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喜庆丧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喜庆丧葬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1205-12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喜庆丧葬的习俗,其中包括了建房、婚嫁、生育、寿诞、丧葬等。
关键词: 习俗 永嘉县 喜庆丧葬

内容

建房
  俗称“响榔锨”,庄户人家视为大喜事,择地、开工、上梁、落成,都有仪式。先请风水先生看地盘,定方向。然后择吉日,请道士在桃树制的木桩上画符,行过祭礼,敲木桩入土,叫起土奠基。动工后,三亲六眷要助工、助料、助资(拔厨)。屋架搭成,择定吉日良辰上梁,主人身上缠红,抬着栋梁,登上云梯,谓“步步登高”。两个木匠站在屋背,接过正栋梁,放在正柱上,挂好“金鸡”松柏,用“榔锨槌”击实榫头。接过准备好的木盘,口中念念有词,手抓钉和钱,问屋中抬着被单的主家:“丁财要否?”主家齐应:“丁、财都要。”就在鞭炮锣鼓声中,老司高叫“丁财兴旺”,铁钉和铜钱齐齐抛下来。再将米塑的馒头抛向四方,在新屋外围观的男女老少争相抢接。说谁得到馒头谁有造新屋的兆头。上梁毕,当家的牵牛挑谷,主妇提鸡抱兔,小孩身背红书包,在新屋中走一圈,叫“过屋”或“过大门”。过屋毕,摆开桌子吃“接风酒”,先由大木老司把壶给当家人斟酒,接着辈最大、年最高的人给子孙斟酒,称“把风水传给下代”。房屋落成后,摆完工酒,酬谢工匠和亲友。
  婚嫁
  合婚 旧俗先由女家出庚帖,帖上写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男方接到庚帖,写出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辰,请卜者合婚。若五行相克,即不合,用肚兜布(红布)包好退回女方;五行无相克,即合。女方也算命求签,以偕琴瑟。有的男家把庚帖放在灶君前过六日,男女双方家中都平安无恙,乃大吉之兆,则合;若家中发生吵架、人命、重疾、失窃及其他意料不到的事故,乃不祥之兆,则分。建国后此俗基本废除,实行男女自由恋爱。
  定亲 议聘后,男家行“小定”。菇溪“小定”,男方送四格“重盛”礼品;楠溪“小定”又称访帖,要做访帖饼,也叫“纱衔饼”,有纱帽和官衔之意。小定后,择日大定。西溪、菇溪男方给女方聘礼有糖糕、猪肉与荔枝、桂圆、红柑、鱼鲞之类,放在六格“重盛”中,并送聘金与金戒子、毛绒衣衫若干套;楠溪男方做大饼和八合(参、蹄、胶、刺、鸡、鱼等摆八格)或六合担到女方。女方将饼、肉分给亲戚,叫“送嫁饼”。吃到“大定”饼的人在女方出嫁时要送棉胎、被面、被单等。
