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永嘉事功之学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7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永嘉事功之学兴起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3
页码: 1569-15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永嘉事功之学的兴起。
关键词: 永嘉县 永嘉学派 永嘉事功

内容

薛季宣是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创始人。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艮斋学案》中说:“永嘉之学统远矣,其以程门袁氏(溉)之传为别派者,自艮斋薛文宪公始。”今人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中谈及永嘉学派时,也认为“它真正获得独立的思想体系而自为门庭,当作一个异端学派而与理学、心学两派称‘鼎足’,实由薛季宣作为转变的中介。”同时,吕振羽在《叶适集》序言中也说:“叶适思想的若干基本论旨,《艮斋学案》所收《艮斋浪语集》及其他部分,已大都有了发端。”这些论述说明薛季宣在永嘉事功学派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谥文宪,南宋永嘉县人,《宋史·儒林》有传。出身官宦世家,父徽言,曾任起居舍人,以坚决反对秦桧和议而著名。薛季宣六岁时,父母双亡,为三伯父薛弼收养。薛弼是个颇有军事才能的官员,曾任岳飞的参谋官,季宣随弼宦游各地,因而得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旧部,在老校退卒爱国主义熏陶下,成为主张抗金人士。十七岁时,薛弼亡故,往依其岳父荆湖北路安抚使孙汝翼,抄写机密文字,受学湖湘程门学者袁溉。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薛季宣以二伯父昌言恩荫,出任鄂州武昌县令。第二年秋天,金主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伐宋,深入蕲黄(州)以南,薛季宣动员人民守住武昌。以后历任婺州司理参军,除大理正、湖州知州,孝宗乾道九年(1173)病死。薛季宣学问渊博。陈傅良称赞他:“公自六经之外,历代史、天官、地理、兵、刑、农、末至隐形小说,靡不搜研采获,不以百氏故废。尤邃于古封建、井田、乡遂、司马之制,务通于今。”薛季宣著述丰富,于《诗》、《书》、《春秋》、《中庸》、《大学》、《论语》皆有训义,其杂著曰《浪语集》。现存有《书古文训》16卷,《浪语集》35卷。
  薛季宣的事功思想体现如下:
  主张义利一致性。薛季宣《大学解》“生财有大道”一段话的解释是:“《易》称:‘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国用所出,其可缓乎?虽然为国务民之义而已。……务民之义,则天下一家,而财不可胜用,藏之于下,犹在君也。以财发身,用之者也不知所以用之,身为财之役矣,故君子先正其本。为上有节,为下敦本,财用之出,庸有穷乎?……聚敛之臣,不知义之所在,害加于盗,以争利于民也。民争利而至于乱,则不可救药矣。言利而析秋毫,必非养其大者之人也。所见之小,恶知利义之和哉!惟知利者为义之和,而后可与共论生财之道。”薛季宣在这里提出义和利的一致性,告诫统治者必须“为上有节”,剥削要有一定限度,不可与民争利。“为下敦本”,人民务农经商,生产致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财不可胜用”。这就是“义利之和”。这与以后叶适所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是相一致的。而和朱熹所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完全相反的。
  依靠民兵防边。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天,金主完颜亮大举伐宋,薛季宣守住武昌。武昌是个小县,“户三千五百,弓给财(才)五十人,土军十有九人”。薛季宣用保甲法组织人民,农闲时教习人民击刺、驰射,每五日轮流校阅。加强防御工作,战力大增。
  反对隆兴和议。孝宗隆兴元年(1163)五月,张浚北伐失败,投降派积极求和。第二年,宋金双方进行谈判,由于秦桧余党汤思退自坏边备,金人重占海、泗、唐、邓等州,以后双方达成和议,宋向金岁贡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这次和议商谈时,薛季宣极力反对,明确指出妥协求和之害。曾上书给中书舍人胡铨说:“示弱求和,……无厌之求,必将纵于我矣。一辞其请,则和不可就;举从其命,必将有所不给。……然则今日之和,是为坐困之策。”提出目前保国之计,“和不若守”,“上策莫如自治”。他的“自治”,是要南宋政府加强守备,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达到国家富强,“则恢复之计在其中矣”。
