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妇女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县志 下》 图书
唯一号: 1116200202100006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妇女保健
分类号: R199
页数: 2
页码: 1193-11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嘉县卫生妇女保健情况。
关键词: 永嘉县 卫生 妇女保健

内容

第一节 妇女保健
  新法接生
  建国前,农村土产婆普遍采用旧法接生,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甚高。群众把分娩比做“过生死关”,喻为“一只脚在棺材里,一只脚在棺材外”。大批新生儿死于破伤风,民间流传着“生一间,葬一山”的民谣。
  据1951年上半年调查,全县共有土产婆206人。8月,在梧埏举办首期接生员培训班,参加对象为土产婆和中年妇女,时间半个月。结业时签订“爱国接生公约”,建立按月汇报制度,赠送接生包(后改发接生箱)1只。此后各区相继举办接生员培训班。至1953年底,共培训接生员342名,89%的乡(镇)有接生员,多数乡有2名以上接生员。1954年后,除补训空白乡接生员外,重点是整顿已培训的接生员队伍,提高接生质量。因土产婆年龄偏高,多数是文盲,接受新事物较难,便将培训对象转到有初小以上文化的已婚中青年妇女,称助产员,学习时间适当延长。至1958年,全县接生员和助产员总数508人。1961年,基本上达到区有助产士,公社有妇幼保健员、助产员,大队有接生员。
  为了加强对接生员领导,除部分已参加当地联合诊所外,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一村或几村联办接生站。1957年,全县共有接生站98个。1958年,以接生站为中心兴办产室、产院,到年底,全县共有产室105个、产院63个。其中芙蓉、黄村和礁华3个产院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1962年后,产室、产院先后停办。
  由于大力推广新法接生,1956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66.2%。梧埏、碧莲两区的新法接生率达95%。1958年全县新法接生率达97.5%。此后由于放松对新法接生的领导,致使旧法接生回潮,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上升。1978年后,对全县接生员多次组织复训。1988年后,新法接生率每年均保持在95%以上。1988年,全县领取合格证的接生员共388名。
  妇女劳动保护
  1958年后,将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转到劳动保护,提出妇女参加劳动“三调、三不调”,即经期调干活,不调水活;孕期调轻活,不调重活;哺乳期调近活,不调远活。提倡在妇女集体劳动的场地,设简易田头厕所。
  在大办产院的同时,各地办起妇女冲洗室,并提倡在经期使用月经带。岩头区芙蓉村的产院和冲洗室办得最好,县妇联和妇幼保健所在芙蓉召开现场会议,介绍推广,深受妇女欢迎。会后,全县许多大队和女工较多的工厂都办起妇女冲洗室或产室、产院。1962年后,产室、产院停办。
  妇女病检查和防治在1960年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各地发现较多的女性患妇女病,主要是闭经和子宫下垂。1961年初,全县有闭经患者7103人,子宫下垂患者1238人。针对当时糖酒供应困难的情况,县商业局、卫生科下达供应妇女病患者糖酒的联合通知。有些大队办起营养食堂。在治疗同时,宣传劳逸结合。至年底,闭经治愈3804人,子宫下垂治愈206人,未愈病人的病情也显著减轻。
  进入80年代,卫生知识全面普及,妇女生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妇女保健工作重点转到疑难妇女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1986年,普查32个乡(镇),受检妇女11968人,查出妇科肿瘤94例,其他妇科病7702例,其中83.9%的患病妇女及时得到治疗。至1989年底,除个别乡外,全县妇女均进行一次以上以防治宫颈癌为中心的妇女病的检查和防治。
  围产期保健
  建国初,在推广新法接生的同时,进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随着新法接生的普及,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人数逐年增加。80年代后,明确规定围产期,并正式推行围产期保健工作。1985年,全县开展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对孕产妇进行建卡,重点放在对怀孕12周的孕产妇早期建卡。在提倡住院接生的同时使用产程图。1990年,全县住院接生4818人,住院率56.0%;建卡3373人,建卡率38.07%;人均产前检查2.6次,产后访视1.3次;围产儿死亡52人,死亡率0.8‰;孕产妇死亡8人,死亡率9.42/万。

知识出处

永嘉县志 下

《永嘉县志 下》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客观记述永嘉县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人物等13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嘉县
相关地名