  完婚 男家择定结婚吉日,让媒人告知女家,叫送日。征得女家同意后的日子叫佳期,不能更变。佳期前夕,新郎剃头,新娘开额。男家掸扫,布置洞房,剪双喜,挂彩球,贴婚联,安床被;女家整理嫁妆。出嫁那天,女家摆出嫁酒(中餐),男家备转头、坐筵、出间三筵。男家按议定的尿盆脚盂、三杠红、间底面、上间(中堂)面不同等级安排人员,到女家迎亲。楠溪男家搬嫁妆的行堂吃女家的出嫁酒,西溪不参加吃出嫁酒,只吃米食“结圆”,即结缘之兆。给“六局”分红包毕,催新娘上花轿。新娘戴珠冠穿蟒袍盖头红,带茶叶米上轿。轿灯引路,过桥、过殿、过寺宇前卸冠蟒,撒茶叶米,意为请神佛免见。轿至男家,燃杉针称〓红,利市人卷轿帘,新郎到轿前向新娘作揖,新娘纳纳还礼,伴娘扶新娘出轿,用米筛遮新娘额,踏传席入洞房,坐床杠,饮“交杯酒”,吃“和同饭”。当晚在中堂摆坐筵酒,新娘坐头桌头位,利市娘坐上横头,伴姑陪酌,二席则是娘舅贵宾依次就座。喜筵结束,众表亲,堂、盟兄弟都来闹洞房。此时,男女老少、长幼尊卑不讲礼让,不避嫌疑,有洞房三日无大小之说。第二天上午出间(出堂),中堂摆祖宗供案,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祖宗。婆婆给新媳妇交钥匙。至此,新娘成为本家主人,娘舅贵宾依次坐头桌二桌,新娘最小,坐下桌下横把壶给长辈、贵宾敬酒。第三日后谢媒。建国后,废花轿,改抬轿为步行,或车接,喜酒删繁为简,只新娘过门晚一筵。
  会亲 三日喜事完毕,新娘的父亲或兄弟挑“纱衔”,到女婿家看望,叫“会亲”。女婿家摆酒宴,请亲人相陪,女婿坐“下横”执壶斟酒,岳父(或舅)坐头位。
  回门 菇溪叫“回花”,楠溪叫“回娘家”。婚后3~7日,新婿伴新娘去岳父母家认亲,并送去礼品,岳父母家设宴款待。但新婿、新娘必须当天回家。
  入赘 也称招女婿或“进婿”,即女子不出嫁,招男子入门。大多是家中无子继嗣或不愿让爱女远离。招婿入门,所生子女为女家传宗接代,瞻养女家双亲,可继承家业。
  童养媳 贫家有男,怕娶媳不易,先从养育艰难的人家抱女孩到家里抚养,叫“童养媳”。长大举行婚礼叫“还亲”或“圆房”。童养媳往往被虐待,逃婚、抗婚时常发生。解放后,该习俗被禁止。
  生育
  怀胎 妇女怀胎后,受到家人的格外照顾,不但增加营养,而且不做粗重活。房内忌搬东西、修补墙壁、打钉,忌动剪刀、针线。忌吃姜、蟹,忌看怪戏、怪画、怪电影,说是能免给胎儿带来各种各样的生理缺陷,如兔唇、跛足、瞎眼、六指及痴呆等。
  坐月 也叫“做月里”。妇女产后一个月(或四十天)内,饮食起居特别谨慎。少开窗,用皱纱包额,腹部缠布,以免伤风。亲戚要送“月里羹”。坐月中,产妇多吃米粥、红糖、老姜(姜汁拌红糖作姜茶)、老酒、鱼鲞、猪肚、鸡蛋、菜干肉、红枣、索面等。
  生头胎 妇女生头胎时,到娘家报生,请母亲来照顾产后生活和帮助料理家务。娘家要送给婴儿穿的衣服、鞋帽(有些是孕妇自己先置,如尿布、肚兜),还有红寿桃、红蛋、红花生、福寿糕等。婴儿一出生,主家就烧索面汤分给邻居吃,以示幼儿长寿。吃过索面汤的人家要回送“长寿面”、鸡蛋。
  定时辰 小孩出生不久,请算命先生定其生辰八字,指示小孩带多少“官”、多少“印”、多少“财”、多少“寿”,特别是带几道“关”。犯“关”者,要请法师“过关退煞”。建国后废除。
  满月酒 第一胎孩子满月,富裕人家摆满月酒,请亲友共宴,亲友吃了满月酒要送礼。
  送〓周 孩子满周岁,叫“对对”,也叫“〓周”。外婆家要送四季衣服、长命彩绒、银圈、银铃、银奶吮、手镯、足镯与银锁、银牌(刻有“长命富贵”等吉语)。主家摆对对酒。富裕人家还请戏班演戏或请艺人唱词,与村人同乐,以示庆贺。今时兴送高级玩具、童车与华丽服饰、金项链等物。
  认亲爷 认人为父,叫认亲爷。认亲爷要选吉日,摆酒席,亲爷也给孩子送衣帽和长命锁。认过亲爷后,每逢佳节要送礼品给亲爷。
