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7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3
页码: 1211-121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清德宗光绪至1990年永嘉县道教的情况,永嘉道教有全真和正乙两个派别。全真派教徒需出家,蓄发、茹素,衣着方袍大袖,今有龙门派第27代教徒10余名。正乙派道士,有的出家,有的不出家。他们大多分散在乡村,一边生产劳动,一边为人念经、做道场。
关键词: 宗教 永嘉县 道教

内容

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华盖山下“有容成太玉洞,道书谓天下第十八洞天”。相传太古黄帝时容成子修炼于此。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傅隐遥道人在大若岩石室修炼。三国时,道士王玄贞在大若岩石室修炼,其徒朱孺子,传说饮服枸杞,羽化飞升成仙。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到东蒙山炼丹,丹台至今尚在。南朝梁陶弘景,在大若岩石室著《真诰》一书,传播道学修炼之术。魏晋时期的张薦,宋代夏元鼎、李少和、林守真,元代周颐真,明代叶昌龄等道士在永嘉传播道教,名播东瓯。清代“黄教”传入,道教衰落。民国时期,农村尚行道场法事。建国后,全真派道士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大多还俗归农,少数道士孤守宫观,躬耕自给。“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宫观神像被毁,部分道士蒙受不白之冤。1978年后,宫观逐步修葺。1987年10月,成立永嘉县道教协会。1990年,东蒙山天然道观开放。
  永嘉道教有全真和正乙两个派别。全真派教徒需出家,蓄发、茹素,衣着方袍大袖,今有龙门派第27代教徒10余名。正乙派道士,有的出家,有的不出家。他们大多分散在乡村,一边生产劳动,一边为人念经、做道场。1985年,道士吕信足移居美国纽约,创美东道教会,并把针灸、气功疗法传到侨居地。
  清以前,有道士100多名。民国初期,有宫观32座,道士300多名。1990年,有宫观100余座,道士600余名。
  天然道观
  位于乌牛镇西湾村北的东蒙山上,初建于晋代。东晋道学家葛洪修炼于此,丹台遗址尚存。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息足餐霞洞。清代于观下方辟“小方岩”,建胡公殿。1979年,重整天然道观,修“三天门”、建紫云亭、中兴亭,辟长生洞,筑蓄水池,造招待所,从乌牛码道至山下村,铺1500米长水泥路,从山脚至天然道观筑1224级石磴。1988年在观旁塑“青牛”、“龙头”。1990年4月对外开放。
  广福灵真宫
  位于水云村南陶公洞内,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建“灵真宫”,道书称之为“天下第十二福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在洞内建“三清宫”。元成宗赐名“广福灵真宫”,并由奎章阁侍读学士虞集撰写《大若岩广福灵真宫铭》。此殿历经沧桑,几度被毁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洞外建五楹前殿。中殿筑在洞内,此殿仅有椽檐而无瓦片覆盖。殿前有一长方形“讲经坛”,可纳数百人听经。1983年失火。1985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孝佑宫
  又名上塘殿,位于上塘镇浦东村头,初建于唐。殿坐北朝南,三进两廊五楹,并建有戏台,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载:“唐卢氏居卢岙,尝与母出樵,遇虎将噬其母,女急投虎喙,以代其母。后有人见女跨虎而行,遂立祠祀之。南宋理宗赐号“孝佑夫人”。殿中匾额有“跨虎成神”、“孝感动天”、“孝德流芳”、“至孝鸿仁”等。
  苍峰宫
  坐落于苍峰西南坡,建于宋朝。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重修。宫碑载:“……后汉三年八月十四日,偶与妹井边汲水,见有石卵,五色红斑,光彩莫口,浮摇水面,波浪层起,收而纳之口,误吞而得孕。及汉亡周兴,即于后周元年(951)五月二十日辰时,到苍峰顶上,月满产龙,身亦从而化神焉。”
  陶姑洞
  位于西源乡梅坦村东,洞中有五楹三层殿宇,初建于明代,顶不施瓦而雨雪莫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玉环县楚门镇筠岗村李岳松募捐钱物,于1986年9月重建。洞顶石掣中渗出丝丝清泉,水质洁净如玉,人称“仙水”、“神泉”。水池虽只农家石水缸那么大,但“百人拜佛百人饮,千人烧香饮有余。”
  太阴宫
  坐落七都乡上沙村。始建于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民国9年(1920)重建。建国后改办小学。1964年址迁西侧,建三间小殿。1985年扩建为三间二进,并在左侧建一座观音堂。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