  裁减冗官冗兵。孝宗乾道四年(1168)薛季宣被召对时,向孝宗说:“臣窃怪近世治不及古,自朝廷至于郡县,皇皇财用弊弊焉常患其不给,百姓睃肌及髓,而日以益甚。虽有卓荦之士,……终无以救其万分,详求其故,则冗官、冗兵二事,实有以困之也。”最后说:“与其张无职之官而紊政,养无用之兵而虚骄蠹国,人情不恤,固当图之。”希望孝宗加以整顿改革。薛季宣的意见切中时弊,可是积重难返,一直到南宋灭亡,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革除吏胥舞弊。一向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希望能为人民减轻一些负担,特别是革除吏胥舞弊。他针对当时吏胥在税收中舞弊情况提出各种解决办法,特别是州县要将每户科折(赋税)数目公开告诉人民,要有透明度,这样可减少吏胥作弊机会。
  合理使用人才。当时南宋统治阶级中一些当权者往往认为国家衰弱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人才缺乏。薛季宣则认为“天下之才,未尝乏也”,“伯王之主,不异代而求贤”。问题是在于如何重视人才,如何合理使用人才。应该用其所长,不能偏重门第、出身。
  在永嘉事功学派形成发展过程中,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陈傅良。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瑞安县人,是南宋颇负盛誉的学者。《宋史·儒林》有传,学者称止斋先生。陈是薛季宣的大弟子,而叶适则受其影响很深。叶适《陈公(傅良)墓志铭》说:“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又在陈傅良夫人《张令人墓志铭》中说:“其夫有学行文词经世之业,远近宗从,登门请义,通日夜,历寒暑,室内常无坐处。”可知陈傅良在永嘉学派中占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陈出身农家,九岁时,父母双亡,家道困穷,所以很早就在瑞安、永嘉教书,谋求衣食之资。孝宗乾道六年(1170)三十四岁时才入太学读书,乾道八年(1172)进士甲科及第,累任太学录,桂阳军知军,吏部员外郎,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等官。宁宗嘉泰三年(1203)卒于家。“死之日,囊橐枵然,仅余白金数十两以殓”。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著作颇多,现存有《止斋文集》52卷,《春秋后传》12卷,《历代兵制》8卷等。在哲学思想方面,批评朱熹的道学思想,继承薛季宣“道在器内”论点,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便有道,不是两样,须是识礼乐法度皆是道理。”主张为学必须务实,不喜欢空谈义理,其弟子曹叔远曾当面对朱熹说:“自年二十,从陈先生,其教人读书,但令事事理会。如读《周礼》,便理会三百六十官如何安顿,读《书》,便理会二帝三王所以区处天下之事,读《春秋》,便理会所以待伯者予夺之义。”并说:“若只管去理会道理,少间恐流于空虚。”陈傅良对史学造诣极深,有历史著作《建隆编》、《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书。《建隆编》又名《艺祖通鉴节略》,是将李焘《资治通鉴长编》中的宋太祖一朝史实加以考订节写而成。宋代著名史学家李心传称赞说:“近岁陈君举亲作《建隆编》,世号精密。”并被推许为“最为知今”的学者。所著《历代兵制》,是通史性质的我国历代军制史,此书甚为现代学者、军事专家所推许,认为“在中国古代数以千计、门类赅备的军事著述中,属于通史性论述,历代军制存世之作,则仅有南宋时学者陈傅良著的《历代兵制》一书”。陈傅良深究史籍,目的是为“古为今用”,重视事功,曾指出:“所贵于儒者,谓其能通世务,以其所学见之事功。”叶适赞美他:“能新美旧学而和齐用之。”陈傅良又是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的学者、政治家,生当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时代,深痛南宋国势衰微,失土未复,时刻以恢复中原为念。他认为只有从“结民心”、“宽民力”、“处置冗兵”、“慎择官员”、“整顿财税”等方面着手才能解决问题。陈傅良在36岁中进士前一直在家教书,出仕后两次罢官,亦回乡执教,并创办仙岩书院,培养众多人材。叶适和他游从四十年,影响很深,从而使叶适能继往开来,成为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的事功思想上承薛季宣,下启叶适等人,是永嘉学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季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