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70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宗教
分类号: B9
页数: 9
页码: 1211-121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嘉县宗教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关键词: 宗教 永嘉县

内容

第一节 道教
  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华盖山下“有容成太玉洞,道书谓天下第十八洞天”。相传太古黄帝时容成子修炼于此。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傅隐遥道人在大若岩石室修炼。三国时,道士王玄贞在大若岩石室修炼,其徒朱孺子,传说饮服枸杞,羽化飞升成仙。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到东蒙山炼丹,丹台至今尚在。南朝梁陶弘景,在大若岩石室著《真诰》一书,传播道学修炼之术。魏晋时期的张薦,宋代夏元鼎、李少和、林守真,元代周颐真,明代叶昌龄等道士在永嘉传播道教,名播东瓯。清代“黄教”传入,道教衰落。民国时期,农村尚行道场法事。建国后,全真派道士响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大多还俗归农,少数道士孤守宫观,躬耕自给。“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宫观神像被毁,部分道士蒙受不白之冤。1978年后,宫观逐步修葺。1987年10月,成立永嘉县道教协会。1990年,东蒙山天然道观开放。
  永嘉道教有全真和正乙两个派别。全真派教徒需出家,蓄发、茹素,衣着方袍大袖,今有龙门派第27代教徒10余名。正乙派道士,有的出家,有的不出家。他们大多分散在乡村,一边生产劳动,一边为人念经、做道场。1985年,道士吕信足移居美国纽约,创美东道教会,并把针灸、气功疗法传到侨居地。
  清以前,有道士100多名。民国初期,有宫观32座,道士300多名。1990年,有宫观100余座,道士600余名。
  天然道观
  位于乌牛镇西湾村北的东蒙山上,初建于晋代。东晋道学家葛洪修炼于此,丹台遗址尚存。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息足餐霞洞。清代于观下方辟“小方岩”,建胡公殿。1979年,重整天然道观,修“三天门”、建紫云亭、中兴亭,辟长生洞,筑蓄水池,造招待所,从乌牛码道至山下村,铺1500米长水泥路,从山脚至天然道观筑1224级石磴。1988年在观旁塑“青牛”、“龙头”。1990年4月对外开放。
  广福灵真宫
  位于水云村南陶公洞内,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建“灵真宫”,道书称之为“天下第十二福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在洞内建“三清宫”。元成宗赐名“广福灵真宫”,并由奎章阁侍读学士虞集撰写《大若岩广福灵真宫铭》。此殿历经沧桑,几度被毁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在洞外建五楹前殿。中殿筑在洞内,此殿仅有椽檐而无瓦片覆盖。殿前有一长方形“讲经坛”,可纳数百人听经。1983年失火。1985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孝佑宫
  又名上塘殿,位于上塘镇浦东村头,初建于唐。殿坐北朝南,三进两廊五楹,并建有戏台,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清德宗光绪《永嘉县志》载:“唐卢氏居卢岙,尝与母出樵,遇虎将噬其母,女急投虎喙,以代其母。后有人见女跨虎而行,遂立祠祀之。南宋理宗赐号“孝佑夫人”。殿中匾额有“跨虎成神”、“孝感动天”、“孝德流芳”、“至孝鸿仁”等。
  苍峰宫
  坐落于苍峰西南坡,建于宋朝。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重修。宫碑载:“……后汉三年八月十四日,偶与妹井边汲水,见有石卵,五色红斑,光彩莫口,浮摇水面,波浪层起,收而纳之口,误吞而得孕。及汉亡周兴,即于后周元年(951)五月二十日辰时,到苍峰顶上,月满产龙,身亦从而化神焉。”
  陶姑洞
  位于西源乡梅坦村东,洞中有五楹三层殿宇,初建于明代,顶不施瓦而雨雪莫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玉环县楚门镇筠岗村李岳松募捐钱物,于1986年9月重建。洞顶石掣中渗出丝丝清泉,水质洁净如玉,人称“仙水”、“神泉”。水池虽只农家石水缸那么大,但“百人拜佛百人饮,千人烧香饮有余。”
  太阴宫
  坐落七都乡上沙村。始建于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民国9年(1920)重建。建国后改办小学。1964年址迁西侧,建三间小殿。1985年扩建为三间二进,并在左侧建一座观音堂。
  第二节 佛教
  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罗浮蛇山、龟山上立佛塔。东晋元帝太宁三年(325),李整于习礼坊(今鹿城公园路)建崇安寺(唐改称开元寺),开东瓯佛教之先河。唐代著名僧人玄觉(665~713)、倡天台、禅宗融合之说,学者辐辏,永嘉佛教名播海内。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建普安寺。懿宗咸通五年(864),上塘绿嶂建宝胜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瓯北白水建罗汉寺。大中祥符二年(1009),东岸箬岙底建寿昌寺。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岩头里岙建广福寺,黄田白岩建隆平寺。明清以来,永嘉佛教更加深入到民间,宗教活动频繁开展,以诵经念佛为主,提倡吃素、戒杀、放生,多做善事,求生净土。建国前寺庵都有寺田或寺山。土地改革中,寺田分给贫雇农,寺山划归当地乡村集体所有,绝大多数僧尼返俗务农。“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刮“捣佛拆寺”之风,寺庙中的菩萨塑像大部被毁,有的僧尼遭游斗,宗教活动停顿。1978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佛教活动逐步恢复。部分寺庵得以修葺复原或重建、扩建。到1990年,全县有寺庵200余座,经批准登记的77座,僧19名,尼9名。