  寿诞
  生日 人逢生日,历来只吃索面(或粉干)加肉蛋的“长寿面”,30岁始,亲戚送礼庆贺。
  做寿 60岁起逢十皆“做寿”。昔日大户人家设寿堂、贴寿联、燃寿烛、挂寿幛,张灯结彩。寿翁坐正位,接受亲友、晚辈祝贺、叩拜,平辈一揖,子侄幼童四拜。有的寿翁不上坐,客人只往寿堂礼拜,儿孙辈齐集堂前还礼。亲戚送寿礼,寿翁分寿桃,相沿成俗。
  钉匾 80、90或单百寿(百岁寿诞可提前一年即99岁时做),庆寿仪式隆重。寿翁钉匾时,寿堂摆香案祭祖,鼓乐齐奏,寿匾郑重地挂于厅堂,后摆寿宴。
  丧葬
  打寿枋 也叫打百岁枋。择吉日吉时锯木,交利市钱。打寿枋可防“临渴掘井”,还可压寿。老寿枋,涂红漆,男棺写福字,女棺写寿字。寿枋放在祠堂里或楼阁上。
  小殓 人死后,长子先去水井投钱买水,烧热给死者沐浴。理好干净衣服,由长子拿着跪在露天下一条板凳上,叫一声“上衣×件、下衣×条、百两六斤四、皇天作证”,踢倒板凳后,衣服交女眷给死者换上。然后,将碎银放入死者口中,叫“含口银”,梳头后,移尸板上,盖上寿被,脚后点“照冥灯”(白烛)。家人来焚纸钱、哭哀。亲戚来吊丧。把死者睡的床铺拆掉搬到院里待洗晒,草席、枕头烧掉。把一双筷子缠以棉花直插盛满饭的碗中装入红小袋,挂在路旁树枝上,称“满饭”。此俗今少见。
  大殓 即送死者入棺。棺中放木炭、灯草等物。旧时死者脚下放“脚踏”,手执凉扇、手巾,捏“灰粽”,说送往“鬼门关”给狗吃。道士收殓,孝子戴三梁冠,披麻,执哭丧棒,跪地默哀。
  出殡 由道士择定吉时(大多在未时或申时)后,先移尸入棺,再将棺盖盖在棺木上,四端各打一枚长钉。道士收殓时,亲友若生肖相冲者不见。收殓后,将棺木移至门庭外,同辈人及子孙围棺逆、顺转三圈,即出丧。出丧时,“魂亭”(也叫香亭)中挂死者遗像。彩旗、铜锣开道,放爆竹与“三步历”,吹班乐队一路演奏。子辈戴三梁冠,女眷披苎巾。送丧者均穿素衣,戴白布帽。一素服少年提香篮分“路头纸”。抬棺通常为四人。有的还摆“路头祭”。建国后,民间丧仪简化,送丧扎白花或带黑纱。送花圈、绸缎被面者渐增。各地仍行摆丧酒之俗。有的主家给送丧者分发一把雨伞或毛巾、肥皂,作为谢礼。
  入墓 棺木上山进墓。墓内放“风水瓶”,由泥水匠封“龙门”。安葬毕,吹班、乐队奏乐,孝子身绕红,背二株青松树回家,称“回山转”。媳妇在祠堂门前或家门前接香炉。
  念过亡经 人亡后,请道士、和尚念过亡经,也叫“念佛”。厅堂挂“十殿阎王”画像,点燃灯山,唱“阴司曲”,鼓钹齐鸣,热闹非常。建国后此俗已除,近年又有所抬头。
  设灵堂 灵堂两旁挂素帏帐,厅堂、门台贴蓝纸白字的挽联与横批。上设灵位,置香炉白烛,立纸扎金童玉女,扬魂幡。下置灵桌,桌上放油灯。桌前放竹椅或板凳,凳上置死者衣服鞋袜。戴孝守灵,妇人不穿彩衣,不事装饰;男子不着华服,用麻布条扎腕,穿孝服孝鞋。居丧期间,孝子禁理发,夫妇不能同房,禁晤宾友、赴宴等。亲人每日早晚哭灵,在灵前晨夕供膳祭之,称“孝饭”。逢“头七”、“二七”小祭,“三七”开祭,亲戚朋友齐来吊丧。灵堂摆至“三七”或“七七”解除。然后把牌位、香炉送放宗祠内。建国后,此俗渐废。
  家祭 逢死者生日、卒期,或四季八节,家人都要到中堂或宗祠里,上供祭奠祖宗之灵。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