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岁时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岁时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4
页码: 1199-12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的岁时节令习俗,其中包括了传统节日、农事节令、新节日等。
关键词: 习俗 永嘉县 岁时节令

内容

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早起家家放爆竹,叫“开门炮”。然后设堂案,挂祖像,供果品,点香烛,拜祖祭天地。先向上辈拜新年,而后平辈互拜,互相祝贺。这天不扫地,不洗衣,更不倒马桶。忌讳争吵,不讲不吉祥的话,不做不吉利的事。晚上早就寝,不外出串门。建国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离退休人员及“五保”老人。初二起,亲友互访,祝贺新春,宴请春酒。新婚夫妇双双到岳父母家拜新年,俗称新婿“上门”。春节,家家贴春联、挂年画,村中演戏或放电影,鼓乐声喧,鞭炮竞放,人来客往,热闹非凡。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元宵节。历来有赏灯习俗。正月十二起灯,十八落灯,灯会一般为七天。一些老屋旧院、祠堂和庙宇悬挂各种彩灯。渠口珠岸与桥头双庙的珠灯(也称珠囤),用珠绣成“龙凤呈祥”、“麒麟赶龙”、“狮子戏球”等图案,并组构成“西施采莲”、“张生跳墙”等戏曲故事。灯彩时隐时现,忽明忽暗,酷似“明烛送来千树玉,彩云移下一片星”。龙灯样式有首饰龙、狮子龙、板凳龙、虾扣弹龙、大龙等。元宵各地滚龙灯,表演“龙抢珠”、“龙出海”、“龙腾空”、“十二盘”、“双龙斗”等舞蹈动作。瓯北黄田岙的首饰龙,形如船,两旁扎有亭台楼阁、戏曲人物。龙身转动时,几百个戏曲人物手舞足蹈,活灵活现。上塘等地的板凳龙,龙身共有19档,每档约4尺,上面装饰各色木刻古装人物或亭台楼阁。各色龙灯起舞时,伴随铜号、锣鼓、琴笛和唢呐。龙灯舞到邻村,俗称“接客龙”。如途中两龙相遇,互相见礼,逢庙宇、寺庵、佛堂都要参龙一会。所到之村,都要摆香案福礼,放爆竹接龙。龙舞罢,灯师参龙,每座屋主家须用红包敬酬。龙队远路而来,村中首事,还要安排食宿,热情款待。菇溪溪心、前下等村在元宵夕,有在山上大放坟灯祀祖的习俗,满山烛光摇曳,焰火耀目。县城上塘则举行迎春会,大街小巷,火树银花,光彩夺目,灯上写谜,供人猜解,观者甚众,尽情欢娱。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民间称春龙节、龙抬头。全县大部分地区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芥菜饭是在米饭中杂以切碎的猪肉与芥菜做成,有的拌以香菇、冬笋等佐料。民间传说吃了芥菜饭能明目,不会生疥疮。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称重五节。上塘、下塘、浦东、浦口、渭石等村有竞渡龙舟的习俗。每船划手36人,各披红、黄、蓝、白、黑衣衫。并有执旗、打鼓鸣锣者。划手们在击鼓声中劈浪前进,优胜者有奖。端午节家家吃重五粽,同时还吃鸡鸭蛋、大蒜,饮雄黄酒。粽子也作为馈送亲友、乡邻的礼品。女婿婚后第一次向岳父母家送重五粽,岳父母家把粽分给亲邻吃,需回礼。农家在庭院屋角及阴湿之处洒雄黄水、砺灰;在房间里焚苍术、燃稻杆熏屋子,以驱蛇蝎五毒;在孩子的额上涂抹雄黄。有人以菖蒲做剑,用红纸扎住插于门上,意在祛邪禳毒。小孩们佩香袋,用以驱毒、散浊、辟邪。农民到山上挖端午草,晒干作为茶饮。
  六月六 家家曝晒衣服、书籍,俗称“晒霉”。楠溪宗族中首事还取出宗谱曝晒。寺院庵堂,也曝晒经卷,使经年不受虫蛀。村妇、村姑们采摘木槿花(刺绕莉)的叶与花,捣浆取汁,掺水濯洗发垢。有的用茶子饼、稻草灰汤冲洗头发,在鬓边插一枝白玉簪或黄栀,俗称洗头日。并将小猫、小狗赶下溪河洗澡,不生虱子。
  七夕 也称女儿节、乞巧节,民间叫“七月七”。乡间农家磨粉做巧食或饼,互馈邻居。女孩们边吃边把巧食抛在瓦背上(有的缠以红线),供喜鹊衔去搭鹊桥时吃。昔日夜晚,妇女在中庭陈设瓜果祭拜双星,村姑三三两两聚在眉月下穿针,穿进者为乞得巧。现在此俗已废,大多在庭前笑看牵牛织女星渡银河鹊桥相会。一些妙龄姑娘,在七夕佳期还有结拜“盟姐妹”风俗。村姑常采凤仙花(指甲花)来染指甲。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民间在七月半请道士做水陆道场(做普利),送“封筒”和金银纸锭、纸札,上书祖先姓名,盖上“三宝印”,祭祀后焚化。夜放河灯,分发纸钱,撒送馒头给孤魂野鬼吃。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家家宰鸡杀鸭,小摆家宴。晚上吃瓜果及月饼。也有以月饼馈送亲友,取人月双圆之意。中秋夜,银辉泻地,桂香浮动,民间有赏月吟诗、设灯猜谜的习俗。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蒸九层糕吃的习俗。这九层糕,九层相重,即重九之意。糕,音高,寓“步步升高”的美好愿望。今称重阳为“敬老节”、“老人节”。古时年登百岁者,号称“熙朝人瑞”,地方官要为之建“百岁坊”。今各级领导及村老年人协会,备礼物,拜访寿翁寿婆,以示庆贺。