  云居寺
  又名云车寺、苍基寺。位于张溪乡深固坑村。东晋建庵,名为苍基庵。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一说天宝年间(742~756)〕改为“苍基堂”。后再改为“云车禅寺”。寺三进,有大雄宝殿、藏经楼、诵经楼、钟鼓楼及左右厢共48间。宋末元兵南下,寺被毁坏。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重建,恢复原貌,改为“云居禅寺”(古“居”与“车”同音)。神宗万历三年(1575)重修。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铸一大钟,重200公斤,作为镇寺之物。乾隆三十二年(1767)、文宗咸丰九年(1859)又加以修葺。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和红军挺进师的部分队伍曾驻扎此寺。
  云山寺
  位于西源乡云山顶,建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五楹四进两厢,共26间。第二进前桥道两边各有放生池,第三进曾因战乱三次被烧毁三次重建。第二进30年代初期被毁后重建。第四进曾置蒙馆,由和尚设教至民国初期。后与第一进相继崩塌。寺水口建有“更衣亭”,亭已毁,留有亭础、石鼓、石像。
  普安寺
  坐落岩头镇西北部十八垄南麓。建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5)修建,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再修,民国年间又修。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前为山门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观音阁,有大小禅房100余间。寺内有两个大鱼池。寺前有东西两亭,今已毁。寺内尚留石鼓一对,石狮一对。表山郑氏宗谱记载:北宋时,该寺系天台宗分派,清代和尚最多有128人,为浙南天台宗重要道场。寺旁有大德禅师和还庵恩和尚坟两座。
  罗汉寺
  坐落于瓯北镇白水村,建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民国20年(1931)重修,1984年再修。寺五楹,有山门、天井。
  寿昌寺
  坐落东岸乡箬岙底村。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寺二进两厢,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占地2160平方米。建国前有寺田60多亩,和尚5人。大殿前天井有两座古塔,“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被毁。山门外有两株古枫,横截面周长3.3米。
  净心禅寺
  位于中塘乡栗一村,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四月,重修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六月。寺七间二进。
  广福寺
  位于岩头镇西南部南崖山脚,建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五楹二进。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重修,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再修,1986年又修。寺前有古柏。
  正门寺
  位于上塘镇正门山脚,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1980~1983年,南明道住持募捐修葺、扩建。寺后有清泉、水池。宋末广王府记室参军、国史院编修陈虞之率兵勤王抗击元军,驻该寺。
  九峰寺
  位于东岸乡冷水观山上。明朝始建道观,观下置隧道通山园,今已塌圮。清宣统元年(1909)由头陀寺方丈能明募化重建,时有僧人10多名,寺田40余亩。寺西百余步,有能明大师墓,今已塌损,仅留石碑石鼓。1979年乐清南明道来寺,募资重塑佛像,修僧房。1982年,重建山门,书“九峰禅寺”匾额。寺前涧水呈丫字形,旁有一圆形凹岩,酷似石臼,又名朝天锅。
  兴国寺
  位于仁溪乡西坦马垄,建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重建后进,民国23年(1934)修建大殿,有寺田80多亩,1988年建前进。寺五楹三进。原寺东厅已毁。寺前有梭罗树(赤松)一棵,干粗叶翠,似一彩旗。四周山林缀翠,绿茶铺地。
  大乘寺
  位于瓯北镇龟山塔旁。建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重修。原七间,前有山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2年重建五间大殿和山门,扩建东边两间僧房。
  卧云寺
  又名卧云庵,位于仁溪乡杨家山炉峰山顶。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修,民国35年(1946)再修。寺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中,雾海云涛时笼寺宇。寺前有半亩方塘。寺左近处有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和尚墓一座。
  芙蓉庵
  位于枫林村东,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建,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1982年又修。庵三进,壁画南游传。
  玉泉寺
