫生院。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农村改水改厕,降低鼠密度,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五)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继续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达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型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环境遇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相协调,把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一个寸新水平,确保年度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工作指标的全面完成。到"十五"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79%。以内,为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按照“建章立制、以制治村(社区)、民主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形成管理、服务、群众工作融为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要继续抓好合格村创建和评估工作的落实,努力使村一级能真正担负起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以社区和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努力为流动人口和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服务,切实加强城镇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六)小康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坚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积极扶持农村非农经济发展,不断降低农业人口比重。积极进行农村费税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注意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大旧村改造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落实扶贫责任制,增加扶贫投入,鼓励下山脱贫和易地致富,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13个贫困
  村,2002年底前完成脱贫任务。经过努力,确保在2003年实现小康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坚持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巩固殡葬改革成果,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传统习惯。继续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二)繁荣社区与农村文化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营造从业助文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加基层文化网点。注重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内涵,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以建设小康文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进一步健康发展。搞好油画、摄影创作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和开展民族、民俗、民间特色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区文化馆建成特级馆,重点镇的文化建设要达到市级"山花”乡镇标准,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继续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作用。继续多形式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和惩治相结合的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打击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
  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搞好军政团结。
  按照开拓、务实、高效、廉洁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依法治区、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完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和监督机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政治业务素质。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及国际惯例,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和对假冒伪劣、诈骗、偷漏税等违反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打击,严格执行各项经济法规及政策,以建立公平、信用、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莲都区“十五”计划纲要是在综合国内外宏观形势,分别预测莲
  都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的,全区要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宣传力度,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加以适当的调整,并与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展望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我们深感自豪和责任重大。自豪来自于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莲都建设史上的第一篇章,责任重大来自于我们精心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更需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使之得以实现。我们要在区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现“三个代表”伟大思想,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全面推进莲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莲都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表1

知识出处

莲都年鉴

《莲都年鉴》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莲都年鉴》是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莲都区人民政府主办,《莲都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综合性地方年鉴。本年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述丽水市莲都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充分发挥资政、咨询、教化、媒介、存史的作用。本年鉴分类编辑,框架结构由卷首、百科、卷尾三个部分组成。除特载、专辑、文件选编采用综合性文章外,其他栏目均采用条目体。百科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条目是记述信息的基本形式,标题反映条目的内容实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