  廿四夜 古历十二月廿四日夜祭灶神。传说这夜灶神上天庭,奏本玉皇大帝,故家家户户贴上灶君新神像,两旁贴对联。主妇端出糕点、饴糖、柑桔、花生、荸荠等摆满灶前,焚香点烛,燃纸马,放爆竹,以示祭祀送行。山区人家在祭灶时多一样糯米糖(俗称“镬灶佛糖”),因糯米糖甜而软,灶王爷吃了嘴软,心也慈了,且牙齿被糖粘住,便不会在玉帝面前说人间的坏话。菇溪、瓯北、上塘一带,廿四夜还有吃芋艿的习俗。芋谐音余,预兆年年财物“有余”。
  除夕 农历年最后一天,民间叫“过年”。在外的人必回家团聚,喝“分岁酒”。同时须煮新年饭置锅中,曰“过年饭”,作为大年初一午炊,取有余粮之意。吃罢分岁酒,长辈要给晚辈分压岁钱,以表对晚辈的节日祝福。明清时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铜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民国时,则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今大多用红纸包人民币给晚辈压岁,叫“压岁包”。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要点“分岁烛”,也叫“照岁灯”。它用半爿芋头或红萝卜做盘,插以小蜡烛,放在屋里屋外,栏旁笼畔、果树下等处,宵永长燃,生花报喜。有的人家还在谷仓、钱柜、水缸、秤杆上,贴以红纸条,或写上“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字样,叫“封年”。除夕合家老少,守岁至凌晨子时新年第一声“开门炮”响。古代守岁,或谈心、或猜谜、或游戏、或赋诗,颇有情趣。今守岁,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畅叙家常;或打扑克、搓麻将;或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欢度除夕之夜。除夕有清债过年之俗,借用的东西要物归原主。在旧社会里,穷人“过年难,难过年”,有的为避债,除夕躲起来。
  农事节令
  立春 也叫交春,是上年四季的终结,当年四季的开始。民间有“年大不如春”之说。古时立春日,鼓乐迎土牛(号称春牛)到府县前,行彩仗鞭牛的仪式,表示催耕迎春。相传立春日将土牛打碎,让农民拾去放在自家田中,可获丰收。妇女在这一天,用青绸剪成春燕、春蝶,饰于头上,还在红纸上书写“迎春接福,万事如意”字样,贴在窗户上,讨取欢彩。民间还将生菜、春饼盛于盘内,取迎新之意,且互相馈赠。今永嘉民间保存“〓春”与“吃春茶”风俗。家家户户在立春前砍折青樟树枝,当立春时辰到来时,在天井、阶沿和房内用干稻草将樟树叶点燃,以祈求消灭害虫,五谷丰登。人们还煮白豆、黑豆或红豆,拌红糖作茶饮,俗称“吃春茶”。
  清明 清明扫墓祭祖,在祖先坟头挂柳钱,焚纸钱,清除墓边杂草,加土。上坟毕,分“馍糍”或“清明饼”给拜坟的人。昔日由宗族各房轮流摆众酒,轮到之家,给以“众田”耕种或收租。土改后已废“众田”。建国后,为缅怀革命先烈,干部与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扫墓归来,折松枝和红杜鹃花回家,作吉瑞之兆。清明节,古人有到郊外游春踏青的习俗。民间还有插柳、戴柳枝的习俗。少妇村姑们结杨柳球系鬓畔;儿童戴柳圈,一是说柳枝辟邪祛毒,二是表示青春永驻。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民谚。
  立夏 为夏季开始,是农家的大忙季节,有“立夏三朝遍地锄”农谚。立夏有做“立夏饼”、吃豆腐的风俗。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螯。山区家家吃笋、槐豆。说吃了竹笋脚骨硬,好爬山。吃青梅,烧青茶,以防“疰夏”。立夏日,让牛也过节,不用竹枝鞭牛,要给牛吃鲜嫩的草料,喝蛋酒,吃牛人参——珍珠莲(一种可治劳伤的草药)。立夏日也有用大秤给人掂轻重,别肥瘦之趣俗。说过秤后人不会疰夏。山区人家此日忌坐门槛,说坐后双脚会时常发酸。
  冬至 俗称“冬节”。民谚有“冬至长于岁”、“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节有做节祭祖,合家吃汤圆、馍糍的习俗,有“吃了冬节汤圆长一岁”之说。山区人家都盛馔设宴,表示合家团圆、喜庆丰收。昔日宗族中还办“冬节酒”,今一些村庄仍沿袭。山区还有冬节护林的俗规,吃过冬节酒,大家上山整树枝,割荆棘,培山土,并且修订森林禁约,立禁牌。
  新节日
  建国后,法定节日主要有元旦、“三八”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等。庆祝形式有召开纪念会、座谈会,举办文艺晚会和展览等。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