  位于黄田乡黄岩洞下村,建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5),民国15年(1926)冬重修,1986年再修。寺五间三层木构建筑。依壁向阳而筑,高檐翼然欲飞。一楼至二楼的石径内侧石壁中有一清泉,常年不枯,甘洌可口,玉泉因此得名。寺左数十步外的陡壁间,有一石洞,高约5米,宽约10米,深约6米。此洞底面平整,内有龙井一口,水色浅绿,明洁如镜。洞外绝壁,洞顶山溜纷飞,若跳珠洒玉,堪称人间奇观。
  屏山寺
  位于桥头镇谷宅店(谷联),建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二进两廊。
  第三节 天主教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宁波教区(黄岩珊桥本堂区)马宗良神甫来永,在县城(今鹿城区)花柳塘巷建立临时活动点。德宗光绪三年(1877),宁波教区派意籍传教士董增德驻温,活动点(堂址)迁周宅祠巷。六年(1880),堂区成立。十年(1884)十月四日夜间,永嘉城区民众焚毁周宅祠巷天主教堂。十三年(1887),徐定雨传天主教入枫林。民国17年(1928),枫林成立本堂区,辖楠溪北片教务。25年(1936),全县有神甫2人,教徒3316人。1949年,教徒发展到4021人。1958年,全县天主教堂(除中塘乡朱家山外)基本被关闭。“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教堂被大队占用。1978年后,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1980年,溪垟乡烘头天主教堂恢复。1981年后,相继开放枫林、岩头、碧莲、张堡等22个教堂。至1990年,全县有天主教堂29座,信徒6000多人。枫林天主堂,位于枫林镇枫二村。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堂,民国9年(1920)改建。20年(1941)翻建,教堂呈十字形,有神甫楼4间,厢房40余间。钟楼21.7米高,楼顶悬有150多公斤重的大铜钟一口。堂内有花坛。教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民国时期永嘉县瓯江北岸最大的天主教堂。
  第四节 基督教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英籍传教士曹雅直从宁波来永嘉县城区(今鹿城区)传教。次年,在花园巷建立温州基督教内地会,后外国传教士相继而来造教堂,办神学院、医院,至民国9年(1920),永嘉有基督教徒6413人。基督教会的管理、宣传、经济三权均掌握在外国人手里。1951年1月13日,温州市建立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贯彻自治、自养、自传“三自”方针,与外国基督教断绝一切联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永嘉县基督教有6个不同的宗派,1958年走向大联合。“大跃进”中,教牧人员都参加劳动,教堂关门,活动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冲击,不少教牧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教堂被关,《圣经》被焚,出现无教堂、无教牧、无经传的“三无”状况。1978年后,冤假错案得到纠正,教堂相继开放,有的重建或维修。1981年8月23日,在江北张堡老教堂成立永嘉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筹备小组。翌年4月中旬,在上塘召开筹备会议,协商推选11人,组成筹备小组,下设自治、自传、自养三个组。据同年11月统计,全县11个片,有基督教堂(点)414处,信徒14862户,47073人。经批准开放教堂4座,自行开放45座,老教堂重建8座,新建教堂16座,聚会点323处。义务传教士692名,其中男性627名,女性65名。文化程度,高中27人,初中101人,高小349人,初小215人。年龄60岁以上157人,31~59岁401人,30岁以下134人。1986年12月18~19日,在上塘召开永嘉县基督教第一次代表大会,同时成立永嘉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与永嘉县基督教协会。1990年,全县有基督教堂290座,教徒60000多人。
  中国耶稣教内地会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10月传入。德宗光绪三年(1877)在县城(今鹿城区)建堂。二十一年(1895)成立黄田分会,为现境最早的基督教会。民国14年(1925),内地会分成总会、分会、支会三级。总会在城区花园巷。建国初有信徒10210人,教会53处,教牧师18人。
  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10月,英籍传教士李华庆来永嘉县城区(今鹿城区)城西街传道。翌年3月购房设堂于城西嘉会里巷,称“偕我会”。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被毁,二十四年(1898)重建,二十九年(1903)与同宗派教会合并,改名为“圣道公会”。民国23年(1934)改为“循道公会”。设教区、联区、牧区、堂区四级。总会下有6个联区,128个分堂,教牧师12名,义务传道士326名,信徒10406人。
  中国耶稣教自立会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永嘉县内地会部分信徒在县城(今鹿城区)府前街施水寮成立中国耶稣教自立会,后将会址迁到乘凉桥。民国10年(1921),在县城(今鹿城区)建堂。30年(1941),在松台山麓建永光堂,设总会。后向瑞安、平阳等地发展。
  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民国14年(1925)7月25日,牧师尤树勋等在县城(今鹿城区)沧河巷成立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至38年(1949)9月,发展到47处,其中城厢8处,上戌17处,楠溪17处,共有信徒2350人。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